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珠三角 长三角 环渤海经济圈的比较
(完整版)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 2.产业集群的成长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目前 “长三角”区域内部的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各城市的产 业联系较密切,分工紧密,已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 业集群。
• 3.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其他城市错位竞争,共同打造世界 级制造业中心。
• 4.资源、能源瓶颈影响“长三角”产业扩张。人力资源特 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也应经演变成阻碍地区发展的巨 大隐患
• 3.在外向化程度上,黄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尚有
一定差距,但近年来,随着外商投资逐步“北上”,尤其
是日韩及欧美等跨国公司纷纷在京设立研发机构,该经济
2021圈/7/2对6 外开放呈现加快势头。
7
(二)长三角经济圈
• 基本特点:
• 1.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强力引领“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均呈现出明显的“二、三、一” 特征,其核心城市上海目前处于全国最高经济梯度,已基 本走过了轻工业、重工业时代,进入到重化工业后期和现 代服务业时代。
2021/7/26
4
(二)长三角经济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8个城市和浙江省6 个城市,共计15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 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以 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 机整体。
2021/7/26
5
(三)珠三角经济区
珠三角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 区。近年来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 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 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 “9+2”。
三大经济圈虽然已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体系,但从 加强区域分工和区际联系的角度看,还普遍存在工业结构 相似、支柱工业雷同的现象。因此提高各区域工业专门化 程度任务迫切。
对比分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讲解

珠三角地区毗连香港、澳门,是我国陆地上唯一
与这一远东金融、制造业中心相联系的地区,而且珠江 纵贯其整个地区,水陆交通极为发达,具有相当优越的 地理条件。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 、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 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其土地面积为2 .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23%;人口为 2625万人,占全国的2.04%。其中专业技术人 员占本区域总人口的3.9%。 珠三角经济圈起步最早 ,其区位优势独一无二——毗邻香港,当地华侨众多, 同时是我国最早建立经济特区的地区,早在改革开放初 期国家就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外资很早就大规 模涌入,香港传统加工业也早就向该地区转移,奠定了 该区域坚实的工业基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全 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珠三角实力最 强,为36440.31元,长三角与京津唐相差不 大,分别为25262.24元和23721.3元。在珠 三角,九个城市中有六个人均GDP在30000 元以上,深圳在全国最高,为46388元。长 三角中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的城市有三 个,京津唐各城市最高人均GDP不足30000 ,仅有三个城市介于20000和30000元之间。
环渤海区位鸟瞰图
长江三角洲素有“金三角”之称,它位于我国
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所组成的“T”字型 结合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金海岸线和黄金水道的交 汇口。由于长江三角洲位于东海岸线的中段,扼长江入 东海的出海口,并处在世界环球航线附近,发展外向型 经济有独特的优势,使长江成为我国内地对外开放,参 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走廊,长江三角洲成为联结内地经 济与国际经济的纽带。从地理环境看,本地区属北亚热 带湿润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区内水 网密布,东西是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杭大运河,并 有太湖为中心、250多个大小湖泊组成的湖泊群,内 河航运四通八达,并与江、海、湖沟通,水运条件十分 有利。
对比分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四)经济对外依存度比较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珠三角最高,2118.65亿美元, 占全国的34%。其次是长三角,为1752.17亿美元。 最后是京津唐,为819.3亿美元。这从一定程度上 反映出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外向型程度 依次升高。同时,各区域内部差距悬殊。如在长三 角,进出口总额最高的上海市726.64亿美元,最低 的舟山仅为4.96亿美元 ;而在京津唐,北京和天 津的进出口总之和为753.37亿美元,占整个区域的 9%。
(三)三大需求比较
从消费和投资来看,长三角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 资总额分别为6246.93和6419.96亿元。均占全国的15%,远超 过珠三角和津京唐的同类指标。珠三角和津京唐则相差不大。 在各区域内,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起到很 重要的作用。如北京与天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和占到京 津唐的86%。从增长速度看,环渤海经济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增速略高,比上年增长12%,珠三角和长三角分别为11.4% ,11.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以长三角最高,比上 年增长18%,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
环渤海区位鸟瞰图
长江三角洲 素有“金三角”之称,它位于我国
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所组成的“T”字型 结合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金海岸线和黄金水道的交 汇口。由于长江三角洲位于东海岸线的中段,扼长江入 东海的出海口,并处在世界环球航线附近,发展外向型 经济有独特的优势,使长江成为我国内地对外开放,参 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走廊,长江三角洲成为联结内地经 济与国际经济的纽带。从地理环境看,本地区属北亚热 带湿润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区内水 网密布,东西是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杭大运河,并 有太湖为中心、250多个大小湖泊组成的湖泊群,内 河航运四通八达,并与江、海、湖沟通,水运条件十分 有利。
区域特征与R&D支出——基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的比较证据

费用化和资本化 。无论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 ,按 5 0 %加计扣除或摊销 ,这大 大鼓励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 ,新准则规定 ,在资产负债表中增设 “ 开
发支 出 ”项 目,用来 反 映企 业开 发无 形 资产 过程 中能够 资本 化 形成 无形 资 产 成本 的支 出部分 ,根 据 “ 开 发支 出”科 目中所属 的 “ 资 本 化支 出 ”明 细科 目
两个地区。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政策上的倾斜 ,这三个地区对待创新 的态
度会 有 什 么不一 样 呢? 它们 在企业 R &D支 出方 面又会 存 在什 么样 的差 异 呢? 研 究这 三个 区域 的企 业 R &D支 出的差 异并进 行对 比 ,对 于各地 区认 识 自我 、 寻找差 异 和对 策 ,对 于全 国提 高企业 R& D 投入 、提高 企业 自主创新 能力 ,贯 彻 国家 “ 自主创 新 ” 战略 和 实践科 学 发 展观 ,都具 有 重要 的启 示 。本 文 相对 于 以前 该 领域 文 献 可能 的贡献 体 现在 如 下三 个 方面 :第 一 ,是 对 区域 性 的宏 观 因 素 与企业 研 发 支 出的关 系进 行 了 比较全 面 的实 证研 究 ,其 结 论对 区域政
海地区地形平坦 ,平原较多 ,气候雨热 同期 ,农业条件优 良,并且一直处于 全 国政治 中心 ,这里的人们不需要发达 的商 品贸易也能 自给 自 足 ,因此经商
的传 统要 轻 于珠 三 角地 区和长 三 角地 区 。在 地 理上 ,环 渤 海地 区靠 近 内陆 , 渤 海 湾 的海 港优 势 也不 如 珠 三角 地 区和 长三 角 地 区 ,改革 开放 进 程 也后 于这
未间断 ,而作为珠三角地区龙头的广州还在清末成为 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
中国三大经济圈发展特征比较与一体化推进战略

中国三大经济圈发展特征比较与一体化推进战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土地面积合计为90.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9.42%;人口为4.37亿,占全国34.23%;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2628.92亿元,占全国的61.16%。
因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过,三大城市经济圈也各具特点,发展并不平衡。
我们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源泉、发展动力机制和产业结构特色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经济水平由于三大经济圈包含的省市不同,地域面积有很大差异,采用人均和地均经济水平,才有较强的可比性。
我们以2002年最新统计数据计算两组指标。
表1显示,目前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各经济圈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
长三角人均和地均GDP分别是珠三角的1.16倍和1.73倍,是环渤海的1.43倍和2.14倍。
如果以长三角为1,则三大经济圈的人均GDP比值为1:0.859:0.699,地均GDP的比值为1:0.578:0.468。
可见,无论按人口平均,还是按土地面积平均,长三角经济圈都是经济产出效率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而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则依次递减。
如果从三大经济圈首位城市来比较,经济总量最大的是长三角首位城市上海,其GDP已突破5000亿元;居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环渤海首位城市北京和珠三角首位城市广州,两个城市的GDP都在3000亿元以上。
而人均水平最高的则是珠三角的广州市,人均GDP已逾5000美元,长三角的上海市也接近这一水平;而环渤海的北京市人均GDP只有3000多美元,与广州和上海相差甚大。
表3进一步显示了长三角经济圈15个城市、珠三角经济圈9个城市和环渤海经济圈2个直辖市的经济总量和增长幅度。
由此计算出三大经济圈首位城市的首位度(一般以经济总量居第一的中心城市与经济总量居第二的城市的比值来衡量):长三角最高,为2.60;环渤海和珠三角相近,依次为1.55和1.34。
三大城市群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长三角、珠三角、 - 副本

长三角经济发展模式
•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一制多式” 的格局,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呈现出区 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在长江三角洲 地区分别诞生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苏 州模式,上海模式,温台模式。
外资主导的苏州模式
以乡镇集体企业为特征的苏州模式本质上是一个政府超强干 预的模式。政府干预的结果使苏南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 迅速发展。但是,苏南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类似于国有企业 的产权制度安排,政企不分使得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而 且,这种模糊的产权制度容易造成低激励效应甚至是负激励效应, 使企业缺乏动力。二十世纪末,由于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 经济的苏南模式隐约出现。 苏州模式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我总结了几个特点:第一,政 府主导。这是区别于温州模式、区别于其他地区非常重要的一个 特点;第二,节约资源。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土地资源。苏州对土 地资源的节约利用,主要是开发区这方面,也是做的最好的。所 以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在苏州模式里面是关键的要素;第三,人的 因素也非常重要。是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亲商理念为主导。 创新确实在整个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说通过开放和创 新,实现经济跳跃式发展。
草根扩展式的温台模式
温台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解决模式和自组织模式。在自组织模式下, 通过先行者的成功实践,会产生诱导和刺激作用,并通过与旧模式的博 弈,逐步扩张,并形成新的模式。温台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自组织模式 经济发展的实证。
温州模式的发展方式
温州模式又被称作“小狗经济”,贴切形容了温州遍地的 小企业,小家庭作坊场景。和苏南模式的集体经济,产品主要 为大工业配套服务不同,和广东模式注重利用外资发展也不同。 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扮演了“无为”者的角色,更多 的时候,政府对民间的经济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让那些不符合主流的事情和现象存 在和发展,而非压制和取缔,当地政府及其官员为此冒着极大 的政治风险。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政府仍然需要面对外 界对温州私营经济比重过高的指责。
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产业集聚的现状分析——基于和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比较

( ) 渤海的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 环 在 环渤海 经济圈 , 京市凭借 首都优势 , 北 金融发展水 平遥遥 领先 。 20 年 , 0 9 北京实现金融 业增 加值 10 _亿元 , 66 3 占全市 G P的 1. %; D 3 2 天 2 津市 的金融业产值为 4 1 亿元 , 6. 2 占全部产值 的61%; . 3 山东省 的金融业 产值 14 . 亿元 , 04 0 9 占总产值的 3 8 河北省金融业增加值 5 5 亿元 , . %; 0 2. 8 占GD P总额 的30 %; 宁省 近年来金融业得 到很大发展 , 融业 产值 . 5 辽 金 5 02 6 .亿元 , 占总产值 的 36 %。表 1 .8 和表 2以 20 0 9年数据为例 , 映 了 反 环 渤海经济圈内银行业 、 保险业和证券业 的发展和集 中情 况。 表 1环渤海地 区的银行保 险业发展 现状 金融机构存 款 存款 ( 亿元 ) 金融 机构贷 款 保 费收入 ( 亿区的证券业 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 的快 速发展 , 在很大 程度上受益 于经济 比较活跃 的经济 圈 的带动 。2 世纪 8 年代至 9 年代 中期 , 0 O 0 以深圳为核 心的珠三角地 区 是 中国经济发 展的强力 引擎 , 到了 2 世纪 9 0 O年代 中后期 , 以上海 为代 表 的长三角地 区又大大 推动 了中国经济的 发展 。现在 , 环渤海经 济 区 已成 为继珠 江三角洲 和长江三 角洲地 区之后 的第三个增 长极 , 引起 国 内外 的广泛 关注 。三大经 济圈仅 占全 国总 面积的 95 %, 以 2 1 年 .l 但 00 数据 为例 , G P占全 国经济 总量 的5 . %, 中长三角 占 2 . 珠 其 D 81 其 5 1 %,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比较
(朱建华 2010160142)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有相同的地方,同时亦有各自的特点。
以下仅从区位、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以及限制因素几个方面来分析三个经济圈的异同,为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区位
三大经济圈都处于我国的沿海地区,同时又是内陆与外界交往的枢纽地区。
均有优良的港湾,对外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珠三角是华南地区的门户,长三角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出海口,渤海湾则是东北及华北地区的出海口。
而且三个地区的海洋经济都比较的发达,都是本区域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在未来的经济的发展中,海洋经济都占有重要地位。
(一)珠三角
珠三角地处广东省的中南部,毗邻港澳,三地陆路相通,海陆相联。
珠三角是著名的侨乡,从而为吸收外来资金、技术、设备、智力等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同时,珠三角地处我国对外开放的前缘地带,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从历史来看,珠江三角洲是国家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地区,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商品经济最活跃、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外向型的经济高
度发达,出口增长型的经济是本区域的一个重要特点。
深圳,珠海,汕头以及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带动了珠三角的发展,同时,珠三角毗邻港澳,有利于发挥其信息优势和侨乡众多的人文优势,加上较低的土地价格和廉价且充足的劳动力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促进了珠三角的快速崛起,这也是珠三角能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经济增长极的原因。
如今,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加快,珠三角和港澳地区构成了大珠三角。
三地各有优势,互补性极强,经济联系紧密、分工明确。
传统的珠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基础,同时利用已有的技术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移,从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技术指向型转移;香港则发挥其在金融、物流等服务业上优势;澳门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
三个地区密切合作,各有分工,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
另外,“泛珠三角区域”的提出,将湖南,广西等内地省份拉入区域经济发展圈,该区域内产业结构差异明显,经济结构呈梯级分布,互补性强。
香港的金融、服务业具备世界竞争力,广东拥有极大的加工制造能力,内地省份拥有辽阔的腹地和丰富的资源以及科技人才优势,发展潜力大,通过地区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全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利于将泛珠三角区域的地缘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有利于加快形成亚太地区的贸易枢纽以及中国的出口生产基地。
(二)长三角
长三角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以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为两条轴线的T字形开发模式,具有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基础雄厚。
(1)资金、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相匹配的要素组合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对资金、高素质劳动力、高新技术等生产要素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成为人口流动、资金融通、技术交易、商品流通和中枢管理等经济活动的高度集聚地。
如上海市正朝着国际资本集散中心、国际国内的投融资中心、金融活动的交易中心、金融信息中介服务中心的目标迈进。
江苏省则以吸引外资居国内前列而著称,浙江省以民间资本充裕和民营经济发达而闻名。
(2)发展腹地深、增速快、后劲足的经济成长优势
长江流域经济带是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成长的空间依托和支撑。
区域内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加之长江黄金水道的便利交通,将整个区域连成了一块。
另外,为了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将研发机构直接设立在中国,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各种机遇。
可以预见,长江三角洲地区将成为跨国公司实施中国战略的最大受益者。
(3)社会发展环境良好,城市众多。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重视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条件,完善城市内外交通体系,而且注意逐步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长三角城市群互补型合作。
长三角是中国的城市群,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集吸引外资、对外投资、贸易、物流、金融等多项功能为一体,是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和机械装备制造工业基地,最大的外向型经济综合体,也是重要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基地。
长江三角洲有优越廉价的水运、运输方便、城市集中、借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又利用沿海城市的优势可以大力发展与海外的合作与交流。
(三)环渤海湾
环渤海经济圈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随着经济发展重心逐次北移,环渤海地区成为继长、珠三角之后,推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重要的“第三极”。
环渤海有着厚实的发展基础,作为中国重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钢铁、机械、汽车、石油化工、建材、造船以及微电子等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生铁、钢、大型拖拉机、电子产品等产量均占全国30%以上。
日韩及欧美等跨国公司纷纷登陆环渤海,在石油、化工、船舶等重工业掀起投资合作热潮,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无疑给焊接产业带来无限选择渤海湾开辟新商机的商业契机,
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
珠三角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是全国最大的家用电器生产基地,家具、鞋业生产基地,彩电、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的产量在全国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同时,珠三角地区信息产业发达,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例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另外,再利用外资方面,珠三角地区也稳居全国各大经济区的首位,是广东乃至全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近七成的工业产值来自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经济国际化水平较高。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雄厚,经济基础强。
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本区域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产业体系完整、经济基础雄厚。
第一产业比重基本在10%以下,第二产业占50%~60%,第三产业40%以上。
长三角如今正处于重化工和高加工为主导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包括轻纺、机电、化纤、石化、汽车等工业发达。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较快,金融保险、通讯、信息和房地产业发展迅速。
而且本区科技创新力量较强,高素质的人才众多,自主创新能力强。
(二)经济发展主要是内资为主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拉动。
90年代以后,投资拉动比例逐渐增大。
(三)依赖于该区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区内的协作和密切联系,内部的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
环渤海湾地区突出表现为重化工业为主的特征,已形成能源、钢铁、电子、机械、建材、化工、纺织为支柱产业的完整工业体系。
第三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在首都经济圈的带动下,已形成科技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地勘水利服务、农业服务、政府服务、教育文化服务的主导产业。
限制因素
珠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较低,产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
(一)自主创新能力低,产业升级乏力。
工业企业技术层次低主要依赖与廉价的劳动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高技术产业规模不大,研发投入不足。
产业组织分散,企业规模偏小,行业规模优势不明显。
企业规模小。
(二),小企业竞争优势不明显。
珠三角地区多数是“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为主)的企业,长期以来,技术上一味依赖“外援”,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三)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业面临“空心化”风险
首先,企业有向外转移的趋势。
受多重因素影响,企业成本不断提高,产业加快向外转移的趋势,包括长三角,内地,东南等地。
其次,新增的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减少。
长三角地区
由于该区域的人口密度高、土地承载压力大,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性缺水”更是影响着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湾地区
(一)京津地区对本区域未能形成经济的拉动功能,利用了当地各种资源后却没有反哺区域经济,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落差明显。
(二)地区文化差异较大,商业意识相对于其他两个区域较弱。
(三)民营经济不发达,国有经济比重大,加之行政壁垒坚固,政府过多干预市场,导致市场发育不成熟,缺少竞争活力。
(四)区域内城市间的产业结构类似,经济竞争动机强烈,难以互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