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进展
肥胖儿童血生化特点及肥胖干预措施对其影响研究进展

肥胖儿童血生化特点及肥胖干预措施对其影响研究进展单纯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单纯肥胖症发病率的急剧升高增加了许多传统疾病发生的危险性,从而导致发病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的增高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国内外研究证实[1,2]单纯性肥胖症者不但体型异常,而且有明显的血脂代谢及糖代谢紊乱、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等特点。
过去认为上述并发症仅是成人期特有的,但近年的研究显示,即使对于儿童,肥胖也是一种病态,因此早期进行血生化监测,制定干预治疗措施,对减少个人及社会经济负担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肥胖儿童血生化特点1.血脂和脂蛋白国内外众多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儿童普遍存在TG、TC、LDL-C、VLDL-C升高,而HDL-C 降低,而且上述改变的程度随肥胖的加重而加重,特别是TG和HDL-C两个指标的均值水平和异常率在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万燕萍等研究证实,肥胖儿童存在明显的脂质代谢紊乱,以TG升高最为常见(46.3%),其次为TC升高(14.8%),LDL升高和HDL降低的情况相对较少[3]。
Li等[4]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儿童与正常体质量儿童相比,血脂、血压和血糖水平显著升高,超重儿童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和血脂障碍的危险度分别是正常体质量儿童的1.9、1.4、1.5倍,肥胖儿童的分别是正常体质量儿童的3.3、1.5、1.8倍。
近年来,ApoA、ApoB等载脂蛋白因受饮食因素影响较小,血浆浓度相对恒定,能够分别反映HDL-C和LDL-C的水平而受到临床推广。
有一项对1366名在校学生(男生681名、女生655名)的调查显示,与正常体重组相比,肥胖组学生的血压、TC、TG、LDL、ApoB显著升高,而HDL、ApoA-I显著降低;同时发现,大约75%的肥胖男生存在1项心血管危险因素,25%的男生存在2项以上的危险因素;女生的结果与男生相似[5]。
赵源源等调查172例南京儿童发现肥胖儿童载脂蛋白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而载脂蛋白A明显降低。
13例单纯性肥胖幼儿矫治情况分析

13例单纯性肥胖幼儿矫治情况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13例单纯性肥胖幼儿的矫治情况。
通过收集受试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了解他们的临床表现及病情严重程度。
研究采用多种干预措施,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心理辅导等,评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结果显示,经过一定期限的治疗,部分患儿取得了明显的减重效果,但也存在部分患儿反应不佳的情况。
总结矫治情况后发现,个体差异较大,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优化。
本研究对于探讨单纯性肥胖幼儿的矫治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未来可通过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提高疗效。
展望未来,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幼儿肥胖问题,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肥胖幼儿、单纯性肥胖、矫治情况、受试者、临床表现、干预措施、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矫治情况总结、临床意义、展望、肥胖儿童、健康管理、营养教育、运动锻炼、食物摄入、体重管理。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肥胖在儿童群体中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其引发的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肥胖症的发生。
在幼儿期出现肥胖不仅影响了其外貌形象,更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对于肥胖幼儿的矫治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对于单纯性肥胖幼儿的矫治情况研究尚不够深入,很多幼儿肥胖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遭遇挫折,导致矫治效果不佳。
有必要对单纯性肥胖幼儿的矫治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以找到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13例单纯性肥胖幼儿的矫治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干预措施对幼儿肥胖症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总结出一套较为科学有效的矫治策略,为幼儿肥胖症的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13例单纯性肥胖幼儿的矫治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干预措施对于幼儿肥胖的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受试者人口统计学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了解幼儿肥胖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干预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
儿童肥胖症的相关研究进展

运动治疗
运动医学专家可为肥胖儿童 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通 过增加运动量来提高能量消 耗,达到减肥的效果。
儿童肥胖症未来研究方向与
05
展望
深入研究影响因素及机制
遗传因素
进一步探索肥胖基因及其与环境 的交互作用,以揭示儿童肥胖症 的遗传基础。
环境因素
研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社会 经济地位等环境因素对儿童肥胖 症的影响及其机制。
科研支持
科研机构应加强儿童肥胖症的研究, 探索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临床治疗与干预措施
药物治疗
针对严重肥胖或伴有并发症 的儿童,医生可能会考虑使 用药物治疗,但需在医生指 导下进行。
心理治疗
针对因肥胖导致心理问题的 儿童,心理医生可提供心理 支持和辅导,帮助儿童建立 健康的心理状态。
饮食治疗
营养师可为肥胖儿童制定个 性化的饮食计划,通过调整 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来达到 减肥的目的。
运动习惯
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是儿童肥胖症 的重要危险因素。
睡眠习惯
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可能导致儿童肥胖症的风险增加。
03
儿童肥胖症危害研究
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肥胖儿童更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迹象,长期积 累可能导致动脉硬化、冠心病等严重疾病。
代谢异常
肥胖儿童常伴随有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身 体健康。
06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总结
儿童肥胖症与多种因素相 关
研究表明,儿童肥胖症与遗传、环境、饮食 、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肥胖对儿童健康有严重影响
肥胖儿童更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代 谢性疾病,同时还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 应能力。
体育论文 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近年来,小学生肥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了解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现状、成因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对减少青少年肥胖率和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单纯性肥胖的概念界定目前,全世界衡量一个人是否肥胖通常采用身体指数(BMI)指标,计算公式为BMI=体重/身高2,其判断标准如下表所示:表 BMI判断标准表(单位:千克/米2)BMI WHO标准亚洲标准中国参考标准体重过轻<18.5 <18.5 <18.5正常范围18.5-24.9 18.5-22.9 18.5-23.9超重≥25≥23≥24肥胖前期25.0-29.9 23-24.9 24-26.9I度肥胖30.0-34.9 25-29.9 27-29.9II度肥胖35.0-39.9 ≥30≥30III度肥胖≥40.0≥40.0≥40.0单纯性肥胖指通常见到的大多数人的肥胖,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单纯性肥胖并非由于其他疾病或医疗的原因,仅仅是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引起的肥胖。
我国将肥胖标准统一界定为BMI≥24。
统计表明,在所有肥胖者中99%以上是单纯性肥胖。
只要能量摄入多于能量消耗,都有可能引起单纯性肥胖。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在测试结果中所指的肥胖都是指单纯性肥胖。
2.近十年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率、超重率发展趋势根据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增长速度均快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学龄儿童1985-2010年肥胖检出率呈迅猛上升趋势,小学生肥胖检出率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增长速率极快。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青少年随年龄的增长肥胖检出率逐渐增高。
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7-18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比2005年分别增加 1.94、0.63、2.76、1.15个百分点;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81%、9.92%、10.79%、8.03%。
儿童单纯性肥胖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还 会 产 生 心 理
[
4
G
8]
问题,甚至走向 末 路. 我 国 对 患 儿 超 重 肥 胖 的 诊 断
与治疗并未制定统 一 标 准,而 且 我 国 家 长 也 并 未 重
视到患儿肥胖的严重性.由此也说明了我国为降低
儿童肥胖人数的严峻性以及找寻治疗儿童肥胖的方
法必要性.目前西 医 治 疗 儿 童 肥 胖 的 方 法 较 单 一,
全、绿色及治疗手段丰富的特点,因此笔者在这里总
结近年来中医治疗 儿 童 超 重 肥 胖 的 内 外 治 法,能 为
临床医生提供新思路.
1 小儿肥胖的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肥胖的病因认知不外乎饮食、情志、
运动缺乏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
«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将人分 为“金、木、水、
痰瘀蓄积,纳入越多,而痰瘀就越多.留存在皮肉之
eove
rwe
i
tandobe
s
e.I
ft
heobe
s
ech
i
l
d
r
ena
r
eno
tt
r
e
a
t
edi
nt
ime,t
heywi
l
lg
r
adua
l
l
ve
l
opobe
s
i
t
gh
yde
y
synd
r
ome,wh
i
chwi
l
ll
ayt
heg
r
oundwo
r
kf
o
rhype
r
t
ens
i
on,hype
儿童单纯性肥胖食欲调节机制研究进展_金铃

171第14卷 第10期 2012 年 10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4 No. 10 Oct .,2012儿童单纯性肥胖(obesity)是由于能量摄入长期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了一定范围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近年来小儿单纯性肥胖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加强防治,意义重大。
肥胖与食欲调节的紊乱密切相关,各种食欲调节因子通过下丘脑食欲调节网络发挥作用。
1 下丘脑食欲中枢结构及功能1.1 弓状核弓状核(ARC)位于下丘脑基底部,第三脑室两侧,这个区域在下丘脑能量平衡的整合中起重要作用,其神经元主要合成神经肽Y (NPY)、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OMC)及其衍生物、刺鼠相关蛋白(AGRP)和促黑色素细胞激素(α-MSH)等,同时由于该部位缺乏血脑屏障,因此成为中枢与外周各食欲信号直接交流的重要部位。
下丘脑腹内侧核(VMN)和下丘脑外侧区(LHA)是公认的调节摄食的两大核团,目前认为是其最主要的两个投射区[1]。
1.2 室旁核室旁核(PVN)及其邻近区域含有各种食欲调节信号的相关受体,目前认为它主要表达NPY 的受体Y1和Y5及黑皮质素MC-4受体,是食欲信号相互作用的区域。
1.3 下丘脑腹内侧核腹内侧核(VMN)为饱中枢(satiety center,SC),能够限制摄食,是一些食欲调节因子受体存在的区域,可表达NPY、β-内啡肽、可卡因和安非他明调节转录因子(CART),该区域受损可导致迅速而持久的饮食过量和体重增加。
研究表明,进食后胃肠膨胀而使肌层牵张感受器发生传入冲动,刺激SC 引起饱食感[2]。
1.4 下丘脑外侧区外侧区(LHA)为摄食中枢(feeding center,FC),位于VMN 的背侧部,也是一些食欲调节因子受体存在的部位,黑色素细胞浓缩激素(MCH)、食欲素(orexins)、兴奋性氨基酸(EAA)、谷氨酸都是从LH 产生的,该区域受损可导致暂时性的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
我国儿童肥胖干预方法研究现状与分析

我国儿童肥胖干预方法研究现状与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儿童肥胖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儿童肥胖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对儿童单纯肥胖症干预方法的研究也成为目前国内的一个热点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目前国内儿童肥胖干预方法研究现状的分析,探讨各种干预方法的效果,为儿童保健工作者提供参考。
单纯肥胖症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输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堆积的慢性病。
根据单纯肥胖症的成因,儿童单纯肥胖症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膳食干预、运动干预、行为干预和心理干预。
1、膳食干预膳食干预也称为饮食调整,包括控制摄入的总能量和调整饮食结构。
能量摄入过多是大多数肥胖儿童的共同特点。
因此,在膳食干预中首先是控制摄入的总能量。
总能量的控制应采用秩序渐进的方式,以减少肥胖儿童主食的摄入量为首选。
先在原有基础上减少1/4,逐渐过渡至减少1/3~2/3,增加膳食中蔬菜、水果的比例,最终减至生理需要量(按身高的体重所需平均热卡);三餐热能分配为25%、40%、35%。
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同时,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
与成人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缺乏适量的总能量和蛋白质摄入将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所以,在儿童期禁忌饥饿和半饥饿疗法。
研究发现膳食中的脂肪量与肥胖程度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同重量的产热营养素中脂肪所含热量最高,且转化为人体脂肪的转化率最高,高脂饮食可能对肥胖的发生起促进作用。
调整饮食结构的目的是通过饮食量化调整,使膳食结构趋于合理;同时,饮食中脂肪的减少还可起到减少摄入总能量的作用。
饮食调整的内容包括:(1)选择热卡含量较低、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相对较高的食物,多食含纤维素的或非精细加工的食物,蛋白质应占总热能的20%左右;(2)少食或不食高热量、高脂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西式快餐、奶油制品、甜食、甜饮料等。
蒋竞雄等,认为饮食调整的重点是晚餐,晚餐时改变进食顺序,先吃蔬菜、水果、汤等低热卡食物,后吃高热卡食物;减少主食量,增加膳食中蔬菜、水果的比例,放学后至晚餐前,除蔬菜、水果外不摄入其他食物,但不限制局外人一。
中国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研究进展

日本
近30年内6-17岁儿童肥胖检出率增长3倍,分别达15%和13%, 且逐年增长趋势明显 15岁以下儿童2型糖尿病检出率,增加3倍,80%因肥胖引起: 1982-1986年 1.89人/10万 1987-1992年 3.19人/10万 1992-1996年 4.97人/10万
全球青少儿肥胖的增长趋势-中国
三、肥胖的概念
单纯性肥胖---指无明显内分泌与代谢性疾 患病因的肥胖。 继发性肥胖---继发于某些疾病,引起内分 泌失调而导致的肥胖。占肥胖人群2.6%。 发病率
四、诊断标准 源自 1、按身高的体重评价(WHO标准) 超重: >均值的110%~ 轻度肥胖: >均值的120%~ 中度肥胖:>均值的130%~ 重度肥胖:>均值的150%
2001年死亡分布(按广谱死因分类)
总死亡数: 56,502,000
58.5%
非传染性疾病 (33.1百万)
传染性疾病 孕期及围产期疾病 营养缺乏 (18.4百万)
32.5%
8.9%
外伤 (5.0 百万)
Source: WHR 2002 Source: WHR 200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应用该指标的身高范围: 男童55.0~145.0cm 女童55.0~137.0cm
可以消除种族、遗传和地区差异以及个 体发育水平的影响。WHO推荐 应用。
2、按年龄的体重评价 :
判断方法同前。 WHO标准应用范围:0~18岁 中国九市城郊体格发育衡量值:0~18 岁 同一年龄儿童由于身高不同,其体重 会有明显差异,因此在应用这一指标是 要注意超重儿童并不一定都是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