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胃发酵的概念
奶牛瘤胃生理及其发酵条件的调控

奶牛瘤胃生理及其发酵条件的调控关键词:奶牛瘤胃生理发酵调控1 前言在反刍动物的四个胃中,瘤胃是靠近食道的第一个胃,容积约有70—120公升。
瘤胃可以看作是一个供厌气性微生物繁殖的连续接种的活性发酵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养牛实际是在养瘤胃内的微生物。
在瘤胃中居留、繁殖、生长着亿万个微生物(主要为细菌和纤毛虫)。
它们产生各种物质,将进食的物质进行发酵,微生物发酵的最终产物为挥发性脂肪酸、维生素B、K和微生物菌体蛋白。
了解瘤胃的消化生理和生化反应,掌握瘤胃发酵的过程及条件,能通过饲料配方及饲养措施对其进行调控,稳定较好的发酵条件,使奶牛的健康、生产水平和饲料效益会有很大的提高。
2 瘤胃消化生理瘤胃微生物包括细菌、纤毛虫和真菌。
每毫升瘤胃液中有160—400亿个细菌和20万个纤毛虫,它们相互协作饲料中可消化物质。
碳水化合物在瘤胃内的产物为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恽发性脂肪酸。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细菌和真菌作用下,降解较快,产物中丙酸比例较高。
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指粗纤维)降解较慢,以细菌和真菌消化为主。
细菌和真菌伏贴在纤维表面上,对粗纤维进行消化并逐渐地深化,纤毛虫对粗纤维的结构进行物理性破坏,更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的伏贴,产物中乙酸比例高。
消化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细菌对PH的敏感度比纤维细菌低,PH5.5时仍不受影响,但是如果发酵过快(饲料颗粒较细),PH过低,那些能将中间产物乳酸转化生成丙酸的细菌被抑制,造成乳酸过量,出现“酸中毒”。
产生的丙酸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乙酸和丁酸被用于合成脂肪。
因此乙酸比例提高,奶脂率提高,而丙酸比例提高时,奶脂含量降低。
饲料中的蛋白质在瘤胃中微生物作用下,被降解为肽,最后产物是氨和有机酸。
细菌可利用氨作为N源来合成微生物菌体蛋白,但这个合成过程必须有能量和氨协调地供应,效率才高。
如果氨释放过快,能量不足,会造成大量氨从瘤胃中吸收入血液,最后经肝脏处理产生尿素由尿中排出,造成N源的浪费,甚至会造成氨中毒,因此须对蛋白质进行过瘤胃保护。
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过程与注意事项

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过程与注意事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过程通常由以下步骤组成: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瘤胃微生物在体外培养需要合适的培养基来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Ruminal Fluid Medium和Grain Medium等。
2. 收集瘤胃液:可以通过手术方式或经皮逆行注射等方法收集健康反刍动物的瘤胃液作为发酵的种子物质。
收集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污染,确保瘤胃液的质量。
3. 调整酸碱度和温度:瘤胃微生物主要在弱酸性条件下进行发酵,一般采用pH 6.5-7.0的培养条件。
此外,适宜的温度也是促进微生物生长和发酵的关键因素。
4. 添加底物和营养物质:添加适量的底物(如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和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无机盐等)是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必要步骤。
不同的瘤胃微生物有不同的营养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配方。
5. 保持氧气供应:瘤胃微生物主要是厌氧生物,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排除氧气的影响。
可以通过使用密闭容器或添加还原剂等方法来维持适宜的厌氧条件。
6. 监测发酵过程:通过定期取样分析微生物数目、发酵产物和代谢产物的变化等指标,来监测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进展和效果。
在进行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pH、温度、厌氧条件等,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避免污染:在采集瘤胃液和进行发酵过程时,要避免外界杂质的污染,以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合理选择培养基和底物:根据瘤胃微生物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底物,以提供必要的营养和生长因子。
4. 注意安全问题:一些瘤胃微生物可能产生有害物质或是具有致病性,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个人安全保护,如戴手套、口罩等。
总之,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是一项复杂的实验操作,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避免污染,并注意安全问题,以确保实验的成功实施和准确性。
利用酵母细胞培养物增强奶牛瘤胃发酵功能的重要性

利用酵母细胞培养物增强奶牛瘤胃发酵功能的重要性―――核动力的诠释北京邦士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赖利兄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功能的研究一直是反刍动物营养中的一个核心内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反刍动物消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瘤胃微生物区系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特别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后,对瘤胃微生物的种类和详细的分工、更多的功能和相互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们知道,奶牛庞大的瘤胃是靠近食道的第一个胃,容积约有70-120公升。
瘤胃可以看作是一个供厌氧性微生物繁殖的连续接种的活性发酵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养奶牛实际是在养奶牛瘤胃内的微生物。
在奶牛的瘤胃中居留、繁殖、生长着亿万个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和瘤胃原虫。
细菌包括:纤维降解菌,半纤维降解菌,淀粉降解菌,蛋白降解菌,脂肪降解菌,酸利用菌,乳酸产生菌,产甲烷菌等,数量为108-1010个/ml (瘤胃液)。
瘤胃真菌为厌氧真菌,细胞壁都含有几丁质,产生游动的孢子,并有营养体阶段。
目前发现有6属16种之多,数量大约有103-105个/ml(瘤胃液)。
瘤胃原虫分为两类,一类是瘤胃纤毛虫,一类是瘤胃鞭毛虫。
纤毛虫大约有上百种,虫体的大小介于20-200μm之间.数量为105-106个/ml(瘤胃液),总重量约占瘤胃内容物的20%。
而瘤胃鞭毛虫有5种,虫体的大小介于4-15μm之间,瘤胃液中相对于瘤胃纤毛虫数量很少。
这些瘤胃微生物,它们产生各种消化酶,将宿主进食的日粮进行发酵,大多数细菌能发酵饲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结构性多糖和贮存性多糖,为其生长提供能量来源。
而有些细菌则不能发酵糖类,但它能利用糖类水解后的简单产物或糖类代谢的主要终产物,如乳酸、甲酸或氢等获取能量。
瘤胃微生物细菌种类中,存在有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菌群,发酵产生的氨、氨基酸、小肽被其他微生物利用,合成菌体蛋白。
微生物发酵的最终产物为挥发性脂肪酸(VFA)、B族维生素、V K 和微生物菌体蛋白(MCP)。
奶牛瘤胃发酵及调控

食 物 。 对地不 与人类 竞争食 物 。奶 牛瘤 胃中栖居 着 相
大 量 的 微生 物 , 料 中 的 营 养 成 分 在 瘤 胃 中 可 被 微 生 饲
中营养物 质 的利 用率或 提 高生奶 质量 , 奶 牛发酵有 使 利 方 面达 到最 佳 , 发酵 损失 降 到最 小 , 内外 动 物 营 国
养 学 家 、 物 化 学 家 和 微 生 物 学 家 对 瘤 胃发 酵 进 行 了 生
果 是脂 类 的质 和量 发生 明显变 化 : 大部 分不饱 和脂 ①
肪 酸 经 微 生 物 作 用 变 成 饱 和 脂 肪 酸 。 必 需 脂 肪 酸 减 少 。瘤 胃是 一 个 高 度 还 原 的 环 境 , 物 氢 化 是 瘤 胃 脂 生 肪 消 化 的 一 个 重 要 过 程 。 粮 中 9 %以上 的 含 多 个 双 饲 0 键 的 不 饱 和 脂 肪 酸 被 氢 化 , 化 作 用 必 须 在 脂 类 水 解 氢
2 瘤 胃发 酵 调 控 方 法
21 通 过 饲 喂方 式 来 调 控 瘤 胃 发 酵 . 21 增 加 饲 喂 次 数 .. 1 维 持 瘤 胃 内 稳 定 而 又 有 规 律 的 发 酵 是 提 高 养 分
碳 水化 合物 在瘤 胃内 的降解 产物为 乙酸 、 酸 和 丙
丁酸等挥 发性 脂 肪酸 ( F 。淀粉 、 类等 非结 构性 利 用效 率 , 别是提 高微 生物 菌体 蛋 白( C ) 成 的 V A) 糖 特 M P合 碳 水化 合物 在 细菌 和真 菌作 用 下 , 降解 较 快 , 产物 中 关 键 , 喂次 数影 响采食 和瘤 胃内乳 酸浓度 。每 天饲 饲 丙酸 比例较 高。 而结构 性碳水 化合物 ( 主要指粗 纤维 ) 降解 较慢 , 以细 菌和真 菌消化 为 主。细菌 和真 菌伏贴
瘤胃(内消化代谢过程)

(1)糖类的分解和利用:反刍动物饲料内的糖类物质均能被微生物发酵,其中可溶性糖类的发酵速度最快,淀粉次之,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最慢。
反刍动物饲料中的糖类物质主要是纤维素,其中40%—45%在瘤胃内被细菌和纤毛虫分解,其他糖类由不同细菌和纤毛虫发酵。
发酵的终产物主要是挥发性脂肪酸(VFA)、CO2和甲烷(CH4)。
VFA主要是乙酸、丙酸、丁酸,可以经动物瘤胃壁吸收进入血液,被机体利用,其中乙酸和丁酸是泌乳期反刍动物合成乳脂的主要原料。
瘤胃微生物在发酵糖类的同时,还能把分解产生的单糖和双糖转化成糖原,储存于细胞内。
微生物随食糜进入皱胃和小肠后能被消化,糖原可被宿主吸收利用,是反刍动物机体葡萄糖的来源之一。
(2)蛋白质的分解和合成:反刍动物能利用饲料中的蛋白氮和非蛋白氮,合成微生物自身的蛋白质,供宿主利用。
饲料蛋白进入瘤胃后50%—70%被微生物的蛋白酶分解为多肽和蛋白酶。
氨基酸经脱氨基酶的进一步分解,生成有机酸、氨和CO2。
微生物也可以直接利用氨基酸和多肽合成蛋白质,储存于微生物内,所以瘤胃中游离氨基酸很少。
瘤胃内的微生物还能分解饲料中的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如尿素、铵盐、酰胺等,产生氨和CO2。
一部分氨作为氮源,可被微生物利用,用来合成菌体蛋白,储存在微生物体内;一部分可被瘤胃壁吸收进入血液,经门静脉运输到肝,经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
一部分尿素分泌到唾液中,进入瘤胃后被细菌分泌的脲酶分解为CO2和氨。
氨被瘤胃壁吸收后,可重新合成尿素,这一过程称尿素再循环。
糖类的分解产物和挥发性脂肪酸可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碳源,并可提供能量。
因此饲料中必须有足够的糖类物质,如给骆驼投喂几乎不含蛋白质的饲料时,其代谢产生的尿素并没有从尿中排除,而是在瘤胃用于蛋白质的合成。
微生物随食糜进入皱胃后,微生物蛋白可被宿主利用。
在畜牧生产过程中,常用尿素替代日粮中约30%的蛋白质,尿素在瘤胃内脲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氨的速度为微生物利用速度的4倍。
瘤胃鼓气名词解释

瘤胃鼓气名词解释
瘤胃鼓气是指在兽类的消化系统中,瘤胃内存在着微生物,其中包括能够利用食物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气体的微生物。
当动物进食后,这些微生物就会利用食物进行发酵,并产生大量的气体,然后将气体排出去。
在瘤胃鼓气的过程中,这些微生物会产生甲烷气体和其他有机酸,如乙酸和丙酸。
瘤胃鼓气是对动物在消化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过程的一个描述。
在这个过程中,动物的食物被咀嚼和润湿,然后就被送入食道和胃里。
在胃里,酸会杀死大多数细菌,但是一些进入瘤胃的细菌却能生存下来。
这些细菌喜欢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中生长,所以它们在瘤胃内部繁殖得十分迅速。
这些细菌利用动物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进行发酵,会产生甲烷气体,这些气体会在动物排气时放出。
这个过程产生的甲烷气体被认为对全球暖化有一定的影响。
瘤胃鼓气对于动物的健康和胃肠功能非常关键。
事实上,瘤胃内的微生物可以帮助动物消化他们摄入的非常难消化的食物,这包括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等。
这些微生物还可以合成某些维生素和非必需氨基酸,进一步帮助动物吸收营养物质。
因此,瘤胃鼓气在动物消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之,瘤胃鼓气是动物消化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
帮助动物吸收营养物质。
虽然产生的甲烷气体对全球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动物来说,这个过程对他们的生存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瘤胃发酵与乳成分

瘤胃发酵与乳成分今后还有提高无脂固形物率比重的可能性,尤其是乳蛋白质。
长期以来,改良育种牛群往往注重乳脂率,现在是转向以无脂固形物率为主的时候了。
然而,改良育种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眼下可做的工作是通过提高饲养管理技术,提高牛乳中的无脂固形物率和乳蛋白质率。
这些乳成分的变化与瘤胃发酵密切相关。
一、饲料的营养成分与乳成分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在奶牛体内经消化、吸收转换和再全成等作用,在乳腺中合成牛乳的各种营养成分(图1)。
乳脂肪中50%来自饲料的碳水化合物经瘤胃发酵产生的乙酸和丁酸。
余下的50%来自饲料或体脂肪中的长链脂肪酸。
无脂固形物中主要成分的乳糖来自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经瘤胃发酵产生的丙酸,在肝脏中合成葡萄糖。
无脂固形物中乳蛋白质是饲料中粗蛋白质直接或间接供给的氨基酸,经小肠吸收在乳腺中合成酪蛋白和其他蛋白质。
体组织中蛋白质的氨基酸也是合成乳蛋白质的来源之一。
在所有乳成分的合成中,最重要的是提高葡萄糖含量。
葡萄糖既是合成乳糖的原料,又是作为乳脂肪原料丙三醇的前体物质。
还有葡萄糖在肝脏里与非必需氨基酸可以相互转换,因而也与乳蛋白质有关。
由此可见,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是合成牛乳营养成他的主要来源。
乳成分受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平衡、饲喂方法、奶牛的泌乳期和能量的收支状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饲料营养成分以瘤胃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各种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乳成分。
因此,乳成分与瘤胃发酵紧密相连。
二、氨基酸与乳蛋白质在牛奶成分中,乳糖的含量最多,约占4.7-5%,一般来说,其变动幅度不大。
乳糖在乳腺和乳房内关系到渗透压的维持,若乳糖率有增有减时,产乳量也因此而随之增减。
故在产乳量稳定的状态下,无脂固形物率的变动主要是由乳蛋白质的变化而引起的。
合成乳蛋白质的原料是氨基酸。
其来源有①饲料中非蛋白氮、溶解性蛋白质和降解性蛋白质在瘤胃中分解成氨,合成微生物蛋白质,在小肠里吸收氨基酸;②非降解性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和③体组织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
瘤胃(内消化代谢过程)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饲料进入瘤胃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消化和代谢过程,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饲料的分解产物可用来合成微生物蛋白、糖原和纤维素等,供机体利用。
(1)糖类的分解和利用:反刍动物饲料内的糖类物质均能被微生物发酵,其中可溶性糖类的发酵速度最快,淀粉次之,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最慢。
反刍动物饲料中的糖类物质主要是纤维素,其中40%—45%在瘤胃内被细菌和纤毛虫分解,其他糖类由不同细菌和纤毛虫发酵。
发酵的终产物主要是挥发性脂肪酸(VFA)、CO2和甲烷(CH4)。
VFA主要是乙酸、丙酸、丁酸,可以经动物瘤胃壁吸收进入血液,被机体利用,其中乙酸和丁酸是泌乳期反刍动物合成乳脂的主要原料。
瘤胃微生物在发酵糖类的同时,还能把分解产生的单糖和双糖转化成糖原,储存于细胞内。
微生物随食糜进入皱胃和小肠后能被消化,糖原可被宿主吸收利用,是反刍动物机体葡萄糖的来源之一。
(2)蛋白质的分解和合成:反刍动物能利用饲料中的蛋白氮和非蛋白氮,合成微生物自身的蛋白质,供宿主利用。
饲料蛋白进入瘤胃后50%—70%被微生物的蛋白酶分解为多肽和蛋白酶。
氨基酸经脱氨基酶的进一步分解,生成有机酸、氨和CO2。
微生物也可以直接利用氨基酸和多肽合成蛋白质,储存于微生物内,所以瘤胃中游离氨基酸很少。
瘤胃内的微生物还能分解饲料中的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如尿素、铵盐、酰胺等,产生氨和CO2。
一部分氨作为氮源,可被微生物利用,用来合成菌体蛋白,储存在微生物体内;一部分可被瘤胃壁吸收进入血液,经门静脉运输到肝,经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
一部分尿素分泌到唾液中,进入瘤胃后被细菌分泌的脲酶分解为CO2和氨。
氨被瘤胃壁吸收后,可重新合成尿素,这一过程称尿素再循环。
糖类的分解产物和挥发性脂肪酸可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碳源,并可提供能量。
因此饲料中必须有足够的糖类物质,如给骆驼投喂几乎不含蛋白质的饲料时,其代谢产生的尿素并没有从尿中排除,而是在瘤胃用于蛋白质的合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瘤胃发酵的概念
瘤胃发酵是一种在胃部进行的一种发酵过程,主要在反刍动物的瘤胃中进行。
瘤胃是一种特殊的胃部构造,在先充填食物的瘤胃中,通过分泌特殊的酶和细菌的存在,使食物得到进一步分解和降解。
这种发酵过程有助于反刍动物的消化和能量获取。
本文将详细介绍瘤胃发酵的概念,过程和作用。
瘤胃发酵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微生物附着、发酵产物生成和食物降解。
首先,在瘤胃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原生动物等。
这些微生物在瘤胃壁上附着并形成一种被称为微生物附着体的菌群。
这些微生物附着体中的微生物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它们通过合作和共生的方式参与食物降解和发酵过程。
其中,细菌是主要的附着体成分,包括纤维分解细菌和淀粉分解细菌等。
其次,瘤胃中的细菌通过产生一系列酶促进食物降解。
纤维分解细菌主要分解纤维素,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有营养的产物。
这些短链脂肪酸可以被反刍动物吸收并提供能量。
淀粉分解细菌则分解淀粉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产生乳酸和醋酸等产物。
最后,瘤胃发酵过程中的产物被吸收和利用。
瘤胃壁上具有高度发达的血管系统,可以有效地吸收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和其他营养物质。
这些产物被转运到其他部位,满足反刍动物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
除了帮助食物降解和提供能量外,瘤胃发酵还具有其他重要的生理作用。
瘤胃发
酵可以改变食物的物理性质和微生物菌群,增强食物的可消化性和提高其营养价值。
此外,瘤胃发酵还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减少病原菌的数量,从而保护反刍动物的肠道健康。
瘤胃发酵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瘤胃发酵,反刍动物能够充分利用发酵产物和营养物质,提高食物利用效率和能量获取。
瘤胃发酵也对反刍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小牛出生时的瘤胃处于发育不成熟的状态,随着日龄的增加,瘤胃发酵开始逐渐形成。
瘤胃发酵的建立和调控对小牛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瘤胃发酵是反刍动物独特的消化过程,通过微生物附着、发酵产物生成和食物降解三个阶段实现食物的降解和利用。
瘤胃发酵不仅可以增加食物的可消化性和营养价值,还保护肠道健康和提高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
对于了解反刍动物的消化生理和改善畜牧养殖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