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思辨类材料作文9题1

哲理思辨类材料作文9题1
哲理思辨类材料作文9题1

善与恶

韩非子说,“车匠造好车子,就希望别人富贵;棺材匠做好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并不是车匠仁慈而棺材匠狠毒;别人不富贵,车子就卖不掉;别人不死,棺材就没人买。

韩非子这番话你是否认同?一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他内心的善恶有没有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结合你的经历、感受、体验、思考等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这个材料作文要抓住关键句——“一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他内心的善恶”,思考灵魂的善恶给自己、他人、社会产生的影响。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底,就是黄金”,夸美纽斯也曾指出“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不错的,人生若无善良,生命便失去光彩,灵魂便走向枯萎;社会若无善良,社会便处处成为荒芜的沙漠,人间便处处是凄寒的严冬。善良让人性闪光,让人格伟大,让社会和谐,让世界温馨。

一个人品质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行为决定的。如果一个人不断“行善”——做好事,随着量的积累,必然“成仁”——成为一个好人,最终受人敬重,得到好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不断“作恶”——干坏事,随着量的积聚,必然“灭身”——成为一个坏人,甚至落得身败名裂。

古之孔圣人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务必要把这项任务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多做“积善成仁”的事。只要联系实际,展开来写,就能写出好文章。

选材标准:可以选用对比的行为来展开文章;也可以从善与恶的作用来选材,突出善与恶给个人、他人与社会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豆与萁

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广为人知,郭沫若曾仿拟曹诗写成《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上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曹植用“豆与萁”来比喻手足相残,

郭沫若则认为,若站在豆的一面,“可以感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但若站在萁的一面,“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合适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只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就能化难为易了。材料中曹植的《七步诗》“广为人知”,便点出了是一种传统的认识法。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若站在豆的一面”和“若站在萁的一面”等语句,则运用了逆向思维,说明看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这样一分析,就不难确定出所给材料的主要意思:1、对待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2、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3、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问题等等。

选材标准:可以选用具体的故事来展开文章;也可以从逆向思维的作用来选材,突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人们的生活中重要的作用。

没有哪项成功与进步,能离得开质疑与批判。没有理性的批判性思维,一个人往

往就无法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拥有独到的思想见解、独特的分析说服力。但是极端的批判思维,往往会带来急躁的情绪、极端的言行。其实,许多事情不是那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的关系。基于尊重和通识的理性的判断、客观的分析和均衡的观点,往往可以让人们避免从赞扬的极端走到了批判的极端。

理性的巧妙的批判,是一种温柔的批判,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是一种基于希望的批判,甚至可能会是一种体现某种爱的批判。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此,欧阳修谈论唐朝纵囚如此,张思先提醒宋太祖食言亦如此。

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以《温柔的批判》为题,立意合理,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阅读所给材料,我们不难发现这则材料的核心是“理性的批判”、“温柔的批判”、“建设性的批判”、“爱的批判”。

批判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不好就会起反作用。

温柔的批判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人们处理问题时的艺术。批判时应当含蓄,而不能直接,含蓄则使人易于接受,从而达到批判的目的。如邹忌由此及彼推论出“王之蔽甚矣”,从而成功达到批判的目的。

学会如何批判与人生的知识、修养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特的分析说服力,同时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极端的言行。只有这样,批判才是尊重与爱的表现,也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理性的批判,既能激发一个人灵魂深处的自省和自救,又能让他在自我悔悟的过程中得到升华。温柔的批判就像加了糖的咖啡,更容易让人接受。

选材标准:可以选用具体的故事来展开文章;也可以从“温柔的批判”的作用来选材,突出理性的、委婉的批判在人们的生活中重要的作用。

晏子智批景公

战国时期的齐景公,喜好狩猎,酷爱饲养能够捕捉野兔的老鹰。一天,烛邹不小心让一只老鹰飞跑了,齐景公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斩首。晏子获悉此事,急忙上殿奏禀齐景公:“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这么轻易就杀了?待我公布完他的罪状后再处死吧!”齐景公点头同意。晏子指着烛邹说道:“烛邹,你为大王养鹰,却让鹰飞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使得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会让天下人认为大王重鸟轻人,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好啦!大王,请处死他吧。”齐景公满脸通红,半晌才说:“不杀他了,我明白你的话了。”

素材点拨:晏子含蓄委婉的批判方式既没有使君王难堪,又替烛邹说了情,这是一种温柔的批评。有时候,因被批判对象身份的特殊性,当我们不便进行直接的批判时,可采用借彼批此的手法,含蓄蕴藉,在不伤害被批判者自尊心的前提下,让其自我感悟,自纠其错,从而达到批判的最佳效果。

温柔的批判

冯雪梅

日本政府罔顾历史,非法“购买”钓鱼岛,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怒和不满。一段时间来,我国不少城市都爆发了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从不断更新的微博中可以看到这些抗议活动的进展,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表达爱国

热情的同时,如何能做到冷静克制、保持理性批判。(由新闻事件引出中心论点“保持理性批判”。)

被掀翻的汽车、冒烟的街道、暴戾的表情——当日本媒体幸灾乐祸地称中国抗日陷入“暴徒化”,并预测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时,“非理性”的批判,正中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下怀”。

泄愤式的批判,保卫不了钓鱼岛,更保卫不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失去了对法律底线的恪守,激情会使人变成恶魔。“义愤填膺”地打砸同胞的汽车、“同仇敌忾”地围攻在华日本人、吃霸王餐、抢劫店铺……这些暴行,跟爱国毫不沾边。

砸车,损害的是公民的个人财产;袭击日餐店,累及无辜;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也让国货一并受损。在全球化之下,各国的经济已经彼此渗透融合,不由分说地抵制,很可能导致“玉石俱焚”。(反面从不同角度分析“非理性批判”的恶果,发人警醒。)

爱国和害国,有时只有一步之遥,理性是二者的分界线。钓鱼岛之争以及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绝非“匹夫之勇”所能了断。愤怒和冲动,不是解决问题之道。保持理性,才能应对复杂的局面,才能获得支持和尊重。而一旦偏离了理性,再理直气壮的诉求,也会在“闹剧”中化为乌有。以此来审视此次游行,在谴责一些暴力行为的同时,也应向那些理性的批判者致敬。

爱国,不是喊喊口号,图一时之快,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之争,最终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让我们记住一个年轻人的话。他说:我们要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货,我们在各行各业都要比它做得好,我们的官员,比他们的廉洁;我们的街道,比他们的干净;我们的桥,比他们的结实;我们的年轻人,比他们更有未来,更有希望。(提出“理性批判”的具体建议,突出现实针对性。)

这才是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独到的思想见解、独特的分析说服力的批判,是一种巧妙的批判,是一种温柔的批判,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是一种基于希望的批判。

佳作点评:

这篇文章属于时事评论。作者先分析驳斥了打砸抢烧之举的有失理性,然后从正面阐述理性批判的具体行为及其意义,最后以总结性的语句“这才是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独到的思想见解、独特的分析说服力的批判,是一种巧妙的批判,是一种温柔的批判,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是一种基于希望的批判”升华观点。其观点态度之冷静,阐述之有据,思维之有序,体现出出色的分析思辨能力。

坚持与改变

我们常说人必须执著于理想,我们赞美“数十年如一日”的毅力与恒心,也常激励人们为了那“一朝功名”的目标,必须能够坚忍“十年寒窗”的寂寞与辛苦,我们一直生活在种种的执著之中。

而大自然是不执著的。天空里的水汽积聚多,云便成形;风吹过来了,云便飘动,变幻着各种不同的样子;风大了,云便消散无踪,一切的变化都顺应自然,毫不坚持某一种形态。因为不坚持,天空的云才能展现万般风貌;因为不留恋,树木才有春天的新生。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材料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这是一个辩证性的材料,关键词是“执著”与“不执著”。由材料第二段“而”我们可以看出前后两段是转折关系,所以重心应落在“不执著”上。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论证角度1:顺应自然,不坚持某一固定形态。

云随风而动,叶依季而落,水因地而流。顺其自然,不仅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可贵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心境,是寻求生命的平衡,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是一种洒脱的心态,是一种豁达的生活观。

论证角度2:学会变通,智慧地生活。

云的变化,成就了姿态万千;叶的变化,成就了春天再生;人生也应适时而变。变通是山穷水复时的柳岸花明;变通是苍云遮天后的拔云见日,更是满山池沼中的一泓清泉。在我们茫茫征途中,无论路途多么艰险,前程多么遥远,只要我们鼓足风帆,把持着变通的船桨,也能乘风破浪,驶向理想的彼岸。

选材标准:可以选用具体的故事来展开文章;也可以从执著与不执著的作用来选材,但无论从执著,还是从不执著上,都应该突出执著或不执著给人的成功带来的深刻影响。

通子与执子

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于田舍。有老父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反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入’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明·陆灼《艾子后语》

素材点拨:执子缺少变通,“不识时务”,难免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而通子会“审时度势”,以退为进,相应会活的潇洒轻松许多。世界瞬息万变,转眼日新月异,忙碌的现代人,只有学会不留恋过往成就,敢于尝试新角色,眼光长远才能立足于这个纷繁的社会,这个素材适合从正面去论证这个观点。

执著与变通

执著是《孙子兵法》“以不变应万变”的冷静,变通是《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智慧。生活中的事物不会总是一成不变的。正如艾子所说的:“通也智哉,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因此,我们要在执著中学会变通,让变通来实现执著。

只有执著的人生是单调而清苦的,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日子遥遥无期。飞蛾扑火,九死一生,在光与热将对生命顶礼膜拜的灵魂吞噬后,留给我们的,除了可敬,还有什么?蜂死瓶底,气竭力尽,在冷笑的透明魔鬼将“执著”的信仰捏个粉碎之后,留给我们的,除了感喟,还有什么?没有变通的执著,是作茧自缚,自关成功的门。(两个反问,气势非凡,突出“变通”的重要性。)

只有变通的人生是摇摆蹉跎的,碌碌一生是必然结果。项羽,纵然是一代霸王,也终为莽夫之名,有勇无谋,学习、学剑、学兵法,只知道变通却不知道执著,终在四面楚歌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给我们的,除了惋惜,还有什么?没有执著的变通着,必然是失败的。

执著是变通的前提,变通是执著的途径。三国中的曹操刺董卓,他执著,但也懂

得变通。一旦刺杀败露立刻改口献刀,他了解此条,霸业都需要生命,保命要紧。他的变通有执著的强硬,更有人生的睿智。这样的智慧将会使你的执著锦上添花,才会有更加执著的下一步,执著与变通才会铸就辉煌。(辩证地分析“执著”与“变通”的关系。)

生命的长途中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小路;有春光明媚万紫千红,也有寒风凛凛万木枯萎。在生命的寒冬里,让我们把执著与变通结合起来。勾践之国,这对一国之君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他的执著是复国,他的变通是委身吴国。几年辛苦,几年苦计,草席上酝酿出他的复国大业,他成功了。他的人生是执著与变通的最好证明。学会执著与变通,终会走向成功。

执著与变通是一种武器,可以使将士在战场上得胜;执著与变通是一剂良药,可以使商人在商场上战胜危机;执著与变通是一抹彩虹,可以为学生的学业添上一缕光辉!为了未来,执著吧!变通吧!(比喻、排比的运用,使观点更生动,气势更强烈。)

佳作点评:

文章立意“执著是变通的前提,变通是执著的途径”充满辩证色彩。先论“只有执著的人生是单调而清苦的”,再论“只有变通的人生是摇摆蹉跎的”,又论“执著是变通的前提,变通是执著的途径”,最后论“应学会结合执著与变通”,结构严谨。论据丰富,运用反问、比喻、排比,语言有文采,论证又很有力。

为“瓦全”又何妨

中国人敬仰并倡导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或许是一种精神洁癖,能实践者固然让人敬佩,但“瓦全”者未必就让人生厌。勾践卧薪尝胆、韩信曾受胯下之辱、蔡锷在八大胡同厮混,都让人津津乐道。所以,一个人你是瓦全还是玉碎,关键是不要被凌辱的重荷压断了自己的脊梁骨,挤走了自己的良心与骨气。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合适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阅卷详解】

这个材料的关键句在“一个人你是瓦全还是玉碎,关键是不要被凌辱的重荷压断了自己的脊梁骨,挤走了自己的良心与骨气”,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玉碎是为维护尊严,是坚守正义的表现”、“瓦全也是为了将以有为,是一种人生的智慧”等观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种豪壮的气节,为了个人与民族的尊严而视死如归,人头可以落地,脊梁依然坚挺。但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往往让我们感到无限遗憾与惋惜,如项王的乌江自刻、屈子的泪罗投江。为瓦全又何妨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拿着鸡蛋去碰石头,是莽夫的表现,并不是英雄。生命在,哪怕面临绝境,我们依然可以“将以有为”,拯救危亡中的民族、破灭中的理想,这不也是一种责任与骨气吗?

【素材·论据方向】

选材标准:可以选用具体的故事来展开文章,分析“宁为玉碎”或者“宁为瓦全”对人生及社会的重要意义。

文天祥:隐忍以行

文天祥遭受扣押,被驱北上,不以“使者”对待,本来“分当引决”,而他却“隐忍以行”,并非贪生怕死,而是为实现救国之“志”,“将以有为也”。死是为了报国,生也是为了救国。到了京口,文天祥“得间奔真州”。当时的皇帝和朝廷大

员们投降的投降,退隐的退隐,而文天样为了“将以有为”,千方百计逃出来。他一到真州,就把在元方窥探到的元军虚实写信“告东西二阃’,想促使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淮西制置使夏贵和真州守将苗再成三方联合,一举而使南宋“中兴”。

素材点拨:古人云:“杀身成仁易,隐忍受辱难。”“引决”容易,但于国无补。为了“将以有为”,文天祥“隐忍以行”,深刻的表达了他饱含辛酸、忧国忧民的情怀。

宁为瓦全,不为玉碎

我不知前人是以何种气节在一次次朝代更迭、江山易主之时手蘸鲜血写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语豪言的;只是每次看到项王的乌江自刎,屈子的汨罗投江都感到无限遗憾与惋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是他们血染长河体面的一个借口,让他们可以微笑着、微笑着作为气节一词的代言人千古流芳。但这并不能掩饰他们不敢目睹民族之灭亡、理想之破灭,不敢重振旗鼓去颠覆现状、重整河山的逃避心理。(“反弹琵琶”,观点新颖。)

屈原和项羽,说来奇怪,似乎历史老人也觉得他们的事迹不太光彩,而隐匿了他们的名字屈平和项籍,以字“原”和“羽”为后人所知。相比于他们,我更喜欢看到以真名闻名于千古的勾践,他身着短褐,卧薪尝胆的光荣经历对我来说远比屈原的“怀石赴水”和项羽的“霸王别姬”来得更有人情味,更令人感动。

千年前的暮秋,落日熔金,乌骓哀鸣,美人垂泪。本可以成为成败转折的乌江终成了霸王的坟墓,只是因为他自负地以为天要亡他,便不理睬江东子弟的多才俊,便膜拜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箴言,对着自己,而不是敌人,举起了死亡的屠刀。

屈原说:“夫清白之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一清一直,脆生生的断送了多少弯弯腰受点辱就能重铸河山的伟人和伟业?一个厚字,又熄灭了多少豪杰不能为一却难能有二的灵魂爝焰?

我以为,仅为如玉的清白断送生命,留下个死亡的尊严,虽豪壮,却绝不足取。他们的坚贞气节固然值得尊敬,可我尊敬的只是他们求死的勇气,却不会忘记纪念那些为了更加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含诟忍辱的活着、宁为瓦全不为玉碎的人。(辩证分析,观点一分为二,但又有所侧重。)

两千年前被迫屈膝投降的勾践,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萧索的额暴露在寒风中,黑黄精瘦,青筋突起。他没想过他护身的匕首只要一抖插进自己的心窝就可以一了百了吗?我不知晓。然而最终他决绝的选择卑微的活着,用十年如瓦一般的沧桑换得了复国的辉煌。

还有一千年前挣扎于政治漩涡的东坡,风尘满怀,漂泊无涯。无耻小人酸溜溜的嫉恨把我们世界级的大诗人送向了地域上的荒蛮,我真庆幸,庆幸东坡没有在被押解途经太湖时宁为玉碎,否则湖水淹没的,将是一段多么瑰丽的文明?然而东坡的坚守是对的,被政治权术蹂躏得如粗瓦般的灵魂在烟瘴四布的密州,在凄风苦雨的黄州,淬炼,然后升华,使东坡收获了比玉石还要珍贵百倍的笃定情操。(勾践和苏轼的例子,与项羽、屈原形成对比,突出观点。)

我相信那俯首称臣以及卑躬屈膝的背后闪亮的,是一颗不愿轻易服输的倔强的心;那宁为瓦全也不为玉碎的柔韧与隐忍的灵魂深处孕育的,是一个更远更美更真实的梦。梦的开始是黎明前的黑暗,阒然惨淡,远不及玉之圆润,甚不如瓦之粗粝。可那完整虽然鄙陋的瓦片,心中始终写有一个光明得多,响亮得多的明天。那明天,终

会在梦的尽头实现。

当然,所谓的瓦全背后是真气节,而不是为生而生、为全而全,贪生怕死的汪精卫式汉奸。(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宁为瓦全,不为玉碎,是因为一时的低下是真正的大气节、大胸怀,是因为一时的屈辱乃为了永世的安生,是因为背后有更崇高的、更远大的理想在召唤,召唤人们忍受一时的屈辱,走向人生的峰巅。

佳作点评:

当人们还在为项羽、屈原的不屈气节津津乐道之时,本文作者却认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是项羽、屈原为自己找的一个“体面的借口”。如此新颖、犀利的观点自然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接下来,作者列举勾践和苏轼的例子,与项羽、屈原形成对比,引出文章主旨.旗帜鲜明地指出只有为了更崇高、更远大的目标“宁为瓦全,不为玉碎”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辉煌。文章洋溢着一种思辨的理性美。

一个会布局的人,永远不会把人生塞得太满。

即便是不懂画的人,也能一眼看得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之处:西洋画,满;中国画,空。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

中国话的最高境界,在于话音留三分。

衣若素雅,能凸显你的脸庞。

妆若素淡,能映出你的气质。

……

那些人生的留白,让你看起来更为丰富。

生活也需要留白,凡事留有余地,方不致进退失据。多给心灵以成长和思考的时间,善留其余。请以“留白”为话题,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阅卷详解】

“留白”源自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的布局艺术,讲究在画面上要适当留有空白,不能太挤太紧。在留出的空白的中让人腾挪想象,品味无穷之趣,为读者的审美思维提供了空间。人生也应“留白”才行。比如就学习而言,要留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有个人爱好的空间。这才有个性,有情趣;再如就教学而言,要留给学生一些“空白”,教师不能奢望把全部知识都教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自己钻研的时间,有自己钻研的问题;处理事情要留有余地,不能做绝;生活也要留有一些“空白”,要有休息调整的时间……

“留白”不等同于“空白”。“留白”是有意为之,而非无意为之;“留白”是经过人思维选择之后留下的空间,如城市楼群之中的绿草地等;其主旨应是积极有为的,而非消极无为的。而原先就客观存在的一无所有的“空白”,是人尚未施加思想行为的荒漠。

【素材·论据方向】

选材标准:可以选用具体的故事来展开文章;也可以从留白的作用来选材,突出留白在艺术创作或为人处世上的意义。

留白

撇一丛幽兰,枝条尖的留白给人以抽芽绽蕊的想象;画一片墨竹,碎叶间的留白给人以迎风舒展的享受;走一程人生,生命中的留白给人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墨色太浓则浮艳,生命太满则扰攘。留白,让生命更加完美充实。(开篇整句,富有节奏,观点突出。)

留白,是一种大智慧,真境界。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有必反。人生中若处处追求完满,则会显得拥挤不堪。留白,在圆满的终点轻轻划下一道缝隙,开启一个空间,留给自己放松,也留给别人想象,非但不会造成缺憾,反而会使生命更臻于完美。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她的生命如同传奇。她因为任用贤臣、开创盛世、造福社稷而名垂青史,也因为夺权弑子、生活混乱、滥用酷吏而饱受抨击。然而,在她仙逝之后,却只留下一块无字碑任人评说。武则天的人生绚丽到繁华,不可谓不丰富,怎会无字可书?这块无字碑,是她故意安排的人生留白。对于功,她自信而骄傲;对于过,她无奈而坦然。因此她敢于也乐意为后人留下想象与评论的空间。她以过人的智慧和超脱的境界为生命划上一个神秘而完美的句点。留白的智慧正在于此。浮世太过扰攘,留一点空间荡开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才能用一颗平和的心客观地看待自己,评价别人,使生命更加澄澈明净。

留白,使我们拥有更多的个人空间完善自身。留下的空间,可以成为发展的台阶,也可以成为回的余地。这样在人生中无论前进还是转身都可以步履优雅,从容不迫。

舒婷,新朦胧诗派的代表女作家之一,她的《致橡树》那么深情炽烈,不知虏获了多少人的心。然而,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她决然转身,激流勇退,回家相夫教子、安享天伦。生命不一定要自始至终明艳夺人。在为社会、为他人带来那么多美的愉悦后,舒婷懂得为自己留白。留一段个人空间完善自己,享受生活,人生才更加了无遗憾。留白是一门艺术。亲朋间留一点空隙可以避免粘腻,彼此独立又贴心;事业上留一点空隙可以等待机遇,为更上一层楼创造条件;功名后留一点空隙可以三省吾身,让心灵澹荡超然,遗世独立。留白,使人生在缤纷多彩中喘息,调整,完善,再勇往直前。(很有现实意义的论据,充分论证了“留白”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正如《半糖主义》中唱道:“爱得来不易,要留一点空隙彼此才能呼吸。”化开浓艳的墨色,拂去扰攘的尘埃,为生命留白,留下的不是遗憾,而是快乐,不是残缺,而是完美!(引用恰到好处,蕴味无穷。)

佳作点评:

本文分别以古今两个女子的人生事迹来论证两个分论点,新颖典型的事实论据能在相当程度上弥补论述的不足,甚至还可以成为文章的亮点。武则天的无字碑与她整个人生的巨大反差,让人有品味不尽的话题;舒婷的巨大诗歌成就与她回到家中的相夫教子形成的空白,让人回味再三。开篇以画面描述入题,具有古典式的画面美;结尾以歌词作结,形式上具有时代感,内容上又具有古今穿透的意味。

20种哲学思辨关系

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 1、过程与结果 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阐释: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追求“禾苗快快长高”的结果,而人为地改变禾苗生长的周期和过程,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枯死了。 思想2:事物个体存在的过程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阐释:人生就是一个由若干小过程联结而成的大过程,每一个小过程都有相应的结果。如诗人总感叹人生过程的渺小、短暂,李青莲感叹:“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苏东坡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这一过程,相对天地、长江来说,当然太渺小,太短暂。但我们大可不必悲伤,为客观规律而悲伤,这不是上帝的意思。相反,明白了人生只一瞬的道理,我们当更加珍惜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些。我们应当选择积极的界定,而积极的界定体现在三点:一是爱,一是快乐,一是奉献。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得充实,快乐得充实,奉献得充实。 思想3:一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事物发展中前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的中介点,一是最终消亡。

阐释:人生过程中有许多结果,一年有一年的结果,一天也有一天的结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个结果,但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之间的一个点,而不是人生过程的归宿。 思想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的过程,前进中也有波折。但终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阐释: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伴随痛苦、失败、挫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苏轼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温室里培植不出栋梁之材,梦想“风正一帆悬”,则更是一厢情愿。 思想5: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没有一成不变的。 阐释:“刻舟求剑”中那个“可爱”的古人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眼睁睁地丢了自己的剑。《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谁要做守常者,谁就是失败者。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以此为哲学根据的。乐极可以生悲,苦尽才能甘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思想6:有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过程的内容充实,结果也充实。只注重形式和时间意义上的过程必然带来消极的结果。 阐释: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谁违背,谁受过程本身的规律惩罚。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形式主义,盲目发展,都将只能开出无花之果甚至是苦果。 2、整体与部分

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叙述性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叙述性材料顾名思义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作文材料,是材料作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包含生活故事,寓言故事,社会现象热点三种主要类型。 1:生活故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1)无结果无倾向类故事 材料容:2014年全国卷新课标1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容及含意的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探微: 材料由“‘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开头,引出了出人意料的故事,有一组比赛,双方的选手在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的过了桥,由此引起了大家的讨论。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概括为三层:第一层讲运动会比赛规则。第二层讲不遵守规则,对于规则的颠覆,可表述为“打破规则”。第三层讲事件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整个材料可归纳为三个关键词,一个是规则,一个是打破规则,另一个是争论。 立意分析: 这是一则既没有结果又没有感情倾向的故事性材料,我们可以在概括材料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来立意。 (1)“规则”---“规则是用来遵守的,竞技比赛如此,社会生活亦是如此”,可以立意为“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规则面前无例外”。 (2)“抱住转身”“双双通过”--- “打破规则才能创造奇迹”、“变通是通向成功的捷径”、“有突破才能有创新”、“合作才能双赢”

高中语文 人生哲理作文素材

人生哲理 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臭气熏天。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告诉她要好好注意这孩子。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说:“你错了,他不坏,而且很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还没有得到发挥。”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这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这个人就是戴尔·卡内基。 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个反扒高手的手上。文章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的吧!”老板告诉他:“我就是那个小偷,是你的这段话引导我走上了正路。” 连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赏的地方,连小偷也能在欣赏的引导下走上正路,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人不能欣赏、不能被引导呢? 学会欣赏别人吧!欣赏你的同事,你和同事之间会合作得更加亲密;欣赏你的下属,下属会工作得更加努力;欣赏你的爱人,你们的爱情会更加甜蜜;欣赏你的孩子,说不准他就是下一个卡内基…… 分析:欣赏别人不但是一种美德,也是对别人的肯定和认同。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你也会获得心灵的震撼。 话题:“学会欣赏”“潜能” 有一种快乐叫放弃 甘地是印度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 有一次,甘地乘火车外出办事,由于拥挤,他上了火车才发觉自己的皮鞋掉了一只,而此时火车已经启动。要知道,当时的印度正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印度人民的生活十分困难,拥有一双皮鞋还是很不容易的。正当全车厢的人都在为甘地惋惜的时候,他却做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迅速脱下另一只皮鞋扔到了车窗外。甘地的举动让所有的人都大惑不解,有人就问甘地:为什么不想法找到掉了的那一只皮鞋,反而把另一只也扔了下去?甘地微笑着解释:我掉了一只皮鞋,一定会给别人捡到,可这反而给那人增添了烦恼——一只鞋怎么穿啊!现在,我把另一只鞋也扔了下去,那个人就可以拥有一双而不是一只皮鞋了,他就会感到很快乐了。而我呢?也不必再为脚上的一只皮鞋而苦恼了,相反,我也会因为那人的快乐而感到快乐。 分析: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事经常发生。而我们是否能做到像甘地那样甘心放弃呢?的确,放弃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当我们做到之后,所得到的快乐和开心是无论什么都买不到的。学会放弃,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话题:“放弃与快乐”“心态” 试试坏的开始 有一段时间,在政治上受到打击的丘吉尔整日神情抑郁,全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而丘吉尔的一个邻居刚好是位画家,家里常常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颜料、画笔、画布以及画好的作品。丘吉尔一家常常有机会欣赏那位邻居的杰作。后来在家人的劝慰下,丘吉尔开始跟他的邻居学习油画。 丘吉尔在政治舞台上是个敢作敢为的政治家,可是对着那张干净整洁的画布,他半天都不敢下一笔,生怕出一点差错。那个画家见了,索性将所有的颜料全倒在了画布上。丘吉尔一见那画布上已经满是颜料了,于是就拿起他的画笔开始在画布上任意涂抹起来。就这样,

哲理思辨类作文

哲理思辨类作文立意指导 执笔人:刘瑞香王伟使用时间:2015-05-24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以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不写成诗歌。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以名言名句为形式,以哲理思辨能力为考查点的材料型作文题,符合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鲜明趋势。材料的意图要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关注修养,对自然与社会、现实与历史、经验与文化等多维角度进行思考与认识。 材料讲述两层含义:一是谦卑可以化为伟大;二是渺小可以化为伟大。而两者转变的媒介是信心。人只有在自信的前提下,才能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这是两句话的共同点,但是材料的两句话侧重有所不同,第一句还侧重了谦卑,所以立意表述中要把握好“自信”与“谦卑”的度——我们要自信,又切忌自高自大;我们要谦卑,但绝非自卑。只有不卑不亢,才能赢得世界。因此我们的立意可以如下表述,任选其一写作即可。 (1)谦卑与伟大;(2)自信与伟大; (3)不卑不亢,赢得世界(实现伟大); (4)谦且信,方可成大事谦卑做人,自信做事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有人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是为了寻求自由。” 也有人说:“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以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不写成诗歌。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考查哲理思辨能力的材料型作文题,符合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鲜明趋势。材料的意图要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关注人生,从人性的角度,触摸生命与精神的内核,引导考生对人的生存与自身发展进行思考和探究。 材料的第一句话说明人类活着只是为了寻求自由或者说人为自由而生存;第二句话阐明人类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求自由,也可以在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二者结合一起简而言之是这个世界有自由,也有不自由,看你如何去把握。在“自由与不自由”的框架下,选择一个方面作为自己的立意即可,但是无论选取哪个方面,都要阐明自由与不自由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参考立意角度有: (1)追求自由永远是人类的天职 (2)在不自由中寻求自由 (3)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 (4)自由与不自由(限制、限制)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潍坊一中) 罗丹把自己约束在雕塑的世界里,柴可夫斯基则专注于音乐,但他们都获得了创作的

2018-2019高考语文作文审题训练精编(作文审题训练)Word版

高考语文作文审题训练精编(作文审题训练) 第一章叙事类材料:把握所记叙的人、事所表现出的主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时下浮躁的娱乐行业流行一种所谓的“炒作”,方法无奇不有,花样迭出,这种情况让人想起了挪威著名小提琴家欧雷?布尔的故事。年轻的他在欧洲巡回演出时好评如潮,但米兰著名评论家在报纸上写到:“他是一位未经正式训练的音乐家。如果他是一颗钻石的话,他还处于粗糙、未经雕琢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年轻的欧雷至少有两种选择:一是置之不理,因为说他好的声音太多了;一是用时下流行的“炒作”,打官司。但是欧雷却选择了听取评论家的建议,并根据评论家的意见,苦心钻研技艺,面壁十年,终于在26岁时成为世界级著名小提琴家。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话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从小提琴家的角度看: (1)人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 (2)要苦练自己的基本功,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2、从评论家的角度看: 人要敢于说真话,不管有多少人与自己的意见不同只要认为自己的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 3、从背景介绍看: 背景介绍中提到“炒作”,这是作文内容与当前生活联系的表现,行文时可以用对比的方式,从当前有些人的浮躁心理入手,谈论人应该怎样——正确看待自己,认真对待别人的意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话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2、从沉香的角度立意 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第二章寓言故事类材料:把握其寓意,紧紧围绕寓意来立意

高考作文高效指导:哲理思辨类话题(整理精校版)

高考作文高效指导:哲理思辨类话题 作文辅导 0426 2158 高考作文高效指导:哲理思辨类话题 【内涵解剖】 哲理思辨是从对立面中认识它们的统一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思辨型文章就是指在立意、构思等方面融注了辩证思维因素的作文。常见的有论争型、质疑型、辩证思考型三类。论争型就是对同一命题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考。质疑型就是对似成定论的见解、格言等生疑质疑,在作文构思时排开常规习见的思路,站在对面的角度去思索,即“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立面、旁面”,提出与世俗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如《就是要好高骛远》。辩证思考型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思考,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1990年高考大作文要求考生“针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明——‘这里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展开议论”,实质上就是要求考生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话辩证分析思考,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从认识上说,她犯了以偏概全,从表面主观看问题的错误;从感情上说,她犯了因己受损就否定一切的毛病。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和感情上的倾斜,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我们可以提炼出主题“不要以偏概全、片面地看问题”。类似的题目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可用事物转化的观点去分析;《见物不见人》可用主观与客观观点去分析;《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可用局部与整体的观点去分析。 2004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试题更是重视哲理思辨。如全国卷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③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④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分析:话题体现较强的思辩性。面对各种说法,我是相信别人的话呢,还是相信自己呢?其实话题告诉我们,“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个话题还包括其他的观点。如要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来调整提高自我,如“唐太宗以魏征为镜”。不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容易闭目塞听,如“周厉王在执政时期为中国文化创造了两个知名成语,一个是‘道路以目’,一个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听取别人的错误评价容易误人误国,如“唐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偏听杨国忠”。对别人的错误评价不必太在意等等。在构思时一定要考虑“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表现”两个方面来作文。注意,立论时不能太绝对,要辩证思维。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

哲理思辨类材料作文9题

善4恶 韩非子说,''车匠造好车子,就希J别人富贵;棺材匠做好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并不是车匠仁慈而棺材匠狠毒;别人不富贵,车子就卖不掉;别人不死,棺材就没人买。 韩非子这番话你是否认同?一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他内心的善恶有没有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结合你的经历、感受、体验、思考等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这个材料作文要抓住关键句一一“一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他内心的善恶”,思考灵魂的善恶给自己、他人、社会产生的影响。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底,就是黄金”,夸美纽斯也曾指出“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不错的,人生若无善良,生命便失去光彩,灵魂便走向枯萎;社会若无善良,社会便处处成为荒芜的沙漠,人间便处处是凄寒的严冬。善良让人性闪光,让人格伟大,让社会和谐,让世界温馨。 一个人品质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行为决定的。如果一个人不断“行善” 一一做好事,随着量的积累,必然“成仁” 一一成为一个好人,最终受人敬重,得到好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不断“作恶” 一一干坏事,随着的积聚,必然“灭身” 一一成为一个坏人,甚至落得身败名裂。 古之孔圣人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务必要把这项任务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多做“积善成仁”的事。只要联系实际,展开来写,就能写出好文章。选材标准:可以选用对比的行为来展开文章;也可以从善与恶的作用来选材,突出善与恶给个人、他人与社会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豆与萁 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木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广为人知,郭沬若曾仿拟曹诗写成《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上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曹植用'、豆与箕〃来比喻手足相残, 郭沫若则认为,若站在豆的一面,"可以感到箕的煎迫未免过火〃,但若站在箕的一面,''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合适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只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抓住材料屮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就能化难为易了。材料中曹植的《七步诗》“广为人知”,便点出了是一种传统的认识法。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若站在豆的一面”和“若站在萁的一面”等语句,则运用了逆向思维,说明看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这样一分析,就不难确定岀所给材料的主要意思:1、对待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2、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3、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问题等等。 选材标准:可以选用具体的故事米展开文章;也可以从逆向思维的作用来选材,突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人们的生活中重要的作用。 没有哪项成功与进步,能离得开质疑与批判。没有理性的批判性思维,一个人往往就无法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拥有独到的思想见解、独特的分析说服力。但是极端的批判思维,往往会带来急躁的情绪、极端的言行。其实,许多事情不是那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的关系。基于尊重和通识的理性的判断、客观的分析和均衡的观点,柱往可以让人们避免从赞扬的极端走到了批判的极端。 理性的巧妙的批判,是一种温柔的批判,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是一种基于希望的批判,甚至可能会是一种体现某种爱的批判。邹忌讽齐王纳凍如此,欧阳修谈论唐朝纵囚如此,张思先提醒宋太祖食言亦如此。 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以《温柔的批判》为题,立意合理,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

新材料作文分类审题思维训练

——新材料作文分类审题思维训练 一、什么叫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也叫命意作文、题意作文或后材料作文。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它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审题不是从“话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 二、材料类型及审题举例 (1)材料的类型有叙述评论(寓言、故事、社会热点、社会现象等)类、哲理类、组合类、图画图片类等。 (2)新材料作文的命题类型虽然多样,但其基本的审题要求和写作思路是不变的。新材料作文要求从整体或自选角度进行创作,但自选角度也应与材料整体紧密相关,知道命题者的基本命题意图,否则,就容易走入偏题的歧途。 (3)由于新材料作文要求将材料融入写作中,我们就应该注意适当引述,尽可能地将与立意中心有关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述出来,而引述时要做到准确和言简意赅。 认识到位了,写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一)寓言类材料 【例1】火花和浪花偶然会面了。火花对新朋友浪花说:“我们都能开出美丽的花,而且都叫花,因此我们是对亲密的姐妹。”浪花考虑了一会儿,不同意它的看法,否认说:“从表面看,我们的确有些相像,但是我与波浪紧密相连,根植于波浪之中,所以我的花永开不败;而你只突出个人,所以总是一闪即逝。” [审题分析]寓言型材料,其含义常常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参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类比,巧抓“事”与“意”的相似点,深入挖掘内在涵义。 此材料为寓言,其内容涉及两个对象:一是火花,一是浪花。浪花的话是提炼观点的重要信息。它根植于波浪,才花开不败;突出个人,就一闪而逝。这中间闪耀着哲理的光芒。关键在给“浪花”这一类体找到一个合适的本体。波浪是水滴的集合,源远流长,根基厚实,与之类似的应是一个群体,可以理解为民族、社会、乃至文化、习俗等;浪花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个体。由此可以联想到一句名言:“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然后将它进一步推演,潜于背后的蕴涵就会露出来: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社会,才能永葆事业的青春。【例2】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 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 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

高二语文作文哲理思辨类话题

高二语文作文哲理思辨类话题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哲理思辨类话题 【内涵解剖】 哲理思辨是从对立面中认识它们的统一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思辨型文章就是指在立意、构思等方面融入了辩证思维因素的作文。常见的有论争型、质疑型、辩证思考型三类。论争型就是对同一命题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考。质疑型就是对已成定论的见解、格言等生疑质疑,在作文构思时避开常规习见的思路,站在对面的角度去思索,即“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立面、旁面”,提出与世俗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如《就是要好高骛远》。辩证思考型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思考,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1990年高考大作文要求考生“针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明——‘这里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展开议论”,实质上就是要求考生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话辩证分析思考,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从认识上说,她犯了以偏概全,从表面主观看问题的错误;从感情上说,她犯了因己受损就否定一切的毛病。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和感情上的倾斜,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我们可以提炼出主题“不要以偏概全、片面地看问题”。类似的题目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可用事物转化的观点去分析;《见物不见人》可用主观与客观的观点去分析;《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可用局部与整体的观点去分析。 2004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试题更是重视哲理思辨。如全国卷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③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④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分析:话题体现较强的思辨性。面对各种说法,我是相信别人的话呢,还是相信自己呢?其实话题告诉我们,“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包括其他的观点。如要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来调整提高自我,如“唐太宗以魏征为镜”。不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容易闭目塞听,如“周厉王在执政时期为中国文化创造了两个知名成语,一个是‘道路以目’,一个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听取别人的错误评价容易误人误国,如“唐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偏听杨国忠”。对别人的错误评价不必太在意等等。在构思时一定要考虑“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表现”两个方面来作文。注意,立论时不能太绝对,要辩证思维。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可写富有文采和哲理的议论文,也可以编故事来体现哲理。 话题一:极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体育运动员不断冲刺,“更高、更快、更强”体现了人类挑战极限,不断突破的精神。拉一个弹簧,如果拉力超过了弹簧的承受极限,弹簧就会失去弹性。在某些领域,我们需要

最新哲理思辨类材料作文9题-(1)

善与恶 韩非子说,“车匠造好车子,就希望别人富贵;棺材匠做好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并不是车匠仁慈而棺材匠狠毒;别人不富贵,车子就卖不掉;别人不死,棺材就没人买。 韩非子这番话你是否认同?一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他内心的善恶有没有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结合你的经历、感受、体验、思考等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这个材料作文要抓住关键句——“一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他内心的善恶”,思考灵魂的善恶给自己、他人、社会产生的影响。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底,就是黄金”,夸美纽斯也曾指出“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不错的,人生若无善良,生命便失去光彩,灵魂便走向枯萎;社会若无善良,社会便处处成为荒芜的沙漠,人间便处处是凄寒的严冬。善良让人性闪光,让人格伟大,让社会和谐,让世界温馨。 一个人品质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行为决定的。如果一个人不断“行善”——做好事,随着量的积累,必然“成仁”——成为一个好人,最终受人敬重,得到好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不断“作恶”——干坏事,随着量的积聚,必然“灭身”——成为一个坏人,甚至落得身败名裂。 古之孔圣人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务必要把这项任务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多做“积善成仁”的事。只要联系实际,展开来写,就能写出好文章。 选材标准:可以选用对比的行为来展开文章;也可以从善与恶的作用来选材,突出善与恶给个人、他人与社会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豆与萁 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广为人知,郭沫若曾仿拟曹诗写成《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上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曹植用“豆与萁”来比喻手足相残, 郭沫若则认为,若站在豆的一面,“可以感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但若站在萁的一面,“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合适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只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就能化难为易了。材料中曹植的《七步诗》“广为人知”,便点出了是一种传统的认识法。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若站在豆的一面”和“若站在萁的一面”等语句,则运用了逆向思维,说明看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这样一分析,就不难确定出所给材料的主要意思:1、对待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2、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3、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问题等等。 选材标准:可以选用具体的故事来展开文章;也可以从逆向思维的作用来选材,突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人们的生活中重要的作用。 没有哪项成功与进步,能离得开质疑与批判。没有理性的批判性思维,一个人往往就无法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拥有独到的思想见解、独特的分析说服力。但是极端的批判思维,往往会带来急躁的情绪、极端的言行。其实,许多事情不是那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的关系。基于尊重和通识的理性的判断、客观的分析和均衡的观点,往往可以让人们避免从赞扬的极端走到了批判的极端。 理性的巧妙的批判,是一种温柔的批判,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是一种基于希望

(完整word版)2018年高考思辨类新材料作文题型归纳及模拟演练,推荐文档

2018年高考思辨类新材料作文题型归纳及模拟演练 一、题型归纳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试题特点:对试题材料所探讨的话题,试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或多个观点。这些观点在结构上一般是并列关系,在内涵上一般是对立统一关系。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从矛盾的对立面来看,可分为两大类—— 1. 二元矛盾型。所谓二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对立的观点。如2015年浙江卷试题材料的第一部分赞同文章与人品是一致的,而第二部分则认为文章与人品不一定一致,两个观点呈并列、对比关系。 2. 多元矛盾型。所谓多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多个观点,这些观点或呈并列关系,或呈对比关系,或呈互补关系。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对规则的讨论,试题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只是说:“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只说争论而不表明写作倾向,让试题在思辨中又充满了开放。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不仅是全国新课标卷命题的高频题型,同时也是其他各省(市)命题的高频题型。无论是二元矛盾型还是多元矛盾型,一般有三种写法。 【标杆金题】 (2017年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放眼今日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完美对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纯正中国基因“非洲天路”通车,“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万米……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名师解题】 本题考生可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来审题立意,通过阅读材料,考生可轻易地提取出关键词“不害怕”。对“不害怕”这个话题,试题材料蕴含了两个观点,一个肯定,一个否定,属典型的二元矛盾型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就着这两个观点便可展开立意:(1)肯定“不害怕”;(2)否定“不害怕”;(3)综合以上两点,辩证地看待“不害怕”。 【思路演练】

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整理精校版)

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 作文辅导 1020 19:24 :: 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一) 【命题规律】高考作文注重哲理思辨,这一特色在2015届高考模拟新课标卷作文命题中体现得格外鲜明。三则材料启示考生把蕴藏在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的哲理揭示出来,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①热带观赏鱼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状态,启示人们注意环境对人生的影响;②狼的顽强生命力告诫人类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③心理学家的随机试验,暗示教师要用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学生。2015届高考模拟的作文命题对哲理思辨也有所体现,船工的善举和船主的酬报蕴含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哲理思辨。 【命题趋势】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生活哲理,引导考生以思辨的眼光审视自然和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展示哲理思维,凸现文化底蕴,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导向。2015届高考模拟新课标高考作文仍会坚持这一命题趋势,材料的哲理思辨色彩将更加浓郁。自然是辩证法的一面镜子,和人类的生活有着某种对应关系;社会是哲理思维的集散地,许多现象可以引发人们哲理的思考。高考作文将进一步引领考生对一些典型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哲理思辨的解读。 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半”,相对于完整而言,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相对于传统而言,是一种失落的缺憾,例如,“半途而废”,“半壁江山”等。但是,“半”,往往又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行百里者半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美……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14思辨类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麒麟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思辨类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三模作文存在问题】 1.题意把握不准,缺少思辨色彩。不少考生没有抓住三则材料中共性的两个核心词“平凡”“伟大”,不能从辩证的角度进行分析,而是只抓住其中一方,特别居多的是仅抓住“平凡”来写,内容重心偏颇,主要谈如何做平凡的人,怎样保持平凡的心态等。还有的同学无视材料中对“平凡”与“伟大”的内在关联,而是写“平凡中孕育不平凡”“一滴水中折射大世界”“平凡的事折射人性的光辉”等。 追问:“平凡”与“伟大”到底有哪些关联? 2.选材游离中心。在选择材料时,有的学生举例分析与中心若即若离。比如姚晨并没有因为别人的嘲笑而放弃演艺事业,而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在平凡中创造出属于她的不平凡的人生。姚晨的平凡是什么,不平凡的指什么,没有进行思考,只是一味地贴标签。还有的写牛顿成功源于观察的细致,这就偏离了原材料的核心。还有的论证过程中转移话题,比如,怎样由平凡变成伟大,需要有勤奋,需要有自信,需要有机遇等,而在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讲如何勤奋,怎样才能获得自信,如何把握机遇等。 【写作指津】 思辨性是材料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材料作文应试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写作原则。从应试角度看,考生怎样才能确切把握住材料作文的思辨性呢? 一、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材料作文的材料不能孤立地看,必须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例1: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汽就会干了一些;放到第二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第四天我们发现,它已经变坏了,再放下去,就要发霉了。可是,生活中还有另一种情况,在古代,父母生下女儿,就在地窖里埋下一坛米做的酒。十七八年后,这酒竟然成了女儿婚礼上的佳酿,人们还给它起了个美丽而惹人遐想的名字:女儿红。 二、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材料作文的“料”常常是摆出现象,提出问题,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要分析“料”的深层意蕴。

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

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一) 【命题规律】高考作文注重哲理思辨,这一特色在2010年新课标卷作文命题中体现得格外鲜明。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则材料启示考生把蕴藏在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的哲理揭示出来,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①热带观赏鱼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状态,启示人们注意环境对人生的影响;②狼的顽强生命力告诫人类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③心理学家的随机试验,暗示教师要用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学生。2012年的作文命题对哲理思辨也有所体现,船工的善举和船主的酬报蕴含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哲理思辨。 【命题趋势】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生活哲理,引导考生以思辨的眼光审视自然和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展示哲理思维,凸现文化底蕴,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导向。2013年新课标高考作文仍会坚持这一命题趋势,材料的哲理思辨色彩将更加浓郁。自然是辩证法的一面镜子,和人类的生活有着某种对应关系;社会是哲理思维的集散地,许多现象可以引发人们哲理的思考。高考作文将进一步引领考生对一些典型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哲理思辨的解读。 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半”,相对于完整而言,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相对于传统而言,是一种失落的缺憾,例如,“半途而废”,“半壁江山”等。但是,“半”,往往又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行百里者半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美……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这道试题,是典型的哲理思辨类作文命题,符合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具有较强的哲学内涵。命题者力图引领考生跳出传统的审美视角,对“半”的审美价值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种命题意向,对培养考生辩证的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受传统的审美观念的影响,考生普遍对“半”的缺憾印象较深,而对“半”的美学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思路一时难以畅通。破解此症的技巧是:充分利用材料中所列举的“半”之美的实例,沿着这一思路向自然和社会领域拓展思维,“半”之美就会纷至沓来;如果思路仍然堵塞,可以“急中生智”,干脆就拿材料中的示例做文章,具体解说那些“半”美在何处,有何哲理,这样写,也基本符合要

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学生版)

阳山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 课题: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陈诗红审核人:姚云波 一、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任务驱动型叙事体材料作文的材料特点。 2.培养针对事件当事人及相关方的行为表现进行质疑,进而选择角度,表明态度的能力。 3.培养针对事件的具体事实,针对事件当事人及相关方进行思辨,具体深入阐述看法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质疑与思辨,通过具体、深入的分析,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2 通过作文提纲编拟环节的技法指导(“起承转合”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等思维工具,条分缕析地阐述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质疑、思辨与立意、谋篇的训练,培养学生理性消费、友爱相处、自强自尊等意识。 2.培养学生理性说理的态度:(1)有针对的说理:顺应任务指令,切近事实要害,深入挖掘,入情入理;(2)有原则的说理:表达己见,关注异说;质疑思辨,澄明观点。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复杂性分析,避免一元化单向认知与思维浅表化。引导学生正确表明态度,阐述看法。 教学难点:如何从基于贴近事实(现象)的态度与看法的表达上升为有一定概括度和抽象性的论旨(中心论点),并能斟酌语言形式(句式、辞格、用词)等以优化中心论点及标题的书面表达。 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 四、学习方法:实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 六、学习内容: (一)简介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乙卷的作文题,引出关于“任务驱动型叙事类材料作文题型”的简要解说。 高考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韋。 (60分)(2015高考全国乙卷)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二)小结:任务驱动型叙事类材料作文题型的特点 1.试题材料特点 (1)试题往往给考生提供一个具体的生活化、社会化的真实情境。(2)试题材料为叙事性材料,材料本身有一个动态变化(内含因果链)的过程。(3)事件本身往往蕴含对立性问题(矛盾)。(4)

思辨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作文。 犹太人有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这句谚语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提示写好此题,首先要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含意。材料的主要信息就是两句话,一句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句是“世界为我而造”。“我只是一颗尘埃”,是说自己渺小,要以谦卑的心态去看待万事万物;“世界为我而造”,是说自己的伟大,“我”能够主宰世界。这两句话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因此这个材料的思辨性很强,写作的范围较广。综合两方面的意思,可以得出:人需要自信,但更需要谦卑和有所敬畏,而谦卑和有所敬畏的人,常常更有自信。写作时,必须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阐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立意一:自信与谦卑 重点论述一个人既要自信,又要具有谦卑的品格,自信让人更好地走向世界、创造世界,谦卑让人成就美好的心灵。 立意二:渺小与伟大 一个人在宇宙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十分渺小的,渺小得如一颗尘埃,但又是伟大的,可以创造最伟大的事业。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在短暂的人生旅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立意三:认识自己 犹太人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目的是告诫自己要正确认识自我,一方面要看到自己的潜能,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扬长避短,占领人生的制高点。 立意四:心态与人生 心态决定人生的成败。良好的心态是人生与事业成功的保障,而消极的心态往往导致人生的失败。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要拥有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材料一:聪明的钓者,钓上来一只螃蟹,往往会盖住钓篓子盖子。钓上来第二只、第三只,就用不着盖盖子了。原来当有两只及以上的螃蟹时,每一只都争先恐后地朝出口处拥去。而竹篓口很窄,只能允许一只螃蟹通过。于是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其余的螃蟹就会用那同样威猛的大钳子抓住它,最终把它拖到下层。 材料二:古代日本渔民,打捞的鲇鱼很快就会死去,后来他们发现放上一群沙丁鱼在里面,鲇鱼被活泼好动的沙丁鱼一搅,有了危机感而奋力游动,从而避免了由于窒息而亡。 提示两则材料,均围绕垂钓展开。第一则材料中的螃蟹只知道竞争,结果害了自己;第二则材料中的沙丁鱼和鲇鱼彼此合作而保住了鲇鱼的性命。立意时,我们可以将两则材料结合起来,从合作与竞争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切入。这个话题素材丰富,构思立意的选择性极大,有利于考生写出个性文和才情文。此外,此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可以联系起来。面对激烈的升学与就业的竞争压力,或许合作可以造就双赢。当然,失去了竞争的一团和气,也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材料对我们的人生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