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财政理论

西方财政理论
西方财政理论

2000年第3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32000 (总第143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N o.143 20世纪西方财政学的发展与演变

杨志勇

(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20世纪西方财政学的最初发展阶段是新古典财政学的出现,包括安格鲁?萨克森传统和斯堪的纳维亚传统两个分支。前者运用价格理论分析了税收转嫁和归宿问题;后者则研究了公

共支出和集体决策问题。50-70年代,这两大传统完成了对接。随着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西方

财政学又演化出宏观财政学。而最近发展的方向是对公共产品供应和最优税收等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20世纪;西方财政学;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0)03-0082-07

一、20世纪西方财政学最初的发展:新古典财政学

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以《国富论》为代表的古典财政学为20世纪西方财政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它无法将政府部门的活动理解为生产性活动,也就无法解释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行为。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新古典财政学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实现了古典财政学向新古典财政学的转变。①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新古典财政学基本上有两个分支,一是英美的安格鲁?萨克森传统的财政学,另一是斯堪的纳维亚传统的财政学。[1]它们的经济理论基础都是新古典经济学,但二者在研究范围、研究视角上有一定的差别。

(一)安格鲁?萨克森传统的新古典财政学

安格鲁?萨克森传统基本上统治了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英国和北美财政学。这一传统将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应用到财政学的研究当中。马歇尔运用经济学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了税负转嫁与归宿问题。这方面的实证理论也由此产生。庇古研究了局部均衡下的外部性问题,认为政府通过税收或财政补贴来弥补这一市场缺陷,促进边际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相等。除了实证理论之外,新古典财政学还研究了规范税收理论。庇古就税收负担应如何在个人之间分摊所进行的功利主义视角的研究就是规范税收理论的代表。

这一传统忽略了两大问题:一是公共支出;二是集体决策过程。而这正是斯堪的纳维亚传

收稿日期:1999-10-10

作者简介:杨志勇(1973-),男,福建莆田人,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讲师,经济学博士。

 ①严格地说,这种转变在19世纪末期就已开始,但真正对整个财政学产生影响则是在20世纪,因此本文将新古典财政学的出现视为20世纪西方财政学的最初发展。

统的新古典财政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斯堪的纳维亚传统的新古典财政学

该传统发轫于19世纪80年代奥、意财政学者和瑞典学者对公共产品问题的研究。公共产品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公共支出分析中的应用。这首先发生在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地。奥、意财政学者提出了系统的公共产品理论,虽然这只是很初步的。奥意财政学者潘塔莱奥尼(Pantaleon)、马佐拉(Mazzola)、马尔科(Marco)、萨克斯(Sax)等人对此做出了贡献。

奥意财政学者用边际效用理论来说明公共产品理论。他们认为,边际效用理论除了适用于私人产品外,还适用于公共产品,但由于公共产品消费的不可分性,人们无法通过消费数量的调节来改变边际收益,因此只能通过改变成本(税收价格)来适应同一数量的公共产品。这具体表现为不同的个人支付不同的税收价格。

瑞典学者也为此做出了贡献,主要是威克塞尔和林达尔。威克塞尔主张将公共产品带给人们的好处与个人为公共产品供应所做的贡献结合起来,即征税应按受益原则进行。他还指出了意大利财政学者简单地模拟市场而忽视政治程序问题,并对之进行了研究,这也是其高明之处。林达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个政治上平等的消费者共同分担成本的公共产品供应模型。奥意财政学者和瑞典学者的研究形成了财政学上的斯堪的纳维亚传统。

二、50-70年代:微观财政学的发展

50-70年代微观财政学的发展仍然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到了50年代,西方财政学的两大传统实现了对接,这主要表现为英美财政学界已开始重视原先被忽略的公共支出研究。其实,这种对接从30年代就已经开始,1936年马尔科的《财政学基本原理》(First Principles of Public Finance)一书在美国翻译出版,斯堪的纳维亚传统也开始进入美国,虽然其真正的影响还是要等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显现。

(一)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

公共产品理论经过马斯格雷夫等人的努力,于50年代在英语学术界得到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萨缪尔森发展了公共产品的需求理论。[2]萨缪尔森在1954年首先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做了数学界定,并给出了现在广为人们应用的公共产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产品就是这样的产品,每一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能减少任何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3](P387-389)他在1955年进一步阐述他的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理论。[4](P350-356)蒂布(T iebout,Charles M.) 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A Pure Theory of Expenditure)构建了一个地方性公共产品模型,进一步发展了公共产品理论。

60年代开始,关于公共产品最佳供应问题及其相关的林达尔模型、萨缪尔森模型、纯公共产品、非纯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等内容,也陆续进入西方财政学。公共产品理论大大深化了西方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引起西方财政学根本思路的变化,并在西方财政学中占据了核心理论的地位。这是因为公共支出是为了公共产品供应而提供费用,税收也被视为人们为享受公共产品而支付的价格。这样,整个财政学从根本上说是围绕着公共产品的供应来展开的。

(二)税收理论的发展

50-70年代,税收理论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的西方财政学,吸收了古典财

政学在税收理论上所达到的成就。

20世纪税收理论的发展最值得一提的是最优税收理论,它甚至对整个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促进了信息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该理论认为,征税会带来效率损失,出现超额负担(excess burden),所以政府应努力在保证税收收入一定的前提下使这一负担最小。因此,它实际上是对税收原则理论的深化,但它不再是罗列税收原则的条条,而是用数学的语言将这些内容形式化,给出较为明快的解决方案。

拉姆齐(Ramsey)开创了新最优税收理论的先河,但他只是集中讨论了最优商品税问题。在他之前,最优商品税一般指的是对所有商品征收单一税率的商品税,理由是单一税率不影响相对价格,差别税率会扭曲价格。他从效率的角度,分析了对商品课税与商品的需求弹性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最优商品税制应采取差别税率,而税率的高低取决于商品的需求弹性;弹性大的,适用较低税率,弹性小的,适用较高税率。[5](P47-61]拉姆齐的研究隐含着各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相互独立的假设,但在现实中,有许多商品的需求是相互影响的。基于此,有些学者放松这个假设,深入研究了对劳动和休闲课税的问题,得出应对与休闲相互补充的商品征收高税的结论。

最优商品税的研究只是最优税收理论的一个方面。在现代税制中,所得税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40年代,维克里对最优累进所得税问题做了研究。70年代,米尔利斯推进了对最优所得税问题的研究。此后,斯特恩等人在他们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最优税收理论。在这之前,一般认为,最优累进所得税率应具有较高的累进程度,而且边际税率应该是递增的。最优所得税理论打破了这种观念,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可以通过选择较低的所得税累进税率来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目标。另外,最优税收理论还包括商品课税与所得课税的比较研究。

(三)公共选择财政学的发展

公共选择财政学是50-70年代西方财政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领域,促进了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的转变。具体地说,其作用主要有:第一,扩大了财政实证分析的领域。实证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可选择的财政制度在个人选择上对私人经济中个人和集体行为现存的和潜在的影响;2.可选择的财政制度在公共选择上对公共经济中个人和集体行为现存的和潜在的影响。3.可选择的政治或集体选择制度在公共选择上对公共经济中个人和集体行为现存的或潜在的影响。公共选择理论在这几方面都扩大了财政实证分析的范围。第二,修正了规范财政学的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影响保持了古老的规范税收理论论述的正统性,而这种正统性正是把理论福利经济学标准用于财政学上所缺少的。[6](P161-170)

公共选择财政学的发展使得对财政决策过程的研究更加深入。阿罗不可能定理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证明了不存在一个理想的规则,能使社会或任何一个集体,从个人序数偏好得出社会的偏好和选择。[7]如果个人偏好难以转化为社会偏好,那么,它对作为一种公共决策的财政决策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后来,森(Sen)等的研究通过放松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条件,来扭转这一灾难性的结果,推动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8]

布坎南等人更偏向实证分析的理论与此不同。他们将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的利益概念用到政治决策领域,政治交易过程的结果取决于“博弈规则”(广义的秩序)。这样,问题的解决最终取决于立宪改革。布坎南认为,要向政治家提建议或对特定争议的结局施加影响往往是无效的,在给定的规章制度中,结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既定的政治集团。[9](P299-301)奥尔森(Ol2

s on)则从利益集团的角度分析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对公共选择财政学做出了贡献。[10]奥尔森解决的是公共选择的动力和公共选择中的均衡问题(即利益集团间的冲突问题)。

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公共选择财政学还对公共部门各种主体(选民、政治家和官僚)的行为做了分析。在60-7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已经出现在几乎所有的财政学著作中,如单峰偏好、中间投票人模型、利益集团、政党、官僚的行为和影响等内容,成为财政学内容中又一较为庞大、系统、完整的组成部分。[2]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财政学教科书如罗森(R osen)的《公共财政学》,仍大量地涉及公共选择问题。这说明这一趋势依旧保持下来。

其他财政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公共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社会保障理论以及国际财政问题的研究上。

三、宏观财政学:西方财政学发展的另一个领域

宏观财政学的发展是从20世纪的30年代开始的,其形成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内在缺陷有关。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西方世界的大萧条对忽略研究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因此兴起。这样,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的宏观财政学(财政政策理论)逐步形成。

大萧条构成凯恩斯主义坚实的现实背景。凯恩斯认为自由放任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扩大政府职能。国家可以将税制、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手段并用,刺激平均消费倾向。国家还可采取措施提高资本边际效率以刺激投资。他认为,不能太着重于增加消费,而应增加投资,主张采用赤字财政政策,而赤字财政主要靠举债来筹资。

凯恩斯的主张为希克斯、汉森等人所继承和发展。希克斯在《凯恩斯勋爵与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一书中以三个方程式和IS-LM模型概括了凯恩斯的理论,使凯恩斯理论得以形式化。萨缪尔森、托宾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凯恩斯主义的主张。新古典综合派在总需求分析上采用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在总供给的分析方面,短期采用凯恩斯的观点,长期采用新古典学派的观点。新古典综合派的财政政策主张是:通过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政府转移性支出和税率,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由于“滞胀”的出现,人们对“增长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也产生了一些怀疑,为此,新古典综合派提出了新的政策主张。70年代以来,该学派建议实行多样化的政策手段,实行“松紧搭配”的宏观政策以及宏观政策微观化,以克服以往经济政策中顾此失彼的弊端。

四、最近财政学的演变趋势

20世纪80—90年代西方财政学仍处于发展中,但是对财政理论体系没有大的创新,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对以下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更加深入。

(一)公共产品供应问题

公共产品的供应历来是财政理论研究的重点,但长期以来,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公共产品的公共供应上。这与理论的发展阶段有关。在理论发展的初期,人们需要解决的

是理论的最为核心的问题。公共产品理论也是如此。它首先要回答的是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为什么导致市场失效,公共部门如何纠正这种失效等这些基本问题。这样,研究的视角集中在公共产品的公共供应上,就显得很自然。

而当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理论的基本问题已得到解决之后,人们就会把研究重点转到原先被忽略或没有予以足够重视的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上,公共产品的私人供应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公共产品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市场失效的现实,即公共产品如由私人部门来提供,将出现供应不足的结果,因此,需要公共部门来供应公共产品。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公共产品理论发展起来了。但由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并不意味着私人部门不能参与其中。事实上,私人部门在公共产品的供应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成为近年来公共产品论发展的一个重点。另外,对一些现实的公共产品或外部性问题(例如污染问题)的研究也得到加强。

(二)财政政策的纷争

自70年代以来,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的宏观财政学受到其他学派的挑战。对于财政政策的作用,货币主义学派提出了不同看法。货币主义主张以“货币最重要”取代“财政最重要”,即以货币政策取代财政政策。供给学派也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但对其经济作用之内在机理的理解与其他学派有很大差异,相应地提出了不同的政策主张。该学派反对高额累进税制,反对政府支出的扩张,认为这样对经济是不利的。为了与削减边际税率为中心的政策建议一致,供给学派认为必须辅之以削减政府支出的措施,即减税和减缩政府支出两者并举,并配合以其他政策措施,来追求稳定的经济增长和预算平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财政学的兴起。新凯恩斯主义财政学是建立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基础之上的,美国近年来采用了新凯恩斯主义财政学,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新凯恩斯主义财政学对以往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从多方面进行了审视,综合了各派的观点,在各派纷争时表现出极为明显的优势。

新凯恩斯主义财政学既认识到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又认为即使存在理性预期,财政政策仍可发挥效力,甚至在一定条件下,理性限制性预期使财政政策效力大于与传统的静态相联系的政策效力。[11](P253)就财政政策而言,现期财政支出的增加会产生溢出效应,通过乘数增加未来的收入,由于约束性预期的存在,人们会认识到劳动需求从而就业机会将因此增加,因而减少现期储蓄。[11](P305)

总的来说,新凯恩斯主义者仍然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但他们所主张的干预与原先的凯恩斯主义者不同,它更加强调“适度”的国家干预,而非频繁的过度干预。与原先的凯恩斯主义注重对经济进行“数量”上的调节相比,它更关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质量”的好坏。[12]

(三)大量运用新的经济学分析工具

大量运用新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分析工具来分析财政问题,也是最近西方财政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我们很难找到没有运用数学工具尤其是博弈论的财政论文。没有数学工具,财政理论研究甚至可以说是寸步难行的。70年代以来,最优税收理论的重新兴起,很大程度上就是运用数学工具的结果。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也是如此。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做了数学界定,使得其相关文献成为经典论著。80—90年代的财政学文献,仍旧大量运用数学工具进

行公共产品理论研究。财政学计量方法的运用,也使得一些理论得到严格的数学证明,使得财政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属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博弈论,由于其与社会经济现实有着密切结合,因而使得逐步放松假设的财政理论得到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博弈论中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均衡,就与现实极为相似,借鉴这方面的成果研究公共产品的供应问题,也成为这一时期理论发展的一种表现。

五、20世纪西方财政学发展与演变的原因

笔者认为,20世纪西方财政学的发展与演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理论的发展

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济学的发展会在财政学中得到反映。边际革命导致了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边际效用价值论取代了劳动价值论,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进行经济分析成为经济理论的主流。古典财政学向新古典财政学的转化就是它的一种表现。公共产品理论、最优税收理论等的发展,无一不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工具的结果。

数量化分析工具的应用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大特征,这在财政学上也得到了反映。财政学研究也越来越重视计量分析和数理分析。当代财政学的前沿———最优税收理论的发展,肇始于拉姆齐对商品税的定量研究,尔后的发展也都是取决于数量分析工具的应用。再如,经济学中博弈论的广泛应用,也在财政学中得到反映。新制度经济学是近年来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在财政学中也得到反映,推动了新制度财政学的发展。

(二)财政学发展内在逻辑的影响:理论的分化与综合的作用

理论都是在分化与综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财政学的发展也具有这种内在逻辑。例如,最优税收理论的发展,首先是对最优商品税所做的研究,尔后对最优所得税进行研究,再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这就体现出理论的分化特征。分工是效率提高的必由之路。分化也表明了财政学发展中的分工,虽然这种分工可能并非一开始就设计好的。20世纪50年代之前,新古典财政学中的安格鲁?萨克森传统和斯堪的纳维亚传统的并存就是这样的一种分工。前一传统更着重对财政收入问题的研究,而后一种传统则研究了前一种所忽视的一些问题,彼此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展深化。而当这两种传统实现了对接,即理论得到综合之后,就大大地推动了理论的进步。再如,微观财政学和宏观财政学的分工,也是这一影响的表现。微观财政学主要研究个体问题,而宏观财政学着眼的是总体分析,它们深化了各自的领域,促进了理论的发展。

(三)实践的推进

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原动力,财政理论也是如此。专门研究政府干预的宏观财政学的产生就与经济危机有关。政府失灵问题推动了研究该问题的公共选择财政学的发展。公共产品的私人供应问题研究的深入,与这一现象增多有关。国际财政学的兴起是经济全球化倾向的直接反映。当一种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并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之后,往往也会推动新理论的发展。新凯恩斯主义财政学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再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实践导致原先的理论失效,就直接推动了经济学关于过渡经济理论的研究,这也在财政学中得到一定的反映,研究如何促进经济转轨的转轨财政学也在西方兴起。

六、结 语

分析20世纪西方财政学的发展与演变趋势的主旨之一在于寻找其对中国财政学的启示意义。面向21世纪,中国财政学将走向何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改变了中国财政学的经济理论基础,使得中国财政学将在一套全新的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基础上发展。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也对中国财政学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即如何指导这场实践的问题。中西方财政学在市场经济基点上的一致性,决定了未来的中国财政学也必然是以市场失灵为研究起点,以公共产品论为核心的财政学。现在,中西财政学趋同倾向非常明显,这特别表现在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上。但毕竟20世纪的西方财政学是在西方的实践环境中发展和演变的,而21世纪的中国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特殊的问题,这就可能出现一种综合性的财政学,它不是对西方现有的公共财政理论的简单概括和照搬,而是对中国实践和西方新世纪的变革做出新解释的财政学。

参考文献:

[1]C.V.Brown and P.M.Jacks on,Public Sector Economics1Blackwell Publishers.1990.

[2]张馨.西方财政学发展概括评介[J].文科研究通报,1996,(5)1

[3]P.A.,Samuelson1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1Review o 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36,N o.4,1954.

[4]P.A.,Samuelson,Diagrammatic Exposition of a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1Review o 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37,

N o.4,1955.

[5]F.P.,Ramsey1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axation1Economic Journal,37,1927.

[6][美]布坎南.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C].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

[7]K.J.Arrow,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1John Wiley,New Y ork(2nd ed.1963),1951.

[8]A.K.Sen,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1H olden-Day,San Francisco.1970.

[9][美]布坎南.宪法经济学[A].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C].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97.

[10][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1]傅殷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12]张世晴.新老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比较[J].南开经济研究,1999,(2)

[责任编辑:沈小波]

从经济结构变迁看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

摘要:从重商学派的财政理论到古典经济学派的中性财政理论,再到凯恩斯的功能财政理论,这三次西方财政理论的大发展,尽管它们的主张不同,但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都是为了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方财政理论流派间的内在联系,不仅表现为理论内容的相互承接,更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和财政理论发展的互动关系。对立中蕴含着统一,正是其发展的显著特点。关键词:重商学派功能财政理论经济结构一、重商学派向古典经济学派财政理论的转变最早从事西方财政理论研究的当推重商学派。重商学派财政理论的核心集中在国家聚财理论方面,将聚敛和贮藏财富于政府中的货币差额理论和通过贸易顺差聚敛他国金银财富的贸易差额理论,作为国家的聚财手段。西方国家早期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首先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少数国家,如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确实通过贸易掠取他国财富,增强了本国经济实力。但是,随着西方其他国家相继推行重商主义理论政策,重商主义所倡导的贸易差额理论和为取得贸易顺差而执行关税壁垒政策的示范效应,使各国贸易壁垒纷纷建立起来,在客观上阻碍了国际商品流通,切断了通过贸易顺差掠夺他国金银的国际通道。同时通过分配手段过分搜刮国内财富的手段,不仅要受到本国经济能力的限制,而且由于集权暴敛伤害了本国经济发展,使财源枯萎,减弱了政府在国内的聚财能力。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旨在使国家富足的重商主义财政理论,在客观上却把国家推向了贫困的窘境。盛行一时的重商主义财政理论由此走向了破产。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和由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繁荣,从实践上推翻了“唯商是富”的国家富足理论,使产业发展重新受到重视,过去那种仅仅重视商业的畸形经济结构转向生产流通并重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的变迁孕育了自由经济理论的财政思想。以反对国家集权垄断,倡导经济自由发展而著称的古典经济学派适应当时的特定经济结构,提出了反映早期资本主义产业发展需要的国家财政理论和与之相关的财政政策。古典经济学派的财政理论以倡导国家不干预经济自由发展为宗旨,以固定财政收支的自身平衡为目标,主张将政府限制在政治领域范围内,除必要的公益事业外,政府不得干涉经济的自由发展,认为政府支出是一种纯消费性支出,只要保证了政府非经济职能需要即可。政府支出必须实行节俭原则,政府只有将更多财富留在经济领域,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古典经济学派的这种支出理论原则被称为财政支出的最小原则。古典经济学派的财政理论由于适应了当时的特定经济结构,体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客观上促进了早期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小规模的经济竞争逐渐发,展为大规模的经济竞争。经济竞争规模不断升级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规模效益的提高,增强了社会商品的总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大规模的经济竞争加剧了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程度,使整个社会的总需求能力相对减少。在“总供给>总需求”的经济结构中,私人投资者出于追求最大利润的要求,纷纷压缩投资规模并裁减工人,不仅无助干缓解整个社会的供求矛盾,而且会导致经济萎缩。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使仅靠市场作用无法解决经济中的供求矛盾,无法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由此宣告了古典经济学派中性财政理论的终结。 [!--empirenews.page--] 二、凯恩斯功能财政理论体系的创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供求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在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的特定经济结构下,凯恩斯以缓解社会供求矛盾,解决充分就业问题为突破口,以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为目的,重新发展了国家财政理论,论证了国家活动范围和应该担当的职责。认为国家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为了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必须建立适应特定经济结构和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这样,凯恩斯改变了过去固守于财政自身收支平衡的“就财政论财政,不干预经济”的传统中性财政理论思维方式,把财政发展为用来调控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杠杆,创立了宏观功能财政理论体系。从功能财政理论体系的组成内容来看,包括财政支出理论、财政收入理论、财政赤字预算理论、公债理论、货币理论以及投资乘数理论和边际消费理论等。

《公共财政学》作业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课程名称公共财政学 学习中心(点): 专业:公共事务管理 层次: 姓名: 批次:

《公共财政学》作业 一、填空题: 1.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2.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定率、分项扣除、分项征收的模式。 4.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5.税收支出的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延期纳税和盈亏相抵等。 6.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7.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也存在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8.区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标准是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9.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五种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 10.财政政策的效应偏差大致可归为两类:自然偏差现象和人为偏差现象。 11.国际重复征税减除的三种方法是扣除法和低税法,免税法和抵免法。 12.我国的税种一般分为.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和财产课税五大类。 1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等方面。 14.从税收支出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15.改革开放后,我国针对原有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目前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三大保险为主和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选择题: 1.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BC ) A立法和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财政手段 D强制手段2.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BC )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 C政府补助 D政府直接生产3.税收支出从所发挥的作用看,可分为( AD ) A照顾性税收支出 B调节性税收支出 C补贴性税收支出 D刺激性税收支出4.一般说来,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 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 5.下列项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BC ) A财政部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联合利华所生产的立顿红茶投放市场后的食品安全检测所发生的费用支出 D国家发改委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吉大20年9月课程考试《公共财政学》离线作业考核试题及参考答案.doc

吉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公共财政学》大作业 学生姓名专业 层次年级学号 学习中心成绩 年月日

作业要求:大作业要求学生手写完成,提供手写文档的清晰扫描图片,并将图片添加到word 文档内,最终wod 文档上传平台,不允许学生提交其他格式文件(如JPG,RAR 等非word 文档格式),如有雷同、抄袭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论述题( 共 2 题,总分值 20 分) 1.中国财政除了具有与西方公共财政相一致的内容外,还存在着国有资本财政的内容,主要表现?(10 分) 答:其收支是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收支,只能针对营利性国有企业进行。处于市场失效领域的政府,其收支活动构成公共财政,这是我国财政与西方财政的一致之处;处于市场有效领域的政府,其收支活动构成国有资本财政,这是我国财政与西方财政的差异之处。 2.试述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区别?(10 分) 答:一是政策目标不同; 二是市场影响不同; 三是政策效应不同; 四是政策内容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贷规模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实现其职能的核心所在。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

西方财政思想与理论

西方财政思想与理论 学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年级 2013级 任课教师张彻 执笔人张佳佳魏雪梅 2015年8 月24日

西方财政思想与理论 概要: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从产生到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断推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着指导。本文重点介绍了了从西欧中世纪开始,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史,分析了不同阶段主要的经济思想。 关键字:经济思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 一·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轮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学说。 《经济论》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在第1部分中,色诺芬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农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希腊自由民的最重要的职业;然后又讨论了人们应当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好自己的家产。在第二部分中,色诺芬提出:主持家务是妇女的天职,家政训练应该成为女子教育中的特别项目。总的看来,色诺芬拥护自然经济,反对雅典所采取的发展商业和货币经济的方针。他根据奴隶制自然经济的要求,确定了奴隶主的经济任务,主张把奴隶主的家庭经济管理辟为一门专门学问。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了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中重农学派都有影响。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和孟子的农耕与百业、劳心与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指出,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而且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

公共财政学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财政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6分) 1. “看不见的手” 答:亚当·斯密在1776年撰写的《国富论》中说明竞争和利润动机将导致个人在追逐个人利益时能满足公共利益的要求,市场机制像“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以最可行的方式进行生产。 2. 公共财政消耗性支出 答:消耗性支出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性支出,这些支出通常可以获得相应的商品与劳务。 3. 税收的归宿 答:税收负担经转嫁后最终的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4. 帕累托改进 答:如果资源配置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第二,没有人处境变坏。那么,我们称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5. 阿罗不可能定理 答: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满足—切民主制度的要求而又能避免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不存在。 6.公债 答:公债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种手段。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效率指的是什么? 答:效率通常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如果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那么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有效或帕累托最优。 2.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税收可以分为几大类? 答: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这三大类。 4.政府如何设计税制? 答:由于各税收原则目标的多重性产生于财政职能的多重性,因而税制设计往往依各国政府的职能偏好所在而不同。重要的是,在选定首要原则之后,如何使其他原则在此约束条件下更好地加以满足。 5.政府现在主要从事什么活动? 答:政府的首要作用是提供涵盖所有经济交易的法律框架,除此之外,政府活动包括:生产产品和服务;管制和补贴私人生产;购买产品和服务;收入再分配。 6.什么是税收的受益原则? 答:受益原则要求每个纳税者根据他从公共服务中获得利益的水平来相应纳税,即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府服务中获得的收益相等。

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真题

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这说明了() A . 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 B . 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 C . 宗族司法高于国家地方司法 D . 宗族审判效率高于国家 2.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 都主张“礼”、“法”并用 3.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朝代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 0.85次/年 1.7次/年 2.7次/年 5.31次/年 18.5次/年 19.9次/年 A .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 .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 .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 . 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4. 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 A . 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B . 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C . 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 D . 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5. 下表是中国19世纪70—90年代进出口商品价值简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单位:万海关两) 年份 进出口总值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分析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亚当·斯密虽然没有给公共财政下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公债,与现代公共财政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就公共财政的范围或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限于“夜警国家”较窄的活动领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出版了《公共财政学》一书,他认为“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适应的事务”。其基本主张仍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维持费用”,而是扩大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以及扩大到直接介入市场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生产部门。例如: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不仅包括其理财活动,而且包括其与资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可见,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范围是随着市场化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从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它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

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深入分析,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公共性。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的。其本质特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人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应去干;而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应当去干。这对于市场经济下财政来说,也是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具体来看,什么是市场不能干的呢?就是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即“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类政府活动领域是难以通过市场提供的。 反过来,由于政府活动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的,因而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只能由政府来解决。政府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直接弥补着“市场失灵”领域。在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需要借助政府的公共权力强制性地进行弥补。因此,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就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和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但市场又需要弥补的,政府和财政就应当去干”。实际上这也是区分政府公共财政活动与私人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 2.非盈利性。盈利性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唯一动力,但作为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就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追逐盈利,而只能以社会利益作为活动目的,只能从事非盈利活动,这就使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特征。 尽管企业和个人活动于市场有效领域内,而政府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内,这是划分两者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然而,现实的经济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是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介入和承担的。为此,非赢利性就提供了一个具体标准,来界定

高校本科生西方财政思想史教学漫刘成奎

第9卷第10期 2012年10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Oct.2012Vol.9No.10 在高校讲授经济史或者经济思想史的老师多数都会感受到这些课程难讲,因为就业导向下的学生对那些看起来似乎“无助于”就业的课程都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心理。而事实上,经济史或者经济思想史的课程是有助于经济类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与思想演变历史的,其给学生引致的“收益”是潜在的、长期的而且是无形的。《西方财政思想史》属于经济思想史中的一个学科分支,其对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西方财政思想史学习的意义 西方财政思想史是财政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西方国家财政学家财政思想变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其财政思想形成的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乃至其个人成长背景。由此,通过对西方财政思想历史的学习,可以做到让学生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反之,如果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没有掌握本学科发展历史与思想演变历史,其知识结构无疑是存在缺陷的。不可否认,受到学生就业压力与职业选择导向的影响,虽然有一部分的 985或者211高校的财政学专业已经放弃了继续开设西方财 政思想史的课程,但是仍有较多的高校仍在坚持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西方财政思想史,实践也证明开设该课程事实上是有助于学生就业的,如在继续深造过程中系统的西方财政思想史知识有助于学生能从更多的视角选择、研究财政学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特别是在近年来一些高校举办侧重于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与知识面的夏令营活动中,西方财政思想史课程中所讲授的知识能发挥积极作用。 二、财政思想史课程的特点与难题 (一)财政学派观点较多,学生理解与掌握难度大在西方国家近400年的经济发展与财政思想形成的过程中,众多财政学者或经济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经济或财政思想,如重商主义的财政思想、古典经济学的财政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的财政思想、新古典经济学的财政思想、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新政治经济学的财政思想等。在每个学派中每个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而且有些差别是比较细微的,由此就增加了学生掌握的难度。如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学者对于国家经费、公债的看法就存在差异:早期重商主义者 认为“国家经费是由于保证对外贸易安全和保护国内工商业发展而产生的”,而晚期重商主义者则认为国家经费“要从增进财富的立场出发,分轻重缓急、生产与非生产领域,节减非生产经费”;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公债能促进商品和货币流通”,而晚期重商主义者则认为“无条件地发行公债不能促进资本积累”。由此可知,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早期重商主义者与晚期重商主义者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由此就会让学生增加其学习与理解的难度。 此外,西方财政思想史上的很多学者都是涉足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的专家,对其财政思想的理解需要与该学者其他领域的思想相互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其思想内涵,由此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如斯密的财政税收思想是其整个经济思想体系的对策部分,也受到其自由放任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如其“看不见的手”、“廉价政府”思想就必然衍生出税收政策的“确定”、“最小化”原则。而瓦格纳生活的年代正值德国政治上完成统一、经济上快速发展,同时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当时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维持德国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需要利用财政手段建立社会保障政策,由此必然会大幅度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而这违背了西方一直奉行的廉价政府的传统,则必然需要从理论上支持政府增加财政支出的合理性,瓦格纳定律的发现则突破了传统财政思想的桎梏,为财政手段干预经济、社会发展首开先河。 (二)课程历史性强,学生的缺乏现实感 财政思想史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历史一样,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尤其是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社会变迁非常迅速,国家体制的变更也经常发生,所以财政学家面对的经济社会甚至有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就会发生变化,如法国的大革命、英国的立宪运动、德国的统一等。经济社会的变化必然引致财政学家思想的变化,如斯密、李嘉图、萨伊所处时代的英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上升时期,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所以这些学者的经济思想都明显地带有反对封建贵族压制的色彩,思想主张上都强调自由、公平等,财政税收思想也自然地表现出自由、公平思想;同时,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卖方时期,商品仍处于短缺时期,发展生产就是当时最重要的任务,由此萨伊提出了萨 高校本科生《西方财政思想史》教学漫谈 刘成奎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西方财政思想史是财政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性课程。通过对西方财政思想历史的学习,可以做到让学 生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西方财政思想史学派众多,思想观点丰富,对其的理解与学习难度较大;而其历史性强,学生缺乏现实感,抑制了其学习积极性。做好西方财政思想史课程的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课前认真备课、教学形式力争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注意引导学生汲取思想精华而摒弃其糟粕;结合中国现实问题介绍西方财政思想史上的观点;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增加课程的现实生活气息。 关键词:高校;西方财政思想史;教学 175··

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一)

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一) 自1892年巴斯塔布尔(Bastable,C.F.)出版《公共财政学》以来,百余年间西方财政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其理论基础问题上则始终存在分歧。本文认为,财政学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包含有一定的政治学内容,是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交叉学科;财政活动主要的和基本的是微观经济活动,但也包含着派生的宏观经济内容。 财政学仅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 最初的专着性西方财政学是从经济学角度展开论述的,巴斯塔布尔指出,“从最初意义上看,财政科学是经济研究的产物。”(注:Bastable,C.F.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1892,P7.)汉特(Hunter,M.H.)1921年《公共财政学大纲》第一章第三节标题就是“公共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尽管作者接着于下一节“公共财政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也指出了财政学与政治学、历史学的密切关系,(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PP5-7.)但并不否定他的关于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观点。 与这种经济学观相反,西方财政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了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观。道尔顿(Dalton,H.)1922年的《公共财政学原理》一书,第一句就指出,“财政学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3.)不过,由于英美早期财政思想传统的影响,直至本世纪50年代末为止,认为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看法在西方财政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主张随着社会抉择理论从60年代开始逐步被纳入西方财政学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社会抉择论从威克塞尔开始,就是主张政治程序进入财政分析视野的。为此,作为社会抉择学派代表人物的布坎南,在1960年《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一书“前言”中就指出,财政学是涉及经济学与政治学两个方面的学科。(注:Buchanan,J.M.ThePublicFinances:AnIntroductoryTextbook.Homewood:RichardD.Irwin,Inc.,1960,pvii.)此后尽管许多财政学著作不再指出财政属于何种学科,但由于它们所包含的有关社会抉择论的内容,总或多或少涉及到政治学的分析。所以,现代西方财政学尽管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具有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的性质,将其视为纯经济学科的看法,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财政学仅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学兼有? 宏观经济学是本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的产物,在此之前西方财政学是谈不上以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财政政策的成功运用,它逐步进入西方财政学中而成为其重要内容,就很自然了。这样,西方财政学除了原有的微观经济分析之外,同时出现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威廉斯(Williams,A.)1963年的《公共财政与预算政策》一书,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点。该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A编:微观经济学”和“B编:宏观经济学”,前者分析的内容包括税收、政府支出和预算范围等问题,后者则分析了经济结构、经济稳定与增长、预算与经济政策等问题。(注:Williams,A.PublicFinanceandBudgetPolicy.NewYork:PrederickA.Praeger,Publisher,1963.)纽曼(Newman,H.E.)1968年的《公共财政学引论》指出,公共财政学所分析的政府三大任务,即穆斯格雷夫所指出的效率、公平和稳定,前二者属于微观经济学,而后者即稳定任务则属于宏观经济学。(注:Newman,H.E.AnIntroductiontoPublicFinance.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68,P223.)温弗雷(Winfrey,J.C.)1973年的《公共财政学:公共抉择与公共经济》,也将财政的微观与宏观问题分开论述,即该书第三篇为“微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税收与公共支出;第四篇为“宏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的财政政策。(注:Winfrey,J.C.PublicFinance:PublicChoicesandthePublicEconomy.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73.)此外,其后还有许多西方财政学也包括了财政政策的内容,表明传统地

第三章 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主要学派的观点等内容。 本章重点和难点: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的主要主张。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四)供给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重商主义财政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上。重商主义主张限制金银币出口,实行高额关税,贸易壁垒,限制竞争,利用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的。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一切干预的自由主义思想。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仅充当“守夜人、夜警察”的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古典经济学派在宏观财政政策上主张财政收支平衡,反对赤字。 1.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财政学说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产生了财政学。亚当.斯密——“财政学之父”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提高税收、反对举借公债。 2.大卫.李嘉图对斯密财政学说的补充 李嘉图认为,任何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或其他形式收入,主张实行负担最轻的税收。他所提出的税收理论被后人称为赋税转嫁论,给后来财政理论中的税种设置、收入分配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模式。此外,他反对财政补贴。 配第、穆勒、萨伊等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都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廉价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具生产性,应尽量减少,提倡减税、反对发行公债、反对实行财政补贴。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二十世纪初期,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又被称为(第一代)“新古典经济学派” (Neoclassical Economics)。他们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因此宏观经济不需要政府干预。(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理论充分就业假定,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消费的增加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财务管理理论发展史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早期是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诞生的,它是属于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学科。直到今天,不少的学者还是认为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及生产要素价格理论为财务管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在它发展了百余年的过程中,至今仍未找到统一的概念。其中一个是: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货币资源的获得和管理,具体地说就是研究企业对资金的筹集、计划、使用和分配,以及与以上财务活动有关的企业财务关系。(《财务管理》,卢家仪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无疑有着与人类生产活动同样悠久的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无论就时间还是就理论发展而言,都只是近百余年的事情。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育的不完全,以及新中国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制度,使得我国近、现代财务管理的实践与理论发展在总体上显著地落后于发达国家。为此,欲知近、现代财务管理的内容构架及其发展过程和趋势,我们就不得不首先从西方谈起。 早在15世纪,商业发达的地中海沿岸城市就出现了有社会公众入股的城市商业组织。商业股份经济的初步发展,要求企业做好资金筹集、股息分派和股本管理等财务管理工作。尽管当初尚未在企业中正式形成财务管理部门或机构,但上述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性确已在企业管理中得以凸现。到了20世纪初,由于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许多公司都面临着如何为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加速企业发展筹措所需资金的问题。故在这个时期,财务管理的重点就是筹资财务问题。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Thomas L.Green)所著的《公司理财》,被学界认为是筹资财务理论的最早代表作。其后的如1910年米德(Meade)的《公司财务》、1920年斯通(Arthor Stone)出版《公司财务策略》。由于这一时期西方资本市场发育日趋完善,各种金融机构的出现和金融工具的使用,加上企业扩大规模的需要促使财务管理学研究企业如何利用普通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来筹资;金融中介如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信托投资公司在公司筹资中的作用。当时财务管理的侧重就是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描述和讨论。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企业的破产、清偿和合并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是对公司偿债能力的管理,这一时期的财务管理的重心是企业与外部市场之间的财务关系处理。这为企业财务状况的系统分析及对资产流动性分析打下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是财务管理划时代的分界线。1952年,美国著名财务学家哈里?马可维兹在《财务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的选择》一文,

公共财政学2017年秋作业

公共财政学2017年秋作业

公共财政学2017年秋作业 单选题: 1、通货膨胀会使债务的实际价值产生变动,影响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实际收入。一般来讲,通货膨胀会使债权人的实际收入( A )。 A. 减少 B. 无法判断 C. 增加 D. 不变 2、在发行公债时,其利率的高低一般不受( D )的影响。 A. 金融市场利率水平 B. 国家的信用状况 C. 社会资金的供给量 D. 发行的时间 3、政府征税要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和管理效率,这是税收的( C )。 A. 受益原则 B. 公平原则 C. 效率原则 D. 支付能力原则 4、各种公共收入形式中,被认为是最佳形式的是( D )。 A. 公债 B. 捐赠 C. 使用费 D. 税收 5、当债务化清偿使政府背上沉重的利息负担时,政府一般喜爱用( C )办法摆脱困境。 A. 税收化清偿 B. 信贷化清偿 C. 货币化清偿 D. 债务化清偿 6、在税收局部均衡分析过程中,课税商品或生产要素的( D )是决定税收能否转嫁及转嫁多少的关键。 A. 税率 B. 供给弹性 C. 需求弹性 D. 供求

弹性 7、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这是税收的( C )。 A. 受益原则 B. 支付能力原则 C. 公平原则 D. 效率原则 8、内债和外债的区分标准是( C )。 A. 认购者的国籍 B. 认购的币种 C. 发行的地域 D. 发行的方式 9、对税率形式的选择,若就效率而言,( A )是较优的选择。 A. 比例税率 B. 累进税率 C. 累退税率 D. A 和B都对 10、政府课税后,会使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降低了商品的购买力,从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这是税收对消费者的( B )。 A. 替代效应 B. 收入效应 C. 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结果 D.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结果 11、公债利率的高低不受下列哪一项影响( D )。 A. 金融市场利率水平 B. 国家的信用状况 C. 社会资金的供给量 D. 发行的时间 12、政府课税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要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居于较低的生产水平,这是税收对生产者的( D )。

中西方财政运行机制比较

中西方财政运行机制比较 财政学是经济学中最古老的分支之一,其中心任务是阐明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具体地讲,就是弄清楚政府参与了哪些经济活动,尽可能预测这些活动的后果或经济影响,在此基础上帮助我们评估政府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的得失,进而为改进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在中西方各国的发展历程中,财政学产生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和理论,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财政学已经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其完整的框架体系和较为成熟的理论对中西方各国政府经济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莫过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这种唯物史观是我们研究一切问题的指针,同样也适用于对中西方财政运行状态及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因此,中西方各国的社会经济变迁便成为决定中西方财政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 由张平博士所著的《中西方财政运行状态及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一书是关于中西方财政运行机制异同的一部力作,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这部著作将中西方财政比较的对象设置为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前中国公共财政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共财政,内容涉及中西方财政理论体系和现实运行状态及现实背后的深刻财政 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并最终通过对中西方财政的多方比较探求其存在差异的深层次根源。该书已于2010年6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8万字,分为7章19节。

一、著作确定研究方向的三个原因 张平博士对中西方财政比较研究的关注从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 即开始了,她对此问题感兴趣并关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当前中西方财政在相同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运行状态和运行 机制的巨大差异性,同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中西方财政有着越来越趋同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彼此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中西方财政在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上有着迥异的差别。 二是财政学界对中西方财政的比较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或者说研究成果相对滞后于现实情况。目前国内外学者有关中西方财政比较的研究多是基于具体的某项财政制度或财政分配关系的中西方比 较与借鉴角度展开的。尽管在这些领域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并没有实现将中西方财政整个的运行状态及运行机制系统的、完整的进行研究比较的目的,而且只是就财政论财政,并没有把中西方财政比较问题融入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背景中去研究。 三是张平博士对本选题的持续关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她的导师——财政学知名学者武彦民教授自她读硕士阶段就已开始的启发和 指导。在张平攻读硕士期间,武彦民教授向她提问,作为财政学专业的教师,为何在给学生授课时要同时讲授财政学和西方财政学两门课,难道这两门课不能够合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现象?导师的这个问题促使了张平的硕士、博士论文均以中西方财政的比较研究为

广东省惠州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广东省惠州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 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春秋时期,许多原本在周王室掌握典籍、身通“六艺”的人士纷纷离开周王室,流散到各地。这一现象 A.导致了礼乐制的崩溃B.促进了私学的兴起 C.加速了宗法制的瓦解D.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2. 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A.限制了土地兼并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国家治理D.解决了王国问题 3. 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4. 公元1666年,康熙帝令各省将须征税的货物种类及税率刊刻在木榜上,竖于各关口,并在商贾往来的孔道上“遍行晓谕”。康熙帝此举有利于 A.提高商贾地位B.推动中外贸易 C.保障市场公平D.恢复社会经济 5. 1892年,湖北布政使倡导组织一个公司来经营武汉的自来水事业。此后,有官、商多人因股本不足或暗搀洋股被拒,英、法商人的申请亦被官府所拒。最终官府同意由巨商宋炜臣出巨资成立了自来水厂。在此事件中,官府最注重的是自来水厂的 A.安全保障B.资产归属C.盈利情况D.技术水平 6. 1917年4月, 李大钊发文认为要解放国民,如果还要死守西方18世纪的遗物, 那真“乃无异于自绝”。1919年12月,陈独秀发文也认为不仅中国古代的旧道德要革新, 就是西洋近代的道德也要革新。两人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