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踝关节与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合集下载

踝关节解剖和损伤MRI影像表现

踝关节解剖和损伤MRI影像表现
示透明关节软骨的图像) ➢ 关节造影(用于诊断有无韧带撕裂和关节软骨缺损,但为有创
检查)
踝关节损伤—影像学检查方法
➢ T1WI及PDW能清楚显示踝关节解剖,T2WI及STIR对 显示病变有更大帮助
➢ 横断面及冠状面能显示大多数的韧带,应首先考虑行 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矢状面作为适当补充
MR上较好显示韧带/肌腱位置
三角骨
三角骨综合征
踝关节损伤—其他损伤
➢ 足底腱膜炎(跖腱膜炎) ✓ 足底腱膜是一个多层纤维腱膜,由内层、中间层、外层构成 ✓ 足底腱膜通常指较大的中间层,起自跟骨内侧结节然后向前延伸,附着
于趾短屈肌腱下方 ✓ 足底腱膜于中足底分为五束,分别附着于第五趾骨的远节趾骨 ✓ 足底腱膜在MR上表现为2-4mm带状结构,在所有的序列上为低信号 ✓ 足底腱膜炎是导致足底疼痛的最常见原因(多晨起疼痛)
踝关节解剖及损伤
Part 01
踝关节解剖
踝关节解剖—骨性结构
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骨、腓骨远端与距骨组成,踝穴容纳距骨体 冠状面:外踝较内踝低1cm左右 矢状面:外踝较内踝偏向后1cm,后踝较前踝更向下延伸,限制距骨后移
①内踝:顶端分成两个钝性突起(前丘前结节、后丘后结节),有三角韧带 附着,其后侧有一沟,胫后肌腱由此经过 ②外踝:位于胫骨前后结节构成的切迹中,胫腓骨之间没有关节面,但两者 之间有一定的活动度
信号增高,跟腱断裂/撕裂 ➢ 跟腱近端回缩,跟腱边缘磨损,呈螺旋状形态
踝关节损伤—跟腱损伤
急性损伤
踝关节损伤—跟腱损伤
腱围炎
跟腱下囊 跟腱后囊
跟后滑囊炎(注:跟腱后囊正常无积液,若积液提示异常)
踝关节损伤—跟腱损伤
完全撕裂
踝关节损伤—胫骨前后肌腱损伤

踝关节查体及影像学检查精简版范文

踝关节查体及影像学检查精简版范文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200字,踝关节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踝关节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引言踝关节查体病史采集在对踝关节进行查体之前,应进行病史采集。

包括了解患者的主诉、既往病史、家族史以及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活动受限情况等。

视觉检查踝关节的视觉检查是指对踝关节的外观进行观察。

包括观察踝关节的肿胀、红斑、瘀伤、畸形等情况。

视觉检查可以帮助初步判断踝关节是否存在明显的外伤或异常。

触诊触诊是一种通过手部触摸来评估踝关节的查体方法。

通过触诊可以感知踝关节区域的肿胀、压痛、温度等变化。

触诊时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反应,以判断踝关节的疼痛程度和受损情况。

动态检查动态检查是通过观察患者在活动过程中踝关节的运动和稳定性来评估踝关节的功能。

常用的动态检查方法包括踝关节活动度、跖屈活动度和足背伸展动作等。

通过动态检查可以判断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关节稳定性,对踝关节损伤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X线检查是对踝关节进行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

它可以用于判断踝关节骨折、关节脱位和关节退行性变等病变。

X线检查时需要采集正位、斜位和侧位等不同角度的影像,以获取全面的踝关节信息。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评估踝关节软组织的病变。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肿胀、积液、肌腱损伤等情况,对踝关节的软组织损伤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对踝关节进行横断面的三维重建。

CT扫描对于复杂骨折、关节畸形和关节间隙狭窄等情况的评估有着很高的准确性。

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能够提供详细软组织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MRI检查可以观察到踝关节内骨、软骨、韧带和肌肉等组织的病变情况。

MRI对于踝关节软组织损伤和退行性病变的评估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论踝关节的查体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和评估踝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应用不同的查体方法和影像学技术,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踝关节的病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踝关节磁共振影像读片

踝关节磁共振影像读片

报告日期: 报告出具的 日期和时间
报告内容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年龄、性
别等
影像描述:关节 结构、软组织、
韧带、骨骼等
检查部位:踝关 节
检查方法:磁共 振成像(MRI)
诊断结果:根据 影像分析,给出
诊断结论
建议:治疗方案、 康复建议等
报告注意事项
仔细阅读影像 报告,确保报 告内容准确无 误
01
结合临床症状 和病史,综合 分析影像报告
踝关节磁共振影 像分析
正常影像特征
关节面:清晰可见,表面光滑 关节间隙:正常宽度,无狭窄或增宽 软骨:正常厚度,无磨损或退行性改变 韧带:正常形态,无撕裂或松弛 肌肉:正常信号,无水肿或萎缩 骨髓:正常信号,无水肿或坏死
常见病变影像特征
关节病变:关节 炎、关节脱位、 关节软骨损伤等
血管病变:血管 狭窄、血管瘤等
踝关节磁共振影像读片
演讲人
目录
01. 踝关节解剖结构 02. 磁共振成像原理 03. 踝关节磁共振影像分析 04. 踝关节磁共振影像报告
踝关节解剖结构
骨骼结构
01
胫骨:位于小腿前侧, 是踝关节的主要承重骨
02
腓骨:位于小腿外侧, 与胫骨共同构成踝关节
03
距骨:位于踝关节前方, 与胫骨和腓骨形成关节
04
跟骨:位于踝关节后方, 与距骨形成关节
05
舟骨:位于距骨下方, 与距骨形成关节
06
骰骨:位于跟骨上方, 与跟骨形成关节
关节结构
踝关节:由胫骨、 腓骨:位于小
腓骨和距骨组成, 腿外侧,与胫
是下肢关节中最 骨共同构成踝
大的关节
关节
01
03
关节囊:包裹 踝关节,起到 保护作用

踝关节活动受限判断标准

踝关节活动受限判断标准

踝关节活动受限判断标准
踝关节活动受限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例如骨折、扭伤、关节炎等。

判断踝关节活动是否受限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判断标准:
1. 活动范围:医生会检查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包括背屈(向上弯曲)和跖屈(向下弯曲)的程度。

正常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范围约为20-30度左右。

2. 疼痛程度:检查踝关节活动时,医生会询问疼痛的程度和性质。

如果活动时伴随明显的疼痛,可能表示关节受限或有其他问题。

3. 活动的稳定性:医生会检查踝关节活动时的稳定性,包括前后、内外侧稳定性。

如果关节松弛或不稳定,可能会限制正常的活动范围。

4. X光或MRI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查看踝关节的骨骼结构和软组织状况,帮助确定活动受限的原因。

5. 功能评估:医生可能会进行一些功能评估测试,例如单脚站立、跳跃等,以了解踝关节的功能状态。

6. 对比测试:医生可能会比较受伤踝关节与对侧正常踝关节的活动范围,以评估是否存在活动受限。

请注意,以上判断标准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判定。

如果您感觉踝关节活动受限或有其他不适,建议及时咨询医生进行检查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问题。

正常踝关节及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正常踝关节及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后 走 行 并 向 上 凸 的 弧 形 线 。 内 、 踝 与 距 骨 相 重 叠 。 距 骨 外
( 滑车) 上关节 面的前后 长度远 大 于胫 骨下关 节 面。踝关 节 前方皮下组织深层 可见胫骨前肌腱 、 拇长 伸肌腱 和趾长伸 肌 腱及其腱鞘 构成 的带状 密 影 , 后 方为 一 三角 形 密度 减 低 其 区, 为关节囊外脂肪垫 ( 脂肪层 ) 前 。踝关 节后 方皮肤及皮 下 组织深层可见较 宽而致密的长条状跟 腱 , 跟腱 前 方 及 跟 骨 上
行 , 节 间 隙 宽 度 约 3~ m。 内踝 下 方 的 皮 肤 及 皮 下 组 织 关 4m 深 方 可 见 两 条 高 密 度 的带 状 阴影 , 向前 下 方 延 至 跗 横 关 节 附 近 , 内侧 者 为 胫 骨 后 肌 及 其 肌 腱 , 侧 为 趾 长 屈 肌 及 肌 腱 。 前 外
距 、 跟韧带部 分或完全断裂 , 腓 或外 踝 发 生 骨 折 , 外 力 继 续 如
1 X光摄影 I ( 1 。( ) . 4 图 ) 1 正位片 : 关节 间隙显示 踝 清晰 , 呈八字 或鞍形 , 部横 行 , 顶 中部微 凹 , 由胫 骨下关 节 面 与距骨 ( 滑车 ) 上关节 面构成 。两侧斜 行部 , 分别 为 内、 外踝 关 节 间 隙 。 整 个 关 节 间 隙 连 续 不 中 断 , 应 关 节 面 相 互 平 对
条较深且靠后 的是距 跟骨间韧带 ( 5 ;2 中间冠 状层面 : 图 )( ) 可见 内侧三角韧带 的胫距 束 , 扇形 向下 , 呈 附着 于距 骨 的内 侧, 外侧 副韧带 的距腓 前韧 带附 着于距 骨 的外侧 缘 ; 屈肌支 持 带的 内侧从上至 下依 次有胫 骨后 肌腱 、 长屈 肌腱 、 趾 拇长 屈 肌腱 、 胫后动 、 静脉等 ( 6 ;3 后冠状层 面 : 骨下方从 图 )() 腓 上 至下 依次为下胫腓复合体 中的下 胫腓后韧 带 , 侧副韧带 外 中的距腓 后韧带和跟腓韧带 , 下胫腓后韧 带位 于胫 骨后结节 与腓 骨之间 , 距腓后 韧 带 向前 附着 于外 踝 的指状 窝 , 内后 经 水平走 行 , 向后 附着 于距 骨后 部 的外侧 结节 , 跟腓 韧带 向上 附着 于外踝 尖端 , 向下附着于跟骨的外侧 ( 7 。 图 ) 矢状位 : 1 内侧 矢 状层 面 : () 内踝 下 方 为三 角韧 带 胫距 束, 呈扇形 , 前内侧为大隐静脉 , 后方依次 为胫 后肌腱及 趾长 屈 肌 腱 , 神 经 及 胫 后 动 、 脉 ( 8 ;2 正 中 矢 状 层 面 : 胫 静 图 ) () 可 见拇长屈肌 位于胫骨 的后 方 , 长 伸肌 、 长伸肌 位于胫 骨 拇 趾 的前方 , 跟腱呈纵行长带状 , 向下附着 于跟骨结 节 , 其前 方可 见三角形 的脂肪 垫( 9 ; 3 外侧矢状层面 : 图 )( ) 外踝 的后 方为 腓长短肌腱 , 腓短肌腱位 于腓 长肌 腱 的前 方。胫骨前结 节可 见下胫腓复合体 中的下胫 腓前韧带 , 腓骨下端 可见外侧 副韧 带 中的距腓后韧 带及 跟腓韧带 ( 1 ) 图 0 。 二 、常见病变 的影像学表现 1 .创伤 。踝关 节损 伤是 常见 的 骨关 节损 伤之 一 , 下 在 肢关节损伤 中仅次 于髋关 节 , 多见 于青壮年 , 括骨折 、 最 包 脱 位、 骨骺分 离和韧 带损 伤。根据 受伤 机制分 为 内翻损 伤 、 外 翻损伤 、 外旋损 伤和垂直压迫损伤 。( ) 1 内翻损伤 : 由足在 内 翻位扭转 、 伤 、 跃 砸伤 引 起 。足 过度 内翻 , 先 引起 外 侧腓 首

踝关节查体及影像学检查

踝关节查体及影像学检查

踝关节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踝关节查体及影像学检查介绍踝关节是连接脚部和下肢的关节,是人体承受重量和运动的重要部位。

对踝关节进行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踝关节状况,辅助诊断和治疗各种踝关节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本文将详细介绍踝关节的查体方法和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踝关节查体踝关节查体是通过观察、触诊和功能检查来评估踝关节的状况。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踝关节查体方法:1. 观察:要观察踝关节的外观,包括肿胀、红肿、瘀伤、畸形等。

还要注意是否有异常的步态或走路姿势。

2. 触诊:用手轻轻触诊踝关节骨头和软组织,检查是否有压痛、畸形、骨折或其他异常感觉。

3. 功能检查:通过一系列动作来评估踝关节的功能,例如进行踮起脚尖、屈脚、旋转等动作,以检查踝关节的活动度、稳定性和疼痛程度。

影像学检查踝关节的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确定疾病或损伤的程度,以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踝关节影像学检查技术:1. X射线检查:X射线可以显示踝关节骨头的结构和骨折情况。

这是最常用的踝关节影像学检查技术之一。

通过不同角度的X射线拍摄,可以获得正位、斜位和侧位的踝关节图像。

2.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骨骼图像,对于复杂的骨折、骨损伤或其他骨骼异常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3. MRI检查: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软组织图像,可用于评估踝关节的韧带、肌肉、血管和神经等结构的损伤或病变。

4.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用于评估踝关节的肌肉、韧带或滑囊等软组织结构。

结论踝关节的查体和影像学检查是评估和诊断踝关节相关疾病和损伤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触诊和功能检查,医生可以了解踝关节的外观、感觉和功能。

而X射线、CT、MRI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图像,帮助医生确定疾病或损伤的程度,以便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踝关节的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在踝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踝关节损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标准

踝关节损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标准

踝关节损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标准踝关节损伤是指发生在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或骨骼部分的损伤,是运动员和运动爱好者中常见的一种运动损伤。

踝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

本文将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探讨踝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标准。

一、外伤情况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外伤有着密切的关系,外伤类型包括扭伤、挤压、撞击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外伤的情况,包括受伤机制、受伤部位、疼痛情况等,以便更好地进行影像学检查和鉴别诊断。

二、影像学检查1. X线检查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踝关节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在X线片上可以清晰地显示踝关节的骨折、脱位、骨裂等病变。

常见的踝关节骨折有外踝骨折、内踝骨折、舟骨骨折等。

通过X线检查还可以了解到关节间隙的情况,鉴别是否存在关节半脱位或脱位的病变。

2. MRI检查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损伤和韧带损伤。

通过MRI检查可以观察韧带的完整性和损伤情况,对于韧带撕裂、韧带拉伤等软组织损伤的鉴别诊断非常有帮助。

3. CT检查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和受累程度,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病变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在临床应用中,常常结合X线和CT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三、鉴别诊断1.外踝骨折和纤维骨折外踝骨折和纤维骨折是踝关节损伤中常见的病变,两者在X线片上很难区分。

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位置和形态,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

2.韧带损伤和骨折在踝关节损伤中,韧带损伤和骨折往往伴发。

通过MRI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韧带的损伤情况,帮助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3.踝关节半脱位和脱位踝关节半脱位和脱位的鉴别诊断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通过X线检查和临床检查可以了解到关节的稳定性和位置,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

四、治疗方案在了解清楚踝关节损伤的具体病变后,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软组织损伤,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休息、热敷、止痛消肿药物等,对于骨折和脱位病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踝关节查体及影像学检查

踝关节查体及影像学检查
1踝关节查体及影像学诊断踝关节解剖踝关节周围韧带根据其解剖位置可以分成3组外侧韧带内侧三角韧带胫腓联合韧带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距腓前韧带anteriortalofibularligament距腓前韧带损伤常见此韧带是限制距骨前脱位及踝关节跖屈的主要结构此韧带与关节囊相邻典型表现为上下两层结构图1图2
• 意义:①腓骨肌腱腱鞘炎;
②踝内翻扭伤
用叩诊锤敲内踝的下部可能引出 Tinel征。
结构完整检查
用此检查确定跟腱的断裂。在跟骨近侧约2~6cm处常发生此肌腱的断裂, 此处与循环的临界区相一致。
病人俯卧,足悬于检查床边进行此检查,用手牢固地挤压腓肠肌,观察跖 屈曲出现。无跖屈曲即为阳性。也可观察病人,在过度被动背曲,在肌腱处
踝关节内侧模式图:
• 1、胫舟韧带; 2 弹簧韧带; 3 胫跟韧带; 4 胫距后韧带; 5 跟舟韧带复合体;
踝关节内侧韧带实物图:
• 1、胫舟韧带; 2 弹簧韧带; 3 胫跟韧带; 4 胫距后韧带; 5 跟舟韧带 复合体; 6 距骨内侧突;7、载距突;8、内侧距跟韧带;9、胫后肌腱
为了解关节进行功能检测(应迅速完成),主要目的是 帮助了解病人是否存在明显的受限——应双侧对比。
踝关节后面观。 箭头示 距腓后韧 带。13为踝间后 韧带,与距腓后 韧带起点相同
内侧副韧带 The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s
• 内侧副韧带(MCL)也称为三角韧带,由大量成束的纤维 构成,可大致分为浅层和深层两层纤维。起于内踝止于距 骨、跟骨、舟骨。被胫后肌覆盖中、后部分韧带。Milner 和Soames对MCL描述被广泛接受 ,把其分成6部分,但 临床上很难将其一一分离出来
• 意义:①胫后肌在胫骨内侧附着点的腱鞘炎(sh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510120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讲座・正常踝关节及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邓宇 李新春 梁荣光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

2001年本科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2001年至今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工作,2006年9月至今攻读广州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踝关节(ankle j oint )是全身第三大持重关节,由胫骨下端和内、外踝构成的踝穴及距骨体共同组成榫眼状关节。

踝关节周围有坚强的韧带固定,有趾、拇屈、伸肌腱、腱鞘及胫前后动脉环抱(包绕)。

踝关节与距跟舟关节互有韧带连接,互相协调活动,因此,踝关节是运动创伤、肌腱、腱鞘磨损、关节退变、骨折脱位和感染病变的好发部位[1]。

一、踝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解剖1.X 光摄影[1-4](图1)。

(1)正位片:踝关节间隙显示清晰,呈八字或鞍形,顶部横行,中部微凹,由胫骨下关节面与距骨(滑车)上关节面构成。

两侧斜行部,分别为内、外踝关节间隙。

整个关节间隙连续不中断,对应关节面相互平行,关节间隙宽度约3~4mm 。

内踝下方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深方可见两条高密度的带状阴影,向前下方延至跗横关节附近,前内侧者为胫骨后肌及其肌腱,外侧为趾长屈肌及肌腱。

两条肌腱附近的密度减低区为关节囊外脂肪垫。

外踝软组织层次不如内踝明显,皮下组织较薄,在外踝下方皮肤和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腓骨长、短肌腱及其腱鞘的带状阴影,其内侧为密度较低的囊外脂肪垫。

(2)侧位片:踝关节间隙呈前后走行并向上凸的弧形线。

内、外踝与距骨相重叠。

距骨(滑车)上关节面的前后长度远大于胫骨下关节面。

踝关节前方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胫骨前肌腱、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及其腱鞘构成的带状密影,其后方为一三角形密度减低区,为关节囊外脂肪垫(前脂肪层)。

踝关节后方皮肤及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较宽而致密的长条状跟腱,跟腱前方及跟骨上方可见一三角形密度减低区,为跟上脂肪垫(后脂肪层),是四肢大关节中关节外较大的脂肪垫,向上延伸至比目鱼肌腹。

脂肪垫前方梭形密影由拇长屈肌腱、趾长屈肌腱、胫骨后肌腱、胫后动静脉、胫神经、腓骨长短肌腱重叠而成。

图1 正常左踝关节X线片 2.断层影像学[5]。

横断位:(1)踝关节上方层面:踝关节的肌腱分为前后两部分,胫腓骨前方由内至外分别是胫前肌腱、拇长伸肌和肌腱、趾长伸肌和肌腱、第三腓骨肌和肌腱,拇长伸肌和肌腱的后方为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胫骨后方由内至外分别是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位于趾长屈肌及拇长屈肌间,腓骨后方为腓长短肌腱,其后方为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

跟腱轴面呈卵圆形,位于最后方(图2);(2)踝关节中间层面:可见胫距及距腓关节以及踝关节的外侧副韧带,附着于外踝前缘与距骨前外侧面之间的为距腓前韧带,外踝后缘与距骨后突之间的为距腓后韧带(图3);(3)踝关节下方层面:内侧副韧带位于踝关节内侧,呈三角形,又称三角韧带,起自内踝下缘,呈扇形向下,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的前内侧面(图4)。

图2 踝关节上方层面(1.胫骨前肌腱;2.拇长伸肌腱;3.趾长伸肌及肌腱;4.胫前动、静脉;5.伸肌上支持带;6.大隐静脉;7.胫骨、8.腓骨;9.胫骨后肌腱;10.趾长屈肌及肌腱;11.胫神经;12.胫后动、静脉、;13.拇长屈肌及肌腱;14.腓骨长肌腱;15.腓骨短肌及肌腱;16.腓肠神经;17.小隐静脉;18.跟腱)图3 踝关节中间层面(1.胫骨前肌腱;2.拇长伸肌腱;3.趾长伸肌及肌腱;4.胫前动、静脉;5.大隐静脉;6.内踝;7.距骨、8.外踝;9.胫骨后肌腱;10.趾长屈肌及肌腱;11.胫神经;12.胫后动、静脉;13.拇长屈肌腱;14.腓骨长、短肌腱;15.腓肠神经;16.小隐静脉;17.跟腱;18.距腓前韧带;19.距腓后韧带) 冠状位:(1)前冠状层面:可见内侧三角韧带的胫跟束位于内踝和跟骨之间,三角韧带的内侧为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腓长短肌腱位于跟骨外侧。

距骨沟和跟骨沟间可见跗骨窦,呈圆锥形,其内充满了脂肪,所以在CT上为低密度,MR I上T1W、T2W均为高信号,跗骨窦内还含有由脂肪组织相隔的前后两组韧带,1条较浅的是颈韧带,另1条较深且靠后的是距跟骨间韧带(图5);(2)中间冠状层面:可见内侧三角韧带的胫距束,呈扇形向下,附着于距骨的内侧,外侧副韧带的距腓前韧带附着于距骨的外侧缘;屈肌支持带的内侧从上至下依次有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拇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等(图6);(3)后冠状层面:腓骨下方从上至下依次为下胫腓复合体中的下胫腓后韧带,外侧副韧带中的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下胫腓后韧带位于胫骨后结节与腓骨之间,距腓后韧带向前附着于外踝的指状窝,经内后水平走行,向后附着于距骨后部的外侧结节,跟腓韧带向上附着于外踝尖端,向下附着于跟骨的外侧(图7)。

图4 踝关节下方层面(1.胫骨前肌腱;2.拇长伸肌腱;3.趾长伸肌及肌腱;4.胫前动、静脉;5.大隐静脉;6.三角韧带;7.距骨;8.外踝;9.胫骨后肌腱;10.趾长屈肌腱;11.胫神经;12.胫后动、静脉;13.拇长屈肌腱;14.腓骨长、短肌腱;15.腓肠神经;16.小隐静脉;17.跟腱;18.距腓后韧带;19.屈肌支持带)图5 前冠状层面(1.胫骨;2.距骨;3.跟骨;4.三角韧带(胫跟束);5.胫后肌腱;6.趾长屈肌腱;7.拇长屈肌腱、8.腓短肌腱;9.腓长肌腱;10.趾短伸肌;11.拇展肌;12.跖方肌;13.趾短屈肌;14.小指展肌;15.距跟韧带;16.跗骨窦)图6 中间冠状层面(1.胫骨;2.距骨;3.跟骨;4.三角韧带-胫距束;5.胫骨后肌腱;6.趾长屈肌腱;7.拇长屈肌腱、8.腓短肌腱;9.腓长肌腱;10.距腓前韧带;11.拇展肌;12.跖方肌;13.趾短屈肌;14、小指展肌;15.胫后动、静脉;16.屈肌支持带)图7 后冠状层面(1.胫骨;2.距骨;3.跟骨;4.腓骨;5.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腱;6.拇长屈肌腱;7.胫神经;8.胫后动、静脉;9.腓短肌腱;10.腓长肌腱;11.跟腓韧带;12.距腓后韧带;13.拇展肌;14.跖方肌;15.趾短屈肌;16.小指展肌;17.屈肌支持带;18.下胫腓后韧带) 矢状位:(1)内侧矢状层面:内踝下方为三角韧带胫距束,呈扇形,前内侧为大隐静脉,后方依次为胫后肌腱及趾长屈肌腱,胫神经及胫后动、静脉(图8);(2)正中矢状层面:可见拇长屈肌位于胫骨的后方,拇长伸肌、趾长伸肌位于胫骨的前方,跟腱呈纵行长带状,向下附着于跟骨结节,其前方可见三角形的脂肪垫(图9);(3)外侧矢状层面:外踝的后方为腓长短肌腱,腓短肌腱位于腓长肌腱的前方。

胫骨前结节可见下胫腓复合体中的下胫腓前韧带,腓骨下端可见外侧副韧带中的距腓后韧带及跟腓韧带(图10)。

图8 内侧矢状层面(1.内踝;2.三角韧带-胫距束;3.大隐静脉;4.足舟骨;5.胫前肌腱;6.胫后肌腱;7.趾长屈肌腱;8.胫神经;9.胫后动、静脉;10.拇长屈肌腱;11.距骨;12.跟骨;13.拇长伸肌腱)图9 中间矢状层面(1.胫骨;2.距骨;3.跟骨;4.拇长屈肌;5.跟腱;6.距腓后韧带;7.跗骨窦;8.拇长伸肌;9.胫前动、静脉;10.趾长伸肌腱)图10 外侧矢状层面(1.胫骨;2.下胫腓前韧带;3.距腓后韧带;4.跟腓韧带;5.腓短肌腱;6.腓长肌腱;7.小隐静脉;8.胫骨;9.趾长伸肌;10.腓长短肌腱) 二、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1.创伤。

踝关节损伤是常见的骨关节损伤之一,在下肢关节损伤中仅次于髋关节,最多见于青壮年,包括骨折、脱位、骨骺分离和韧带损伤。

根据受伤机制分为内翻损伤、外翻损伤、外旋损伤和垂直压迫损伤。

(1)内翻损伤:由足在内翻位扭转、跃伤、砸伤引起。

足过度内翻,首先引起外侧腓距、腓跟韧带部分或完全断裂,或外踝发生骨折,如外力继续挤压距骨滑车撞击内踝,可发生内踝纵行劈裂骨折,还可造成距骨向内侧移位。

踝关节内翻损伤一般不发生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图11)。

(2)外旋损伤:滑冰摔倒,足外旋姿势扭伤,或足底着地时小腿猛烈内旋。

首先造成腓骨下部斜形或螺旋骨折,骨折线由前下向后上,于侧位X线片上显示清楚。

外踝骨折块向后外方移位并向外旋转;暴力继续作用则内侧副韧带撕裂或内踝骨折,骨折线横形,骨折块向腓侧移位。

暴力若继续加大,距骨向外移位并外旋撞击胫骨后缘骨折,骨折线垂直向上,骨块向上移位。

儿童外旋损伤为踝关节骨骺分离(图12~14)。

(3)外翻损伤:暴力使足产生强力外翻,或高处落下足底内侧着地,均可造成踝关节外翻损伤。

足外翻先造成内侧韧带撕裂,或发生内踝横断骨折,进而胫腓联合韧带撕裂分离,距骨向外挤压腓骨下段骨折。

巨大暴力还可发生后踝骨折。

踝外翻损伤与外旋损伤不同之处是外翻损伤胫腓联合分离更为明显,而外旋损伤不明显。

严重者距骨向外脱位。

儿童外翻损伤常为骨骺向外分离移位(图15,16)。

(4)垂直压迫损伤:绝大多数是从高处落下,足中立位着地,距骨垂直向上撞击胫骨远端,造成胫骨下段压缩粉碎骨折,内外踝分离和胫腓联合韧带裂开。

但也有因外伤时足所处的位置而有内翻或外翻的特点。

但是胫骨下端粉碎骨折是此型损伤的特点(图17)。

(5)跟腱损伤:正常成人跟腱长约15c m,其近端是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肌腹,远端止于跟骨的后结节,车祸及剧烈运动时容易损伤。

普通X线平片不能直接显示跟腱,只能显示跟腱前方的三角形脂肪间隙,跟腱断裂X线直接征象:A rner征阳性:指跟骨上方断裂的跟腱前移,与皮肤失去正常平行关系;T oygar角:为踝关节后缘自然形成的角度, Toygar角小于150°提示存在跟腱断裂。

为跟腱断裂的直接征象,由于X线平片具有较高的假阴性率,因此,对于怀疑跟腱断裂而条件允许的患者应早期行MR I检查。

正常肌腱在T1和T2加权像均表现为低信号。

跟腱是人体最大的肌腱,显示为线状或条状影低信号影,轮廓光整,边界清晰,连续性好,周围软组织结构清晰。

跟腱断裂在踝部软组织损伤中危害最为严重,其磁共振图像特征为:跟腱形态不完整,断端分离增粗,可分别表现为间隙性、部分性和完整性断裂。

跟腱完全断裂的特征为断端轮廓毛糙,边界不清,呈拖把状、絮状、杵状或犬牙交错状,跟腱呈连续性中断。

跟腱部分断裂的特征为跟腱局部纤维增厚、不规则,纤维多处不连续,内部信号不均匀,在T1和T2加权像均有斑片状或条状高信号,但尚可见跟腱部分连续存在,轮廓毛糙。

跟腱断裂后局部出现水肿,周围软组织出血、肿胀和积液,致跟腱周围的滑囊衬垫和脂肪囊结构被推挤移位[6](图18)。

(6)跗骨窦综合症:是指踝部内翻扭伤,损伤窦内的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变性和纤维化。

临床上常表现为外踝前下方酸痛不适,压痛,偶尔可见软组织肿胀,X线检查通常无异常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