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招聘研究综述
网络招聘行业研究报告

网络招聘行业研究报告网络招聘行业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线上渠道进行招聘活动的行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网络招聘行业发展迅速,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网络招聘行业的研究报告。
一、行业概况网络招聘行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截至目前,中国的网络招聘市场规模已达到数百亿元,每年都在稳步增长。
网络招聘已成为企业招聘和求职者找工作的重要渠道。
二、市场前景网络招聘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将通过网络寻找工作。
网络招聘可以帮助企业更便捷地找到合适的人才,同时也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未来,网络招聘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三、行业竞争格局目前,网络招聘行业竞争格局较为激烈。
市场上涌现了众多的网络招聘平台,如智联招聘、51job等。
这些平台通过建立海量的职位数据库和人才库,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求职者。
同时,一些互联网巨头也加入到了网络招聘行业,如腾讯的猎云网和阿里巴巴的拉勾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四、创新技术与发展趋势网络招聘行业不断推出创新技术。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网络招聘中,可以通过智能匹配算法帮助企业更快速地找到合适的人才。
另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招聘和求职,提高了招聘效率。
未来,网络招聘行业还将继续注重技术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五、挑战与对策网络招聘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市场竞争激烈,平台需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来吸引更多的用户。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需要解决数据隐私和公平性问题。
此外,虚假信息和网络诈骗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网络招聘平台需要加强风控和监管,保障用户权益。
总结:网络招聘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用户需求的增加,网络招聘行业还将继续成长。
同时,行业竞争激烈和一些挑战也需要行业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国网上招聘年度研究报告

我国网上招聘年度研究报告我国网上招聘年度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上招聘在我国已经成为主流的招聘方式之一。
它的快速发展给人力资源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给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本报告基于对我国网上招聘市场的调查和分析,旨在全面了解我国网上招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市场概况1. 网上招聘市场规模我国网上招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网上招聘市场交易额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
这一数字说明了网上招聘行业的繁荣和潜力。
2. 用人单位需求特点我国网上招聘市场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集中在互联网、金融、制造业和物流等行业。
这些行业的人才需求旺盛,对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也较高。
同时,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3. 求职者特点我国求职者在网上招聘中的参与度逐年提升。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有超过60%的求职者通过网上招聘找到了工作。
同时,越来越多的求职者意识到网络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性,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形象塑造和智能化求职方式的运用。
三、市场竞争态势1. 网上招聘平台众多我国的网上招聘市场存在着多个大型的招聘平台,如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
这些平台以其庞大的数据库和专业的服务,吸引了大量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
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2. 行业差异化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各个网上招聘平台通过不同的定位和特色,来实现差异化发展。
其中,一些平台在技术上进行创新,推出了智能匹配和数据分析的服务;还有一些平台注重行业特色,提供特定行业的招聘信息和定制化的服务。
四、市场发展趋势1. 移动招聘成为趋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招聘已经成为网上招聘的必然趋势。
通过手机APP,求职者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和申请职位,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移动端进行招聘和管理。
移动招聘将进一步提高招聘效率和求职便利性。
2. 数据分析将发挥更大作用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网上招聘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大数据时代我国网络招聘研究综述

企业战略中国市场2021年第7期(总第1070期)大数据时代我国网络招聘研究综述董彦菇.熊琴2,王梦琪1(1.:城市大学商学院,澳门999078;2.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100)[摘要]当今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大数据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网络招聘行业也成为大数据时代下的受益者,在此背景下,网络招聘已经成为市场上人才资源领域的主流招聘模式。
随着网络招聘实践的不断深入,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从现有文献,对网络招聘定义特点、影响因素、模式及运行机制、现状趋势、问题及对策、大数据在网络招聘中的应用方面总结大数据时代我国网络招聘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网络招聘;大数据时代;研究综述[DOI]10.13939//cnki.zgsc.2021.07.0821引言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逐渐普及,生活中随处可的影子,其中地改变了我国企业和求职者的方式,已经成为我国人力领域不可或缺的分。
随着的深入,越越多的研究探领域中的。
文章的目的在于有关于的研究进行,的、特点、、趋势、及策、大数据在招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2相关概念界定24网络招聘定义在目前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对网络招聘的定义作出了相关的阐释,文章态和静态两去阐述*态,研究者认为种过程,或种活动*例,以互时代为背景的通过招聘或者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企的及时,帮助雇主和和的过程(1切;态层面上,部分研究者认为中间桥梁,市场,是衍*例,传统的衍,是时发展的[3],与企业的中间桥梁⑷,I、和企业用户组成的市场[5]*2.3大数据定义维基中将大数据定义为: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前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处理并整理*大数据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世界观,大数据有特点,即数据海量、处速度快、数据多样、价较低和客观性*郑锤认为大数据为巨:料,涉及的数据资料规模巨无法通甚至主流件工,在合时间内达撷、、处并整为助企业制定经营决策的资讯,这讯具有强大的决策能力、洞察力,们为信[3]*3网络招聘特点及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者在研究网络招聘实践时认为,网络招聘有很多优点,有的学的范围研究,认为有不受地域限制、面广的优点;有的学服务方面研究,认为有服务方捷、程的优势;有的学方面研究,认为有强、的优势;有的学时效方面研究,认为网络招聘使方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具备方便快捷、时效性强的优点*(1,4,6一9),大多数研究者都呼吁从网络招聘过程的有效性中找出其优,认为服务、易用感知、品牌形象、信内容、交互性、纟的有效性*例,戴仁认为的高效受服务的,在存在便捷、创新和[6];罗艺以典型一一智联为例,用验的,即品牌形象、交互操作、易用性感知、设计、信内容、安全感知[10]*4网络招聘模式及运行机制44网络招聘模式有进行总结,研究者较多的从模式及运行机制展开研究*现阶段我国的的运行模式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信、综合、垂、类、地方及社交招聘网站[11];我国企通过两种方法进行:一,在企进行信发吸引的,自行、选拔和录用的程[6]* 4.3网络招聘运行机制研究的运行机制的较为,认为企的工作程:用企的,助用人企注册企:发信息一筛选;的,企助注册与应用:注册一发*企身而言的工作流程:对企和注册信息进行审核一对企业和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一修改的模块一推荐用人企业和一市场推广等[12]*WM82202L4董彦詰,等:大数据时代我国网络招聘研究综述企业战略5发展现状及趋势较多研究者在网络招聘的宏观环境、市场规模、未来走向等方面展研究。
国内外网络招聘研究进展综述

“ 计算机招聘” ( y ecut g ,自 2 C b rrin ) i 0世纪 8 年代 中期 ( )
的文 献 中 首 次 提 到 在 线 招 聘 ( e te,18 ;C se, G nn r 9 4 ap r
使用在线招聘 ,每年有 1 0 0多万人在 Mo se.o 网站 8 ntrcr n 上投递简历 (ae i2 0 ) C pl, 0 1 ;在我 国,越来越多的求职者 , l
特别 是 高校 毕 业 生 ,纷 纷 加 入 到 网 络 求 职 中 来 ,截 止 到
部门利用互联网发布招聘信息 ,收集求职者信息 ,并进行 初步筛选而发生 的一系列活动。例如 : 电子招聘是指人力 资源部门通过互 联网或 内部 网发布招聘 信息 ,并 通过 B
应 的 链 接 ;在 某 些 专 业 的 网 站 ( I 如 T人 才 网 站 、 大学 生 人 才 网 站 等 ) 发 布 招 聘 信 息 ;在 一 些 浏 览 量 很 大 的 网 站 ( : 如 mh.o ucm、W w s acm、 w ,i n o ci .o 等 ) h acm n 发 布 招 聘广 告 ;利 用 网 站 的 搜 索 引 擎 搜 索 相 关 专 业 网 站
聘 人 员对 网络 招 聘 的反 应 、网络 招 聘 的 有 效性 等 方 面的 研 究进 展 逐 一 进 行 了介 绍 。 关 键 词 :网络 招 聘 ;研 究进 展 中 图分 类 号 : 2 1 F 4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3 —2 X(( (一17 ~8( 6 73 4 2)) 0 —57一4 1) ) ( 善 君 ,2 0 ) 网络招 聘 是 一 种 渠 道 ,通 过 这 种 渠 道 , 周 03 ; 可 以发 布 工 作 岗 位 、提 供 申请 过 程 的 信 息 ( ud r& Haso D n a , 1 4 ; 网络 招聘 是 主 要 依 靠 网 络 吸 引求 职 者 申 u cn 2 0 ) ) 请 工 作 的方 法 ( ee , 0 6 。 V gr 20 ) 从 微 观层 面来 看 ,研 究 者认 为 网 络招 聘 是 指 人 力 资 源
网络招聘-网络招聘市场研究报告

网络招聘-网络招聘市场研究报告一、引言1. 研究背景1.1 我国网络招聘市场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我国网络招聘市场应运而生。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招聘已经成为企业招聘和求职者求职的重要途径。
1.2 网络招聘市场的现状及重要性当前,网络招聘市场在我国人才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网络招聘用户规模持续扩大,使用网络招聘的企业和求职者数量逐年增长。
网络招聘市场的成熟与发展,有助于提高招聘效率,降低招聘成本,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2. 研究目的与意义2.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我国网络招聘市场的现状、优势、挑战及商业模式,探讨市场发展趋势,为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2.2 研究意义通过对网络招聘市场的全面剖析,有助于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为求职者提供更多优质职位信息;同时,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招聘策略,提高招聘效果。
此外,研究网络招聘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网络招聘市场概述1. 网络招聘的定义与分类1.1 定义网络招聘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求职者在线投递简历,实现企业与求职者信息交流与互动的一种招聘方式。
1.2 分类网络招聘可分为以下几类: - 综合类招聘网站:提供各类职位信息和求职者简历,如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 - 行业类招聘网站:针对特定行业提供招聘信息,如拉勾网、猎聘网等; - 地方类招聘网站:针对特定地区提供招聘信息,如各地人才网;- 社交媒体招聘: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招聘,如LinkedIn、微信公众号等。
2. 网络招聘市场的规模与增长趋势2.1 市场规模近年来,我国网络招聘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网络招聘市场规模已达到数百亿元人民币。
2.2 增长趋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才竞争的加剧,网络招聘市场的增长趋势明显。
一方面,企业对网络招聘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网络招聘作为主要招聘渠道;另一方面,求职者对网络招聘的依赖程度也在逐渐上升。
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现状研究及发展分析

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现状研究及发展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招聘行业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的现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行业背景、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用户行为等多方面的分析,本文旨在为行业参与者、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以推动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力求全面、客观地揭示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们也将关注行业内的创新实践和新兴业态,以期为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中国网络招聘行业发展概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招聘行业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如今,网络招聘已经成为中国人才招聘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期,以信息展示为主的招聘网站开始出现,为求职者和招聘方提供了一个线上交流的平台。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网络招聘行业逐渐细分,出现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专业化招聘网站。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招聘应用也崭露头角,为招聘求职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目前,中国网络招聘行业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特点。
一方面,各大招聘网站和移动应用纷纷推出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招聘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网络招聘行业也开始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的招聘服务。
然而,中国网络招聘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市场竞争激烈,各大招聘网站和移动应用需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创新业务模式,以吸引和留住用户。
随着招聘市场的不断变化,网络招聘行业也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招聘服务。
网络招聘调研报告总结

网络招聘调研报告总结网络招聘调研报告总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招聘逐渐成为了求职者和企业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企业访谈和求职者访谈的方式,对网络招聘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调研结果显示,网络招聘在招聘效率、招聘范围和信息获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网络招聘能够快速将招聘信息发布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招聘效率。
其次,网络招聘平台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求职渠道,能够获得更多的职位信息和机会。
此外,网络招聘通过技术手段与传统招聘相结合,能够更好地筛选和匹配候选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招聘的精准度。
然而,网络招聘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虽然网络招聘范围广泛,但是大量的招聘信息会给求职者带来选择困难,同时也会给企业增加筛选的时间和成本。
其次,网络招聘平台存在虚假职位和匿名招聘者的问题,给求职者带来了信任和安全上的顾虑。
另外,网络招聘由于依赖技术手段,在招聘流程中可能存在信息泄露、数据安全等问题。
此外,网络招聘也给一些传统招聘中介机构带来挑战,可能导致其逐渐退出市场。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首先,网络招聘平台需要建立完善的招聘信息审核机制,对发布的企业和职位进行严格筛选,减少虚假职位的出现。
其次,企业需要提高对求职者的信任和安全感,通过认证机制和企业职位的实名制等方式增强求职者对平台的信赖。
另外,网络招聘平台需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护求职者和企业的隐私。
最后,传统招聘中介机构可以通过与网络招聘平台合作,融合线上和线下的优势,提供更优质的招聘服务。
综上所述,网络招聘在提高招聘效率和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提高对求职者信任度等措施,才能进一步提升网络招聘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满足企业和求职者的需求。
我国当前网络招聘发展状况研究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 一、我国网络招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1.网络招聘信息真实度低网络信息真实度低是影响网络招聘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并进行网上身份认证是目前网络招聘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
网络招聘中的真实度较低的信息主要来自用人单位、招聘网站和个人这3个渠道。
打开互联网可以发现大量的招聘中介网站,然而相当一部分网站资质不全,为了获得点击量与关注度,往往填充大量的无效信息,比如一些超过截止日期等无效的企业招聘信息,极大地浪费了求职者的时间精力,甚至误导求职者做出错误的选择。
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且有待完善,对这种传播虚假信息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大。
从企业角度来看,通过网络收到的简历无法辨别其真假情况,也很难通过技术手段对简历进行初步的筛选,造成了招聘方处在盲区这一状况,有的求职者为了隐瞒真实情况或是出于其他目的投递虚假及无效的简历。
大量虚假信息往往增加了真实简历投递者被忽视的可能性。
2.网络招聘基础环境薄弱网络招聘这一新型招聘方式尚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当下很多企业和民众并没有接受互联网招聘这一方式。
采用这一方式的企业主要是一些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中应用相对较少,采用互联网进行应聘的求职人员也主要是一部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并且很多职业介绍所也没有意识到网络招聘的优势,任然固守传统的招聘方式,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应该说我国的待就业大军中除了青年学生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外来务工人员,这部分人员就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网络招聘的方式在这类人员中的普及率也相当低。
3.网络招聘技术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网络招聘区别于传统招聘的地方不仅仅是采用了互联网这一先进技术,网络招聘还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建立完备的技术服体系,改进传统招聘过程中的不足,为求职者带来更好的求职体验,也有利于企业自身提高工作效率。
当下很多企业和第三方招聘网站没能发挥网络招聘优势,求职者所关注的薪水、福利、人事制度等相关问题,以及企业所关注的劳动者素质,特征分布等主要信息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招聘服务体系的建立来促进双方所需信息的传递,同时可以极大节省双方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网络招聘研究综述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招聘方式,国外先进企业中应用的成功经验表明,网络招聘已经逐渐并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招聘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并越来越成为企业招聘人才、求职者应聘的主要渠道之一。
本文基于现有文献,从网络招聘行业研究、网络招聘的模式和特点研究及网络招聘的技术研究三方面总结出目前我国网络招聘的研究现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招聘研究综述一、引言网络招聘(internet recruiting, web-based recruiting),又叫电子招聘(e-recruiting)或在线招聘(online recruiting),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的招聘活动,包括发布职位信息、收集整理简历、在线面试与在线测评等招聘程序。
网络招聘起源于美国,目前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人才招聘的主要方式,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全球500强企业中有88%使用网络招聘员工。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才招聘方式,网络招聘在我国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青睐,成为企业招聘、个人求职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网络招聘在我国仍然属于新生事物,广泛的发展才刚刚开始。
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网络招聘行业研究、网络招聘的模式和特点研究及网络招聘的技术研究三方面总结出目前我国网络招聘的研究现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我国网络招聘行业研究在目前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将目光聚焦于网络招聘的行业发展状况,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三方面:1. 网络招聘行业的发展状况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对我国网络招聘发展的宏观环境、网络招聘的市场规模、产业竞争状况和发展潜力进行了探讨,普遍认为我国网络招聘产业发展迅速,并具有巨大潜力。
如有学者统计,在我国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实行网络招聘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1998年为29%,1999年为60%,2000年为79%,2006年已达到90%。
具有代表性的是国内著名咨询公司艾瑞咨询公司,艾瑞咨询公司几年来一直关注网络招聘行业的发展状况,其《2007-2008年中国网络招聘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企业平均只有8%通过网络招聘,而2005年调查显示过半数以上的高科技企业选择网络招聘方式招聘人才,至2007年调查显示企业采用过和最常采用的招聘方式中,网络招聘超过人才交流会、报纸等传统招聘方式位居首位,分别占34.7%和72.6%。
根据艾瑞咨询集团于2008年历时1个月对30余家垂直网络招聘类网站和超过2000名个人求职者调研的结果显示,我国网络招聘市场的规模增长迅速(如图所示),其中,行业和地方网站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态势。
行业网站,也叫垂直招聘网站从行业的角度对网络招聘市场进行细分,网站上企业种类相对集中,方便了求职者的选择,节约了求职者的时间,可以细化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受到欢迎。
适合专业性强、门槛高的行业,如建筑、医药等。
2. 网络招聘的问题及措施对网络招聘的问题的研究结论也较为接近,普遍认为其在我国发展历程短,目前面临包括技术、制度和管理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如武涛(2009)指出我国网络招聘存在信息真实度低、应用范围狭窄、基础环境薄弱、技术和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信息处理难度大、成功率低等问题,并提出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技术创新和开辟多元化服务的建议。
李豫川(2009)在解析网络招聘相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网络招聘的现状,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大技术革新、加强网络招聘立法、建立相关管理机构、采取收费形式促进我国网络招聘的发展。
3. 网络招聘的发展趋势近两年,随着网络招聘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有学者开始关注网络招聘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如郭素坤、王贵忱(2009)认为互联网发展给网络招聘带来了新机遇,我国的网络招聘产业已由门户时代迈向服务时代,指出招聘网站应该进行两方面战略创新:第一,定位提升到人力资源服务商的高度,以个性化服务为中心;第二,从追求规模到注重整合,从市场细分和专业化入手。
宋晴晴、胡正华(2009)针对招聘网站在面向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服务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将个性化推荐系统引入网络招聘领域,并设计了一个基于本体的分别面向求职者和招聘者的双向个性化推荐框架。
三、我国网络招聘的特点和模式研究1. 网络招聘的特点更多的学者将目光放在了对网络招聘优劣势的研究中,其结论也较为接近,学术界普遍认为网络招聘可以扩大招聘范围,拓展求职者的来源;节省经费,成本低;简化招聘管理的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招聘信息的时效性,具有快捷性、针对性、灵活性等优点。
但是网络招聘在国内还属于新生事物,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信息真实度较低;网络普及率不够,应聘人员受限制;信息量大,处理信息难度大;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网络招聘网站的制度和机构。
2. 网络招聘的模式在对网络招聘的模式研究中,很多学者对招聘的程序和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如萧仲伟(2001)认为网络招聘所涉及的层面应该包括职缺汇总/发布、求职者应征工作、收取电子简历并有目的地建立公司专属人才库、面试流程安排、面试执行、录取通知、人员到职、招募资料分析等。
周斌(2002)认为网络化招聘包括吸引人才、分析人才、联系人才以及最好达成协议几个基本环节,并指出主要通过网上信息发布、网上人才测评与分类、e-mail或在线联系、人才招聘管理软件处理相关事宜等部分完成。
张宝(2005)认为网络招聘可以分为寻找求职者、约见应聘者、录用应聘者三个阶段。
陈欣(2005)指出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应该按照人员招聘需求计划来确定,通过电子表单填写,做到信息的规划性和数据的标准化;收集求职申请与个人简历一般采用电子邮件与在线填写简历两种方式进行;并且主张在应聘者受理阶段加入背景核实过程,附带在线性向水平测试,系统设置初步筛选的标准和参数,甚至利用智能系统实现关键字筛选,以这些措施提高网络招聘的效率和效果。
另外,还有学者从求职者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招聘的模式。
如梁盛(2008)在面向包括长春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大连市广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全国几十所高校发放的140分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指出求职者选择网站的5个主要因素包括网络熟悉度、期望的工作类型、网络搜索技术、应聘者网申实践、网页内容和招聘实践。
四、我国企业对网络招聘的应用研究在对我国企业对网络招聘的应用情况的研究中,内容主要集中于应用的技术开发问题和应用的制度管理问题两方面。
1. 网络招聘应用的技术熊军(2006)在研究网络招聘技术关键时指出:技术上的革新和创造可以给网络招聘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如宽带网技术、网络招聘管理软件的开发技术等,可以解决网速问题、电子筛选问题、信息处理问题等。
魏昭康(2008)采用web应用框架-struts,整合一些其他先进的web技术,解决了校园网络招聘系统开发中的众多问题。
段国云(2009)从internet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网络招聘系统可应用的b/s/s(browser/server/server)三层应用模型及其详细的设计方案,认为其能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2. 网络招聘应用的管理苏列英(2003)分析了我国企业运用网络招聘的条件—网络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网络招聘的认同等,指出企业运用网络招聘的制约因素包括人才网站的规范问题、网络安全、企业信息化水平等问题,进而提出了积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建设配套措施的对策。
周可(2009)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在应用网络招聘时存在缺乏网络化系统、资金限制、难以招聘到具有技术但不了解网络招聘的人才等问题,并相应提出了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利用网络资源细分求职市场的建议五、总结从目前我国在网络招聘方面的研究来看,主要还是以规范研究为主。
最初集中于网络招聘的发展和优缺点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网络招聘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很大,但仍然属于新生事物,存在很多问题,这需要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各方面共同协调改善。
最近几年的研究开始更加深入,范围也更加广泛,涉及网络招聘的发展趋势、网络招聘的技术应用、网络招聘的模式以及企业对网络招聘的应用等具体领域,但仍然缺乏企业应用的实证研究,缺乏网络招聘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影响等研究,今后可以在更多具体应用方面加以研究,进一步促进网络招聘在我国企业招聘和求职者应聘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1] 熊军,网络招聘的应用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11期p153-155.[2] 艾瑞咨询公司,《2007-2008年中国网络招聘研究报告》.[3] 艾瑞咨询,中国市场首次垂直网络招聘服务研究圆满完成,市场研究,2008.6,p63.[4] 周可,论中小企业网络招聘有效化,今日南国,2009.6,p24-25.[5] 李豫川,探析网络招聘现状,法制与社会,2009.5(下),p243.[6] 郭素坤、王贵忱,internet网络招聘的研究,理论界,2009.5,p235-236.[7] 宋晴晴、胡正华,网络招聘中基于本体的双向个性化推荐框架,情报探索,2009.1,p81-84.[8] 梁盛,网络招聘行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p18-20.[9] 武涛,垂直细分是方向—浅析网络招聘的现状与未来,信息系统工程,2009.4,p50-51.[10] 段国云,基于b/s/s的网络招聘系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4,p112-114.[11] 张小名,人力资源管理走向网络化,武汉大学学报,2002,42(2):31~33.[12] 田兆福,网络招聘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商业研究,2004,293:175~177.[13] 牛慧敏,人才在全国漫游将成现实,人才观察,2005.6:46~47.[14] 董玉红,试论网络招聘,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第23卷第2期,2006年6月p18-19.[15] 吴耘,中国主要招聘网站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产业研究2007年4月.[16] 熊军,网络招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市场现代化2006(459):179.[17] 张宝,电子招聘现状的分析.人才开发.2005(7):23-24.[18] 陈欣,企业网络招聘系统分析与优化方案设计.市场现代化.2005,73.[19] 魏昭康,基于数据集成的校园招聘系统的web实现,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5月.[20] 钱亮,大学生就业网上行,镇江高专学报,2008.1,p39-41.[21] 苏列英,企业运用网络招聘人才的策略的探讨,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第12卷第3期,p32-35.[22] 萧仲伟,企业运用网络建置员工招募管理信息系统之探讨—以某电子公司为例,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中国期刊网.[23] 周斌,网络化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技术,2002第2期,p32-33.[24] 庄腾飞,对于中国现阶段网络招聘发展的比较分析,金融经济(理论版),2006第18期,p104-105.作者简介:张萌(1982.2),女,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思源学院管理分院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教师,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