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印度的特点与历史影响
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影响

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影响印度古代文明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其独特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和讨论。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宗教信仰、艺术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四个方面着重探讨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一、社会结构:古代印度的社会结构被人们称为“种姓制度”,这是印度古代文明的重要特点之一。
种姓制度将人们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社会等级,分别是婆罗门(贵族和学者)、刹帝利(军事阶层)、吠舍(商人和农民)以及达利特(贱民、奴隶和服务人员)。
种姓制度给予不同种姓人群不同的权利和地位,造成了社会的严重分化。
这种社会结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种姓制度已被废弃,但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仍然存在。
印度社会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歧视现象,特别是对达利特群体的压迫和剥削。
然而,种姓制度也塑造了印度人民的文化和价值观,强调了群体的责任和社会秩序。
二、宗教信仰:印度古代文明中的宗教信仰是其独特性的重要方面。
古印度主要信仰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
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复杂的宗教之一,强调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
佛教源于古印度,后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成为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锡克教则是16世纪在印度产生的一种独特宗教。
这些宗教信仰塑造了印度的文化特点,丰富了印度人民的精神生活。
宗教节日、仪式和习俗成为印度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印度教和佛教的教义对印度艺术、哲学和道德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艺术文化:印度古代文明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和文化而闻名于世。
印度传统音乐、舞蹈、绘画和雕塑都具有浓厚的印度古代文明特色。
著名的木雕和石雕艺术展示了印度古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印度古代文化也在文学和哲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史诗作品,以及《吠舍经》和《奥义书》等哲学著作极大地丰富了印度文化的内涵,并为后世的文学和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科学技术:尽管印度古代文明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贡献相对较少,但也有一些重要的成就。
世界历史古代印度观后感

世界历史古代印度观后感摘要:一、印度古代历史简介1.古印度河流域文明2.印度河文明衰落与雅利安人入侵3.印度的种姓制度二、古印度文化及其影响1.印度教与佛教的形成与发展2.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3.古印度文化在亚洲及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三、印度古代历史观后感1.古印度文明的辉煌与衰落2.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的阻碍3.古印度文明对现代印度及世界的影响与启示正文: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 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文明,这一时期的印度河文明以精湛的建筑技艺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著称。
然而,随着印度河文明的衰落,雅利安人逐渐从西北部侵入印度次大陆,并带来了印度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社会的一大特点,它将人们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达罗毗荼。
种姓制度不仅使得印度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受到限制,还加剧了社会矛盾和贫富差距。
尽管如此,种姓制度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印度教和佛教等宗教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印度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它吸收了印度河文明时期的许多传统信仰。
印度教强调因果律,主张人们应该通过修行和轮回,最终达到解脱。
佛教则是印度教的直接产物,其创立者释迦牟尼提倡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
佛教在印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向外传播,成为了东亚地区的主要宗教。
古印度文明在亚洲及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的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的发展为世界所瞩目。
例如,阿拉伯数字、零的概念以及十进制计数法都源自古印度。
此外,瑜伽、吠陀等文化元素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回顾古印度的古代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文明的辉煌与衰落,也能体会到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的阻碍。
然而,古印度文明仍然为现代印度及世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古印度文明的发展与影响

古印度文明的发展与影响古印度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瑰宝之一,它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哲学和科学成就而闻名于世。
在古印度的历史长河中,该文明经历了多次辉煌和衰败的循环,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对世界的影响。
一、古印度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古印度文明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哈拉帕文明。
哈拉帕文明是古印度最重要的城市文明之一,拥有精密的城市规划和排水系统,以及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和贸易。
然而,由于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入侵的影响,哈拉帕文明逐渐衰落。
在哈拉帕文明之后,古印度出现了古代王国的崛起。
其中,摩揭陀王国是古印度最早的中央集权国家之一,它奠定了古印度的社会制度和行政管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王国诸如马哈拉斯特拉王国、弥勒园王国等相继兴起,古印度的文明逐渐发展。
二、古印度文明的影响1. 宗教与哲学古印度文明发展了众多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婆罗门教和耆那教是古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它们的教义和信仰在印度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对世界各地的宗教和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文学与艺术古印度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学和艺术成就而闻名。
著名的古代文学作品《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被视为印度文学的巅峰之作,并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古印度还发展了精美的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艺术形式。
3. 数学和科学古印度在数学和科学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数书九章》是世界数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数学原理和方法,对后世的数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古印度还在天文学、医学和农业等科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4. 社会体系与行政管理古印度的社会体系和行政管理结构对世界各地的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和社会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印度社会的结构和秩序,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在印度及周边地区长期存在,并对后来的社会制度产生了影响。
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
千百年来,这片土地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
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讨。
一、宗教古代印度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宗教。
印度拥有多种宗教体系,其中印度教和佛教是最有影响力的。
这两种宗教在古代印度文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度教起源于印度高原地区,它是一种多神教的宗教体系。
在古代印度文化中,印度教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方面,如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等。
印度教中的吠陀经文传承至今,成为塞缪尔的《印度文化史》等不可或缺的历史和文化书籍。
佛教的诞生和发展也成为了古代印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一个王子萨里普塔·迦乔诞生在印度西北部的克苏拉,成为后来的佛陀。
佛教是一种以解脱为主题的宗教,旨在通过修行和觉悟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幸福。
它对古代印度文化的影响极广,并成为了东亚文化中最重要和流行的一部分。
二、哲学哲学是古代印度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印度哲学是一种思考人生、宇宙和人类之间关系的哲学体系,它通过逻辑推理和精神探索探索人类的存在方式。
印度哲学有两大支系,即达尔物马特和尼阿亚耳尼亚。
达尔物马特哲学重视灵魂和心境的探索,它被描述为一种诠释经验世界的学说。
而尼阿亚耳尼亚哲学更注重现实和理解世界,它强调对真实和正确的认识和探索。
这两种哲学体系相辅相成,成为印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艺术古代印度文化的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印度舞蹈和音乐。
印度舞蹈有着千姿百态的风格,包括古典舞、民间舞等。
在古代印度文化中,印度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可以整合宗教、音乐和文化,强调个人和宇宙之间的和谐和平衡。
印度音乐的印度和西方的区别在于旋律的模式与节奏。
印度音乐使用一种名为“拉覲的音乐制度”,它由一系列可转换的音阶组成,音阶的划分和音符的排列方式各不相同,从而产生了各种独特的声音风格。
八年级历史上册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上册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古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文明的地方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和制度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概述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哈拉帕文明,它是印度次大陆最早的城市化文明。
古印度文明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二、政治制度古印度社会主要由各个城市国家组成,这些城市国家相对独立,政治制度以君主制为主要形式。
君主是古印度社会的最高权威,但国家的治理也有赖于各级官员的协助。
古印度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君主与官员共同管理,体现了相对分权的思想。
三、经济发展古印度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其粮食产量世界上屈指可数。
同时,古印度也是亚洲最早的贸易国家之一,与其他古代文明展开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古印度还以手工业和纺织业著称,出口的棉布在世界上广受欢迎。
四、社会结构古印度社会分为四个阶层,也被称为“吠舍罗”制度。
最高阶层是婆罗门,他们负责宗教和学问;其次是刹帝利,是统治者和军事精英;再次是维沙,居于中产阶级;最低阶层是苏达拉,主要是从事劳动的阶层。
吠舍罗制度对古印度社会的组织和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宗教与哲学古印度特色鲜明的宗教是古印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教和佛教是古印度的两大主要宗教,对世界宗教产生了深刻影响。
印度教强调轮回转世、命运和个人责任的观念,佛教则强调慈悲、禅修和超越个人欲望。
六、对世界的影响古印度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
首先,古印度的数学和天文学为世界所瞩目,他们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和“零”的概念,并在几世纪前就掌握了高度精确的天文学知识。
这些对后世的数学和天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古印度的文化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印度教和佛教传播到东南亚以及其他地方,成为当地重要的宗教信仰。
印度的文学、音乐、舞蹈和艺术形式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与贡献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与贡献在世界历史上,古代印度是一个极富文化魅力的国度。
从古至今,它凭借着卓越的文化成就与伟大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一、数学与天文学古印度人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是举世闻名的。
早在公元前5世纪,印度数学家巴克沙利写下了《胡经》。
这本书上开创了零的概念、引入了无限数列以及解决了二次方程。
此外,古印度人还是从阿拉伯传到欧洲的符号“0”的发明者,这个数字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在天文学领域,印度人早在公元前500年就发现了月球和太阳恒星的运动规律。
此外,他们还发现了龟背式天文仪,它是一种测量太阳、月亮、恒星和行星位置的仪器。
到现在,龟背式天文仪仍然用于珠宝店,用来判断吉时和不祥之时。
二、佛教的兴起佛教是一个追求内心平和和人际和谐的信仰体系。
该宗教源于公元前6世纪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兴起,由释迦牟尼(又称佛陀)创建。
佛教迅速传播到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并进入中国和日本。
佛教的兴起,让人们不再将重心放在祭祀和仪式上,而是将心思放在道德和内省上。
佛教思想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古印度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三、基于净土崇拜的婆罗门教派婆罗门教是印度教中最古老,也是最影响深远的一支。
该教派非常重视祭祀仪式和戒律。
在公元前6世纪之前,婆罗门教仅流行于印度次大陆,但是,根据僧伽罗史诗的记载,公元前29年,位于古印度中部的安达甘那镇就已有一座婆罗门寺庙。
该寺庙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扩建和维修,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婆罗门寺庙之一。
婆罗门教赞美自然现象和天空中的神灵,其仪式非常热闹盛大。
此外,基于净土崇拜的婆罗门教派又是古印度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净土崇拜是一个敬奉阿米达佛(印度崇尚勇士的神)和观音菩萨的仪式。
该仪式主要强调因果轮回和轮回解脱。
净土崇拜的教义深深影响了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和信仰。
四、印度文学的兴盛古印度文学不仅精美绝伦,且种类丰富。
最具代表性的是《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artha shastra》等。
印度的历史及其文化影响

印度的历史及其文化影响印度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古代印度曾经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象牙、香料、丝绸等物品出口到中国、罗马帝国等地,吸引了不少商人前来贸易,也帮助了印度的经济发展。
在古代,印度被不同的王国控制,其中古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中心地带地区是印度教和佛教发源地。
古代印度的航海和军事技术也被世界所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摩揭陀帝国的阿育王,他的治下领土辽阔,在他的带领下,印度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与发展。
阿育王经常进行修建道路、灌溉工程、建立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印度带来了巨大的繁荣和进步。
印度的文化影响深远,影响了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学、科技和哲学。
其中最著名的文化遗产是婆罗多和摩诃婆罗多这两部古代著作,它们是印度文学和人类文化的珍宝之一。
婆罗多和摩诃婆罗多描述了印度的历史、神话和宗教,其中婆罗多讲述的是吠陀时期至印度教演化的故事,摩诃婆罗多则讲述的是大战中的伟大篇章,是创作文学艺术的杰作。
另外,印度文学也以梵语为主,日后发展为印地语、孟加拉语和泰卢固语等多种语言。
其中,古代的梵语文学代表性作品《吠陀》、《梨俱吠陀》、《达摩吠陀》、《阿修罗梵义经》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印度的文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也起到了桥梁作用。
此外,印度的文化也影响了哲学、科技和宗教。
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等宗教都起源于印度,其中佛教是最有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宗教之一。
佛教的教义以慈悲和和谐为基础,世界上多个国家都信仰佛教。
印度的哲学也对世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印度哲学对于东亚哲学的发展影响尤为显著。
总之,印度历史和文化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元素,它的悠久历史、多元文化、深厚的宗教传统和丰富的文学资源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进步,更为我们了解这个神秘国度和其人民提供了帮助。
古印度知识点总结

古印度知识点总结古印度历史古印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这个地区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
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间,古印度出现了几个重要的王朝,包括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和犍陀罗王朝等。
这些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对古印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印度的文化古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这里居住着来自不同种族、宗教和语言背景的人们。
古印度的文化以梵文文学、雕塑、绘画、音乐、舞蹈和建筑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最有名的是梵文文学和雕塑。
古印度的文化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印度的宗教古印度是世界上宗教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这里居住着佛教、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和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信仰的信徒。
其中,印度教是古印度最为主要的宗教,它对古印度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印度教之外,佛教也是古印度的重要宗教之一,它由古印度的苦行僧创立,并在中国等国家传播开来。
古印度的哲学古印度是一个哲学思想发达的国家,它产生了许多对世界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
其中,印度教的哲学思想包括耆那教、尼尔维伽、乔缽陀和旁廷加等哲学流派,它们对印度教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佛教也是古印度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它提出了无我、因缘和空性等重要概念,对后世佛教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古印度的科学成就古印度是一个科学成就辉煌的国家,它在医学、数学、天文学、农业和金属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古印度的医学在古代世界享有盛誉,古印度医学家通过对植物、矿物和动物的研究,发明了很多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在数学领域,古印度发明了十进制数字、零和负数等概念,这些成就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古印度的天文学也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古印度的天文学家观测到了太阳、月亮、星星和行星的运动规律,这些成就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古印度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伟大科学成就的国家,它对世界的影响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代印度法的特点与历史影响136230003 原豫星【内容摘要】古代印度法是印度奴隶制时期法律制度的总称,其法律具有深厚的宗教哲学基础,与宗教关系密不可分。
法律赋予宗教以其社会性,宗教则给予法律以其精神、方向和法律获得尊敬所需要的神圣性,而作为古印度宗教法律核心的种姓制度则对古代印度法律制度的演变、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古印度法宗教种姓制度古代印度法是印度奴隶制时期法律规范的总称,既包括婆罗门教法和早期佛教法,历史上印度法系的基础。
古代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暹罗(今泰国)、菲律宾等国的法律是仿照印度古代法制定的,印度法系即上述各国古代法律的总称。
法律、宗教与信仰在印度法系中关系犹为密切,而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种姓制度位于印度社会的整个历史阶段都有着犹为重要的影响。
一、印度法与宗教古代印度法符合东方绝大多数国家奴隶制社会法律的特点,即具有东方法和奴隶制法的共性——通过君权神授管理国家;诸法合体,法条具体而缺乏抽象概念和规则;维护奴隶主的特权和利益;维护社会当权主体,推崇君权、夫权和父权。
古代印度的宗教信仰完全承载了上述各项,成为践行法律的基本途径和实体手段。
(一)古代印度法律制度与宗教密不可分古代印度的法律渊源来自于众多宗教。
婆罗门教是外来的雅利安文化与印度西北部的土著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雅利安人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进入印度西北部,带来了“吠陀教”及其“吠陀文化”。
吠陀教是大约公元前二千年古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的一种多神信仰,以《吠陀》为核心经典。
婆罗门教的产生使其教法成为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渊源,其教法不仅对教徒的宗教生活进行约束,更对教徒的世俗生活生活进行调整和限制,如所有权、债和婚姻家庭等方面。
以所有权为例,法律保护私人的财务所有权,但受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影响,在古印度“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全都是婆罗门的财产;由于地位优越和出身高贵,婆罗门的确有资格享有一切”。
“婆罗门可以毫不犹豫地拿去首陀罗的东西;因为他不存在任何财产;因为他的钱财本来就是应该被主人拿走的”。
在债法关系上,同为借贷者,收取的月息分别是:婆罗门2%,刹帝利3%,吠舍4%,首陀罗5%,法律给予高等种姓的债券特殊的保护。
佛教的产生使古代印度法渊源产生了重大变化,三藏规定了教徒的行为准则,紧紧围绕“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佛门戒律来展开,与婆罗门教法的形式和内容完全不同。
“持戒”是对每个佛教徒要求,具有防非劝善的功能和保护协调的作用。
佛教中的“五戒”也是众多国家法律中明文予以规范和禁止的,更是当时印度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的浓缩和提炼。
法律的内容和编排体例都深受教义的影响。
在法律的内容方面,其主要内容种姓制度、所有权、债、婚姻家庭法、刑法及诉讼制度,皆来源于婆罗门教的教义。
在法律的编排体例方面,受宗教影响最典型的当属《摩奴法典》,该法典按婆罗门教的“四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局期和遁世期)来安排其体例。
整部法典共12卷,始于“创造”,终于“行为的果报——转世与解脱”,中间为再生族的法律(第5卷),分别为“梵行期的法”(第2卷)、“家居期的法”(第3至第5卷)、“林居期的法”和“遁世期的法”(第6卷),依次规定了再生族在各个时期应遵循的行为规则。
(二)宗教为主,法律处于附属地位种姓制度被认为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初步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
根据婆罗门教法的规定,掌管宗教祭祀的婆罗门被认为是“万物之主”,拥有最高地位和众多特权,也是古代印度法律的实际制定者。
因此,古代印度的法律制度着重维护婆罗门的利益。
宗教是确立婆罗门地位的基础和依托,在印度社会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法律则是占统治阶级地位的婆罗门用以巩固自身地位和特权的又一保障,处于附属宗教的地位。
(三)古代印度法是宗教、法律等各种规范的混合体古代印度法的主要渊源是宗教僧侣们根据社会习惯和自古流传下来的圣人言行,从维护统治阶级自身利益出发编纂的,区别于现今国家的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由此而产生的古代印度是宗教、法律等各种规范的混合体。
以婆罗门教法为例,其公认的法律性质最明显的教法的三大渊源皆是在法律规范中夹杂着宗教戒律、玄谈和道德说教。
以《摩奴法典》为例,纯粹法律性质的条文仅占四分之一。
阿育王的石柱法虽是国王敕令,但其内容也主要是弘扬佛教的教义和精神,并不具有纯粹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和禁止性。
如阿育王曾在一段敕令中写道“少行不义,多作善事,慈悲,布施,真诚,清净。
”这显然同一般意义上的国王敕令区别较大。
二、印度法与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同时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摩奴法典》是其代表性的法典。
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
种姓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
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
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同时它还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古代奴隶制社会时期分化出严格的阶级,整体社会法制也围绕着这一制度为中心展开。
从古代印度立法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它对于种姓制度的严格维护,并给与高等等种姓的权益以特殊的保护,例如前文所提到过的债法对于高等种姓的特别保护;在婚姻法上也严格限定不同种姓的人之间不得通婚。
诸如此类的规定严格控制了不同种姓的活动范围权限,规定了不同程度的权利和义务,将各等种姓之间界限明确开来,也将不平等发挥到了极致。
高等种姓拥有极大特权,而低等种姓却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而这正是印度奴隶制社会的严重弊端,那么在这一制度下建立起的法制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公平而言。
一切法制均为保证上层种姓利益而设,极大地压迫了下层民众,这在婆罗门教时期尤为突出。
随着阶级矛盾尖锐而应运而生的佛教成为国教后,虽然对原本的种姓制度有一定冲击,佛经逐渐成为了立法的渊源,宣扬众生平等的思想,但这对于种姓制度及受其影响较久的古印度法律并没有太大影响,并没能从真正意义上扭转这种局面,种姓制度依旧影响着印度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种姓制度在印度的现代社会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前文提到古印度的法律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便来自于婆罗门教的教义。
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宣扬善恶有因果,业力有轮回;二是声称万物皆为造物主“梵天”所造,但各个种姓是梵天用身体的不同部位生出来的,高低贵贱迥然不同。
为了表示对梵天的敬畏和服从,就必须竭力维护种姓制度。
作为当时印度的统治支柱的婆罗门,其祭司便是国家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教义也自然成为国家法律的主要内容。
婆罗门祭司们将教义编成“法经”、“法典”等,用法律形式将种姓制度固定下来。
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部法典便是《摩奴法典》,它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式的法律典籍,全面阐述了婆罗门教的教义,详细规定了种姓制度的具体内容。
显然,这种明显带有阶级性的宗教信仰进入法律生活也就催生了明显带有阶级性的法制。
由宗教出发进行立法并不是古印度的专利,对比古希伯来法,《摩西十诫》《摩西五经》等正是在宗教背景下出现的,但它却并没有融入如种姓制度般严密的等级制度,没有因此将社会人为划开来。
即便是在同出于奴隶社会的中国古代时期,阶级的存在却不至于如此森严的划分,甚至于不同种姓之人不得通婚,但于中国而言虽讲求门当户对但却没有明文的法规禁止不同等级之人的通婚,而由此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出现及影响便独具特色。
更进一步说种姓制度影响着古印度法制乃至人们的思想,而这种影响力的缘由便在于宗教在古印度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而法律是作为规范宗教统治下的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而存在的,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婆罗门教所维护统治的工具。
法律与宗教分享着许多共同的内核,例如普世性、传统性、权威性、仪式性,法律,法律赋予宗教以其社会性,宗教则给予法律以其精神、方向和法律获得尊敬所需要的神圣性。
作为神圣信仰的婆罗门教和由信仰而生的法律自然在古代印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种姓制度作为婆罗门教的一项核心,也就自然而然的占据了核心的地位,成为了古印度社会方方面面的核心。
种姓制度对于印度法律的影响关键在于其本身立法思想,而其着重于纳入宗教,尊崇宗教的思想的指导使这种法制的宗教色彩越发浓厚,将阶级性的分化色彩更将浓墨重彩的画出,将等级的区分划分代替原始的根本歧视,而对于宗教法律的信仰又使其存在具有合理性,甚至在很长一段奴隶社会时期中我们所看到的是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异议和反抗,而佛教的产生也仅仅是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却并没有动摇其在印度社会的地位。
三、印度法与影响古代印度法是古代印度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诸种因素共同发展的产物,凭借宗教的强大凝聚力和延续性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一直影响着印度现今的立法。
在殖民地时期,《摩奴法典》仍然是英国殖民统治者解决印度教徒之间某些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
印度独立后,其编纂的《印度教法典》仍是以《摩奴法典》、阿育王石柱法等古代宗教法为基础。
在古印度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度法系属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其对印度周边的东南亚各国立法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核心内容种姓制度曾被许多周边国家发展为适合各自统治的等级制度或阶层划分原则,并被赋予相应的保护利益和特权范围,对各国的政治、法律皆有深远的影响,且这种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婆罗门教”2.百度百科“古代印度法”3.(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4.尚会鹏著,《种姓与印度教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