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明代部分第一讲)
中国通史明代部分第一讲

因就算舞台布置大体一样,换了演员 之后,表演的内容也自会有所变化。 就算明代的历史有将宋代的历史作为 底本加以模仿的倾向,其最后的作品 从模样到音色都有所不同,终究还是 一代王朝的独特的历史。
明代的历史地位(个人意见)
•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或者近世社会)的成 熟期
• 清代在制度、社会、经济、思想上的历史 渊源(明清的连续性)
明代的历史特征
• 政治上,中央集权、天子独裁/君主专制的 强化以及皇权滥用和畸变所带来的一系列 问题(宦官专权、内阁问题以及对士人、 官僚的严酷压制)
• 经济上,中后期(尤其是江南)商品经济 的繁荣和大规模商业资本的出现(资本主 义萌芽问题)
• 对外关系上,锁国政策与和周边国家间贸 易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维持以本国为中 心的国际秩序(朝贡体系)的努力与周边 民族军事压力间的矛盾
•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韩山童、刘 福通在开河民夫中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 ,挑动黄河天下反”,在民夫外出其预先 埋下的背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 天下反”的单眼石人后,率众起兵反元, 即北方红巾军。其后南方各地也纷纷起兵 响应。
元末主要反元势力
• 红巾系((与白莲教混合的)明教系): 韩山童、韩林儿、刘福通(宋、龙凤) →郭子兴、朱元璋(东系) 徐寿辉→陈友谅(西系) ↘明玉珍
• 思想上,明初对思想的钳制在中期以后逐 渐放松,新思潮不断出现(阳明学等), 并开清朝考证学风气之先
• 艺术上,中期以后文学、书法、绘画、戏 曲等艺术领域均出现繁荣状态,白话小说 创作活跃
第二节 明初的政治与社会
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 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今安 徽凤阳)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父母兄长 相继在饥荒中死去,遂入皇觉寺为僧 ,并游食四方。至正十二年在濠州加 入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十六年攻占 集庆路(今南京),将其改为应天府
中国通史(明代部分第二讲)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八《仁宣致治》:
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庶几三代之风焉。……仁宗之初御也, 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产,陂 池与民同利,……方宣宗之即位也,法祖 重农,赈荒惩贪。
成祖之不隳明业,在能遵太祖整饬吏治之
意。自永乐以来,历洪熙、宣德三朝皆未 之改,……盖全传(《明史・循吏传》) 百二十人,宣德以前六十余年间得百人以 上,正统至嘉靖百三十年间得十余人,隆 、万五十余年间仅两人,天、崇两朝则无 一人,吏治之日降可知矣。宣德以前,尚 多不入《循吏传》之循吏,正统以后,公 卿有吏绩者亦极少,嘉靖以后,则更不足 言。
召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入京,以弱燕。复 调北平永清左、右卫官军分驻彰德、顺德 ,都督徐凯练兵临清,耿瓛练兵山海关, 以控制北平。皆泰、子澄谋也。时燕王忧 惧,以三子皆在京师,称病笃,乞三子归 。泰欲遂收之,子澄曰:“不若遣归,示 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竟遣还。未几 ,燕师起,王泣誓将吏曰:“陷害诸王, 非由天子意,乃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也 。”
贻汝以安。太孙曰:“虏不靖,诸王御之 ;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黙然良久, 曰:“汝意何如?”太孙曰:“以德怀之, 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 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 是也,无以易此矣。”
《明史》卷一四一《齐泰传》:
及即位,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寻进尚书 。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 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 ,皆不悦。先是,帝为太孙时,诸王多尊 属,拥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议削藩。
靖镇甘肃,马骐镇交阯。十八年置东厂, 令刺事。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 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
• 恢复太祖时已撤销的锦衣卫,并设立东厂
《明史》卷三百七《纪纲传》: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2018年4月14日第01集《中华道路》上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雄伟壮观的锦绣山河,孕育着无限的生机,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
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悠久辉煌的古老文明,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塑造出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
在这片神奇而广袤的土地上,一场场历史大剧不断上演,无数的曲折与坎坷,考验着这块土地上的民族与众生,自强不息,厚物载德,勇于探索,敬守家园,爱好和平,深入中国人的血液,无论风雨飘摇,困难重重,中国人都能迎难而上,顽强奋斗,渡过难关,寻求到解决问题的真理,无论烟雾弥漫,障碍重重,中国人都能够坚韧不拔,沉着冷静,选择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缔造中国与人类的幸福,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丰富而多彩,曲折面灿烂,绵延而不断,在这片土地上生根绽放,演绎出无数的传奇往事。
这些古老的历史,是我们宝贵的遗产,历久而弥新,她像一座灯塔,照亮着我们的复兴之路,她像一位母亲守护着我们梦的摇篮。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人类星球的北纬30度上下,东方、西方群星璀璨,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孟子、庄子、黑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或联袂登场,或接踵而出,在西方,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东方称之为百家争鸣。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个时代都被称为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这里是位于滕州市的墨子纪念馆,和别的思想家不同墨子的塑像极具特立独行之状,他身着布衣,肩背行囊,俨然是一位风尘仆仆的行者,黑子的一生相伴着各种各样鬼斧神工般的发明,而这些发明被巧妙地运用到黑子的思想实践当中,在纷乱的战火间,黑子和他的弟子更像一个苦行僧团体,有着最坚定的意志,人人皆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他们不遗余力地宣传兼爱、非攻主张。
兼爱,没有任何亲疏贵的爱,非攻,就是反对战争。
与墨子激进的救世思想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政治思想,在那个时代,还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家和学派,诞生了主张将世界万物变化归结于阴阳五行的阴阳家,以法治世的法学,游说各国的纵横家,他们从不同角度来探寻自然,人与社会如何相处的真谛,可谓众说纷纭,然而,所有的这些思想都与一个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学派就是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正是被后人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
《中国通史·古代史》解说词

《中国通史.古代史》解说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条历史的长河蜿蜒流淌,它记录了我们的祖先在古代时期的生活、斗争和创造。
今天,我们将一起追溯这条河流的源头,探寻古代中国的历史。
遥远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
他们使用粗糙的石器工具,狩猎、采集果实,开始种植庄稼,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农业社会。
这个时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祖先们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和神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奴隶社会,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夏、商、周。
这些国家规模小、统治力量薄弱,但却是华夏民族形成的重要基础。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是主要的生产力量,他们被迫在艰苦的条件下劳动,创造出了著名的青铜文化。
进入封建社会后,中国历史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朝,从此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他的统一措施不仅方便了当时的百姓生活,还为后世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朝虽然强大,但它的统治过于严苛,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在秦朝灭亡后,汉朝取而代之。
汉朝重视农业发展,兴修水利、鼓励垦荒,使农业生产得到极大的提高。
同时,汉朝还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在汉朝的统治下,中国的经济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逐渐走向衰落。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和动荡中。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孙权等英雄人物为了统一天下而展开激烈的斗争。
在这个时期,战争频繁发生,人民饱受苦难。
在历经长期的分裂和动荡后,中国历史终于迎来了又一次统一。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分裂状态,统一了全中国。
隋朝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例如创立了科举制度、开凿了大运河等。
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和促进了经济发展。
随后的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中国通史第一集中华道路文字版

中国通史第一集《中华道路》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雄伟壮观的的锦绣山河,孕育着无限生机,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悠久辉煌的古老文明,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塑造出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
在这片神奇而广袤的土地上,一场场历史大剧不断上演,无数的曲折与坎坷考验着这片土地上的民族与众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勇于探索,敬守家园,爱好和平,深入中国人的血液。
无论风雨飘摇,困难重重,中国人都能迎难而上,顽强奋斗,渡过难关,寻求到解决问题的真理;无论烟雾弥漫,障碍重重,中国人都能够坚韧不拔,沉着冷静,选择出适合自己的道路,缔造中国与人类的幸福。
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丰富而多彩,曲折而灿烂,绵延而不断,在这片土地上生根绽放,演绎出无数的传奇往事。
这些古老的历史,是我们宝贵的遗产,历久而弥新,她像一座灯塔,照亮着我们的复兴之路;她像一位母亲,守护者我们梦的摇篮。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人类星球的北纬30度上下,东方、西方、群星璀璨,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孟子、庄子、墨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或联袂登场,或接踵而出,在西方,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东方,称之为百家争鸣,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这个时代都被称为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
这里是位于滕州市的墨子纪念馆,和别的思想家不同,墨子的塑像极具特立独行之状,他身着布衣,肩背行囊,俨然是一位风尘仆仆的行者。
墨子的一生,相伴着各种各样的鬼斧神工般的发明,而这些发明,被巧妙的运用到墨子的思想实践当中,在纷乱的战火间,墨子和他的弟子,更像是一个苦行僧团体,有这最坚定的意志,人人皆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他们不遗余力地宣传兼爱、非攻主张。
兼爱,没有任何亲属贵贱的爱,非攻,就是反对战争。
与墨子激进的救世思想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政治思想,在那个时代,还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家和学派,诞生了将主张世界万物变化归结于阴阳五行的阴阳家,以法治世的法家,游说各国的纵横家......他们从不同角度来探索自然、人与社会,如何相处的真谛,可谓众说纷纭,然而,所有的这些思想,都与一个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学派就是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正是被后人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
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三讲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
共48分)1.(2019·成都二模)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
这主要反映出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B.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C.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D.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2.(2019·惠州三模)下表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各地田赋税收情况表(表中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山东小部分;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
据此可知南直隶浙江江西北直隶实征收麦数(石) 943707 152864 88072 178642实征米数(石) 5068154 2369764 2528270 419986田地数(亩) 77394672 46696982 40115127 49256844每亩平均米7.77 5.40 6.52 1.22麦数(升)实征麦占总20.49% 3.32% 1.91% 3.88%数百分比实征米占总23% 10.76% 11.47% 1.91%数百分比A.各地经济结构差异显著B.区域一体化初露端倪C.南北粮食结构逐渐分化D.江南地区重要性凸显3.(2019·济宁模拟)据明代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
”这表明朝贡贸易A.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B.削弱了明朝政府的实力C.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D.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4.(2019·石家庄模拟)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
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
中国通史1到30级每集简介50字

中国通史1到30级每集简介50字第一集中华道路,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及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心思想是探索中华道路中儒家思想的引领作用及各民族集大统的客观规律。
第二集中华起源,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祖先进化过程,中心思想是中华民族是自中华大地产生并延绵不断发展起来的民族。
第三集农业起源,主要讲述中华民族如何开始种植及生产粮食的过程,纯叙述无思想。
第四集西晋末年,主要讲了中华大地上战火纷飞,狼烟四起,西晋朝廷最终被迫南迁,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北方中原大地则上演了朝代更迭最为频繁的一幕,十多个民族政权陆续登场,历史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第五集梁武帝治国,主要讲了位列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萧梁佛寺-同泰寺,寺里生活着几千名僧人。
这一天,寺院里来了一个看起来身份高贵的人,他到这里一不为游玩,二不为烧香拜佛,而是要舍身为奴,他就是统治萧梁长达48年之久的梁武帝萧衍。
第六集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蛟龙作祟,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制服。
治水成功,使禹的威信空前提高,他建立了一个以夏后氏为中心的邦国,让夏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王为天下共主的时代。
第七集殷商王朝,夏桀暴虐无道,臣汤灭夏,由伊尹和钟虺辅佐。
建立商王朝,进入青铜时代。
然而三年后商汤不疾而终。
第八集商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商王国的强盛及贵族们的收入,因此,商王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关心年岁的丰歉。
在甲骨文中求雨、求年(收成)的卜辞很多,如云“求年于大甲十牢、祖乙十牢”,祈求上帝能给人间带来好收成。
第九集商纣得到前方败报,连忙在鹿台*。
武王带领诸侯一同进入朝歌,前往鹿台找到纣王*的地方,在战车上亲自向纣王的尸体连射三箭,然后走下车又用剑刺纣王的尸体,用斧(斧钺之类象征征伐)砍下纣王的头。
第二天,周武王带领姬振铎,周公旦、毕公高、太公望、散宜生、太颠、闳夭等人排好仪仗,一起前往商朝的社稷和宗庙,向商的祖先通告自己灭商的原因。
《中国通史》概述

《中国通史》概述
《中国通史》是一部记载中国历史的书籍,根据不同的版本
和作者,其具体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其中,由白寿彝总主编的版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
它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学术文化各个方面,从远古时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都有所涵盖。
另外,由卜宪群编著的版本则是用100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
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中国历史。
这部书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充分吸收当代考古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时代演进纵向贯通,以问题分析横向展开,探索了中国历史的大脉络、大趋势、大线索、大走向、大波折。
此外,还有一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共同监制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通史》。
该片再现了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
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另外一本《中国通史》是易中天推崇的史学大师吕思勉所著
的国史入门书,该书于2020年2月由联合读创(北京)文化传媒有
限公司出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这部书被华人世界公认为权威国史巨著。
总的来说,《中国通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载中国历史的书籍,通过不同的版本和形式,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恢复中华(?)
《谕中原檄》(《太祖实录》吴元年十月 丙寅): 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曰:自古帝王 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 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 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 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 盐业人员:张士诚 • 海上势力:方国珍
(明朝国号由来、朱元璋后来对明教的态 度、儒生集团的影响)
• 至正16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庆路(今 南京)
• 统一江南:先后击败陈友谅(1365)、张 士诚(1366)、降方国珍(1367)
• 至正26年(1366)韩林儿死,1368年朱元 璋称帝
• 北伐(至正27、1367),击败元朝割据武 装(扩廓帖木儿、李思齐等),元顺帝从 大都出逃(洪武元年,1368)
• 宪宗——成化——朱见深(1464-1487,40) • 孝宗——弘治——朱佑樘(1487-1505,35) • 武宗——正德——朱厚照(1505-1521,30) • 世宗——弘治——朱厚熜(1521-1566,59) • 穆宗——隆庆——朱载垕(1566-1572,35) • 神宗——万历——朱翊钧(1572-1620,57)
迄今三十余年,则夐异矣。富者百人而一, 贫者十人而九。贫者既不能敌富者,少反 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 极,骨肉相残。受享于身,不堪暴殄。因 又作报,靡有落止。于是鬼域则匿隐矣, 戈矛则连兵矣,波流则襄陵矣,丘壑则陆 海矣。此正秋分以后,冬至以前之时也。 嗟夫!后有来日,则惟一阳之复,安得立 政闭关,商旅不行,安静以养微阳哉。
第一期:洪武—弘治 第二期:正德 第三期:嘉靖—隆庆 第四期:万历
一般的分期:
前期:洪武—宣德 中期: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
嘉靖 晚期: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之死)—
崇祯 (吴晗说:以嘉靖前后为两期)
明朝的疆域
《明史》卷四十《地理志一》:
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 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 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 ,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 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 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 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 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
改革军制:
朱元璋在军制上创立卫所制度,在全国各 地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设卫,次要的地方设 所。军士另立户籍,称为军户,为世袭制 ,不能随便脱籍。国家分给军户土地,令 其屯田自养。明初全国卫所和都指挥司皆 由大都督府管辖,朱元璋在废丞相的同时 废除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 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的卫所和都指挥
县以下,乡村民众编为里甲,十户为一甲 ,轮流担任甲长;十甲为一里,另有十户 里长户轮流担任里长。一甲之下可能还附 有畸零户,或称带管户。里中除里长外还 设有总甲和里书。里长负责钱粮和勾摄, 总甲负责派征差役,里书负责土地买卖中 税粮过户等事。城内分坊,设有坊长;附 郭为厢,有厢长。
强化天子独裁:
• 思想上,明初对思想的钳制在中期以后逐 渐放松,新思潮不断出现(阳明学等), 并开清朝考证学风气之先
• 艺术上,中期以后文学、书法、绘画、戏 曲等艺术领域均出现繁荣状态,白话小说 创作活跃
第二节 明初的政治与社会
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 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今安 徽凤阳)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父母兄长 相继在饥荒中死去,遂入皇觉寺为僧 ,并游食四方。至正十二年在濠州加 入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十六年攻占 集庆路(今南京),将其改为应天府
中国通史
(明代部分)
第一讲 朱元璋与明初历史
第一节 明史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明初的政治与社会
第三节 明初的经济
第一节 明史的基本问题
明朝概况
明代(1368-1644)存续近300年, 共历16帝17朝
• 太祖——洪武——朱元璋(在位1368-1398, 享年70岁)
• 惠帝——建文——朱允炆(1398-1402,25)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将中书省左 丞相胡惟庸处死,并乘机废除中书省,不 设丞相,将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分属六部 ,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朱元璋还将 废丞相列为祖训:“以后嗣君,其毋得议 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明史・职官志》)
此外,洪武十五年(1382)将继承自元朝 的中央检查机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都察 院设左右都御使,下有监察御史,以一个 布政司为一道,共十三道,监察并检举各 级官吏的不法行为。又设立六科给事中来 监察六部。都察院还与刑部和大理寺共同 理刑审狱,合称“三法司”。
因就算舞台布置大体一样,换了演员 之后,表演的内容也自会有所变化。 就算明代的历史有将宋代的历史作为 底本加以模仿的倾向,其最后的作品 从模样到音色都有所不同,终究还是 一代王朝的独特的历史。
明代的历史地位(个人意见)
•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或者近世社会)的成 熟期
• 清代在制度、社会、经济、思想上的历史 渊源(明清的连续性)
,并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相继击 破周边的反元割据势力后,于至正二 十八年(1368)在应天府称帝,国号 大明,年号洪武。其后北伐击败元朝 割据武装,并将顺帝逐出大都,随后 平定四川、云南等地。洪武三十一年 去世,庙号太祖。
明太祖
元末动乱与农民起义(?)
• 导致元末动乱的原因:贫富分化、通货膨 胀、吏治腐败、天灾不断
京都学派: 中国近世最无聊的一个朝代?
内藤湖南(1866-1934)
宫崎市定(1901-1995)
唐宋变革论和宋以后近世说
宫崎市定《中国史》: 明代的历史有相当多的部分是在重复 明代以前、特别是宋代的历史。自然 地理环境没有什么变化,在文化方面 也由于宋代时过于进步,而导致其后 没有出现什么革命性的进展,因而历 史出现重复不如说是必然的结果。从 来之所以觉得明代的历史没有意思, 也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如果事 先考虑到这一因素再来读明代的历史 ,便自然会发现相应的有趣之处。盖
• 在史料种类、范围和细致程度上要大大超 越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方志、民间文书、日常百科书 、官方档案等)
《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 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二、三甲考選 庶吉士者,皆為翰林官。其他或授給事、御史、 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太常、國子博士,或 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官。
《清史稿》卷一百八《选举志三》: 一甲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二、三甲 進士授庶吉士、 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 、推官、知州、知縣等官有差。
•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韩山童、刘 福通在开河民夫中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 ,挑动黄河天下反”,在民夫外出其预先 埋下的背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 天下反”的单眼石人后,率众起兵反元, 即北方红巾军。其后南方各地也纷纷起兵 响应。
元末主要反元势力
• 红巾系((与白莲教混合的)明教系): 韩山童、韩林儿、刘福通(宋、龙凤) →郭子兴、朱元璋(东系) 徐寿辉→陈友谅(西系) ↘明玉珍
• 正德(1506-1521)年间起,葡萄牙(佛郎 机)开始入侵中国东南海域,从事走私贸 易和海盗活动。嘉靖三十二年(1553), 葡萄牙获准在澳门暂时居住,从此进入澳 门
• 天启四年(1624)和六年(1626),荷兰 和西班牙分别侵占台湾的南北各半。崇祯 十五年(1642),荷兰独占台湾。
热兰遮(Zeelandia)城(台南安平)
染,靡汰未臻,此正冬至以后、春分以前 之时也。寻至正德末、嘉靖初,则稍异矣: 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资交接,起落不 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 家自贫,高下失均,锱铢共竞。互相凌夺, 各自张皇。于是诈伪萌矣,讦争起矣,芬 华染矣,靡汰臻矣,此正春分以后、夏至 以前之时也。
迨至嘉靖末、隆庆间,则尤异矣。末富居 多,本富益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起 者独雄,落者辟易。资爰有厉,产自无恒。 贸易纷纭,诛求刻覈。奸豪变乱,巨猾侵 牟。于是诈伪有鬼蜮矣,讦争有戈矛矣,纷 华有波流矣,靡汰有邱壑矣。此正夏至以后, 秋分以前之时也。
(刘浦江《元明革命的民族主义想象》,《 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3期)
洪武年间的政治秩序调整和制度建设
削弱地方权力:
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分全 国为12个布政使司及南京直隶区,罢平章 政事及左右丞,改置承宣布政使、提刑按 察使和都指挥使,互不统属,各自直属中 央。布政司以下的行政机构简化为府(或 直隶州)、县(或属州)两级,长官分别 为知府、知州、知县。
明时期全图(一)
明时期全图(二)
《明史》卷四十《地理志一》:
洪武初,建都江表,革元中书省,以京畿 应天诸府直隶京师。后乃尽革行中书省, 置十三布政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及羁縻 诸司。……终明之世,为直隶者二:曰京 师,曰南京。为布政使司者十三:曰山东 ,曰山西,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 湖广,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广东 ,曰广西,曰云南,曰贵州。其分统之府 百有四十,州百九十有三,县千一百三十 有八。羁縻之府十有九,州四十有七,县 六。
• 太宗/成祖——永乐——朱棣(1402-1424, 64)
• 仁宗——洪熙——朱高炽(1424-1425,48)
• 宣宗——宣德——朱瞻基(1425-1435,37)
• 英宗——正统、天顺——朱祁镇(14351449、1457-1464,37)
• 景帝/(代宗)——景泰——朱祁钰(14491457,29)
、刖足、断手、刑膑、钩肠、去势,以止
司。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有 任命、升调、训练之权,但不统兵。战时 由皇帝作出决定,兵部颁发调兵命令,都 督府官员奉命统率卫所军队出征。
重刑治吏:
何乔远《名山藏》卷四十八《刑法记》:
洪武六年,命刑部尚书刘惟谦重定,每 成一篇,辄以奏闻,帝揭西庑之壁而亲裁 之。明年律成,篇首准于唐律,条合六百 有六,可谓详矣。而贪墨之吏、奸顽之民 ,尚未格心。帝乃大召天下耆德高年之人 ,礼于有司,使得执贪吏、擒奸民面奏, 奏实者加非常之诛。于是有挑筋、刴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