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合集下载

预防乳腺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预防乳腺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预防乳腺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摘要:乳腺癌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大多是采用手术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不过,手术虽然能够获得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可以,对乳腺癌进行根治,但是也会在术后出现一些并发症的情况。

在乳腺癌手术之后,患者就极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从而对患者预后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科学护理,从而更好的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

基于此,本文对预防乳腺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详细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在乳腺癌手术的过程之中,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面,所以患者术后恢复的时间比较漫长,而这就容易致使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此类手术之后较为常发的一种并发症,不仅会使患者感受到明显的疼痛感,还会导致患者的下肢出现肿胀,进而使患者的活动受到严重限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水平。

具相关文献显示,如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那么就可能会引起肺栓塞,最终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因此,为了能够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必须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工作。

一、术前护理措施针对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需要从术前阶段就开始进行,这样才能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检查和准确评估,然后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对于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患者,可以对其实施一些特殊护理,让患者食用一些营养相对较高的食物,并且对患者进行术前的健康知识宣教[2]。

要告知患者在术后尽可能早的下床活动,并且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为其制定合适的活动计划,对下肢进行适当锻炼。

针对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也需要多加沟通,对其不良情绪进行安抚,从而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更主动的接受和配合治疗。

二、术后预防护理(一)早期活动在术后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尽早的进行活动,在卧床期间,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每隔2小时进行体位变换,并协助其进行踝关节以及膝关节的活动,对下肢的肌肉进行适当按摩,从而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3]。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摘要: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发病率较高。

骨科术后DVT往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因此积极采取针对性方案进行护理干预,是预防骨科术后DVT、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本文就骨科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预防护理方案做一综述,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进展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主要是指患者深静脉内部血液非正常凝结,具体表现为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本病发病部位大多集中于下肢,常见于各科手术患者。

骨科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而DVT也是骨科术后需要充分重视的一种并发症。

骨科术后DVT早期发病隐匿,难以及时诊明,部分病例或形成肺栓塞,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延误治疗时机[1]。

所以,术后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实施有效的预防干预策略,是确保骨科手术患者顺利康复、预后改善的关键环节[2]。

本文结合骨科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探讨了骨科术后DVT的预防策略,并就骨科术后DVT护理进展做了如下综述,旨在为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提供必要参考,以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1骨科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对于骨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较多,但主要包括如下三种:(1)静脉血流缓慢;(2)静脉壁损伤;(3)血液高凝状态。

这三点危险因素也被称之为Virchow三联征[3]。

符合上述三点中的任意一点都可能会诱发DVT,存在危险因素越多,则出现DVT的风险就越高。

诱发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如下:1.1高龄在DVT形成的各类危险因素中,高龄通常被视为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研究表明,高龄人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已经被临床纳入下肢DVT的危险人群中[4]。

分析原因认为,高龄人群机体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静脉瘀滞几率升高,因此引起下肢DVT。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中的作用 就显 得非常重要 。 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对 患者进行 心理
起 血小板数量 的增多 , 术 中、 术后 止血药物 的使用 以及血 液制 品的大量输入 均可导致血 液高凝 状态 。其 他的一些 因素 如吸 烟、 高龄、 心 脑血管疾病 、 下肢静 脉 曲张等 , 均可增加 血液 的黏
稠度 , 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
2 预 防措 施
指导 , 帮助其解 开心结 , 认真、 详 细地 回答 患者 的疑问 , 同时给 予关 心体 贴 , 建立 良好 的医患关 系 , 以增加患者 的信任 , 使其 能 积极 配合 手术 治疗。 向患者详细说 明早期功 能锻炼 的重要性 ,
主动加强沟通 与交流 , 把病 因、 治疗 方法与 护理要求详 细地讲 解 给患者及 家属 , 做好 患者 的心 理疏导工 作 , 以便增强其 战胜
■ 鼢 囤
下肢 深 静脉 血 栓 形 成 的预 防及 护 理进 展
张 凤 黎 悦
( 合 山市人 民医院, 广西 合 山 5 4 6 5 0 8 )
深静脉血栓是血管外科 常见疾病之一 , 是一种静脉 回流 障 碍性疾病 , 发病 率较高 , 其形成 的原 因较复杂 , 至今 尚未完全 明 了。绝大部分发生于骨科 手术 后及长期卧床患者 中 , 若治疗不
低分子量肝素嘲 。 为了降低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 在大手
术 中应该适 当延长抗栓 预防时限。在抗凝治疗期 间 , 补液速度 不宜过快 , 要让 患者感到舒适 , 时刻关注易出血部位 的情况 , 同 时还要 做好血常规 、 凝血 酶原时 间的检测 , 密切关 注和预 防并 发症的发生 。 用药期 间 , 对患者肢体的肿胀程度、 浅静脉充盈情 况、 肤 色、 感觉要进行严密的观察。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在术后病人中。

术后病人由于长时间卧床、手术后恢复期间的生理变化以及凝血系统的活化,都容易导致DVT的发生。

对于术后病人来说,预防和护理DVT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一、预防措施的完善预防DVT的措施是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中的关键。

传统的预防手段包括使用弹力长袜、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查、早期活动等。

但是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预防DVT的措施也得到了升级。

例如现在许多医院都开始使用机械性预防装置,如持续性气压装置或者间歇性充气装置,来帮助术后病人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DVT的发生。

药物预防也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手段。

例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血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病人DVT的风险。

临床研究也不断证实这些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使得它们成为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中的重要手段。

二、围手术期护理的强化围手术期是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时期,因此围绕手术期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手术前,需要对术前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了解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手术中,要充分保护下肢的血流循环,避免下肢静脉受到损伤,因为损伤的下肢静脉更容易形成血栓。

手术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术后病人长时间卧床、缺乏运动所导致的DVT。

围手术期护理的强化也包括了对患者的宣教。

患者要充分了解DVT的症状和危害,知道DVT预防的重要性,主动采取预防措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

家属也要得到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他们对术后病人护理的重视度,提高护理质量。

三、个性化护理的推行随着对DVT认识的不断深化,护理工作也开始向个性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也在逐步推行个性化护理计划。

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估,不同程度、不同风险的患者可以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长期卧床
长期卧床可能导致静脉内 皮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 风险。
血液高凝状态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血液高凝 状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疾病和药物
某些疾病和药物可能导致血液高 凝状态,如恶性肿瘤、炎症性疾 病和激素类药物。
02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 理措施
机械性预防护理
弹力袜
通过施加外部压力,促进下肢静脉血 液回流,减轻下肢肿胀和疼痛。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 护理措施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 因
•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 理措施
• 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 • 术后护理与观察 • 总结与展望
01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 因
血流缓慢
01
02
03
长时间卧床休息
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 休息,导致下肢肌肉松弛 ,血流速度减慢。
制动
骨科手术后,为了减轻疼 痛和防止骨折移位,患者 需要制动,这也会减慢下 肢血流速度。
手术操作
手术过程中,麻醉和药物 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循环系 统,导致血流缓慢。
静脉内皮损伤
手术创伤
手术过程中,手术器械和 操作可能会损伤静脉内皮 ,导致血栓形成。
静脉注射
术后为了治疗和镇痛,患 者可能需要接受静脉注射 ,这可能会对静脉内皮造 成损伤。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能够减轻患者在医疗费用方面的负担,降低 治疗成本。
分析现有护理措施的不足与局限
缺乏个性化护理方案
01
现有的护理措施往往缺乏个性化,无法满足不同患者的特殊需
求,影响护理效果。
护理人员培训不足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如何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了近年来关于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预防措施、护理干预和护理效果评价等方面。

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能够为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护理研究一、引言下肢骨折患者多为青壮年人群,受伤后由于长期卧床、受伤部位局部肿胀疼痛等因素导致血液淤滞、血流减慢,从而增加了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未得到及时的预防和治疗,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下肢骨折患者的深静脉血栓,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深静脉血栓(DVT)是指在静脉内形成血栓,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是一种严重的循环系统疾病。

下肢骨折患者长期卧床,肢体无法正常活动,血液循环减慢,血液在静脉内滞留时间增加,易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学者研究显示,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会增加患者肺栓塞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预防深静脉血栓在下肢骨折患者的出现显得尤为重要。

三、预防措施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主要包括药物预防和非药物预防两大方面。

药物预防主要是应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来减少血液的凝结,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而非药物预防主要是通过物理性护理措施,如按摩、被动活动、外固定支具以及弹力袜等,来提高患者下肢的静脉血流速度,减少淤血和血栓的发生。

四、护理干预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下肢骨折患者的深静脉血栓,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还可以通过以下干预措施来降低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1. 早期康复训练骨折患者在手术及初始固定后,应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肢体活动,避免长期卧床不动。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工作对于术后病人的康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医学科技和护理理念的不断进步,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也变得更加全面和科学。

本文将探讨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的进展和相关内容。

针对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越来越重视。

根据研究,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手术、长时间卧床、肿瘤等。

预防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干预措施,如术后早期活动、使用弹力袜等。

现代医学还提倡通过药物预防的方式来减少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这些预防工作的进展有助于减少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其术后生活质量。

在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面,传统的护理方法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求。

目前,护理人员对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和护理越来越重视,不仅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护理。

现代医学还提倡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手段来对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护理。

这些护理进展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能更好地保障术后病人的健康和安全。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康复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康复护理是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康复护理可以恢复患者的功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康复护理已经包括了多种手段,如物理治疗、心理护理、社会支持等。

这些康复护理的进展有助于加快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康复进程,为患者重返社会提供更好的保障。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还包括了科学的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是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护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目前,健康教育不仅包括了传统的讲座、宣传册等形式,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手机应用等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这些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展有助于提高术后病人对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减少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下肢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下肢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下肢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如治疗不当,可使患者致残,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能力,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本文通过对深静脉血栓常见类型以及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的分析,讨论下肢骨折手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对下肢骨折手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做以下总结。

标签: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护理引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 DVT)是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如治疗不当,可使患者致残,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能力,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静脉血栓栓塞症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以往由于临床诊断方法和水平限制,常常发生临床的漏诊和误诊。

预防DVT是骨科护理关注的问题。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1、深静脉血栓研究现状1.1深静脉血栓常见类型1.1.1小腿浅静脉血栓形成小腿疼痛和肿胀,沿静脉可按下浅静脉血栓形成索状物体,压痛,周围皮肤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轻度水肿,急性炎症反应一般1?2周,然后逐渐消退,疼痛缓解,充血性红斑被色素沉着所代替。

2?4周消失,全身有轻微反应。

1.1.2小腿肌肉静脉丛深静脉血栓位于下肢的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炎症反应轻,小腿局部疼痛,到压痛及轻度肿胀的程度,如果将足急剧背屈,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迅速伸长,可以刺激血栓引起的炎症性疼痛[4]。

1.2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1.2.1静脉血流滞缓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速度慢,术中由于麻醉作用,导致下肢肌肉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患者卧床休息,下肢骨折后,肌肉往往处于放松的状态,导致下肢血流缓慢,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6]。

在美1.2.2 静脉壁损伤国,有90%社区居民因此而形成深静脉血栓。

一是由于机械性刺激,如骨折后在下肢静脉输液,在穿刺的时候对局部的静脉血管造成挫伤、撕裂;二是化学性的损伤,如在静脉内输注了各种刺激性的药液或者是高渗透性的溶液,后者是静脉壁损伤的主要原因[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

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病人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还可以发生致命性的肺栓塞(DVT)。

一、发病诱因
在患者中,发病前有近期手术史,发病一般在术后3~15d。

主要包括骨科术后,剖宫产术后,妇科手术后,肺癌术后,甲状腺腺瘤摘除术后,以上均无血栓病家族史。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级
(一)危险度分级①低危:年龄<40岁,较小的外科手术(30min以内),无其他危险因素,长期卧床;②中危:年龄40~60岁,有危险因素的较小手术;无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40岁,无危险因素的大手术;③高危:>60岁,或有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40~60岁,有危险因素,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征(VTE)、肿瘤、血液高凝状态的大手术;④极高危:年龄>40岁,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征病史的大手术;髋、膝关节置换术;髋部骨折手术、重度创伤、骨髓损伤。

(二)治疗患者均采用溶栓、抗凝、祛聚、中药等药物治疗,溶栓同时给予抗凝治疗,有效的预防血管再度闭塞的发生。

同时,肿胀的肢体给予外敷消散,可迅速减轻肢体的肿胀。

二、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预防
1.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正常的静脉血流对活化的凝血因子起稀释和清除作用,手术后患者卧床休息,活动明显减少,血流缓慢,易使静脉血液瘀滞在髂股静脉瓣袋及小腿肌肉的静脉丛内,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下降,易导致局部血栓形成。

对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①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

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或家属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不少于3次/d,可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在病情允许时建议早期下床活动;②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患肢间断气囊压迫(IPC),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使其静脉泵早日恢复;③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④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2.防止静脉内膜损伤正常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内膜损伤后,内膜下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激活内外凝血系统,而发生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内膜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临床常见原因: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如高渗液体、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

临床操作中注意事项:①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管的损害;②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一般不在下肢穿刺;
③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④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⑤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⑥使用造影剂的患者,为避免高浓度碘液滞留激惹静脉内膜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甚至皮肤坏死,造影成功后注意先松止血带再注入20ml肝素盐水,抬高患肢按摩1~2min后方可拔出静脉穿刺针;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3.防止血液高凝状态①术后进行静脉穿刺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出现血液过快凝集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的倾向,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②静脉补液: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呕吐、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需遵医嘱保证给予病人补充
足够的液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浓缩;③平衡膳食:选择清淡低脂食品,多食含维生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蘑菇、芹菜、海带、黑木耳等,这些食品均含有丰富的吡嗪,有利于稀释血液,改变血液黏稠度;每日饮水量>1500ml,保证足够的液体量,防止血液浓缩;④药物预防:近年来推荐使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每日一次皮下给药;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包括各种引流管的引流量,以及有无手术切口的血肿、出血及皮肤青紫淤斑,齿龈出血、鼻出血和注射部位出血,尤其要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女性患者应特别注意有无阴道出血;同时各种注射完毕后,要延长按压时间,确定止血后松开。

(二)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对缓解静脉牵拉有一定作用。

避免膝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注意肢体保暖;避免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以免影响抗凝药物的作用。

2.抗凝及溶栓治疗的护理用药前了解病人有无出血性疾病,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保持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APTT)是对照值的1.5倍较为理想。

用药后观察有无出血征象,如牙龈出血、鼻衄、伤口渗血或血肿,静脉穿刺处及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痰中是否带血和阴道恶露的量和性质,每日定时作尿常规检查和大便隐血试验。

3.肿消散外敷的护理肿消散是以芒硝、冰片为主要成分,外加三黄散按一定比例配成的一种外治剂,利用芒硝的脱水作用和冰片能够改变皮肤通透性的原理以及三黄散的消炎利湿、活血化瘀作用,能够迅速吸收组织间液,减轻肢体张力,改善血液循环,达到肢体消肿的目的。

外敷过程中应注意:①加强皮肤护理,敷料潮湿后及时更换,以保证药物的渗透作用,避免发生皮肤湿疹和皮肤压伤;②严密观察肿胀消退情况,注意患肢皮肤的温度、颜色、感觉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每日行患肢定点周径测量,测量部位为髌骨上缘上15cm,髌骨下缘下10cm以及踝上5cm;③外敷肿消散应有连续性,不能间断。

4.置管溶栓的护理将溶栓导管与微量注射泵连接,根据凝血指标经溶栓导管泵入溶栓、抗凝药物,导管引出皮肤处每日用0.5%碘伏消毒,更换无菌敷料,更换药液时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延长管,全身性应用抗生素,防止局部伤口感染和导管菌血症发生。

溶栓导管需保留10d左右。

拔管前经溶栓导管行深静脉造影,判定血管再通满意后即拔除导管和导管鞘,拔管后穿刺点局部消毒后加压包扎24h,继续抗凝治疗。

24h后穿弹力袜下床活动。

5.肺栓塞的观察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一般在血栓形成1~2周内发生,多发生在久卧开始活动时。

因此在血栓形成后的1~2周内及溶栓治疗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挤压或热敷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的动作,以防血栓脱落致肺栓塞(PE)。

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可预防DVT后栓子脱落造成PE,可使DVT后PE的发生率<5%。

肺栓塞典型症状: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但有时肺栓塞症状并不典型。

静脉血栓栓塞是手术后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病人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甚至发生致命的肺栓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