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作手法研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学文体学分析

第 3期 ( 总第 8 2期 )
2 1年 5月 01
山西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h n iR d o& T Un v ri o r a fS a x a i V ie s
学理论以外,文体学从文学批评,美学、 心理学、社会学等 学科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也从不同方面推动了西方文体学的 发展 。 “ 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
收 稿 日期 :2 1 01 作 者简 介 :陈 l 2 - 0
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 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 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利奇 (efy . Gor fe N Le ) ec 和肖特 ( i a . hr h Mc eH So )所著 《 hl t 小说文体论: 英 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 (9120 )就是一部文学文体学的 18/0 1 经典之作。在这本以小说文体为研究对象的文体学著作中, 利奇和肖特系统地提出了一个涵盖包括 “ 词汇特征” 语 、“ 法特征” 修辞手段” 衔接和语境”这四种语言特征的 、“ 、“ 文体分析模式, 大类,每一类下面又系统区分了各个分类。 但由于文体分析注重的是语言形式所产生的文体效果, 这个 模式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 有的语 言特征会较为突出和重要,有的则不太明显或无足轻重。分 析者必须根据语言形式在文本中的作用来进行判断,选择那 些较为突出和重要的语言特征作为研究对象。 二、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分析 《 J .塞林格的成长小说 《 .D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 主人公霍尔顿 ・ 考菲尔德寻找人生定位的一段心路历程。本 书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 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不仅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不满现 实生活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 、 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和 个青春少年矛盾百出的 理特征,也批判了所谓成人社会 的虚伪和做作。主人公霍尔顿是个性格复杂又矛盾的青少年 的典型。他有一颗纯洁善良、 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 心。 然而,霍尔顿极度敏感并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他人微妙
从结构主义视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结构主义视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虽然小说只有十几万字,但它不仅对美国文学界和社会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深深吸引了许多其他国家的青少年和家长以及教育人士的目光。
本文试图从结构主义角度,分别运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的托多洛夫的叙事句法,索绪尔提出的二元对立批评方法和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及符号矩阵理论依次分析小说的叙事深层结构,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以及霍尔顿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挖掘文本内涵,剖析主题,得出启示。
论文的主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小说文本的叙事深层结构,挖掘文本内涵。
托多洛夫认为文学作品里的每个故事都可以简化为纯粹的句法结构,得出“命题”和“序列”两个基本单位,建立一套叙事结构模式。
根据其理论,该部分得出了叙事表层结构,另外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出了小说文本的叙事深层结构。
该深层结构由三个命题组成:1.霍尔顿逃离熟悉的环境。
2.霍尔顿恍然顿悟。
3.霍尔顿回归现实生活。
论文在这部分最后挖掘出叙事深层结构下的内涵:霍尔顿的一系列行为逃离、顿悟、回归揭露出的是二战后美国社会青少年所面临的令人堪忧的教育状况。
其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分别是学校教育功利化,家庭教育被忽视,社会教育被腐蚀和个人教育意识缺乏。
第二部分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剖析主题。
索绪尔是最早在语言学研究中提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
他认为语言中的任何一个词或句都是在和另外的词或句形成二元对立的对比关系时,才表现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在此之后,二元对立便成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中最重要的关系和最基本的方法。
它是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和挖掘文学作品主题的有力工具。
本部分通过二元对立的批评方法分析了霍尔顿的英雄形象和反英雄形象,进一步挖掘出物质地狱和精神天堂二元对立的主题:首先揭示了二战后美国社会的异化现象,以及在异化环境下青少年面临的精神危机。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分析作者:刘雨菡来源:《看世界·学术下半月》2020年第12期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J·D·塞林格的唯一一部小说,能够经久不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功不可没。
文章运用小说修辞学理论,探讨了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巧妙运用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的叙事手法,为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不可靠叙述者一、引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D·塞林格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
该小说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十分简单,然而其叙事视角的新颖使小说读起来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本文主要分析塞林格在小说中运用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不可靠性,这一叙事手法为美国成长小说叙事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美国当代小说理论家韦恩·布思最先提出了“隐含作者”的概念,根据布斯的观点,隐含作者不同于小说的叙述者,也并非真实的作者,而是作者通过他所创造的叙述者和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安排而投射出的他自己的形象。
[1]但读者会质疑叙述者的可靠性。
在现代作品中,第一人称叙事往往不可信赖。
第一人称叙事因为“我”参与到故事中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故事展开的幅度和范围。
[2]再加上叙述者本身知识的局限性,决定了其难免会犯一些主观性的错误。
如此一来,不可靠的叙事行为就形成了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读者也就不能相信故事的主人公“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述者就体现出了他“不可靠”的一面。
一方面,作者通过对霍尔顿生活状态和习性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不靠谱的霍尔顿:在小说一开始,读者就已经得知霍尔顿是在精神病院里面讲述的这个故事,至于讲述的对象是谁我们不得而知。
“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的生活……”[4]这个看似平常的开头,其实却具有双重意味:一方面,他告诉人们,他讲述的是“我”的故事,另一方面,这个“我”却不是现在的“我”,而是过去的“我”,现在认为有些“荒唐”的“我”。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分析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J·D·塞林格的唯一一部小说,能够经久不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功不可没。
文章应用叙事层理论和小说修辞学理论,探讨了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事技巧,他应用了三层叙事技巧,并巧妙运用了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为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叙事层;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 ·D·塞林格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的学校因该书中有许多淫秽语言而把它列为禁书,有的学校却因其入木三分地反映了当代青少年问题而把它列为必读书目。
半个世纪过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仍能在美国畅销书榜上名列前茅,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现代经典”。
长期以来,读者和文学评论家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以对其主题、语言的探讨为主,认为塞林格对霍尔顿人物形象的刻画将美国五、六十年代青少年的离经叛道描绘得淋漓尽致,非常成功。
而读者对于该部小说的叙事技巧却关注不多,本文主要分析塞林格不落俗套的叙事技巧,笔者认为,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事手法为美国成长小说叙事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由于其在叙事上的新颖独特,读者读来并不觉乏味,反而有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之趣。
首先,叙事层的应用使《麦田里的守望者》跨越三个时间段———现在、过去和更远的过去,细致展现了三天流浪生活中霍尔顿的心理变化。
另外,塞林格成功地运用了不可靠叙事者这一修辞手法,揭露了表象和真相之间的距离,深刻揭示了青少年主人公所特有的本质,使整部小说充满了真假难辨的叙述,需要读者细致的阅读和耐心的分析,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显示了塞林格不凡的写作技巧。
一、叙事层理论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一书中提出了“叙事层”( narrative levels)理论,热奈特给叙事层下的定义是:“叙事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
麦田里的守望者文献综述

麦田里的守望者文献综述《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出版在1951年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在出版之后,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时间,美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对小说主人公的模仿热潮。
小说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在于其表现的内涵适合各个阶层的人从中体味和感受,能够让不同的读者在其中找到不同的情感共鸣。
下面,本文对当代美国文学“现代经典”一《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内容概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书写采用的是一种倒叙的方式,主人公霍林顿是一名中学生,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他虽然是16岁的年纪,但身高比常人高出一头,整天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荡生活。
他厌烦一切和学校有关的生活,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因为多门功课不及格被校方开除,并在和室友打过一架后离开学校。
离开学校后经过小旅馆,看见了一些行为不端正的人,他们令霍尔顿感到恶心。
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霍尔顿回到家里,向妹妹述说了自己的理想和苦闷,表明了自己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
最后霍尔顿在带妹妹游玩之后,生了一场大病离去。
这部小说是塞林格的成名之作,作家塑造了一个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反英雄形象,得到了社会青少年的关注。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奉为当代美国文学“现代经典”的原因《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奉为当代美国文学“现代经典”及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其鲜明的主题内涵、独特的选择、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方面。
(一)小说鲜明的主题内涵小说在最后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表现了隐性的主题内涵:“有那么一群孩子在麦田里游戏,附近空无一人,只有我。
我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对孩子们进行守望。
哪个还在往悬崖这边跑来,我就要把他拦住.我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句话是小说中被传颂的经典句子,反映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了读者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思考。
这种反映成人世界和未成人世界主题的内涵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意义,给青少年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麦田里的守望者 写作手法

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作手法《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十六岁的少年霍尔顿.科尔菲尔德的故事,以及他对现实世界的反叛和对成人伪善的愤怒。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写作手法。
首先,《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深入了解并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整个小说以霍尔顿的视角展开,我们通过霍尔顿的日记和回忆了解他对生活的看法和情感体验。
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塞林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独特的主人公形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霍尔顿的心境和内心冲突。
例如,在小说中霍尔顿时常表达对成人世界虚伪和伪善的愤怒,他对社交规则的反叛和对成人角色的不满都在叙述中得到充分表达。
这种叙事方式加深了读者对霍尔顿的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他的独特观点和行为。
其次,《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对话和内心独白交替的方式,传递了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
小说中通过对话来展示霍尔顿与他人的关系和沟通,同时也通过内心独白来展示他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这种交替的写作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霍尔顿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过程。
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的结合,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霍尔顿的心理发展和成长经历。
例如,在小说中霍尔顿与他的妹妹菲莉丝的对话展示了他对保护无辜的责任感和对童真的珍视。
这种写作方式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霍尔顿的情感世界,加深对他人物形象的把握。
最后,《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写作上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丰富了作品的意象和深度。
例如,麦田成了霍尔顿感受纯真和守护的象征。
在小说中,霍尔顿表达了他愿意站在麦田中,保护那些像他妹妹菲莉丝一样的孩子,让他们远离成人的世界。
这一意象象征着霍尔顿对纯真和无辜的向往,以及对成人世界虚伪的拒绝。
此外,《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象征意象,例如霍尔顿戴着红色猎帽和他对博物馆的思考等。
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综上所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叙事,对话和内心独白交替,丰富的象征意象等为主要特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 J.D. Salinger 的代表作,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讲述了16岁的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纽约的经历,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逃避的心理。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态度。
通过对象征手法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小说中隐藏的意义和主题。
本文将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进行深入分析。
小说中的标题“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一种象征。
麦田象征着纯真和天真,守望者则代表着对那份纯真的守护和保护。
主人公霍尔顿自比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希望能够守护那些对社会成见和现实世界还没有失去纯真的孩子们,使他们不至被社会的丑恶侵蚀。
麦田和守望者成为了霍尔顿内心对美好事物的一种神往与追求。
霍尔顿在小说中对红色猜忌的描写也是一种象征。
红色猜忌在小说中是霍尔顿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拒绝态度,也是他渴望逃避现实的表现。
读者可以从红色猜忌中看到霍尔顿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种种不满情绪。
红色猜忌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霍尔顿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反映了他渴望寻求纯真和安详的心理状态。
小说中的破碎玻璃也是一种象征。
在小说开头和结尾处,霍尔顿多次提到了他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宁静的玻璃观赏者”。
这里的破碎玻璃代表着世界的残缺和霍尔顿内心对现实的不满。
他希望能够站在一段高高的悬崖上,看着下面的孩子们玩耍,因此这也是一种对自我的逃避与放逐的表现。
破碎玻璃反映了霍尔顿内心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和心灵的孤寂。
同时也预示了他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
小说中的鹅卵石也是一种象征。
鹅卵石象征着霍尔顿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助。
小说结尾处,霍尔顿提到了他希望能够给快乐的感觉这种东西,就像“有个人在很大的美术馆里,在那儿有很多a鹅卵石,而这个人无论干什么都好像做是一个人,而且没有人在看。
” 鹅卵石成为了霍尔顿内心孤独的一种象征,也凸显了他在世界中的孤独与无助。
以文学圈角度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及象征手法运用

以文学圈角度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及象征手法运用以文学圈角度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及象征手法运用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塞格林的代表作,其在“二战”后的美国风靡一时。
本文主要从小说中描述的场景及事物象征意义入手,深刻分析了小说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也对小说所表达的主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背后隐藏的思想意义。
关键词:麦田守望者主题象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塞格林的代表作,其问世便在美国青年阶层掀起了一股“塞林格”热,大量的美国青年模仿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倒带着鸭舌帽,构成了美国街景的一大亮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问世也犹如一声春雷般使得沉寂的美国文坛沸腾起来了,它与著名作家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并享战后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盛誉。
许多学者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出发,对该小说中的内容进行分析。
例如,有的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所生活的社会客观现实进行分析;有的小说则从神学的角度出发,对小说背后所隐藏的作者塞格林的佛教思想进行了分析。
本文认为,小说中象征手法这一写作技巧的使用也使得小说增色许多,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为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因此,本文试图从小说描写的场景及事物的象征意义着手,深入分析小说的主题,以期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背后隐藏的思想意义。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研究《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在美国青少年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与小说所表达的深刻主题不无关系。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篇小说中,作者主要表达的主题有两个层面,即成人世界的虚伪以及儿童世界的纯真、美好。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十六岁大男孩儿,这个年龄游离于儿童世界之外,即将步入成人世界。
然而,成人世界的虚伪丑陋使得主人公霍尔顿望而却步,儿童世界的美好纯真使得主人公恋恋不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2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3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4 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父亲形象5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6 《觉醒》中的爱与死亡7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8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0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11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12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13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文歌名翻译14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15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16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17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18 对比不同思维方式下事物的中英文描述差异19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 ildungsroman20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形象分析21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22 浅谈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课堂中的问题与对策23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24 Coherenc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 Pragmatic Study25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26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27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比较28 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29 浅析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30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31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32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33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34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35 论中庸观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36 简爱与林黛玉的形象比较分析37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38 浅谈西方情人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9 论《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40 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41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42 从花语的不同含义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43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的双重性44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45 中西酒文化比较46 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47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48 《德伯家的苔丝》环境细节描写的作用49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其翻译技巧50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51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52 从民族特性看中美高等教育差异53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安娜的政治困惑分析54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55 解析网络语言的变异56 论人文主义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体现57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5859 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角60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61 高中生对语法态度的研究62 从语言表达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63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Plant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64 语结与英语长句的翻译65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言语交际66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67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68 文化碰撞和融合——探讨少数裔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下的生存69 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70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71 红字中的象征意义72 语用策略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应用73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74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75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76 尤多拉•威尔蒂摄影叙事技巧分析7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8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Wedding79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析80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81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82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83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84 浅析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及功能85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 uanchong’s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86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87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88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89 寻找自我——浅谈《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解放90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91 从《草原日出》看多丽丝•莱辛的成长观92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ranslating San in Chinese Idioms93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94 足球评论员的评论语气对球迷看球的影响95 英文影片名汉译中的文化多元性初探96 高中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97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9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9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100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Wedding Culture 101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102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103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104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105 珀西•雪莱抒情诗意象研究106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107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108 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109 本我、自我、超我--斯佳丽人物性格分析110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111 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112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113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114 《红字》中的冲突115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116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17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118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119 浅析电视口译的特点及其译文质量评价120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121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122 论《外婆的家什》中的象征意义123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124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125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的跨文化研究126 Analysis on Moon Image in Lawrence’s Novels------Industrialism and Chauvinism 127 《围城》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128 《呼啸山庄》叙事视角多元性研究129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内涵比较130 从语境理论角度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词语篇131 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132 从《简爱》分析夏洛蒂勃朗特的独立意识133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134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35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选秀文化对比研究——以达人秀为例136137 影响中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的障碍及解决策略138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分析139 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精神荒原主题分析140 通过政治和日常生活看邪恶的慈禧太后141 浅析《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142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143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144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145 诀别武器之缘由——再读《永别了,武器》146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147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148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149 说唱乐中所折射出的一些美国社会问题150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151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152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153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154 从目的论看《长腿叔叔》的中译155 童话世界里的诗意与纯美—赏析奥斯卡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156 合作原则在动画中的应用157 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158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159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160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161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162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分析163 浅析西部牛仔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164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165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166 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与郭沫若《女神》对比研究167 中国后与美国迷惘一代的比较168 隐喻视野下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169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170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171 从修辞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的语言魅力及梭罗的思想172 论斯嘉丽对南方的背叛173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谈汽车品牌名称的翻译174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s175 目的论下进口汽车说明书的翻译研究176 国际贸易往来电子邮件写作原则177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17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9 从无知到成熟:论爱玛的成长历程180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181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谁更“恶”?182 Scarlett: A Feminist Preacher in the Old Time183 从语域角度分析《瓶中信》中书信的语言特色184 论《老人与海》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185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186 从对等角度研究公示语翻译187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礼仪的文化差异188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189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19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1 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192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193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194 中西方文化差异195 从USP理论角度论苹果公司的广告策略196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197 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198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199 目的论视角下《麦琪的礼物》的译本评析200 论礼貌制约下You-attitude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