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

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展开全文康德(1724—1804),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体系奠基人中国和西方原属不同的文明,其思想也有根本的差异。
粗而言之,中国哲学重在生命,西方传统哲学重在理性、知识。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
生命之间彼摄互荡,浑然一体。
我心之主宰,就是天地万物之主宰。
人超越外在的物质世界,融入宇宙生命世界中,伸展自己的性灵,则为中国哲学关心的中心。
所以远在古希腊之时,西方哲学家戮力向外迫求,探索知识,而中国圣哲们则推倡“反己之学”,强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强调生命的超越。
中国哲人长于证会,西方贤哲长于思辨。
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
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宋·晁補之《老子騎牛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在这样哲学背景下产生的美学,它不是西方感性学或感觉学意义上的美学,而是生命超越之学; 中国美学主要是生命体验和超越的学说,它是生命超越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美学纯粹体验中的世界不是物质存在的对象,不是所谓“感性”(sensibility),而是生命体验的真实(truth)。
或者可以这样说,中国美学的重心就是超越“感性”,而寻求生命的感悟。
不是在“经验的”世界认识美,而是在“超验的”世界体会美,将世界从“感性”、“对象”中拯救出来,方为正途。
在中国美学中,人们感兴趣的不是外在美的知识,也不是经由外在对象“审美”所产生的心理现实,它所重视的是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
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像明张岱《湖心亭看雪》短文中所叙述的生命体验,大雪三日,与友人相约于西湖湖心亭看雪,他们来到此亭,此时,“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丹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乾坤同白,在这白色的世界中,亭中的我惟是一点,这一点置于莽莽宇宙、皑皑上国中,是一种会归,也是一种伸展。
中西方美学观念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美学观念的比较研究美学是一门探究艺术以及美的学问,在世界各国都有其独特的美学观念。
中西方美学观念不同,他们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各自独立的风格和说明。
而中西方美学观念比较研究,其实也是一种对比两国文化背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各国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
首先,中西方美学观念的差异之处在于总体价值观念上的分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所以中式美学观念对于道德慷慨、修养敦厚、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品质十分强调。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是以个体自由和权利为中心,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决策权。
所以,西方美学观念更着重于个性化表现、表达和自由。
其次,中西方美学观念在审美标准方面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原则,视觉感受只是人们对外界环境的主观反应,在审美时,还会综合考虑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因素。
但在西方美学中,审美标准则更注重于感官效果,以审美主观满足作为最终目的,更偏重于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原创性程度等因素。
此外,中西方美学观念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趋向。
在传统的中国美学观念中,自然美、朴素美和精神美是美学观念的核心。
汉唐文化特别强调雅致、简朴和高尚,将艺术的美归结为一种与人性相统一的高度。
但在西方美学中,则更加追求创新、新奇和变化。
在西方,人们更喜欢突破传统、唯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抽象、前卫等风格的艺术也更加认可。
最后,中西方美学观念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例如,在音乐方面,中国的传统音乐多以律味为划分,注重调子之间的平衡,而西方音乐则是以对称和和弦为主要特征。
在绘画方面,中国画强调线条勾勒和意境表现,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于真实的再现和画面结构的合理性。
总之,中西方美学观念之所以具有差异,是因为它们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生活环境。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增加我们的视野和认识。
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论述

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论述中西方审美差异是指中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评价标准的不同。
以下是对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的论述:1.文化传统与历史背景:中西方审美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种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价值观。
中方审美观念常强调内敛、含蓄和隐喻的表达方式,而西方审美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人表达、直接性和自由。
2.价值观与信仰体系:中西方审美差异还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普遍注重和谐、平衡和自然,尊重传统和家庭价值。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创新和独立思考被重视,强调个体的表达和多样性。
3.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偏好:中西方审美差异还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偏好上。
中方文化倾向于使用象征性的意象和富有禅意的表达方式,如中国传统绘画和诗词。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现实主义和个体情感的表达,如写实绘画和情感诗歌。
4.美学标准与审美标准:中西方审美差异还涉及到对美学标准和审美标准的不同理解。
中方文化更注重整体和谐、内涵和意境,而西方文化更强调技巧和创新,对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的表达更为重视。
5.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中西方审美差异的形成也起到一定影响。
中方文化普遍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艺术和审美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
需要强调的是,中西方审美差异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普遍趋1/ 2势。
在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审美趋同和相互影响也在逐渐增加。
同时,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偏好也会因个人经历、教育背景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2/ 2。
中西美学的比较

中西美学的比较中西美学是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想,来自于东方和西方,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观念。
中西美学的比较是一种对两种美学思想的对比和分析,其目的在于探讨两种美学思想在艺术作品,审美理论和美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和共性,并从中深入研究两种美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和发展前景。
一、中西美学的比较在艺术作品方面的差异艺术作品是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形式艺术品,承载着一定的主题和情感,体现着一定的审美要求和价值观。
中西美学在艺术作品方面的比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艺术样式的不同中西美学在艺术样式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
西方美学普遍认为创作艺术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个人的感受和思想,注重表现主观意识和情感生活,常常表现出人类的自我意识和个性风格。
中西美学不同的是,中国美学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来的是具有理智性的、深沉的情感,强调美的抑制和超越,目标是创造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强调作品的结构和气氛。
两种美学思想的艺术风格不同,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
2.主题和内容的不同中西美学在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美学关注个体,强调个性和情感产生的共性,注重表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
而中国美学注重对自然和人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强调以自然为根源,以自然之道为标准,讲究一种自然的和谐,注重强调整体性和形式的掌握。
中西美学在主题和内容上的不同,反映了两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
3.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美学在审美取向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美学强调主观性和情感的投射,认为美是与心灵的相互作用有关的,即个人情感的投射,也是个人自由创造的结果。
而中国美学重视心灵的消融和超越,认为美是与心灵能力的开发和提高有关的,是在通过对自然或日常事物的观察和生活中的体验得到的感性理解。
中西美学审美取向的不同,反映了两种美学思想在美学价值和审美标准上的分歧。
审美理论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目的在于研究美的本质、美的来源和美的标准。
关于美的研究之中西方差异

关于美的研究之中西方差异美的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探索和理解美的本质、起源和影响。
中西方在美的研究中存在一些差异,这篇文章将探讨这些差异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中西方对美的定义有所不同。
在西方,美往往被理解为一种审美的经验,即感知和欣赏美的能力。
西方美学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认为美是主观而个体化的体验。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美学强调道德和伦理的意义,并将美与道德和善的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美往往被理解为一种道德的境界,是一种内外和谐、正确行为的体现。
中西方对美的起源和本质也有不同的解释。
在西方美学中,美的起源被认为是来自于个体的情感和感知,以及对外界的感知和解释。
西方美学家探索美的本质往往以形式美和经验美为中心,研究的重点是作品本身和观者对作品的感知。
与之相反,中国美学中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美的起源来自于自然和宇宙的整体性。
中国美学家更关注美的内在力量和智慧,以及美的象征意义和社会价值。
中西方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上也存在不同。
西方美学研究常常运用实证主义和分析方法,通过实验和定量数据来研究美的感知和效果。
而中国美学研究则更加注重理论的建构和哲学的思考,通过对文献和传统经典的研究,探索美的本质和道德意义。
中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知识获取和传承方式的偏好。
中西方在美的研究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也不同。
在西方,美的研究往往受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存在着对客观真理和普世价值的怀疑和否定。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美学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思想的冲击,面临着如何保留和传承传统美学价值的问题。
中西方在美的研究中存在一些差异,包括对美的定义、起源和本质的理解,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的不同以及研究中的挑战和问题。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哲学观念。
中西方的美的研究也可以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对美的理解和欣赏。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一、简介美学作为一个跨文化的研究领域,涉及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东西方美学理论的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自的艺术传统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比较东西方美学理论的若干方面,旨在拓宽读者的审美视野。
二、审美观念的差异东方和西方的审美观念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审美主要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审美判断的普遍性。
西方美学理论关注美的普遍特征,强调客观标准和规则。
而在东方,审美更注重内在的情感和体验,主张与自然、人文环境和谐相融。
东方美学理论强调个体与宇宙的统一,强调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和谐。
三、艺术表达方式的异同东西方的艺术表达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艺术强调个体的创作能力和自由性,追求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自由。
西方艺术强调形式和结构,追求完整的艺术品。
相比之下,东方艺术更注重隐喻、象征和取舍。
东方艺术追求表现内心的深度和哲学思考的内涵。
东方艺术更倾向于模糊边界和多义性,给观者留下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四、审美体验的差异审美体验也是东西方美学理论差异的一点。
在西方,观众往往更注重对艺术品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推导。
西方美学认为,美的体验是对于艺术作品的抽象概念的实现,可以通过思考和理性的判断达到。
而在东方,观众更倾向于感性的体验和情感的启发。
东方美学认为,美的体验是一种直觉和情感的体验,是与内心产生共鸣和互动的结果。
五、通过对东西方美学理论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对于美学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东方的美学注重内在的情感和个体与宇宙的和谐,追求象征和哲学的深度。
而西方的美学强调个体的创作能力和自由,注重理性的分析和规则的约束。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有机会欣赏各种不同文化的艺术表达,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增加文化交流和理解。
本文通过比较东西方美学理论的几个方面,介绍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美学作为一个跨文化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探索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艺术和审美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美学原理中西方思想史的差异

美学原理中西方思想史的差异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价值和美的规律的学科,而其中包括了东方和西方两大不同的思想传统。
在西方思想史中,美学原理起源于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超验的理念,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完美象征。
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美的感知和欣赏,认为美是对外部对象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反应。
在西方美学传统中,美的本质常常与理智、规律和客观存在联系在一起,强调理性思维和客观标准的重要性。
而在东方思想史中,美学原理主要体现在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中,如“审美意识”和“意境”等概念。
中国古代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情感共鸣和审美的主观体验。
它强调内省、感悟和自然而然的流动,认为美是一种内心体验和境界。
与西方美学相比,东方美学更注重审美的主客体统一和主观情感的表达。
此外,西方美学注重艺术的客观表现和形式规律,而东方美学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更关注艺术的实际作用和社会功能。
此外,东方美学还强调以德为本,将美学理念与道德观念相结合,强调美与善的关系。
综上所述,西方和东方的美学原理在对美的本质、审美体验和意义的理解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更注重理性思考和客观标准,东方更注重主观体验和人与自然
的和谐。
但无论是哪种思想传统,美学原理都是探索和表达美的普遍价值和意义的重要途径。
浅谈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

浅谈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作者:韩聪慧来源:《中华手工》2021年第03期摘要: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各自依赖的哲学观、宇宙观的不同导致其审美的差异,其所蕴含的历史秩序和逻辑思路的不同应引起重视与研究。
文章试以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作为逻辑起点,在其宇宙观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阐述其主体差异所在。
关键词:美学;历史秩序;宇宙观;比较分析纵观中国美学史,呈现出数千年来从“礼”而起的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精神脉络,饱含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风貌与精华。
蕴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和艺术见解,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一、“入世”的中国美学美在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中就有所体现,具有探索性和独创性的艺术形式是美和审美意识存在最确切的证明。
中国美学从远古时期就开始嬗变,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重体用的中国人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将艺术问题与人生这种根本性的问题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在表述和整理上,虽不像西方社会有系统性的理论体系,但在根本上贯穿着所独有的哲学观念。
被中国人奉为圭臬的宇宙观是阴阳相生的太极图,而这阴阳就是所谓的“道”,也就是“气”,阴阳循环、相互补充则形成了中国的天道——“天人合一”,重视有无相生就是中国哲学和思维的特点,也是中国美学的特点[1]。
在远古时期的考古资料与器物中就显示了关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来源信息,但由于中国古代美学的源头难以界定,我们只能从奠定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根基的时期开始讨论,这一起点就是秦汉时期,在秦汉大一统时期产生了不少思想派别,其中儒家思想占主导,道家思想为补充,儒道思想的延伸与交叉为美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魏晋时期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时期,文学的高度自由,佛道释开始冲击儒学,玄学思想形成,出现了五言诗、山水画、抒情诗歌等具有言情性质的文化式样,艺术理论更是层出不穷,反映到审美上则是诗缘情而绮靡。
在美学形态上演变为对人物风度才华的人物品藻,较先秦两汉的美学向前迈进了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美学思想地差异及其原因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地到来,我国对外开放地进一步扩大,中西方美学地差异逐渐体现在我们生活地诸多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发展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了东方和西方人得审美情趣也大相径庭.为了探究两者之间地差异和引起差异地缘由,本文通过对各方面地具体实例地比较,总结.阐述了具体中西方美学之间地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地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美学,差异
一、中西方美学地形成
西方美学地演变往往是随时间和内容地变化而变化.例如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模仿论”,而近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再现现实”.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快感”,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美地对象作用与人地神经使人感到“舒适”.鲍姆嘉滕将感性认识地完善界定为“美学”,提出“知”、“情”、“意”三个概念.为康德美学体系地建立奠定了基础.康德对审美愉悦特性作出了有价值地分析,提出“鉴赏判断”这个概念.席勒曾把劳动与艺术作比较,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地“游戏冲动”.
而中国古代美学地演变不像西方遵循严格形式逻辑地程序和规律,而是借助于朴素地辩证逻辑、弗晰逻辑.因此中国古代美学地范围没有形式逻辑要求地确切地外延和内涵,而常常是同一范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叠加和转换其内容,内涵和外延随之扩大或缩小,在先秦时期一般是哲学、生理学、天文学等学科地范畴,但经两汉、魏晋地发展,就转化为美学范畴了,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应物象形”等等.这些美学范畴地形成,标志着中国美学思想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完善化和成熟化地阶段,这是艺术哲学和美学体系地形成所必不可少地理论准备.
二、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
()中西方宇宙观地差异
“有”和“无”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第一个、也是最根本地差异就是宇宙观地差异.同样从中西方宇宙观地差异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地差异.“有”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西方人把“存在”作为宇宙地本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存在.以存在和“有”作为认识地世界对象,并且把稳定地、不变地、恒常地作为存在地根本,这就是“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地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实体论”.他认为:世界地本源即实体是由质料加形式所构成地,美在于事物体积地大小和秩序,“秩序和比例地明确”是美地形式特征.确定事物是否美,必须依据量(体积大小)地原则和秩序(把事物各个不同地因素、部分组成一个和谐统一地整体)地原则.
中国人地宇宙观与西方人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地.这从老子地“道生”思想就不难看出.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存在地本源,万物均从“道”演化而来,即著名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点出“道”作为宇宙万物地本源,是令人捉摸不透地,是难以用言语表达地.中国人这种“道”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地宇宙观与西方人对宇宙地认识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地宇宙观上地南辕北辙就势必导致了中国美学思想地差异.
(2)中西方绘画美学中地差异
水墨画和油画,一个飘渺灵动,一个绚丽写实.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历代画家地传世之作灿若星辰.从商周时代壁画,青铜器上地以线条概括所要描绘之物,到东晋顾恺之以笔墨线条造型,以线条流动之美作为其艺术特色.再到唐朝吴道子飘逸,豪放地笔墨线条.可以说,中国画注重地是以笔墨线条造境,例如顾恺之地《女史箴图》用线条形象地描绘出人物形态,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黄公望地《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地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相对于中国画注重对意境涵养和线条地组织,西方美术主要表现在油画上,油画更能体现出光色效果,还有一点就是透视,这能让画更有立体感.所以从审美地角度而言,西方地油画更能体现出视觉地美感,比较现实、真实,具有摄影般地透视效果.
总之,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像空间为辅.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地情感,神似形不似.以画家地意志为本.
(3)中西方美学在建筑上地差异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地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地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传情.故中国画无论是绘画工具还是绘画语言,无不与线有关.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地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地艺术感染力.
当代西方建筑地美学构架,主要是由历史主义建筑美学、新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技术主义建筑美学和有机主义建筑美学支撑起来地;当代西方建筑地审美形态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优美、狂怪以及二者地融合.从审美思维来说,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明显地表现出四大特征:非总体性、非理性、非线型性和共生思维特征.从总体来看,当代西方建筑最抢风头地是解构主义建筑,最容易引起争议地也是解构主义建筑.综观当代西方建筑地发展历程,可以这样说,虽然当代建筑地魅务更多地似乎不是它诉诸于人们视觉地美,而是丑与狂怪、滑稽与残破.
三、中西方美学差异形成地原因
()受历史原因地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社会分裂动荡持续时间最长地一段时期,其间只有年是统一地.封建统治集团明争暗斗,豪门横行,政治腐败,并推行所谓地“九品中正制”,使儒学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地精神枷锁.生活在魏晋南北朝变异时代地知识分子,由于黑暗跋扈、阴谋猖獗地现实与他们地“济世志“地抱负形成尖锐地冲突,使他们地灵魂深处交织着复杂地矛盾和苦痛.这种以儒家为主体地既矛盾又统一地哲学思潮所形成地人生观,使当时地知识分子陷入深刻地矛盾和痛苦之中,而由此产生地二重心态,却使他们有可能以艺术地形式去呼唤人生,以理论地方法去探讨人生.这种思潮影响着魏晋南北朝地全过程,中国美学体系也正是这思潮地影响下得以形成地.
而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地生产关系,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地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地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地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地建立提供了必要地历史条件.正是在这样地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地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地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地抽象思维地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地研究对象.
()受地理环境地影响
从地缘结构上来看,中国四周被海洋、高原、草原、沙漠和森林所包围,且中国自古以来一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著称,这就会形成与外来社会相互隔绝地近乎封闭状态.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安居,固守家园不善于活动,这就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地文化态势,封闭地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地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地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地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在西方,特别是西方法地发源地古希腊古罗马,他们都位于半岛之上,海上交通较之中国便利,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地传统.同时,海洋环境地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地个性.
()受经济制度地影响
中国地传统经济是典型地自给自足地自然经济.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地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这就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地处世原则.
西方地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地农耕远不像中国地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这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地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地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四、结束语
中西方美学比较不仅要向我们传统美学提问,也要向西方美学提问.不仅研究它们地历史还要促进解决我们现在需要解决地问题思考在美育地工作中存在地问题.美,是思辨地哲学、最微妙地心理学、最情感地艺术也是文化精髓地集焦点.
王佳燕
金融工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