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学典型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教育法律案例及案例分析(3篇)

教育法律案例及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法律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维护教育公平、保障师生权益,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

本文将结合一起具体的教育法律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案例介绍案例一:张某某与某中学侵犯姓名权纠纷案张某某,男,15岁,系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

2018年10月,某中学未经张某某同意,将其姓名、照片及考试成绩等信息发布在学校网站上,用于宣传学校的教育成果。

张某某认为,某中学未经其同意公开其个人信息,侵犯了自己的姓名权,遂将某中学诉至法院。

三、案例分析(一)案件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某中学未经张某某同意,将其姓名、照片及考试成绩等信息发布在学校网站上,是否侵犯了张某某的姓名权?(二)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条的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三)法院判决法院认为,某中学未经张某某同意,将其姓名、照片及考试成绩等信息发布在学校网站上,侵犯了张某某的姓名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条的规定,判决某中学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在学校网站上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四、案例分析(一)姓名权的法律性质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与自己的姓名不可分离的人格权利。

姓名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 专属性:姓名权只能由本人享有,他人无权侵犯。

2. 不可转让性:姓名权不能转让、赠与或继承。

3. 不可侵犯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二)教育机构在行使姓名权时的注意事项1. 尊重学生个人隐私:教育机构在处理学生个人信息时,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尊重学生个人隐私。

2. 事先征得学生同意:在涉及学生姓名、照片等个人信息时,教育机构应事先征得学生同意,不得擅自使用。

3. 合理使用学生信息:教育机构在合理使用学生信息时,应确保不侵犯学生姓名权等合法权益。

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总结(3篇)

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法律法规是国家对教育领域进行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教育秩序、保障教育权益、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教育法律法规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典型案例,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提供借鉴,提高法律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教师体罚学生案案情简介:某小学教师因学生上课不专心,对其进行体罚,导致学生受伤。

家长将教师及学校告上法庭。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本案中,教师体罚学生,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违反了教育法律法规。

法院最终判决教师及学校承担相应责任。

总结:教师应当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尊重学生人格,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确保教师行为规范。

2. 案例二:学生伤害事故案案情简介:某中学学生在课间活动中,因同学间的追逐打闹,导致头部受伤。

家长认为学校未尽到管理职责,将学校告上法庭。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本案中,学校在课间活动中未能有效管理学生,导致学生受伤,未尽到安全管理职责。

法院最终判决学校承担相应责任。

总结: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安全。

同时,家长也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3. 案例三:招生歧视案案情简介:某重点中学在招生过程中,因学生家庭背景、地域等因素,对部分学生进行歧视,导致学生权益受损。

家长将学校告上法庭。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招生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本案中,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存在歧视行为,违反了教育法律法规。

法院最终判决学校改正招生行为,并赔偿受害学生。

总结: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得歧视任何学生。

经典教育类法律案例分析(3篇)

经典教育类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男,2001年8月出生,系某市XX中学2008级初中一年级学生。

2008年9月,小明因家庭原因转学到某市XX中学就读。

入学后,小明因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班主任的歧视和同学的排斥。

班主任经常在课堂上公开批评小明,甚至在家长会上将小明称为“差生”。

小明感到极度自卑,学习兴趣丧失,成绩不断下滑。

2009年3月,小明因精神压力过大,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家长发现后,带小明就医。

医生诊断小明患有轻度抑郁症,建议小明休学治疗。

案情概述:2009年4月,小明的家长向某市XX中学提出书面申请,要求小明休学治疗。

XX中学认为小明不符合休学条件,拒绝批准。

家长遂将XX中学诉至法院,要求XX中学支付小明在校期间的医疗费用、精神损害赔偿等。

争议焦点:1. XX中学是否有义务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2. XX中学的行为是否构成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犯?3. 小明的损失是否应由XX中学承担?案例分析:一、XX中学是否有义务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第五十三条规定:“学校、家庭、社会应当共同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可见,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是教育法的基本原则之一,XX中学作为教育机构,有义务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

二、XX中学的行为是否构成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犯?1. 班主任的歧视行为。

班主任在课堂上公开批评小明,并在家长会上将小明称为“差生”,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小明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权,同时也影响了小明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 XX中学拒绝批准小明休学治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的,应当立即采取制止伤害的措施,并报告有关部门。

”XX中学作为教育机构,有义务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小明因精神压力过大需要休学治疗的情况,应当给予支持。

三、小明的损失是否应由XX中学承担?1. 医疗费用。

教育法的真实案例分析(3篇)

教育法的真实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小学,是一所公立小学,历史悠久,教育质量较高。

该校一直以来都秉承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然而,在2019年,该校发生了一起因教育法引发的纠纷案件。

二、案情简介张某某,男,8岁,系某市某小学一年级学生。

2019年春季学期,张某某在学校上课期间,因课堂纪律问题被班主任老师批评教育。

在课后,张某某情绪激动,与同学发生争吵,随后推搡同学,导致同学受伤。

班主任老师得知此事后,对张某某进行了严肃批评,并告知其家长。

张某某家长认为,班主任老师的批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对张某某造成了心理压力。

为此,家长与班主任老师进行了多次沟通,但双方意见不合,未能达成一致。

于是,张某某家长将某市某小学告上法庭,要求学校对班主任老师的批评教育方式予以纠正,并赔偿张某某因受到批评教育而造成的心理创伤。

三、争议焦点1. 班主任老师的批评教育方式是否合法?2. 学校是否应对班主任老师的批评教育方式承担法律责任?四、法院审理法院在审理此案时,首先明确了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得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不得侮辱学生。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学生保护制度,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管理和保护,防止学生受到伤害。

”法院认为,班主任老师在批评教育张某某时,虽然出于教育目的,但批评方式过于严厉,有体罚之嫌,违反了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因此,班主任老师的批评教育方式不合法。

关于学校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法院认为,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责任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

学校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班主任老师的违法行为,对张某某受到伤害存在一定责任。

但考虑到学校在此次事件中并未直接参与违法行为,且已对班主任老师进行了处理,因此,学校对张某某受到的伤害承担次要责任。

教育法律分析案例分析(3篇)

教育法律分析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一所中学,一名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与另一名同学发生争执,导致前者头部受伤。

事故发生后,受伤学生的家长认为学校在管理上存在疏忽,未及时制止学生的打闹行为,导致孩子受伤,要求学校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学校则认为,事发时教师正在教室授课,无法及时察觉并制止学生的打闹,因此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二、案例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本案例中,受伤学生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学习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幼儿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本案例中,学校在管理上存在疏忽,未能及时制止学生的打闹行为,导致学生受伤,违反了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受到伤害。

”本案例中,学校未能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导致学生受伤,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三、法律适用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学校在管理上存在疏忽,未能及时制止学生的打闹行为,导致学生受伤,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证明其已尽到教育、管理职责,以减轻或免除部分责任。

四、案例分析总结本案例中,学校在管理上存在疏忽,未能及时制止学生的打闹行为,导致学生受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学校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关于教育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

关于教育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9月,某市一所小学五年级学生小张在学校体育课上与同学发生争执,争执中,小张不慎摔倒,导致腿部骨折。

事故发生后,小张的父母认为学校未尽到管理职责,要求学校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学校则认为,事故发生在体育课上,且是在学生自行玩耍的过程中发生的,学校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双方协商未果,小张的父母将学校诉至法院。

二、案件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学校是否尽到了管理职责,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三、法律法规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依法保护学生、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保障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2.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

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案例分析1. 学校管理职责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在本案中,学校在体育课上未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导致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学校未尽到管理职责。

2. 学生行为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学生在自行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学校一般不承担责任。

在本案中,事故发生在学生自行玩耍的过程中,但考虑到事故发生前,学生曾与同学发生争执,学校在事故发生前未能及时进行调解和处理,也未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因此,学校在管理上的疏忽与事故发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3. 责任承担结合上述分析,法院认为,学校在事故发生前未尽到管理职责,存在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同时,考虑到学生在事故发生前有过错,法院酌情减轻了学校的赔偿责任。

五、案件处理结果法院判决学校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赔偿小张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共计人民币5万元。

教育法律相关案例分析题(3篇)

教育法律相关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案例背景:某市一所重点中学,因连续多年中考成绩优异,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该校校长李某,在任期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教育法律知识的了解,导致了一系列法律纠纷。

案例分析:一、案例事实1. 违规补课:为了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校长李某决定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组织教师为学生进行集中辅导。

然而,这一做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即学校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

2. 教师违规收费:在辅导过程中,部分教师以“自愿”为名,向学生收取辅导费用。

这一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章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非法收取费用。

3. 违规招生:为了扩大学校规模,校长李某决定在招生过程中,采取“关系生”等违规手段。

这一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章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依法招生。

4. 学生权益受损:在辅导过程中,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原因无法参加辅导,导致其在学业上受到影响。

这一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第二条的规定,即国家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

二、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五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教育制度,执行国家教育方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

- 第六十三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非法收取费用。

- 第五十三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依法招生。

- 第一章第二条:国家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三十三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

- 第三十四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有偿补课活动。

三、案例分析1. 违规补课:校长李某在实施违规补课的过程中,未充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导致学校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

教育方面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教育方面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XX学校是一所位于我国某省的市级重点中学,历史悠久,教育质量优良。

2019年3月,该校九年级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因追逐打闹不慎发生意外,导致一名学生受伤。

事故发生后,学生家长认为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要求学校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此案经当地人民法院审理,最终判决学校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二、案例分析(一)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3月15日下午第四节课后,XX学校九年级(1)班学生在课间休息时,部分学生在教室外追逐打闹。

在追逐过程中,学生李某不慎撞到正在行走的同学张某,导致张某受伤。

事故发生后,张某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经诊断为左腿骨折。

经过治疗,张某的伤情基本稳定,但需要长期休养。

事故发生后,张某的家长认为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导致学生在校园内发生意外,要求学校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双方就赔偿问题协商未果,张某的家长遂将学校诉至人民法院。

(二)法院审理过程1. 法院审理阶段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调取了事发时的监控录像,并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质证。

根据监控录像显示,事发时,学校教师并未在教室外进行管理,也未及时制止学生的追逐打闹行为。

2. 法院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法院认为,学校在事发时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导致学生在校园内发生意外,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学校赔偿张某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共计人民币10万元。

(三)案例分析1. 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1)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监管不到位。

事发时,学校教师并未在教室外进行管理,也未及时制止学生的追逐打闹行为,导致学生发生意外。

(2)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到位。

学校未对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进行安全教育,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导致学生发生意外。

2. 学校应承担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学校在学生受到人身损害时,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类千万元“捐资助学款”撂倒西大附中一串校长案【案情简介】广西大学附属中学(简称西大附中)是一所重点中学,良好的校风、雄厚的师资力量、丰硕的教学成果,使其在广西公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很多学生和家长的推崇。

然而,2007年,西大附中原领导班子却因贪污腐败被“一锅端”。

2002年12月至2007年11月2日刑拘之前,唐运南在该校任校长。

从2004年起,西大附中在招生过程中组织不够分数的学生考试,对成绩列前300名的学生按三个分数段收取6000元到5万元不等的捐资助学款。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至2007年案发时止,该校先后向学生家长收取的所谓捐资助学款达1600多万元。

由于西大附中属于二级单位,在人事、财务上归广西大学管理,业务上受南宁市教育局的领导。

按照国家规定,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款必须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协调财政部门统一缴纳到财政专户上。

然而,在唐运南的授意下,西大附中收取的绝大部分捐资助学款却存入了几名副校长的私人账户或学校食堂账户中,成为“账外资金”。

几位校领导每人都掌管着一本捐资助学款的私人存折,数额少则几十万,多则一二百万。

2005年至2007年间,西大附中以个人名义开办存储账户多达11个,作为学校的“小金库”。

这些“小金库”成了校领导班子可随意支配的“提款机”,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贪污,侵吞巨额公款,动辄以开会为名分发劳务费、以加班为名发放“红包”,并想方设法找发票“报销”或公款私分,有次大额“报销”,甚至连一张票据也没有。

除按照分数收取捐资助学款作为学校的“帐外资金”外,唐运南自己收取捐资助学款的方式还有两种:一是利用职权挤占招生指标,直接收取学生家长的捐资助学款后据为己有;二是以上级领导打招呼为由,两头欺骗,骗取家长和学校财务人员,自己从中截留。

此外,唐运南还利用职务之便,在学校采购多媒体电教设备活动中收受贿赂。

为防止意外,不留下后患,2006年4月,经唐运南授意,周怀生等人将重达七八公斤的原始票据烧毁。

整个焚烧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2007年7月,为应付广西大学纪委对西大附中捐资助学款等账目的审查,在唐运南和原校党委书记许剑的指使下,相关人员紧急删除了总务处的电脑记录,并连夜赶制假账。

经法院审理查明,2004年至2007年间,唐运南单独贪污27.37万元,与他人共同贪污35.87万元,受贿39.3万元,许剑和4名原副校长周怀生、黄日梅、方福海、郭林华分别贪污12万余元到6万余元不等。

2009年2月,法院最终裁定,以贪污罪和受贿罪,判处唐运南有期徒刑18年、没收财产20万元,其扣押在检察机关的赃款2万元依法上缴国库,其余赃款64.67万元予以追缴。

以贪污罪分别判处周怀生、许剑、黄日梅、方福海、郭林华有期徒刑5年到3年不等,并处没收财产若干元。

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严重的由学校乱收捐资助学款、私设小金库引起的贪污腐败案,当事人违反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有关规定,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家庭财产权,以及国家和学校的公共财产权,并触及了刑律。

(1)《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教育法》第九条、第三十六条分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第八条、第二十五条分别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义务教育法》第二条、第十二条、第二十五条分别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

”“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

”本案中,学校违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免收费、免试”的有关规定,组织入学考试,并以此为由向学生家长收取巨额“捐资助学款”,属于教育乱收费行为,有悖于教育的公益性,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2)《宪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分别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民法》第四条、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五条分别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集体所有的财产和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捐赠法》第八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十二条分别规定,“国家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

”“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

”“捐赠财产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人的意愿,符合公益目的,不得将捐赠财产挪作他用。

”“捐赠人有权决定捐赠的数量、用途和方式。

”《教育法》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分别规定,“国家鼓励境内、境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教育的捐赠,必须用于教育,不得挪用、克扣。

”《义务教育法》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九条分别规定,“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鼓励按照国家有关基金会管理的规定设立义务教育基金。

”“义务教育经费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

”由此可知,家长向学校捐资助学的行为及捐款数额应当是自愿的,所捐款项应当是专款专用,而不是作为入学或择校的门坎。

本案中,学校根据学生分数向学生家长强行收取不同标准的“捐资助学款”,任意挥霍,违反了捐赠应遵循的“量力、自愿”原则以及捐资助学款的使用原则,侵犯了学生的家庭财产权,也侵犯了国家和学校对这些捐资助学款的公共财产权。

(3)《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履行“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和“依法接受监督”的义务。

《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五条分别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本案中,学校领导将收来的“捐资助学款”作为“帐外资金”并入小金库,进行暗箱操作,使其成为他们的私人“提款机”,还突击销毁票据,作假账,贪污受贿,违反了《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并触及了刑律。

法律责任:《教育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义务教育法》第五十六条、第六十条分别规定:“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民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侵占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返还财产,不能返还财产的,应当折价赔偿。

”《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规定,“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一)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二)个人贪污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第三百八十六条规定,“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本案中,该校领导贪污受贿,数额巨大,已触及刑律,因而,其不仅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还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启示:由本案所引发的一些思考:(1)该校的不同主管部门广西大学和南宁市教育局领导应引以为戒,加强对所管学校的监管力度,严防乱收费和“帐外资金”的建立和使用。

(2)学校应严格遵守《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依法行使自身的合法权利,确保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家庭财产权不受侵犯,不得向学生乱收费。

(3)学校领导应遵纪守法,建立和完善财务申报和监管机制,依法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从源头上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4)学生及其家长应增强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

教师类教师当众读短信,高二女生跳楼身亡【案情简介】2009年11月6日10时20分,呼和浩特铁路一中高二225班的数学课上,一名男生的手机响了,班主任王老师径直走向该男生,将他的手机没收,并在课堂上将手机里的短信内容读出:“中午放学一起走不?”接着,王老师又将该男生手机中的另一条短信的部分内容当众读出。

随后,王老师叫起了女生席嘉欣,对她近期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点评。

当天上午第四节体育课,席嘉欣没有去上,一直在哭…… 。

此后直到跳楼事件发生,她再没去学校上课。

11月9日6时许,席嘉欣割腕后从其所住的宿舍六楼跳下身亡……席嘉欣生活在一个低保家庭,5岁时父母离异后,她和父亲、奶奶一起生活。

出事前的11月8日晚,席嘉欣的同学给她送了生日礼物和蛋糕,她很高兴,在蜡烛前默默许了愿,然后和奶奶、爸爸一起分吃了蛋糕。

临睡前,还送给奶奶一个玩具熊。

“11月9日4时45分,欣欣起床了,我说还早,她就又睡下。

我每天都看着欣欣上学,可是那天却没有起来。

起床后我发现欣欣的书包还在沙发上,感觉不对劲,我就赶紧给她的班主任打电话,班主任说没去上学。

等我出门,公安人员已经来了,通知我孙女已经跳楼了……”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郝有兰痛不欲生。

在死亡现场,席嘉欣的身旁有一本书《巴黎没有摩天轮》,上面沾满了血渍。

事发后,她的奶奶找到了她分别写给奶奶、姑姑及同班4 名同学3份遗书。

…… 在堆满书的写字台上另一本彩色信纸上,还有她留下的一段遗言,这些话是写给王老师的:“王老师,您为什么偏要这么做,我恨您。

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您对我有偏见,我知道,可也不至于这样吧,别人的隐私权您无权干涉……”“王老师,我恨您,老师为什么逼我,都结束了”。

这些话让家人震惊不已。

他们从席嘉欣的好友处了解到王教师在课上读短信的情况,她的奶奶说,在课上给别人发短信肯定不对,但老师这样的做法十分不妥。

孙女的自尊心很强,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受到这样的打击,肯定难以承受。

老师的话给她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最终走上绝路,校方应对此事负主要责任。

但对在课上念出短信内容一事,班主任王老师却不承认:“我只提到了短信内容里的几个字,并没有当众念出短信内容,也没有提到任何名字。

自杀的女生这次月考成绩排在班级第五名,她曾找过我希望调座位,我当时就答应了她。

每次她上讲台做题,只要是答对了,我都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