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的制备和电泳实验1

溶胶的制备和电泳实验1
溶胶的制备和电泳实验1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Ⅱ实验报告

实验八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

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 gI 溶胶的电动电位。

二.实验原理

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直径变动在10-7~10-9m 范围。

1.溶胶制备要制备出稳定的溶胶一般需满足两个条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体分度的范围内;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为此,一般需要加稳定剂。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为分散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1)分散法

分散法主要有3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

①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的盘或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动时(转速约5000-10000rpm),粗粒子就被磨细。在机械磨中胶体研磨的效率较高,但一般只能将质点磨细到1um 左右。

②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16000H 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介质,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从而达到分散效果。此法操作简单,效率高,经常用作胶体分散及乳状液制备。

③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例如,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的沉淀实际上是胶体质点的聚集体,由于制备时缺少稳定剂,故胶体质点聚在一起而沉淀。此时若加入少量的电解质,胶体质点

因吸附离子而带电,沉淀就会在适当的搅拌下重新分散成胶体。

有时质点聚集成沉淀是因为电解质过多,设法洗去过量的电解质也会使沉淀转化成溶胶。利用这些方法使沉淀转化成溶胶的过程成为胶溶作用。胶溶作用只能用于新鲜的沉淀。若沉淀放置过久,小粒经过老化,出现粒子间的连接或变化成大的粒子,就不能利用胶溶作用来达到重新分散的目的。 (2) 凝聚法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及更换介质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形成分子分散的过饱和溶液,控制条件,使形成的不溶物颗粒大小在溶胶分散度内。此法与分散度相比不仅在能量上有限,而且可以制成高分散度的胶体。

①化学反应法:凡能形成不溶物的复分解反应、水化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皆可用来制备溶胶。由于离子的浓度对胶体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在制备溶胶时要注意控制电解质的浓度。

②改换介质法:此法系利用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使溶解于良溶剂中的溶质,在加入不良溶剂后,因其溶解度下降而以胶体粒子的大小析出,形成溶胶。此法作溶胶方法简便,但得到的溶胶粒子不太细。

(一)溶胶的电泳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叫电泳。电泳现象证实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胶体粒子带电是因为在其周围形成了扩散双电层。按对固体的关系,扩散双电层离子可沿滑动面分为吸附层离子和扩散层离子两部分,使固体表面和分散介质之间有电势差,即ξ电势。ξ电势的大小可通过电泳实验测得。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根据胶体粒子的相对运动速度计算ζ电势的基本公式是:

式中: ξ-胶体粒子的电动电势(V);

η-介质的动力粘度(Pa.s);

d-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m);

l-两电极之间的距离(m);

ε-介电常数(F/m);

V-两级间的电位差(V);

t-电泳进行的时间(s)。

水的粘度和介电常数查附录二和附录六。利用电泳测定电动电势有宏观法和微观法两种。宏观法是观察在电泳管内溶胶与辅助液间界面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微观法借助于超显微镜观察单个胶体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本实验用宏观法测定,所使用的电泳管如图3-1 所示。

图3-1 电泳管示意图

1.电极;

2.辅助液;

3.界面;

4.溶胶;

5.活塞

三、仪器与药品

1.仪器

电泳仪,电导率仪,电炉,秒表,电泳管,电极2支,100mL 烧杯2个,50mL、150mL、250mL、500mL 烧杯各1个,滴定管2支,滴管6支,10mL 量筒2个,250mL 量筒1个,100mL、500mL 的锥形瓶各2个,试管2支,漏斗2个,洗瓶1个。

2.药品

20 %FeCl3, 3% FeCl3,, 0.02mol/L AgNO3, 0.02mol/L KI, 0.1mol/L AgNO3,10%NH3.H2O, 0.01mol/L KCl, 2%松香乙醇溶液

四.实验步骤

(一)溶胶的制备

1.胶溶法

氢氧化铁(Fe(OH)3)溶胶的制备:取 10mL20%FeCl3 放在小烧杯中,加水稀释到 100mL 然后用滴管逐滴加入 10%NH3.H2O 到稍微过量为止。过滤生成的 Fe(OH)3 沉淀,用蒸馏水洗涤数次。将沉淀放入一烧杯中,加10mL 蒸馏水,再用滴管滴加约 10 滴 20%FeCl3 溶液,并用小火加热,

3

最后得到棕红色透明的 Fe(OH)3 溶胶。

2.改换介质法

松香溶胶的制备:配制 2%的松香乙醇溶液,用滴管将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蒸馏水 的烧杯中,同时剧烈搅拌,可得到半透明的溶胶。如果发现有较大的质点,需将溶胶再 过滤 1 次。

3.化学反应法

(1)氢氧化铁的溶胶制备(水解法):在一个 250mL 的烧杯中加入 150mL 蒸馏水并 加热至沸腾,在不断搅拌的下滴加 8mL3%的 FeCl3 溶液,溶液变成暗棕红色的 Fe(OH)3 溶胶。然后对此溶胶进行渗析,除去多余的电解质。渗析的方法是按下列步骤先做一个 渗析用的火棉胶袋:将一个 500mL 的锥形瓶洗净烘干,将火棉胶液倒入锥形瓶中,倾斜 锥形瓶并慢慢地移动,使锥形瓶内均匀地涂上一层胶液,然后倒出火棉胶。当火棉胶干 后(不粘手),将瓶口的胶膜剥离开一小部分。从此剥离口慢慢的加入蒸馏水,胶带逐 渐与瓶壁剥离。取出胶袋,在蒸馏水中浸泡数小时。将上面制备的 Fe(OH)3 溶胶倒入火棉胶袋,并悬挂在盛有蒸馏水的大烧杯中,每小 时换一次蒸馏水,直到用 0.1mol/L AgNO 溶液检验无 Cl-时渗析便可结束。

(2)碘化银(AgI )溶胶的制备(复分解法):在两个锥形瓶中分别准确的加入5mL0.02mol/L KI 和 0.02mol/L AgNO3 溶液,在盛有 KI 溶液的瓶中在搅拌下再准确地滴 加 4.5mL0.02mol/L AgNO3 溶液。在另一盛有 AgNO3 溶液的瓶中再准确的滴加 4.5mol/L KI 溶液。观察两锥形瓶中 AgI 溶胶透射光及散射光颜色。

(二)AgI 溶胶的电泳

1.AgI 负溶胶的制备

在 400mL 的烧杯中加入 100mL0.01mol/L 的 KI 溶液,搅拌下用滴定管加入 95mL

0.01mol/L 的 A gNO 3 溶液,即制得 A gI 负溶胶。

2.辅助液的制备

先测定溶胶的电导率。用少量溶胶将试管及电导率池洗 3 次,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溶 胶,插入导电池,测定室温下溶胶电导率。向 0.01mol/L KI 溶液

中加蒸馏水至其电导率与溶胶相同,本实验用的辅助液是浓度约为0.005mol/L 的K Cl。

3.电势的测定

仔细洗净电泳管,检查活塞是否润滑良好,且不漏。用少量已配好的A gI 溶胶将电泳管的漏斗至活塞的支管洗一遍。用滴管由漏斗加入少量溶胶,使活塞孔内充满溶胶,迅速关闭活塞。用辅助液洗涤U形管部分。活塞以上若由溶胶也应洗去。将电泳管垂直固定在铁支架上。沿U 型管加入辅助液,直到液面超过管上最底刻度线3-4cm。从漏斗加入溶胶,慢慢开活塞(不要全部打开,一定要慢,否则得不到清晰的溶胶界面)。使溶胶慢慢上升。当辅助液面离管口5-6cm 处,轻轻插入两个电极,装好。当辅助液将电极浸没1厘米时,停止加溶胶,关闭活塞。整个过程注意保持平稳,不使电泳管受振动。将电泳仪电源开关扳下(关),将输出调节选钮反时针方向旋至输出电压最小位置,接好电源线,做好开机准备。将两电极引线接在电泳仪上,将电泳仪电源开关扳上(开),指示灯亮,预热5分钟后,调节输出旋钮到电压指示为150V。观察溶胶上升界面清晰后,用秒表测量界面上升0.5、1.0、1.5cm 所需时间。测量完毕,先将输出调节选钮旋至输出电压最小位置,扳下电源开关,指示灯灭,拆下电极引线。用细铜丝仔细量出两电极之间的距离。实验结束后,洗净使用过的所有玻璃仪器。注意:由于电泳仪输出电压较高,在通电过程中不要接触电极,否则有触电危险。

五.数据处理

1.总结溶胶的制备方法。

答: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为分散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1)分散法

分散法主要有 3 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

①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的盘或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动时(转速约 5000-10000rpm),粗粒子就被磨细。在机械磨中胶体研磨

的效率较高,但一般只能将质点磨细到 1um 左右。

②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 16000H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介质,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从而达到分散效果。此法操作简单,效率高,经常用作胶体分散及乳状液制备。

③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例如,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的沉淀实际上是胶体质点的聚集体,由于制备时缺少稳定剂,故胶体质点聚在一起而沉淀。此时若加入少量的电解质,胶体质点因吸附离子而带电,沉淀就会在适当的搅拌下重新分散成胶体。有时质点聚集成沉淀是因为电解质过多,设法洗去过量的电解质也会使沉淀转化成溶胶。利用这些方法使沉淀转化成溶胶的过程成为胶溶作用。胶溶作用只能用于新鲜的沉淀。若沉淀放置过久,小粒经过老化,出现粒子间的连接或变化成大的粒子,就不能利用胶溶作用来达到重新分散的目的。

2) 凝聚法

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及更换介质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形成分子分散的过饱和溶液,控制条件,使形成的不溶物颗粒大小在溶胶分散度内。此法与分散度相比不仅在能量上有限,而且可以制成高分散度的胶体。

①化学反应法:凡能形成不溶物的复分解反应、水化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皆可用来制备溶胶。由于离子的浓度对胶体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在制备溶胶时要注意控制电解质的浓度。

②改换介质法:此法系利用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使溶解于良溶剂中的溶质,在加入不良溶剂后,因其溶解度下降而以胶体粒子的大小析出,形成溶胶。此法作溶胶方法简便,但得到的溶胶粒子不太细。

2.计算AgI负溶胶的ξ电势,并取平均值。

求解电势ξ的过程如下:

测得的数据室温t=19℃电压=200V 两电极间距离L=0.073m

以及如下表的数据:

因为电势ξ=tv

ld εη,查表知在19℃时介质的动力粘度η =1.027/1000(Pa.s )介电常数在20摄氏度为ε =7.096/10000000000(F/m);

由公式可得

实验数据处理表格

所以ξ的平均值= 0.011942

六.思考题

1.是比较不同溶胶的制备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一、颗粒直径变动大约在m 9710~10--范围;

二、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必须在胶体分度的范围内;

三、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

不同点:分散法是使物质的大颗粒变为大小如同胶体颗粒,可以通过机械研磨、超声波、溶剂的胶溶作用来实现;凝聚法就是使分子或离子态存在的物质聚合成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的方法,使之在溶液中生成胶粒大小的不溶物;变换介质,改变条件使原来溶解的物质变为不溶;或者使物质的蒸汽凝结成胶体颗粒

2.为什么要求辅助液与溶胶的电导率相同?这对计算电动电势有什么作用。 答:因为测电势时,电势对辅助液的成分敏感,只有控制辅助液的电导率与待测溶胶的电导率相等才能保证辅助液的移动速度与溶胶相等,可以避免因

界面处电场强度突变造成两壁界面移动速度不等产生的界面模糊。这样做可以使实验更加准确。

3.注意观察,电泳时溶胶上升界面与下降界面的颜色、清晰程度及移动速度有什么不同。分析产生这些差别的可能原因。

答:在电泳进行时,上升界面的颜色淡、清晰度稍差、移动速度比较快,而下降界面处颜色浓、清晰度较好且一定速度较慢一点。界面所以观察上升在电泳进行的时候,由于AgI带负电,所以向正极移动,正极相对应的那一极是上升的一极,在上升的时候上表面的溶胶可能上升的速度不同,使颜色减淡,便得稍微浑浊,清晰度降低,移动速度较快。而负极对应的是下降端,下降有一定的滞后现象,使移动速度稍微慢一些,但是液面平坦,颜色较深,清晰度好。

4.Fe(OH)3 溶胶渗析的目的是除去什么电解质?有什么办法检测Fe(OH)3 溶胶纯化的程度?渗析时是将溶胶中分散的所有离子都除去吗?

答:渗析的目的是为了除去FeCl3溶液中的+3

Cl离子;渗析时不可

Fe和-

能将溶胶中分散的所有离子都除去,因为存在粒子的扩散作用(从浓度高的地方想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无法完全除净所有的+3

Cl。可以用AgNO3

Fe和-

来检验。

5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尤其是在进行电泳实验时,接通电泳的电源后不可再动实验装置,

-生物化学实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

-生物化学实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

————————————————————————————————作者:————————————————————————————————日期: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 【目的】 1 .掌握圆盘电泳分离血清蛋白的操作技术。 2 .熟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 【原理】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着与其自身电荷方向相反的电极移动,称为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 )就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电泳介质的电泳。在电泳时,蛋白质在介质中的移动速率与其分子的大小,形状和所带的电荷量有关。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凝胶,是由丙烯酰胺( Acr )单体和少量交联剂 N,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Bis )在催化剂过硫酸铵( Ap )和加速剂四甲基乙二胺( TEMED )的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而制得的(其化学结构式见第 2 篇第 1 章)。 聚丙烯酰胺凝胶具有网状结构,其网眼的孔径大小可用改变凝胶液中单体的浓度或单体与交联剂的比例来加以控制。根据血清蛋白分子量的大小,学生实验一般选用 7 %聚丙烯酰胺凝胶分离血清蛋白质。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利用浓缩效应、分子筛效应和电荷效应的三重作用分离物质(见第 2 篇第 1 章),使样品分离效果好,分辨率较高。一般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只能把血清蛋白质分离出 5 ~ 7 条带,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却能分离出十几条到几十条来(图 3-4 ),是目前较好的支持介质,应用十分广泛。

图 3-4 血清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 根据凝胶支持物的形状不同,分为垂直板电泳和盘状电泳两种,二者原理相同。本实验采用的盘状电泳是在直立的玻璃管中,以孔径大小不同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物,采用电泳基质的不连续体系,使样品在不连续的两相间积聚浓缩(浓缩效应)成厚度为 10 -2 cm 的起始区带,然后再利用分子筛效应和电荷效应的双重作用在分离胶中进行电泳分离。 【器材】 1 .电泳仪 直流稳压电源,电压 400 ~ 500V ,电流 50mA 。 2 .垂直管型圆盘电泳装置 目前这类装置的种类很多,可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选择其中的一种。这类装置均由两个基本的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载胶玻璃管,须选用内径均匀( 5 ~ 6mm ) , 外径 7 ~ 8mm ,长 80 ~ 100mm 的玻璃管作为材料,也可以使用更细的玻璃管。另一部分为电泳液槽,可分为上下两槽。电泳时,上下两槽通过凝胶柱沟通电流(图 3-5 )。 图 3-5 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示意图 (A 为正面, B 为剖面 ) 3 .大号试管和中号试管 4 .微量移液器 5 . 5ml 注射器和 9 号注射针头 6 .洗耳球、滤纸条、封口膜等

2015高级生物化学及实验技术试题答案

高级动物生化试题 问答题: 1. 简述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主要功能。 非编码RNA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1tRNA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 结构特征之一是含有较多的修饰成分,核酸中大部分修饰成分是在tRNA中发现的。修饰成分在tRNA分子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但其功能不清楚。5’末端具有G(大部分)或C。3’末端都以ACC的顺序终结。有一个富有鸟嘌呤的环。有一个反密码子环,在这一环的顶端有三个暴露的碱基,称为反密码子(anticodon).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链上互补的密码子配对。有一个胸腺嘧啶环。tRNA具有三叶草型二级结构以及“L”型三级结构,tRNA 的不同种类及数量可对蛋白质合成效率进行调节。tRNA负责特异性读取mRNA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并将信息转化成相应氨基酸后连接到多肽链中。 tRNA为每个密码子翻译成氨基酸提供了结合体,同时还准确地将所需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鉴于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关键作用,又把tRNA称作第二遗传密码。tRNA还具有其他一些特异功能,例如,在没有核糖体或其他核酸分子参与下,携带氨基酸转移至专一的受体分子,以合成细胞膜或细胞壁组分;作为反转录酶引物参与DNA合成;作为某些酶的抑制剂等。有的氨酰-tRNA还能调节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2rRNA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 rRNA) 核糖体RNA是细胞中最为丰富的RNA,在活跃分裂的细菌细胞中占80%以上。

他们是核糖体的组分,并直接参与核糖体中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是rRNA 提供了一个核糖体内部的“脚手架”,蛋白质可附着在上面。这种解释很直接很形象,但是低估了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主动作用。较后续的研究表明,rRNA并非仅仅起到物理支架作用,多种多样的rRNA可起到识别、选择tRNA以及催化肽键形成等多种主动作用。例如:核糖体的功能就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多肽链。而这主要依靠核糖体识别tRNA 并催化肽键形成而实现。可以说核糖体是一个大的核酶( ribozyme)。而核糖体的催化功能主要是由rRNA来完成的,蛋白质并没有直接参与。 3 tmRNA tmRNA主要包括12个螺旋结构和4个“假结”结构,同时还包括一 个可译框架序列的单链RNA结构。tmRNA中H1由5’端和3’端两个末端形成,与tRNA的氨基酸受体臂相似。H1和H2的5’部分之间有一个由10-13nt 形成的环,类似tRNA中的二氢尿嘧啶环,称为“D”环。H3和H4,H6和H7,H8和H9,H10和H11之间分别形成Pk1,pK2,pK3,pK4。H4和H5之间则由一段包含编码标记肽ORF的单链RNA连接。H12由5个碱基对和7nt 形成的环组成,类似tRNA中的TΨC臂和TΨC环,称为“T”环。tmRNA 结构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可分为tRNA类似域(TLD)和mRNA类似域(MLD),TLD主要包括H1,H2,H12,“D”环和“T”环,MDL则包括ORF和H5,这两部分分别具有类似tRNA和mRNA的功能。tmRNA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菌及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中的稳定小分子RNA。它具有mRNA分子和tRNA分子的双重功能,它在一种特殊的翻译模式——反式翻译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与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等生命过程密切相关,是细菌体内蛋白质合成中起“质量控制”的重要分子之一。识别翻译或读码有误的核糖体,也识别那些延迟停转的核糖体,介导这些有问

胶体制备和电泳

胶体制备和电泳 一、实验目的 1、采用水解凝聚法制备Fe(OH)3溶胶; 2、用电泳法测定Fe(OH)3溶胶带电性质及其电动电位。 二、实验原理 胶体制备常用分散法和凝聚法。本实验是用水解凝聚法制备Fe(OH)3溶胶。刚制成的溶胶常含有其它杂质,必须纯化。本实验采用半透膜渗析法,利用胶体与其它物质的分散程度的差异而分离。为了加快渗析速度,可用热渗析和电渗析方法。 由于胶粒表面电离或吸附离子而带电荷,在胶粒周围形成带等量异电荷的溶剂化层。溶剂化层界面与介质内部形成的电位差称电动电势或ζ电势。它是胶粒特征的重要物理量,其数值与胶体性质,介质及溶胶浓度有关。 胶体的ζ电势表达式为: DE u πηζ4= 式中:ζ——介质粘度(泊); u ——相对移动速度(厘米/秒); D ——介质常数; E ——电位梯度(绝对静电单位/厘米)。 由测定界面移动的电泳法: () vtD sl πηζ43002 = 式中:s ——时间t 内胶体和辅助液界面移动距离(厘米); l ——两电极间距离(厘米); v ——电极间电位差(伏特); 300——将伏特换算成绝对静电单位的比例系数。 本实验的测定条件是溶胶与辅助液的电导率必须相等。

三、仪器与药品 电泳仪 1套 稳压电源 1套 停表 1个 铂电极 1根 10%FeCl 3溶液 火棉胶 稀盐酸 烧杯等。 四、实验步骤 1、3)(OH Fe 溶胶的制备:在250 ml 烧杯中,盛蒸馏水100 ml ,加热至沸,在搅拌条件下滴加10%3FeCl 10 ml ,再煮沸 2 min ,即得3)(OH Fe 棕色溶胶。 2、胶体溶液的纯化: 半透膜的制备:在100 ml 干燥的短颈锥形瓶中,倒入几 ml 火棉胶,小心转动,形成均匀的薄膜,倒置流尽火棉胶,并让溶剂挥发至不粘手,然后在瓶口剥开一部分膜,从膜壁注入水,使膜与壁分离,取出成型的膜袋。 溶胶的渗析:将制得的3)(OH Fe 溶胶倒入半透膜中,用线栓住袋口,放入60~70℃的水中渗析,常换水,直至水中不能检出-Cl 或+3Fe 。 3、3)(OH Fe 溶胶的ζ电位测定:洗净电泳管,用滴管注入净化后的3)(OH Fe 溶胶,关闭活塞,用蒸馏水和辅助液依次洗净电泳管上部三次,然后装入辅助液(电导率与溶胶相等的HCl )至支管口。两边插入电极并安装好仪器。调节工作电压为120V ~150V 。打开活塞开始计时,准确记录界面移动0.5cm ,1cm ,1.5cm ,2cm 所需的时间。测定完毕关闭电源,用线测量两电极间的距离l ,计算ζ电势。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1、由胶体在电泳时的移动方向,确定胶粒所带电荷。 2、由在时间t 内界面移动的距离s 值,求出s/t ,并取平均值(或作s ~t 图,求出斜率)计算ζ电势。 3、求ζ时,η和D 值均用水的相应值代替。水的介电常数D =80—0.4(T —293),T —实验绝对温度。

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及电泳

.. Fe(OH)3胶体的制备和电泳 韩丰 郭麟 刘天乙 (大连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111,辽宁大连 116622) 指导老师:李艳华 贾颖萍 [摘 要] 文章主要探究氢氧化铁的制备、纯化温度及时间对胶体的影响,并测定的胶体性质,最终确定利用化学法制备,纯化温度介于60℃到70℃,时间控制在2周左右,辅助液选用KCl 溶液并且电导率与胶体相同,电泳电压为60V ,得到Fe(OH)3胶体的ζ 电位为;并且研究了相同阳离子不同价态阴离子的盐对于胶体聚沉的影响,并得到价态越高,聚沉能力越强。 [关 键 词] Fe(OH)3胶体;电泳;ζ 电位;实验;聚沉值 作为物理化学实验中经典实验[1,2] ---胶体的制备及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我们很有必要去认识和学习。但由于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辅助液中电解质的种类、温度和所加电压等。根据实验内容主要利用水解Fe(OH)3溶液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并且通过渗析纯化后使用。另外,根据教材的实验步骤进行电泳实验,经常遇到溶胶与辅助液间有一界模糊和两极间界面移动距离相差较大等问题。为了使这些问题能够得以很好的解决,我们主要是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Fe(OH)3胶体的纯化时渗析温度及时间的控制、辅助液的选择与其电导率控制、胶体溶液和导电液的正确加入以及适度的电泳电压等方面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研究来探究Fe(OH)3胶体的ζ 电位,通过与理论值相比较,做出合理的误差分析,以此来对胶体电泳最佳实验条件得以确定,以这一实验改进的条件探讨及结果。 1、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理 1.1.1 胶体简介 溶胶是一个多相系统;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要依靠稳定剂使其形成离子或分子吸附层,才能得到暂时的稳定),胶粒(分散相)大小在1~100nm 之间[3] ; 1.1.2制备胶体的原理: 凝胶作用:由于溶剂的作用,使沉淀重新溶解成胶体溶液。 化学凝聚法: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胶合成胶粒。 1.1.3 氢氧化铁溶胶ζ电势的测定计算 实验主要是通过测定一定外加电场强度下胶粒的电泳速度的方法计算胶粒的ζ 电位。采用界面移动法测胶粒的电泳速率。 在电泳仪的两段极施加电位差E 后,在时间t 内,如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为d ,则胶粒的电泳速率: t d v

生化实验基本原理及技术

生物化學實習 1 緒論 (一) 原理 1. 光依據其波長來分類: (1) 200nm~400nm 短波屬於紫外光 (2) 400nm~700nm 可見光波長 (3) 700nm~900nm 長波屬於近紅外光 2. 光通過溶液時,特定波長的光被吸收,眼睛察覺到的是沒有被吸收的波長。 核黃素會吸收450nm 的光,紅光與黃光會通過溶液而被肉眼所見。

第一單元 生化實驗基本原理及技術 2 圖1-1光譜儀 光譜儀可用來鑑定及定量純或不純的溶液中所含有的特定化合物,主要原理是基於兩個物理定律:1.柏朗定律;2.比爾定律 。 1. 柏朗定律:每單位厚度溶液其吸收入射光的比率為定值,被溶液吸收的入射光量與入射光強度無關。被每單位厚度溶液吸收的入射光比率為定值,每一單位厚度溶液若吸收10%的光,則光經過每一單位厚度溶液時,其強度即減少10%。 I =I 0 ? e -αι I :穿透光強度 I 0:入射光強度 α :溶液吸光係數 ι:光路徑長度 柏朗定律中以對數為底轉換公式,將吸光係數α轉換成比例常數K → log 10 I 0 / I =K ι log 10 I 0 / I = 吸光值(absorbance ;A) 或光密度值(optical density ; OD)

生物化學實習 3 2. 比爾定律:光經過吸光物質所產生的吸光值,與溶液中每單位面積所含的吸光物質數目成比例。 比爾定律描述比例常數K 與待測吸光溶液中溶質的濃度有關。 K =εc ε:消光指數 c :吸光物質濃度 I = I 0? 10-εc ι log 10 I 0 / I = A =log 1010εc ι= εc ι 當ι(光路徑長度)=1 cm 時 log 10 I 0 / I = A =log 1010εc = εc 特定溶質在特定波長下,消光係數ε為一常數。因此,當吸光物質的濃度變成兩倍,於相同的光路徑下,被吸收的光量也會變成兩倍。 圖1-2 22 μM 溶於0.1M 磷酸鈉,pH 7.06,1公分 光路徑(light path)的條件下測定 波長 吸 光 值

物化实验思考题答案四溶胶的制备及电泳现象

1、什么叫溶胶?简述溶胶的制备方法。 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直径变动在10-7~10-9m 范围。 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的化学法即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2、溶胶为什么有电泳现象?影响电泳的因素有哪些? 因为由于胶体本身的电离或胶粒对某些离子的选择性吸附,使胶粒的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向异性电极定向泳动,从而产生电泳现象。影响因素:带电粒子的大小、形状,离子表面的电荷数,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 值、温度和所加的电压等。 3、简述电泳的两类方法。 微观法:直接观察单个胶粒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但对于过度分散的Fe (OH )3和As 2S 3等溶胶和过浓的溶胶,则不易观察个别离子的 运动;宏观法:通过观察溶胶与另一种不含胶粒的导电液体的界面在电场中移动速度来测定电动电势。 4、简述电动电势的测量原理(结合公式)。 在指定条件下,ζ的数值可根据亥姆霍兹方程式计算。即 H u K επηζ=(静电单位)或 )(300V H u K ?=επηζ (1)式中,K 为与胶粒形状有关的常数(对于球形胶粒K=6,棒形胶粒K=4,在实验中均按棒形粒子看待);η为介质的粘度(泊);ε为介质的介电常数;u 为电泳速度(cm ·s-1);H 为电位梯度,即单位长度上的电位差。L E H 300=(静电单 位·cm-1) (2) (2)式中,E 为外电场在两极间的电位差(V);L 为两极间的距离(cm);300为将伏特表示的电位改成静电单位的转换系数。把(2)式代入(1)式得: )(30042V E u L ?=εηπζ (V) (3)对于本实验,固定E 和L 测得胶粒的电泳速度(u =l/t ,l 为胶粒移动的距离,t 为通电时间),就可以 求算出ζ电位:)(30042V L E t l ?=επηζ 5、简述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纯化方法。制备方法:在250mL 烧杯中,加入100mL 蒸馏水,加热至沸,慢慢滴入5mL(10%)FeCl3溶液,并不断搅拌。加毕继续保持沸腾5min ,即可得到红棕色的Fe(OH)3溶胶。纯化方法:在制备好的胶体中加入6~7g 尿素。 6、本实验中,氢氧化铁胶体不纯化,而是加入尿素后进行电泳实验,为什么? 答:因为在溶胶中加入尿素是为了提高它的密度,使溶胶和盐酸溶液更好的分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 1、实验背景 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氢氧化铁胶体因其制备简单、带有颜色和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并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是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 2、实验要求 (1)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 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 1.实验原理 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 电位也称为电动电位。 测定ξ电位,对研究胶体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大意义。溶胶的聚集稳定性与胶体的ξ电

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及电泳

设计性实验 Fe(OH)3胶体的制备和电泳 韩丰 郭麟 刘天乙 (大连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111,辽宁大连 116622) 指导老师:李艳华 贾颖萍 [摘 要] 文章主要探究氢氧化铁的制备、纯化温度及时间对胶体的影响,并测定的胶体性质,最终确定利用化学法制备,纯化温度介于60℃到70℃,时间控制在2周左右,辅助液选用KCl 溶液并且电导率与胶体相同,电泳电压为60V ,得到Fe(OH)3胶体的ζ 电位为;并且研究了相同阳离子不同价态阴离子的盐对于胶体聚沉的影响,并得到价态越高,聚沉能力越强。 [关 键 词] Fe(OH)3胶体;电泳;ζ 电位;实验;聚沉值 作为物理化学实验中经典实验 [1,2] ---胶体的制备及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 ζ,我们很有必要去认识和学习。但由于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辅助液中电解质的种类、温度和所加电压等。根据实验内容主要利用水解Fe(OH)3溶液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并且通过渗析纯化后使用。另外,根据教材的实验步骤进行电泳实验,经常遇到溶胶与辅助液间有一界模糊和两极间界面移动距离相差较大等问题。为了使这些问题能够得以很好的解决,我们主要是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Fe(OH)3胶体的纯化时渗析温度及时间的控制、辅助液的选择与其电导率控制、胶体溶液和导电液的正确加入以及适度的电泳电压等方面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研究来探究Fe(OH)3胶体的ζ 电位,通过与理论值相比较,做出合理的误差分析,以此来对胶体电泳最佳实验条件得以确定,以这一实验改进的条件探讨及结果。 1、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理 1.1.1 胶体简介 溶胶是一个多相系统;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要依靠稳定剂使其形成离子或分子吸附层,才能得到暂时的稳定),胶粒(分散相)大小在1~100nm 之间[3] ; 1.1.2制备胶体的原理: 凝胶作用:由于溶剂的作用,使沉淀重新溶解成胶体溶液。 化学凝聚法: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胶合成胶粒。 1.1.3 氢氧化铁溶胶ζ电势的测定计算 实验主要是通过测定一定外加电场强度下胶粒的电泳速度的方法计算胶粒的ζ 电位。采用界面移动法测胶粒的电泳速率。 在电泳仪的两段极施加电位差E 后,在时间t 内,如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为d ,则胶粒的电泳速率: t d v

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报告记录

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 化学工程实验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溶胶的制备及电泳 姓名成绩 班级学号 同组姓名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签字批改日期 年月日

一、实验预习(30分) 1.实验装置预习(10分)2015年12月28日 指导教师______(签字)成绩 2.实验仿真预习(10分)2015年12月28日 指导教师______(签字)成绩 3.预习报告(10分) 指导教师______(签字)成绩 (1)实验目的 1.掌握电泳法测定Fe(OH)3及Sb2S3溶胶电动电势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Fe(OH)3及Sb2S3溶胶的制备及纯化方法。 3.明确求算ζ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 (2)实验原理 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Fe(OH)3溶胶的制备是采用的化学法即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其结构式可表示为{m[Fe(OH)3]n FeO+(n-x)Cl-}x+x Cl-。 制成的胶体体系中常有其它杂质存在,而影响其稳定性,因此必须纯化。常用的纯化方法是半透膜渗析法。 在胶体分散体系中,由于胶体本身的电离或胶粒对某些离子的选择性吸附,使胶粒的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向异性电极定向泳动,这种胶粒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势差称为电动电势,用符号ζ表示,电动电势的大小直接影响胶粒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原则上,任何一种胶体的电动现象都可以用来测定电动电势,其中最方便的是用电泳现象中的宏观法来测定,也就是通过观察溶胶与另一种不含胶粒的导电液体的界面在电场中移动速度来测定电动电势。电动电势ζ与胶粒的性质、介质成分及胶体的浓度有关。在指定条件下,ζ的数值可根据亥姆霍兹方程式计算。

生化实验五大技术

生化实验五大技术 一.分光光度技术 1.定义:根据物质对不同孩长的光线具有选择性吸收,每种物质都具有其特异的吸收光语。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定t 、定性分析的技术。 2.基本原理:(图1-1光吸收示意) 透光度T=It/lo 吸光度A=lg(lo/ I1) 朗伯-比尔(lambert-Beeri)定律:A=KLc K 为吸光率,L 为溶液厚度(em), c 为溶液浓度 (mol/L)] 摩尔吸光系数日ε:1摩尔浓度的溶液在厚度为 I.cm 的吸光度。 c=A/ε 3. 定量分析: (1)标准曲线(工作曲线)法 (2) 对比法元-KCLCx (3)计算法: e=A/ε (4)差示分析法(适用于浓度过浓成过稀) (5) 多组分湖合物测定 4.技术分类 分子吸收法&原子吸收法:

可见光(400-760 nm) &紫外光(200~ 40m) &红外光(大于760 nm)分光光度法; 5.应用方向 有机物成分分析&结构分析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人体内的微量元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二电脉技术 1.定义:带电荷的供试品在情性支持介质中,在电场的作用下,向其对应的电 极方向按各自的速度进行脉动。使组分分离成族窄的区带,用透宜的检洲方法记录其电泳区带图请或计算其百分含量的方法。 2.基本原理: 球形质点的迁移率与所带电成正比,与其半径及介质粘度成反比。v=Q/6xrη 3.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大,带电质点的迁移率加速 溶液的PH值: 溶液的pH离pl越远,质点所带净电荷越多,电泳迁移幸越大 溶液的离子强度:电泳液中的高子浓度增加时会引起质点迁移率的降低 电渗:在电场作用下液体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称为电渗 4:技术分类: 自由电泳(无支持体) 区带电泳(有支持体):法纸电泳(常压及高压),博层电泳(薄膜及薄板).凝波电泳(琼脂,琼脂糖、淀粉胶、柔丙烁配胶凝胶)等 5. 电泳分析常用方法及其特点: 小分子物质滤纸、纤维素、硅胶薄膜电泳复杂大分子物质凝胶电泳 ⑴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①这种薄顺对蛋白质样品吸阴性小,消除纸电沫中出现的“拖尾”现象 ②分离理应快,电泳时间短 ③样品用最少: ④经过冰最酸乙醉溶液或其它看明液处理后可使膜透明化有利丁对电泳图潜的光吸收措测店和爱的长期保 ------别适合于病理情况下微量异常蛋白的检测(胰岛素、游菌酶、胎儿甲种球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二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4年10月22日成绩: 班级:学号:姓名:教师:耿杰 同组者: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 1.实验目的 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基本方法。 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溶胶的电动电位。 2. 实验原理 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 直径变动在10-7~10-9m 范围。 溶胶制备:要制备出稳定的溶胶一般需满足两个条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体分度的范围内;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为此,一般需要加稳定剂。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为分散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1)分散法 分散法主要有3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 ①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 的盘或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 动时(转速约5000-10000rpm),粗粒子就被磨细。在机械磨中胶体研磨的效 率较高,但一般只能将质点磨细到1um 左右。 ②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16000H 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 介质,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 从而达到分散效果。此法操作简单,效率高,经常用作胶体分散及乳状液 制备。 ③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例如,

氢氧 化铁、氢氧化铝等的沉淀实际上是胶体质点的聚集体,由于制备时缺少稳定剂,故胶体 质点聚在一起而沉淀。此时若加入少量的电解质,胶体质点因吸附离子而带电,沉淀就 会在适当的搅拌下重新分散成胶体。 有时质点聚集成沉淀是因为电解质过多,设法洗去过量的电解质也会使沉淀转化成 溶胶。利用这些方法使沉淀转化成溶胶的过程成为胶溶作用。胶溶作用只能用于新鲜的沉淀。若沉淀放置过久,小粒经过老化,出现粒子间的连接或变化成大的粒子,就不能利用胶溶作用来达到重新分散的目的。 (2) 凝聚法 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及更换介质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形成分子分散的过饱和溶液,控制条件,使形成的不溶物颗粒大小在溶胶分散度内。此法与分散度相比不仅在能量上 有限,而且可以制成高分散度的胶体。 ①化学反应法:凡能形成不溶物的复分解反应、水化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皆可 用来制备溶胶。由于离子的浓度对胶体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在制备溶胶时要注意控 制电解质的浓度。 ②改换介质法:此法系利用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使溶解 于良溶剂中的溶质,在加入不良溶剂后,因其溶解度下降而以胶体粒子的大小析出,形 成溶胶。此法作溶胶方法简便,但得到的溶胶粒子不太细。 (一) 溶胶的电泳 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叫电泳。电泳现象证实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胶体粒子带电是因为在其周围形成了扩散双电层。按对固体的关系,扩 散双电层离子可沿滑动面分为吸附层离子和扩散层离子两部分,使固体表面和分散介质之间有电势差,即ξ 电势。ξ 电势的大小可通过电泳实验测得。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根据胶体粒子的相对运动速度计算ζ电势的基本公式是:tv ld εηξ= 式中: ξ -胶体粒子的电动电势(V); η -介质的动力粘度(Pa.s ); d -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m); l -两电极之间的距离(m); ε -介电常数(F/m);

生化实验整理

1.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一、实验目的 ?了解层析技术的一般原理 ?掌握纸层析的方法和原理,学会分析未知样品的氨基酸成分 二、实验原理 层析法亦称色谱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中,即固定相和流动相,当流动相流过加有样品的固定相时,各组分所受固定相的阻滞作用和受流动相的推动作用的影响各不相同,从而使各组分以不同速度移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固定相:是由层析基质组成的,可以是固体物质(如吸附剂、凝胶、离子交换剂等),也可以是液体物质(如固定在纤维素或硅胶上的溶液),这些基质能与待分离的化合物进行可逆的吸附、溶解、交换等作用 流动相:是在层析过程中,推动固定相上待分离的物质向一定方向移动的液体、气体或超临界体。柱层析中一般称为洗脱液,薄层层析时称为展层剂 分配系数: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含量(浓度)的比例,常用K来表示,它是层析中分离纯化物质的重要依据 迁移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组分在相同的时间内,在固定相移动的距离与流动相本身移动的距离之比值,常用R f来表示 分配系数或迁移率的差异程度是决定几种物质采用层析方法能否分离的先决条件,差异越大,分离效果越理想 层析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按固定相基质的形式不同可分为纸层析、薄层层析和柱层析;按流动相的形式不同可分为液相层析、气相层析和超临界层析;按分离的原理不同可分为吸附层析、分配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 纸层析是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滤纸纤维上的羟基具有亲水性,吸附一层水作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为流动相。有机相流经固定相支持物时,与固定相之间连续抽提,使物质在两相间不断分配而得到分离。溶质在滤纸上的移动速度用R f值表示: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 f值是常数。R 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等因素有关 氨基酸显色反应——茚三酮反应原理: 质,除了脯氨酸、羟脯氨酸和茚三酮反应产生黄色物质 一分子水合茚三酮和氨缩合生成有色物质

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Ⅱ)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4年10月22日 成绩: 班级:石工(实验)1202 学号: 姓名: 教师: 耿杰 同组者: 实验三 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 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 的电动电位。 二.实验原理 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谷底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直径变动在10-7~10-9m 范围内。 1.溶胶制备 要制备溶胶一般要满足两个条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体分度范围内;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不聚结,为此,一般要加稳定剂。 制备胶体有两种方法:分散法和凝聚法。 (1) 分散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交替分散度的大小。 主要有3种方式,即机械磨损、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 (2)凝聚法:使小分子或离子聚集成胶体大小。 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和介质交换法。 2.溶胶的电泳 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叫电泳。点用现象证实胶体粒子的带电性。按对固体的关系,扩散双电层离子可沿滑动面分为吸附层离子和扩散层离子两部分,使固体表面和分散介质之间有电势差,即ξ电势。 计算ξ电势的基本公式是: tv ld εηξ= 式中:ξ--胶体粒子的电动电势(V ); η—介质的动力粘度(Pa.s );

d—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m); l—两电极之间的距离(m); ε—介电常数(F/m); V—两级间的电位差(V); t—电泳进行的时间(s)。 利用电泳测定电动电势有宏观法和微观法两种。宏观法是观察在电泳管内溶胶与辅助液间界面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微观法借助于超显微镜观察单个胶体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 使用的电泳管如图所示。 1 2 3 4 5 1.电极; 2.辅助液; 3.界面; 4.溶胶; 5.活塞 三. 仪器与药品 1.仪器。 电泳仪,电泳管,秒表,电极2支, 100mL烧杯3个,25mL量筒2个 2.药品。 0.01mol/L KI;0.01mol/L AgNO3;0.005 mol/L KCl。 四.实验步骤 AgI溶胶的电泳 1.AgI负溶胶的制备 在100mL的烧杯中用量筒加入20mL,0.01mol/L的KI溶液,在玻璃棒搅拌下用滴管

生物化学实验思考题

生物化学实验思考题

————————————————————————————————作者: ————————————————————————————————日期:

生物化学实验考试试题

细胞破碎 1 常用的细胞破碎的方法有哪些? 机械法:研磨,高速捣碎机;物理法:反复冻溶,超声波破碎,压榨法;化学与生物化学法:自溶,溶胀法,酶解法,有机溶剂处理。 2 有机溶剂法破碎细胞原理,常用的有机溶剂有哪些? 有机溶剂溶解细胞壁并使之失稳。比如笨、甲苯、氯仿、二甲苯及高级醇等 3酶法破碎细胞原理:酶分解作用 4反复冻融法破碎细胞原理:通过反复将细胞放在低温下突然冷却和室温下融化达到破壁作用 层析技术 1.什么叫层析技术? 层析技术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理化性质的差别(分子亲和力、吸附力、分子的形状和大小、分配系数等),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其中一个是固定相,另一个是流动相,从而使各组分以不同速度移动而使其分离的方法。 2、按层析过程的机理,层析法分哪几类?按操作形式不同又分哪三类? 根据分离的原理不同分类,层析主要可以分为吸附层析、分配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等。 按操作形式不同又分层析可以分为纸层析、薄层层析和柱层析。 3.指出常用层析技术的应用范围。 凝胶层析法:⑴脱盐;⑵用于分离提纯;⑶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⑷高分子溶液的浓缩离子交换层析法:主要用于分离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也可用于分离核酸、核苷酸及其它带电荷的生物分子 高效液相层析法:⑴液-固吸附层析;⑵液-液分配层析;⑶离子交换层析 4.SephadexG-100凝胶柱层析分离蛋白质原理是什么? 大小不同的分子经过的路线长短不同而达到分离作用。 5.用SephadexG25脱盐时蛋白质和盐哪个先出峰?蛋白质 6.相对分子量为8万和10万的蛋白质能否在SephadexG-75柱中分开?为什么?不能,分子量差距太小。 7.将分子量分别为a(90000)、b(45000)、c(110 000)的三种蛋白质混合溶液进行凝胶过滤层析,正常情况下,将它们按被洗脱下来的先后排序。c、a、b 8.离子交换层析与凝胶过滤哪种分辨率高?离子交换层析较高。 9.如果样品中只有Ala和His(Ala pI=6.0,His pI=7.6),在pH4条件下,这两种氨基酸那一种与CM(阳离子交换剂)结合的紧密?如果用pH4-7的洗脱液梯度洗脱,那种氨基酸先洗脱出来?Ala 10. 柱层析时湿装柱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用水灌注、不能有气泡。 11.说说离子交换层析中洗脱液的选择原则

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石工1210 段炼学号12021469 实验三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 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溶胶的电动电位 二.实验原理 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叫电泳。电泳现象证实了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胶体粒子带电是因为在它周围形成了扩散双电层。双电层分为吸附层离子和扩散层离子,是固体表面和分散介质之间有电势差,电势大小可由实验测得。 ; 在外电场作用下,根据胶体粒子的相对运动速度计算电势的基本公式如下 利用电泳测定电动电势有宏观法和微观法两种。宏观法师观察在电泳管内溶胶与辅助液间界面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微观法借助于超显微镜观察单个胶体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本实验采用宏观法。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1.仪器 电泳仪,电泳管,秒表,电极2支,100ml烧杯3个,胶头滴管2支,25ml量筒2个,等。 2.药品 0.01mol/LAgNO3溶液,0.01mol/LKI溶液,0.005mol/LKCl溶液 四.实验步骤 1.AgI负溶胶的制备 2.辅助液的制备 3.电势的测定 五.数据处理 电压:200V 室温:14℃ L:7.8cm 1.总结溶胶的制备方法:

(1)取20ml的碘化钾溶液倒入100ml的烧杯中,然后将18.8ml的硝酸银溶液边搅拌边用胶头滴管滴入烧杯中,滴加结束得到白色的碘化银负溶胶。 (2)关闭活塞,将溶胶倒入U形电泳仪的漏斗中 (3)向U形管中加入辅助液,至4ml处 (4)打开活塞,使溶胶缓慢上升到0刻度左右关闭活塞 (5)将电极插入U形管中,注意平稳 (6)打开电泳仪开关,分别记下溶胶界面上升到0.5cm,1.0cm,1.5cm所用的时间 (7)测量U形管之间的间距 (8)根据量取的数据计算电势 (9)实验结束,关闭电源,收拾好仪器 2.计算碘化银负溶胶的电势 根据附录中的数据和实验测得的数据利用公式 (水的介电常数为7.261×10∧-10) (水的介质动力粘度为1.169×10∧-3) 所以带入数据得: §1=1.43×10-2V §2=1.57×10-2V §3=1.35×10-2V 取平均值:§=1.45×10-2V 六.思考题 1.试比较不同溶胶的制备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用量一定,需要用滴管滴加药剂,需要玻璃棒搅拌,而且加药剂 时要缓慢滴加。不同点:具体步骤不同,注意事项不同,如胶溶发需小火加热, 而改变介质法需剧烈搅拌。 2.为什么要求辅助液与溶胶的电导率相同?这对计算电动电势有什么作用? 答:只有这样电压才会平均分配在溶液与溶胶中,使计算过程方便简单。 2.注意观察,电泳时溶胶上升界面与下降界面的颜色,清晰程度及移动速度有什么不 同。分析产生这些差别的可能原因 答:下降界面的颜色较浅,不太清晰,移动速度快,上升界面则相反。因为电泳开始后,上升界面是AgI在移动,下降界面是Cl离子在移动,Cl离子 的移动速度比AgI要快,所以会发生上面的现象。

生化实验技术

生化实验技术 一、选择题 1、某蛋白质pI为7.5,在pH6.0的缓冲液中进行自由界面电泳,其泳动方向为 A、向负极移动 B、向正极移动 C、不运动 D、同时向正极和负极移动 2、进行酶活力测定时 A、底物浓度必须极大于酶浓度 B、酶浓度必须极大于底物浓度, D、酶能提高反应的平衡点 C、与底物浓度无关 3、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一般电泳的分辨率高,是因为具有下列哪种效应? A、浓缩效应 B、电荷效应 C、分子筛效应 D、粘度效应 4、分离鉴定氨基酸的纸层析属于 A、亲和层析 B、吸附层析 C、离子交换层析 D、分配层析 5、下面关于多聚酶链式反应(PCR)的叙述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是Mullis 在1984年发明的一种体外扩增DNA的技术。 B、根据DNA复制的基本原则,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RNA聚合酶以合成引物 C、在PCR反应体系中,需要特定引物、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镁离子等 D、需要模板DNA,即待测的DNA片段 二、是非题(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1、蛋白质在小于等电点的pH溶液中,向阳极移动,而在大于等电点的pH溶液中,将向阴极移动。 2、酶的比活力可表示酶纯度。 3、3、提纯酶时,只需求其总活力,就可以知其纯度是否提高了。 三、问答题: 1、盐析法沉淀蛋白质时,往往需要将pH调到蛋白质等电点附近,为什么? 2、试分别阐述分配层析和吸附层析法分离鉴定氨基酸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1、3、以DNA的分离纯化为例,阐述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基本原则原理和注意事项。 4、电泳现象的产生与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有何关系? 5、在pH6.5的谷氨酸和丙酮酸混合液中,加入适量的新鲜猪肝匀浆后于37℃水浴中保温30分钟,煮沸后蛋白质沉淀,将上清液点在层析滤纸上,用酚水饱和液进行层析,层析结束后用茚三酮显色出现两条带,这两条带各是什么物质:说明原因? 6、测定酶活力时,应注意哪些事项?为什么? 7、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有什么特点?试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操作步骤。 8、如果你从动物肝脏中分离提取到了一种物质,猜测它可能是转氨酶,你怎样确定它是蛋白质?又如何判断它是酶?请简述你的方案。 9、试比较核酸测序和蛋白质测序在方法策略上的异同。 10、阐述核酸、蛋白质一级结构研究和大规模测序的必要性以及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四、名词解释 吸附层析分配层析分子筛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原理、方法及检测介绍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分析方法及检测技术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临床检测中心 生物化学实验——是把化学(分析技术)和生物化学(实验反应原理)的方法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控的实验分支。 一个生化实验的最后测定结果应包括四大部分来完成。 一、实验反应原理及分析方法(理论依据) 二、实验检测技术(手段)生化仪的分析技术。 三、质量控制程序(质量保证)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仪器、试剂、人员五要素。 四、临床意义(目的)咨询服务、异常结果的解释。 实验反应原理及分析方法(理论依据) 一个生物化学实验的反应原理设计,首先要找出所检测的化学特性,如测定体液(首先是血液)中酶的含量血液中除少数酶(如凝血溶血酶、铜氧化酶及假性胆碱脂酶等)含量较多外,血液正常生理状况下含量微乎其微。一般每毫升含微微克(Pg)水平,要直接测定如此微量物质是相当困难的。用免疫化学方法可测定全部酶蛋白分子含量(不论其有无活性)而用化学方法测定只能测定酶的催化活性,间接计算出酶的含量。目前利用酶具有催化活性这一特性,在临床上已普遍应用测定酶蛋白,同时还可以测定三大代谢的产物,如糖、脂类、蛋白质、这样也就建立起利用酶促反应的一级反应测定代谢物的方法。一级反应—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因此只有当酶反应为一级反应时,才能准确测定底物含量,(如测定血糖、总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等)。从此在临床试剂盒的方法中出现了以酶为试剂测定各种代谢产物。 临床化学方法的分类 特别是自动生化仪方法的特点 以往临床化学实验都采用比色法进行各个项目的测定,这是因为比色法具有微量、迅速、准确的优点,特别适合于微量的生物体体液中各项物质测定。 在一般比色法中,手工使用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可以测定各种反应溶液的吸光度,但由于很难控制测定时间和反应温度,很难准确记录反应过程中吸光度变化,因此,毫不奇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所使用的方法,都是在呈色反应达到完全或者反应达到平衡时,吸光度达到稳定时才进行测定。即所谓平衡法或终点法。 但自从自动生化仪出现后,从根本上改变了上述情况。通过各项先进技术,人们可以精确测定反应的动态过程。并可以准确计算任何一段反应时间内的反应速率,这样大大开阔了临床化学家对方法选择。除经典的终点法外还可以进行动态测定。这样不仅缩短了操作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进行一些用常规比色方法不能进行的测定。如测定酶反应的初速 度(V o )等等。测酶初速度(V o )只能用分光光度法。 因此,用好自动生化仪一个重要前提必须对自动生化仪可以提供的测试方法类型有所了解。 生化自动分析仪特点: 1 精确测定反应的动态过程; 2 准确计算任何一段反应时间内的反应速率; 3 除经典的终点法外还可以进行动态测定。 分析方法的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