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自由的保持

浅析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自由的保持
浅析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自由的保持

课程名称:社会学

指导老师:连连

学生姓名:邱凌峰 3140103591 学生班级:广告学1401

浅析社会化过程中个性自由的保持

【摘要】:文章由社会化的定义入手,分析个体个性化对于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意义、阐释了个性自由与社会化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个性自由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可能性。根据这种可能性,文章对于社会化过程中个性自由的保持和个性化的发展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会化、个性化、自由、教育

社会是在人们持续的交往互动中形成的,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人的社会性是社会学的基本观点,一个人若是脱离了社会团体而自生自灭,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常人,没有学习社会规范、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人就无法从动物属性转变成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有机体。社会化是个人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角色、习得生存技能,达到个人与社会态度、社会价值整合一致的过程1。

一、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人是社会的产物,但是,社会同样也是人的产物。社会化并非是将人浇筑成既定的模型,而是人在社会环境里将社会文化、社会价值观、社会责任以及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识内化成自己内心的精神内核。

人的个体性是个人区别于他人而存在的根本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因。在马克思看来,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关系是个体活动的必然结果,而个体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个人在对象化活动中发挥其独特的主体性的过程,也就是个人的个性形成的过程即个性化过程。因而,人性化是现实的个人在创造财富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中的表现形式。没有人的个性化,社会就失去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社会通过不断的教育和训练塑造有个性的个人才能存在下去2。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变化,而这些方面正是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所要学习的内容。可见,人的个体性对于社会化的过程有根本性的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因素,然而,个性化却不能脱离了社会化独自进行。人既是社会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的产物,人的个性化总是与社会化联系在一起的。人一出生时所具有的生物性本能并不能使人在获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人总是需要接受社会化过程以学习他所在的社会的文化、规范,学习社会角色以进行社会互动。马克思对自由的定义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害处的活动的权利”,社会化的过程作用之一就是要教会个人,什么是“对别人没有坏处的”以及如果从事了“对别人有害处”的活动会有怎样的后果。

这样看来人的个性化的确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似乎是后人对前人的“个性”的结果频频点头,被动接受。而事实并非如此,个人是其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和控制者,社会活动往往掺杂了大部分个人意愿选择的结果。尤其是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对社会流动性、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影响,人们在学业、工作甚至家庭生活中所做

1冯钢:《社会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1)

2刘秀华: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关系的哲学阐述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11月

的决定越来越少收受到既定的世俗模式的束缚。更何况,马丁·路德、约翰·穆勒、卢梭等思想家不是证明了,个人不仅能够挣脱既定的社会化模式的束缚,还可以改变社会化过程中所传递的社会思想、社会文化、社会价值观甚至是整个的社会环境?

依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中,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在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情况下达到的。在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人的个性化水平得到提升,个人自由得以在不伤害到他人的情况下发挥;而由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也得到了提高。因此,个体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发展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即是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化中个性自由发展所受的阻碍和发展的可能性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人生而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是天赋人权,然而人生活在社会中却总是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压迫和束缚。人具有社会性,社会通过各种法律、道德和习俗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使之达到社会所想让人们达到的样子,这是社会化的重要部分。这是没有错的,因为自由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而是在不妨害他人的情况下自主地做想做的事,因此“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像以往一样自由。3”而在封建君主专制时代,人们社会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法律并非是一种使人实现“自由”的法律,而是统治阶级用于将人塑造成他们想要得到的人的工具。统治阶级运用教育、宣传以及严刑酷罚等手段,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这些思想灌输给人民,使之成为“愚民”。

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现代社会比起传统社会民主化的程度大大提升,社会生活也变得更加人性化、多样化,个人的创造性空间也变大了。然而,个体的自由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依旧存在阻碍。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得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促使人们必须通过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日益复杂化的生产过程。社会分工的复杂化导致了社会组织结构的专门化,这使得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可能变成了单一化的过程,具有异化的危险。除此之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也使得人们必需加入到社会群体中去。社会群体是影响人们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外部因素,而社会群体往往会有一定的群体规范,对群体中的成员形成无形的压力,使成员不得不顺从群体的行为。群体压力可能导致群体思维的出现,这表现为在决策的过程中片面追求一致。群体思维则可能使群体成员丧失自主思考的能力,从而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只能被动接受来自外界的影响。

社会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对个体的自由产生种种的束缚,然而这并不是社会化本身的过错。不是社会化限制了人的个性自由,而是对社会化的不正确的理解阻碍了个性的自由发展4。社会化过程中一些人由于对其错误的理解或出于个人利益原因制造的种种障碍并不意味着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自由是不能够存在的。恰恰相反,社会化的形式和内容是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是存在着使个体的自由发展的可能性的。

首先,人是积极的存在体,而非消极被动地被灌输某种价值观念。创造性是人的本质之

3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一卷第六章:论社会公约(电子书)

4冯钢:《社会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37)

一,马克思认为,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社会文化和规则等社会化的内容实际上是由人创造的,也是由人所改变的,而人之所以能够这么做,是因为人具有的创造性本质——人能获取自己不曾有的经验知识,创造出自然界不能够自动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人不是靠着本能生存的动物,因此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会也不能只依靠本能,被动地被塑造、改变。根据米德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按照社会提供的刻板模型造就的,而是不同他人的互相冲突的期待以及个人的欲望冲动共同造就的新的行为模式。

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个人把握命运、改变生活的能力在增强。在人的基本社会化时期,人的心理和生理还不是特别成熟,对事物的思考和判断也比较欠缺深度,因此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还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以接受来自家庭和教育机构的教导为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基本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只是被动接受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在社会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学会了反思,不会再全盘接受来自外界的教导。个体自由的实现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可能性随着人的成长而变大的原因是因为创造性这一人的本质在人生初期还处于萌芽阶段,随着人的成长,这一本质会不断壮大,直到在人生中期达到人的精神深处,而这时,个体自由的可能性也达到了最大。

三、个体自由在社会化中如何保持

自由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劳动实践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自由,自由的根本含义就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能最大限度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社会经济体系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所以,从宏观上来讲,要实现个体的自由,最根本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社会才能够达到一种没有霸权、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境界,人和自然才能达到和谐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这样,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才能够始终保持个体的自由。

教育是社会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之一,因此要在社会化过程中保持个体自由,教育是要探讨的重点。家庭是人社会化的过程中第一次接受教育的地方,基本社会化的早期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创造性是个体自由拥有可能性的主观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尤其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给予孩子更多的创造余地和独立空间。有些家长将孩子的基本社会化看成是海绵吸水的过程,将自己过往的人生经验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忽视了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久而久之,在习惯性的接受了父母为自己安排好一切的生活模式之后,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就缺少了主动性和创造性,于是便只能被浇筑成一个个相似的模型,这样的社会化无疑是无法保持个体自由的。除了家庭之外,学校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可以说,基本社会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对于儿童来说,学校是定义成功和失败的地方,而校园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定义往往过于狭隘,这就导致了在社会化过程中,为了追求成功(即学习成绩优异、听老师的话等),越来越多的孩子的行为就进入了教科书式的“成功”模式。我国著名的学者陈桂生是这样定义学校的功能的:学校的“固有功能”即学校的教育功能(教

5胡敏中:论人的创造性本质《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2

育职能);“个体一般个性化功能”指培养独立的健全的个性(人格);“个体特殊个性化功能”指培养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个性;“个体一般社会化功能”指培养现代“社会化”共同需要、必不可少的社会性、社会交往能力等;“个体特殊社会化功能”则指培养个体在政治、经济、文化、职业等社会关系中与他人不同的社会化的功能。纵观现代中国的教育,中小学几乎只提供了一般社会化功能和一般个性化功能,而由于种种原因,一般个性化功能似乎被放在了一般社会化功能之后,导致儿童在生理上成长为青年、成人之后还不具备健全的人格。大学看似更注重培养个体特殊社会化功能,对于个体特殊化功能的培养,似乎一直都是缺失的。这其中除了有庞大的人口数量的原因在里面,中国人一直以来所遵从的“中庸”之道也是原因之一。高校致力于将学生打造成受到社会欢迎的人,各种礼仪培训、面试技巧教授讲座让学生能够穿着正装在各种场合中谈笑自如,却像是装在了一模一样的套子里的人。大学教育应该更注重因材施教,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打破由于高考体制形成的僵化的思想模式。而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开拓学生的视野,防止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潮。

个体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要保持自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识到自己对于整个过程的主导作用。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学习社会合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是建立在参与者自愿的基础上的。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要学会对那些违背了自己信仰的、损害了自己利益的或是徒劳无益的事情说不。当然,也要意识到,除了自己以外的个体也是这个合作过程中与自己平等的一份子,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者身上。

社会化与个体自由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赖、共同存在的。个体自由是社会能够发展的动力,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化则为个体的自由拓宽了空间。社会化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改变的,人的一生都要不断地接受社会化,同时为了能够“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冯钢:《社会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年

2.刘秀华: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关系的哲学阐述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11月

3.卢梭:《社会契约论》电子书

4.胡敏中:论人的创造性本质《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5.徐俊:“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究竟是什么关系——兼论学校的教育功能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8月

6.杨建毅:马克思主义自由个性的社会化分析社科纵横,2013年2月

7.百度文库文档:社会学概论——社会化与人的自由

https://www.360docs.net/doc/8912094486.html,/link?url=5NU_OzMHJyHu3FvneXEQKmy8clUa-zcnupdi0s1Z9qy 336d5f0iDQmspW0Lz82c-FXErkgZGl5XG1d94csaB16MuI7mvvyUD-dtEwSwCxFO

社会化论文传统媒体论文: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

社会化论文传统媒体论文: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 摘要: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年出现的新兴概念,是指“能互动的”媒体。社会化媒体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了多对多的对话方式。在社会媒体下,企业任何的疏忽,都可能使其营销活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真正的众说纷纭的年代,这才是社会化媒体营销要面对的一个新的、也是最大的困境和问题。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传统媒体 一、什么是社会化媒体 (一)什么是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年出现的新兴概念,是指“能互动的”媒体。社会化媒体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了多对多的对话方式。 最常见癿社会化媒体表现为博客、维基百科、播客、论坛、社交网络(sns)和内容社区。 (二)社会化媒体的特征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1.参与:社会化媒体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它模糊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人人都是cctv。 2.公开: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可以免费参与其中,他

们鼓励人们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中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的障碍,在2010年很多社会新闻事件都是首先从微博上公开来的,如打拐。 3.交流:传统的媒体采取的是“播出”的形式,内容由媒体向用户传播,单向流动。而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在媒体和用户之间双向传播,这就形成了一种交流。微博已成为名人与百姓、政府与群众对话的第一平台,截止2011年3月在新浪微博注册的政府行政服务窗口微博已经超过340家。 4.对话:传统媒体以“播出”的形式,将内容单向传递给受众。而社会化媒体则多被认为具有双向对话的特质。 5.社区化: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可以很快地形成一个社区,并以摄影、政治话题或者电视剧等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如豆瓣网。 6.连通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 (三)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和意义 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了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在社会化媒体出现以前,这种创造内容并传播给受众的权利掌握在那些拥有内容制作设备和工具的人或者组织手中,换句话说,传统媒体掌握着这一切。电规台从事

家庭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对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或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家庭是个人最初遇到 并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执行者。本文作者分别从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各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他们以后的行为,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的影响。然后通过对不同的家庭结构的分析,论述了由于家庭结构的原因对个人社会化产生的影响,最后论述了家庭背景对个人接受教育机会和择业、就业的影响,深刻分析了家庭对个人一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家庭社会化影响 一、绪言 一个人从出生那一瞬间开始,一直到成年、老年甚至死亡,都无时不与社会发生着各种关系,与社会中的其他个人不断的接触、交流、同化或被同化着。家庭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单位,不仅是个人终身的生活基地,也是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尤其在个人成长的最初几个阶段,家庭对个人人格特征的形成,心理品质、价值取向等都会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不同的家庭结构也会使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变得复杂,影响着个人社会化的发展。总之,由于组成家庭的各种原因的不同,使得社会中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化过程,但相同的是在个人人格及行为生活方式的塑造形成过程中,家庭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甚至伴随一生的。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在社会化过程中,一个人从最初的懵懂状态到能完全独立的适应社会生活及应对社会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这主要归功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教育机制。其中,家庭是个人最早接触的教育场所,父母及各个家庭成员成为了最早授予个人社会技能的教育者。由于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同对个人的性格品德和人际交往等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我们将父母教育态度分为民主、专制、溺爱和放任四种类型。这种影响对其一生的人际关系起着“定型”的作用。 (一)民主型家庭。父母以民主的态度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这种情况下父母一般都比较尊重子女的想法与行动,对于子女提出的问题,父母一般采取讨论的方法,在认为不正确的时候对子女进行教育引导,促使他们做出更合理的决定,在这种家庭中,两代人的关系比较融洽,家庭生活比较和睦。此类家庭的子女一般比较有主见,自信心强,性格开朗,易于为同龄人所接受。 (二)专制型家庭。父母对子女多采取高压政策,如果子女在行为方式上稍有过失,就采取打骂等体罚手段。这样做的结果使子女缺乏自尊,不懂尊重他人,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子女对父母的害怕、疏远甚至厌恶等心理,子女缺乏对家庭依恋之情。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子女不但没有和父母进行感情交流,而且有时还处在一种对立的情绪中。这种教育方式会造成子女在步入社会后可以与他人保持距

浅谈法律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浅谈法律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所谓法律社会化,是指通过主体与法律的交互作用,使个体的法律共性与个性共同形成的统一过程。一方面,通过法律教化,使主体在法律环境的作用下,掌握法律文化,造就法律共性;另一方面,通过个体内化,使主体积极作用于法律环境,选择法律文化,塑造法律个性。 谈到法律社会化的必要性,首先想到的是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人为什么要社会化”的说明。从个人角度来看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因此,人需要社会化,学习社会生活技能,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各种制度、习俗传统等行为规范,以获得社会成员的资格,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须的途径。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这种社会变迁会造成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需要继续社会化,以便于重新适应变化和发展了的社会;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新的一代总是从上一代人那里接受社会文化。那么法律社会化就是一个法治国家的人必不可少的社会化的一部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渐发现了社会要规则化、法律化,而当法律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元素

的时候,法律意识也就成了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所必须习得的一部分。法律社会化的意义就包含在社会化的意义上,只有很好的法律社会化,当代的公民才能很好的适应法律化了的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另一方面于社会来说是立法不断完善,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和前提。正如那些没有很好的社会化的人不能适应社会而成为小众,弱势群体,被贴上“怪胎”的标签一样;往往那些违法犯罪的人都是法律社会化存在瑕疵的人,所谓的劳教和劳改就是继续法律社会化或者再法律社会化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的可能性可以用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在班杜拉看来,人可以通过观察或者模仿学习获得后天的发展,并且认为人在社会学习中是是行为,认知,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法律社会化,就是使“自然人”成为“法律人”的过程,也是主体逐渐学会法律规范和法律行为并为现存法律体制所接受的过程。同时,也就主体的法律态度、法律信仰、法律意识的形成过程,是主体认知自身所处的法律环境,并利用和改造这一法律环境的过程。法律社会化的目的,就是将主体培养成为在法律生活中享有法定权利承担法定义务的“法律人”,使主体内化法律规范,形成法律意识。法律社会化的结果,在于使主体按法律规范为法律行为,按法律规范来调整法律行为。这正是体现了认知,行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在社会实践中,法律知识是可以被人们很好的内化并运用的,我们缺少的只是有效合理的教育方式。

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

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 摘要:该文对“自然人”和“社会人”的不同含义、“个体社会化”的含义、内容和过程等一系列与个体社会化相关的概念作了剖析,力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明中国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涵。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中国文化;社会化内容;社会化过程 1 引言 随着我国心理学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思考心理学如何中国化的问题。杨国枢先生的下述观点代表了大部分中国学者的心声:“…必须指出一项事实:所谓美国心理学,无非是美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德国心理学,无非是德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法国心理学,无非是法国人的本土心理学。……试问,任何单一国家的本土心理学能够置诸天下而皆准吗?能直截了当地成为世界心理学或全人类 心理学吗?美、英、德、法大都是属于基督教文化圈的国家。然则,基督教文化圈之人民的本土心理学能代表全人类的心理学吗?它能适用于儒家文化圈(中国、日本及韩国)的人民吗?它能适用于佛教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文化圈的人民 吗?全人类心理学的建立,不能只以基督教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础石,还需要以另外三大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支

柱,甚至也需要以不同中小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参考……。”[1] 对于心理学怎样中国化的问题,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看法。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曾提出发展我国心理学的四条主要途径是:“(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2)要密切结合实际开展研究;(3)要有辨别地继承我国古代可贵的心理学思想,发扬国光,古为今用;(4)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国心理学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博采众长,洋为中用。”[2]这些观点对于发展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文章试图以上述观点作指导,探索与“中国人的个体社会化”这一社会心理学重要概念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2 “人”的不同含义及“个体社会化”定义辨析 对以下两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呢? 问题1:“地球上每分钟都有成千上万个婴儿降生,请问这些婴儿是人吗?” 问题2:“现在的你与刚出生时候的你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两个人?” 可以预测,绝大多数人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会是“刚出生的婴儿是人”;但是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则不一定是那么的一致,也许会出现以下三种答案:“是同一个人”、“是不

论自我社会化

论自我社会化 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他的智力、心理、行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处于某种动物生活环境中,那只能发展到动物那样的水平,永远达不到人的智力水平,产生不了人的情感。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此期间,他要学习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的各种必要的规范,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社会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首先让我们了解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指一种全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发展出一种人类的人格且学习成为一位社会行动者。因此社会化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分析角度来观察:我们可能强调人格发展当他在孩童时期的成熟以及成年生活的全部,或者是我们可能强调对于参与组织化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必要技能的学习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无论是在他的「人格型塑」或者是「社会学习」的面向上,经常被想像为主要发生在孩童时期,但是这是一种粗略的过度简化。当然孩童时期,以及特别是最初几年,乃是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头,个人获得了基本人格特质,以及学习到许多重要的互动的技巧-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语言。虽然如此,社会化的过程从未在青少年时期结束,而是相当持续地在个人整个生命历程里头开展。我们的人格是持续地发展及改变,且无论何时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关系或组织里头,我们必须学习适当的互动类型及文化理念。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继续社会化表明人的社会化即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贯穿人的一生。继早期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的社会化,一个人经过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基本上掌握了作为社会一般成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青年人步入成年之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必须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与规范,参与新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既是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逆向社会化,也叫反向社会化,它同一般的长辈向晚辈施教的正向社会化是相对,是晚辈对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所谓“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或者说是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回去稍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反向社会化的实质是由于各种电子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影响和干涉使得接受新事物能力较高的年青人比起接受新事物能力较低的老一代更能够对社会新变化、新知识做出反应和接触。 从自身来看,当我初到人世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父母,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家庭。家庭是我生活成长的基地,是我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我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全部因素中,毫无疑问,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因为我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从我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也是首先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学校的影响。从我身上可以看出我父母的品格。而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

庞德的法律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法治的意义

庞德的法律社会学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意义庞德是美国的著名法学家、现代社会法学派的创始人,他从强调实现法的目的、法的效果这一前提出发,认为法是社会控制的一种工具。法的目的任务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调和相互冲突的利益。这种思想很早传入中国, 并颇为流行。特别是从1946年起, 他担任了国民党政府司法行政部和教育部的顾问以后, 对中国的法律教育等, 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 在中国法学界的影响也就更大了。现作简要分析探讨如下: (一) 关于法律教育的问题, 是庞德社会法学派思想的重要方面。在他看来, 对于不够重视法律、法律知识远远没有普及的中国, 法律教育更为显得重要。庞德指出, 今日中国司法行政的需要, 莫过于对中国本身的法律, 要有充实的统一的法律教育。关于这一问题, 他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来说: 第一, 法律教育在现代立宪政体中的地位 庞德认为, 现代立宪政体下的法律, 是一种有系统的社会控制, 可以用来“调整关系、整顿行为。”所以, 法律不是社会控制的描写,而是社会控制的指南。 而立宪政体的最大特征, 是一切依法而行, 这是与专制政体不同之点。因此, 法律教育与立宪政体的关系, 应该是立宪政体需要法律, 法律同样需要有系统的法律教育。因为, “有宪政而无法律, 不能有效的运用, 有法律而无有系统训练的法官、行政官及法律家,也不能发生宏伟的效力。(庞德著《法律教育第一次报告》,以下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此书。) 法律教育是法律的基本问题, 而法律是宪政的基本问题, 所以法律教育也是中国建立永久的立宪政体的关键。同时, 法律教育,可使司法行政更为稳妥而有效, 并且是人民与官吏间公正与和谐的关系的保证。 第二, 统一法律教育及发展充实学理上论著的必要 他说, 中国现在是需要用统一的法律教育, 来讲述中国本位法律的时候了。故应当放弃研究他国法律中理想的规定, 不再就每一细小节目, 力图模仿外国, 以求取最时髦的法律。因为, 若将他人制度原则及规律移植于本土, 而不了解其过去的历史及经验的过程, 实在是一种错误尤其法律中的“新理念” , 在未置于经验中试验以前, 即予采用, 更属不智。所以“此时, 哑需对于中国已有的法典, 予以理解及实验, 使成为彻底中国所有的法律。” 与统一的法律教育密切相关的学理上的写作和阐发, 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 “非官方的学理上写作, 实胜于琐细的立法。学理上的论著, 确可成为法院判案时有力的指南。”这是因为, 它们既是统一法律教育的产品, 又可使法律得到统一的发展和适用。 第三, 中国法律教育的特种问题 中国法律教育的特种问题, 是指法律教育的范围与目标。庞德指出, 普通的法律训练, 对于法官、法律教师以及从事实务的人,都是必须的。如普通文官、行政官员, 必须了解什么是个人

社会化研究论文

社会化研究论文 9 [内容提要]笔者通过对杨伯寿工作室的第一手实地调查,结合其他文献资料,认为上海市近年来推行的人民调解社会化实质上是对人民调解的再组织。专业化的调解工作室成为“准科层结构”中的一环,同时被“焊接”到既有的调解网络当中,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与国家的组织网络相联结,在盘活国家治理资源的同时提高了人民调解的效能。然而,工作室作用日益突出的同时居委会调解却在逐渐边缘化。“社会化”与其说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转移,毋宁说是国家改变了重点支持的对象。 [关键词]人民调解社会化再组织人民调解工作室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人民调解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取向:一是程序法学的理路,将调解视为与一种法制相对的解纷机制,侧重于分析调解与诉讼/审判之间的关系(王建勋,1997;何兵,20XX;韩波,20XX;张卫平,20XX;范愉,20XX);二是法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的理路,将人民调解作为观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视角:从历史来看,人民调解本身是革命政权对传统

的民间调解进行改造的产物(陆思礼,20XX;强世功,20XX);就现实而言,人民调解处在由国家和社会构成两极的磁场当中,既不完全依附于国家政权,也不纯然是民间自组织力量,而是力图在二者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因此人民调解可以作为考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有效变量(彭勃,20XX)。或许还有一条调和两端的“中间道路”,既承认调解与法制的程序性差异,也关注调解背后的国家与社会(季卫东,20XX;郭丹青,20XX),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程序法学对调解与法制之间对立的夸大,譬如季卫东(20XX:74)注意到了“经由调解而发展的法律”,以及“法律帝国”中的“情理特区”。法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的视角不太关心人民调解本身,而力图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人民调解好比是一个舞台,国家、社会、个人各自粉墨登场,在互动中既相互适应也彼此改造。这样就避免了就事论事,但同时也存在过度诠释的风险——我们固然可以从人民调解的场景中看到国家与社会的“身影”,但这是否意味着人民调解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是国家与社会在起作用呢?这样会不会导致一种“还原论”倾向(费埃德伯格,20XX:7),把人民调解所发生的一切简单地归结为国家与社会的“后果”,以至于用理论重新“规划”了事实? 本文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第二种路径,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更加强调人民调解组织形式的重要性。人民调解不同于传统

社会化概述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所谓社会化,概括地说,就是指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过程。由此可知,广义的社会化指生命的整个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即是,狭义的社会化指未成年人变成成年人的过程。 微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生物个体的人(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与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教化过程就是社会化。因此,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抛弃生物性,增加社会性的过程,也就是不能以生物性的冲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宏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为了自己的群体发展,延续下去,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培养一代代的新人,把工作接替下去的过程。 综上所述,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实质 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教育的辩证统一,是个体自我选择和社会教化的矛盾统 一,是个体社会互相作用的双向过程。 (一)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内部要求,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也是个人行为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的需要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和前提,人的需要只能 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得到满足和发展。 (二)社会教化 社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品格来塑造个人,它力图把业已形成的社会关系,文化传统和制度灌输给个人,以使其在原有的,既定的轨道上运行,社会教化具有强制性特点。社会赋予它的各种机构以教化大众的职能,它总是把社会中的个人当作客体进行整合,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明显带有该社会的烙印,就是社会 教化的结果。 (三)自我选择 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发展目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接受社会的文化和知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自我选择明显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构成社会的多样性。 三、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的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一)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二)预期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的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

社会化营销的传播意义及发展趋势

社会化营销的传播意义及发展趋势 社会化营销,在营销学中被称作“社会营销”是由著名专家学者科特勒连通其他学者共同提出。而在网络营销专业方面则被称作“社会化媒体营销”或“社交媒体营销”,属于借助媒体、网络、技术实现商业管理与运作的模式。是通过商业手段达成社会公益目的,并借助公益价值宣传推广商业服务的营销理念,而其目标是借助社会公益改变消费者对商业品牌的消费选择。 现代企业所采取的社会化营销,主要是利用网络媒体平台解决营销和传播方向遇到的问题。国外企业通过facebook、twitter、Blog、youtobe等社会化媒体平台投放病毒式内容,由网络平台用户受到社会公益及兴趣喜好影响,自发参与评论和转发扩散,进而产生用户思维引导、品牌价值的增强、营销渠道质量的提升。而国内则主要通过微信生态、微博、小红书等社交生活类平台,以及抖音、快手、B站等知名视频平台,开展营销内容及广告的投放并达成消费转化、用户导流、品牌识别度提升的效果。所以国内普遍认知的社会化营销更倾向于变现和引流作用,在社会公益和品牌公关层面关注度较低。

一、社会化营销基于网络媒体的意义 在网络中进行社交和舆论话题的病毒式传播需要借助新闻事件、创意内容、热度话题,以及目标受众群体易于接受和分享的商业互动广告,开展品牌和产品的宣传或销售,并通过平台上用户基于社交分享和评论的人际传播形成几何级的推动二次传播效果。 l 增加消费者购买量 针对目标消费群体的定位是制定有效营销策略和展销创的意重要基础,社会化营销是通过社会体系传播模式完成消费者体验,并引导消费者购买品牌商产品与服务。社会人际网络正是聚集有相同审美与价值观的人群,在互联网上形成或集中或节点相连的关系脉络并通过网络社交传递信息分享价值的体系,借助社会化网络关系体系的高效传播特性,营销策略和内容创意能够使精准目标群体通过良好的视觉感受与内容理解产生优质体验并购买转化。 尤其在国内生活工作节奏不断提速,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接受有视觉冲击、易于理解、符合个人价值观念的信息,能够透过五大分享要素促使消费者轻松且自愿的传播到人际网

政治社会化论文

目录 1 前言 (2) 1.1研究背景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2) 2 正文 (3) 2.1摘要 (3) 2.2关键词 (3) 2.3内容..…………………………………………………………3-5 3参考文献 (5) 前言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2 0世纪5 0年代以来,一系列政治科学家对它进行了研究,其确含义虽众说纷纭,但都谈到了一个共同之处: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对个人来讲是通过学习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对政治系统来讲是培养政治人的过程。 国内外研究现状: 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诞生于国外。自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首次发表有关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论文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特别关注,政治社会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政治社会化能否顺利进行,进行的效果如何,都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世界各国统治阶级都极其重视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我国对政治社会化问题历来都很关注,但从真正意义上进行的研究起步较晚。尽管如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学者经过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目的和意义: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在社会的政治领域,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训练,使之具备必要的政治知识,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生活,这就是最通俗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三,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相互衔接、持续不断的过程。 浅析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论文摘要: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就个体而言,是指社会成员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即政治文化、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社会化的结果是形成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个性的核心是自我,即个人对于自己有别于其它所有的人和物的独特的个人身份的自觉体验。人和其它动物是不同的,人是充分自觉的。在考虑自己的时候,既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也能把自己作为客体。但我们在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观念,也不知道自己有着一种独立的身份,婴儿在出生后的大约前6个月里并没表现出能认出别人,至早要到两岁才开始使用“我”、“我的”这样的词汇。直到两岁以后,幼儿才逐渐意识到别人也有其各自的自我,也有着与自己不同的需要和见解。那么,自我在童年期内是怎么样出现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又是怎么样被改变的?我们将引入5种理论来阐释人的社会化。尽管理论的详细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强调自我的概念是通过社 会相互作用而来的。 1.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1856—1939)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她被视作上个世纪内学识最渊博、最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中的某些说法至今仍然很有影响。弗洛伊德对个性的主要看法是:人类的行为动机中有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的话)是无意识的——我们常常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弗洛伊德认为,虽然儿童长大以后常常不再能清晰地记起他在童年早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其后来的个性发展却十分重要。他论证说,有时,可以通过分析梦、失言和长时间地与一位训练有素的专家进行探寻性的会晤来查明指导着大量人类行为的无意识的动机,这就是他所谓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的驱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要的满足。于是,这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即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成为自我。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它遵循的是完美原则。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后者长期处于前者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

浅析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浅析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政治班江芹2012211675 摘要: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 与和建设。在现代,社会化逐渐成为人们普遍了解的一个现象,但人们对其具体含义还比较模糊,本文主要从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化。 关键词:社会化、个体、群体、相互影响 一、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新生儿生活不能自理,但已进入社会化的过程,开始逐渐接受社会的影响,他将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社会化这一概念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理解过程。狭义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狭义社会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强调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人格的整个一生。它与狭义社会化存在两个方面的重要区别:广义社会化不仅把儿童和少年时期作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且把青年、中年,甚至老年都作为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社会化不仅是一个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过程,而且也是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应贯穿人的一生。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以往社会化研究中的“个体”一般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物意义上的个体,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后来,社会化研究中的“个体”概念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比如一个同龄群体、一个文化群落,甚至处于特定发展水平上的某种文化传统。 社会化概念的内涵除了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外,还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社会学 第10章 个人社会化

第十章个人社会化 社会中的每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能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必须经历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社会性的互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获得了某种价值、态度、技能和知识,简言之,获得了他们所属的那个社会的文化。社会化使得社会不仅在生物的意义上,而且在社会的意义上重新产生自身,从而保证了社会得以一代一代地延续。 什么是社会化 一、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一方面,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人又具有社会的属性。现代研究认为,社会化的涵义不仅包括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全部内容,而且包括个人成年后与社会之间发生的教化、内化与调适的全部内容。 二、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被界定为个人与社会不断调适,使其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是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过程即社会化。(《教程》P205)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刘豪兴《社会学概论》)对于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既有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也有个人对社会的能动调适。 三、社会化的特点 1、社会化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从个人而言,一方面,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另一方面,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然,这种强制性伴随着个人进入成年和老年期而逐步减弱。 2、社会化具有能动性的特点。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什么、接受什么,个人都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且表现在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地探索人生,创造新的文化。这种能动性的特点,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化成效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人为什么必须社会化?这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新陈代谢、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1、文化传承功能。无论什么类型的社会化过程,都是某种文化传递和内化的过程。包括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传递,社区文化的横向渗透,以及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2、社会稳定功能。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为他规定好的规范办事。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只有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个社会才能正常地运行。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社会化对个人而言,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方面不断与社会认同,学习与内化社会的价值、态度、目标与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也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探索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渐形成自我观念,自我观念的逐步形成和深化,又促进自我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教程》P206-207) 1、技能社会化。一是衣食技能,即维持生存的能力。二是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 2、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3、行为社会化。行为社会化就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4、角色社会化。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社会化对人的角色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健全角色扮演的心理状态。 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的程度。明确目标。 社会化的类型和过程 一、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基本社会化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也称为一级社会化。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可以简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化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这是“长大”的过程。 二是社会性成熟,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这是“成人”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这一阶段,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特点。这一阶段社会化的成效如何,对个人一生的社会化成效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二)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它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为什么非常必要?这一阶段的社会化,强制性特征不再明显。 (三)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即个人主动地自觉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一般是通过特别机构和特别途径强迫进行。这是社会化失调的结果。 (四)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所谓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所谓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摘要】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本文从概念、内容、类型、过程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化的含义,分析了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而说明社会化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政治社会角色逆向社会化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互相影响个体与社会文化内化 社会可以定义为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人构成社会,社会生产个人。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那么,社会化究竟是什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一生都伴随着社会化,但各个时期的社会化有其不同

的特征。此外,理论界定义人的社会化还有三种角度,分别是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其实,不管角度如何,其实质仍把社会化归结到培养社会人即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上来。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化是社会的强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社会化离不开个人,更离不开社会。 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生活技能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社会化。其中,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这里不做说明,重点研究其他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规范社会化包括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两个方面。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把国家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范,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内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法律规范社会化是现代契约社会的重要成果,法律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的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实现法律规范社会化,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法律意识。道德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规范社会化是人类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道德并不具备对每一个体的强制约束性,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默契。而且,由于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道德规范社会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将并不亚于法律。社会规范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因此需要特别重视。

浅谈社会化对人一生的意义(论文)

浅谈社会化对人一生的意义 社会化,顾名思义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行为的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地认识自我,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简言之,社会化就是学习和传递一定的社会文化,学习做人的过程。 个人是社会化的主体,也是客体,是个人的自我转化,也是社会转化个人。无论是有计划自觉进行的社会化过程,抑或是无计划不自觉进行的社会化过程,都是社会和个人互相作用的过程,缺少哪一方面都无从谈起社会化。人的社会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促进人格形成和发展,塑造完善的自我。对个人而言,社会化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自我是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的内容。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人格是指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和性格等,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人的社会化的产物,人的社会化不仅培养了人的共性,也培养了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一般表现在人的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这种独特性是符合社会价值评价标准的。人格的核心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概念或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及存在状况的觉察,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其中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自卑感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自我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主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是社会化的必然产物。同时,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之后,就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从而影响个人的社会化选择。因此,在社会化过程中培养或塑造个体怎样的自我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自我的发展贯穿社会化的始终,它的形成和完善对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对态度形成和转变起着调节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具有自我调控功能。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文化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个社会及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精神财富的总和。由于社会文化的纷繁复杂,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内化的社会文化只能代表特定文化中最核

浅析罪犯再社会化

浅析罪犯再社会化 罪犯再社会化是通过发挥刑罚的矫治功能和教化作用,使犯罪人得以改过迁善,再度适应社会;作为一种现代刑法思潮,体现着法治、人道和效益,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是社会法治建设的一部分。它是再社会化的重要形式之一。罪犯通过再社会化,可学得一定的劳动技能,树立法制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改变过去的恶习和生活方式等,促使其由被迫接受改造向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状态过渡。 一、罪犯再社会化的社会意义 罪犯再社会化的社会意义是将犯罪分子从社会不合理与反社会行为的恶性循环中解救出来,从而有效地防止和减少重新犯罪;它是监狱提高改造质量,增加“改好率”降低“重犯率”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向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人材,加速国民经济高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积极因素。 二、罪犯再社会化的内容 人社会化的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等。人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达到在社会互动中能够恰当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并同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这也是人社会化的最高境界。罪犯是一个特殊的人,法律社会化的缺陷是罪犯共同的、明显的特征。因此,对罪犯再社会化内容是以法律再社会化

为主,同时也要根据罪犯个体的情形,对其他社会化的缺陷进行“修补”。罪犯法律再社会化是对其法律社会化缺陷所作的“修补”。“修补”的目标与法律社会化目标是一致的。这样,罪犯再社会化实现与法律社会化实现面临同样的问题。刑罚的目的是预防和减少犯罪,一方面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另一方面告诫社会上一般人为避免惩罚应遵守法律。那么,这个“守法”要求的程度有多高?是服从、认同还是达到内化? 一般地,罪犯在服刑期间,对过去行为反思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状态。主要有: (1)有的罪犯因刑罚效应和教育改造而认罪服法,真诚悔悟。 (2)有的罪犯则从功利角度,衡量所犯罪行获得的利益或满足与受到的刑罚惩罚的得失,由此计算犯罪是否合算。 (3)还有的罪犯是分析作案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等等。 一般说来,知罪认罪者,经过教育改造,认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犯罪意识的顽固性和对改造的抵抗性较弱,比较容易接受新的价值观念,愿意与社会和谐相处,尽早进入自觉改造的阶段。而对于那些具有“不合算心理”、“失策后悔心理”的罪犯而言,他们知法、懂法,法律惩罚对他们具有威慑力,但内心不接受法律,只要有“合算”或“万无一失”的时机,就会铤而走险,因此,遵守法律是功利计算的结果,对他们而言,很难实现法律规范的内化。事实上,法律社会化层次表明,即使是一般社会成员,法律社会化程度存在很大差异,那么对罪犯而言,在不同罪犯个体之间实际效果的差异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有时,这种差异还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