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傅氏家族与地方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聊城傅氏家族与地方社会

卢忠帅

(卢忠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聊城傅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山东省东昌府聊城县一个典型的科举家族,家族内部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既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大学士,也有开一代学问之先河的学术大师。傅氏家族是“东昌望族”,对地方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地方社会对傅氏家族的形成及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聊城傅氏家族地方社会

傅姓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一般认为始于商高宗相傅说。山东向来是傅姓大省,本文中的傅氏家族,就是地处山东聊城地区的傅姓。聊城傅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山东省东昌府聊城县一个名门望族,曾对地方社会作出过重要贡献。而地方社会在傅氏家族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可以说,傅氏家族与地方社会,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此加深对傅氏家族的认识,是写作本文的意图所在。

一、家族概况

傅氏远祖名叫傅回,原籍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今江西省永丰县),明朝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出任山东冠县县令,当时聊城为东昌府府治,冠县为东昌府的署县之一。傅回共生有七个儿子,当任满欲返回故乡时,其夫人李氏不愿随行,于是傅回留下三个儿子侍奉夫人,自己携带四个儿子南归。留下的三个儿子一个居住在冠县,一个居住在博平,一个名叫傅祥,居住在聊城。对此,傅绳勋的《东郡傅氏族谱》中有明确记载:“傅氏其先江西吉安之永丰人,明成化中始祖仕为冠县令,任满归,四子从南,三子留北,有讳祥者,奉母李侨居东昌,李殁城南,祥不忍去,遂占籍焉。”[1]关于傅回留下三个儿子在北方的原因,除了侍奉李夫人的外,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据说傅回任县令时,颇有善政,百姓不忍其离去,于是留下三个儿子,以抚慰当地百姓。清代大学士李蔚撰的《傅公心海神道碑文》中记载的“傅氏发源自江西,高骞凫舄临兹邦,兹邦尸祝攀循良,乃留喆胤慰群氓”,即指此事。[2]另一种据说傅回夫人李氏精通勘舆之术,认为如卜居聊城,“四世之后必有光大吾门者”。关于傅氏后人留居聊城各种原因的可靠性我们已很难考证,但有关傅氏来源于江西永丰及于明成化年间落籍聊城等问题,却是相对可信的。

当时聊城正处在经济文化发展的上升时期,大运河穿城东而过,是当时经济发达地区。留在聊城的傅祥及其子孙,借助聊城的经济优势,靠经商起家。傅祥出身于官宦家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而十分重视诗书传家,督责子孙攻读举子之业,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建立功业,故而傅氏家族逐渐形成了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在此后的数百年时间里,傅氏家族人才辈出,成为当地极富盛名的望族。据傅氏第十三代后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举人傅旭安的朱卷履历记载,从明朝宪宗成化年间到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的四百多年时间里,傅氏家族共有77人取得功名,约占记载男子总人数356人的50%,其中举人10人,进士7人,如表所示:[3]

傅氏家族出世为官和具有任官资格的共计有90人,占总人数的32%,其中闻名者如监察御史傅光宅,大学士傅以渐,兄弟傅绳勋、傅继勋,知府傅思怿等。

六世傅光宅(1547—1604),字伯俊,别号金沙居士。万历三年(1575)省试中举,五年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先后担任过灵宝县、吴县知县,重庆府知府,河南道监察御史等职,并于在任时结识戚继光,后因“疏荐(戚继光),反夺俸”,[4]失意于官场。复职后曾任官于浙江、任南京兵部、工部郎、督学等。傅光宅一生为政清廉,具有宠辱不惊的气魄,而且还颇具才品意气,《续书史会要》中称傅光宅“博闻强志,贯串百家,落笔千言,词采流丽,诗在唐盛中之间,书模黄豫章,苍郁有致”。[5]流传于世的文献著作有《奏疏》、《四书讲义臆说》、《巽曲》、《吴门燕市》、《蚕丛》等。

七世傅以渐(1609—1665),字于磐,号星严,清开国首位状元、一代名相。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顺治三年(1646)一甲一名进士,授宏文院修撰。八年,迁国史院侍讲。十年,历秘书院侍讲学士、少詹事,擢国史院学士。十一年,授秘书院大学士。十二年,奉旨陈时务,上安民三事,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十五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十月以葬亲请假还乡,自此卧病不复出。顺治帝对傅以渐甚为器重,凡机要大政均与其磋商,傅以渐对帝也竭诚尽忠。傅以渐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一生著述甚丰,先后充任《明史》、《太宗实录》纂修,《太祖、太宗圣训》并《通鉴》总裁。又受命作《资政要览》后序,撰《内则衍义》,复核《赋役全书》,与曹本荣修《易经通注》,《四书易经制义》至今尚存。康熙四年(1665)病故,葬于聊城傅家坟。[6]

十一世傅绳勋、傅继勋兄弟,是傅氏家族又一个辉煌时代。傅绳勋,字接武,号秋屏,清嘉庆十九(1814)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军机章京等职,外放后历任浙江、江西、江苏等省巡抚。晚年讲学于聊城,对聊城与南方各地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做出了贡献。其弟傅继勋,号湘屏,道光五年(1825)拔贡,历任安徽省庐江、歙县、贵池、太湖、全椒等县知县,太平、安庆两府知府。为官以清正廉明、慈祥化民著称,曾以“贵莫过于为圣贤,富莫过于蓄道德,贫莫过于不闻道,贱莫过于不知耻”四句格言劝勉当地士绅学子。清末名臣李鸿章、丁宝珍等都是他的门生。太平天国起义后因与巡抚政见不和而辞归,与其兄傅绳勋致力地方文化建设。

十四世傅斯怿,字用之,又字豫斋,咸丰三年(1853)进士,授知县分发浙江省,五年任浙江乡试同考官,六年任瑞安知县。八年,任嘉善知县,任内,了解到自明朝宣德到咸丰

二百余年间,浙江嘉兴、秀水二县二百三十九顷田地赋税,均摊于嘉善县,因而农民不堪重负,于是傅斯怿“奏恳赦免,条析厉害,奉旨允行”,额外赋税得以赦免。光绪九年(1883)调任湖州知府,十二年调任杭州知府。同年因操劳过度病逝于任所,享年六十岁。

二、傅氏家族对地方社会的贡献

傅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山东有名的望族,在地方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地方社会作出过重大贡献。傅氏族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积极投身于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中,有力地维护了地方社会的稳定,成为地方官处理地方事务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一)发展教育

傅氏家族把担任教官视为扩大其家族世业的机会所在,充分发挥家族在教育上的人才优势,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实心实意地教育学生,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傅氏家族中,有多人担任教职,或具有出任教师资格。

[7]

另外,傅氏家族中还有一些人,以进士博取功名后,在中途解任或年老归乡后,有许多被地方书院聘为院长主持讲学。如十一世傅绳勋,晚年曾讲学于济南“泺源书院”和聊城“启文书院”,直至八十二岁去世。再如十三世傅旭安,中举后,因家庭经济窘迫而没有入仕,出任山东东平龙山书院山长,以此维持家计。这些人,同样对地方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二)乐善好施

傅氏族人,无论是当朝为官者,还是在野为民者,都积极投身于公益善举,保护地方民众利益,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六世傅光宅,担任税珰期间,为保护临清民众而抗疏。明万历年间,太监马堂督税沿运重镇临清,他利用手中的权力,网络地痞、流氓,恣意妄为,横行街衢。万历二十七年(1599)润四月,“时税监马堂,纵群小横征,民不堪命,市人数千环噪其门,堂惧,令参随从内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