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水文预报教学设计 (2)

水文预报教学设计 (2)

水文预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原理,了解水文要素及其观测方法,熟悉常见的水文预报方法,并能够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水文预报。

教学任务:1.学习水文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包括水文要素、水文观测等;2.掌握常见的水文预报方法,如经验预报、模型预报等;3.学习水文预报的应用技术,包括数字水文预报技术、水文信息共享技术等;4.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水文预报基础知识(8学时)1.1 水文要素的概念及其观测方法; 1.2 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 1.3 水文预报与水资源管理的关系。

2. 常见水文预报方法(10学时)2.1 经验预报方法; 2.2 注水线法; 2.3 家族相似法; 2.4 模型预报法;2.5 递归网络法; 2.6 神经网络法。

3. 数字水文预报技术(8学时)3.1 数字化水文要素观测技术; 3.2 数字化水文预报技术及其应用。

4. 水文信息共享技术(4学时)4.1 水文信息共享的概念和方法; 4.2 水文信息共享的应用和局限。

5. 学生实习(10学时)5.1 学生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5.2 实习环节的安排、实施和总结。

三、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理论教学以课堂讲解为主,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践教学以学生实习为主,配合教师实地指导,参观水文预报站等。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1. 教材杨起云,陈德亮,潘复生。

水文学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

2. 参考资料陈劲风。

水文预报教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五、考核方式采取闭卷考试和实习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闭卷考试占70%的总成绩,实习报告占30%的总成绩。

matlab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matlab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matlab水文预报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掌握利用Matlab进行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2. 学生能掌握Matlab编程基础,运用相关函数和工具箱进行水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3. 学生能掌握建立和优化水文预报模型的方法,并运用模型进行洪水预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Matlab软件收集和整理水文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2. 学生能编写简单的Matlab程序,实现对水文数据的可视化分析;3. 学生能运用Matlab建立水文预报模型,对实际案例进行模拟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水文预报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和水资源管理观念;2.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3.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性实践课程,以Matlab软件为工具,结合水文预报理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水文预报知识和Matlab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水文预报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水文预报模型的建立和优化,为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水文预报基本概念:介绍水文预报的定义、意义、方法及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水文预报概述2. Matlab软件入门:讲解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数据类型、矩阵运算和编程基础。

教材章节:第二章 Matlab基础3. 水文数据处理:学习利用Matlab进行水文数据的收集、预处理、可视化分析等操作。

教材章节:第三章 水文数据处理4. 水文预报模型:介绍常见的水文预报模型及其原理,如ARIMA模型、SVM 模型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水文预报模型5. Matlab在水文预报中的应用:讲解如何利用Matlab软件建立和优化水文预报模型。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洪水预报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洪水预报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洪水预报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掌握洪水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

2. 学生能够掌握洪水预报的主要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如降雨径流模型、统计模型等。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洪水预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相关法规政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特定流域的洪水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洪水预报。

2. 学生能够运用水文预报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洪水预报案例的研究,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水文预报在防洪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在水文预报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情怀。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洪水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防洪减灾意识,为我国水文预报事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水文预报基本概念:洪水定义、洪水分类、洪水周期与洪水频率。

2. 洪水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降水过程、流域特性、径流形成与汇集。

3. 洪水预报方法:- 降雨径流模型:水箱模型、单位线法、流域水文模型。

- 统计模型: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人工神经网络。

4. 洪水预报软件应用: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预报结果输出。

5. 我国洪水预报现状与发展趋势:技术进展、政策法规、防洪减灾体系。

6. 实践案例:分析特定流域洪水预报实例,掌握预报流程和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参照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水文预报基本概念及洪水形成原因。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报告学院:_____水利与环境学院_____专业:____水文与水资源工程____班级:姓名:________马天玉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胡彩虹________第一章基本任务1.1蒸发折算系数Kc的优选根据已给数据资料及参数(本报告采用89-92年的历史数据),将流域作为整体:(1)进行日模型产流量计算;(2)比较计算年径流与实测年径流;(3)通过误差分析,优选蒸发折算系数Kc;(4)89~90年的历时数据作为率定参数,91~92年的数据作为模型检验。

1.2暴雨预报根据已给的设计暴雨资料和任务一率定的Kc,将流域作为整体进行如下计算:(1)次洪产流量计算,划分水源;(2)直接径流汇流,地下径流汇流的计算。

(3)采用2004年暴雨数据进行预报。

根据已给的资料、参数及做过的习题,自己编写程序,将流域作为整体进行产流量计算;将计算年径流与实测年径流进行比较。

第二章基本资料2.1流域概况白盆珠水库位于广东省东江一级支流西枝江的上游,坝址以上集雨面积856 km2。

流域地处粤东沿海的西部,海洋性气候显着,气候温和,雨量丰沛。

暴雨成因主要是锋面雨和台风雨,常受热带风暴影响。

降雨年际间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mm,实测年最大降雨量为3417mm,汛期4~9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1%左右:径流系数0.5~0.7。

流域内地势平缓,土壤主要有黄壤和砂壤,具有明显的腐殖层,淀积层和母质土等层次结构,透水性好。

台地、丘陵多生长松、杉、樟等高大乔木;平原则以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植被良好。

流域上游有宝口水文站,流域面积553km2,占白盆珠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的64.6%。

白盆珠水库有10年逐日入库流量资料、逐日蒸发资料和时段入库流量资料:流域内有7个雨量站,其中宝口以上有4个。

雨量站分布较均匀.有10年逐日降水资料和时段降水资料;宝口水文站具有10年以上水位、流量资料;流域属山区性小流域且受到地形、地貌等下垫面条件影响,洪水陡涨缓落,汇流时间一般2—3h,有时更短;一次洪水总历时2~5d。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水文预报是对水文变量(如水位、流量、降雨等)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推算和预测的一项技术。

在防洪、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设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水文预报需要掌握一定的水文规律和计算方法,因此这门课程在水文、水利、环境等相关专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技术路线,了解水文预报在防洪、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水文预报分析与决策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水文变量的描述和统计分析2.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3.实时水文预报的数据获取和处理4.模型选择和参数确定5.模型应用和结果解释6.水文预报在防洪、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实践演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程进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理论知识为主,应用案例为辅。

第二部分以应用案例为主,理论知识为辅。

并通过集体讨论、群体演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水文预报实用技术》(陈风生著)2.《水文预报方法与实践》(杨晓蕾著)3.《水文预报与防洪抗旱应急管理》(韩志国著)4.《水文预报技术与工程应用》(林云、赵小敏著)六、作业与考核1.课堂笔记:按照要求记录下课堂重点知识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

2.论文撰写:选择水文预报的一个应用场景,进行实证分析,并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论文。

3.设计作业:结合实际案例,对水文预报的数据分析和模型运用进行设计,提交报告和代码。

七、实验设备与环境本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编程语言,例如MATLAB、Python等。

学生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下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模型训练。

实验室具备支持数据处理和编程的计算机设备,并安装了相关软件和工具。

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教授和助教共同组成教学团队。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退水曲线成果图
将半透明纸上的退水曲线去拟合自己所画的Q-T 过程线中的退水过程,找到一条拟 合度最好的,将这条退水曲线绘制在Q-T过程线上。
流域径流深---R的计算
从开始涨洪时间点开始,计算整个涨洪过程的洪量----W.
注意:整个洪水过程要计算完毕,不能遗漏,计算的洪流应该是绘制过退水 曲线之后的Q-T过程线围成的闭合图形的面积。 计算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单位的转化。1.3代表的是一点半
时段单位线修匀
修匀要求:
1,修匀后计算峰值与实测值差值在允许范围内。 2,修匀后的单位线产生的径流要仍为10mm。
修匀方法:找到最敏感和最迟钝的单位线上的数据。
误差分析
实测误差。实测雨量误差。 模型误差。概化模型。 误差大----批判---误差产生原因分析
回流检验 到峰时间 洪峰流量 ,时间误差,径流深 确定性系数(查手册)
P-T过程线的绘制
1,降雨数据整理计算。 根据各个测站实测资料,依据各测站数据权重大小计算得平 均时段雨量
2,注意是先降雨后产流。降雨时间提前1-2天。 3,根据所得平均时段降雨将降雨过程线(柱状图)与Q-T曲线绘制 在一张坐标纸上。
成果图
退水曲线的绘制
1,数据选择。 每个小组选择一次退水过程---所设计年的一次退水。一般选取一年内退水退到流量 最小值的一次退水。画圆圈部分。
注意:绘制退水过程线时,坐标纸横纵坐标与Q-T过程线保持 一致。 将12条退水曲线绘制到半透明纸上。 绘制方法:保持横坐标对齐,左右移动半透明纸,使得每条退 水曲线的尾部重合。 遇到的问题: 1,所绘制退水曲线有交叉---选取退水时段长,流量最小的那条保 留。 2,某些退水曲线没有重合部分,形成原因,退水结束时流量过大。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matlab程序)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matlab程序)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matlab程序)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MATLAB程序进行水文预报的计算和分析。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MATLAB程序的基本语法和操作。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MATLAB程序进行水文预报的计算和分析,能够解释和分析预测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水文预报对于水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水文过程、水文周期、水文预报方法等。

2.MATLAB程序的基本语法和操作:包括变量定义、数据处理、函数调用、程序控制等。

3.水文预报MATLAB程序的设计和实现:包括数据输入输出、模型建立、预测计算、结果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用于讲解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MATLAB程序的基本语法和操作。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水文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3.实验法: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掌握MATLAB程序的设计和实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水文预报(matlab程序)》教材,用于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了解水文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水文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4.实验设备:提供计算机实验室,供学生上机实验和练习。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进行评估,占总评的20%。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报告书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报告书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报告书一、设计目的一、流域水文模型的用途:洪水预报方案是现代实时洪水预报调度系统的核心部份,是提高预报精度和增加预见期的关键技术。

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文模型是水资源评判、开发、利用和治理的理论基础。

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爱惜:流域水文模型是构建面污染模型和生态评判模型的要紧平台。

流域水文模型仍是分析研究气候转变和人类活动对洪水、水资源和水环境阻碍的有效工具。

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具体的降雨~径流预报方案的制作,使学生了解生产单位对预报任务的要求。

二、通过课程设计,要求把握如下内容:(1)流域综合退水曲线、地下水退水曲线的制作和次洪分割方式;(2)熟悉降雨~径流预报方案编制的完整进程。

(3)新安江两水源模型结构及产流参数率定方式。

(4)流域综合单位线的推求方式。

(5)洪水预报方案精度评定方式(6)利用水文模型进行实时洪水预报方式。

二、设计大体资料古亭水是上饶江的干流,源于湖南省汝城县广山的东南麓,麟潭站以上集水面积为1067km2,干流河长约93 km,地貌属于低山丘陵区,以低山散布较广,相对高差多在500 km 左右,最上游尚有部份原始丛林,以松、衫、竹类为主,灌木次之。

山涧盆地种植农作物,植被总覆盖面积占全流域的80%以上,土壤多为红色沙壤土,间有亚粘土层。

山坡残积坡坡积一样厚度为1~2米,最厚约为4~5米,在山麓坡积层与基岩接触面上,或河流下切至接触部位时,常有泉水流出,涌水量较大每秒可达数升。

本流域气候温湿,年降雨量在1700毫米左右,汛期为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3%左右,冬季有降雪,量很少。

地下水位较高,且季节变幅小,因此,一样情形下,土壤含水量较大。

洪水流量进程线极不对称,涨洪历时仅数小时至十多小时,而退水历时竟达十余日,洪水结尾的底水明显举高,说明洪水期潜水、壤中流补给十分丰硕。

说明本流域以蓄满产流为主。

水源划分暂考虑为两水源。

三、课程设计资料1、6770一、73628号洪水的流量进程,相应的时段雨量表2、6770一、73628号洪水的前期日降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报告学院:_____水利与环境学院_____专业:____水文与水资源工程____班级:200905201姓名:________马天玉__________学号:______20090520115___指导教师:________胡彩虹________第一章基本任务1.1蒸发折算系数Kc的优选根据已给数据资料及参数(本报告采用89-92年的历史数据),将流域作为整体:(1)进行日模型产流量计算;(2)比较计算年径流与实测年径流;(3)通过误差分析,优选蒸发折算系数Kc;(4)89~90年的历时数据作为率定参数,91~92年的数据作为模型检验。

1.2暴雨预报根据已给的设计暴雨资料和任务一率定的Kc,将流域作为整体进行如下计算:(1)次洪产流量计算,划分水源;(2)直接径流汇流,地下径流汇流的计算。

(3)采用2004年暴雨数据进行预报。

根据已给的资料、参数及做过的习题,自己编写程序,将流域作为整体进行产流量计算;将计算年径流与实测年径流进行比较。

第二章基本资料2.1流域概况白盆珠水库位于广东省东江一级支流西枝江的上游,坝址以上集雨面积856 km2。

流域地处粤东沿海的西部,海洋性气候显著,气候温和,雨量丰沛。

暴雨成因主要是锋面雨和台风雨,常受热带风暴影响。

降雨年际间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mm,实测年最大降雨量为3417mm,汛期4~9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1%左右:径流系数0.5~0.7。

流域内地势平缓,土壤主要有黄壤和砂壤,具有明显的腐殖层,淀积层和母质土等层次结构,透水性好。

台地、丘陵多生长松、杉、樟等高大乔木;平原则以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植被良好。

流域上游有宝口水文站,流域面积553km2,占白盆珠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的64.6%。

白盆珠水库有10年逐日入库流量资料、逐日蒸发资料和时段入库流量资料:流域内有7个雨量站,其中宝口以上有4个。

雨量站分布较均匀.有10年逐日降水资料和时段降水资料;宝口水文站具有10年以上水位、流量资料;流域属山区性小流域且受到地形、地貌等下垫面条件影响,洪水陡涨缓落,汇流时间一般2—3h,有时更短;一次洪水总历时2~5d。

图2-1 该地区水文站分布图2.2数据资料(1) 计算流域面积为553km2。

(2) 流域内有四个雨量站,权重系数分别为0.33、0.14、0.33、0.20。

(3) 日产流模型数据,具体见资料文件名:87-92data.xls,数据格式为:T(i) Q(i) E(i) P1(i) P2(i) P3(i) P4(i)(4)暴雨预报的数据,见表2-1表2-1 2004年暴雨过程数据表(5)计算参数数据,见表2-2表2-2 计算参数表单位线过程(m3/s)为:0,40,80,130,100,80,48,20,10,5,0(7)地下径流汇流Cg=0.978,Qg=55.3m3/s第三章计算公式该流域海洋性气候显著、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mm,径流系数0.5-0.7,土壤主要有黄壤和砂壤,层次结构明显,透水性好,植被覆盖度高,地势平坦,由此可初步判定该流域的产流机制为蓄满产流模式。

3.1产流计算 3.1.1蒸散发计算根据流域蓄满产流特点,蒸散发计算采用的是三层蒸散发计算模式。

三层蒸发模式的具体计算如下: 1)当WU+P≥E P , EU=E p ,EL=0,ED=0; 2)当WU+P<E P , WL≥C ×WLM,EU=WU+P,EL=(E P -EU)×WL/WLM,ED=0; 3)当WU+P<E P , C(E P -EU )≤ WL<C×WLM, EU=WU+P,EL=C(E P -EU),ED=0; 4)当WU+P<E P ,WL<C(E P -EU), EU=WU+P,EL=WL,ED=C(E P -EU)-EL. 式中:WU 为上层土壤蓄水量,WL 为下层土壤蓄水量,EU 为上层土壤蒸发量,EL 为下层土壤蒸发量,ED 为深层土壤蒸发量,P 为流域平均降雨量,Ep 为流域平均蒸发能力,C 为深层蒸散发扩散系数,WLM 为下层张力水蓄水容量。

3.1.2产流量计算根据流域特点,产流量计算系根据蓄满产流理论得出的。

蓄满产流,即任一地点上,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前,降雨量全部补充土壤含水量,不产流;当土壤蓄满后,其后续降雨量全部产生径流。

流域内各点包气带的蓄水容量是不同的,将各点包气带蓄水容量从小到大排列,以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的土壤含水量RΔW图2-1 包气带蓄水容量曲线WM′为纵坐标,以流域内小于等于该WM′的面积占全流域的面积比α为横坐标,所绘的曲线称为流域蓄水容量曲线。

a=WMM× (1-(1-W/WM) 1/(b+1)PE>0,则产流;否则不产流。

产流时:1)当PE+a≤WMM:R=PE+W-WM+WM×(1-(PE+a)/WMM)b+12)当PE+a>WMM:R=PE+W-WM式中:PE为扣除蒸发量后的降雨量,a为土壤含水量W对应的土壤水深,WM为流域平均蓄水容量,WMM为流域各地点包气带蓄水容量的最大值,b为流域包气带蓄水容量分布的不均匀指数,R为流域产流量。

3.1.3二水源划分流域坡地上的降雨产流量因产流过程的条件和运动路径不同,受流域的调蓄作用不同,各径流成分在流量过程线上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在实际工作中,常需按各种径流成分分别计算或模拟,因为要对产流量进行水源划分。

直接径流和地下径流水源划分如下:1)当PE<=FC时:RS=0.0RG=R2)当PE>FC时:RG=FC*R/PERS=R-RG式中:FC为稳定下渗率,RS为直接径流,RG为地下径流。

3.1.4各层蓄水量计算降雨补充土壤含水量,由前一天的土壤含水量推求第二天的土壤含水量,补充来源为降雨减去蒸散发减去径流量,顺序为上、下、深层依此补充。

三层蓄水量变化的具体计算如下:1)WU[i]+P[i]-EU[i]-R[i]<=UM,WU[i+1]=WU[i]+P[i]-EU[i]-R[i];WL[i+1]=WL[i]-EL[i];WD[i+1]=WD[i]-ED[i];2)WU[i]+P[i]-EU[i]-R[i]>UM ,WL[i]-EL[i]+(WU[i]+P[i]-EU[i]-R[i]-UM)<=LM , WU[i+1]=UM;WL[i+1]=WL[i]-EL[i]+(WU[i]+P[i]-EU[i]-R[i]-UM); WD[i+1]=WD[i]-ED[i];3)WU[i]+P[i]-EU[i]-R[i]>UM ,WL[i]-EL[i]+(WU[i]+P[i]-EU[i]-R[i]-UM)>LM , WD[i]-ED[i]+WL[i]-EL[i]+(WU[i]+P[i]-EU[i]-R[i]-UM)-LM<=DM 时, WU[i+1]=UM; WL[i+1]=LM;WD[i+1]=WD[i]-ED[i]+WL[i]-EL[i]+(WU[i]+P[i]-EU[i]-R[i]-UM)-LM; 4)WU[i]+P[i]-EU[i]-R[i]>UM,WL[i]-EL[i]+(WU[i]+P[i]-EU[i]-R[i]-UM)>LM,WD[i]-ED[i]+WL[i]-EL[i]+(WU[i]+P[i]-EU[i]-R[i]-UM)-LM>DM 时,WU[i+1]=UM; WL[i+1]=LM; WD[i+1]=DM;W[i+1]=WU[i+1]+WL[i+1]+WD[i+1]; 式中:i 表示第i 天。

3.2汇流计算根据流域净雨和流域径流单位线,采用卷积的差分形式算出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

直接径流汇流可根据该流域的时段单位线推求,地下径流汇流由线性水库演算法推求。

1)直接径流汇流计算公式:QS(i)=RS(i)×UH ;式中:UH 为该流域的单位线 2)地下径流汇流计算公式:QG(i)=CG×QG(i-1)+(1-CG)×RG(i)×U Q(i)=QS(i)+QG(i)式中:U 为单位转换系数,)(*6.3)(2h t km F U ∆=流域面积3.3模型参数1)Kc :蒸散发能力折算系数,它主要反映流域平均高程与蒸发站高程之间差别的影响和蒸发皿散发与路面蒸散发间差别的影响;2)WM:流域平均张力水容量,它表示流域蓄满的标准;3)WUM:上层张力水蓄水容量,它包括了植物截留量;4)WLM:下层张力水蓄水容量;5)b:流域包气带蓄水容量分布的不均匀指数,在一般情况下其取值与单元流域面积有关;6)C:深层蒸散发扩散系数,它主要取决于流域内深根植物的覆盖范围。

7)IM: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比例,它的值可由大比例尺的地形图,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现代技术量测出来,也可用历史上干旱期小洪水资料来分析。

第四章模型检验、结果评定及分析水文预报是一项直接服务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本工作,是帮助人类有效地预防洪水、减少洪灾损失,有效利用水资源的非工程措施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全球化进程的需要,水文预报的服务面进一步拓展,对水文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水文预报结果的准确率与可信程度是衡量服务质量的前提,为了更好地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对水文预报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定和检验。

4.1产流模式的检验定性分析该流域集雨面积856km2。

流域地处南方,海洋性气候显著,气候温和,雨量丰沛。

暴雨成因主要是锋面雨和台风雨,常受热带风暴影响。

降雨年际间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mm,实测年最大降雨量为3417mm,汛期4—9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1%左右:径流系数0.5~0.7。

流域内地势平缓,土壤主要有黄壤和砂壤,具有明显的腐殖层,淀积层和母质土等层次结构,透水性好。

台地、丘陵多生长松、杉、樟等高大乔木;平原则以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植被良好。

流域上游有一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553km2,占流域集雨面积的64.6%。

该水文站以上有4个雨量站。

雨量站分布较均匀,有10年逐日降水资料和时段降水资料;该水文站具有10年以上水位、流量资料;流域属山区性小流域且受到地形、地貌等下垫面条件影响,洪水陡涨缓落,汇流时间一般2—3h,有时更短;一次洪水总历时2~5d。

由流域概况可以看出,该地区属于湿润多雨地区,雨量集中,地势平坦,土壤层容易蓄满,而且有场系列的降雨资料和水位流量资料,综合从气候条件、土壤状况、植被组成以及洪水机制看,新安江模型适用于该地区的水文预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