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教育发展中的文化特点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及功能分析

要】 随着社会 的发展, 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 园文化在 医学人 才培养 的过程 中 科 校 发挥 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理 解和认识 医学院校
校 园化氛围, 医学生成长、 对 成才具有积极 和深远 的意义。
【 关键词 】 医学院校 ; 园文化 ; 校 特征及功能分析 .
生入校时 ,医学院校的校园里总会 回荡着气势磅礴的医学生誓词 : 比 如医学院院校 的讲 台上 ,教师的服装总是象征着职业特 征的白大褂 :
比如 , 华佗 、 张仲景 的雕像 在中医学院的校园里是必不可 少 的一道 风
景线 。
2 医学 院 校校 园文 化 功 能分 析
21 育人与引导功能 . 211 引导医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 意 义 医学院校 的校 园文 化既能陶冶学生情操 、 阔学生 视野 、 开 培养学 生创造精神 . 更重要 的是能帮助 医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医学院校通 1 医学院校校 园文化特征分析 过开展形式 多样 、 内容 丰富 、 健康 向上 的校园活动, 医学生在健康活 使 11 学科设 置上以医、 . 理学为主 , 以人文为辅 泼 的文化氛围中, 深化认知 、 陶冶个性 、 锻炼意志 、 健全人格 比如 以校 笔者以泸州医学 院、 第二军医大学 、 中医药大学为例 , 广州 介绍其 训 、 风建设 为依托 营造 良好 的人文氛 围, 学 以网络 、 报纸等 为媒介 营造 学科设 置上的特点 。具体 以本科专业 为例, 详情见表 1 。 自由的舆论 氛围, 充分发挥校 园文化对 医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导 向功 表 1 三 所 学 校 的 学科 专业 设 置 能。 同时, 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开放 、 动态 、 发展 与变化 的系统 , 要适应社
21 0 2年
第 1 期 7
论中国苏区医学教育的历史特色

论中国苏区医学教育的历史特色作者:谢开贤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9年第03期摘要:中国苏区医学教育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即大众化卫生普及教育与专业化医学教育相结合;非常重视医学生政治素质的考察和培养;学制短,内容精,重点开展多发伤病的教学;注重学生实践与教师示范;办学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苏区医学教育给当前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苏区;医学教育;特色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中国苏区医学教育及其经验借鉴”(16C1165)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19)03-0104-03中国苏区医学教育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医务职业教育和卫生常识普及教育工作,具体包括大众卫生知识普及教育、各种卫生职业技术培训与学校医学教育等。
由于受革命战争环境的影响,加上当时处于共产党领导医学教育的初创时期,苏区医学教育带有明显的战时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烙印。
一、大众化卫生普及教育与专业化医学教育相结合“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①,为战胜这一仇敌,维护苏区人民身体健康,提高红军将士战斗力,苏区开展了面向大众的卫生普及教育以及医务人员职业技术培训和学校教育。
大众化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相辅相成,是苏区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
苏区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开展大众化卫生普及教育。
其一,寓卫生教育于文化教育。
从思想认识上看,苏区多次强调要将卫生教育融入文化教育之中。
如1933年7月,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提出要“将列宁师范、列宁小学以及其他教育机关加入卫生教育一门”②课程。
红军卫生学校校长彭真也指出:“要深入一切文化运动中,所有俱乐部、列宁小学、夜校、识字班,应加日常卫生功课,使每一个工农大众在识字中获得宝贵的卫生常识,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种好清洁、好卫生、牢不可破的习惯。
”③在实践中,苏区共产党更是积极探索将卫生教育融入文化教育的办法。
苏区《小学课程教则大纲》要求:“科学常识课应包含有系统而最浅易的理化、生物、生理卫生的常识,从具体的自然界现象的叙述,逐渐引导到最浅显的科学公(律)的概念。
对比中法两国医学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

对比中法两国医学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不同国家的医学教育模式各有特点。
中法两国作为具有悠久医学传统的国家,在医学教育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教育模式。
本文将对中法两国医学教育模式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
中法两国医学教育模式的特点对比中法两国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在中国,医学教育的体系较为严格,一般需要经历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阶段的教育。
医学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学生需要学习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以及相关的医疗技术等。
而在法国,医学教育的体系相对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由选择。
法国医学课程的设置也相对宽泛,学生可以学习不同领域的医学知识。
2. 实践教学和临床培训在中国,医学教育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和临床培训,学生需要在实际的医疗环境中进行实习和培训。
而在法国,医学教育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教学和临床培训相对较少。
这也导致了中法两国医学生在实际医疗工作中的能力和素质存在一定差异。
3. 医生职业发展路径在中国,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相对固定,一般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和培训才能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而在法国,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相对灵活,一般需要通过考试和相关资格认证即可从事医疗工作。
我国医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临床培训,通过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医疗能力和素质。
我国医学教育应该向法国医学教育学习,适当放宽医学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的教育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培养多样化的医学人才。
我国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也应该更加灵活,给予医生更多的选择空间,鼓励他们在医学领域积极创新和发展。
中法两国医学教育模式各有特点,但都值得我们在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中进行借鉴和思考。
希望我国的医学教育能够不断创新和改进,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

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反思
医学人文教育是培养医生人文素养和医德医风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展望
未来医学人文教育将更加注重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医学 生人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医学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医学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融合
课程设置
在医学课程设置中增加医学人文教育的比重,将人文课程与医学 专业课程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
通过临床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教师培训
加强医学教师的人文素质培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学水平, 推动医学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融合。
医学人文教育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提升医生素质
医学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医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提高医生的职业素养。
丰富医学知识
医学人文教育将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与医学知 识相结合,促进医学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增强医患沟通
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生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 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02
医学人文教育概述
医学人文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领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包括对患者的关爱 、尊重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教育。
特点
医学人文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跨学科性和文化敏感性等特点,强调对人类 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整体把握,以及培养医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责任感。
医学人文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发展
现代医学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断演变,从传统的课堂讲授逐 渐转向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实践与科研结合的学习模式。同时,随着医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中国历史上的医学与中药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医学与中药文化中国历史悠久,医学与中药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与中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和中药文化。
本文将从医学的起源、中药的传承、名医与名方、医学教育与研究、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等方面,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医学与中药文化。
一、医学的起源医学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的祖先就开始对人体的疾病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逐渐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医学知识体系。
《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经典,对中医有着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包括了人体脏腑、经络、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开创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中药的传承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
中草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中草药的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名方、配伍规律、药物性味归经等方面。
其中,《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草药学经典,总结了大量的中草药及其药效,对后世中医药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名医与名方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和医药家,他们的贡献被后人广泛传颂。
例如著名的华佗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医学家,他以精湛的外科技术和独特的医学理论被誉为“神医”。
他的名方《千金要方》对中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被后世称为“伤寒论”,成为中医的必修课之一。
四、医学教育与研究中国古代的医学教育与研究体系也非常发达。
早在唐朝时期,中国就设立了太学和太医院等医学教育机构,对医学人才进行培养。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著名的医学家成立了各种医术派别,例如明代李时中创立的“桂林派”、清代吴茂先创立的“吴氏儿科学派”等,这些派别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中国的中药文化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药的临床应用不仅能治疗疾病,还具有辅助作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康复水平。
同时,中药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学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
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医学逐渐形成,如藏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等。
早期民族医学的特点
民族医学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 统、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
古代民族医学的发展
1 2
古代民族医学的繁荣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族医学得到了不断发展 和完善,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著作。
变革。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
02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医学,中国开始发展民族医学高等教育,
培养专业的民族医学人才。
民族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03
在转型过程中,民族医学逐渐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具有
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
02
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创立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起步
20世纪初
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开始起步,最早是由一些外国传教士和汉学家引入的。
民族医学与中华文化的融合
民族医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中华文化的 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3
古代民族医学的贡献
民族医学在疾病的防治、保障人民的健康方面做 出了巨大贡献,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近现代民族医学的转型
近现代民族医学的变迁
01
随着西方现代医学的传入和影响,民族医学逐渐发生了转型和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包括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民族医学等
多方面的内容,确保了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03
加强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
中国政府组织编写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医学高等教育教材,为民族医
学高等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
丰富民族医学学科体系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学技术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一、传统文化教育对医学生的影响1. 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传统文化中强调人文精神,医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会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熏陶,从而培养了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符合医生的职业要求。
2. 人文关怀和医学道德: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求医学生具备科学技术知识,还要求他们在医疗实践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医学道德。
在中医学中,医生必须注重整体观念,重视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因此要求医学生更多的拥有人文关怀和医学道德。
3. 提高医学能力和治疗效果: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对医生的注解考极为重要,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针灸、推拿、养生等中国特色医学技能,都是源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这些都可以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增加更多的技能和治疗效果。
二、医学院校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1. 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在医学教育中间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文学经典等,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2. 创设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创设传统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国文化史等,让医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3. 安排文化熏陶活动:文化熏陶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讲座、传统文化体验营等各种形式,让医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聘中医药名师授课,提高中医药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医学教育的互补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教育相辅相成,实现了教育的有机统一,对医学生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哲学思想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可以使医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医学技能与治疗效果,实现了医学生和现代医学教育的双重优势。
综上,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是一个不断的过程,要求医学院校和教师积极作为去引导他们的成长,从而使他们拥有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医生的素质,进而为现代医学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现状及培养策略

人文与思想政治教育收稿日期:2012-07-17基金项目:武汉大学与芝加哥大学课程改革5年合作项目作者简介:钟亚娟,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I科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妇科肿瘤。
通讯作者:张 蔚,女,博士,主任医师。
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现状及培养策略钟亚娟,张 蔚,申复进,梁 华,王丽荣,张文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I科,湖北武汉 430060)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高度关注,将人文精神融入医学教育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医学人文培养对于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阶段普遍存在着培养意识的缺乏、教学实效不佳等问题。
本文简述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现状及培养思路。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现状;策略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769(2012)06-1144-03Status Quo of Humanism in China’s Medic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ZHONG Ya-juan,ZHANG Wei,SHEN Fu-jin,LIANG Hua,WANG Li-rong,ZHANG Wen-ting(Department One of Gynecology,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60,China)Abstract: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loser attention to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integrating hu-manism into medicine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and medical humanities training has a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udents’humanism.At present,however,there is awidespread lack of training awareness and poor teaching effe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ism in China’s medical education and thoughts of training.Key Words:medical education;humanism;status quo;countermeasure 20世纪以来,我国医学教育格局受到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医学教育在思想指导、理论教育上及医学实践中表现出人文精神严重的缺失,这可能是由于科学技术时代飞速发展、中西医学内在冲突日益加剧、医疗市场化负面影响等造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教育发展中的文化特点摘要] 中国作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医学历来以传统中国医学为主导,自清朝末年正规西医教育引入我国,历经清末、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建国后的长期发展。
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国内外政治及经济文化变迁,百余年来亚洲、欧洲、美国、苏联等诸多文化模式在古老中国大地上的交错,形成中国独有的医学教育现状。
此现状进一步影响着社会医疗各个方面,现依靠医学教育的完善进而解决医疗问题。
站在我国历史与未来的独特交错口,面对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世界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们需要寻求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
[关键词] 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历程;文化特色【中图分类号】R56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9-0160-02 [abstract] as a historic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China medical traditionally dominat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roduced into China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regular western medicine education, after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Anti-Japanese War, liberation war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s long-term development. China's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experienced the rich variety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change, hundred years to Asia,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 Soviet union, and many other cultural patterns in the ancient China land staggered, form unique to China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This situation further affects all aspects of social medical treatment, now rely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edical education and medical problems. Standing in China's history and future of unique staggered, in the fa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mode and the worl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lead to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we need to seek their own development path.[key words] the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cour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医者仁术,大功无利。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医学教育模式及成果决定着一个社会医学的发展,深刻影响社会医疗发展的每个层面。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百余年来东西方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错,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医学教育现状。
清末以前我国医学以传统中国医学为主导,正规西医教育自1866年引入我国,经历了清末到民国初年的发展。
随后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对我国医学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具破坏力的影响,医学教育遭受了巨大损失,医学院校的变迁也使我国医学教育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对不同地区医学教育资源的配置产生重大影响。
但中国医学教育的骨骼在战火中得以保留了,也为新中国留下了火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经历了不断摸索的历程,建国初期全国曾走向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的过程,此后的国内阶级斗争期间包括医学在内的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干扰破坏,在矛盾中前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时期,在新的国际环境、政治经济发展趋势下,探索着医学文化的中国特色道路。
现有社会医疗矛盾的改善和医学的发展亟需适于我们自己的医学教育模式。
1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起中国传统医学就已诞生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基本理论体系,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前对我国周边诸多汉语文化国家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传统医学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作气、神、形的统一体,由表及里分析病理生理变化,采用归纳举证法、辨证论治等方法,追求使人体达到统一、调和,从而保持健康。
古代医家思想强调“仁术”、“仁心”的重要性,“非其人匆教,非其真匆授”,主张“精英教育”。
[1]这些古代中医文化是当时医学教育的主导思想。
清末1862洋务派将在京师同文馆、太医院教习厅改为医学馆,学习西方医学教育办学,同时又传承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教育,为医学教育学科分类和课程体系框架制定奠定了基础。
1866年随着中国最早的西医教会学校——中山医科大学前身博济学堂在广州创立,西医教育开始引入中国。
1898年戊戌变法,创办京师大学堂,设立卫生学。
光绪帝谕管学大臣孙家鼐认为“医学一门,所关至重,亟应另设医学堂,考求中西医理,令大学堂兼辖,以期医学精进”。
可见在清朝末期西医得到中国的正式认可,西方文明开始融入中国的医学教育。
1911年北洋政府执政。
此后从1912年到1922年,相继颁布了相关医学教育的学制、章程等,主要借鉴日本学制,1926年教育部统一全国医校课程,我国的医学教育开始纳入正式教育体系。
[2]1927进入民国政府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新旧事物交替、并存的现象普遍存在,高等医学教育也存在公私并存、中西并立等多种模式。
主要有四类院校:国家政府办学(上海医学院、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等)、私立医学院校(同德医学院、东南医学院等)、教会学校(湘雅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等)、及外国人办学(上海同济医学院、北平协和医学院等)。
多种教学流派并存,包括英美派(如协和、湘雅、华西、齐鲁、圣约翰)、法比派(如震旦)、德日派(如北平、中山、同济、同德等),[3]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
同期为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除了国民党管辖区,在中国共产党管辖的中央苏区及后来的解放区,鉴于国际、国内斗争的需要,也大力发展医学教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医学教育体系,为新中国医学教育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1年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是我党第一所军医学校,之后建立了包括普通卫生学校、看护学校、卫生训练班、助产训练班等在内的诸多形式院校,这些学校规模小、设备简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属于医学教育雏形阶段。
中国医科大学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正规而成熟的医科大学,由1931年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1935年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合并成立,管理机构、办学章程、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都更加完备,抗战时期作为从事战场救治、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院校,被誉为“红色医生的摇篮”, [4]医学教育由此也增加了政治色彩。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对我国医学教育产生了极具破坏力的影响,大量医学院校或内迁、联合办学,或无奈停办,偶有少部分新建院校。
随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医学教育继续受到冲击,医学院校辗转回迁。
但两次战争在原有医学教育发展受到阻遏的同时,医学教育资源得到了重新分配,对促进我国东西部地区医学教育资源的合理配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以前这些地方都是偏远内地,交通不便,信息落后,与上海、北京以及沿江沿海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战时大批高校的内迁和各级教育的发展,将先进文化知识带给这些地方的人民,冲击了内地封建、愚昧、保守的社会风气,对内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大大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发展。
[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高等医学教育方面建立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接管接收旧公私立医学院校及外资津贴的高等医学院校。
1952年曾全面学习苏联,进行院系调整。
而1957年国际形势变幻,指导思想左偏、反右斗争,大跃进运动开展,中国开始摸索自己的道路,高等医学教育在正确与错误的矛盾交织中前行。
这一期间医学院校盲目扩张,错误理解“实践”概念,过度参加工农生产劳动和政治活动,教育一度混乱。
中共中央也曾努力调整,压缩不合理膨胀的医学院校及学生数量,调整教学制度,加强师资培养,“部分回归苏联模式”。
1966年至1976年阶级斗争开始,文化教育受到“革命、批判”,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干扰破坏,医学院校秩序混乱,教师被迫害,院校、仪器设备、教材破坏严重,提倡“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通过3个月-半年的培训培养赤脚医生,否定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部分医院举办培训班,招收工农兵学员。
[6]战争与斗争运动的影响是独特的,它引入他国文化模式,更改了原有教育资源配置,同时也赋予了医学教育政治文化色彩。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随之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完善的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的规模、质量、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医学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不断壮大,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医学教育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截至2000年卫生队伍总量已超过559万人,其中卫技人员449万人,医生207.6万人(医师160.3万人)、护士126.7万人。
每千人口医师数从建国初期的0.1上升到1.30,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
地域分布上建国初期约87.2%高等医学院校分布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12.8%分布于县级城市,经过多样化发展时期,目前52.6%高等医学院校分布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47.4%分布于地级城市,0所分布于县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