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1)
精英化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利弊

精英化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利弊
粗浅地以95年为界限(扩招),之前的大学走的是精英道路(百度词条:高等教育的公认标准: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之后走的是大众化道路(入学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称为大众化教育)。
与所有问题几乎相同的是,精英与大众化高等教育两者都有利弊。
前者所培养的精英意识首先是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科学素质然后才是个性和气质休养。
精英首先需要“精神”,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精英要有“英雄”的风范,它要在创新与社会思想进步上有所作为,要引导社会向和谐方向发展,而不是附庸风雅,远离布满泥泞的底层生活。
(当然,在95之前的时代,因为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制,通过高考而鲤鱼跳龙门离开落后的乡村确实是农村孩子重要的选择,体现一种无奈的功利)。
精英教育不利的地方是无法满足社会高速发展所大量需要的普通应用型人才。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方面,出于个人发展的选择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认定基础为大学学历的现实,它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由于人的发展过程比较复杂,部分人的潜力发力点略微滞后,大众化高等教育使大学入学门槛降低之后,大大降低了错失人才的机率,家庭、社会在人才方面可以幸运地“捡漏”!正如上面所述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可以满足社会高速发展所需的普通应用型人才需求问题。
不利的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人才平均质量要低于精英化高等教育;校园的学风、道德、文化环境不尽理想;师资配套压力也带来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目的显著。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精英”与“大众”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重要 的教育实践活动 , 是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步骤 , 也是落实、 检验 教育基本理论的重要方式。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问题作为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自 然成为影 响课程改革 方向和进程的重要因素 , 而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 向又直接影响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 向。由此 , 思考“ 新课改” 中的“ 精英” 大众” 与“ 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 19 从 99年普通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 , 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向“ 大众化阶段” 迈进 , 高等教育领域 的“ 精英” 大众” 与“ 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有许多文章对此问题加以讨论 。而对于国民 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的基础教育 中的“ 精英” 大众” 与“ 问题的讨论 , 似乎就 略显逊色 , 然恰恰基础教 育阶段的“ 精英 ” “ 、 大众” 问题深刻影响着后续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乃至整个 国民教育发展方向。
彭 乃 霞
( 南 民族 师 范 学院数 学 系, 州 都 匀 5 80 黔 贵 5 00)
摘 要: 思考现 阶段我 国基 础教育课程 改革 ( 以下简称“ 新课 改” 下的精 英教 育与 大众教育 , 讨在教 育 大众化 的 ) 探
现代 发展 趋势背景下如何看待精 英教 育 ,精 英” 大众” “ “ 与“ 在 新课 改” 中的辩证 关 系, 同的理念在课 程改革 中产 生的 不 影响 , 协调二者 的平衡发展 等问题作 简要分析 , 并尝试提 出一些初 步的建议 。
F l wi gy s me p may p o o a sa e ttv l as d. ol n l o r r r p s l r t n a ie y r ie o i e
Ke r :urc lm eo ;“ h lt” e u ain;“h o uaiain e u ain;b ln e h u rn i ain y wo ds c riuu rfr m te E i e d ct o te P p lrzt ” d c t o o aa c ;tec re tst t u o
最新原创大学教育辩论赛

大学教育辩论赛定义:大学: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办法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分为综合性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
它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进行培训和教育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旨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范围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
模式: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应该:指情理的应该采用是一种价值取舍问题大众教育模式: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旨在培养实干型应用性实干型社会适应型人才人才层次趋于多元化教学趋于灵活化精英化教育模式:毛入学率在15%一下,它是一种通过高水平选拔,选取中学教育阶段优秀人才并对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培养的教育模式,它的教学环境更好,个人资源获得更多,但因其旨在培养学术型的单方面研究人才,重视学术化教育,培养学术精英和领导阶层,是高度统一的教育模式我方观点立论1 结合我国国情而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是教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客观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教育学上认为教育模式分为精英教育模式,大众教育以及普及教育模式,告别精英教育模式,透过大众教育模式,实现普及教育模式,让高等教育的光辉普照到每一个人的身上,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说第二点之前,我想请大家明确一个观点,请大家不要用精英和大众去区分精英教育模式和大众教育模式,二者的区别只在定义上,也就是,毛入学率和教学特色。
2 大众化教育更能适应我国实际,大众化教育模式就是给所有人机会成为精英,是一种无为而治的自然地选拔机制,通过社会竞争选拔而不是人为的制度性质的选拔精英,更注重公平性,资源共享原则同时我们并不否认存在精英教育的方法和精英人才,但是交给社会去优胜劣汰。
3 大众化教育模培养的目标层级是多元化的多层次化的它可以出精英也可以出人才,可以有基础学历也可以有高等学历,更加灵活,这和当今国际社会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不谋而合,是能够满足各个层级各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培养目的才能满足我国社会日益增长的社会物质文化需求,使社会的发展需求得到保障,4 让我们再明确一个事实,高中毕业生,大多数心智尚不成熟,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各种需求,如果在这时加入精英教育的人为干预,将他们大多数人拒与大学门外,他们将会无可是从,并且失去了在大学中通过记得主观能动性和优胜劣汰成为精英的可能。
大学教育应该精英化

大学教育应该精英化具体事例名人名言:一、2011年4月14日,“清华回归精英化教育启动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回归精英化教育无论是从著名学者领衔的师资优势看,还是从招生过程中的百里挑一看,学堂班都无疑集中了清华各方面的优质资源。
在清华非学堂班学生看来,学堂班的学子所受到的教育,无疑是真正的精英化教育。
在培养尖端人才方面,精英化教育无疑更具优势。
朱邦芬院士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叶企孙先生执掌清华物理系时,10年间只毕业了71位本科生、1位硕士研究生。
那时候,数位教师围绕一个学生精雕细琢,成就斐然。
在这72名毕业生中,有22位成为中国两院院士,两位成为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院士。
钱学森力学班项目主任朱克勤教授说,“钱班”将会深入推行导师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配备最好的老师,担任导师的至少是长江学者以上的水平。
争取“一对一”地给本科生配导师,让他们从大一起就和从事一线科研工作的教授学习。
二、古语:“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教育资源,大大提高受教育者的专业素质,以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投入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说:“如果要将学校规模扩大一倍,学生人数增加一倍,那么教育质量就要20年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
四、对于招生数额连年减少,复旦大学连续3年的表态包括:“继续精英化培养思路”、“确保录取的学生能享受到最多的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核定培养规模”。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陆昉此前也公开表示,复旦缩招一方面是考虑到当前中学生毕业人数减少,另一方面是基于提高教育质量的考虑。
一边却是为数众多的国际知名企业争抢中外合办精英院校的毕业生。
其中,来自新加坡的亚太知名的莱佛士国际教育集团与中国多所重点大学合作创办的精英学院成为了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摇篮。
据统计,采取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全外教英文教学,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每年都有47%的毕业生被世界500强录用,8%的学生成功自主创业,20%的毕业生就业于中外合作企业,莱佛士学院精英化的办学方针无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大众看待精英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其中,精英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大众视角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对精英教育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大众如何看待精英教育。
二、精英教育的定义与特点1. 定义精英教育,又称精英主义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高智商、高情商、高学历、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通过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严格的教育管理,为少数优秀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教育。
2. 特点(1)选拔性:精英教育具有明显的选拔性,只针对少数优秀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资源集中:精英教育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优秀教师、先进的教育设施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教育模式多样化:精英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术、艺术、体育等方面,旨在使学生全面发展。
(4)国际化:精英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国际交流、海外留学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国际竞争力。
三、大众对精英教育的看法1. 肯定观点(1)提高教育质量:精英教育选拔优秀学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促进教育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向精英教育集中,有利于缩小城乡、地区之间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3)培养国际竞争力:精英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2. 反对观点(1)加剧教育不公:精英教育只关注少数优秀学生,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加剧教育不公。
(2)培养畸形人才:过分强调选拔性,可能导致教育过度竞争,使学生压力增大,培养出畸形人才。
(3)忽视普通教育:精英教育过分关注尖子生,可能导致普通教育被忽视,影响整体教育质量。
四、精英教育案例解析1. 案例一:某名牌大学实行精英教育该大学通过严格的入学选拔,选拔出具有优秀成绩、综合素质的学生,实施精英教育。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校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与此同时,该校也面临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生压力过大等问题。
浅谈高等教育应该精英化

浅谈高等教育应该回归精英化截止2009年6月教育部最后一次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指有全日制统一招生资格的(包括各类公办民办本专科学校,不包括成考,自考之类)一共1983所,军队系统全日制高校,一共67所,总计2050所。
1999: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
2000年:录取180万2001年:录取260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50%2002年:录取320万人2003年:录取382万人2004年:录取420万人2005年:录取504万人考生867万2006年:录取530万考生880万2007年,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人,与30年前报考人数极其接近,但是录取比例约为2:1。
2008年,高考招生人数创新高,计划录取599万人,考生1050万。
录取比例57% 2009年,计划招生数629万,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数比2008年增长4%。
在1020万名报考者中,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750万名,占73.5%。
平均录取率预计接近62%,比上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
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规模扩招,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全国高校录取率从1978年的6.6%跃升到了2010年的68.7%。
然而,随之而来的,成都女孩玲玲考上一所重点大学本科,因认为“读书无用,读大学是个肯定失败的投资”,父亲虽有钱却拒绝让女儿读大学。
有网友调侃道,鉴于近年来本科、硕士、博士扩招所引起的就业压力,很多人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于是乎就呼吁教育部,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两个学位。
各地校园面积扩张和学生规模成倍增加的背后,其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育模式僵化、理念保守、管理失效,加之缺少科学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等,严重造成了学校培养理念、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一项上万名大学毕业学生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认为“在大学里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可以以15%和50%作为划分标准,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之间,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50%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
还指出一般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
199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392.0元,和人均GDP1000美元还有差距。
但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订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该计划指出: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
截止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校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高等教育学历者在全国总人口(6岁及以上)中所占比率都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1998年~2012年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76%,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
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
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
精英还是大众

精英还是大众重点大学一直以来是我国培养精英人才的阵地。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多数重点大学也承担起大众高等教育任务,规模变得相当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重点大学应该立足现实,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追求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协调发展,而不要在二者之间陷入两难境地。
[标签]重点大学人才培养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定位到1981年底,全国有97所高校被确定为重点高校,占当时全国高校总数(704所)的13.6%。
另一类是指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大学,主要是指经国家计委批复立项、列入“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高校,这类高校原有99所,但是由于后有8所被调整和合并,现在实际上为91所,其中71所是教育部直属高校。
这两种意义上的重点大学绝大部分是重合的。
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的差异不只是体现在称谓上,更是体现在实力和声誉上。
在2000年,部属71所高校培养的博士占到全国博士总数的73.59%。
重点大学可以看作我国在精英教育阶段的精英型大学。
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视角来看,虽然重点大学建设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并无密切关联,但重点大学建设实施过程本身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的过程。
高等教育大众化,尤其是1999年高等教育的大“扩招”,对于重点大学的办学定位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由于我国采取的是“全民扩招”的策略和“内涵式”发展的道路,重点大学也参与“扩招”任务,71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的师生比1997年为11:1,到2001年已经达到18:1(其中20:1以上的20所,25:1以上的6所,还有30:1以上的)。
此外,重点大学还有大量的成人继续教育、自学考试和独立学院的学生。
我国重点大学扩招也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于重点大学承担大众化任务,很多人对此持反对意见。
杨德广教授认为,重点大学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众高等教育是在做“捡芝麻、丢西瓜”的事,参与低层次的生源争夺是没出息的行为。
潘懋元先生认为精英教育机构(指部属重点大学)不应当承担大众化的任务,本科教育不应再承担“扩招”的任务,也不应再办成人教育等被认为是大众高等教育形式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