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合集下载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一、简介王夫之(约公元217年-公元278年),字子华,东晋末年著名的士大夫、文学家、思想家。

他是南朝文学评论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著名文学批评家。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之鼻祖,其主张贯穿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之中,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二、立论观点王夫之主张“实录写事,虚实相生,尽心尽性”。

“实录写事”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贴近生活,要求作家要深入生活,切实体会和感悟生活的点滴,不可虚构虚幻。

同时,他主张虚实相生,即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一些虚构的元素,使作品更有想象力和艺术性。

三、风格特点王夫之的文学批评风格以精辟、深刻、犀利见称。

他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准确有力,言简意赅,往往一语点破作品的要害。

他在文学评论中不拘泥于形式,善于抓住作品的内核,从思想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深刻的见解。

四、艺术追求王夫之倡导的文学观念中,艺术的追求被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他主张文学要有思想性、艺术性,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艺术形式的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和题材,要有个性和独创性。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作家应该注重写作技巧的提高,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卓越。

五、现实关怀王夫之的作品中充满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批判,他致力于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弊病和不公,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倡导正义、关怀弱势群体的力量,作家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为社会发声,唤起人们的警觉。

结语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开创了新的先河,为后世文学评论家树立了榜样。

他倡导的“实录写事,虚实相生”、“思想性、艺术性”等文学理念,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

王夫之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才华,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堪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泰斗。

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110100623王璐瑶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的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是出生在一个湖南衡阳的一个没落的地址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王朝聘、叔父王延聘以及伯兄王介之都是研究儒学的耿直之士,这使得他从小就受到儒家的传统教育。

王夫之的十一世祖其实是在朱元璋起兵是立下战功的,被奉为骁骑公;王仲一之子王全为燕王朱棣夺取皇位时也立下了战功,此后六代都是世袭武职,到了高祖王宇才开始弃武习文,曾祖王王雍担任学官。

祖父王惟敬,以隐居自得其乐,家境逐渐没落。

他的家庭有三位对他的影响很大长兄:王介之是一位乡居饱学秀才,一生严于律己,授徒为生。

王夫之四岁入塾发蒙,就是由他的长兄教读,王夫之说自己少年刚愎好动,“狂喜无度”赖长兄之严教。

父亲王朝聘:王夫之十岁时其父授以五经经义,他父亲是一位饱学秀才,虽然七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但在当地却颇有名气,第八次本已被赏识,但目睹官场黑暗,拂袖而去。

但是他特别注重当地的经世实学,主张“以真知实践为学”。

一生坚持个人节操和民族大义,这对王夫之的学养德操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叔父王延聘:王夫之16岁开始学诗,老师就是叔父。

叔父是一位文史知识极为丰富的乡居秀才,王夫之小时候“早岁披猖”,不听父亲的话,叔父就常常将其“召致坐隅,酌酒劝诫,教以远利蹈义,抚慰叮咛,至于泣下。

”王夫之生于明末清初,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和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明清之际是一个特殊的转折时期。

明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潮、“缘数以寻理”的科学思潮、“以众论定国是”的政治思潮、唯情主义的文艺思潮,以及“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个性解放思潮等等。

但是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以清代明的民族危机和因贫富差距扩大而导致的大规模战争。

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镇压农民军,而汉族人民和南方各族人民为反抗清军贵族的屠杀和奴役政策,有进行了长达4四十余年的民族保卫战争。

王夫之的一生就是在这一时期度过的。

在以清代明的历史条件下,王夫之满怀深挚的爱国热情,认真总结明王朝覆灭的教训,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继承晚明以来的各种新思潮并加以发展,来构建未来民族复兴的蓝图,在哲学思想、文学思想诸方面都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

王夫之的名言及其理解

王夫之的名言及其理解

王夫之的名言及其理解王夫之(约公元前82年-约公元前7年)是西汉末年的经学家,同时也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之一。

以下是王夫之的一些名言及其理解。

1. “心安是福,富贵难收。

”这句话意味着内心的安定才是真正的幸福,而追逐财富和地位往往只会带来无尽的焦虑和困扰。

2. “举要行补,乃能理学。

”这句话强调了理学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学习经典,理解其中的要义,然后将其应用到实际行为中,才能真正掌握学问。

3. “学之以事而易之,识之以心而明之。

”这句话强调了通过实际经验来更好地学习,通过动手实践来更好地理解知识。

4. “立志虽坚,犹须行之以诚。

”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有坚定的志向,但必须以诚实、真诚的态度去实践,才能实现目标。

5. “贵不可言,贱不可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人的价值,不能单纯用金钱或地位来衡量,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

6. “浅者以险其志,深者以保其身。

”这句话强调了不同人对于追求目标的态度和方式不同,浅薄的人可能会冒险追求自己的志向,而深思熟虑的人更注重保障自己的生活和身体。

7. “志乎其邦,礼乎其民。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需要有统一的愿景和使命,以及对于人们共同遵守的礼仪和规范。

8. “君子读书岂能不深思哉?”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有品德和学识的人,必须在阅读书籍时深入思考,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智慧。

9. “先立誓而后定志矣。

”这句话强调了在确立志向之前,先要对自己做出承诺和立下誓言,以提醒自己坚定追求目标。

10. “天地之间,曷可欲而不受欲?”这句话意味着在天地之间,我们无法不受到欲望的影响,但我们需要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欲望。

1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句话强调了尊重长辈和照顾年幼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把别人对我们的关怀回馈给社会。

12. “读书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使文字表达更加准确和有力。

13. “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一阶段是教学如洒扫、应对等粗小之事; 第二阶段是教学如洒扫、应对等粗小之理; 第三阶段是教学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大之事; 第四阶段是教学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大之理; 第五阶段是教学大小精粗之理的综合和统一。
三、 教学思想
(三) 学思“相资以为功”
王夫之指出,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即学与思。如何学,如何思,学与思的关 系又是怎样呢?
第六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教育活动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晚年隐居于石船山,后人称其为船山先生。他出身于一个知识分 子家庭,从小“颖悟过人”,4岁起即跟大哥王介之读书,7岁读 完《十三经》,被视为是“神童”。10岁起,他直接受业于父亲 王朝聘及叔父王廷聘。他14岁考中秀才,24岁与大哥同时中举。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施教,即“因人而进”。他说:“ 君子之教因人而进之,有不齐之训焉。”
正因为要“因人而进”,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王夫之还认为,实施“因人而进”的关键在于熟悉、了解学生。
三、 教学思想
(二)“施之有序”
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有序,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该顺序进行, 即所谓“施之有序”。王夫之把“立教之序”分为五个阶段:
感谢观看!
在王夫之看来,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政治,只有“政立民安”,政治清明,人民安居 乐业,才能“学校兴”。
二、 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二)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王夫之关于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认识,是同其人性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王夫之 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他提出人性“日生日成” 的著名论断。

王夫之

王夫之

王 夫 之 ( 年
1619 -1692
年 ) , 字 而 农 , 号 姜 斋 ,
王 夫 之
16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一、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气构成天地万物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 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二)物质不灭
东 、 谭 嗣 同 等 皆 深 受 船 山 思 想 之 熏 陶 。 王 夫 之 一
作 得 以 广 为 流 传 。 近 代 湖 湘 文 化 的 代 表 人 物 毛 泽
曾 于 金 陵 大 批 刊 刻 《 船 山 遗 书 》 , 使 王 夫 之 的 著
作 。 晚 清 重 臣 曾 国 藩 极 为 推 崇 王 船 山 及 其 著 作 ,
局,踊跃参加带一定政治色彩的民间学术团体,诸
如“行社”、“匡社”、“须盟”等,以文会友,
指点江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表现出试图突破传统
樊篱的倾向。
思考题
1、怎样评价王夫之的自然观?
2、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
3、王夫之的认识论思想
丰 , 其 中 以 《 读 通 鉴 论 》 、 《 宋 论 》 为 其 代 表 之
书 立 说 , 故 世 称 其 为 “ 船 山 先 生 ” 。 一 生 著 述 甚
的 三 大 思 想 家 。 晚 年 居 南 岳 衡 山 下 的 石 船 山 , 著
想 的 先 导 者 , 与 黄 宗 羲 、 顾 炎 武 并 称 为 明 末 清 初
“一人之身,居要者心也。而心之神明散 寄于五脏,待感于五官。” “无目而心不辨色,无耳而心不知声,无 手足而心不能指使。一官失用,而心之灵已 废矣。”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最著名的诗

王夫之最著名的诗

王夫之最著名的诗
摘要:
一、王夫之及其诗歌创作背景介绍
1.王夫之简介
2.明朝诗歌创作背景
二、王夫之最著名的诗歌作品
1.《登鹳雀楼》
2.《夜泊牛渚怀古》
3.《赋得古原草送别》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三、王夫之诗歌的艺术特点
1.豪放奔放的诗风
2.意境开阔,气象万千
3.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责任感
四、王夫之诗歌的影响及后世评价
1.对后世诗人的启示与影响
2.当代文学评论家对王夫之诗歌的评价
正文:
王夫之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明朝诗歌创作背景的影响下,王夫之创作了许多富有豪放奔放的诗篇,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王夫之最著名的诗歌作品包括《登鹳雀楼》、《夜泊牛渚怀古》、《赋得古原草送别》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这些作品以其意境开阔、气象万千而脍炙人口,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王夫之的诗歌具有豪放奔放的诗风,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宏大的气势。

同时,王夫之的诗歌作品还饱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责任感,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之情。

王夫之的诗歌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受到了他的启示和熏陶。

当代文学评论家对王夫之的诗歌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作品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王夫之像王夫之(1619年-1692年,即万历四十七年-康熙三十一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或署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晚年隐居于形状如顽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学者遂称船山先生。

湖南衡阳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明末大儒。

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生平家世十一世祖王仲一曾从朱元璋起兵。

父亲王朝聘就读于北京国子监。

明末求学于岳麓书院,并师从吴道行,吴教以湖湘家学,“以朱(熹)张(栻)为宗”,与旷鹏升等订“行社,聚首论文,相得甚欢”。

崇祯十二年秋,赴武昌参加乡试,落第。

是年十月,和郭风蹮、管嗣裘、文之勇等设“匡社”,意指互相匡正。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乡举第五名,以《春秋》试卷列第一。

十二月到南昌等候会试。

当时李自成的大顺军已进入承天(今湖北钟祥),张献忠取黄梅。

会试被迫延期,王夫之由南昌返衡阳。

抗清清兵南下时,王夫之上书明朝湖北巡抚,力主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其二兄、叔父、父亲均死于战火,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在衡州时,招贤纳士,王夫之隐匿衡山,拒不受聘[1],大顺军攻入北京时,作《悲愤诗》一百韵,吟已辄哭[2]。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明安宗在芜湖被俘,续写了《悲愤诗》一百韵。

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开始研读《周易》,后来编为《周易稗疏》。

曾经和管嗣裘、管嗣箕、夏汝弼和南岳僧人性翰、造纸工人、农民等近百人在衡山方广寺参加抗清活动,被湘谭人尹长明击败,方广寺被焚,管嗣裘家中老小全部遇难,性翰受重伤,王夫之事败逃亡肇庆,投奔南明永历政权,堵胤锡荐为翰林院庶吉士。

又结识瞿式耜、金堡、蒙正发、方以智等人,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春,离开肇庆,赴桂林暂居。

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二月十八日,任南明永历政权行人司行人。

永历四年朝廷深陷党争,吴党得势,为营救楚党,夫之和董云骧上疏,谓“大臣进退有礼,请权允辅臣之去,勿使再中奸毒,重辱国而灰天下之心”。

永历帝以王夫之“职非言官”而奏事,严词加以指责[3],鲁可藻又奏请逮治王夫之,以致夫之“愤激咯血”[4],幸好焦琏、马进忠、赵印选、曹志建等上疏反对大兴党狱,由于焦琏等人握有兵柄,永历帝只得将金堡、蒙正发、丁时魁等人除罪,改为削职远戍。

王夫之

王夫之

精心整理王夫之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

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

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

主要着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王夫之观4.识论9.评王夫之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着作.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

刻苦研究,勤恳着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

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

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

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

又以“絪蕴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

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由“道器”、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

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

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

由此可看出这些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

王夫之一生着书320卷,录于《四库》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等。

岳麓书院建船山专祠,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大师王夫之在康熙二十八年其自题墓石中说“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

’戊申纪元后三百年十有年月日男勒石”他特别告诫儿子说“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为之,止此不可增损一字。

行状原为请志铭而设,既有铭,不可赘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王夫之(1619-1692年),明末 清初哲学家,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 集大成者。主要哲学著作有《张子 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 引义》等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一、唯物主义自然观
❖ (一)气构成天地万物
❖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 ❖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
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三、唯物主义认识论
❖ (一)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 王夫之用“能”和“所”来表示认识的主 体和客体
❖ 1、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 ❖ “能”是能作用于客体而有功效的主体;
“所”是有待于主体作用的客观对象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2、“所”是第一性的,“能”是第二性的 ❖ “因所以发能”,“所”是“能”的依据
手足而心不能指使。一官失用,而心之灵已 废矣。”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2、没有理性思维认识也不能深入 ❖ “声色之丽耳目,一见闻之而然,虽进求
之而亦然,但为物所蔽而蔽尽于物。岂如心 之愈思而愈得,物所已有者,无不表里之具 悉。耳目但得其表。”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三)知和行的关系
❖ 1、行先知后 ❖ “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 ❖ 2、行重于知 ❖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
❖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 “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
水。灯烛之光,昨犹今也,而非昨火之即今 火。” ❖ “爪发之日生而旧者消也。” ❖ “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一气之中,二端即肇,摩之荡之,而变 化无穷。”
❖ “天下之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要归于两端。”
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 焉,不可以得行之效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3、知行相互作用 ❖ “知行相资以为用” ❖ “知行并进而有功” ❖ “由知而知所行,由行而行所知”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思考题 ❖ 1、怎样评价王夫之的自然观? ❖ 2、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 ❖ 3、王夫之的认识论思想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2、“天下惟器” ❖ “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
可谓之道之器也”。 ❖ “器”指具体事物,“道”指事物的规律。
世界上只有具体的东西是实际存在的,规律 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我们只能说规律 是事物的规律,不能说事物是规律的事物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和基础,主体的作用是客体引发出来的,所 以说客体是第一性的;“能必副其所”, “能”是“所”的副本,主观是客观的复写、 反映,主观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因此主 体是第二性的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二)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的关系
❖ 1、感觉经验是理性思维的基础 ❖ “一人之身,居要者心也。而心之神明散
寄于五脏,待感于五官。” ❖ “无目而心不辨色,无耳而心不知声,无
❖ “动、静,皆动也。” ❖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 “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趋止者静。” ❖ “动而成象则静。”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 之静也。废然无动之静,阴恶从生哉?一动 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 皆动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二)“天地日化日新”的发展观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四)“理气”、“道器”关系
❖ 1、理在气中 ❖ “气者,理之依也” ❖ “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 ❖ “天下岂别有所谓理?气得其理之谓理也。
气原是有理底。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 无不是理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 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则 未有子无父道,未有弟无兄道。”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二)物质不灭
❖ “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 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 土,特希微而人不见尔。”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三)对“诚”范畴的新界说
❖ “诚”原是一个道德范畴,本意是“诚 实无欺”。王夫之赋予其新的含义,用来说 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实存在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1、用“诚”说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 “诚也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也。” ❖ “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
也。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 有耳所共闻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2、用“诚”说明规律的客观性 ❖ “诚者则天之道也。二气之运行,健诚乎
健,而顺诚乎顺;五行之变化,生诚乎生, 而成诚乎成。天固然其无伪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