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异质性、所有制结构与生产性服务需求

合集下载

生产性服务

生产性服务

生产性服务生产性服务的概念内涵“生产性服务”是由孙希有博士在《服务型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来的[1]。

孙希有博士认为,所谓生产性服务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属于服务业范畴,它是通过为生产制造的企业提供服务的一种产业,它属于服务业的一种,只不过这种服务业的目的是为制造类企业的生产、制造提供配套服务。

而生产性服务却是生产制造企业本身生产制造模式,它的性质仍然属于制造业,它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制造行为为其他生产制造类企业提供生产制造品的行为,通常为他人提供生产性服务的制造企业自身没有品牌而只具有制造能力,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生产制造能力为别人制造产品的服务就是生产性服务。

与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生产性服务不是为企业的生产或制造提供服务,而是生产、制造行为本身就成为一种服务,企业的生产制造已经演变为一种服务了,性服务的典型案例。

生产性服务的外延关于生产性服务的定义很多,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生产性服务是生产(或服务)过程的中间投入。

生产性服务(producer service,又称“生产者服务”或“生产服务”)挥作用的服务。

除了被企业用作生产商品与其他服务的投入这一显著特征外,生产性服务作为现代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现代服务最为典型的特征,即无形性(Intangibility)、同时性或不可分割性(Insparibility)、顾客参与服务过程、异质性(Heterogeneity)和易逝性(Perishability)。

在现代经济中,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被实际应用大都是通过生产性服务的投入来实现的,这个过程推动生产向规模经济和更高的效率发展。

所以,生产性服务被认为是新兴经济的关键服务,它的扩张与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紧密相联,并且越来越复杂化。

程、测量等; (2) 信息和中介服务:电讯、电影、广告与市场研究、信息技术服务、出版业等; (3) 金融保险服务:银行、保安、保险、风险投资、债务市场、基金管理等; (4) 贸易相关服务:会展、进出口贸易、航空运输、海上运输、快件、仲裁与调解等。

论企业的异质性

论企业的异质性

论企业的异质性季剑军摘要:知识经济的兴起改变了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微观经济体的活动也面临新的约束规则,贸易基础也有了深刻的变化,新新贸易理论的兴起很好地解释了贸易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

企业作为参与国际贸易的微观主体,以生产率水平和组织方式的差异为特征的企业异质性普遍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和贸易优势的来源,而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运用及其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则成为企业异质性的根源。

关键词:企业异质性;新新贸易理论;人力资本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4-0014-05一、相关文献综述总的来说,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化,国内学术界居主流的观点是把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过程归结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

在这一过程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假定前提分别从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单一要素投入、固定边际成本等发展到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多要素投入、边际成本递增等等;国际分工的视角也沿着国家间贸易、产业间贸易、产品内贸易这一主线延伸,对理论假设的不断放松也使得理论的发展更加贴近现实问题,但都没有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和组织方式对贸易的影响的问题①。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对企业作出的基本假设前提是,企业的规模报酬不变,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时,增加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并且企业的技术条件也是不变的,各企业的生产函数没有区别。

古典贸易理论强调各国之间开展贸易的基础在于同一种产品在国别之间存在价格差即比较利益,而进一步追究产生价格差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首先是从技术差距论的角度而言,各国之间的同一种商品存在价格差的原因在于生产同一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是劳动力熟练程度在各国之间存在差异。

另一种观点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商品的技术水平相同,两国产生价格差的原因在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又来自于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要素的价格差异,而这种要素价格的差异又进一步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决定,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集中生产使用本国较丰裕的要素的产品,那么成本就较低,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在国家之间形成专业分工。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引言一、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基本概念异质性企业理论是指不同企业在经济市场环境中因内在差异导致其行为和绩效表现出不同特征的理论框架。

这些内在差异可能来自企业的资源分配、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市场行为和最终的市场结果。

异质性企业理论通过研究企业内部差异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和绩效表现。

1.2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特征异质性企业理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异质性企业理论强调了企业在市场中表现出的多样性。

由于企业内部的差异性,不同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和绩效也将存在差异。

异质性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差异性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

企业内部的差异性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绩效,从而取得相对优势。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多样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企业内部差异性的理论。

阿尔钦-休克模型被认为是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奠基之作。

在此之后,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涌现出来,使得异质性企业理论逐渐成为了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了企业内部差异性的产生机制、企业行为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异质性企业如何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异质性企业的测度和评估方法也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中,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学者们主要采用了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对企业的具体行为和绩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来揭示不同企业的内部差异性及其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也有一些学者采用了数理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进行理论分析和建模研究。

三、异质性企业理论在商业实践中的应用在企业战略制定中,异质性企业理论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战略方案。

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和管理模式的分析,企业可以确定出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战略上的竞争优势。

内部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内部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内部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然而,一个企业内部的人员构成、文化、管理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创新能力。

这些因素构成了企业内部的异质性,它会对企业的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人员结构的异质性一个企业的内部人员结构是多元化的,包括不同的专业背景、教育经历、性别和文化背景等。

这种多样性可以促进创新,因为不同的人员可以带来不同的想法和知识。

例如,设计师和工程师通常对产品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见解。

如果他们能够充分交流和合作,可以提高产品的创新水平。

然而,这种多样性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会成为创新的障碍。

由于不同的人员可能有不同的优先事项和意见,导致沟通和协作变得困难。

此外,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障碍也可能导致交流和理解上的问题。

因此,企业应该采取措施来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例如提供一些跨文化培训和交流机会等。

二、企业文化的异质性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这种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动机和创新的动力。

例如,一个非常注重创新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尝试新想法和新方法。

然而,企业文化的异质性也可能导致创新困难。

如果企业中的人员拥护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的期望和动机。

这可能导致团队之间产生分歧和矛盾。

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共同的工作文化,以便员工更好地合作和创新。

三、管理的异质性企业的管理层应该能够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

然而,这些需求和期望可能发生变化,还可能因不同的人员而异。

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员工的特点来管理他们。

管理层应该采取措施,以便了解员工的不同想法和需求。

例如,通过问卷调查、个人面谈等方式了解员工对公司管理的看法,并根据其反馈进行调整。

此外,管理层必须在制定政策和解决冲突时考虑到员工的多样性,以便达到协调的目的。

总之,企业的内部异质性对其创新能力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开展创新活动时,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其内部的多样性,并善于处理异质性带来的问题。

南开大学服务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南开大学服务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南开⼤学服务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如何理解服务以及服务的特性?P24-31★考核知识点:服务与服务的特性附1.1:(考核知识点解释)在ISO 9000系列标准中,对服务所作的定义是:“服务是为满⾜顾客的需要,在与顾客的接触中,服务提供者的活动和活动的结果。

”服务的特性:1)服务的⽆形性;2)⽣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3)服务的不可储存性;4)服务的异质性;5)顾客在服务过程中的参与;6)不牵涉所有权的转移。

2. 服务业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0-11★考核知识点:服务业的发展原因★考核知识点:服务业的发展原因(考核知识点解释)附1.2:服务业的发展原因猪油有以下⼏⽅⾯。

1)前提:社会分⼯和⼯业发展。

2)源泉:市场发育。

3)重要原因:社会需求。

4)助推器:城市化。

1) 经济⽣活中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相互依赖。

制造业的成功需要对市场的快速反映能⼒,根据顾客需要设计产品的能⼒和快速运输的能⼒,所有这些都要依靠服务⼀体化。

2) 全球⼯业化经济的⾼速发展,也是建⽴在强⼤的服务业基础上,服务业的竞争具有全球化趋势。

3) 新技术的推出推动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4) 社会发展趋势,⼈⼝的⽼龄化、家庭结构德尔变化,单⾝⼈⼝的增加,都对服务业发展起到推动作⽤。

3. 设计服务包时应主要关注哪⼏个⽅⾯?32★考核知识点:服务包的内容。

附1.3:(考核知识点解释)服务包应包含以下4个⽅⾯。

1)⽀持性设施。

2)辅助物品。

3)显性服务。

4)隐性服务。

4. 简要描述服务质量的5差距分析?110★考核知识点: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考核知识点解释)附1.4: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是分析服务质量问题产⽣的原因并帮助服务企业的管理者改进服务质量的⼯具。

1)差距模型的核⼼是顾客差距,也就是顾客期望与顾客感知的服务之间的差距。

2)服务供应商差距包括:质量感知差距,质量标准差距,服务传递差距和市场沟通差距。

企业异质性、地区发展战略与资源错配——来自中国工业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

企业异质性、地区发展战略与资源错配——来自中国工业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

企业异质性、地区发展战略与资源错配——来自中国工业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李跃【摘要】资源错配的成因主要源自不同维度的企业异质性和地区发展战略的扭曲.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利用C-D确定性前沿参数模型测算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用OP协方差法对各地区资源错配程度进行测度,进而从微观企业异质性和地区发展战略两个层面分析我国资源错配的成因,结果表明:企业TFP异质性主要与其市场结构(垄断及规模经济)、所处地区(城市和省份)以及所有制等维度的差异有关;地方政府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加剧了资源错配程度,造成各地区15.0%~52.7%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12.8%~45.1%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以及2.4%~8.5%的产出损失.未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应注重内部竞争优化,同时要发挥政府因势利导的职能.【期刊名称】《西部论坛》【年(卷),期】2017(027)004【总页数】11页(P105-115)【关键词】企业异质性;地区发展战略;资源错配;全要素生产率;资源配置效率;比较优势【作者】李跃【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F224.0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速”换挡为“中高速”,资源错配造成的生产率损失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效应凸显。

近年来,对资源错配造成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损失程度的研究逐渐增多,王林辉和袁礼(2014)分析认为,资源错配导致中国2.6%左右的TFP损失;Joel和Hugo(2016)研究认为,该TFP损失甚至高达10%~14%。

因此,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以扭正资源错配,是中国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并加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市场不完全性会导致各种资源不能按照边际产出均等原则在企业间配置,进而使资源无法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流向更高的部门,造成资源错配或者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企业异质性、所有制结构与劳动收入份额

企业异质性、所有制结构与劳动收入份额

【专题名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专题号】F13【复印期号】2011年01期【原文出处】《管理世界》(京)2010年10期第24~33页【英文标题】Enterprise Heterogeneity,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Labor Income Share【作者简介】周明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肖文,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姚先国,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容提要】利用世界银行的投资环境调查数据,本文发现企业异质性是劳动收入份额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研究进一步表明以国企改制、民营化和外资进入为特征的所有制结构变动将通过减少要素扭曲、提升经济效率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有冲击作用。

一方面,国企改制带来生产效率的迅速提升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间的“引资竞争”吸引高效率的外资企业加速涌入,使要素分配向不利于劳动的方向倾斜。

经验研究的结果表明,企业中民营和外资股权的上升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最后,研究还发现我国出口型企业的“外资引导”特征是新古典贸易模型预测失效的原因。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企业异质性/所有制结构/国企改制/外资进入EEUU8473903一、引言3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的奇迹,1978-2008年全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9.85%。

伴随着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在30年中出现几次重要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份额持续上升,从1978年的52.2%上升至1990年的72.2%①,出现了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的情况,戴园晨和黎汉明(1988)将其概括为“工资侵蚀利润”现象,李扬(1992)则认为这是劳动力价格在改革后的正常回归。

然而,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又出现新的变化。

由收入法GDP核算,劳动者报酬占GDP份额由1995年的51.9%下降到2007的39.7%,降幅达12个百分点②,表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蔡昉,2005;李稻葵,2007)。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异质性企业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着眼于企业内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对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的影响。

该理论提出了企业内部的异质性和多样性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应该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战略规划来利用这种异质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从理论概述、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异质性企业理论进行探讨。

一、理论概述1.1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关键概念在异质性企业理论中,有几个关键概念需要被理解和关注。

首先是企业内部的异质性,这指的是企业内部存在着不同员工、不同资源、不同能力、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等多样性和差异性。

其次是利用异质性创造价值,即企业应该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战略规划来发挥这种异质性,创造更多的价值并获得竞争优势。

最后是异质性对绩效的影响,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的异质性会对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资源基础理论,它强调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差异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持续利润的基础。

另一方面是制度经济学理论,它强调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激励机制、文化氛围等对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的影响,认为这些方面的差异性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管理实践上,异质性企业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企业应该注重管理多样性和差异性,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团队、激励多样化的员工、整合多元化的资源等方式来利用企业内部的异质性,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获得竞争优势。

与传统的一刀切管理思维相比,异质性企业理论提倡个性化、差异化的管理模式,更加符合当今知识经济和创新型经济的特点。

二、研究现状在学术界,对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资源、能力、文化等异质性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结果。

某些类型的异质性因素对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有重要影响,而某些类型的异质性因素对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的影响可能并不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樊文静(1982-),女,河南周口人,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服务经济、服务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肖文(1952-),女,上海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应用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经济、服务经济。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体系构建研究”(14NDJC033YB ),项目负责人:樊文静;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经济服务化发展悖论测度和基于中间需求的演化机理研究”(LQ16G030014),项目负责人:樊文静。

《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1期企业异质性、所有制结构与生产性服务需求*———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樊文静1,肖文2(1.杭州师范大学,杭州311121; 2.浙江大学,杭州310058)摘要:生产性服务投入的增加有助于制造业企业利润水平和差异化竞争力的提升,探讨制造业企业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其服务化水平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企业微观视角出发,讨论了制造业企业规模、所有制、生产效率等企业异质性特征对其服务需求的影响机理,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606099个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认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与企业规模存在显著的倒“U ”型关系;因组织结构和经营目标的差异,在控制了制造业企业规模之后,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各类生产性服务投入水平都高于国有企业,且外资企业的各类生产性服务投入水平最高;生产效率越高的企业在生产中、后期的服务投入比重较高,而前期生产性服务投入较低。

关键词:企业异质性;所有制结构;生产性服务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层次的提升,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投入比重越来越高。

IBM 、Dell 、GE 、Nike 等一大批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企业转型,2011年,IBM 的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82.1%,服务业务的税前利润占总利润的92.9%(黄群慧和霍景东,2013)[1],通过增加生产性服务投入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已成为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长期生存的必经途径(Neely ,2008)[2]。

受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特征的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比重较低,制造业的发展仍以资源消耗型投入为主,制造业企业的服务需求严重不足。

基于生产性服务投入在制造业企业利润和竞争力提升方面的重要性,研究影响制造业企业服务投入的原因对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一、相关研究综述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生产性服务投入增加或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现象由来已久,早期关于这一现象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分工、专业化等宏观方面(Walker ,1985;Francois ,1990)[3][4],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生产过程复杂化和生产体系专业化所导致的分工深化和服务外部化。

近些年来,很多大型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增加服务投入向“制造-服务”企业转型,学界开始从更为微观的层面对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投入的原因进行剖析。

Dennis and Kambil (2003)[5]的研究发现,在很多制造行业的生产成本中,纯粹的制造业成本已不足20%,产前、产中、销售、售后的服务成本则超过80%。

通用电气年度报告数据显示,近几年服务业收入已经占公司总收入的2/3以上;以生产计算机而闻名的IBM 现在是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领先企业,目前,技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收入占IBM 收入的比重已经从1994年的26%提高到2011年的82.1%(黄群慧和霍景东,2013)。

对于制造业企业服务投入比重增加的原因,现有471文献主要从需求多样化、分工理论、价值链、成本收益等角度进行分析。

Coffey and Bailly(1992)[6]的研究提出,服务和产品的创新与差异化趋势使得研发、设计、广告、营销渠道等变得越来越重要。

Olivaand Kallenberg(2003)[7]认为,服务具有难以模仿的特点,因而,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的增加能够为企业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

Neely(2008)则提出,在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长期生存的途径是向价值链两端的高端生产性服务攀升,创造出更成熟的产品和服务。

周大鹏(2010)[8]认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制造业服务投入增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知识经济下,产品的价值越来越取决于品牌或与产品功能有关的服务投入。

刘继国、李江帆(2007)[9]对制造业服务投入增加的原因进行了总结,认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竞争优势、增加经济收益、改善环境绩效是制造业企业服务投入增加的主要动力。

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和制造业企业服务投入较低的现象,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宏观和行业层面进行了分析和实证。

江小涓和李辉(2004)[10]认为,经济体制、全球分工中的定位、服务意识、政策等是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原因;程大中(2008)[11]更为直接地提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水平较低源于社会诚信、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则的约束;汪德华等(2008)[12]的研究证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其发展更依赖于外部契约执行环境,因此,外部法制水平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进而制约服务业发展;吕政等(2006)[13]认为,我国以承接加工装配业务为主的贸易模式割裂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之间的产业关联,产业链向两端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被抑制,江静和刘志彪(2010)[14]、樊文静(2013)[15]的实证研究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制造业产业层次低、加工贸易模式等因素导致的需求不足确实是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对于我国制造业服务投入较低的原因,黄群慧和霍景东(2013)认为,制造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服务化的战略认识不足、核心能力缺失等是主要因素。

综上,相关研究基本都认可“我国制造业服务需求不足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而对于影响制造业服务需求因素的探讨却主要集中在宏观和产业层面,很少从制造业企业自身特征出发去考虑其生产性服务投入不足的原因,本文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对影响制造业企业生产性服务投入的微观因素及其影响机理进行探讨,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企业层面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企业要素投入决策提供参考。

二、制造业企业异质性对其生产性服务投入的影响机理制造业企业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增加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最根本的来源。

传统分工理论认为,制造业企业生产性服务需求的扩大源于分工深化导致的产品生产链延长和生产迂回程度上升(程大中,2006)[16],因此,信息技术的进步、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产品复杂度的提升等导致分工深化的因素成为西方学者讨论的重点。

随着研究的细化和企业微观数据可得性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企业自身特征对其市场行为的影响。

借鉴新贸易理论对企业异质性的研究(Melitz,2003;Yeaple,2005等)[17][18],结合我国产业发展阶段和制造业自身特征,我们主要从企业规模、所有制、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讨论企业异质性对其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影响。

制造业企业规模与其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关系较为明确,一般来说,随着制造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其生产过程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具有协调、控制等各种功能的生产性服务需求也相应增加。

在Francois (1990)将生产性服务的联接与协调作用进行形式化的模型中,生产性服务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规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就业份额表示的生产性服务的相对重要性在增加。

同时,规模越大的制造业企业,其内部服务投入的规模化效应越明显,因此,更有可能因成本优势对外提供服务,特别是对同一行业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研发、技术支持、销售渠道、售后等各类服务。

目前很多制造业领域领头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的案例是对这一观点的证明:IBM从计算机制造商向全球服务、软件、金融服务商转型,GE的业务收入以商务融资、消费者金融、技术服务为主,国外主要电梯制造企业将电梯的经营重点从电梯的制造转向安装、维修服务以及旧梯改造业务等。

因此,规模越大的制造业企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程度越高,也越有能力增加生产性服务的投入比重。

制造业企业所有制对其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影响主要源于不同类型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目标的差异。

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目标会影响其资源配置方式,所有制差异导致不同类型制造企业在要素投入比重上的差异。

国有企业规模较大,以集权式组织结构为主,代理人问题突出,国有企业的制度安排导致了其目标571函数的异化,与利润最大化相比,国有企业更关注生产规模扩张带来的产品总产值扩大,因此,其选择制造环节规模扩张的动机远大于增加服务投入以提升经营效率的激励;私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以分权式组织结构为主,其经营目标主要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同等条件下,私营企业对具有协调作用的生产性服务需求更多,且更有可能因弹性生产、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生产效率等需要而加大各类生产性服务投入。

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具有同样的经营目标,同时,外资企业大都沿袭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研发设计、广告、销售渠道、售后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在其产业链中具有核心地位,生产环节大都以较低成本外包出去,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外资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比重会是最高的。

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是企业异质性的重要体现,制造业企业生产性服务投入与其生产效率的关系如何呢?对二者关系的理解一般是从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出发,认为生产性服务是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输入制造业生产过程的“传送器”,生产性服务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分工的扩大、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和规模报酬递增等,因此,服务投入的增加会提高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会更倾向于投入更大比例的生产性服务,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使得制造业企业的直接劳动投入降低和利润率上升,企业会将充裕的资本用于增加生产性服务投入,从而进一步提升其生产效率,并形成生产性服务投入增加和生产效率提升的良性循环。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生产效率越高的制造业企业,其生产性服务投入越高。

基于制造业企业异质性与其对企业生产性服务需求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假说:H1:制造业企业规模会影响其生产性服务需求,规模越大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比重越高;H2:所有制差异会影响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外资企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比重高于民营和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比重高于国有企业。

H3:生产效率差异也会影响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其生产性服务投入比重越高。

三、实证检验(一)模型构建、变量和数据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的规模、所有制、生产效率等企业异质性特征是影响其生产性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为了对理论分析部分提出的假说进行证实,我们设计了以下计量模型:SERVit=C+α1SCALit+α2SCAL2it+α3OWNSit+α4TFPit+βXit+εit(1)模型(1)中,SERV为生产性服务投入,我们用制造业企业的中间服务投入来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