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

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
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

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

【篇一: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

平衡条件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内容与地位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的第二个二级主题“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条目是:“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要求学生知道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通过实例,知道共点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会应用力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

2.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涉及到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所以这一节的学习是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同时,力的平衡问题的分析涉及到: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应用物理规律布列方程等的解题思路,这在今后学习过程中会经常用到,因此本节教学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

1. 尝试运用共点力合成、分解的知识以及平衡条件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2. 通过学习,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3. 能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

在生产和生活的具体情景中建立物体受力模型并运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来分析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在解决实际力的平衡问题中,正确受力分析并应用力的分解.合成知识及正交分解等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二、案例设计

由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多媒体图片展示:1.在死海中悠闲地阅

读的人.2.杂技中的平衡,3.芭蕾舞中的平

衡.4沿斜面下滑的人5.两人匀速向上拉起

牌匾.6.沿水平地面匀速拉皮箱.7.斜拉桥图片

问题1:从图片中,你们观察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那么,物体的受力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物体受到合力为零.(由于上节课学了物体平衡的条件,学生一般能回答正确) 老师:请同学们画出它们的受力示意图.

预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画出图中的二力平衡受力图,但三力.四力平衡受力图将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画出,斜拉桥图片较多学生不能够画出.

说明:运用实例和图片介绍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是为了使学生对物理学在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更丰富的感性认识.

对部分学生画的受力示意图.进行投影仪, 对画得正确规范的学生进行表扬, 对不规范或有错的同学指出其不足之处,鼓励他们改正不足,继续努力.并说明,日常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都要遵守,但实际物体的受力平衡有简单.有复杂的,如上面的二力.三力.四力平衡就较简单.而斜拉桥等受力较为,我们可依据研究情况对其受力进行化

老师进一步引导: 怎样用我们所学过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分解.合成知识来解释.

t

t

学生1解释.并展示其受力分析图, 不足之处其他同学补充. 说明:对静态平衡的情况学生通常比较熟悉,但要在生产和生活的具体情景中运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来分析问题,需要老师的引导. 老师引导学生把转换成物理模型,然后

应用相关的物理规律进行分析.

教师分析: 牌匾的受力如图, 牌匾匀速上升,处于平衡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要遵守平衡状态的条件, 即受到合力为零,所以两拉力t的合力与重力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两t的合力是恒定的,据合力与分力与夹角的关系, 夹角越小, 分力越小,故两人靠得近时, 夹角小,两人的拉力比较小, 即较省力.

学生独立研究,老师巡回指导

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解答

预测:物体受四个力作用,比前面牌匾受力会更复杂一些,学生会出现受力分析中漏力现象,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老师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这一过程,让学生体验从具体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物体的受力模型,利用所学的平衡条件及力的正交分解进行分析求解.

最后,教师在讲解的基础上解答:

老师对解答进一步讲评

问题4;如果一个小球沿斜面滚动下来,那么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呢?请同学们分析。学生依据刚才讲的受力分析过程能够按顺序画

出g,n,f但一部分同学会多画一个下滑力。

问题5:一个物体静止在斜面上,请对物体

进行受力。

预测: 按受力分析顺序画出g,n,f,学生一般

能正确画出来。

进一步问:三个力的合力为多少呢?如果

把重力沿斜面和垂直斜面分解,即沿斜面和垂

直斜面建立直角坐标系,对g进行x方向的合

力为多少,y方向的合力为多少呢?

进一步问:为什么物体不会滑下呢?如果斜面

光滑呢?

到此,学生通过思考,便消除了下滑力的干扰。

教师进一指出,象物体在沿斜面上受到合力不为零,而垂直斜面上

受到合力为零,我们就说物体在垂直斜面方向上处于平衡状态。日

常生产、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在某一个分方向上的平衡状态。如加

速行驶的快艇。

相关教学资源链接

研究性学习课题:

这是一幅斜拉桥

的图片,斜拉索桥是

我国目前中长跨度

桥梁的最流行形式,

我国目前已建成和

正在建设的大型斜

拉桥有30余座。它

一般适用于

300~1000m左右的桥梁长度。

这么长的斜拉桥受到的重力是很可观的,再加上桥上承载物的压力,为什么桥仍然没有坠入江中呢?这是因为桥塔上的钢索对桥有拉力(如图所示)。

请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搜集一些有关斜拉索桥的资料和数据,讨论斜拉索桥的受力。

【篇二:鲁科版必修一4.4《平衡条件的应用》word教

案2】

第四节平衡条件的应用

从容说课

力的平衡要有正确的思路:首先确定研究对象,

其次是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对于不成直角的受力问题可以用正交分解方法求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概念.

2.掌握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3.知道如何用实验验证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4.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

1.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鉴别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物体受力的能力.

3.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周围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出力的平衡条件,再用这个理论来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图的绘画,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学中的对称美.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2.熟练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平衡状态下有关力的计算.

3.进一步熟练受力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物体的受力分析.

2.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认为是受到共点力作用?

3.物体受到三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式

1.用投影片出示复合题:

(1)如果一个物体能够保持_________或_________,我们就说物体

处于平衡状态. (2)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

a.物体所受各个力的合力等于_________,这就是物体在共点力作

用下的平衡条件. b.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它所受的其余外力的合力关

系是_________. 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评价和纠正.

3.引入:本节课我们来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求解一些实际问题. 推

进新课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的应用举例:用投影片出示例题1:多大?

图5-4-1

解:先以物体m为研究对象,它受到两个力,即重力和悬线的拉力,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悬线中的拉力大小为f=mg. 再取o

点为研究对象,该点受三个力的作用,即ao对o点的拉力f1、bo

对o点的拉力f2、悬线对o点的拉力f,如图5-4-2所示:

图5-4-2 图5-4-3

a.用力的分解法求解:

?

2.结合例题总结求解共点力作用下平衡问题的解题步骤: (1)确定研

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受力图;

(3)据物体的受力和已知条件,采用力的合成、分解、图解、正交分

解法,确定解题方法; (4)解方程,进行讨论和计算.

3.学生用上述方法求解下面例题,并抽查部分同学的答案在投影仪

上进行评析.

[例题剖析2]如图5-4-4所示,两物体重分别为g1、g2,两弹簧

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弹簧两端与物体和地面相连.用竖直向上的

力缓慢向上拉g2,最后平衡时拉力f=g1+2g2.求该过程系统重力势

能的增量

.

图5-4-4

g1+g2g2

) +

k1k2

4.讲解有关斜面问题的处理方法

:

图5-4-5

a.定物体a为研究对象

b.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

图5-4-6

对于斜面,常取平行于斜面的方向为x轴,垂直于斜面的方向为y 轴,将力沿这两个方向分解,应用平衡条件求解: e.用投影片展示本题的解题过程:

.

5.巩固训练

图5-4-7

(1)挡板对小球弹力的大小; (2)斜面对小球弹力的大小.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点:

1.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时常用的方法——力的合成法、力的分解法、正交分解法.

2.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对所选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 (3)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运用平衡条件,选用适当方法,列出平衡方程求解. 布置作业

图5-4-8

a.

232 b. c.d. 3322

练习2.如图5-4-9所示,人重600 n,木板重400 n,人与木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皆为0.2.现在人用水平力拉绳,使他与木块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则(bc)

图5-4-9

a.人拉绳的力是200 n

b.人拉绳的力是100 n

c.人的脚给木块摩擦力向右

d.人的脚给木块摩擦力向左

)

图5-4-10

)

图5-4-11 图5-4-12

a.拉力f一定大于g

b.绳子拉力t一定大于g

板书设计

??力的合成法????力的分解法?常用的方法?相似三角形法

??

???fx合=0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正交分解法??

?f=0???y合?

?

)?确定研究对象(物体或结点?

??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解题的一般步骤?

平衡状态??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处于

??运用平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列出平衡方程求解??

活动与探究

观察高压电线的塔架有何特点.

【篇三: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案)】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2.进一步学习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方法。

二能力目标:

学会使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

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

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用同应片出示复合题:

(1)如果一个物体能够保持或,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

a:物体所受各个力的合力等于,这就是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b: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它所受的其余外力的合力关系是。

2.学生回答问题后,师进行评价和纠正。

3.引入:本节课我们来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求解一些实际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熟练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平衡状态下有关力的计算。

2.进一步熟练受力分析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的应用举例:

(1)用投影片出示例题1:

如图所示:细线的一端固定于a点,线的中点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另一端b用手拉住,当ao与竖直方向成角,ob沿水平方向时,ao

及bo对o点的拉力分别是多大?

(2)师解析本题:

先以物体m为研究对象,它受到两个力,即重力和悬线的拉力,因

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悬线中的拉力大小为f=mg。

再取o点为研究对像,该点受三个力的作用,即ao对o点的拉力

f1,bo对o点的拉力f2,悬线对o点的拉力f,如图所示:

a:用力的分解法求解:

将f=mg沿f1和f2的反方向分解,得到

b:用正交分解合成法求解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fx合=0;及fy合=0得到:

解得:

2.结合例题总结求解共点力作用下平衡问题的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受力图;

(3)据物体的受力和已知条件,采用力的合成、分解、图解、正交

分解法,确定解题方法;

(4)解方程,进行讨论和计算。

3.学生用上述方法求解课本上例1,并抽查部分同学的答案在投影

仪上进行评析。

4.讲解有关斜面问题的处理方法:

(1)学生阅读课本例2,并审题;

(2)分析本题;

a:定物体a为研究对于;

b: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

物体a共受四个力的作用:竖直向下的重力g,水平向右的力f1,

垂直于斜面斜向上方的支持力f2,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里f3,其中g和f1是已知的,由滑动摩擦定律f3=uf2可知,求得f2和f3,就可以求出u。

c:画出物体的受力图:

d:本题采用正交分解法:

对于斜面,常取平行于斜面的方向为x轴,垂直于斜面的方向为y 轴,将力沿这两个方向分解,应用平衡条件求解:

e:用投影片展示本题的解题过程:

解:取平行于斜面的方向为x轴,垂直于斜面的方向为y轴,分别

在这两个方向上应用平衡条件求解,由平衡条件可知,在这两个方

向深的合力fx合和fy合应分别等于零,即

5.巩固训练:

如图所示:重为g=10n的小球在竖直挡板作用下静止在倾角为30

的光滑斜面上,已知挡板也是光滑的,求: o

(1)挡板对小球弹力的大小;

(2)斜面对小球弹力的大小。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点:

1.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时常用的方法--力的合成法、力的分解法、正交分解法

2.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定研究对象;

(2)对所选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

(3)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运用平衡条件,选用适当方法,列出平衡方程求解。

四作业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化学化工学院2011级师范222011316011207 成文婵 学习需求分析: 以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其的因素(浓度、温度)为知识的基点,进一步学习压强如何影响化学平衡,而与前2个因素不一样的是压强只对于特定的化学平衡才适用。这对完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个因素在工业生产上也占着重要的地位。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进行可的讲授,既增加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教材,它选自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小节,既是对前面所学习的内容的一个升华与补充,也联系这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的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两者之前相互补充相互联系,让知识间的结构更加完整,而且也指导着后期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的学习。不仅如此,它更加影响着学生整个高中的化学反应的学习,学好化学反应影响因素对化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材中对于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描述的很少,但是它确实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压强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固态或液态的物质参加的化学平衡受压强的影响很小,所以压强只对适用气体参加的化学平衡),进一步导出著名的列夏特列原理,它也是作为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判断平衡移动的依据。做相应的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的理解状况。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基本定义,对化学平衡概念及特征初步的认识,但不能正确判断外界条件改变将怎么样影响化学平衡(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在学习新课时要适当复习旧知识,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产生一定的联系,构建有意义的学习),且对化学平衡的知识容易出现遗忘,所以在讲授新知识前应先回顾旧知识。 能力层面: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计算能力、逻辑

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

5.4 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习目标 : 1.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2.进一步学习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方法。 3.学会使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思路和方法,培养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 受力分析,正交分解法,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方法: 以题引法,讲练法,启发诱导,归纳法。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 一、复习导入: 复习 (1)如果一个物体能够保持 静止或 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 a :物体所受各个力的合力等于 0 ,这就是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b :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它所受的其余外力的合力关系是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 教师归纳: 平衡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保持静止状态。 平衡条件: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 F 合=0 以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平衡条件又可表示为: Fx =0 Fy =0 二 、新课教学: 1、 取研究对象。 2、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 图。 3、对研究对象所受力进行处理,选择适当的方法: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等。 4、建立适当的平衡方程。 5、对方程求解,必要时需要进行讨论。 平衡条件的 应 用 静态平衡 动态平衡 三力平衡 多力平衡(三力或三力以上):正交分解法 合成法 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 用图解法解变力问题

例题1 如图,一物块静止在倾角为37°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20N,请分析物块受力并求其大小. 分析:物块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N,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f. 解:方法1——用合成法 (1)合成支持力N和静摩擦力f,其合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与物块重力大小相等; (2)合成重力G和支持力N,其合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f的大小相等; (3)合成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f和重力G,其合力的方向垂直斜面向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N的大小相等. 合成法的讲解要注意合力的方向的确定是唯一的,这有共点力平衡条件决定,关于这一点一定要与学生共同分析说明清楚.(三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方法2——用分解法 理论上物块受的每一个力都可分解,但实际解题时要根据实际 受力情况来确定分解哪个力(被确定分解的力所分解的力大小方向 要明确简单易于计算),本题正交分解物块所受的重力,利用平 衡条件,,列方程较为简便. (为了学生能真正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全面分析使用力的合成法和力的分解法,要有一定数量的训练.) 总结: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 2、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图。 3、对研究对象所受力进行处理,选择适当的方法: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等。

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

5.4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习目标: 1. 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2. 进一步学习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方法。 3. 学会使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思路和方法, 问题的能 力。 教学重点: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 受力分析,正交分解法,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方法: 以题引法,讲练法,启发诱导,归纳法。 、复习导入: 复习 (1 )如果一个物体能够保持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 a :物体所受各个力的合力等于 0_,这就是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b :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它所受的其余外力的合力关系是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 教师归纳: 平衡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保持静止状态。 平衡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 F 合=0 以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平衡条件又可表示为: Fx = 0 Fy = 0 、新课教学: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 般步骤: 平衡条件的应用 厂三力平衡 静态平衡 动态平衡 「1、取研究对象。 2、 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并画出受力 图。 3、 对研究对象所受力进行处理,选择适当的方法: 合成 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等。 4、 建立适当的平衡方程。 '5、对方程求解,必要时需要进行讨论。 合成法 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 多力平衡(三力或三力以上):正交分解法 J 用图解法解变力问题 培养灵活分析和解决

例题1 如图,一物块静止在倾角为37°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20N,请分析物块受力并求其大 小. 分析:物块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N,斜面给物块 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f. 解:方法1——用合成法 (1)合成支持力N和静摩擦力f,其合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与物块重力大小相等; (2)合成重力G和支持力N,其合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 向上的静摩擦力f的大小相等; (3)合成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f 和重力G,其合力的方向垂直斜面向 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N的大小相等. 合成法的讲解要注意合力的方向的确定是唯一的,这有共点力平衡条件决定,关于这一 点一定要与学生共同分析说明清楚.(三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方法2――用分解法 理论上物块受的每一个力都可分解,但实际解题时要根据实际 受力情况来确定分解哪个力(被确定分解的力所分解的力大小方向要明确简单易 于计算),本题正交分解物块所受的重力'J ,利用平 (为了学生能真正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全面分析使用力的合成法和力的分解法,要有一定数量的训练.) 总结: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 2、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图。 3、对研究对象所受力进行处理,选择适当的方法: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等。 衡条件-_ \ ■,列方程较为简便.

力的平衡 教案

5.3 力的平衡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演示实验,推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演示物体一个,弹簧秤三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物体有的处于平衡状态,有的处于非平衡状态;其中物体的平衡状态比较常见,而且很有实际意义。那么: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问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2.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1)复习什么是共点力: 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2)介绍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a.一个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b.请学生举例:哪些物体属于在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c.同学们刚才举的例子中,有的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有的物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那么,在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1)理论推导: 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反应条件对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宋玥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材书名:《化学反应原理》出版社:山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7月 页码:page46~page51 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 指导思想:本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课程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结合《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功能定位,对本课的基本核心定位为:运用相关平衡理论原理分析推理,并通过实验验证,分别研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设计理念:作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课程,其独特的功能在于使学生感受和了解化学的学科及学术思想。使学生通过化学基本原理的学习,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规律,认识这些重要原理理论对化学科学研究指导意义,使学生意识到在化学科研领域,理论研究的与实验探究同样重要,理论能够有效指导预言实验,实验又能够不断检验和丰富理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化学学科的发展。 为了凸显化学平衡的学科本体思想,作为热力学研究领域的内容,本课将从平衡移动的本质原因Q、K关系入手,让学生先从理论上进行推理分析,自主预测平衡的移动,再通过实验验证理论预测的正确性。充分体现了化学科研领域理论有效预测结果、指导实验,实验检验验证预测的基本研究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原理理论不仅具有解释功能,还具有重要的预测与指导意义。 在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平衡常数K这一新的概念,其意义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平衡进行一种定量的描述,在化学学科研究中K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即是实现对于平衡移动的预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概念的核心价值,凸显概念原理模块教学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通过Q、K关系,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平衡移动的本质,从而促使学生今后能够更加准确和深入地分析相关平衡移动的问题,解决勒夏特列原理无法进行分析的复杂平衡移动问题;并能够从Q的表达式出发,实现反应的精细调控(通过控制条件改变幂次方大的项对于反应的调控更加有效),这些都是勒夏特列经验理论不能够解决的。本课的设计从科学概念的本质和学科本体出发,希望学生能够在接触相关概念的最初,就建立起正确、科学的观念

33共点力平衡教案

1. 系统平动平衡:确定研究对象、整体和隔离法的应用 2. 物体受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 共点力三力平衡:三角函数应用与最小值的确定 7. 物体受共点力:力平衡的几种运动状态 1、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概念,掌握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知道如何用实验探索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3、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具体问题 ---- -------- —-一—— ----------------------------- —-■■—— ------------------------------- ---- 共点力平衡的特点及一般解法 1、 力的合导入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 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 ”的 关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手段求解; 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 得到这两个分力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 反向;对于多个力的平衡,利用先分解再合成的正交 分解法。 2、 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三个不平行外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在同 一平面上,而且必有共点力。 3、 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解到 X 轴上和y 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 适用学科 高中物理 适用年级 . 口. 高 适用区域 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 钟) 2课时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及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知识点 4.共点力三力平衡: 勾股定理的应用 5.共点力三力平衡: 力的三角形和几何三角形的相似关系的应用 6. 共点力多力平衡: 正交分解方法的应用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V Fx Fy =0)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对X、y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x、y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 4、矢量三角形法: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 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利用三角形法求得未知力. 二、知识讲解 共点力 (一)考点解读 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虽不作用在同一点上,但它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则 这几个力称为共点力. 运动状态未发生改变,即a =0。表现: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作用 下的平衡,分析重点在于对平衡条件的应用。 考点1共点力平衡 (共:点力考点详析 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fy= 0. 3.平衡条件的推论 (1) 二力平衡 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 三力平衡 如果物体在三个互不平行的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 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 多力平衡 如果物体受多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本节教材分析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专门列出一节,通过一些典型例题来应用.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而要用,就必须首先对知识点有清晰明了的认识,然后才能在应用中加以进一步的理解、深化.因此,在本节一开始需要先复习巩固上一节所学的基本内容.一是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二是在平衡状态下的平衡条件,F合=0.这其中应再次复习引申同学们对受力分析的认识,常用的方法的复习等必备知识,对于涉及力较多的问题,求合力时不易直接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应使大家明白可用正交分解的方法来求解. 通过例题的分析和求解,应使学生明确:解静力学问题的思路与动力学的思路相同,首先要进行力的分析(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对象受力情况),然后列出平衡方程求解.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用正交分解的方法求解,并且知道当未知力的方向事先不能确定时,可先假定未知力具有某一方向,然后根据解得的结果去判断此未知力的实际方向.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2.进一步学习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方法. 二、能力目标 能够学会使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思维方式.并且通过平衡问题渗透平衡美、对称美等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 受力分析、正交分解法,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 讲练法、归纳法. 分层教学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 高新完全中学高一年级郭忠孝 【课标分析】 知道什么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知道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即合力为零。会分析生活中的共点力平衡的实例。 【教材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对平衡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只限于二力平衡。高中阶段要在此基础上延伸,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探讨多个共点力平衡的问题,其中三个共点力的平衡是重点,动态平衡是难点。 【教法分析】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节基础知识点、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学生合作探究并分组展示,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学法分析】 学生要思考物体受共点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些共点力满足什么条件。注意物体受三力平衡时的分析和研究,动态平衡题目的分析与研究,加深物体平衡与生活实例的结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2.进一步学习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处理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教学难点】 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动态平衡。 【教学方法】 归纳法、分组探究展示法、小组互评加教师点评法【教学用具】 PPT、小黑板、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温故知新:PPT展示本节基础知识点、共点力平衡解题的常用方法、基本步骤。 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评价和纠正。 3.引入:本节课我们来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二、新课展示

共点力平衡条件地指导应用(教学设计课题)

第二节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学容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人民教育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第 四章第二节的容。其主要容是对共点力平衡状态的进一步理解和对平衡条件的应用。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在前几章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物体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平衡态。要解决好共点力下物体的平衡问题,受力分析是基础,也是关键。教材列举了两个例题,不仅要让学生加深对平衡条件的理解,更是要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共点力物体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力的合成法、正交分解法等等)。因此,它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了“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等基础知识,已经具有一些分析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处理平衡问题,利用平衡条件来解题应该问题不大。但是,由于高一学生对受力分析理解不透彻,而且又是首次接触正交分解法的应用,所以还不能很灵活地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学生情况,现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利用共点力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决平衡问题; ②通过解决平衡问题进一步理解共点力平衡状态; ③能够熟练地应用〝力的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等方法来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自己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①通过处理平衡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思维方式。

②通过平衡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平衡问题中的平衡美、对称美等美育教育。 4.教学重点: ①受力分析 ②正交分解法 5、教学难点: 受力分析,正交分解法,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展示台、学案。 五、教学过程

高中物理:35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教案)粤教版必修1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的教学任务有: (1)基于生活中力的平衡的实例,引出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2)联系“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知识以及对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通过DIS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合=0。 (3)在课内的学习讨论与训练中,巩固对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条件的理解。 (4)通过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方法的应用,了解古代科学家张衡的科学成就,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科学热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共点力,及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2)理解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3)知道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相关科学成就。 (4)会应用实验研究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探究中,感受等效、图示、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 (2)在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实验研究中,感受猜想、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共同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乐于合作。 (2)通过了解张衡的相关科学成就,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难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分组实验:DIS实验设备或弹簧秤;学生实验器材。 2、多媒体资源:张衡及相关资料的课件,举重运动员奥运会比赛夺冠录像,东方明珠、赵州桥等图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以多媒体资源情景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什么是共点力,形成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平衡的概念。再由DIS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F合= 0。最后通过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相关科学成就的介绍,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科学的追求,巩固所学的知识,感悟物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物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一、知识点整合 1 物体的受力分析 物体的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同时也是关键所在,一般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步骤如下: 1.明确研究对象.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化.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既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2.按顺序找力. 重力、弹力、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 3.画出受力示意图,标明各力的符号 4.需要合成或分解时,必须画出相应的平行四边形 【例1】如图所示,物体A 靠在竖直墙面上,在力F 作用下,A 、B 保持静止.物体B 的受力个数为( ) A .2 B .3 C .4 D .5 【解析】以物体B 为研究对象,B 受重力,向上的外力F , A 对 B 的压力N ,物体B 有相对A 上移的运动的趋势,故 A 对B 的静摩擦力沿斜边向下.如图所示: 【答案】C 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首先确定研究对象, 再分析外界对研究对象的作用,本题还可以分析A 的 受力,同学不妨一试. 2 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 1.共点力:几个力如果作用在物体的 ,或者它们的作用线 ,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平衡状态: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 . 3.平衡条件: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为物体受合力为0 推论:(1)共点的三力平衡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2)物体受n 个力处于平衡状态时,其中n -1个的合力一定与剩下的 那个力等大反向. 【例2】人站在自动扶梯的水平踏板上,随扶梯斜向上匀速运动,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 A.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 B.人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C.人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D.人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答案 A 二、共点力平衡的处理方法 1.三力平衡的基本解题方法 (1)力的合成、分解法: 即分析物体的受力,把某两个力进行合成,将三力转化为二力,构成一对平衡力。 f N G B

力平衡的条件教案

《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索实验中,渗透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具: 教师用:演示用弹簧秤,铁架台,滑轮组; 学生用:每组(四人)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 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如图1所示),一把剪 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 [电脑演示]: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图1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小组讨论(四人一组):让同学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并在投影片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同学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板书1]:“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2.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建议同学们用实验去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对于提供的实验器材感到不能满足的,还可提出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请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演示实验过程,并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电脑演示]: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用电脑显示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教案 (2)(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教学目标: 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熟练应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合成与分解法等常用方法解决平衡类问题。 3.进一步熟悉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力学问题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正交分解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受力分析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物体的平衡 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为零;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点评:对于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不要认为只有静止才是平衡状态,匀速直线运动也是物体的平衡状态.因此,静止的物体一定平衡,但平衡的物体不一定静止.还需注意,不要把速度为零和静止状态相混淆,静止状态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速度为零不变,其加速度为零,而物体速度为零可能是物体静止,也可能是物体做变速运动中的一个状态,加速度不为零。由此可见,静止的物体速度一定为零,但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静止.因此,静止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但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总之,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只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它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只要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它一定处于非平衡状态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共点力 几个力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或它们的作用线交于同一点(该点不一定在物体上),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F合=0或F x合=0,F y合=0 3.判定定理 物体在三个互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则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接,恰能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4.解题方法 当物体在两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这两个力一定等值反向;当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

共点力平衡条件教案

第五节共点力平衡条件 高中课标要求解读: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复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课教学,同时联系实际生活,以学生为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接受。教学设计的思路: 本节课为前两节课的一个延伸,所以,本节课开始以复习初中知识和前两节课的知识,然后师生互动得出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再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又因为,关于摩擦力的问题在学生的学习中一直是难点和重点,所以,采取在教学中有侧重的穿插到本节课的教学中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并能分析和计算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 2.力求掌握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会正确选择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出物体的受力图。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内容中的知识要点: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决共点力平衡条件方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重、难点分析: 重点: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特点及一般解法。 难点:三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教学 1、共点力作用下平衡状态 引导学生回顾、讨论:什么是共点力?什么是平衡状态? 教师总结: (1)共点力: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2)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一个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1)理论分析推导: ①如果物体受两个力处在平衡状态,我们称之二力平衡。由实验可知这两个力满足: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一物体上,我们说这两个力是 一对平衡力,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②如果物体受三个力处在平衡状态,我们称之平衡力。由实验可知这三个力满足: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 第 1 页共 3 页

化学: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及其条件

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条件及其因素说明: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外界因素破坏了原平衡状态时v正= v逆的条件,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然后在新的条件下使正、逆反应速率重新相等,从而达到新的化学平衡。也就是说,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平衡状态。 2、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浓度,反应速率减慢,浓度是通过改变反应速率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 即增大反应物浓度,降低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降低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3、固体及纯液体的浓度是一定值,不因量的多少而改变,所以增加或减少固体及纯液体的量,不会影响平衡状态。 4、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降低压强,反应速率减慢。 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增大或降低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当:①m+n>p+q时

②m+n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化学化工学院2011级师范222011316011207 成文婵 学习需求分析: 以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其的因素(浓度、温度)为知识的基点,进一步学习压强如何影响化学平衡,而与前2个因素不一样的是压强只对于特定的化学平衡才适用。这对完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个因素在工业生产上也占着重要的地位。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进行可的讲授,既增加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教材,它选自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小节,既是对前面所学习的内容的一个升华与补充,也联系这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的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两者之前相互补充相互联系,让知识间的结构更加完整,而且也指导着后期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的学习。不仅如此,它更加影响着学生整个高中的化学反应的学习,学好化学反应影响因素对化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材中对于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描述的很少,但是它确实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压强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固态或液态的物质参加的化学平衡受压强的影响很小,所以压强只对适用气体参加的化学平衡),进一步导出著名的列夏特列原理,它也是作为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判断平衡移动的依据。做相应的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的理解状况。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基本定义,对化学平衡概念及特征初步的认识,但不能正确判断外界条件改变将怎么样影响化学平衡(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在学习新课时要适当复习旧知识,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产生一定的联系,构建有意义的学习),且对化学平衡的知识容易出现遗忘,所以在讲授新知识前应先回顾旧知识。 能力层面: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计算能力、逻辑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和应用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和应用 1.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 或 的状态,即a =0。 2.平衡条件 F 合=0或?????F x =0F y =0 3.平衡条件的推论 1.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 ,方向 。 2.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两个力的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多力平衡:如果物体在多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思考判断 (1)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时,受到重力、支持力和下滑力的作用。( ) (2)加速度等于零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 (3)速度等于零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 (4)若三个力F 1、F 2、F 3平衡,若将F 1转动90°时,三个力的合力大小为2F 1。( ) 【典例1】 (多选)如图1所示,光滑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O 为球心。一质量为m 的小滑块,在水平力F 的作用下静止于P 点。设滑块所受支持力为F N ,OP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F =mg tan θ B.F =mg tan θ C.F N =mg sin θ D.F N =mg tan θ 图1 练习1.(多选)如图2所示,质量为m 的木块在推力F 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做

匀速运动。已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么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 A.μmg B.μ(mg+F sin θ) C.μ(mg-F sin θ) D.F cos θ 图2 【典例2】(2017·河北唐山一模)光滑斜面上固定着一根刚性圆弧形细杆,小球通过轻绳与细杆相连,此时轻绳处于水平方向,球心恰位于圆弧形细杆的圆心处,如图3所示。将悬点A缓慢沿杆向上移动,直到轻绳处于竖直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轻绳的拉力() A.逐渐增大 B.大小不变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图3 练习2.(2016·全国卷Ⅱ,14)质量为m的物体用轻绳AB悬挂于天花板上。用水平向左的力F缓慢拉动绳的中点O,如图4所示。用T表示绳OA段拉力的大小,在O点向左移动的过程中() A.F逐渐变大,T逐渐变大 B.F逐渐变大,T逐渐变小 C.F逐渐变小,T逐渐变大 D.F逐渐变小,T逐渐变小 图4 【典例3】2.(2017·湖南株洲二中模拟)(多选)如图5所示,A球被固定在竖直支架

高中化学_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我们在学习高三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二节,学习了化学反应方向,来学习化学反应限度这节知识。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这一部分内容,并且利用这些知识来作基本的习题,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这届学生的基础不好,掌握知识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反应方向的基础知识后,再来学习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就比较顺畅了。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将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我只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服务。我相信,这种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将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科版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中的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基础知识后学习的。在内容的

设计上,有两条主线,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应用化学平衡知识来认识物质,充分的发挥了同一内容的多重教育教学功能。 根据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学会研究和分析科学问题的方法,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自主设计实验和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的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评测练习 1.如右图所示,两烧瓶中充入NO2气体,存 在如下平衡:2NO2(g) N2O4(g)△H<0; 烧杯甲中盛放100mL 6mol?L-1的HCl溶液, 烧杯乙中盛放100mL冷水,现向烧杯甲的 溶液中放入25g NaOH固体,同时向烧杯乙 中放入25g NH4NO3固体,搅拌使之溶解. (1)烧杯甲中气体颜色;简述理由: 2. 在一定温度下将1molCO和1molH2O(g)通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反应: CO(g)+H2O(g) CO2(g)+H2(g),达到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为0.6mol,再通入4molCO 达到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教科版必修一4.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WORD教案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案、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的教学任务有: (1)基于生活中力的平衡的实例,引出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2)联系“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知识以及对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通过DIS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F 合=0。[来源学科网ZXXK] (3)在课内的学习讨论与训练中,巩固对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条件的理解。 (4)通过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方法的应用,了解古代科学家张衡的科学成就,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科学热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来源:学科网 (1)知道什么是共点力,及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2)理解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3 )知道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相关科学成就。 (4)会应用实验研究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探究中,感受等效、图示、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 (2)在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实验研究中,感受猜想、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共同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乐于合作。 (2)通过了解张衡的相关科学成就,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难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分组实验:DIS实验设备或弹簧秤;学生实验器材。 2、多媒体资源:张衡及相关资料的课件,举重运动员奥运会比赛夺冠录像,东方明珠、赵州桥等图 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以多媒体资源情景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什么是共点力,形成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平衡 的概念。再由DIS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 条件 F合=0。最后通过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相关科学成就的介绍,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科学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案

第二章:化学平衡之 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并应用。 (3)理解图像方法表示可逆反应从不平衡状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过程、基本类型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能力。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 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剖析化学平衡图像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指导:认真观察实验,分析理解实验结论,认真对待典型例题 教学准备:试管、胶头滴管、FeCl 3 、KSCN 溶液 KCl溶液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旧知回顾】: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时有哪些主要的特征?化学平衡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如果我们向一个处于化学平衡的反应中增加反应物的量,经过一段时间后,它还会平衡吗?(溶解平衡相联系)。 导入新课: 【引入】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得知化学平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如果我们在改变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时,平衡状态会发生改变,经过一段时间又会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板书】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化学平衡的移动:可逆反应中的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的过程。 正逆正逆正逆 , v 正=v 逆 时不破坏 各组分百分含量保持一定 v 正>v 逆 右移各组分百分含量保持新 的一定 v 正<v 逆 左移 化学平衡的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