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_会计电算化_课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_会计电算化_课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_会计电算化_课程设计

CAREER HORIZON

职教论坛

?60?

职业时空 2010年2月

收稿日期:2009-12-23

作者简介:陈纪光(1981-),男,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

摘要: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课程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运用做了有益的尝试。文章通过阐述该课程具体设计方案,探讨高职课程在贯彻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体现学生主体等原则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工作过程即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个实际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由不同步骤和环节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核心在于参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设计适合学生课堂训练“能力训练任务”,仿照企业完成生产任务的工作流程,设计适合学生课堂训练的教学过程。基于这种方案设计的课程主线不是讲解一套系统知识,而是带领学生模拟实际生产流程去完成一件(职业岗位)工作。

一、课程目标设计

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广东,为

地方企业、会计服务行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会计技能人才。为此我们通过集合专业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召开会议、制定调查表格进入企业现场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企业会计的特点。在调查基础上,紧密围绕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制定了本门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表1)。

表1 课程目标设计

二、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依据用友ERP 财务系统将课程划分了十个教学模块。同时,针对企业岗位具体情况,并结合我校现有的实训条件,选用了企业背景资料、财务资料和用友财务软件为能力训练项目的载体。每个能力

训练项目包括若干个能力训练任务,而每个能力训练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生产性企业的财务部门实际工作任务的先后顺序排序,再按照工作步骤展开。通过完成这些能力训练任务,学生可以获得或提升相应的职业能力(表2)。

表2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2.课程实施方式设计

本课程共安排54个课时,分18周(每周3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上课地点安排会计电算化实训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

陈纪光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CAREER HORIZON

职教论坛

?61?

第6卷?第2期 职业时空

室,主要以工业企业模拟账套为能力训练任务的载体,并辅以多媒体课件和系统演示。

结合单个班级学生较多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学

生分成了10个小组。每个小组选组长一名,具体负

责能力训练任务实施过程中本组同学的活动组织。

这种组织形式不仅实现了学生自我管理,降低班级

人数多而造成的管理困难,而且在小组中充分发挥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更加强化合作和交

流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教学设计为了使学生更真实体验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在

调研企业工作流程的基础上,经过系统化的整理,并

结合学校实际教学情况设计了完整的课堂教学流程,

如图1。

图1 教学流程设计

1.单元教学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系统管理)(1)任务导入阶段第一步,任务导入,任务导入包括:一是介绍案例资料;二是系统管理的期初建账工作。①由每个学习小组指定一个同学介绍案例企业背景并提供企业相关信息;②小组讨论手工方式下的期初建账需要做哪些工作;③指定小组组长为系统管理员,介绍系统管理建账工作。第二步,分析学习任务。①系统管理员分析会计电算化软件由多个模块组成,各个模块为同一会计主体的不同方面服务,各个模块具备公用的基础信息,系统管理就是为这些公用信息搭建一个管理平台;②期初建账工作中,需要在系统管理系统中完成的工作主要有:设置用户(操作员),建立账套,

分配权限等;

③由系统管理员分配小组成员为各岗位的操作员并设置小组成员岗位操作权限。(2)任务操作流程阶段第一步,系统管理员启动系统管理,以小组组长为系统管理员(Admin )或账套主管身份注册登录【系统】-【注册】

,输入操作员:Admin ,密码为空,单击〖确定〗按钮,进入系统管理。第二步,设置操作用户(只有系统管理员有权限)。①设置角色【权限】-【角色】,输入角色编号和角色名称。②增加操作员(以小组成员为各岗位操作员)【权限】-【用户】,录入编号、姓名,指定所属角色。第三步 创建新账套(前4步只有系统管理员有权限)。

①输入账套信息;②输入单位信息;③输入核

算类型信息;④输入基础信息;⑤设置编码方案;⑥定义数据精度;⑦系统启用。第四步,设置小组成员为操作员的权限,设置账套主管、填制凭证、审核等权限。第五步,输出(备份)账套数据(只有系统管理员有权限),引入(恢复)账套数据。

第六步,问题与解决。

问题症状①如何对账套进行备份。解决办法:执行“开始—程序—用友ERP-U8—系统管理—账套—输出”。

问题症状②计算机系统崩溃,重装系统后如何对账套进行恢复解决办法:执行“开始—程序—用友ERP-U8—系统管理”,以Admin 的身份登录注册,再执行“账套—引入”菜单命令,找到备份的账套数据,即可实现账套的恢复工作。

2.教学检测阶段

按照给定资料,按照考评标准检查学习效果。3.总结阶段

通过期初建账学习、情境设定和任务导入,学

习系统管理期初建账工作,掌握在系统管理系统中

完成的工作主要有:设置用户(操作员)、建立账套、分配权限等。进而掌握系统管理系统的功能,本次教学实现的关键任务:设置操作用户、创建新账套、设置操作员的权限、数据输出(备份)与数据引入

(恢复)。在任务操作流程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操作过程碰到的问题与学会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严格遵循学生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在完成能力训练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搭建技能和知识体系。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的方向,并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培

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种全新的单元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进入企业工作时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还有利于其能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学习,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实践表明,本课程方案的实施大大激发了会计

电算化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极大地提

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为学生提高沟通合作、自主学习等职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 ].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3.[2]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略论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摘要]为保证会计电算化的质量,应从最基础的电算化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划分做起,明确职责与权限,及时地调整并建立起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制度,使会计岗位分工、职责尽可能地比较规范、科学,就能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整体优势就能充分发挥,同时,对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有利的。因此,在会计电算化下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十分必要。同时,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运行必须要有个严密的操作行为规范,其中包括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对操作过程的规范,以及审核、备份及操作日志等方面的管理,这些方面构成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运行的权限管理。 [关键词]电算化;岗位;职责;权限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会计电算化的质量控制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 注。 1 明确会计电算化岗位职责和权限的必要性 实现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从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情况来看,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是影响整个电算化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会计工作内容繁多、复杂,只有进行科学的岗位分工、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并落实岗位责任制,才能使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高效、协调地运作。

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是按照核算和管理的内容及工作性质来划分的,与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相比,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大大减轻了会计工作的劳动强度,一台电子计算机完成了过去几个人的工作,尤其是管理部门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后,会计基本数据的来源渠道和方式,会计管理的操作形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之相应的会计工作的分工、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会计岗位的分工已不适应目前电算化工作。如果不及时地调整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制度,使会计岗位分工、职责尽可能地比较规范、科学,就无法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整体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同时,对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不利的。因此,在会计电算化下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十分必要。 2 会计电算化下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及职责 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点,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应由传统的以总账报表岗位为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管理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架构。具体地说,会计电算化应设立的会计工作岗位包括:会计电算化主管;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记账员;硬件维护员;软件维护员;档案员;系统分析设计员;程序员;电算审查员;网络员。各会计工作岗位人 员的职责如下。 2.1 会计电算化主管 会计电算化主管又称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会计电算化主管负责

第一章 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

第一章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 第一节计算机的一般知识 本节要点 ·计算机及其种类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计算机中的数据和编码(补充)? 主要内容??一、计算机及其种类?(一)产生及发展:?1、产生:1946年2月,美国,ENIAC,用于弹道轨迹计算(军事目的)?2、发展阶段:(以构成电子计算机的主要元器件作为划分标准)?第一代(1946~1958):电子管第二代(1959~1964):晶体管 第三代(1965~1970):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1971以来):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例:2001年我国最新研制的“曙光3000”巨型计算机,速度达到A次浮点/秒。 A、4000亿B、400万C、4000万D、3000亿 2001年我国成功推出“曙光3000”巨型计算机,其速度为每秒4000亿次。 (二)分类: 根据用户应用角度 1、微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或PC机(IBM-PC机苹果机)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代,第一代自1971年开始,4位微机;第二代1973年,8位微机;第三代1978年,16位微机;第四代1981年,32位微机; 第五代1993年,64位微机。 例:世界上第一台微机能处理的字长是 B 位。 A、2 B、4 C、8D、16 2.客户机/服务器:?(1)服务器: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中为多个用友提供服务的计算机系统。用来帮助大量用户访问同一数据或资源。 可以是高性能微机、专用服务器、大型机等 按用途分:文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 (2)客户机:访问服务器的计算机。?二、计算机的性能指标?(一)、字长:

注:1、计算机内部都是采用二进制来计算和运算的,即用“0、1”代码表示数据字长:计算机一次能处理的二进制位数。 常用:8位、16位、32位、64位 二进制优点:电路简单、工作可靠并稳定、运算简单、逻辑性强例:计算机内部是以 A 形式来传送、存储、加工处理数据或指令的。 A、二进制码 B、拼音简码 C、八进制码 D、五笔字型码 例:字长是指计算机能直接处理的二进制信息的位数。( √)2、字长越长,运算速度越快,精度越高 例: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优点有( ABCD)。 A、容易表示B、节约设备C、运算简单D、运行可靠 3、位bit:用于表示一个二进制位、存储信息的最小单位。 字节Byte:存储信息的基本单位B?1字节=8位1Byte=8bit 例:微型计算机中,普遍使用的字符编码是C。 A、补码 B、原码 C、ASCII码 D、汉字编码 ASCII码是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是最常用的一种代码。它是用7位二进制编码表示128种字符和控制符号。27=128 4、计算机中的数据:数值、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二)、计算机速度(主频) CPU---主频表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主频越高,运算速度就越快 主频单位:通常用MHz 例:主频越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越快。 ( √) 例:微机中MH z的意思是C。 A、内存的单位B、外存单位C、主频的单位D、速度的单位 (三)、存储容量:存储器分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容量都以字节为单位,习惯上用B 表示单位。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例:存储器的容量通常都以字节为单位,并以K来代表1024字节。( √)例:1KB表示D。

过程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过程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名称:扬子烯烃厂丁二烯装置控制模拟设计设计时间:2006.2.20~2006.3.10 姓名:毛磊 班级:自动化0201 学号:05号 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2006年3月

1.课程设计内容: 学习《过程控制工程》课程和下厂毕业实习2周后,在对扬子烯烃厂丁二烯装置的实际过程控制策略、实习环节的控制系统以及相应的组态软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针对扬子烯烃厂丁二烯装置,设计一个复杂控制系统(至少包含一个复杂回路和3-5个简单回路),并利用组态软件进行动态仿真设计,调节系统控制参数,使控制系统达到要求的控制效果。 1)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每个人根据下厂具体实习装置,确定自己的课程设 计题目,每1-3人/组; 2)选用一种组态软件(例如:采用力控组态软件)绘制系统工艺流程图; 3)绘制控制系统原有的控制回路; 4)利用下厂收集的实际数据和工艺要求,选择被控对象模型,利用组态软 件,对控制系统进行组态; 5)改进原有的控制回路,增加1-2个复杂回路,并进行组态; 6)调节控制参数,使性能指标达到要求; 7)写出设计工作小结。对在完成以上设计过程所进行的有关步骤:如设计 思想、指标论证、方案确定、参数计算、元器件选择、原理分析等作出 说明,并对所完成的设计做出评价,对自己整个设计工作中经验教训, 总结收获。 2. 进度安排(时间3周) 1)第1周选用一种组态软件绘制系统工艺流程图;绘制控制系统原有的 控制回路; 2)第2周利用下厂收集的实际数据和工艺要求,选择被控对象模型,利 用组态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组态; 3)第3周(1-3) 改进原有的控制回路,增加1-2个复杂回路,并进行组态; 调节控制参数,使性能指标达到要求; 4)第3周(4) 书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5)第3周(5) 演示、答辩

成本会计课程设计

《成本会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成本会计 课程代码:3301A122(会计电算化)、3302B122(会计与审计) 所属院系:财经学院制定时间:2010.11.02 制定人:黄燕批准人: 二、基本信息 学分:4 课程类型: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专业课 学时:72 先修课程:基础会计 授课对象: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专业 后续课程:财务管理、审计实务、财务报表分析、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它的主要能力是掌握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其中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基础,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是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而完工产品的成本主要是由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构成,这样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的核算就形成了课程的分能力,要掌握这种能力就需要有若干的知识点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应会能力标准。本课程就是根据主要能力推出应会能力,再由应会能力推出应知能力,从而进行能力构建的。 (1)知识教学目标 ①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熟练掌握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 ③熟悉成本计算的分类法、定额法; ④熟悉成本报表的编制和成本分析。 (2)能力教学目标 ①通过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的学习,训练学生的综合核算能力; ②通过成本报表编制和分析,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③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综合模拟训练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团结协作、计算机操作等能力,提高学生严谨务实、诚实守信等综合素质。 (3)素质教育目标 ①具有热爱所学专业、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较强的法律意识; ②具有胜任会计工作的良好业务素质和健康的身心; ③具有较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和廉洁自律的会计品格,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全 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与在产品之间的 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辅助方法、成本报表的编制和成本分析。教学总学 时为72学时,扣除考试及复习占用学时,知识模块与对应学时为: 教学模块名称任务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分学时合计 模块一成本和成本会 计 任务一成本会计的经济实质和作用; 2 2 任务二成本会计的对象; 任务三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任务 任务四成本会计的工作组织 任务三 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有 关账务处理 模块三要素费用的归 集和分配 任务一要素费用分配概述 2 16 任务二材料费用的核算 2 任务三工资薪酬费用的核算 2 任务四其他费用的核算 2 任务五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 4 任务六制造费用的核算 2 任务七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 2 模块四生产费用在完 工产品与在产 品之间的分配 任务一在产品数量的核算 2 10 任务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8 模块五 产品成本计 算方法概述 任务一 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成本计 算的影响 2 2 任务二产品成本计算的主要方法 任务三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 模块六 产品成本计 算的基本方法 任务一品种法 4 16 任务二分批法 6 任务三分步法 6 模块七产品成本计任务一分类法 4 8

会计电算化岗位及其权限设置的基本要求

会计电算化岗位及其权限设置的基本要求 一、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划分 会计电算化后的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 基本会计岗位: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各岗位、稽核、会计档案管理岗位。要求必须取得会计证人员担任,可一人一岗也可一人多岗或者多人一岗但要符合内部牵制的要求。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同时实行回避制度 算化会计岗位:分为以下八类: 1、电算主管:可由会计主管兼任。 2、软件操作:鼓励基本会计岗位的人员兼任 3、审核记账:可由主管会计兼任 4、电算维护:由专职人员担任,该类人员不进行会计数据的实际操作 5、电算审查:可由会计稽核人员兼任 6、数据分析:可由主管会计兼任 7、会计档案资料保管员 8、软件开发 以上岗位2与3、4、5为不相容岗位 权限:电算主管负责定义各操作人员的权限,具体操作人员只有修改自己口令的权限,无权更改自己和他人的操作权限。 岗位设置: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交叉设置,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中小企业可以设置一些必要的电算化岗位,许多岗位可以由一人承担。 二、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的基本内容 (一)电算主管的职责: 1、电算化系统日常管理 2、对电算化人员的管理 3、输出表的检查 4、电算化资源的审批制度及监督 5、完善管理制度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软件操作员的责任: 1、分管业务数据的正常录入等工作 2、按照程序操作 3、自检核对与修改 4、备份及保管:每天都要备份 5、安全保密:口令不能泄露并常更换密码 6、离机退出:离开机房前要退出会计系统

7、记录故障并报告 8、填写上机记录 9、出纳员日清月结 10、签名盖章 (三)审核记账员的责任: 1、原始凭证审核 2、再审核 3、审核记账打印报表 4、负债凭证审核工作 5、对不合规的不签章确认 6、不得兼任出纳 7、审核是否全部记账 (四)电算维护员的责任: 1、定期检查系统的运行情况 2、排除故障 3、系统升级换版调试工作 4、系统维护 5、软件功能的改进 (五)会计档案资料保管员的责任: 1、按规定行使职权 2、存档保管 3、保密、借阅登记:不得擅自出借,经批准借阅的要认真进行借阅登记。 4、催交档案资料 (六)电算审查员的责任: 1、监督系统运行 2、审查各制度的合理性 3、发现问题反映并提出处理意见 (七)数据分析员的责任: 1、对机内会计数据进行分析 2、制定分析的具体内容 3、对报表等进行分析 4、重大项目的分析 5、根据单位领导要求分析 (八)软件开发员的责任: 1、开发和维护软件 2、维护

《会计电算化》理论题-02第二章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01(一)答案

会计电算化理论-第二章 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一) 单选题(共35题)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于(c )年在美国诞生。P14 A 1945 B 、1971 C 、1946 D 、1935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件是( B ) P14 A 、晶体管 B 、电子管 C 集成电路 D 、CPU 集成千个电子组件以上的芯片称为( C ) P14 A 、晶体管 B 、集成电路 C 、大规模集成电路 D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了( C )个以上电子组件的芯片 P14 组成。P15 当前,我们使用的主要是(B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晶体管计算机 电子管计算机 集成电路计算机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B 电子管计算机 晶体管计算机 集成电路计算机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C 电子管计算机 集成电路计算机 晶体管计算机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D 晶体管计算机 集成电路计算机 电子管计算机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计算机在短短几十年间的发展就经历了四代,即( B ) P15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构成计算机各种物理设备的总称, A 、模拟计算机 B 、数字计算机 、数字模拟计算机 、个人计算机 目前主要在银行之类的大型机构中使用的计算机是 B ) P16 A 、巨型机 B 、大中型机 C 、小型机 D 、微型机 A 、千个 B 、万个 C 、十万个 D 、百万个 计算机采用了( C )的工作原理,这一原理是 1946年由冯.诺依曼提出的P14 A 、快速程序 B 、记忆程序 C 、存储程序 、智能程序 由内存、输入设备、控制器、输出设备及(C ) A 、内存 B 、中央处理器 C 、运算器 D 、主板 软件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各种用途的程序和( 的总和 P23 A 、文檔 B 、命令 C 、文件 、信息 计算机系统的最大能力是由( A )决定的 P15 A 、硬件 B 、CPU C 、内存 、软件 计算机能够战胜世界象棋冠军说明计算器具有( C )特点 P15 A 、计算精度咼 B 、记忆能力强 C 、有判断能力 、高度自动化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以下教育理念: 终身学习的教育观:现代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四项基础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转为以“学”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多元智能的学生观:高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的智能结构特点,适宜以实践知识为学习起点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按学生的特点,发掘学潜能,发展个性,学习实践知识和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再遭遇智慧关闭的经历,多让学生体验智慧开启和增强自信的经历,要把我们的教育从制造失败者的教育变成塑造成功者的教育。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建构获得的。灌输式教学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建构知识和理解自身的机会;学生通过探究和主动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专兼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专业系统化知识,完成从初学者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化的职业能力,有能力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课程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按照职业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课程内容首先强调获取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然后是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教师是课程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协调人,学生是行动主体,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行动”过程,在教学中专兼职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和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成果”,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新版)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04042405 计划学时: 72 计划学分: 4 适用专业:会计、会统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建议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课程组主要成员:黄嫦娇、张翔、姚美琴、 詹敏、曾丽萍 执笔者:黄嫦娇 编写日期: 2015.1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部)编制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财会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专业主干课程。 (二)课程的地位、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会计电算化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为民营中小企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及实际操作水平,能胜任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前导课程: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 2.后续课程:会计电算化(二)、EXCEL在会计中的运用等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在具备职业素质的基础上,将学生培养成为会核算、能分析、强操作的复合型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会计工作的严谨性、规范性,培养爱岗敬业的优秀职业素质,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实现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有效对接。 爱岗敬业:热爱会计工作,安心本职岗位,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诚实守信: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执业谨慎,信誉至上,不为利益所诱惑,不弄虚作假,不泄露秘密。 廉洁自律: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 客观公正: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坚持准则: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始终坚持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 提高技能: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提高业务水平。 参与管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钻研相关业务,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积极参与管理。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处理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强化服务: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二)知识目标: ①了解会计电算化概述、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相关内容; ②了解财务软件的基本程序结构及基本数据流程 ③掌握行业企业会计电算化业务流程,尤其是典型行业,如工业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 ④掌握用友、金碟财务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系统初始化、总账处理、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报表编制;

电算化会计岗位的划分及职责

电算化会计岗位的划分及职责《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提出了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的原则:“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要明确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按照这一原则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点,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各单位可以根据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工作需要,对会计岗位的划分进行调整和设立必要的工作岗位。大中型企业和使用大规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单位,一般可设立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会坟档案保管等基本岗位。 (1)电算主管:负责协调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工作。较小单位电算化岗位的设立,可由会计主管兼任电算主管和审核记账岗位。 (2)软件操作:负责会计核算软件具体使用操作。 (3)审核记账:负责凭证的审核记账。 (4)电算维护: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的会计数据。 (5)电算审查:对电算化系统运行进行监督,防范利用电算化系统舞弊。 (6)数据分析: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 (7)会计档案保管:负责会计电算化数据和程序怎么备份,打印的账表、凭证和各种会计档案资料的保管。

上述会计电算化岗位中,软件操作岗位与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岗位为不相容岗位。 会计电算化岗位及其权限设置一般在系统初始化时完成,平时根据人员的变动可进行相应调整。电算主管负责定义各操作人员的权限;具体操作人员只有修改自己口令的权限,无权更改自己和他人的操作权限。] 在我国的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会计部门的人数常常不足10人,会计业务也比较简单。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其岗位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有时一人可以兼任多个工作岗位。如出纳和记账审核不应是同一人,软件开发人员不能操作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等,较小单位电算化岗位的设立,可由会计主管兼任电算主管和审核记账岗位。 .

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与基本要求内容

第一章会计电算化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实现会计电算化后,提高了工作效率,财会人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C)。 A.对账、查账 B.打印账簿 C.进行财务分析,参与经营管理 D.学习微机操作 2、计算机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与手工会计业务处理的方法和流程(C)。 A.完全相同 B.完全不相同 C.不完全相同 D.都不对 3、狭义地说,会计电算化是指(A )。 A.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B.会计软件的开发 C.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 D.会计电算化制度建设 4、下列有关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哪一个说法是不正确的(A)。 A.会计电算化后,经济业务都由计算机来完成 B.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C.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 D.全面、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 5、会计软件的通用性是指(C)。 A.能适应一个单位不同时期会计工作的需求 B.满足不同单位会计工作的不同要求 C.适应不同行业、不同记账方法的企事业或行政单位的核算需求 D.只能满足一个行业会计工作的需求 6、ERP是(C )的简称。 A.管理信息系统 B.制造资源规划 C.企业资源计划

D.专家系统 7、通用会计核算软件比专业会计核算软件(A)。 A.通用性强,开发水平高 B.维护量小,购置成本高 C.成本高,开发水平高 D.通用性差,维护量大 8、将会计软件划分为通用会计软件和专用会计软件的依据是(B )。 A.按照会计信息系统的服务层次 B.按照会计软件不同的适用围 C.按会计信息的共享功能 D.以上都不是 9、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主要是( B )。 A.发展计算机技术 B.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C.增加会计人员就业 D.提高会计人员工资

会计电算化的岗位职责及其意义

会计电算化的岗位职责及其意义 一、会计电算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会计电算化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会计电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将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输入了计算机大量的数据计算、分类、归集、存储、分析等工作都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因而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 (二)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由于在电子计算机应用中对会计数据来源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要求而且数据在处理过程中能始终得到控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工操作中的不规范、不统一、易出错、易遗漏等问题可以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保证。 (三)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 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的效率提高会计人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管理从而促进了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使会计在经营管下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促进会计队伍的素质提高 会计电算化的开展一方面要求广大会计人员学习掌握有关会计电算化的新知识以便适应工作要求并争取主动;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工作是由计算机完成的可以提供许多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可以使会计人员

有接受脱产专业培训的机会。因此必然逐步提高整体会计队伍的业务素质。 (五)为整个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基础 会计电算化以后为企业管理手段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带动或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六)推动会计改革促进会计自身的不断发展 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会计核算手段或会计信息处理操作技术的变革而且必将对会计核算的方式、程序、内容、方法以及会计理论的研究等产生影响;从而促进会计自身不断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及职责 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点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应由传统的以总账报表岗位为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管理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架构。具体地说会计电算化应设立的会计工作岗位包括:系统设计员、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各会计工作岗位人员的职责如下: (一)系统设计员的职责 1、根据会计制度和核算要求开发会计电算化系统。 2、经济政策和企业微观管理的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功能。 3、负责指导有关人员正确掌握会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4、及时解决软件在运行中所发生的技术问题。 5、为保证本单位经济秘密和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不得将本单位会计数据以任何形式带出本单位或对外提供

会计电算化第二章 会计计算机工作环境练习题

【第二章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 130.一个字节包含的二进制位数是( A )。 A.8 B.16 C.32 D.随计算机系统而不同的 131.存的存储容量为256MB的含义是( C )。 A.256个字节 B.256×1024个字节 C.256×1024×1024个字节 D.256千个字节 132.会计电算化属于计算机应用中的( A )领域。 A.信息处理 B.科学计算 C.过程控制 D.计算机辅助系统 133.在计算机的多个应用领域中,CAM是指( D )。 A.计算机辅助设计 B.计算机辅助教学 C.计算机辅助应用 D.计算机辅助制造134.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 A )组成的。 A.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B. 键盘和显示器主机及外部设备 C.存和外存 D.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135.下列计算机硬件中,均属于输入设备的是( D )。 A.键盘与光盘 B.硬盘与打印机 C.音箱与话筒 D.扫描仪与鼠标 136.计算机的指挥中心是( A )。 A.控制器 B.运算器 C.存储 器 D.输入/输出设备 137.中央处理器主要由( B )构成。 A.硬件和软件 B.控制器和运算器 C.主机和外设 D.控制器和存储器 138.根据计算机软件的分类,Windows属于( C )。 A.应用软件 B.语言处理程序 C.系统软件 D.支撑服务程序 139.根据计算机软件的分类,Word属于( A )。 A.应用软件 B.语言处理程序 C.系统软件 D.支撑服务程序 140.下列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的程序中,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和执行的是( A )。 A.机器语言 B.汇编语言 C.高级语 言 D.BASIC语言 141.把汇编语言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的程序称为( D )。 A.机器语言 B.汇编语言 C.翻译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与实践初探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与实践初探 [摘要]文章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设计为例,分别从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教学内容、组织课程内容、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四个方面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进行课程设计的方法及要点。 [关键词]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实践 课程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动态优化过程,它涉及两个层次:一是从宏观上来说就是课程开发,也就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包括课程整体结构和具体结构。课程整体结构即课程方案的设计,课程具体结构即课程标准和课程教材的设计。二是从微观上来说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具体分析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在整个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决定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其设计的原则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突出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实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本文以“单片机应用技术”为例来阐述一门课程设计的要点。 一、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职业能力和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主要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龙头”,又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和论证。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一门课程究竟要实现哪些职业能力目标,必须以专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应深入相应职业岗位,考察其职业活动,结合区域经济需求,认真做好职业岗位需求的分析论证。同时,对职业活动的实地考察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定期跟踪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及时在课程目标中予以反馈。 2.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是课程的最终受益者和检验者,确定课程目标时要关注学习者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先续课学习及掌握情况、知识经验、发展需要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程目标,做到因材施教,按需定目标。

《电算化会计》课程设计报告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一、实验目的 ....................................................................................................... 二、系统管理与基础设置 ............................................................................................ (一) 实验内容概述................................................................................................. (二) 实验结果..................................................................................................... 三、各个子系统初始设置 ............................................................................................ (一) 实验内容简述................................................................................................. (二) 总账管理系统初始设置........................................................................................ (三) 薪资管理系统初始设置........................................................................................ (四)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初始设置.................................................................................... (五) 应收/应付管理子系统初始设置................................................................................. 四、企业财务会计日常业务处理 ...................................................................................... (一) 实验内容简述................................................................................................. (二) 实验结果..................................................................................................... 五、企业财务会计期末业务处理 ...................................................................................... (一) 实验内容简述................................................................................................. (二) 实验结果..................................................................................................... 六、报表系统 ....................................................................................................... (一) 实验内容简述................................................................................................. (二) 实验结果..................................................................................................... 七、实验总结 ....................................................................................................... 一、实验目的 《电算化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功能结构的了解,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电算化会计软件在企业实际会计工作实践活动的使用情况,全面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在企业实际中的运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系统管理与基础设置 (一)实验内容概述 i.建立单位账套。 2 ?增加操作员。 3.进行财务分工。 4 .输入基础信息。 5.备份账套数据。 6.修改账套参数.

第二章-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

第二章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 一、判断题 1、微处理器芯片的位数是与微型计算机的字长有直接的关系,芯片位数越多,计算机能存储、传送及处理信息的功能越强。() 2、字长、时钟频率、运算速度和内存容量都是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3、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于1945年在美国诞生。() 4、微型计算机和传统计算机一样,都采用了“存储程序”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5、计算机大小规模虽然不一样,但其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却基本相同。() 6、主频指计算机的时钟频率,时钟频率越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就越慢。() 7、运算速度的计量单位为MIPS,即每秒百万条指令,例如100MIPS表示计算机每秒执行的指令1亿条。() 8、计算机字长越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就越慢。() 9、PentiumIV的时钟频率已到了G级,即高达几千个MHz。() 10、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五代,即从电子管计算机发展到今天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1、计算机采用了“存储程序”的工作原理。这一原理是1946年由冯·诺依曼提出的。() 12、从事管理、人口统计、仓库管理、银行业务、预订机票都属于科学计算的应用领域。() 13、在计算机中用KB、MB、GB、TB等单位来表示存储容量,其中1GB=1024MB。() 14、字长、时钟频率、运算速度都是微处理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15、计算机的存储容量以字节为基本单位,一个字节(B)为8位二进制代码。() 16、会计电算化属于信息处理应用领域。() 17、在计算机中用KB、MB、GB和TB等单位来表示存储容量,其中1GB=1024KB等于。() 18、硬件系统是构成计算机主机的各种物理设备的总称,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的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三大部件组成。() 19、字长是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字长越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效率就越高。() 20、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21、目前微机正在向微型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2、人事管理、仓库管理、银行业务、预订机票都属于信息处理的应用领域。() 23、计算机由于大小规模不一样,所以其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也不相同。() 24、计算机的字长由计算机的时钟频率决定,时钟频率越高,字长就越大。() 25、计算机根据其字长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袖珍机。() 26、计算机采用了“存储程序”的工作原理,这一原理是1946年由冯·诺依曼提出的。() 27、计算机一次能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称为字长,不同计算机的字长都是相同的。() 28、运算器是CPU中完成加、减、乘、除等算术运算的部件,而控制器即是完成与、或、非等逻辑运算的部件。() 29、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中央处理器(CPU),CPU和内存储器则合称计算机的主机,在微型机中主机安装在一块主机板上。() 30、CPU是计算机的核心,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和内存组成。() 31、硬盘驱动器经过分区处理后将分为多个逻辑驱动器,而且操作系统给每个逻辑驱动器分配一个代号,如A、B、C、D、E等等。() 32、当拨动软盘保护开关露出孔时软盘处于读保护状态,可使软盘中计算机病毒无法读出。() 33、磁盘存储容量的计算方法是:磁盘存储容量=盘面数*每面磁道数*每道扇区数*每扇区存储容量。() 34、CD-R光盘只能写一次信息,写入后只能读取而不能修改或删除其中的信息。() 35、微机内存储器分RAM和ROM两大类,其中RAM存储器只能从中读取代码,而不能以一般的方法向其写入代码。() 1 / 10

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与基本功能

第一章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 第一节会计电算化简介 会计电算化实现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工作。 1981年在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一词。 EDPA是会计电算化在国际上的通用名词。 一、会计电算化的演变与进展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起步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起步经历了(试点、进展、普及)三个时期。 1979年开始起步,1983年会计电算化开始试点。 1988年商品化会计软件出现。 我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时刻:1958年。 【链接】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诞生于美国。(二)会计信息化的提出 1999年在深圳召开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会计信息化“一词。 (三)会计软件的进展 会计软件的进展:专用会计软件、通用会计软件、会计软件产业化。 1988-1998年要紧是核算型商品化会计软件,1998年后要紧是治理型商品化会计软件。 2000年后,会计软件的功能得到迅速提升,逐步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处理、远

程处理、在线实时监控、集团财务集中治理等功能。 会计软件产业化的突出标志:开发设计规模化、生产工业化、售后服务专业化。(四)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 1989年颁发《会计核算软件治理的几项规定(试行)》 1994年《会计电算化治理方法》、《会计核算软件差不多功能规范》。 (五)会计电算化的人才培养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方式:学历教育、接着教育、实践锻炼、交流培训。二、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狭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广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与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 会计电算化的差不多内容: A、会计电算化宏观规划 B、会计电算化制度建设 C、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D、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进展 E、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 三、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关系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含义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为会计治理、分析、决策提供辅助信息的人机交互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由人、计算机软件(包括程序和数据文件)、计算机硬件、运行规程四个

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

科技大学 《会计电算化》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汝阳钼业股份存货部控制制度设计 类别:业余类 年级专业: 2013 会计电算化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罗晓东、浩 2015年4 月14日 时间:自2015年04月14日至2015年04月28日止

目录 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任务书 (4) 一.公司基本情况 (5) 二设计目的和要求 (5) 三设计思路 (7) 四主要设计方法 (9) 五主要设计过程 (9) 六设计成果 (13) 七总结 (14)

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任务书 院(系):管理系 2013-2015-5学期教研室:会计学教研室

汝阳钼业存货部控制制度 一、企业简介: 汝阳钼业(以下简称汝阳钼业)始建于1997年9月系独立经营法人单位。汝阳钼业是省骨干企业,资产总额达200多亿元,拥有亚洲最大的钼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科研、贸易商,集产业投资、产业经营、资本经营为一体化的国有大型企业,公司生产经营基地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等地,主要生产钼炉料、钼化工和钼金属制品三大系列二十多种产品,副产硫、铁、铜等矿产品,公司生产经营基地主要分布在,主要生产钼炉料、钼金属制品二大系列二十多种产品,产品远销欧洲、日本、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面对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国际国钼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汝阳钼业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与用户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现代营销理念,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态度。积极开拓国际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完善市场布局和营销渠道,发挥品牌、质量优势,建立了健全的国际化营销网络,培育了一大批长期、忠实的客户。产品占世界钼产品市场份额的1%,在国外钼行业领域声名远播、享有盛誉。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要求、工作要求等): 2.1、课程设计的目 汝阳钼业财务一体化系统中,存货大类不多,只有原辅材料、备品备件以及钼炉料、钼化工和钼金属制品三大类,但后两者的规格、品种繁多,且在企业中还十分重要,而手工核算管理十分麻烦,通过计算机来进行分类管理就减轻了许多核算工作量,并减少了由于领用、记录方面带来的错误和损失。根据汝阳钼业存货核算管理现状,分析该存货管理核算模式存在的弊端,在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汝阳钼业具体情况的存货部控制制度。 2.2课程设计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