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李大钊少年中国思想
李大钊生平事迹

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2 以下是李大钊生平事迹的详细介绍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那时,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 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人民流离失所,国家山河破碎,政府腐败无能。强烈的爱国之心和
李大钊生平事迹
李大钊生平事迹
目录
李大钊生平事迹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
1
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 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
3 民族意识使李大钊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强烈地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
道路。1907年,他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学习
在日本学习期间,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反袁斗争以及声讨袁世凯的叛国罪行。1916年回国后,
4 他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地约2000人参加组建中国同盟会、统一共和
李大钊同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积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深刻认识到,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因此,他始终站在革命的前沿,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大钊生平事迹
李大钊同志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 他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认 真学习马列主义,努力探索适合 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他通过深 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为中 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奠定了坚实的
李大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探讨论文

李大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探讨论文论文关键词:李大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摘要:李大钊非常重视中国青年的健康成长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重视向青年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并积极倡导青年走与X-农相结合的实践观,强调青年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国主义观,形成了其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
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青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五四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李大钊的身边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他是青年的良师益友,对青年教育问题特别关注,并对青年寄予无限希望。
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未来,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件关系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大事。
因此,研究李大钊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论述,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构建现代和谐教育体系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关于青年的地位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青年是人类生命中最旺盛的阶段,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是人类历史的继承者和传递者。
同时,“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17aa}是社会革新和进步的一个最积极的因素。
李大钊非常重视青年一代的革命作用,他始终关注着青年的健康成长,始终把救亡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
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原因就在于缺少有勇气、有胆略、有新思想的青年。
李大钊把青年看成是“国家之魂”,认为“中华白身无所谓命运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27z}s。
此外,李大钊还从青年的特点出发,明确指出“青年人的精神是进步的,发展的,……那末‘人’的未来事实,完全为我们青年的责任。
进一步说,我们青年的群众运动,就是社会革命的先锋。
;}s)s}s由于李大钊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寄望之殷切,他非常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中,就痛感当时负有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的“老辈之不解青年心理,不与青年同情”,也就是不能成为青年的良师益友,因此当时的许多青年犹在睡梦之中,仍未从“老辈社会”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不敢与“老辈”宣战,不敢与“老辈”格斗,缺乏“慷慨悲壮之精神,起死回天之气力”,这样的青年肯定是担当不起社会革命的先锋、再造青春中华的重任的。
李大钊与“青春之中华”

主持人:高宏然理想心声:创造青春之中华鸦片战争后,中国处于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1916年5月,27岁的李大钊结束了日本的留学生活,回到祖国。
当时中国正在开展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在全国人民的谩骂声中,袁世凯不治而亡。
为进一步施展抱负,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创办了《晨钟报》,邀请李大钊主持编辑工作。
在创刊号上,李大钊发表《<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
文中第一次阐明“青春中华”的理想,向青年发出奋起自觉的召唤。
他指出,中华民族亟须解决的,不是亡与不亡的问题,而是如何再造青春;中国的出路在于摆脱旧传统、旧观念束缚,勇往奋进,急起直追,创造一个面向未来充满活力的青春中华。
1918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
李大钊认为,古老的民族能否再现青春,关键“系乎青年之自觉如何耳”,因此致力于青年启蒙,做青年的良师挚友,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亲手交给李夫人,免得李家“难为无米之炊”。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他去北大求职,受李大钊赏识,安排当助理员。
在北大工作期间,他常旁听哲学和新闻课,想找名流请教,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话”。
而当时已是学界权威的李大钊,对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不仅有问必答,还常推荐新书。
1949年,毛泽东率中央领导机关自西柏坡进入北平,感慨地说:30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
“青春中华”之理想,奠定了李大钊一生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崇高使命感和不懈奋斗精神,让他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和革命家之一。
1927年4月,李大钊被捕入狱。
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反动派杀害。
据当时报纸报道,他受审时“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就义时未满38岁。
为共产主义“点种”从介绍十月革命的革命经验,传播马克思主义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19年 第11期 上 / 总第879期53记 忆的思想,到创建一个又一个的先进组织,再到中共一大的筹备,李大钊提携后辈,为革命“点种”起到了先锋与领路人的作用。
少年中国说全文每段的总结

少年中国说全文每段的总结《少年中国说》是一部李大钊先生写给中国青年的一篇讲演。
它以极其扎实的理论知识来洗涤人们的精神,使我们认识到革命斗争的必要和必然,为民族、为人民的利益奋斗。
全文围绕“少年、中国、说”三个主题展开,抨击了封建文化的束缚,鼓舞了青年们为生存,为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一段文中以“少年”为特定对象,强调人的时间属性和任务属性。
李大钊认为,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面对着不同寻常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使命是把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矛头放在第一位,为此不断奋斗和生存。
第二段在这一段里,李大钊强烈地指出,封建文化,诸如废物利用、束缚思想等等枷锁,极大地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呼吁我们要从思想上自觉地改造自己,理论武装,逐步进行实践。
第三段这一段是鼓舞人心的一段。
李大钊强调了中国青年的伟大使命,以及披荆斩棘的决心。
无论遭遇何种困难,只要我们秉持正义的价值观,奉行伟大理想,勇敢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夺取成功。
第四段这一段主要针对当时存在的不作为现象,李大钊指出:“庸俗之辈,只要想出荒诞的主意,就可以领导着好多人,成为官僚。
”李大钊呼吁我们应该像上世纪初期的共产主义革命家一样保持刚毅的精神,不断改造自己,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以此来实现民族的崛起与伟大的复兴。
第五段这一段主要讲了中国现代史的历史以及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历史已经证明,各种反抗封建统治的流血斗争,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的民族复兴。
只有在更加浴火重生的历史熔炉中,中国才会走向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第六段这一段是对青年们的呼吁“要追求真理,要冒险实践,要奋斗到底”李大钊认为,革命的前景是美好的,只要我们坚持我们的理念和信仰,在坚定信仰的同时学习后人更好的方法,坚定自己的理想,勇敢地追求真理,就能打赢这场共产主义革命斗争。
总结《少年中国说》是一篇经典的革命文献,为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篇讲演,我们了解到,只有重新打造自己的思想与人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改变自己,推翻旧秩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伟大的复兴。
李大钊的青春励志故事

李大钊的青春励志故事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3年第05期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6年回国。
1917年开始任职于北大,先后担任图书部主任、历史系教授、评议员、校长室秘书等职位。
另一方面李大钊积极进行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并最终被捕,英勇就义,时年38岁。
少年束发受书李大钊少年读书的时代,正是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推进的时代。
当时的中国,濒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国家存亡、民族存亡的问题,摆到了每个人的面前。
幼年时,他就听到了鸦片战争等痛心的历史故事。
五岁时,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
在他十一岁那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不久,八国联军侵至乐亭附近,占据了昌黎、滦州等地。
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在李大钊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虽然,祖父想让他成为一个光耀门楣的读书人,他却沿着一个爱国者和革命者的道路前进了。
他决心发愤读书,寻求救国救民的良策,来挽救祖国于危亡之中。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
”李大钊如是说,他热烈搜寻当时宣传新思想的书刊,贪婪地读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几乎手不释卷。
李大钊少年时代积累了渊博的学识追求真理,焕发着“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爱国思想,这就为他一生壮丽的革命事业种下了根苗。
高筑神州风雨楼1913年,清政府北洋水师“复师之陈迹,渺不可睹”,李大钊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来到日本早稻田大学。
在早稻田大学,他结识了仰慕已久的章士钊,二人时常共同探讨,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15年1月,日本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旨在从中国攫取巨大利益的“二十一条”要求。
李大钊参加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并被推举撰写《警告全国父老书》。
李大钊爱国演讲稿——“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精选范文]
![李大钊爱国演讲稿——“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精选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34af90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86.png)
李大钊爱国演讲稿——“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您正在查看《李大钊爱国演讲稿——“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一点不作手足劳动的人讲的。
中国今日的情形,都市和村落完全打成现橛,几乎是两个世界一样。
都市上所发生的问题,所传播的文化,村落里人,毫不发生一点关系;村落里的生活,都市上的人,大概也是漠不关心,或者全不知道他是什么状况。
这全是交通阻塞的缘故。
交通阻塞的意义,有两种解释:一是物质的交通阻塞,用邮电舟车可以救济的;一是文化的交通阻塞,非用一一种文化的交通机关不能救救济的;在文化较高的国家家,一般劳农容受文化的质质量多,只要物质的交通没没有阻塞,隆重可以传递,,文化传播,就能达到这个个地方;而在文化较低的国国家,全仗自觉少年的宣传传运动,在这个地方,文化化的交通机关,就是在山林林里村落里与那些劳农共同同劳动自觉的少年。
只要山山林村落里有了我们的足迹迹,那精神改造的种子,因因为得了洁美的自然,深厚厚的土壤,自然可以发育起起来。
那些天天和自然界相相接的农民自然都成了人道道主义的信徒。
不但在共同同劳作的生活里可以感化传传播于无形,就是在都市上上产生文化利器,——出版版物类——也必随着少年的的足迹,尽量输入到山林里里村落里去。
我们应该学那那闲暇的时候就来都市里著著书,农忙的时候就在田间间工作的陶土泰(按:托尔尔斯泰)先生,文化的空气气才能与山林里村落里的树树影炊烟联成一气,那些静静沉沉的老村落才能变成活活泼泼的新村落。
新村落的的大联合,就是我们的“少少年中国”。
我们“少年年中国”的少年好友呵!我我们既然是20世纪的少年年,就该把眼光放得远些,,不要受腐败家庭的束缚,,不要受狭隘爱国心的拘牵牵。
我们的新生活,小到完完成我的个性,大到企图世世界的幸福。
我们的家庭范范围,已经扩充到全世界了了,其余都是进货轨道上的的遗迹,都该打破。
我们应应该拿世界的生活作家庭的的生活,我们应该承认爱人人的运动比爱国的运动更重重。
我们的“少年中国”观观,决不是要把中国这个国国家,作少年的舞台,去在在列国竞争场里争个胜负,,乃是要把中国这个地域,,当作世界的一部分,由我我们居住这个地域的少年朋朋友们下手改造,以尽我们们对于世界改造一部分的责责任。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

立的正确人生观、承担的历史使命、具备的理想信念
和确立的奋斗目标 都 进 行 了 深 入 探 索 和 思 考,标 志
着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1913 年,李大钊 东 渡 日 本 寻 求 救 国 救 民 真 理,之 后
考入早稻田大 学 修 读 政 治。 在 学 期 间,他 广 泛 阅 读
年人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开展了一系列 推 动 青 年 思 想 发 展 的 教 育 和 实 践 活 动,引 导 青 年 用
科学理论改造人生观和世界观,牢固树立家 国 情 怀,带 动 了 一 批 又 一 批 爱 国 青 年 毅 然 投 身 创 造
“青春中华”的伟大革命实践当中,也逐渐 形 成 了 其 独 具 特 色 的 青 年 教 育 思 想。 在 教 育 形 式、内
及如何推动青年思 想 发 展 的 观 点,逐 步 形 成 了 独 具
和西方列强加紧侵 略 的 民 族 危 亡 之 际,自 幼 经 历 了
特色的青年教育思想,团结了广大青年,培养了一大
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目睹了西方列强凭借
批青年革命骨干。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对于当今
坚船利炮在中国大肆攫取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形
念
当
李大钊的一 生,是 践 行 使 命 担 当 的 一 生。 作 为
一名青年人,他苦苦求索救国之路,积极参加爱国运
动,成为著名的爱国志士,用青年人的热血呐喊唤起
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最早
传播者,是二十世 纪 初 中 国 的 “播 火 者”。 李 大 钊 运
民众的觉醒;作为一名教师,他悉心教授学生科学文
第2期
任鹤飞,等: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
117
李大钊的青年观及其当代启示

唐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ngshan University Vol.33No.4Jul.2020第33卷第4期2020年07月李大钊的青年观及其当代启示董颖(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石家庄050051)摘要:作为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袖,李大钊一直关注青年问题,他以极大的热情唤起青年的觉醒,鼓励青年要投身社会,树立政治理想,以劳工为师,在实践中成长,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改变社会的有生力量。
李大钊还为青年争取权利,关注青年的身心健康,较早提出了青年全面发展的主张。
李大钊的青年观对于当今青年的健康成长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李大钊;青年观;青春中华;少年中国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49X(2020)04-0017-05DOI:10.16160/ki.tsxyxb.2020.04.003Li Dazhao&s View on the Youth and Its Modern InspirationDONG Ying(Institute of Law,He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ijiazhuang050051,China)Abstract:As a distinguished leader of Chinese youth move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May 4th Movement,Li Dazhao had always been concerned with the youth and tried to awaken 7hem wihhisgrea7en7husiasm.Heencouraged7heyou7h7o7akepar7insocialmovemen7, es t a blish poli t i c al dream,t a ke t h e labourer as t h eir t e achers,grow up w i t h prac t i c e,be persis en andunyieldingandfina l ybecome hee f ec ives reng h oreform hesocie y.Inad-diion,hes ruggledforyou h&srigh s,paidhisa enion o heirphysicalandmen alheal h andpu forward heideaabou heyou h&s a l-rounded developmen asaforerunner.Li Dazhao&s view on heyou hissi l impor an for heheal hygrow hof hemodernyou h.Key Words:Li Dazhao;view on t h e you t h;You t h China;Juvenile China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早期青年运动的杰出领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论文 ——李大钊的“少年中国”思想
摘要:李大钊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学会的灵魂人物之一。
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于五四爱国运动之前,是五四时期成立最早,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个团体。
它既反映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状况,又对此后中国的政治与学术有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因而,了解李大钊少年中国主义的形成与转变,对认识李大钊思想的转变过程和分析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均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近代史李大钊少年中国五四运动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也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我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他短暂而光辉一生中,李大钊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献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李大钊坚信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并在一九一九年七月一日参与创建了少年中国学会。
在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之初的一次演讲中,李大钊提出来一个实现少年中国的方案——少年运动,一种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改造。
但是对于这种脱离社会实际的理想主义方案,恩格斯早已给出了结论:“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
” 而正如恩格斯预料的那样,这种以理想主义为根据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不久便破灭了。
五四运动时期,正是李大钊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重要时期,对于此时他思想中的“少年中国”理想的分析,在了解李大钊早期的思想变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李大钊思想中的“少年中国”的理想,虽有脱离社会实际的理想主义,但另一方面,也清晰的反应了他在思想转变过程中的进步。
他的进步性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以唯物论代替了过去的唯心论。
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理,尝试着从经济原因上去阐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而且他已经认识到文化结构的力量是远远比不上经济结构的力量的。
他这一思想的初步形成,基本上否定了他早年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和夸大精神价值作用而产生的唯心主义倾向。
二,肯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致性。
李大钊指出:精神改造,实在是要与物质改造一起进行。
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
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成功。
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三,注意到了中国与外国的差异,看清了中国的国情。
他构想的“少年中国”模式带有与欧洲国家明显不同的中国特色,“我们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是农民。
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
”
四,认识到青年知识分子与劳工阶级相结合的必要性。
他认为青年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实际,特别是到山林村落里与农民共同劳作生活,开发他们,慰安他们才会有所作为。
貌似幼稚的看法却反应了李大钊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在社会变革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为他不久完成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当然,李大钊的“少年中国”理想具有致命的缺陷,即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乌托邦”:
一,回避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幻想脱离城市社会,另去造个山村社会,用新鲜的空气,高旷的地点去创造一个新中国的基地,渐渐扩充——以创造一个理想的“少年中国”的标本来推动全社会的改造,这只能是一种空想。
二,提倡通过“物心两面”改造方案实现“少年中国”理想的李大钊,尽管这时候有了唯物论的思想,但此时,他头脑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含义,还不是那种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三,李大钊的“少年中国”理想,以村落为基地,以农村自然经济为基础,把“社会主义”与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均平思想相混同,希望是在某种虽然不富裕但确实平均的生活水平中,获得地位的平等,财产的平均和人际关系的和美。
从它选择的社会发展角度来说,具有合理性,但是这种回归,对于经济的发展,无疑意味着一种退步。
综上所述,李大钊与同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相比较,有着更敏锐的政
治洞察力、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
他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手,他率先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地位,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伟大实践活动,形成了那个阶段鲜明的时代性。
从李大钊在近代中国社会蜕变过程中提出的“少年中国”理想中可以看出,他在五四前后实行思想转变的初期,头脑中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局限性,对这些思想的清算也比对“问题与主义”的认识更晚一些。
但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成长着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个热切探索真理的战士,李大钊在研究理论和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清算自己的错误认识,不断的由理论接近现实,在现实中不断的为理想开辟道路。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主动了解和学习李大钊等近代史人物的思想与其中的局限性、进步性,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了解,而且还可以感受到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青春气息和那种澎湃着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