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课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太空授课观后感6篇

太空授课观后感6篇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6月23日上午,结合学校“中国梦我的梦”主题系列活动,陈位庄小学师生利用休息时间,怀着浓厚的兴趣观看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视频。
这次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活动由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和另外两位宇航员在天宫一号里为全国青少年演示讲解失重环境下的基础物理实验。
航天员们在天宫一号里分别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等试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同时,人大附中作为“地面课堂”,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空中课堂的宇航员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授课即将结束时,宇航员们热情鼓励同学们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不断探索科学奥秘。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
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
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崇尚科学、探索航天知识的热情与梦想。
观看完直播视频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爱我中华、心系国防,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
太空授课观后感篇2今天我们看了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上亲自授课的视频,在太空上的饮食习惯与我们在地面上的不同,他们喝的水是装在特质的水袋里面的,如果水漂出来,不会散落在地上,而是在漂浮着不会落地,他们吃的也是特制的东西,科学家们还制作出了在太空中吃的粽子,扁扁的。
主教课的航天员是——亚平老师给我们上课,她给我们讲的是太空中失重是怎样的,首先她拿出了两个弹簧,上面各有两个按钮,她把他们放到同一位置,然后一拉,只见两个弹簧的平率不同,这就是太空中唯一与地球相同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发明出在太空中第二种测量人体重量的仪器(注:第一种是用牛顿第二原理来测量的。
听太空授课有感作文

听太空授课有感作文听太空授课有感作文(精选15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听太空授课有感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听太空授课有感作文篇1我在电视上看了太空授课,地点是在太空中的天宫一号。
宇航员是: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
主讲是王亚平。
开始上课了,她讲的都是什么原理,我根本也听不懂。
但是他们在太空上的动作很搞笑,可以翻跟斗什么的。
做实验的时候有陀螺,讲的是定轴原理。
陀螺在高速运转时,轴心的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还有太空上的水,竟然可以做成一个水球。
在太空里的东西是多么奇妙啊。
走向太空,走向神秘,也走向了与地面上不同的生活。
我想,长大之后也要当宇航员,为祖国贡献力量!听太空授课有感作文篇2俗话说太空是个奇妙的地方,我也这么认为,虽说太空没有祖先们盼望已久的嫦娥和玉兔,但有五颜六色的地球。
虽说没有外星人但也能看到我心中那些平淡的月球我真羡慕那些可以翱翔在太空的宇航员,在一望无垠的月球留下细小的足迹和自己国家的国旗,那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听说宇航员吃的饭都是特制的,跟地球大不相同,每天放学后我都在凝望着碧蓝的天空思考着一件事,为何太空没有引力?为何太空没有生物?只有充满危险性的太空辐射,当然太空如果被我们利用可想而知我们又会有一个美丽神秘充满秘密的世界。
听太空授课有感作文篇3在宇宙遨游的航天员地面发起互动,王亚平阿姨要给我们在太空上讲一堂课。
我一听到“太空授课”四个字,好奇心“嗖”的一下就上来了,太空授课会是什么样子呢?首先,聂海胜叔叔为我们表演了几个高难度动作,这果然是太空引力在作怪,在太空,我们个个都是“大力士”哦!接下来,王亚平阿姨为我们展现了质量实验,原来在太空中,普通测质量的办法是无法测出谁轻谁重的,而特殊的测试方法也向我们说明了“牛顿第二定律”。
后来,王阿姨用弹簧杆做有趣的“小弹球”实验,小球慢慢升到了空中,太空的失重才导致了这一现象生。
学习航天课堂心得感悟(15篇)

学习航天课堂心得感悟(15篇)学习航天课堂心得感悟(精选篇1)此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当这些奇妙而精彩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在地面课堂的现场多次听到了学生们的惊呼和掌声。
离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这些美妙现象的震撼。
当王亚平老师进行高难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贴中国结时,我感觉到现场所有的听众都摒住了呼吸,那个小小的图标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当它被稳稳的贴在水膜上时,那种欣喜和感动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对航天乃至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这次授课活动在青少年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定会伴随学生们一生的求索过程。
航天员作为科普教师亲切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拉近了代表我国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与公众的距离,增进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中国情怀的传递。
航天员们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精准的实验演示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不得不叹服他们过人的智慧,出众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体素质,当然从中也能反映出他们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他们的表现为我们教师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太空授课实现了航天工程领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养青少年方面的无间协作,这对物理教师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艺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团结的温暖。
这也激励着我们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其他社会教育力量的联系与合作,从其他领域听取教学意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领悟,从而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习航天课堂心得感悟(精选篇2)这次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的视频之后,真是令我大开眼界,王亚平阿姨虽然不是专业的老师,但是他讲课非常生动,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这次的太空授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世界真的.太神奇了。
科学在是改变我们生活,甚至改变着我的世界观,因为科学的力量,我们走进了太空,这在以前根本就是不敢想象的,而今天神十授课,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7篇)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7篇)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同学们可苦学习,为中国梦增加颜色带着航天员的美妙祝福,我们完毕了今日这堂特别的科学试验课,我也信任我们能够为中国梦增加颜色,能够为中国梦添砖加瓦,一幕幕令人震撼的科学试验结果实在令人感慨。
科学在转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在我们得瑟还能干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来中国梦的实现还需要我们去努力,还需要我们去用科学的力气建立我们的祖国。
今日宇航员叔叔阿姨给我们上的这堂特殊的科学试验课,将会是我以后的动力,是我为中国梦增加颜色的动力,竟会是我开启科学世界大门的钥匙,加油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科学的力气为我们宏大的中国增加颜色!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篇2神舟十号航天员20日上午在天宫一号进展的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向民众普及科学学问、激发科学精神,同样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
神十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应用性飞行,太空授课生动表达了“应用性”特色,表达了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效劳的功能。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篇3本周星期五,我们怀着感动而期盼的心情,在班主任陈教师的指引下观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的视频。
视频里的内容是王亚平姐姐在太空里做试验的过程。
王亚平姐姐做了很多试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做水膜。
在失重的状况下,王亚平姐姐先弄好一个水膜后,再往水膜里加水,在加水的过程中,水膜里的水不会像在地球上加水时会漏出来,而似乎是用磁石吸住一样。
加完水后水膜已经变成了一个晶莹透亮的水球。
王亚平姐姐再往水球里加一种红色的液体,使晶莹透亮的水球变成了一个红彤彤的水球,像一颗巨大的水晶玛瑙,漂亮极了。
我心动了,这实在是太好玩了!要是我能亲拘束失重的`太空中做这个试验该多好啊!从今以后,我更要好好的学习学问,加强体育锻练,为着登上太空的目标而努力,去探究在太空上更多的未解之谜!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篇42023年6月20号上午10时,中国首位“太空教师”女航员王亚平在神十的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太空授课。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个人观后感(精选8篇)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个人观后感(精选8篇)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个人观后感(精选8篇)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一课定于12月9日下午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个人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个人观后感(精选篇1)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
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他们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第二批“入住人员”,这次全球直播的《天宫课堂》更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到20__年6月中国空间站阶段首批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国人在太空“安家”的愿望正一步步实现。
22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弱到强的历史,社交媒体上的网友们也纷纷为中国航天点赞:“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中国人”!物换星移,岁月如诗。
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
这一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现实的征程却刻骨铭心。
国庆期间,讲述父母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默默牺牲和奉献的电影《我的我的父辈》燃爆银幕,其中的一个章节《诗》,就是对中国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月里,身为火药雕刻师和航天工程师的年轻夫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的人。
”在丈夫牺牲之后,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事业和家庭,这一幕幕感人场景让观众破防。
如果说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那么奋斗就是最长情的告白。
为民族复兴、为航天事业躬身奋斗的身影,组合起来就是人世间的壮美诗篇。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
心底有诗,自在远方。
”说到诗意,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人的浪漫内涵。
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空间站叫“天宫”、火星探测器叫“天问”……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拥有无数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它们与中国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
观看太空授课观后感2023【7篇】

观看太空授课观后感2022【7篇】观看太空授课观后感1今日老师在大屏幕上给我们放了天宫课堂,我觉得天空课堂特别由于他都是写在宇宙里的东西。
宇宙里可有意思了,会漂移起来,最好玩的是,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做了一个试验,宇航员先拿了一个框子,之后粘上了一些水,就变成了一个水磨,又在水魔力加上一滴一滴的水,这个水就越来越膨胀了,我们的叶老师,还在这里个水球里打了一些空气,这样我们看起来就像水中球,最终,我们的两名宇航员在水球里注射了一滴颜料,这个水球,突然就变成蓝色的了。
虽然这是一堂简洁的课,但是我从中感受到了宇航员的奇妙,我以后肯定要当宇航员。
观看太空授课观后感2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随着屈原的这首天问,人类,就开头了对太空的探究。
它始终是人们所憧憬的领域,上个世纪,它仍旧是学问的荒原。
可在如今,它已然成为了“三尺讲台”。
奇异的水珠悬浮于半空之中,久久不下落;陀螺能够在空中直线飞行,不偏离轨道;人的方向感可以随便变换……这些种种,在地球上我们都是难以体验的。
可是在太空中,由于失重,这些奇异的现象都呈现了出来。
看完了这仅四非常钟时长的太空授课,心中却是久久不能安静。
它不仅仅是一次简洁的授课,更是一种点燃人们对太空探究激情的火种。
犹如普罗米修斯的壮举,这堂课给人们对太空的热忱带来的星星火种,引发的火势却可以燎原。
“天有多高啊,天的外面是什么啊……”这些儿时的问题,我在一些科普读物上知道了答案,明白了还有太空的存在。
于是从今,便对太空有着丝丝的奇怪。
但是,随着不断的成长,儿时的奇怪心好像已经被时间长河所磨灭,已有多久没想起太空来了呢。
随着神州飞天,心中的奇怪最终又被引发了出来,知道看了这届太空授课,才明白,原来心中对太空的憧憬,始终存在。
生动的课堂如夜中的明灯,引我们走近太空,关心我们明晓了学问,同时又点发了我对太空的热忱。
那么,太阳系之外有什么呢?宇宙还未形成前,天地又是什么样子?不由得,对太空布满了奇怪,想以热忱来探究太空,探究那么未知的领域。
太空授课观后感500字(优秀6篇)

太空授课观后感500字(优秀6篇)太空授课作文篇一为了掌握太空知识,我们一起观看了“神十”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为我们带来的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航天员们讲解了许多知识,如太空失重、太空称重、神奇的小球单摆、有趣的旋转陀螺和魔幻水球。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魔幻水球。
诗仙李白的著名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在王亚平的实验中变了味道,成了“半天抖成一颗珠”,真好玩。
接下来,王亚平又把一个金属圈插到了装满饮用水的密封袋中,形成了绚丽的水膜。
即使往水膜上贴图案,水膜仍完好无损。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发出了一声惊叹。
当然,接下来还有更美妙的事情在等着我们,那就是水膜的万千姿态。
慢慢地向水膜注水,不一会儿,就出现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
再向水膜中注入一些空气,水球内立刻就产生了两个圆圆的气泡,晶莹透亮,分外美丽。
紧接着,王亚平向水球内注入少许红色液体。
于是,一个红通通的小太阳便出现在了我们眼前,有趣极了。
太空授课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激励,我们要化激励为动力,努力向前。
《太空授课》观后感篇二今天今天上午在我们学校的会议室里四、五、六年级的全体师生观看了由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号”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在离地球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上给所有中小学生上的一堂课。
此次太空授课意义非凡,不仅体现出了国家对中小学生的关爱和我国在航天事业进步很大,证明了中国学生好学、好问,求知欲望强。
这次太空授课王亚平任主讲,聂海胜任助教,张晓光任摄像员。
三位宇航员配合十分默契。
王亚平老师面带微笑,讲的绘声绘色,十分动人。
有时还会说几个小笑话,让我们更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有时又通过几个简单的小实验让们亲眼见证了地球上与太空失重环境奇妙的差别,各种各样奇妙的实验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太空授课的成功,是宇航员和地面工作人员精心准备,密切合作的结果,是以进的航天技术为保障的。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将来肩负着建设祖国、发展祖国的重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好好学习,积累知识。
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11篇)

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11篇)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2013年6月20日十点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从十点开始,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号”的航天员们在远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舱内给我们上了太空第一课,让我们了解了神奇的太空一些奇特的失重现象!全神贯注地看完了王亚平阿姨的太空演示后,我的心情很激动!多么神奇的太空失重现象啊!在地球上不能实现的事情,在太空中轻而易举就能做到!比如:聂海胜叔叔轻松地就翻了个大跟头,像一个武林高手!还有,用一个支撑架把小球绕在一根线上,轻轻地碰一下小球,它就会做圆周运动;但在地球上,这样操作时,小球就会反复地来回摆动,多么奇特的现象啊!陀螺的实验更令我惊奇!一个静止的陀螺用手指稍微碰一下,它就会翻滚着向前转动。
这在地球上,根本是无法实现的,除非这个陀螺被施了巴拉拉魔法!王亚平阿姨演示的“喝水”的过程也是非常有趣的。
她从饮水袋中挤出一个晶莹剔透的小水滴,然后轻轻一吸,就把水滴“喝”了下去。
还有那神奇的水膜竟然能吸住一个中国结;透明的水球可以做一个透镜;当向水球内注入两个小气泡时小气泡是独立存在的,再注入红色的液体时,透明的水球竟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红色的水球!这是多么美妙的现象啊!这次太空授课的很多物理知识我还都不了解,只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将来也要去太空探索奥秘!太空授课观后感篇2今天我观看了6月20日中国航天员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的视频。
王亚平等神舟十号航天员们为我们展现有关物理概念的一些小实验,如利用太空专用的质量测量仪加上一个能测出运动加速度的测速系统,从而在太空中测出的物体的质量;或是利用支架上的小球来演示在失重状态下小球会有怎样的运动方式;亚平老师还使用金属圈和水袋,让我们看到在失重时,将放入水袋的金属圈拉出来后,我们会看到圈上有一个水膜——这在地球上是很难实现的。
让我们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会有何特点,液体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同时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太空授课观后感观后感
观《宇航员王(小编推荐你关注:)亚平太空讲课》有感
作者:崔嘉元
今天,我观看了《王亚平太空讲课》的视频,讲的是一些太空中奇妙的现象,看后让我大开眼界!
在天宫一号里固定一个小支架,支架上有一条长绳子绑着一个小珠子,用手将小珠子拉到一边,放手后,不是像在地球上一样来回摆动,而是悬在空中;只要轻轻一推,就能旋转起来,听妈妈说这个实验是因为小球失重,所以才旋转起来。
像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膜变水球实验”——
王亚平老师先把一个金属环放到水袋里(宇航员在宇宙喝水的袋子)沾了一层水,金属环上竟然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水膜,别看这层水膜这么薄,它可是能拖住一个很重的东西,中国结放上去都压不破,然后,王亚平老师往水膜里注水,过了一会儿,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水灵灵的大水球,水球里有一些小气泡,王亚平老师把小气泡吸走,往大水球里注射了红色的液体,最后,原本水灵灵的大水球竟变成了红色的大水球。
太空真奇妙,让我们继续探索下去吧!探索出宇宙更多的奥秘。
第二篇:太空授课观后感
6月20日上午十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将首次在天宫一号上进行太空授课。
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也是全球第二次太空授课。
因此,神十太空授课,举国瞩目,不仅是全中国中小学生的一件盛事,也是全球爱好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学者、朋友的一件盛事。
无独有偶,此次我国同样是由女航天员来进行授课,但授课的难度却比200?年美国女宇航员摩根进行的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亚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运动等我们都早已比较清楚的内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广大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会有什么奇妙的景象。
虽然这五个实验看起来很普通,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而深厚的!
当有同学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时候,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都是从地球带上来的,飞船上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
顿时,我的内心告诉我,一定要加油啊!也许,还有很多太空设施正在等待着我们这一代人来完善、更新与创造呢!我明白,现在的我距离航天专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怀着对祖国的感恩之心,只要我们加倍努力,就一定能梦想成真,祖国的航天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太空授课观后感
陈位庄小学观看太空授课总结6月23日上午,结合学校“中国梦我的梦”主题系列活动,陈位庄小学师生利用休息时间,怀着浓厚的兴趣观看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视频。
这次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活动由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和另外两位宇航员在天宫一号里为全国青少年演示讲解失重环境下的基础物理实验。
航天员们在天宫一号里分别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等试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同时,人大附中作为“地面课堂”,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空中课堂的宇航员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授课即将结束时,宇航员们热情鼓励同学们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不断探索科学奥秘。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
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
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崇尚科学、探索航天知识的热情与梦想。
观看完直播视频
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爱我中华、心系国防,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
2014
陈位庄小学年6月
第四篇:太空授课观后感
太空授课观后感
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
这在我国前所未有,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
我置身其中,又一次作为“学生”,上了一堂叹为观止的太空课。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
”随着这一句来自天宫的问候,中国首位太空老师王亚平轻轻一跃,向天宫一号舱内的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
弯弯的柳叶眉、清澈的双眸、甜美的笑容。
我似乎神游太空,亲眼看到了嫦娥、看到了仙女,她飘然而至。
如梦如幻。
有史以来内容最神奇、教室最高远、观众最庞大的一课,开始了。
“神仙”聂海胜“悬空打坐”,轻盈地在半空中盘腿如佛,“嫦娥”王亚平使出“大力神功”,用手指轻轻一推,“神仙”摇摇晃晃地飘出很远,形象地展示了太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的奇妙特性。
“在太空中,我们个个都是武林高手。
”王亚平的话引发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欢笑和掌声。
“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
”“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妙语连珠后,王亚平从饮水包里挤出一个水珠,水珠悬浮在空中,然后被她一口吃掉,“刚好润润嗓子。
”
轻松拉开大幕之后,王亚平变起了一出出戏法,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扑扑的水球,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她用生动趣味的语言和娴熟的操作手法,让中国的太空第一课笑声不断,惊喜连连。
据了解,2014年8月14日,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和芭芭拉摩根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这堂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难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后者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较大。
”
在王亚平和“神舟十号”环绕地球近半圈后,教室里的学生就像和她一起感受了船舱环境——润喉时漂浮的水珠,手里制作的水晶
球,还有吸附在薄膜上的中国结——这节距离地表350多公里,时长40分钟的课程注定将被载入历史。
它已经创下多个第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第一次发自太空的授课,以及中国学生和我们观众第一次通过直播画面,观看来自太空的多个失重实验。
中国自古就有“日行千里”“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传说,那么在宇航员那里可以得到注解,他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強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为我们能够顺利的观看太空授课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这次太空授課为我們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王亚平那优美动听的授课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們身边每一个人。
而我們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將我们帶到更遥远的地方。
我相信,能够让神十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
第五篇:太空授课观后感400字
太空授课观后感400字
神舟十号飞船2014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道飞行十五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神舟十号发射了,它带走的是全国人民13亿颗紧张的心,带回来的却是1亿滴喜悦的泪水!就让我们一起期待,期待神舟十号回归的那一天。
神舟十号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
飞船的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
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实验。
对接完成之后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
任务是对“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拾遗补缺”。
这将是飞船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航天科技集团神舟十号飞船总设计张柏楠表示,重点是解决空间站建设中的这些关键技术,通过天宫一号的飞行来发现、解决、验证在空间站建设远营中可能遇见的问题,这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点,所以“神舟十号”的任务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任务。
我为我们的科学家感到骄傲,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自豪!我作为一名初中生,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做出贡献,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初一2王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