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大纲

考研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大纲
考研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大纲

《量子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Quantum Mechanics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能提高本科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为本科生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并掌握初步的解决问题方法。

让学生掌握描述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量子思想和量子理论方法。这些内容将为今后本科生在固体物理学、磁性物理学、凝聚态物理等理论方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可以使本科生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

1)介绍量子力学的产生背景时要说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条件:社会的需求、科学技术的水平、人们的前期努力和成就等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介绍杰出的人物的工作和贡献时同样应注意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从科学史的角度考察,借以获得更多的教益。

2)要着重注意介绍德布罗意假设、波粒二象性的概念,借以初步认识微观客体运动的特殊性和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介绍相应的实验验证和实践应用,认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3)使学员能从较宽广的角度认识量子力学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习自觉性。同时初步了解学科的特点,对下一步的学习有相应的准备。

难点:康普顿散射的推导及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第一节经典物理学的困难(之一:黑体辐射问题和Plank量子论)

本节要求:理解:黑体辐射问题中经典理论所遇到的困难和Plank量子论。掌握:Plank 量子论(重点:考核概率50%)。

1 黑体辐射问题中经典理论所遇到的困难(维恩公式、瑞利-金斯公式)。

2 Plank的电磁辐射能量量子化的思想,并推导Plank的黑体辐射公式,理解并掌握Plank 的能量量子化的假设。

第二节经典物理学的困难(之二: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之三:A.Einstein光量子论在Compton效应的解释)

本节要求:掌握:光电效应概念(脱出功A的概念、光电流等);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Compton效应概念;A.Einstein光量子论在Compton效应的解释(重点:考核概率100%);理解:在微观单个碰撞事件中能量动量守恒定律仍然成立)。

1光电效应概念(脱出功A的概念、光电流等),光电效应实验中所得到的3个结论认识。2爱因斯坦的利用Plank的能量量子论思想引入到电磁波上引入了光量子论思想,利用此思想如何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重点)

3 A.Einstein光量子论在Compton效应的解释(重点,难点)(考核概率100%);在微观单个碰撞事件中能量动量守恒定律仍然成立。(理解)

第三节经典物理学的困难(之四:原子的现状光谱及其规律;原子的稳定性;之五:固体与分子的比热问题)

本节要求:掌握:Balmer公式,Ritz原则的内容,Rutherford模型的不足与玻尔角动量量子化条件,索末菲广义量子化条件,氢原子能级的推导(重点,难点)(考核概率100%);理解:固体与分子的比热问题上经典物理所遇到的困难。

作业:认真复习本章内容,教科书中的习题(1.1-1.5)(只要求与掌握内容有关的)。

第四节微粒的波粒二象性

本节要求:掌握:de Broglie的微观粒子波粒性公式,微观粒子de Broglie波。

1 de Broglie的微观粒子波粒性公式,微观粒子de Broglie波(重点,难点)(考核概率100%)

②理解:为什么微观粒子de Broglie波写成复数域的指数形式?。)

2习题课(课后习题:1.1—1.5)

第二章波函数与薛定谔方程

本章重点:

1)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前三节介绍了两个基本假设和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应予充分重视。介绍波函数要注意与量子态的对应关系,说明波动性时要兼顾叠加原理和统计解释。要强调薛定谔方程是建立起来的,其正确性靠实践肯定,说明这种做法是现代物理所常用的。

2)本章后三节利用定态薛定谔方程分别讨论了束缚态问题和一维散射问题,过程中要强调如何利用标准条件和其他物理上的考虑来确定解,并说明结果的量子性,指出它们的一些应用。

难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态叠加原理;薛定谔方程的建立过程;粒子流密度的概念及粒子数守恒定律;定态的概念,定态薛定谔方程的解法;一维无限深势阱的求解过程;线性谐振子(考核概率100%);理解:势垒贯穿。

第一节波函数的统计解释;态叠加原理;薛定谔方程的建立过程

本节要求:掌握:波函数的统计解释;态叠加原理;薛定谔方程的建立过程(重点、考核概率50%)

1波函数的统计解释;态叠加原理。(重点、考核概率50%)

2薛定谔方程的建立过程(掌握:50%)。

第二节粒子流密度和粒子数守恒定律;定态薛定谔方程

本节要求:掌握:粒子流密度的概念与粒子数守恒定律的推导;波函数的标准条件(重点,难点)(考核概率100%)。理解掌握:定态薛定谔方程求解方法。

1粒子流密度的概念与粒子数守恒定律的推导;波函数的标准条件(掌握:重点)(考核概率100%)。

2定态薛定谔方程求解方法(掌握:(重点)(考核概率100%)。理解:分离变量法在定态薛定方程中的应用)。

第三节一维无限深势阱

本节要求:掌握理解:一维无限深势阱的求解过程。

1一维无限深势阱的求解过程(掌握理解:考核概率100%)

2 束缚态的概念(掌握; 考核概率100%)

第四节线性谐振子;势垒贯穿

本节要求:掌握、理解:线性谐振子的求解过程;势垒贯穿的求解;隧道效应。

1线性谐振子的求解过程(掌握、理解)

2势垒贯穿的求解(理解);隧道效应(掌握:考核概率50%)

作业:认真复习本章内容。教科书中的习题2.1—2.8。

第三章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

本章重点:

1)本章介绍的“力学量由相应的厄米算符表示”是量子力学的又一个基本假设,其内容分散在2、4两节中讲授,小结时应予点明。

2)为学习方便,有关算符的数学知识集中在第一节。讲完力学量的算符表示后,通过动量算符、角动量算符等使有关的知识具体化。鉴于氢原子问题的重要性和它与角动量密切关系,把它作业一个专题插在2、4两节之间。求解氢原子问题要联系上一章的知识,注意数学结果的物理意义并与玻尔理论适当对照。

3)在第五节中介绍力学量的完全集和测不准关系。要指出测不准关系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结果,明确它的含义并能利用它作一些基本的估算。

4)要明确量子力学意义下守恒量的含义和用处,知道它与经典力学守恒量的区别及它与定态的区别。

难点:角动量算符的球坐标表示及2?L的本征方程的求解。

第一节表示力学量的算符;动量算符与角动量算符

本节要求:掌握:表示力学量的算符;动量算符与角动量算符(重点)(考核概率50%)

1表示力学量的算符(掌握)

2动量算符与角动量算符(掌握)(考核概率50%)

第二节电子在库仑场中的运动;氢原子

本节要求:掌握理解:电子在库仑场中的运动;理解:氢原子能谱

1电子在库仑场中的运动(掌握理解)(考核概率50%)

2氢原子能谱(理解);s,p,d,f态电子的角分布(了解)

作业:3.1,3.2,3.3。

第三节厄密算符本征函数的正交性;算符与力学量的关系

本节要求:掌握理解:厄密算符的性质;厄密算符本征函数的正交性;算符与力学量的关系。

1厄密算符的性质;厄密算符本征函数的正交性(掌握理解)(考核概率50%)

2算符与力学量的关系(掌握理解)(考核概率50%)

第四节算符的对易关系,两力学量同时有确定值的条件,测不准关系;力学量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守恒定律

本节要求:掌握理解:算符的对易关系,两力学量同时有确定值的条件,测不准关系;理解:力学量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守恒定律

1算符的对易关系,两力学量同时有确定值的条件,测不准关系(掌握理解)(考核概率50%) 2力学量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守恒定律(理解)

作业:3.4—3.13。

第四章态与力学量的表象

本章重点:

1)本章仅要求初步建立表象的概念,能够满足讲授电子自旋部分的基本需要即可。

2)根据选用教材的不同,也可以把本章内容移到微扰理论之后,电子自旋之前讲授。

难点:量子力学公式的矩阵表述,幺正变换,狄拉克符号

第一节态的表象;算符的矩阵表示

本节要求:掌握:态的表象,坐标表象与动量表象之间的关系,希尔伯特空间;算符的矩阵表示(重点:考核概率:30%)

1态的表象,坐标表象与动量表象之间的关系,希尔伯特空间,力学量的本征函数表象(重点:考核概率:30%)

2算符的矩阵表示,掌握:算符在其自身表象中的表示形式。

第二节量子力学公式的矩阵表示

本节要求:掌握:量子力学公式的矩阵表示,久期方程(重点:考核概率:50%)。

1量子力学公式的矩阵表示,久期方程,本征函数,本征值(重点:考核概率:50%)

第三节幺正变换

本节要求:掌握:幺正变换的本质(重点:考核概率:50%)

1幺正变换的本质,掌握幺正变换下体系的物理内涵不发生变化。(重点:考核概率:50%)第四节狄拉克符号;线性谐振子与占有数表象

本节要求:理解:量子态的狄拉克符号与传统一维矩阵表示的关系;线性谐振子与占有数表象。(重点:考核概率:20%)

1量子态的狄拉克符号与传统一维矩阵表示的关系。(重点:考核概率:20%)

2线性谐振子与占有数表象。(重点:考核概率:20%)

作业:认真复习本章内容,教科书中的习题(只要求与掌握内容有关的)。

第五章微扰理论

本章重点:要求知道各种微扰理论适用的场合及有关公式的推导思路,以掌握公式中各量所代表的意义并能用于具体解题,必须重视例题的示范作用。

第一节非简并定态微扰理论;简并情况下的微扰理论

本节要求:理解:非简并定态微扰理论;简并情况下的微扰理论(重点:考核概率:50%)1非简并定态微扰理论(重点:考核概率:50%)

2简并情况下的微扰理论(重点:考核概率:50%)

第六章自旋与全同粒子

本章重点:对电子有自旋的实验依据,只需作简单介绍,但应指出它对应着一个反映电子内部运动状态的新的自由度,没有经典对应,即无法用电子的坐标和动量表出。

难点:电子的自旋算符和自旋函数

第一节电子自旋;电子的自旋算符和自旋函数

本节要求:理解:电子自旋(考核概率30%);掌握:电子的自旋算符和自旋函数(重点:考核概率60%)

1电子自旋(理解(考核概率30%)

2电子的自旋算符和自旋函数(重点:考核概率60%)

量子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量子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量子物理 所属专业:材料物理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4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 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是20世纪物理学取得的两个最伟大的进展之一,以研究微观物质运动规律为基本出发点建立的量子理论开辟了人类认识客观 世界运动规律的新途径,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 本课程着重介绍非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首先从量子力学发展简史、黑体辐射实验等出发,讲述量子力学Schrodinger 方程和一维定态问题,着重讲述周期场和Bloch定理、能带结构。在此基础 上讲述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波函数统计解释、线性厄米算符、本征值 问题、测不准关系、力学量完全集、Heisenberg方程等。中心力场部分主 要讲电磁场相互作用下氢原子的能级结构。矩阵力学主要讲力学量算符的矩 阵表示和本征值问题。定态微扰论和量子跃迁主要讲原子的几个效应和量子 系统在外场微扰情况下的光的吸收和辐射。最后讲多粒子全同性问题。 课程目标与任务: 1. 掌握微观粒子运动规律、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基本原理和基本方 法。 2.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近似方法及其对相关物理问题的处理。 3.掌握电子在周期势场情况下的运动规律,为学习固体物理打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本课程需要学生先修《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数学物理方法》和《线性代数》等课程。《电磁学》和《光学》中的麦克斯韦理论最终统一了 光学和电磁学;揭示了任意温度物体都向外辐射电磁波的机制,它是19世纪 末人们研究黑体辐射的基本出发点,对理解本课程中的黑体辐射实验及紫外 灾难由于一定的帮助。《原子物理》中所学习的关于原子结构的经典与半经典 理论及其解释相关实验的困难是导致量子力学发展的主要动机之一。《数学物 理方法》中所学习的复变函数论和微分方程的解法都在量子力学中有广泛的 应用。《线性代数》中的线性空间结构的概念是量子力学希尔伯特空间的理论 基础,对理解本课程中的矩阵力学和表象变换都很有助益。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钱伯初, 《理论力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材) [2] 曾谨言,《量子力学》I,第四版,科学出版社, 2006年 [3] L. D. Landau and E. M. Lifshitz, Non-relativistic Quantum Mechanics; [4] P. A. M. Dirac, 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量子论发展简史 第二节黑体辐射实验与Plank常数的量纲分析,原子物理中的量纲结构(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量子力学的发展简史、研究对象和微观粒子的基本特性及其量纲分析。 【重点掌握】: 1.量子力学的实验基础: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实验;电子晶体衍射 实验;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力学系列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力学系列教学大纲 课程号: 00432214 新课号: PHY-1-044 课程名称:量子力学 开课学期:春、秋季 学分: 3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PHY-0-04*以上)、理论力学(PHY-1-051)、电动力学(PHY-1-043)基本目的:使得同学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初步的计算方法,适合于非物理类专业的同学选修。 内容提要: 1.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实验基础、Hilbert空间、波函数、薛定谔方程、算符、表象变换、对称性与守恒律 2.一维定态问题:一般讨论、自由粒子、一维方势阱、谐振子、一维势垒3.轨道角动量与中心势场定态问题:角动量对易关系、本征函数、中心势、三维方势阱、三维谐振子、氢原子 4. 量子力学中的近似方法:定态微扰论、跃迁、散射。 5.全同粒子与自旋:全同性原理、自旋的表述、自旋与统计的关系、两个自旋的耦合、磁场与自旋的相互作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材与参考书: 曾谨言,《量子力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作业10%、笔试90% 课程号: 00432214 新课号: PHY-1-054 课程名称:量子力学I 开课学期:春、秋季 学分: 4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PHY-0-04*以上)、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PHY-1-011或以上)基本目的: 使得同学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计算方法。适合物理学院各类型同学以及非物理类的相关专业同学选修。 内容提要: 1.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实验基础、Hilbert空间、波函数、薛定谔方程、算符、表象变换、对称性与守恒律 2.一维定态问题:一般讨论、自由粒子、一维方势阱、谐振子、一维势垒3.轨道角动量与中心势场定态问题:角动量对易关系、本征函数、中心势、

《量子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量子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量子力学 所属专业:物理学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4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 量子理论是20世纪物理学取得的两个(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最伟大的进展之一,以研究微观物质运动规律为基本出发点建立的量子理论开辟了人 类认识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新途径,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 本课程着重介绍《量子力学》(非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公 设)及表述形式。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地让学生认识表述原理的数学结构, 如薛定谔波动力学、海森堡矩阵力学以及抽象表述的希尔伯特空间的代数结 构。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量子状态的描述、力学量的算符、量子力学中 的测量、运动方程和守恒律、量子力学的表述形式、多粒子体系的全同性原 理。第二部分主要是讲述量子力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在分析清楚各类基 本应用问题的物理内容基础上,掌握量子力学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处理方法。 本篇主要内容包括:一维定态问题、氢原子问题、微扰方法对外场中的定态 问题和量子跃迁的处理以及弹性散射问题。 课程目标与任务: 1. 掌握微观粒子运动规律、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基本原理和基本方 法。 2.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近似方法及其对相关物理问题的处理。 3.了解量子力学所揭示的互补性认识论及其对人类认识论的贡献。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本课程需要学生先修《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数学物理方法》和《线性代数》等课程。《电磁学》和《光学》中的麦克斯韦理论最终统一 了光学和电磁学;揭示了任意温度物体都向外辐射电磁波的机制,它是19 世纪末人们研究黑体辐射的基本出发点,对理解本课程中的黑体辐射实验及 紫外灾难由于一定的帮助。《原子物理》中所学习的关于原子结构的经典与 半经典理论及其解释相关实验的困难是导致量子力学发展的主要动机之一。 《数学物理方法》中所学习的复变函数论和微分方程的解法都在量子力学中 有广泛的应用。《线性代数》中的线性空间结构的概念是量子力学希尔伯特 空间的理论基础,对理解本课程中的矩阵力学和表象变换都很有助益。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钱伯初, 《理论力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材) [2] 苏汝铿, 《量子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L. D. Landau and E. M. Lifshitz, Non-relativistic Quantum Mechanics; [4] P. A. M. Dirac, 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微观粒子状态的描述 第一节光的波粒二象性 第二节原子结构的玻尔理论 第三节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第四节量子力学的第一公设:波函数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6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量子力学的实验基础、研究对象和微观粒子的基本特性及其状态描述。 【重点掌握】: 1.量子力学的实验基础: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实验;电子晶体衍射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读书笔记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 读书笔记 中学时学的是理科,还记得当时的自己对数学、物理尤为感兴趣,而对化学、生物就兴味索然了。也看过几本科普著作,《数学的语言》、《什么是数学》、《从一到无穷大》,还有加来道雄,阿西莫夫,张景中的系列等等,尤其是《什么是数学》一书,当时是高二快结束的时候,仿佛入了迷一般,从集合论到极限与微分,即便没有任何高数的基础,也看得如痴如醉,连章末习题都做了一遍,虽然拓扑那一章实在是看不懂。谁曾想,这样一个人,居然恍惚中来了财大,学习金融,既非自愿,也非不愿。 大学两年,似乎再没有接触科普著作了,直到近日看了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其内容于我而言,并没有太多的惊喜,毕竟作为科学史,内容上早有前人写过:像第十章《不等式》之前的内容我都看过两三个版本了,即便是最后三章的内容也在加来道雄的书中看过。就是在这样一个许多科普名家都涉猎过的领域中,居然能够开拓一片自留地来。在我眼中,这本书绝对称得上一部优秀的科普著作(尤其是在国内来讲)。之前看到作者简介是个八零后的时候着实有一丝惊讶,我还以为是哪位五六十岁的中年教授写的呢。接下来,言归正传,谈谈阅读体会吧。 首先,从科学性上讲,对我这种现代物理的门外汉而言,就算书中有科学错误,只要不是低级的逻辑错误,我也发现不了呀。但从作

者标注的引文,对一些理论的解释澄清看,是比较严谨的。这部分就只有略过了。 其次,作为科普这种通俗读物,文学性是非常,甚至是最重要的。而曹天元的文笔流畅,语言诙谐幽默,阅读感十足。一百多年的量子力学成长史:从法拉第的电磁实验,到多历史,多世界诠释的提出,数以百计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前仆后继,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量子力学画卷。让人心襟荡漾,恨不能立即投入到理论物理的大海中去,寻觅璀璨的量子力学珍珠。同时,作者文风犀利,将物理学界的学术之争描写的如同武侠小说中的江湖帮派纷争一般,大大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如“从黄金年代走来的老人,在革命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反叛青年,经典体系的庄严守护者,新时代的冒险家,这次终于都要作一个最终了断。世纪大辩论的序幕即将拉开,像一场熊熊的大火燃烧不已,而量子论也将在这大火中接受最严苛的洗礼,煅烧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来。”(摘自第八章-《论战》)这个片段仿佛《倚天屠龙记》中群雄围剿光明顶一般,令人紧张不已。而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更是写的如同两位绝世高手过招,简直酣畅淋漓!单从文学性上讲,我觉得曹天元可以和伽莫夫媲美。 除了文学性,科学史的史学性也尤为重要。而本书除了人物对话之外(感觉像是作者自行脑补的),对史实的阐述在我看来是比较严谨的。一百多年的量子力学发家史写的清清楚楚,众多物理学者如走马灯般来来往往。而作者的历史叙事风格与《明朝那些事儿》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子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原子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原子物理学 所属专业:物理学专业 课程性质:基础课 学分:4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原子物理学是物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以物质结构的第一个微观层次(原子)为研究对象,是联接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的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在理论方法上,该课程揭露经典理论在原子这一微观层次遭遇到的困难,并且为了解决这些困难而引入量子力学,学生将在本课程中较为系统地学习到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应用实践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性地了解和掌握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获得有关原子的电子结构、性质及其与外场相互作用的系统性知识,为以后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生产应用和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力学》、《理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 关系:《高等数学》和《数学物理方法》是学习原子物理学的数学基础。《力学》、《理论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包含了学生在学习原子物理学之前需要掌握的必要的经典物理知识。有了这些准备知识才能理解为何不能用经典理论来研究原子体系,从而必须引入量子力学。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杨福家, 《原子物理学》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主要参考书:

1, C. J. Foot,《Atomic Phys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 H. Friedrich,《Theoretical Atomic Physics》, Springer, 2006 3, 褚圣麟,《原子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4, 曾谨言,《量子力学》,科学出版社, 2000 5, 卢希庭,《原子核物理》,原子能出版社, 1981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绪论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历史(2学时)【了解】 第一章原子的组成和结构(5学时) 第一节原子的质量和大小【掌握】 第二节电子的发现【了解】 第三节原子结构模型【了解】 第四节原子的核式结构,卢瑟福散理论【重点掌握】【难点】 第五节卢瑟福理论的成功和不足【掌握】 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玻尔理论(8学时) 第一节背景知识: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氢原子光谱【掌握】 第二节玻尔的氢原子理论【重点掌握】【难点】 第三节玻尔理论的实验验证【掌握】 第四节玻尔理论的推广:椭圆轨道理论和碱金属原子光谱【重点掌握】 第五节玻尔理论的成功与缺陷【掌握】 第三章量子力学导论(18学时)【重点掌握】【难点】 第一节波粒二象性 第二节不确定关系 第三节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 第四节态叠加原理 第五节薛定谔方程 第六节薛定谔方程应用举例 第七节平均值和算符 第八节量子力学总结 第九节氢原子/类氢离子的量子力学解法 第十节爱因斯坦关于辐射和吸收的唯象理论 第十一节量子跃迁理论,含时微扰论

兰州大学量子力学教学大纲

量子力学教学大纲 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72学时) 第一章绪论(4学时) 1、课程的发展和改革状况;教材评介 2、量子理论发展简史 3、黑体辐射定律与普朗克常数 4、光子 5、玻尔量子论 6、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设 7、原子物理中的特征量(结合量纲分析法) 第二章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8学时) 1、薛定谔方程 2、波函数的统计诠释;连续性方程 3、定态;有关一维束缚态的若干定理 4、一维平底势阱中的粒子(包括无限深势阱,有限深势阱, 势阱) 5、一维谐振子(微分方程解法) 6、势垒贯穿 第三章量子力学基本原理(16学时) 1、波函数和算符 2、态叠加原理 3、线性算符;常用力学量的算符表示 4、波函数的普遍诠释(力学量的取值及概率假设);平均值公式 5、动量(连续谱,箱归一化);连续谱一般的理论 6、力学量算符的对易关系 7、两个力学量算符的共同本征态 8、不确定关系(测不准关系) 9、波函数随时间的变化;演化算符

10、力学量随时间的变化;薛定谔图象和海森伯图象;守恒量;宇称 11、对称性和守恒定律 12、海尔曼—费曼定理和位力定理 第四章表象理论(8学时) 1、狄拉克态矢量概念;矢量空间 2、量子力学公式的矩阵表示 3、坐标表象;波函数 4、动量表象 5、能量表象;求和规则 6、谐振子(升降算符解法);相干态 7、角动量(升降算符解法) 第五章中心力场(7学时) 1、中心力场的一般概念 2、轨道角动量的本征函数 3、自由粒子波函数 4、球形势阱中的粒子;氘核 5、粒子在库仑场中的运动(束缚态);类氢离子;氢原子;与玻尔量子 论的比较 6、三维各向同性谐振子 7、二维中心力场 第六章扰论与变分法(6学时) 1、非简并态微扰论;应用举例 2、简并态微扰论;一级近似 3、氢原子能级在电场中的分裂 4、变分法;应用举例 第七章自旋(9学时)

周世勋《量子力学教程》(第2版)-量子力学若干进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8章量子力学若干进展 8.1复习笔记 一、朗道能级 1.能级推导 电子在均匀外磁场B(沿z 方向)中,取朗道规范后,得定态薛定谔方程: ψψψE p p y B e p m H z y x =????????++???? ??-=22221 鉴于力学量(,,)x z H p p 互相对易,得相应本征态为: )(),,(/)(y e z y x z p x p i z x χψ +=其中,()y χ满足谐振子能量本征值方程(平衡位置在0y ): )()2()()()(2)(22202222y m p E y y y mc eB m y dy d m z χχχ-=-+- 其中,0||x cp y e B =。由此可得出朗道能级:2,1()22 z z p n c p E n m ω=++ 。2.结果讨论 (1)从经典观点出发:电子沿磁场方向做螺旋运动。 从量子观点出发:电子沿磁场方向做自由运动,在垂直磁场方向绕z 轴旋转。(2)磁场对能量贡献1||(2z e n B B mc μ+=- ,0z μ<称为朗道抗磁性,与电荷正负无关,是自由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一种量子效应。

(3)二维电子气的朗道能级简并度是外磁场?中含元磁通量子(0||hc e ?= )数目。二、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 在经典电动力学中,场的基本物理量是电场强度E 和电磁感应强度B,势ψ和A 是为了方便引入的,并不是真实的物理量。但在量子力学中,势ψ和A 具有可观测意义。 图8-1 1.实验及其现象 如图8-1,从电子枪S 出射的电子束流经双缝和两条路径21,P P 到达屏上,在两条路径中放置一个很长的电流螺线管,垂直纸面,管内磁场强度B 垂直纸面向外(取为z 轴)。当螺线管通以电流时,屏上出现的干涉条纹产生了移动。 2.现象讨论 (1)因螺线管的外部并不存在磁场,所以经典电动力学中,磁场的物理效应不能完全用B 来进行描述。 (2)当螺线管内有磁通?时,电子经过的外部空间B=0,但0≠A 时,因为对包围螺 线管的任一闭合回路路径积分有?=?φl d A ,矢势A 可以对电子发生相互作用。因此,A-B 效应表明矢势A 具有可测量的物理效应。它可以影响电子束的相位,从而使干涉条纹发生

复旦大学量子力学考研真题

2012年复旦普通物理(回忆版) 第一至第三题为必做,第四到第十题选作五道 一、1)写出开普勒三定律 2)从开普勒第一定律出发推导出第三定律 二、1)(涉及质心、力矩的证明题) 2)(角动量随时间的变化问题) 三、1)从公式dEk=F*dr出发,推导出相对论动能公式 2)证明相对论动能公式在低速条件下与牛顿力学动能公式的一致性 四、1)一电介质球均匀带电,总电量Q,求电场强度分布 2)电介质球不带电,但被均匀极化,求沿电极化强度P方向距球心d处的电场强度 五、一个电路中电源为ε,电阻为r,电感为L,求接通电路后电流随时间的变化 六、1)说明电磁场为什么具有物质性 2)写出其运动公式 七、1)写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 2)证明其一致性 八、1)在T-S图中表示出卡诺循环,并指明每个过程的名称 2)说明每个过程的做功和吸收热量 九、1)什么是光的衍射?光的衍射如何决定光学仪器的分辨率? 2)《通用教程(第一版)光学·近代物理》 3.4题 十、光以偏离法线角度i的方向从空气中入射玻璃,求其中s波的反射率 2009年复旦大学量子力学(回忆版)

1.在H0表象下,H0= ,H’= H’<0时刻体系处于激发态的概率。 2.估算一维谐振子基态能量。 3.实际类氢原子不是一个点电荷,他的电势x(r)= 求该原子1s能级一级修正 4.已知两个全同粒子,其自旋为s,求该分别体系处于自旋对称态和自 旋反对称态的概率 5.已知在Lz表象下,Lx= (),Ly= () (1)已知在 ( )态下,求Lx的可能测值及相应的几率 (2)在态ψ=( )态下, Lz的可能测值及几率 , Lz^2测 值为+1的几率 2010年复旦大学量子力学(回忆版) 1、取无限深方势阱的中心为坐标原点,势阱宽为a,求粒子的能级及波函数。 2、1)估算一维谐振子的基态能量 2)估算类氢原子的基态能量 3、利用[a,a+]=1, [a,a]=[a+,a+]=0, a|0>=0 证明 |n>= (a+)n|0> 4、两个自旋为1/2,质量为m的全同粒子,自旋平行,处于一个边长为a>b>c的长方形盒子中,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势为V=Aδ(r1-r2);体系处于与下列条件相容的最低能级,试用一阶微扰论计算体系能量 1)两个粒子是自旋1/2的全同粒子 2)两个粒子是自旋1/2的非全同粒子 3)两个粒子自旋为零

数学物理方法 课程教学大纲

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数学物理方法 所属专业:物理、应用物理专业 课程性质:数学、物理学 学分:5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这门课主要讲授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线性空间和线性算符、复变函数、积分变换和δ-函数、数学物理方程和特殊函数等,适当介绍近年来的新发展、新应用。本门课程是物理系学生建立物理直观的数学基础,其中很多内容是为后续物理课程如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等服务,是其必需的数学基础。 这门课中的一些数学手段将在今后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往往构成了相应领域的数学基础。一般来讲,因为同样的方程有同样的解,掌握和运用这些数学方法所体现的物理内容将更深入,更本质。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本课程以普通物理、高等数学和部分线性代数知识为基础,为后继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研究有关的数学问题作准备,也为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数学物理问题求解提供基础。 (四)教材:《数学物理方法》杨孔庆编 参考书:1. 《数学物理方法》柯朗、希尔伯特著 2. 《特殊函数概论》王竹溪、郭敦仁编著 3. 《物理中的数学方法》李政道著 4. 《数学物理方法》梁昆淼编 5. 《数学物理方法》郭敦仁编 6. 《数学物理方法》吴崇试编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部分线性空间及线性算子 第一章R3空间的向量分析 第一节向量的概念 第二节R3空间的向量代数

第三节R3空间的向量分析 第四节R3空间的向量分析的一些重要公式 第二章R3空间曲线坐标系中的向量分析 第一节R3空间中的曲线坐标系 第二节曲线坐标系中的度量 第三节曲线坐标系中标量场梯度的表达式 第四节曲线坐标系中向量场散度的表达式 第五节曲线坐标系中向量场旋度的表达式 第六节曲线坐标系中Laplace(拉普拉斯)算符▽2的表达式第三章线性空间 第一节线性空间的定义 第二节线性空间的内积 第三节Hilbert(希尔伯特)空间 第四节线性算符 第五节线性算符的本征值和本征向量 第二部分复变函数 第四章复变函数的概念 第一节映射 第二节复数 第三节复变函数 第五章解析函数 第一节复变函数的导数 第二节复变函数的解析性 第三节复势 第四节解析函数变换 第六章复变函数积分 第一节复变函数的积分 第二节Cauchy(柯西)积分定理 第三节Cauchy(柯西)积分公式 第四节解析函数高阶导数的积分表达式 第七章复变函数的级数展开

2021量子力学考研与量子力学考点复习笔记

2021量子力学考研与量子力学考点复习笔 记 一、考研真题与解题的思路 43试求屏蔽库仑场的微分散射截面。[浙江大学2014研] 【解题的思路】 对于屏蔽库仑场,可以直接使用玻恩近似计算微分散射截面。 【解答】 由玻恩近似可得微分散射截面为 【知识储备】 玻恩近似法 ①适用条件 (高能散射) ②微分散射截面

其中U (r )为粒子和散射中心相互作用的势能,K →=k →′-k →,k →′,k → 分别为粒子散射前后的波矢,并且,θ是散射角。 【拓展发散】 对于本题所给信息,也可以用分波法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玻恩近似的结果比较。 44设算符A 和B 不对易, ,但A 和B 都与C 对易,即 , ,试证明: (1),n 为正整数; (2) [厦门大学2012研] 【解题的思路】 根据所给条件,利用对易恒等式关系,推导出递推关系,即可得证。 【解答】 (1)因为 所以

(2) 【知识储备】 ①e指数函数的展开式 ②对易式中满足的基本恒等式 [A,B+C]=[A,B]+[A,C] [A,BC]=B[A,C]+[A,B]C [AB,C]=A[B,C]+[A,C]B [A,[B,C]]+[B,[C,A]]+[C,[A,B]]=0 45粒子被束缚在半径为r的圆周上运动。 (1)设立路障进一步限制粒子在的一段圆弧上运动,即

求解粒子的能量本征值和本征函数。 (2)设粒子处于情形(1)的基态,求突然撤去路障后,粒子仍然处于最低能量态的几率是多少? [南京大学2002研] 【解题的思路】 分析题意,这是不随时间改变的势场,所以可以直接使用定态薛定谔方程和波函数性质求解能量本征值和本征波函数。 【解答】 (1)当时,;当时,粒子的转动惯量为, 对应的哈密顿量为。 由定态薛定谔方程可得 即 令 求解得 由波函数的连续性可得,即,所以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文):大学物理(A)课程名称(英文):University Physics(A) 2、学时/学分:128学时/8学分 3、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一元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 4、面向对象:工科各专业 5、教材、教学参考书: 教材:高景《大学物理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吴锡珑《大学物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包括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以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它所包括的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及它们在科学技术上应用的初步知识等都是一个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因此,《大学物理》课程是我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 《大学物理》课程的作用,一方面在于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这些都起着开阔思路、激发探求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学好本课程,不仅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步

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本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的,因而它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律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学习物理知识、物理思想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联系,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对本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地理解,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在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作风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根据《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将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级,本大纲教学内容要求也分成三类,并用符号(1)、(2)和(3)标记在内容标题的右上角,这三类要求是: (1):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透彻理解、牢固掌握。(透彻理解其物理内容,掌握其适用条件,对定理一般要求会推导)并能熟练应用。 (2):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并能掌握,对定理的推导一般不作要求,但要求会用它们分析、计算有关简单问题。 (3):只要求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一般不要求应用。

量子力学教学大纲

《量子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0631011 课程英文名称:Quantum Mechanics 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8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0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量子力学是近代物理的两大科学之一,是描述微观运动世界的基本理论,是近代光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授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数学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夯实的量子力学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量子理论的物理图像,基本概念; 2.获得描述微观物理规律的理论工具--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框架结构,能用这些原理解决常见的,简单的微观物理现象; 3.加深对现代科学理论的形式、特点的认识,提高科学方法论水平; 4.了解量子力学有关的科学发展。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总的理论框架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用波函数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用算符描述相应的力学量,以及波函数的演化规律——薛定谔方程。会解简单的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掌握用矩阵描述态和算符的方法。掌握简并和非简并的微扰理论,以及含时微扰理论,能用含时微扰理论解释原子的跃迁和发光。掌握电子自旋的基本理论,全同粒子的特性及其描述方法。 3.基本技能: 利用数学手段解决具体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1.大纲中的重点内容是学习量子力学基本理论所必需掌握的内容,教学中如果学生接受的较好,可适当增加一些在实际中有很广泛应用的问题作为重点内容。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讲解;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讲解,以使学生能较自然的接受以前没有接触到的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框架和思想方法。并在讲解中使学生深入理解现代科学理论的建立过程,反过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理论课,在教学中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讲解主要采用板书形式;对于具体应用并且数学推导较繁琐的问题可采用课件形式,既能使学生看清解题的思路、过程、特点,又能节省时间。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原子物理》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一维问题的计算,力学量平均值和幺正变换的计算,微扰问题的计

《费曼讲物理入门》个人笔记

《费曼讲物理:入门》个人笔记 1918-1988.2.15 《费曼讲物理:入门》是从著名的费曼《物理学讲义》节选的六节物理课。内容包括“运动着的原子”、“基础物理学”、“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能量守恒”、“万有引力理论”、“量子行为”六部分。 费曼: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理解某种事情”指的是? 组成这个“世界”的运动物体的复杂排列似乎有点像是天神们所下的一盘伟大的国际象棋,我们则是这盘棋的观众….当我们观看了足够长的时间,总能看出几条规则来,而弈棋规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础物理。 但是,即使我们知道了每条规则,仍然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下棋时要走这一步,这仅仅是因为情况太复杂了,而我们的智力确实有限的。 除了我们还在知道所有规则以外,我们真正能用已知规则来解释的事情也非常有限,因为几乎所有的情况都是极其复杂的,我们不能领会这盘棋中应用这些规则的走法,更无法预言下一步将要怎样。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些规则,就认为“理解”了世界。 ?实验是任何观念的正确性的唯一试金石。 ?如果一件事情不是科学,这并不意味着其中有什么错误的地方,它只是意味着其它不是科学而已。 1. 化学:受到物理学影响最深; ①理论化学最深刻的部分必定会归结到量子力学;

②统计力学; ③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量子化学)

2. 生物学:生物过程中有很多物理现象,比如神经放电 3. 天文学 4. 地质学 5. 心理学 如果我们微不足道的有限智力为了某种方便将这个宇宙分为几个部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心理等,那么记住,大自然并不知道这一切。

量子场论 课程教学大纲

量子场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量子场论 所属专业:理论物理 课程性质:专业课 学时:72 学分:4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近一个世纪以来,量子场论一直是了解微观世界的重要工具,是粒子物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并已广泛应用于微观物理其他领域。场的量子化解释了场与粒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而量子场论合理地描述了粒子的产生、湮灭,及其相互转化现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建立的体系完整的量子电动力学(QED),是关于带电粒子、光子及其相互作用的量子场论,是U(1)的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光子的辐射与吸收、光电效应、Compton散射,特别是氢原子的Lamb移动、电子磁矩的计算与实验的精确符合等,足以说明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此外,量子电动力学中建立的重整化理论也是成功的。弱电统一理论克服了过去四个费米子直接相互作用理论不能重整化的困难;预言了中性流并得到严格的实验支持;中微子、反中微子与核子和电子碰撞等过程与实验符合得很好。在强相互作用领域,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和建立的量子色动力学(QCD)是SU(3)非阿贝尔规范理论,它是1954年杨振宁建立的SU(2)非阿贝尔规范理论的推广。由量子色动力学探讨核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严格理论目前尚未解决。基本粒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都是由规范理论建立起来的,三种相互作用是由三类规范玻色子传递的。量子场论就是研究以三代轻子和三代夸克作为基本粒子,以强子夸克模型和弱电统一理论与量子色动力学为基础的标准模型。量子场论(一)主要研究量子电动力学。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分析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量子场论,段一士,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绪论(4学时) 1.1 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轻子和夸克 1.2 量子场论、规范场论和规范玻色子 1.3 自然单位

固体物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固体物理学 所属专业:理学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4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 固体物理学是研究固体物质的物理性质、微观结构、构成物质的各种粒子的运动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物理学中内容极丰富、应用极广泛的分支学科。本课程以点阵及晶体对称性为主线,以周期结构中的波动问题贯穿固体物理的整个教学内容。 基本目标与任务: 1.掌握包括对点阵及晶体对称性的定义、表征和检测,以及在晶体中物质的 运动规律; 2.在掌握知识架构的同时,对固体物理中处理多体问题的方法及其局限性有 所了解,并了解一些重要概念的实验探测; 3.获得在本门课程领域内分析和处理一些基本问题的初步能力; 4.为学习后续课程和独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以及《数学物理方法》 关系:《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以及《数学物理方法》是固体物理学的数学基础和物理基础,固体物理学在此先修课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固体物质的物理性质、微观结构、构成物质的各种粒子的运动形态。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基泰尔,固体物理导论(第八版)。 主要参考书: 1.黄昆、韩汝琦,固体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Neil W. Ashcroft、N.David Mermin,Solid state Physics 3.刘友之、聂向富、蒋生蕊,固体物理学习题指导

量子力学考试大纲

《电动力学》考试大纲 (2007年7月第一次修订,2008年12月第二次修订) 《电动力学》考试大纲是根据我校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电动力学》教学大纲制定的。课程性质、目的和教学内容参考我院物理学专业的《电动力学教学大纲》。 考核内容一般分为四个层次:I -识记、II -理解(或领会)、III -简单应用、IV -综合应用。 考核类型:闭卷考试。 考题类型:试题一般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6种:简答、填空、判断(加“错改正”)、选择(单项、多项)、证明、计算等,题量在20—35小题,考试时间2小时。 注意:黑体字标注的为重点内容。 第一章 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 考核要求: (一)需要掌握的主要数学公式 1.识记: (1)矢量代数公式 (2)梯度、散度和旋度定义及在直角坐标和球坐标中的表达式 (3)矢量场论公式 (4)积分变换公式 (5)复合函数“三度”公式 (6)有关x x r '-= 的一些常用公式 2.理解:算符▽的矢量性和微分性 3.简单应用:利用算符▽的矢量性和微分性证明矢量场公式 4.所需要数学知识不单独出题考试,融合在课程内容中 (二)麦克斯韦方程组建立的主要实验定律和假定 1.识记: 电磁场理论建立的几个重要实验规律 2.理解: 库仑定律,高斯定理 磁场的实验定律――毕萨定律,安培环路定理 电磁感应定律――涡旋电场假说,位移电流假说 (三)真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1.识记:真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微分形式、积分形式) 2.简单应用: 每个方程的物理意义(物理本质) 麦克斯韦方程组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意义――电磁场理论的基础,揭示电和磁的内在联系,是应用的理论依据 能够运用真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做简单的证明 (四)介质中的电磁性质方程 1.识记: (1)束缚体电荷、束缚面电荷的表达式 (2)磁化体电流、磁化面电流和极化电流的表达式 (3)电位移矢量和磁场强度的定义 (4)均匀线性介质中电位移矢量、磁场强度和电场、磁感应强度的关系2.理解:公式的适用范围。 3.简单应用:能够简单运用上述公式求束缚体电荷密度、面电荷密度以及磁化体电流、面电流 (五)介质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1.识记:介质中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和积分形式 2.简单应用:会利用介质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做简单的证明题 (六)洛仑兹力公式 1.识记:单个带电粒子和电荷分布情况的洛仑兹力公式 (七)电磁场的边值关系 1.识记: (1)电磁场的边值关系 (2)其它几个边值关系 2.简单应用:利用边值关系做简单证明和计算 (八)电磁场的能量 1.识记: (1)电磁场能量守恒 (2)电磁场的能量密度和玻印停矢量 2.理解:能量在场中的传输 第二章静电场 考核要求: (一)有关静电场的几个定理和定律 1.理解:库仑定律、静电场的概念、场的叠加原理、高斯定理 (二)电场的基本方程

量子力学

Chapter 1 1.Find the de Broglie wavelength for each of the following cases: (a)a 70kg man traveling at 60 km/h; Solution: λ===0.568m; (b)a 1kg stone traveling at 10 m/s; Solution: λ==m=6.63m; (c)a g particle of dust moving at 1 m/s; Solution: λ==m=6.63m; (d)an electron with 3 eV energy; Solution: ===m=0.709m (e)a helium with kinetic energy of E=KT(K is the Boltzmann constant) at T=1.0K. Solution: ===m=m=

1.265m; 2.A pare of positron and electron can be produced by two photon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If the two photons have the same energy ,please find out the maximum wavelength of the photons in order to produce a pare of positron and electron? Solution: When both positron and electron are stationary ,the wavelength of photons is maximum So 2h2 h h λ==2.43nm =2.43nm 3.A particle with mass m moves in the field V(x).Please verify the probability conservation law of +=0. Here and are probability density and current density ,respectively. Solution: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PH416 学时 (Credit Hours) 48 学分 (Credits) 3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中文)激光原理与技术 (英文)Principles and Technologies of Lasers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应用物理学专业选修课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中文 开课院系 (School) 物理与天文学院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普通物理 授课教师 (Teacher) 钟晓霞 电邮、电话 (email& phone) xxzhong@https://www.360docs.net/doc/887351205.html, 办公时间 (Office Time) 周一至周五 办公地点 (Office Location) 物理楼703A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该课程旨在教授和激光有关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包括爱因斯坦关系式、光子简并度、集居数反转、增益饱和、光学谐振腔、纵模和横模、高斯光束、频率牵引、拉姆凹陷、调Q 技术、锁模技术等。授课思路如下:1. 介绍激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发展对激光产生的影响;2. 介绍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重点介绍基于不同介质的增益线型、增益饱和现象;3. 介绍无源谐振腔,引出纵模和横模、高斯光束、腔损耗的概念;4. 在上述2、3 基础上,探讨有源腔内光和物质相互作用,具体介绍连续激光器和脉冲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和相关技术。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let students become familiar with some key concepts and technologies in Lasers, including Einstein relation, Photon degeneracy , Population inversion, homogeneous broadening, Inhomogeneous broadening, Gain saturation, Optical resonator,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mode, Gaussian beam, Frequency pulling, Lamb dip, Q switching, Mode locking etc.. The class is taught in this way: first of all, a brief history of laser especially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quantum mechanics is given; Next, the interaction of light with matter especially gain saturation are introduced; Furthermore, the properties of passive optical resonator especially properties and transformation of Gaussian beam are demonstrated; Finally, continuous wave laser behavior and transient laser behavior are presented.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