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观

现代儿童观
现代儿童观

论述儿童观的历史演变过程及现代儿童观的科学内涵?

一、国外儿童观的演变历史,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刘晓东老师的《儿童教育新论》一书中,他将其分为七个阶段,从原始氏族一直到20世纪,这是一个很长的时期。

(1)首先,他认为在漫长的人类史上,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淹没在黑暗中。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古希腊,世人对于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仅仅当作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所以他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小大人。

(2)然后到了(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西欧逐步迈入中世纪,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因此,中世纪的儿童观是儿童生而有罪。(3)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余光照进了儿童观领域,才使得通体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全新儿童观来临。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象小大人一样的举止,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做法。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用教育手段把本来是自由的儿童奴隶化,是极其荒谬的。同时,在这一时期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夸美

纽斯提出了著名的“种子论”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他们发展出来。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从中我们发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儿童观是从新人类观(既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地位,讴歌人的体魄,智慧,力量)推导出的新儿童观,但是我们却发现,尽管这一时期人们承认了儿童的兴趣与自由,但是人们并未意识到儿童本身便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的存在,也未否定儿童对于父母的绝对服从关系。因此把儿童作为父母的所有物的儿童观依然占统治地位。

(4)随后在17世纪,启蒙思想兴起,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为儿童生来就是没有原罪的纯真无暇的存在,反对体罚,主张激励和竞争的教育。最有代表性的是洛克的“白板说”,他认为应当允许儿童有适合他们年龄的自由和自主,不要用不必要的约束去限制他们,不能阻碍他们孩子的特点,不能反对他们游戏和孩子要做的事情。但是不要让他们做坏事,除次之外,他们享有一切自由。他的这种儿童观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儿童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思潮中所处的地位,反映了人性解放的现实。但是在这一段时期,最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是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卢梭的儿童观。他认为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他提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人们应当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期,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太龙钟的儿童。他还认为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精神生活。儿童是有他特

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儿童是真正意义的人,儿童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他还提出,儿童长大为成熟的儿童,他过完了童年的生活,然而他不是牺牲了快乐的时光才达到他的这种完满成熟的程度,恰恰相反,他们是齐头并进的。在获得他那样年纪的理智的同时,也获得了他的体质许可他享有的快乐和自由。如果致命的错误来毁掉我们在他身上所种的希望的花朵,我们也不至于为他的生命和为他的死而哭泣,我们哀伤的心情也不至于因为想到我们曾经使他遭受痛苦而更加悲切,我们可以对自己说“至低限度,他是享受了他的童年的。我们没有使他丧失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卢梭已经否定了儿童期仅仅是为将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这一观念,而指出儿童亦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这一观点在儿童观演变史以及儿童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他的这些儿童观对于我们后来的幼儿教育发展都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所以人们常常把“儿童的发现”与卢梭联系在一起。

(5)继卢梭之后,教育领域出现“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主张教育应以心理学规律作为依据,这也包括对儿童心理的认识。这一运动主要发生在19世纪,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和福禄贝尔是这一运动中的主将。其中,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一生的主要工作就在于给“统觉”这一心理学概念极其教育上的应用以理论的说明并且他最先提出教育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福禄贝尔的观点接近于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的,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内在生长法则,使之获得自然、自由的发展。但他们都认为教育的前提

是认识和研究儿童,而且他们都有进行教育活动的实际经验。所以他们对儿童心理的一些认识为建立科学的儿童心理学提供一些基础。(6)随后在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普赖尔出版了《儿童的精神》,这本著作是他对其儿子从出生到3岁末的系统的观察日记,他的出版标志着实证的儿童心理学的创立。

(7)在19世纪向20世纪的过度中,伴随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尊重儿童的呼声愈益高涨,,使儿童成为全人类共同瞩目的焦点之一。在这一世纪,出现了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如杜威和蒙台梭利,他们都强调尊重儿童,坚信儿童的发展潜能,主张教育应当在不违背儿童自然本性的前提下进行,强调避免教育压迫儿童;同时,在这一世纪出现了空前的儿童研究盛况,出现了皮亚杰等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们以科学方法研究儿童心理,揭示儿童心理的内部机制和发展规律,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科学地认识儿童丰富的心理世界作出了贡献。20世纪已开始将儿童研究与理解人类精神文化的发生联系在一起。在这个世纪设立了国际儿童组织并通过了《儿童权利法案》,从而使尊重、爱护儿童成为全人类通过政治、法律途径携手进行的国际行动。整个社会给予儿童越来越多的关怀和注意,时代精神的光辉开始聚集在儿童身上。在充分了解了西方儿童观的演变历程后,我们应当对于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儿童观也有一个了解。

二、中国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1.起初是传统的“子子”儿童观,传统儒学认为: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很显然,子女在父亲面前是没有自

身权利的,父母可以随意打骂子女,可以自由安排子女的命运,就像暴君可以随意地对待子民一样,从这种儿童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看法直接影响着对儿童的看法.

2.第二种则将儿童看成传宗接代的工具,因为他们认为子女是父母身体和精神的后代,是家族权利和财产的继承者,所以认为生儿育女是延续生命,追求不朽的另一种方法,同时还将子女当作光耀门庭的工具,从古至今都认为“父以子贵.”。养子防老既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也是父母抚育子女的一种主观愿望.这种观念也是把儿童当作工具.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儿童观基本上是属于工具主义,把儿童当作工具.传统文化是一种成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儿童只能从属于成人,围绕成人运转.

3.直到近现代,“五四”运动时期,在文学领域鲁迅先生提出“儿童本位论”,认为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本位,适应儿童心理,服务于儿童;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精神需要为准绳,使之成为儿童喜爱的文学.他的这种理论在历史上起到了撞击封建落后的儿童观,提高儿童文学地位并促进其发展的作用.在教育领域,陶行知和陈鹤琴在西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影响下,提出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的口号和见解. 4.随后是当代中国,曾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的“自来红”和“自来黑”的儿童观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们观念的解放,人们对儿童的观念也解放了..教育领域提倡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中国政府不

仅在国内不断加强儿童的福利和教育工作,而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为发展儿童事业而一致采取的行动.

通过对于以上中西方儿童观的演变历程的回顾,我们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将会有不同的儿童观。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下所折射出来的儿童观念内容是和西方儿童观的发展完全不同的。因为中西方的历史演变也是不同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制度必然会对于中国儿童观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我们从中也发现了中西儿童观发展的共同点,那就是每一次历史的变革都将是儿童观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现代的儿童观,具有以下基本的内容:

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

2、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标准强加于他们,或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地发展。

3、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4、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他的精神世界的。

5、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6、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宝库是其自身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的。

7、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他们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8、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索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成人应尊重幼儿的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旨在保护儿童权益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也很好地体现了现代的儿童观。《儿童权利公约》的四项基本原则是:

1、尊重儿童的观点与意见的原则:任何事情如果涉及到儿童本人,必须认真听取儿童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2、无歧视原则:每一个儿童都平等地享有公约规定的权利。儿童不应因其本人或父母的种族、肤色、性别、民族、语言、宗教、出身、财产、伤残等原因受到任何歧视,他们所享有的一切权利也不应因其父母、监护人和家庭成员的身份、活动、信仰和观点而受到影响。

3、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以儿童最大利益为目标是公约中的首要考虑。凡涉及儿童的一切事务和行为,都应首先考虑以儿童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4、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尊重儿童的人格和尊严,保证儿童生存与发展的质量。

《儿童权利公约》中列出了儿童拥有的最基本的权利:

1、生存权:所有儿童有存活的权利,以及有权接受可行的最高标准的医疗保健服务。

2、发展权:包括接受一切形式的教育(正规和非正规的),向儿童提供良好的道德和社会环境,以满足儿童发展过程中的身体、心理、精神的需要。

3、受保护权:保护儿童免受歧视,免受身体及性虐待和经济剥削,免受战乱、遗弃、照料疏忽;当儿童需要时,随时提供适当的照料或康复服务。

4、参与权: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包括儿童有权对影响他的任何事情发表意见。

我国《宪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儿童的合法权利:①生存的权利②受教育的权利③受尊重的权利。

什么是儿童观-教案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学》——儿童观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理解并熟知儿童观的概念。 2.了解儿童的含义以及中西方儿童观的发展史 3.掌握并树立现代科学的儿童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熟知儿童观的概念,掌握并树立现代科学的儿童观 难点:掌握并树立现代科学的儿童观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基本概念: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二、新课导入: 通过对知识的回顾,我发现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好 现在在我的多媒体课件上,有几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请问同学们,这几句俗语中,它所讲的主体是谁呢? (幼儿,儿童,小孩子) 对,儿童,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儿童观(板书题目) 三、新授过程 (一)什么是儿童? 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以第25号决议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儿童为18岁以下下的任何人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大词典》:儿童是身心处于未成熟阶段的个体。1-3岁为婴儿期,3-6、7岁为幼儿期或学前其,6、7-11、12岁为小学儿童其或学龄初期,11、12-14、15岁为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4、15-17、18岁为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通常少年期之前称为儿童。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说中的儿童

(二)什么是儿童观? 1.儿童观的概念 有人说儿童是活泼可爱的,有人说儿童是天真无邪的,还有人说,儿童是乖巧的,你认为儿童是怎样的呢?请用一两个词来形容儿童(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板书) 从同学们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儿童的形容更多是从儿童的具体性格来说的,那么,如何认识儿童呢?这其实是一个专业的问题:也就是关于儿童观的问题。对于儿童的认识,实际上它涉及到关于儿童观内涵的问题儿童观:所谓“儿童观”,主要是指既定时代背景下国家、社会或家庭对于儿童的基本认知、看法和态度以及有关儿童的理念。它不仅仅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所以说,我们所提到的儿童观中的一些表现可以从三个结构层面来了解。 2.儿童观的结构 ①自然层面——儿童是自然的存在 如何认识儿童期的问题,如何认识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他的生长发展规律 ②社会层面——儿童是社会的存在 如何认识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如何尊重儿童。 ③精神层面——儿童是精神的存在 如何认识儿童活动的需要,儿童游戏的需要,我们如何遵循儿童精神的需要,来设计适合儿童发展的一些活动。 通过对儿童观的了解和学习,我们发现对儿童不同的认识,可以形成不同的儿童观,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儿童观的演变发展史是怎样的 (三)儿童观的演变发展史 1.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①古典时期:小大人说 ②中世纪:原罪说 ③卢梭时期:独立存在的价值实体 ④杜威时代:儿童中心论 ⑤现当代: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力时代 2.儿童观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演变 ①古代的儿童观 ②近代的儿童观 ③现当代的儿童观

儿童观word版本

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第一节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概念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二、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西方儿童观的发展历程 1、儿童是“小大人”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那也只是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已。用成人的标准去

要求儿童,儿童被期待象成人一样去行动,充当童工,充当童农,充当童商等,使之过快、地审地生长发育。儿童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则被完全忽视。 2、儿童是“有罪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充满罪恶,是有罪的“羔羊”,卑贱无知,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束、约制,使儿童能不断地进行赎罪。儿童体内的各种毒素,是儿童犯罪的根源,容易导致儿童的错误行为,而严酷的纪律则会减轻、甚至消除儿童的这种行为,可以责骂、鞭打儿童,对儿童施行体罚是应该的。儿童承受了各种肉体的、精神的折磨,遭受成人的轻视,任何带有创新乃至尝试意识的行为都会受到指责,人格被严重摧残。 3、儿童是“白板” “白板”是空白的板或擦过的黑板。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心灵就象一块白板,成人可以任意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就象是一张白纸,洁白无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象是一个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把各种知识经验灌输进去,而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发展仅仅是周围环境的产生,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结果,完全忽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4、儿童是“花草树木” 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权的倡导,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儿童,在儿童观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需要。提出不应用成人的标准去儿童,儿童应该象个“儿童”,要倍加珍惜童年的生活。尊重儿童具有的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儿童和生长发展是按自然法则运行的,教育者的作用就象是“园丁”,活动室就象是是儿逐步成熟的“花园”,每个儿童的成熟都有内部的时间表,在恰当的时间学习特别的任务,而不能强迫是儿去学习。儿童的成熟过程至少和儿童的经验一样重要。 5、儿童是“私有财产”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产生于母体,归父母所有,是父母的隶属品。父母可以左右儿童的命运,控制儿童的生活,决定儿童的一切事情,要求儿童学习许多并不感兴趣的课程,把儿童培养成为他们认为是最理想的人,压服儿童,让儿童唯命是从。儿童特别是男童被认为是家庭的希望、传宗接代的工具,开始重视儿童、关心儿童,但儿童仍然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父母的私有财产,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地位,与其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依附关系。例如,“老子打儿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家庭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 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国家潜力最大的资源、未来的兵源和劳动力。对儿童的进行教育,就是对未来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这种投资,利国利了。多投资,才能高产出。 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人类的童年期长于动物的童年期,这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不能因为儿童弱小、需要保护,就轻视他们,使他们被动发展。儿童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应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在出

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一、儿童观的结构 儿童观作为一种指向儿童的观念,有内在的结构和内容。 (1)自然构成——儿童是自然的存在 儿童的身体,身体组织是长期在自然界的制约下进化、发展的产物。作为生物个体,一方面具有独立性、个体性和完整性,有自身生理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具有对外部世界和周围事物的依赖性。 (2)社会构成——儿童是社会的存在 由于儿童的存在,社会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社会生活才更加绚丽多彩。作为社会的存在,一方面儿童应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另一方面儿童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需要有一种有利于其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3)精神构成——儿童是精神的存在 儿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丰富的情感、独立人格、形成的个性。 二、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所谓科学的儿童观是指理性符合时代要求和儿童成长需要的有关儿童的观点。科学儿童观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必须符合现代科学、伦理、定律、道德等对儿童的认识。这里列举了七点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1、儿童是人 儿童首先是一个人,是权利主体,享有一切基本的人权。因此,教师应尊重每个儿童的人格尊严与基本权利,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

因为儿童作为人,具有和成人一样的人格和尊严、一样丰富的精神世界。 2、儿童是全方位不断发展中的人 儿童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的人,儿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被塑造与自我塑造的潜力。因而儿童享有一些特别的权利,如被保护的权利、发展的权利、被照料的权利等。儿童还是一个“完整的人”,其发展包括生理、认知、情感与社会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学前教育必须以每一个儿童的全面发展为本。 儿童需要时间去成熟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提供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活,让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发展。 作为不断发展中的人,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有其独特的文化,即儿童文化。“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综合。儿童文化是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和外显的文化生活的集合。”成年人在教育儿童时,首先要认识、尊重儿童文化。 3、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儿童与成人彼此平等、具有相同的价值,法律赋予了儿童基本的人权。 4、儿童期具有独立存在和为成年期作准备的双重价值 儿童最终要长大成人,而成人是经由儿童期、经过儿童的努力创造出来的。“儿童创造了成人”,“儿童是成人之父”。

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所谓科学的儿童观是指理性符合时代要求和儿童成长需要的有关儿童的观点。科学儿童观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必须符合现代科学、伦理、定律、 道德等对儿童的认识。在这里才儿坊整理了五点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1、儿童是全方位不断发展中的人 儿童首先是一个人,是权利主体,享有一切基本的人权。因此,教师应尊 重每个儿童的人格尊严与基本权利,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儿童又是一个 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的人,因而享有一些特别的权利,如被保护的权利、发展的权利、被照料的权利等。儿童还是一个“完整的人”,其发展包括 生理、认知、情感与社会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学前教育必须 以每一个儿童的全面发展为本。 作为不断发展中的人,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有其独特的文化,即儿 童文化。“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 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综合。儿童文化是儿童内 隐的精神生活和外显的文化生活的集合。”成年人在教育儿童时,首先要 认识、尊重儿童文化。 2、儿童期具有独立存在和为成年期作准备的双重价值 儿童期作为人生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必然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因此要关 注与重视儿童期的独特需要(如游戏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本身就很有价值。与此同时,儿童期还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必将成长与过渡到成年期、老人

期。在此过程中,前面阶段是后面阶段的基础与准备,后面阶段也是在前面阶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儿童期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同时,还具有为成年期作准备的价值。儿童期的双重价值并非矛盾与对立,不能为了实现某一价值而忽视或损害另一方面价值,而应内在统一。“教育不仅应当使儿童发展,而且应当使儿童欢乐。” 3、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与游戏式的存在 儿童天生好奇好问,富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主动的学习者。但儿童只有在其自发的、感兴趣的活动中主动探索与学习时,才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同时,儿童的基本活动是游戏,是一种游戏式的存在,儿童在游戏中并且通过游戏生活、生长、学习与发展。正是基于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强调“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 4.儿童是富有差异的存在,理应受到平等对待 儿童发展遵循一些基本规律,具有一些共性,但具体的儿童是丰富多彩的,是富有差异的存在。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儿童之间的合作成为必要与可能,也正是这些差异使得儿童在对话与合作中相互学习与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差异非但不是教育的不利因素,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与发展价

儿童观31724

儿童观 《纲要》中旗帜鲜明地倡导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观。㈠现代儿童观的内涵。 ⒈儿童是全方位不断发展中的人。 ①儿童是一个人应该享有一切基本的人权。 ②儿童又处在一个发展初始阶段。因此有一些特别的权利,如被保护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并且儿童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包括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和人格的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⒉儿童期具有独立存在和为成人期做准备的双重价值。 ①儿童期作为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必然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首先要关注与重视儿童期独立独特的需要,如游戏的需要 ②儿童期还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必然会成长于过渡为成人期,老人期,这是自然规律,前面阶段必然是后面阶段的准备与基础。 ⒊儿童有其独特的文化, ①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而是具有独特稳到文化。即儿童文化,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需要,兴趣,活动与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 ②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梦想的,美好的。成人在教育儿童时,首先要认识尊重与珍视儿童文化。 ⒋儿童是富有差异的存在 儿童发展具有一些基本规律,也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但更应该看到具体的儿童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也是富有差异的,恰恰差异的存在是儿童之间的合作成了必要,有可能是儿童在对话与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⒌儿童的基本活动是游戏 《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要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之中 儿童生来就是游戏的,是在游戏中生长学习与发展的,因此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⒍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 儿童天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只有在感兴趣的活动中主动探索与学习儿童才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7.儿童应该受到平等对待 儿童之间有的只是差异,如性别差异,兴趣差异等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应该因此都应受到平等对待,包括特殊需要儿童。

2.儿童观

二、儿童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和根本价值取向。马克思称之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科学认识和对资本主义深刻批判基础上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你自己的本质即你的需要。”人本身就是“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因此,需要是人的本性,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才进行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 人的需要的不断丰富和全面,标志着人本质力量新的呈现和人存在的充实。可见,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都是违背人性的,都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本身。所谓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就是除了物质需求以外,社会关系方面的各种需求和精神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和发展、自由的需求等等。 2、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主体性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活动

而处于支配地位,成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可见,人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因素,而总是作为社会运动的主体和目的出现的。社会历史本来就是其主体——人的发展史。 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它的全面发展不但指其特殊属性的充分发挥,而且指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3、人的能力或才能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把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看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他曾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而且认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恩格斯也曾指出,“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身的才能”,全面发展的人,应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并预言“依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社会将使自己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才能”。可见,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

现代儿童观与儿童美术教育论文

现代儿童观与儿童美术教育论文 一、儿童美术教育对现代儿童观的背离 在中国,由于现代人文人生观和现代科技自然科学的影响,现代成年人观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接受;但我们的儿童观在与现代儿童观逐渐同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背反,主要表现残疾儿童为对儿童溺爱的同时,却不能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甚至强制性地改变他们的兴趣和取向,将相互竞争当作实现成人的愿望和理想的工具或是当做成人社会儿童的牺牲品。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也音乐教育存在严重的背离现代儿童观的现象。如今的儿童美术明显的伪成人化特征,脱离了儿童的真实认知与情感状态,如学习中国花鸟画前会,并没有引导儿童实际观察真实的花鸟,所画牡丹没有见过牡丹,画老鹰没有见过老鹰,只是从成人视觉艺术中照搬样式。有的老师将自己喜好的样式和风格强加给儿童,令其模仿和学习,从而造成用产生儿童的手画成人画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数学老师为了谋取虚荣,让成年人摹画自己画好的作品,送去参展或比赛;还有的老师算了捉刀代笔。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其一,突然加速慌忙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引发了浮躁和虚妄的怪现象。儿童美术教育迅速发展战略,原本应该是值得夸赞的现象,因为这表明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儿童艺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然而对应这种突如其来的加速发展的却是我们从教者心理和学习上的准备不足。目前,除了公办儿童中心和少年宫的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之外,民办的校外美术教育机构遍及大江南北。校外美术教育机构规模童画不等,大的机构甚至开设连锁和加盟分支机构,学生动辄数百上千。 这些机构之间竞争激烈,故而缺少许多隐患。其一,赢得家长(而不是儿童)的青睐成了竞争的宠儿。为此,一些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不惜以成人化的教学效果吸引家长,因为其视觉效果非常直观。其二,私人机构家长难以获得这些机构过高的期望。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家长普遍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许多儿童被送到校外教育机构学习美术己愿,而是由于家长的从众心理和相

第二节 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

第二节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 一、现代儿童观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它涉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与价值、儿童的权利和地位、教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对幼儿教育有深刻的影响,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上,儿童观的发展水平对幼儿教育实践水平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就不可能产生优质的幼儿教育。 (一)儿童是人,具有与成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立人格 每个儿童都有固有的生命权,并不为成人或家庭私有,更不能被其随意处置。儿童自出生起就有获得姓名、国籍的权利,以及尽可能知道谁是其父母并应得到其父母或其他养护人的照料的权利。儿童与成人同样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享有思想、信仰和宗教的权利。每个儿童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教育机会均等,儿童的这些权益都要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尊重与保护。 (二)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幼儿发展的各种需要 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所谓完整儿童是指全面发展和谐平衡的儿童,其发展是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和人格的整体性的发展。成人及社会应承认儿童所具有的各种发展需要,并尽可能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不仅保证其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还要给他们提供充分参加文化、艺术、娱乐和休息活动的机会,使其获得最充分的发展。要避免孤立地只偏重某一方面的发展。 (三)每个儿童发展上都有其个性特点 儿童发展中共性与个性共存,儿童个性发展,有些特征与共性一致,有些特征在发展速度上会超前或滞后于共性;此外每个儿童都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同龄儿童中,没有完全一样的儿童,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和自由的发展,是创造性的前提。 (四)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 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生理学、生化学、脑神经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使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研究发现,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通过对本世纪前半期多种儿童智力发展的纵向追踪材料和系统测验的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条智力发展曲线。假定17岁时智力发展的水平为100,那么4岁前已经发展到50,到8岁时发展到80,剩下的20是8—17岁发展的。实验研究还发现,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的敏感期。这些研究成果,使人们对儿童的巨大潜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改变了长期以来忽视儿童,认为儿童“无知无能”的传统观念。“儿童至上”的新观念就是建立在对儿童特质和潜能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儿童早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以及其身心发展的不可逆性,要求对儿童应该是绝对优先。虽然“总会有一些比儿童的事情更紧急,但却永远不会有任何一件事情比它更重要。” (五)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 传统的儿童观把儿童看作是消极的被动的,认为儿童的发展要么由先天遗传素质决定,要么由后天的环境决定,完全忽视了儿童作为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用积极的观点看待儿童在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作用的。每个儿童年都是独立的生命实体,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他们总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加以选择,接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具有创造力。客观环境在影响儿童发展的同时,儿童自身的发展也总是在改变外界的事物,如儿童在游戏中总是通

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一、科学的幼儿观 科学的幼儿观是人们对幼儿的正确认识,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具有一切基本的人权。 (2)幼儿是正在发展的人。儿童有充分的发展的潜能,而且存在发展的个别差异。 (3)幼儿是独立的人。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4)幼儿是完整的人。除了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做到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关于科学的教师观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幼儿在学习互动过程中共同成长,是幼儿的学习伙伴。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有如下观点: 1、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和扎扎实实的敬业精神。 2、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和勇于拼搏的创新精神。 3、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渊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4、扎实的基本功和扮演多种角色的能力。 5、激励幼儿、赞美幼儿以及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方法和艺术。 6、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科学的幼儿教育观是人们对幼儿教育正确的看法和态度。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对于一个人品行和习惯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关键作用,幼儿教育保教并重。 二十一世纪的幼儿教育应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四、关于科学的幼儿教育质量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幼儿积极主动的态度,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与环境互动能力,初步的合作意识、责任感等等。所以幼儿教师应了解、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五、关于科学的评价观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教师对幼儿的科学评价应注意: 1、关注幼儿的学习变化及成长历程。 2、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对其实话有效的因材施教积累依据服务。 3、注重幼儿评价的多元性,使其在促进幼儿潜能得到整体的、充分的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4、在真实的情境的互动中进行评价,重视评价过程。

明确现代的儿童观

现代的儿童观,具有以下基本的内容: 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 2、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标准强加于他们,或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地发展。 3、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4、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他的精神世界的。 5、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6、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宝库是其自身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的。 7、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他们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8、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索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成人应尊重幼儿的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影响着幼儿教师如何理解幼儿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如何对待儿童,如何进行教育实践。 (1)儿童权利观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幼儿是人,与成人一样,具有生存、发展、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享有与成人一样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幼儿作为人的尊严、人格和基本权利是神圣的,受法律保护的。社会有责任保护儿童权利的实现。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幼儿是平等的,教师应平等地、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并保护幼儿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不受侵犯;不得任意惩罚、虐待和歧视幼儿。每一个幼儿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教师有责任对每一个幼儿进行保护和教育。 (2)儿童特质观和适宜教育观 幼儿与成人的区别在于幼儿是发展中的人。在人生成长的特殊时期,他们有自身发展的特点,有与成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基本活动形式,他们按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索、感知、想象、成长。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规律,以适合儿童发展规律与特点为重要教育原则,不仅要适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还要适合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地发展。 (3)幼儿主体观和幼儿教育方法观 幼儿是弱小的,但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是积极主动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的。他们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他们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出选择性反应,每个幼儿对同一个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做出的反应是不同的。活动是幼儿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方式,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学习的特点和主体性,避免直接灌输。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游戏时间,让幼儿在主动的活动中直接感知、与人交往、探究和发现,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指导和帮助。

现代儿童观

论述儿童观的历史演变过程及现代儿童观的科学内涵? 一、国外儿童观的演变历史,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刘晓东老师的《儿童教育新论》一书中,他将其分为七个阶段,从原始氏族一直到20世纪,这是一个很长的时期。 (1)首先,他认为在漫长的人类史上,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淹没在黑暗中。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古希腊,世人对于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仅仅当作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所以他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小大人。 (2)然后到了(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西欧逐步迈入中世纪,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因此,中世纪的儿童观是儿童生而有罪。(3)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余光照进了儿童观领域,才使得通体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全新儿童观来临。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象小大人一样的举止,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做法。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用教育手段把本来是自由的儿童奴隶化,是极其荒谬的。同时,在这一时期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夸美

纽斯提出了著名的“种子论”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他们发展出来。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从中我们发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儿童观是从新人类观(既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地位,讴歌人的体魄,智慧,力量)推导出的新儿童观,但是我们却发现,尽管这一时期人们承认了儿童的兴趣与自由,但是人们并未意识到儿童本身便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的存在,也未否定儿童对于父母的绝对服从关系。因此把儿童作为父母的所有物的儿童观依然占统治地位。 (4)随后在17世纪,启蒙思想兴起,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为儿童生来就是没有原罪的纯真无暇的存在,反对体罚,主张激励和竞争的教育。最有代表性的是洛克的“白板说”,他认为应当允许儿童有适合他们年龄的自由和自主,不要用不必要的约束去限制他们,不能阻碍他们孩子的特点,不能反对他们游戏和孩子要做的事情。但是不要让他们做坏事,除次之外,他们享有一切自由。他的这种儿童观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儿童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思潮中所处的地位,反映了人性解放的现实。但是在这一段时期,最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是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卢梭的儿童观。他认为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他提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人们应当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期,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太龙钟的儿童。他还认为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精神生活。儿童是有他特

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科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而对于科学育儿这个概念最好的解释,就是用最符合客观规律的方法去养育孩子。客观规律Objectivity (in science)是事物自然发展的秩序和原因。是一种固定的因果关系,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则。一切事物都受客观规律的支配。 关于人类发展有什么客观规律?首先,我们是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纲(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无论生产方式如何,哺乳动物的母亲都会给出生后的幼体哺乳,直到幼体成长至可以单靠取食乳汁以外的食物存活。哺乳动物的双亲抚育后代的时间较长,这在其他动物中比较少见。幼体出生后几周甚至几年内都得依赖母亲分泌的乳汁来生存与发育,这段时间叫做哺乳期。幼体在成长到可以自立之前都受到亲代的仔细照料,尽可能被安排在安全的环境中。抚育后代的责任一般由雌性承担,但一些哺乳动物的雄性甚至整个社群的成员也会共同承担起抚育的责任。亲代照料下一代的时间根据物种有很大区别。兔子和老鼠的照料期只有几星期,而在象、猿和人类中这段时间可以长达10年以上。幼体在被照料的时间内可以有较长的童年期来观察、学习同类的行为,通过玩耍增加体验,锻炼体魄,为日后独立时增加存活的可能。那么人类婴儿出生后要吃母乳,这是科学给婴儿吃配方奶也一样?这是违背科学!人类婴儿离乳的时间可以在生后好多年,这是科学。六个月就要断奶,是违背科学!人类需要仔细照料孩子到他们可以自立,是科学。要求孩子过早独立,是违背科学!另外,还有哺乳动物生物学和文化人类学显示,母婴持续肌肤接触及频繁哺乳是人类婴儿的标准模式那么持续肌肤接触及频繁哺乳,是科学追求定时哺乳以及母婴分离,是违背科学! 养育的真理就是人类身心发展所需的真理,最接近真理的必然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客观规律)的。那么,科学育儿的本质即是:最接近客观规律的养育。中国早早的也出现过哲学:老子在《道德经》里写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现在可以被解释为:知识的长进,促进科技的进步,人类物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然而随着人们不断的使用先进科学技术,善用道技,改变了自然界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也对自然界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损失。非常值得追求科学育儿的父母去思考,科学不是违背自然,相反,

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所谓儿童观,就是对儿童的认识、看法和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儿童在人类社会中应享有的地位与权利;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生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中外古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儿童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儿童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隶属品,父母的私有财产,儿童没有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是对长辈的依附关系。在古巴比伦时代、古希腊时代和古罗马时代,儿童被看作是上帝的仆役,在家庭和社会中没有独立的地位,甚至还处于受迫害的地位。在欧洲中世纪社会里,儿童同样被视为父母的隶属品,并被认为生来俱恶,因此鞭笞、体罚儿童被视为合理合法。直至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兴起,才使人们从儿童自然本性来看待儿童,但仍然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肯定儿童的权利与要求,把儿童看作是成人的雏形的观点仍占统治地位。20世纪以来,随着人权意识的昂扬、对儿童研究的深入以及许多关心儿童问题的人士的不懈努力,人们才开始真正了解儿童所具有的特点、儿童发展的潜能等,国际社会也才开始普遍重视保护儿童的基本权益。联合国于1959年和1989年先后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和《儿童权利公约》,正是尊重儿童、保护儿童权利的发声。 总的来说,常见的儿童观有以下几种: (一)社会本位的儿童观

该种观点把儿童看作是民族、社会和国家的财富,认为教育的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教育和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等。 (二)人本位的儿童观 在文艺复兴提倡的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而服务的新人类观下,人们开始要求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所有的各种权利,如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等;并且认为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机会均等。这种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是人类关于儿童认识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 (三)“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对幼儿而言,这种全面发展指个人体、智、德、美等多方面的身心和谐发展。 (四)现代化的儿童观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与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能力和个性。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对现代儿童观的认1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对现代儿童观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幼儿园的教育主要是在教师与幼儿间展开的,教师与幼儿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也将直接关系着幼儿园教育的质量。然而教师能否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关键就在于我们教师能否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正确的看待幼儿。 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只有不断的更新儿童观,才能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育观点,使之符合新时代对儿童的需要,才能保证我们的教育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我们应当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在工作中,有的教师认为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各方面都很薄弱,因此可以专制的对待他们,比如体罚幼儿,辱骂幼儿,这些都是不对的。从社会大范围来看,幼儿与教师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教师要与幼儿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也是现代儿童观中提到的,现在儿童观认为;儿童与成人是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力,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卢梭认为“儿童在成为成人之前应安心地做个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

情”。他大力倡导用“自由教育”。儿童是自由的,教育必须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反对压制个性、强制灌输、严酷的纪律和体罚,主张遵循儿童天性,回归到人的自然状态,使其得以自由发展。是的,我们幼儿园教师也应当这样,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替代幼儿的想法,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上课时,不懂得引导孩子自己回答问题,总是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孩子,其实,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要去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尊重幼儿自己的看法。记得又一次在进行体育游戏时,为了避免孩子有的喜欢在一起互相打闹,我对孩子玩游戏进行了分组,没想到孩子们纷纷提出“老师,让我们自己分组吧,我想和晶晶一起玩”。在游戏中,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刚想帮助孩子们解决,没想到孩子们自己却找出了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在一次美术活动时,有一个孩子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我走过去,问“你的太阳为什么是绿色的呢?”没想到孩子回答我“老师,天气很热,我想画个绿色的太阳就不会热了”,我在心里庆幸刚才没有批评他,如果因为我的批评而扼杀了孩子的自信心,那对孩子是一种多么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尊重幼儿的看法。儿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而家庭教育则是哺育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早期性、日常性的特点,是学校、社会教育

关于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关于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所谓科学的儿童观是指理性符合时代要求和儿童成长需要的有关儿童的观点。科学儿童观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必须符合现代科学、伦理、定律、道德等对儿童的认识。儿童观作为一种指向儿童的观念,有内在的结构和内容。 一、儿童观的结构: 1、自然构成——儿童是自然的存在 儿童的身体,身体组织是长期在自然界的制约下进化、发展的产物。作为生物个体,一方面具有独立性、个体性和完整性,有自身生理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具有对外部世界和周围事物的依赖性。 2、社会构成——儿童是社会的存在 由于儿童的存在,社会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社会生活才更加绚丽多彩。作为社会的存在,一方面儿童应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另一方面儿童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需要有一种有利于其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3、精神构成——儿童是精神的存在 儿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丰富的情感、独立人格、形成的个性。 二、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1、儿童是全方位不断发展中的人 儿童首先是一个人,是权利主体,享有一切基本的人权。因此,教师应尊重每个儿童的人格尊严与基本权利,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儿童又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的人,因而享有一些特别的权利,如被保护的权利、发展的权利、被照料的权利等。儿童还是一个“完整的人”,其发展包括生理、认知、情感与社会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学前教育必须以每一个儿童的全面发展为本。 作为不断发展中的人,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有其独特的文化,即儿童文化。“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综合。儿童文化是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和外显的文化生活的集合。”成年人在教育儿童时,首先要认识、尊重儿童文化。 2、儿童期具有独立存在和为成年期做准备的双重价值

我的儿童观

论我的儿童观 【内容摘要】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与教师观、教育观紧密相关,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只有树立了正确科学的儿童观,幼儿教育工作才能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幼儿身心才有可能充分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儿童儿童观儿童教育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主要涉及儿童的特性、权利与地位,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我认为,儿童观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问题。在研究什么是儿童、怎样认识儿童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确,儿童是人,一个完整的人。只有在承认儿童是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正确把握儿童的内涵及科学发展儿童教育。 1.儿童观的研究 对于“什么是儿童”这个问题来说,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古至今无论国家、社会、家庭、民族、教育家等都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迫切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的列,儿童经过一些简单训练后,便同成人一样独立进行狩猎、采集等活动了。成人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是认为成人能学什么, 儿童就能学什么。其基本观点是: 1. 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或“小大人”与成人没有什么根本性区别;2. 儿童没有自己独特或特殊的身心特点或发展规律, 其身心特点与规律与成人无异; 3. 人与人虽然成人存在社会等级的差异, 但同等级的人之间在身心上不存在明显差异。这种视儿童为“小大人”的儿童观对人类的影响极为深远,直到中世纪,儿童不仅依然被看做是小大人,而且还被认为生而有罪,是带着原罪出生的人。而在这个时期。儿童的成长可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旦儿童做错了事就会受到教会严厉的体罚。 到了十七世纪出现了一种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儿童生来就是没有原罪的纯真无暇的存在;反对体罚、主张激励和竞争的教育。洛克是其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儿童来到人世间时,其精神是一块“白板”,这是对原罪说儿童观的根本否定。“白板说”的儿童观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儿童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思潮中所处的低位,反映了当时人性解放的社会现实。

考点·“育人为本”儿童观的内涵

考点·“育人为本”儿童观的内涵 1.儿童是发展的人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快速性、幼稚性和全面性 2.儿童是独特的人 (1)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 (2)儿童是独一无二的人 3.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例题】 【2019 年上】午餐时,幼儿辰辰翘着椅子坐,在椅子上摇来摇去,东倒西歪,对此,王老师恰当的说法是()。 A.“辰辰,不准玩椅子” B.“辰辰,你有多动症吗” B.“辰辰,请坐好,椅子会坏的” D.“辰辰,请坐好,你会摔跤的” 【答案】D。解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承着育人为本的儿童观,与儿童交流时需要尊重幼儿的思想意愿。以幼儿为主,应以正面教育为主。选项 A,不准玩椅子,这是一种命令的口气,是不正确的。选项 B,辰辰你有多动症吗,幼儿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就因为辰辰摇晃椅子就说他是多动症,这是不尊重幼儿的表现。选项 D 相比选项 C,侧重关注幼儿。在幼儿园应把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答案为 D。 【2019 年上】某幼儿园为打造以艺术为特色的园本课程,决定将 70%的课程安排为音乐、美术、舞蹈等内容,该幼儿园的做法()。 A.正确,有利于凸显幼儿园特色 B.不正确,不利于幼儿知识学习 C.正确,有利于培养幼儿艺术特长 D.不正确,不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儿童观的内容。对幼儿的教育要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就是在活动中要渗透德、智、体、美方面的目标要求。题干中幼儿园打造艺术特色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将 70%的活动内容都设计为歌唱、表演等,体现了整个教育侧重于美育的发展,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故此题选择 D 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