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发热中医辨证

合集下载

运用八法辨治神经外科术后发热举隅

运用八法辨治神经外科术后发热举隅
唇 紫暗 , 综合舌 脉 , 辨之属 瘀热 互结无 疑 。方 中生制 大 黄联用 通 腑 泻 热 化 瘀 , 玄明粉加强通腑力度 , 桃 仁、 生地 、 赤芍 凉血 祛瘀 , 水蛭破 瘀 而不伤 正 , 配合 石 膏、 泽泻 加强 导热 下 行 , 菖蒲 郁 金 兼 顾痰 瘀 , 辅 以党
参顾 护 正气 。全方 含 桃 核 承气 汤 之 义 , 下 法 中蕴 含 清法 、 消法。
药后症 情气 喘有 所改 善 , 仍 有低热 。考虑 证型未 变 , 守方治 疗 , 并逐 渐减 量 、 停用抗 菌 素 。治疗 3周后 患
者 体温 正常 , 气 喘基 本未作 。
按: 患者 元 阳不 足 , 四肢 厥 冷 , 且 有 阳气 上脱 之
象, 故 方 以温 阳潜 镇 为 主 , 予 以附 子大 辛 大 热 , 通 行
降, 控制在 3 8 ℃ 以下 , 汗 出较 多, 双手脉大, 考虑 阳 气 略散 , 予 以去 生 大 黄 粉 , 原方加煅龙骨 3 0 g 、 煅 牡
蛎3 0 g , 进 一步 巩 固疗 效 。
按: 患者高热 , 躁动不安 , 小腹有抵抗 , 正合 “ 其 人如 狂 ” 、 “ 少 腹 急结 ” 之征 , 结 合 患 者 皮 肤 干燥 , 口
江西中医药 2 0 1 3年 4月第 4期总 4 4卷第 3 5 6期
I 清 法
腑泄 热化瘀 。药用 : 桃仁 I O g, 制大 黄 8 g, 玄 明粉 6 g

高某 , 女, 8 2岁 , 2 0 0 9年 8月 1 1日就 诊 。患者 右侧 基底 节 区脑 出 血 人 院 , 予 以手 术 治 疗 。8月 8
3 和 法
参1 0 g, 黄芩 1 0 g , 炙甘草 1 0 g, 荆芥 1 5 g , 防风 1 5 g 桑叶 3 0 g, 薄荷 l O g 。3剂 后 热 退 身凉 , 汗 出较 多 , 脉细 弱 。予 以益气 养 阴剂 善后 。

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临床分析作者:瞿柒英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67-01【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30例患者分为外感发热型、气血两虚发型、蒸乳发热型、湿热瘀滞型、感染邪毒型、太少两感型、气血瘀滞型七种证型,给予不同的方剂,水煎服用,每日两次,汤剂连续服用5天。

结果:服药24h后体温恢复者16例,服药24h~48h内体温恢复正常者11例,服药48h~96h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2例,服药4d以上体温未下降1例。

总有效率为96.7%。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有很多独特之处,重在补血补气,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临床产后发热为妇产科常见病,是指产褥期内,以发热为主症,并伴有其他症者。

多在产后24h以后的10d内多见,产后发热最早现于战国时代的《内经》“乳子而病热”。

我院自2009年3月~2010年3月期间收治产后发热患者30例,现对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产后发热患者30例,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9岁,体温:38.2~40℃,发热3天内例,发热4~6天例,发热7~10天例,其中自然生产3例,剖宫产27例,1.2方法1.2.1外感发热型:发热畏寒,头痛,四肢酸痛,咳嗽有痰,舌苔白,易口渴。

治此病宜养血散寒。

方用荆防四物汤加减::荆芥16g,防风8g,当归6g,白芍8g,熟地黄15g,紫苏叶8g,丹皮5g,柴胡6g,生姜2片,水煎服用,每日两次,以上汤剂连续服用5天。

1.2.2气血两虚发型:持续低热,头晕目眩,耳鸣,匮乏无力,舌苔薄,大便干燥,面色苍白,手足发麻,脉相无力。

治此病宜补血补气,清热解毒。

方用八珍汤加减:人参15g,白术10g,当归12g,白薇9g,黄芪14g,甘草5g,地骨皮10g,麦冬12g。

术后发热辨治举隅

术后发热辨治举隅
草 3 。服 4剂后 痊愈 出院 。 g 按: 患者术后适值 盛夏 , 气机 不宣 , 热内迫 , 湿 热为
等治疗效果不佳 , 体温在 3  ̄ 8C左右波 动。精神不振 , 言 语低微 , 舌淡苔 白, 沉 细无力 。证 属 中气不 足 , 虚 脉 气
发热 。治宜补 中益气 , 调理脾 胃, 甘温 除热 。方用 补 中 益气汤增损。药用炙黄芪 2 g党参 1g 白术 1g 当归 0, 2, 2, 1g 陈皮 1g 升麻 6 , 胡 1g 金银花 3 g 连翘 1g 2, 0, g柴 0, 0, 5, 牡丹皮 1 g生地黄 1g 0, 0 。水煎 20 L 分 2次服 , 1 1 0m , 每3
少佐金银 花 、 翘 、 丹 皮、 连 牡 生地 黄清 热 解 毒 凉血 , 为
4 暑 湿 发 热 赵 某 , ,0岁 ,0 8年 8月 1 日初 诊 。 阑尾 切 除 女 5 20 0
麦 门冬 1 g太 子参 1 g枸 杞 子 1g 天花 粉 1g 知母 0, 5, 0, 0, 1g 地骨皮 1g 陈皮 6 。水 煎 2 0 L 分 2次服 , 日 0, 0, g 0m , 每
刘某 , ,5岁 ,07年 8月 2 初诊 。阑尾切 除 女 3 20 01 3 术后 7天 , 发热不退 , 头孢菌 素、 用 替硝 唑、 氢化 可的松
和 胃降逆 。方 用 三仁 汤 出人 。药 用 杏仁 1g 白豆 蔻 0,
1g 法半夏 1g 竹茹 1 g厚朴 花 1g 枳壳 1g薏苡仁 0, 0, 0, 0, 0, 1g 滑石 1 g 水 飞 ) 黄芩 1g 甘草 3 。水煎 2 0 L 5, 5( , 0, g 0m , 分 2次服 , 日 1 每 剂。服 2剂后 体温下降, 汗出较多 , 脘 痞食 少好转 。改用党参 1g 茯苓 1 g扁豆 1g 法半夏 5, 5, 0, 1g 陈皮 6 , 0, g 自术 1g 枳壳 1g 谷芽 1g 麦芽 1g甘 0, 0, 0, 0,

术后体温升高中医护理措施

术后体温升高中医护理措施

术后体温升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手术创伤、感染、药物反应等因素。

中医学认为,术后体温升高多由术后正气虚弱、邪气侵袭所致。

针对术后体温升高的中医护理措施如下:一、辨证施护1. 风热犯表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理措施:(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风邪侵袭。

(2)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绿豆汤、菊花茶等。

(3)中药选用银花、连翘、薄荷、桑叶等,煎汤服用。

(4)针灸取穴:风池、风府、合谷、曲池等。

2. 阳明热盛证症状:发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心烦,舌红,苔黄厚,脉洪大。

护理措施:(1)适当降低室温,保持室内凉爽。

(2)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西瓜汁、绿豆粥等。

(3)中药选用石膏、知母、黄连、黄芩等,煎汤服用。

(4)针灸取穴:大椎、曲池、合谷、内庭等。

3. 热入营血证症状:发热,口渴,烦躁,皮肤斑疹,舌红绛,苔黄腻,脉细数。

护理措施:(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邪气侵袭。

(2)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绿豆汤、西瓜汁等。

(3)中药选用犀角地黄汤加减,煎汤服用。

(4)针灸取穴: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等。

4. 痰热内蕴证症状:发热,咳嗽,痰黄稠,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护理措施:(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邪气侵袭。

(2)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梨汁、百合粥等。

(3)中药选用清金化痰汤加减,煎汤服用。

(4)针灸取穴:肺俞、膻中、丰隆、曲池等。

二、饮食护理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 多饮水,以促进新陈代谢,排出毒素。

3. 根据患者体质和证型,可选用以下食疗方:(1)风热犯表证:绿豆汤、菊花茶。

(2)阳明热盛证:西瓜汁、绿豆粥。

(3)热入营血证:绿豆汤、西瓜汁。

(4)痰热内蕴证:梨汁、百合粥。

三、情志护理1. 保持室内环境安静、舒适,避免患者过度紧张、焦虑。

2. 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

3.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骨折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中医辨证施护

骨折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中医辨证施护
光明 中医2 1 0 2年 2月 第 2 7卷 第 2期
C G M F bur 0 2 V l 72 J MC era 2 1 . o 2 . y
・3 3 ・ 7
外 , 要 加强 心理 护理 。耐 心安 慰患 者 , 解 术后 放松 还 讲
理方 案 。
的必要 性 , 心听 取 患者 诉 说 , 耐 体察 和理 解 患 者 心 情 , 有 针对 性 地解 除 患 者思 想 顾 虑 , 定 情 绪 。 避免 大 声 稳 说笑 , 避免 头部 剧 烈震 动 , 以防止 晶体 移位 或脱 出。监 测 血糖 , 好饮 食 指导 , 做 向患者 强调术 后 控制 血糖 的重 要 性 。通 过术 后教 育 , 心 护理使 患 者放 松心 情 , 精 有利
不 良心理 。 因此 , 此类 患 者 较 一 般 自内 障患 者 心 理 负 担更 重 。我们 针对 患者 的 心理状 态 , 对症施 护 , 导患 指
白 内障患 者住 院时 间短 , 而糖 尿 病是终 身 性疾 病 ,
出院后 仍 需 长 期 治 疗 , 因此 要 向患 者 做 好 宣 教 工 作 。
骨折 术后 非感 染 性 发 热是 常见 的术 后 并 发 症 , 发
热 一般 在术 后 1~ 4天 , 数 为 中度 发 热 ( 8 左右 ) 多 3℃ , 少 数 表 现为 高 热 或 低热 … 。我 科对 2 1 0 0年 1月 ~1 2
且 3d后 的体 温超 过 了前期 峰值 。一般 初 期 为 中低 度 热 , 渐伴有 切 口处 红 肿 热 痛 , 伤 口有 脓 性 渗 出液 。 逐 或 血 常规 检查 可见 白细胞 升高 , 中性 粒细 胞增 多 。
于血糖 控 制和 术后恢 复 。

妇科术后感染发热辨治体会

妇科术后感染发热辨治体会

分深入血分, 以致气血两燔 。 概括来说, 热毒炽盛是术后感染 的 外因特点;气阴、气血两伤是术后体质的 内因特点 。机体 阴阳
失 衡 , 毒 又 容 易 伤 气 伤 阴 , 以, 后 感 染 如 不 及 时 控 制 , 热 所 术 则
正气虚者更虚, 实更加猖狂 。 邪 虚虚实 实难 以纠 正, 甚或有生命
化燥, 以养阴, 佐 常用 白虎 汤、大承气汤合方加减 。方中重用生 石 膏、知母 、金银花 、连翘 、黄芩清表 解热, 直折热邪 嚣张之 势 ;另用 大黄 、 芒硝 、 内金、枳壳导滞 通里, “ 鸡 以 釜底抽 薪” , 撤热化燥于下 :佐 以牡丹皮、赤芍 、地骨 皮养 阴清 热、凉血活
血 , 出清 解 与 通 下 的特 点 。 突 2 4 若 为 湿 热 蕴 于 胃肠 , 从 中焦 论 治 . 应 手 术 前 后 禁 饮 水 易 造 成 胃肠 功 能 紊 乱 , 胃失 和 降 , 失 运 脾 化 , 热 内蕴 , 胃不 和 , 为 术 后 发 热 缠 绵难 愈 , 苔 多黄 腻 , 湿 肠 发 舌
胡 小芳 。李媛 娥 ,
(. 南 中 医学 院 第 一 附 属 医 院 , 南 郑 州 4 0 0 : 2 东 乡 县 人 民医 院, 西 东 乡 3 1 0 ) 1河 河 500 . 江 3 8 0
关键 词:妇 科;术后感染;发热 中图分类号:R 1 73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342 0  ̄80 8 ・2 0 55 0 (0 7 -0 20
表 证为当务之急, 以疏 解表 邪为主, 应 兼解毒热 。 方用荆防败毒
散 加 减 为 主 。药 物 以荆 芥 穗 、 防 风 疏 散 表 邪 , 里 热 有 出路 , 使
柴胡疏散达邪具有解热之 功, 三者合用 为本方的主要部分 ;黄 芩、半夏清热降逆止呕 ;连翘 、败 酱草清热 解毒、消痈散结: 生姜、大枣 、甘草 调和 营卫。若见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等邪居

中医对发热病人的辩证指导

中医对发热病人的辩证指导

2 1 预防用药问题 .
据估计 预防应用 抗菌药物 占总用量的
高达 8% 以上 。联合用 药应 考虑 指征 : ) 0 ( 需要 长期 用药物治 1 疗的疾病 :如合用 3~ 4种抗结核药 物治疗结 核。可增强疗
效并延缓耐药性产生 。( 一种 药物治疗效 果不好 : 2 ) 单药 治疗 未能获得预期效果 , 葡萄球菌 引起 的心 内膜 炎、 如 败血症 , 草 绿 色链球菌引起的亚急性 心内膜炎等 。() 3混合感染 : 合感 混
查结果 , 又不容许选药错误者 , 考虑联合用药 [ ] 4 亦应 3 。(免 )
疫功能低下 : 白血病 、 如 再生障碍性贫血 、 晚期肿瘤患者 , 或长 期使用肾上腺皮 质激素 或抗 癌药者 , 感染 时亦应 联合用 药。 抗菌药物品种不断增加 , 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 在治疗细 菌感 染性疾病中 , 应该合理应用 , 以更好 地发挥作用 , 减少耐药性 和不 良反应 的产生 , 降低 患者 的医疗费用。
枝汤要用热粥作引子以达邪去热退 。表证发热不适宜用冰袋 或冰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法。 中医对虚证发热的指导为 , 虚证 发热一般病程较长 , 指导 应注意早晚发热情况 , 有无 自汗 、 盗汗。热不高者可适 当起 床 活动 , 做一些有氧运动 , 以调节体 温。饮水 可根据 患者食欲 , 舌苔情况而定 , 如食欲好 而舌苔不腻者 , 可吃一些厚味滋补之 品等 , 但要注意不宜过量 , 以免引起消化不 良等症状 。虚证 发 热不可给发汗药 , 攻下药以免耗伤正气 , 损伤脾 胃等。
以免受寒 , 衬衣或床 单要 保持 清洁 干燥 , 以防 复感而 加重病
情。
中医对里实证 发热 , 在治 疗 的同时 , 鼓励 患者 多饮开 要 水 ,不一定是热开水) 患者里热盛 而喜 冷饮者 , ( , 要给清凉饮 料, 如夏季嘱饮 西瓜 汁, 西瓜有 清热解渴利尿 的作用 , 对里热 症是很有益的 。另外 , 应注意 口腔清洁 , 避免出现糜点 。饮食

术后发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术后发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证见:发热纳呆,脘腹 胀满 ,嗳腐吞 酸,大便不调 ,舌 苔黄腻 ,舌底脉络略暗 ,脉滑数 。辨证 :脾虚 胃热 ,食滞中 焦 。治 则 :健 脾 和 胃 ,导 滞 退 热 。方 用 :大 安 丸 合 葛 根 芩连 汤加减。 此 型发热 常见腹腔手术后 ,消化功能不 良,过食厚腻 , 伤于饮食所致 。若兼腹痛者 ,加木香、槟榔等。 22 4 血瘀发热 ..
中 国民 族 民 间 医药

医 疗 论: 坛
Me ia I a me t F r m d c 1. h t n ou
67 ・
C me J u n lo h o dcn nd Et n p ama y h  ̄ o r a fEt n me iie a h o h r c
术后 发 热 的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2 2 1 毒 热 未 清 ..
证见:发热 口渴,搜赤便干,舌苔黄 ,舌底脉络鲜红 。 经脉粗大 、脉数 。辨证 :气 阴两伤 、毒热未清 。治则 :补益 气 阴,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 此型发热常为术前 有化脓性病灶或术后继发感染 。故多 见于 中热 ,甚者高热。 2 2 2 湿热未清 ..
范光 中
吉林省长春 市中医院,吉林 【 关键词 】外科术后:发热;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中图分类号】R —3 20 1 【 文献标识码 】A 长春 10 2 302
【 文章编号 】1 0 — 5 7(0 0 4 0 7 2 0 7 8 1 2 1 )2 — 6 —
发热 是外科手术后常见 的症状 ,也是影响住院天数的一 个重要因素。其原因复杂 ,常需进行综合治疗。 1 术后 发 热 的原 因 l1 手术本身的创伤 反应 _ 手 术本 身可造成 一定程 度 的组织损 伤 ,使 部分组 织失 活,形成异物或 血肿 ,或 局部液体积聚 ,易导致细菌感染 。 另 外 , 创伤 及疼 痛 还 可刺 激 大 脑 和 内分 泌 器 官 ,影 响 全 身 及 局部 的血 液循 环 ,因此 ,外 科手术 后常 出现短期 低热 ,即 “ 吸收热 ”,一般 体温 在3  ̄ 8C左右 ,持续2 d ~3 。这 是择 期 无 菌手术后发热的常见原因。 12 细 菌感 染 或 脓 肿 . 局部细菌感 染是外科手术后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可以由 种 或 多 种 细 菌 引 起 ,常 见 的 致 病 菌 为 金 黄 色 葡 萄球 菌 、 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舌红,苔白,脉弦,辨证为发热,证 属阴虚发热,治以滋阴清热,活血化瘀。
柴胡18 黄芩10 党参15 半夏10 枳实10 生大黄6 桃仁10 桂枝10 防风10 赤芍10 葛根30 生姜10 大枣10 甘草6 配合抗生素使用2日后,患者热退,无其他
不适。
气血两虚型:患者刘淑英,女,67岁,主因 “腰痛伴左下肢疼痛、麻木2年”于2017年5 月17日入院。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腰 椎骨性关节炎,双膝骨性关节炎。完善相关检
2.阴虚发热型。方药:秦艽鳖甲汤。秦艽12g、鳖甲 15g、地骨皮12g、柴胡9g、青蒿9g、当归12g、知 母9g、乌梅9g。盗汗重去青蒿,加煅牡蛎20g、浮 小麦20g、五味子9g;失眠加酸枣仁20g、柏子仁 12g、合欢花12g;发热重加银柴胡12g、知母12g、 胡黄连9g;阴虚重可加玄参12g、炙首乌12g、生地 12g;干咳、痰少、声嘶、咳血可加麦冬12g、五味 子9g、杏仁12g、桔梗12g、百合15g、枇杷叶12g; 大便干结加玄参12g、麦冬12g、生地12g。眩晕, 肌肉动,可加用白芍20g、熟地12g。
骨科术后常见发热原因 非感染性发热为主要原因:手术时间长(2小
时),广泛组织损伤,术中输血,药物过敏, 麻醉剂(氟烷或安氟醚)引起的肝中毒等。 非感染性发热具有下列特点: 1热程越长,可能性越大。 2长期发热一般情况好,无明显中毒症状。 3常伴有贫血。
中医学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等因素而引起,
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其共同 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过度劳累、 饮食失调致脾胃气虚,气虚而虚阳外越、或气虚而 阴火上冲;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生血,或因失 血过多致营血亏虚,血属阴,阴血不足以敛阳而发 热;素体阴虚,热病日久伤阴,或误用、过用燥药 致阴精亏虚,阳亢乘阴而发热;寒证日久或脾肾阳 虚,火不归元,虚阳外越而发热;外感热病,正虚 邪恋,邪留半表半里,正邪相争而发热;脾虚不运 水湿内停,久则郁而化热;
治疗上不仅要疏肝清热,并要滋阴壮水, 因此治疗中不能生搬硬套,拘泥一法,必 须用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 处理病情。
常见证型
1.气血两虚型。方药:选用人参养荣汤加味。 党参12g、黄芪12g、白术9g、茯苓15g、当归 15g、白芍12g、熟地12g、远志9g、五味子9g、 陈皮9g、桂圆肉9g、酸枣仁15g、生姜3片、 大枣5枚。慢性失血可加三七粉3g、仙鹤草20g、 茜草9g、棕榈炭9g;发热重可加银柴胡9g、白 薇9g;血虚重可加枸杞子12g、何首乌15g, 对伴有乏力气短,食少便溏,也可选用八珍汤 加味。党参12g、茯苓12g、白术12g、炙甘草 6g、黄芪12g、当归12g、川芎9g、白芍15g、 熟地黄20g、阿胶12g、生姜3片、大枣5枚, 随症加减。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9g,每日3次。大补阴 丸,每次6g,每日2~3次。或左归丸,每 次9g,每 日2次。
3.瘀血内阻型,治以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 瘀汤。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 川芎6g、赤芍9g、牛膝9g、桔梗6g、柴胡3g、 枳壳6g。热重加丹皮9g、白薇9g,瘀重可将红 花改藏红花3g,加地龙12g。若见痛有定处, 病程长可试用当归12g、红花9g、桃仁9g、柴 胡15g、山甲珠9g、桔梗9g、浙贝9g、白芥子 9g、川棟子9、白薇9g。
术后发热
发热是一个症状,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约72%的病人体温超过37℃,41%高于38℃。 一般来说,术后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 发热两种。感染性发热一般由术中不洁,术后调 护失慎所致,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寒战; 非感染性发热主要与外科手术的炎性反应、血 肿吸收、内植物等因素有关,属于中医的内伤 发热范畴,主要机理是由术后气血亏虚,脏腑功 能失调所致。一般表现为起病缓慢,发热时间较 长,为中低热,有的还自觉发热,但体温不高,治 疗颇为棘手,近两年来我科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各 种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疗效满意。
Hale Waihona Puke 情志郁结,恼怒过度致气郁化火,肝火炽 盛发热;情志、劳倦、外伤、出血致瘀血 产生,阻滞经络而发热,亦有疮毒内炽, 郁而发热,或湿热蕴而生毒,聚而不散, 发为瘰疬、症瘕等。
以上病因病机中,气、血、阴、阳诸虚所 致均属虚证,而邪留半表半里、气郁、血 瘀、湿滞、疮毒等属实证。部分患者可由 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病,或互相转化。
中成药:大黄蛰虫丸,每次6g,每日3次。或 血府逐瘀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
临床上如体温不超过38℃,可不予处理。 高于38.0℃,病人感到不适时,可予以物理 降温,对症处理,大多数患者治疗后汗出 热退,但过后热势又起,病程长且容易反 复,持续发热需加强抗生素预防治疗的时 间与级别。我科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术后发 热,不但减轻患者术后发热、恶寒的全身 不适症状,而且降低了由此带来的并发症 及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强度。
临床应用举例
阴虚发热型:患者崔振国,男,69岁,主 因“腰椎术后1.5年,再发腰痛伴左小腿麻 木3个月”于2017年6月7日入院。术前诊断: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骨性关 节炎,心律失常。完善相关检查,于2017 年6月9日在手术室全麻下行“椎弓根钉棒 系统取出术”。患者术后发热、恶寒,T: 38°~38.6°,夜间明显。
辨证治疗
根据发热的病机治疗,是治疗内伤发热的根本原则。 对于治疗有几点注意事项,虽然内伤发热各型间病 因病机不同,但其间常互相关联,可互相转化,或 互相夹杂。如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 可发展为阳虚发热,症状由头晕乏力,倦怠气短, 少气懒言,食少便溏,发展为畏寒肢冷,倦怠嗜卧, 腰膝酸软,五更泻泄或完谷不化,治疗初以益气健 脾,甘温除热,后加以温补肾阳;气郁发热,热邪 伤阴耗津,则兼见阴虚的表现,症状可见发热,胸 胁胀痛,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