古诗竹里馆教案

古诗竹里馆教案
古诗竹里馆教案

古诗竹里馆教案

王维的竹里馆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该如何进行学习?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一般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当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所以,这节诗歌赏析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那么,之后的感悟与品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环节一:读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赏

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

资料补充:

①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③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资料补充:宴会、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

——《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行》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胡旋女》

环节三:悟

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四、课后反思

中国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传承了山水派的特点,往往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或者几幅画面的有机融合。本课,我以“读”和“赏”为主,达到了一种诗画相连的效果。这一课,有诗,有画,有学生的沉浸,有老师的享受,感觉不错!

一年级经典诵读——古诗词

目录 1.一字诗 16.古朗月行 2.一去二三里 17. 画鸡 3.咏鹅 18. 竹里馆 4.风 19.村居 5.遗爱寺 20.早发白帝城 6.凉州词 21.悯农(一) 7.登鹳雀楼 22.悯农(二) 8.画 23.画眉鸟 9.小池 24.竹枝词 10.出塞 25.咏雪 11.暮春 26.所见 12.鹿柴 27.宿建德江 13.春晓 28.从军行 14.别董大 29.敕勒歌 15.静夜思 30. 江南

1.一字诗 (清)陈沆 yì fān yì jiǎng yì yú zhōu 一帆一桨一渔舟, yì gè yú wēng yí diào gōu 一个渔翁一钓钩。 yì fǔ yì yǎng yì chǎng xiào 一俯一仰一场笑, yì jiāng míng yuè yìjiāng qiū一江明月一江秋。 2.一去二三里 (宋)邵康节 yí qùèr sān lǐ 一去二三里, yān cūn sì wǔ jiā 烟村四五家。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 亭台六七座, bā jiǔ shí zhī huā 八九十枝花。 3.咏鹅 (唐)骆宾王

ééé 鹅,鹅,鹅, qū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曲项向天歌。 bái máo fú lǜ shuǐ 白毛浮绿水, hóng zhǎng bō qīng bō 红掌拨清波。 4.风 (唐)李峤 jiě luò sān qiū yè 解落三秋叶, néng kāi èr yuè huā 能开二月花。 guò jiāng qiān chǐ làng 过江千尺浪,rù zhú wàn gān xié 入竹万竿斜。 5.遗爱寺 (唐)白居易 nòng shí lín xī zuò

少儿古诗词经典诵读

少儿古诗词经典诵读 六年级(下)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古诗十九首》(佚名) 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越鸟朝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之十一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之十二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一、活动思想: 理想的教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中华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小学生中开展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落实区教育局提出的“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中华经典诵读内容 《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百家姓》、《诗经》、古诗文、经典神华故事和寓言故事等。 四、教育原则 完整性原则:忠实原著全文,不断章摘句。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并合理对待。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积极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诵读经典。 知性合一原则:文以载道,读经典与良好品行的养成结合,读圣贤书,养君子德。 全体性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经典教育。 五、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活动的实施 1、活动责任人:各班语文教师 2、活动时间及方式:

(1)营造班级经典文化氛围:本期第一期板报各班以“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为专题布置。 (2)各班充分利用每周星期二、星期四下午写字课15分钟,积极组织开展诵读活动,做到日有所诵。 (3)充分发挥品德,班会课的课堂渗透作用,做到知行合一。 (4)各班语文教师先在本班学生中进行初赛,由学生评委、老师评委共同选出优秀者,再在年级中复赛评出优胜者。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为营造书香校园,进一步丰富学校的人文底蕴,创设师生浓郁的读书氛围,也为了让同学们能持之以恒地养成诵读中华经典的良好习惯,5月24日下午,我校五年级学生举行了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来自各班的同学声情并茂地诵读了《三字经》、《论语》、《诗经》以及《水调歌头》《满江红》等几十篇中华经典名篇。那一字字,一声声的标准音节,抑扬顿挫,时而深沉,时而柔美,时而激越,他们用自己富有节奏感的艺术性语言表达着自己对参赛作品的理解。 从比赛过程来看,参赛的同学们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同学们精神饱满,通过诵读很好地诠释了国学经典的内涵。每一首作品的结束都有一个高潮,显得虎虎有生气。有的同学把经典诗文用歌曲的形式演唱出来,并且还制作了经典诵读手抄报,令人耳目一新。总之,每个班的同学各有风采,各有特色。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也切实把弘扬民族精神融入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小学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方案_中华经典诵读篇目 闫沟小学 2018.5.25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研讨课教案_22

《竹里馆》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重点难点 透过《竹里馆》《山居秋暝》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 四、作者简介 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五、诗歌的特色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得到了大多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六、多才多艺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擅长人物画。 七、仕途际遇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环节一:读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译

小学生经典诵读篇目(古诗词)

经典诵读:《三字经》 必背古诗词篇目: 1、江南…………………………………………………………………………汉乐府 2、敕勒歌……………………………………………………………………北朝民歌 3、咏鹅…………………………………………………………………(唐)骆宾王 4、风……………………………………………………………………(唐)李峤 5、咏柳…………………………………………………………………(唐)贺知章 6、凉州词………………………………………………………………(唐)王之涣 7、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8、春晓…………………………………………………………………(唐)孟浩然 9、凉州词………………………………………………………………(唐)王翰 10、一去二三里…………………………………………………………(唐)王昌龄 11、题画…………………………………………………………………(清)袁枚 12、七步诗………………………………………………………………(三国)曹植 13、画眉鸟………………………………………………………………(宋)欧阳修 14、蝉……………………………………………………………………(唐)虞世南 15、雨晴…………………………………………………………………(唐)王驾 16、早春…………………………………………………………………(唐)韩愈 17、苔……………………………………………………………………(清)袁枚 18、山中…………………………………………………………………(唐)王勃 19、遗爱寺………………………………………………………………(唐)白居易 20、咏华山………………………………………………………………(宋)寇准

古诗—竹里馆教案

闵行区民办文博小学备课教案 学 设计者孙学静执教者孙学静 校 学 语文单元课题竹里馆 科 课 1课时班级执教日期 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古诗意思,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情感目标:诵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二.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整体分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2、学情分析 本首诗是本册书的开篇之作,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也学习过王维的诗,所以对于诗人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学习古诗也比较快,在自己预习的基础上,加上老师的引导也很容易理解古诗,古诗本身短小精悍,学生很喜欢学习古诗。 三、板书设计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四、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竹里馆》齐读诗名明确本

出示自学要求 二、初读古诗首先,请同学们看本课的自学要 求。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理解诗的意思。 3、了解诗人(出示资料)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 读,老师请同学来读 2.同学们读得很准确,听录音范读 一边,注意诗的节奏 3.要求学生齐读 4.学习生字,出示生字 馆弹复深 生自读要求 指名学生读 齐读,读准节奏 学生自由学习生字 课的学习 要求和任 务 初步感知 古诗,读 准字音 三、深入学习古诗,了解诗意1.同学们,从我们刚刚读过这首诗 里,你们觉得哪些方面你不理解, 或者词语不理解的,请同学们提出 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解决 2.出示词义: 竹里馆:是作者在辋川别墅二十景 之一。 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子。 长啸:撮口发出清越而悠长的声 音。 3.同学们根据词的意思,和同桌讨 论一下,每句诗是什么意思,老师 请同学老汇报 4.教师小结诗意:自坐在幽静的竹 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悠闲长啸。竹 林深处无人知晓,只有明月来为我 映照。 5.简单小结诗人写诗的心情。 生自由提问 生自由读一读 学生自由汇报 学生自读一边 通过古 诗的朗 诵,和同 学们对词 义的了 解,加上 学生自己 的理解, 和老师的 引导,学 生基本了 解了诗 意。 四、指导背诵,作业1.小组齐读 2.指导背诵 3.抄写古诗、背诵古诗 齐读、背诵 在了解的 基础上达 到背诵的 目的

经典诵读20首古诗

1.重别周尚书 北周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2.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3.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4.留别王维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5.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渡浙江问舟中人 唐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7.采莲曲二首【其二】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8.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9.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内外经典诵读(古诗)

10.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11.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2.清溪行 唐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3.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4.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5.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6.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17.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18、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归雁 唐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20.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晚春)主课件配套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 七年级 内容精选 学知识要点,背诵课文,基础知识很重要! 人教版初中语文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竹里馆》王维 1、朗读指导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2、作者:王维 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诗歌特色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 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

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多才多艺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仕途际遇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3、注释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4、诗歌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时而谈谈古琴,时而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将我映照。 5、诗歌鉴赏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渲染了竹林清幽、恬静的环境和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足见诗人的闲情雅致。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全诗没有特意写景物,着重写人在竹林里的活动,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 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本诗写诗人与竹林相伴的情景,形成了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 6、巩固练习 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淡泊情怀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复长啸 ”来反衬。 4、全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独坐”、“弹琴”、“长啸”。 7、拓展延伸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古诗文100篇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一 一、幼儿园阶段 国学经典:注音版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百千"及",要求以普通话注音,"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让孩子从小就把"三百千"完整地记忆,准确地诵读,获得基本的文化熏陶,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对祖国对家乡有基本的感性的认识和爱。 二、小学阶段 小学一二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音版的《弟子规》 有计划地复习诵读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二)古典诗词: 《咏鹅》《草》《静夜思》《春晓》《清明》《一去二三里》《悯农》(其一)《江上渔者》《江南》(汉乐府)《江南好》(词)《风》《咏柳》《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村居》《悯农》(其二)《游子吟》《游园不值》《枫桥夜泊》《春日》《回乡偶书》《敕勒歌》《山行》《梅花》《江雪》《长歌行》(汉乐府) (三)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幼儿阶段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音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渐悟词义

句义,但不讲解,不分析。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 小学三四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理解。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朱子家训》《学庸论语》《孟子》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笠翁对韵》 (二)古典诗词: 《江雪》《忆江南》《绝句-迟日江山丽》《小池》《江南春》《塞下曲--林暗草惊风》《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早发白帝城》《夏日绝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滁州西涧》《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望天门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乐游原》《秋浦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七步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题临安邸》《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鹿柴》《赠汪伦》《宿建德江》《古朗月行》卜算子【宋】刘克庄"片片蝶衣轻" 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 守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 (三)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一二年级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

三年级 经典诵读古诗文

《别董大》【其一】【唐代】_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 望天门山 李白【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宋代】 水光潋滟(liàn 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春日 朱熹【宋代】 胜日寻芳泗(sì)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示儿 陆游【宋代】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夜书所见 叶绍翁【宋代】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乞巧 林杰【唐代】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嫦娥 李商隐【唐代】 云母屏(píng)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天河一小经典诵读考级古诗文(三) 劝学 孟郊【唐代】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赠花卿 [唐]杜甫 锦[jǐn] 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题都城南庄 崔护【唐代】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代】 天街小雨润如酥[sū]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dū]。晚春韩愈 唐 -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yú jiá] 无才思, 惟[w?i]解漫天作雪飞。 夜雪 白居易【唐代】 已讶[yà]衾[qīn] 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zh?ng], 时闻折[sh?] 竹声。 《南浦别》 白居易【唐代】 南浦[pǔ]凄凄[qī]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唐代】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村夜 白居易【唐代】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 月明荞[qiáo]麦花如雪。 秋夕 杜牧【唐代】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白居易【唐代】 叶声落如雨, 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 谁为拂尘床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竹里馆 王维【唐代】 独坐幽篁[yōu huáng]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竹石 郑燮 [xia] 【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唐代】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竹里馆》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竹里馆》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啸。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

(2017年春季版)《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1、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板书:竹里馆 指名读,说说竹里馆指的是什么? 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看图说话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给你怎样的感觉? 3、齐读诗名指名读 思考,交流 指名回答 齐读 设问导读1、出示整首诗,了解诗人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诗书画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自读古诗,读通句子,学习生字 3、交流生字记字方法。 4、朗读古诗。 指名读-同桌读-齐读交流,你了解到了什么?

读诗,学生字,交流 朗读 合作探究师: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他告诉我们什么呢? 1、读注释,借助注释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交流 (1)诗句中写景的: (2)写人的: (3)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出示译文,指名读,齐读 4、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自读注释 小组交流 全班指名回答 思考,交流 读译文 感情朗读 背诵 拓展延伸比较鉴赏《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青少年诵读优秀的古典诗文,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更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本着这个初衷,我们选编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 全书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三’‘百’‘千’”,收录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部古代蒙学经典;第二部分“四书五经”,节选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中部分有代表性的篇章;第三部分“古文观止”,收录了20篇经典古文,其中10篇以劝学励志为主题,10篇以爱国治国为主题;第四部分“经典故事”,收录了5则神话故事和10则寓言故事,均出自古代典籍;第五部分“经典诗词”,精选了古诗词93首,按年级排列,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为了方便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所有古诗文原文之后均附大意。 本书选篇精当,既考虑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又兼顾到青少年读者的古诗文阅读水平,希望它能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帮助。限于编者的水平,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指正。 第一部分:“三”“百”“千” 一、三字经 二、百家姓 三、千字文 第二部分:四书五经 一、四书 1.大学(1章) 2.中庸(4章) 3.论语(10篇) (1)学而篇(6章) (2)为政篇(7章) (3)里仁篇(10章) (4)雍也篇(4章) (5)述而篇(9章) (6)泰佰篇(4章) (7)子罕篇(9章) (8)颜渊篇(8章) (9)子路篇(11章) (10)宪问篇(11章) 4.孟子(6篇) (1)公孙丑上(2章) (2)滕文公下(1章) (3)离娄上(4章) (4)告子上(4章) (5)尽心上(7章) (6)尽心下(4章) 二、五经 1.诗经(7篇) (1)关雎(周南) (2)小星(召南) (3)子衿(郑风) (4)鸡鸣(齐风)

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方案

甘家厂小学2017—2018学年度 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古诗文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的基础工程。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 1、通过对大量经典作品、古诗词的吟诵和记忆,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2、建立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并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3、通过经典诵读工作的实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多读多背以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方案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4)每周利用星期一的朝读课进行赏析品诵,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时间进行评点。 (5)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0分钟。

三、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内容: 参考《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及教研室发下来的必背古诗。选取以下内容 一级:必背古诗20首,校本教材前5首,共计25首。 二级:必背古诗40首,校本教材前10首,共计50首。 三级:必背古诗55首,校本教材前15首,共计70首。 四级:必背古诗前70首,校本教材前20首,共计首。 五级:必背古诗70首,古诗词6首,校本教材前25首,共计101首。 六级:必背古诗70首,古诗词6首,校本教材前30首,共计106首。 三、具体实施方案 (一)诵读要求。 1、各班诵读力求做到: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位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 2.古诗文背诵之"三要":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 3、推荐使用韵律诵读,并附之以韵律操(我校已编古诗文特色操共八节)。 4.规定在间操后固定做古诗特色操操。 (二)具体做法。 1、红领巾广播开辟诵读专栏。每天大课间时分,学校准时播放古诗,给学生营造古诗吟诵氛围。每周三中午红领巾广播站挑选出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进行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等。 2、充分利用晨读的读书演讲交流时间,采取语文教师辅导、学生汇报交流等形式解读和欣赏古诗。即通过学校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忆。 3、利用班级手抄报,把对于古诗作者、背景、读音、朗诵、韵律诵读、古诗理解、相近古诗赏析、让爱好画画的学生把学到的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绘成题诗图等,每小组每周解读一首,对于他们好的作品要给予鼓励,并定期展示。各班板报专门开辟"古诗文园地",报道本班活动情况,发表诵读体会,通报诵读成果等。

古诗文经典诵读名句摘录

古诗文经典诵读(名句摘录) 第一部分(56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6.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7.诗言志,歌咏言。(《尚书》) 8.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 9.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1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1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12.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易经》) 1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 14.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易经》) 1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1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1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2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2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2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24.言必行,行必果。(《论语》)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2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2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3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3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记》)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 版七年级下册) 1.易错字 幽篁(huáng)长啸(xiào)辋川(wǎng) 2.词语释义 竹里馆: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王维(约701-761),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

“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版权所有:21教育】【文题解说】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创作背景】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人王维在这首景色清美如画的诗里,抒发了他置身于大自然的淡泊情志和闲适胸怀。表现了诗人情韵的高雅。 竹:里:馆

小学生古诗词经典诵读篇目

小学生古诗词经典诵读篇目 一年级: 诗词(共19首) 1、咏鹅(鹅鹅鹅) 2、敕勒歌(敕勒川) 3、逢雪送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 4、绝句(迟日江山丽) 5、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 6、鹿柴(空山不见人) 7、春晓(春眠不觉晓) 8、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9、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 10、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11、池上(小娃撑小艇) 12、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 13、悯农(锄禾日当午)(春种一粒粟) 14、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15、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16、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17、所见(牧童骑黄牛) 18、相思(红豆生南国) 19、风(解落三秋叶) 古代经典:《三字经》(节选) 二年级 诗词(共20首) 1、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 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3、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4、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5、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

6、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 7、山居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 8、马(大漠沙如雪) 9、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 10、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11、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12、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13、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14、江雪(千山鸟飞绝) 15、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16、蜂(不论平地与山尖) 17、元日(爆竹声声一岁除) 18、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19、七步诗(煮豆燃豆萁) 20、梅花(墙角数枝梅) 古代经典:《弟子规》(节选) 三年级: 诗词(共16首) 1、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 2、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 3、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 4、咏月(昨夜圆非今夜圆) 5、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6、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 7、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8、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 9、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10、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11、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12、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

课外古诗词背诵详解——竹里馆

竹里馆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此诗曾被选进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 作品原文 王维的作品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⑵,弹琴复长啸⑶。 宗城王忠(王正和)楷书斗方 深林人不知⑷,明月来相照⑸。 2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⑴此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1]作品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2] 3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