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的抑郁评估与心理干预

合集下载

脑梗塞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

脑梗塞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
要 取得 有效 的心 理护 理首 先要 对 患 者进 行 全 面的 心 理评 估 ,对 抑 郁 患者 的 护理 尤其 注重 心理 评估 。心 理护 理与 干预是 建立 在护 理评 估 的基 础 上 ,护理 评估 找 出病人 存 在 的护理 问题 ,明确 护 理诊 断 ,分 析 病人 的情 况 ,确 定 护理方 式 ,制 定心 理护 理方 案并 作 出具体计 划 。 2 心 理 护理 与常 规治 疗相 结台
培养稳 定 的情绪 是 心理支 持和 心理疏 导 的结果 。护 士在 病人 承 受很 大 的精神 压力 的时候 ,除 了指导 病人 采 取一 定 的 宣 泄途 径 ,另 外 ,还要 帮 助病 人分 析影 响 自己疾 病好转 的一 些 主 观 因素 ,鼓 励 病 人 要 自己 主 动想 办法 避免不 利 的因 素 ,合 理地 安排 自己的生 活 ,并把 自己的压 力诉 说 给亲 人 、朋友 ,请 家 人和亲 属 一起来 分析 自己 的精神 压力 。调 动病 人的 主 观能 动性 ,使 消极 因素 转化 为积 极因 素 ,强 调个 人 的应 对 能 力 ,使 病 人 明 白 自 己的 问题还 必 须 自己解决 ,尤 其是 心理 上的 困惑 ,其 他人 只能 是帮 你指 出 问题 、分 析问 题 ,最后 的解 决 问题还在 于 自己。
临床护理
2010年10月 第23卷 第10期
医 学 信 息
脑 梗塞 后 抑郁 患 者 的心 理 护 理
胡 峥 嵘
【中 图分 类号]R473.74
【文 献标 识码】c
【文 章编 号]1006— 1959(2010)10一O186一O1
脑 梗塞 是急 性脑 血管 病 中最 常见 的一 种 ,是 患 病率 、死 亡率 、致 残 率 较 高的疾 病 。严 重影 响患 者家 庭 的生活 质量 ,不 仅导 致患 者躯体 残 疾 ,而 且对 患 者的 心理 状态 也有 较大 的影 响 ,产生 较多 的心 理 问题 ,以抑 郁症 状 最为 常 见 。由于 抑郁 ,患 者 情绪低 落 ,对 疾病 康 复丧 失 信 息 ,不 主 动 配合 治疗 ,从而 严重 影 响患者 的康 复 。 因此 ,对脑 梗塞后 抑郁 患者 进行 有效 的 心 理护 理 ,从 而促 进疾病 的 康复 。 1 心 理评 估 与心 理护 理

脑梗塞后的心理咨询重建自信与积极心态

脑梗塞后的心理咨询重建自信与积极心态

脑梗塞后的心理咨询重建自信与积极心态脑梗塞后的心理咨询:重建自信与积极心态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在遭受脑梗塞后,除了身体上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外,还经常会面对心理上的困扰。

失去部分脑功能常常导致患者产生自卑感与恐惧心理。

因此,为脑梗塞后的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帮助他们重建自信与积极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一、脑梗塞后的心理问题脑梗塞后,患者常感到自卑。

他们可能对自己遗失的功能感到沮丧和失望,认为自己过去的能力已经消失,无法再进行平常的日常活动。

这种自卑感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同时,患者还常常感到恐惧和焦虑,担忧再次发生脑梗塞或是其他并发症。

这些心理问题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心理咨询的重要性针对脑梗塞后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心理咨询,患者可得到专业的帮助和指导,了解自身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困扰,从而更好地应对和调整。

心理咨询通过启发和引导患者积极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念,重建自信,恢复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巧1. 情绪管理:心理咨询师可教授患者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通过情绪管理,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缓解焦虑和紧张感,从而提升积极心态。

2. 积极思维训练:在心理咨询中,积极心态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咨询师会教授患者如何寻找积极的方面,培养正向的思维方式。

例如,鼓励患者关注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3. 社交技巧提升:脑梗塞后,患者面临社交能力的挑战。

心理咨询可以提供适当的社交技巧培训,帮助患者缓解社交焦虑,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例如,教授患者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法,鼓励他们参与社交活动,逐渐恢复信心。

四、脑梗塞后的自我疗法心理咨询的同时,脑梗塞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自我疗法来重建自信与积极心态。

例如,患者可以通过参加康复治疗,逐渐恢复功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此外,他们可以参与一些与脑梗塞相关的支持小组或社区活动,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互相支持。

心理护理对脑梗塞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疗效分析

心理护理对脑梗塞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疗效分析

心理护理对脑梗塞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状况的影响。

方法对88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和相关护理,其中44例在治疗脑梗塞基础上进行常规护理,称对照组;另外44例针对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状况附加专业心理护理干预,称为观察组。

观察护理后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状态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脑梗塞患者sas、sds评分降低幅度显著,并且治疗后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纠正脑梗塞患者各期产生的负面情绪,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促进病情康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脑梗塞;焦虑;抑郁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49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68-02脑梗死是常见的突发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可因各种诱因突然引发脑血管供血不足,严重影响大脑正常功能,导致各种后遗症体征。

此病发生突然,极易因抢救不及时而发生死亡。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改善,脑梗死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可是各种语言、肢体等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心理以及生理双重负担[1]。

焦虑和抑郁负面情绪容易滋生于脑梗死各期,影响病情以及神经功能恢复,因此合理心理疏导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状况的影响,现做出以下分析。

1资料与方式11一般资料88例脑梗塞患者于2011年10月——2012年10入住本院神经内科,诱发原因包括血压过高,饮酒过度、运动剧烈以及情绪波动等因素,均经影像学检查等诊断方法确诊,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神志处于清醒状态,其中男76例,女32例,患者体重为45-82kg,平均为5837kg,年龄35-75岁,平均(5214±231)岁,病程05-15天,平均235天。

患者文化程度高中以下者65例,其余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

患者既往精神正常,将患者按一般护理(44例)和心理护理干预(44例)随机分组,2组患者各方面资料等均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分析

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分析

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脑梗塞患者经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干预价值。

方法:以随机方式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登记78例脑梗塞患者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对比两组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情况。

结果:两组护理干预前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HAMA、HAMD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较低(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97.44%相比对照组79.49%明显较高(P<0.05)。

结论: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可疏导患者不良心理,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健康教育;焦虑;抑郁脑梗塞是神经科非常常见的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若处理不当会造成患者死亡,给患者的个人、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对于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显得极为重要。

常规护理内容单一,无法满足不同类型患者多元化需求,应用受限。

心理干预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升了护理效果[1]。

对此,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接收脑梗塞患者经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后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接收78例脑梗塞患者。

纳入标准:基本信息完整者;正常沟通、认知者;积极配合研究者。

排除标准:沟通障碍者;严重视力或听力障碍;恶性肿瘤者。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54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54±4.21)岁;头昏头昏20例,头昏10例,呕吐9例。

观察组39例,男性患20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53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54±4.21)岁;头昏头昏18例,头昏11例,呕吐10例。

二组基础资料对比相当,P<0.05,具有可比性。

脑梗塞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护理干预

脑梗塞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护理干预

脑梗塞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护理干预摘要】目的了解心理干预及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并观察其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脑梗塞患者6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第一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为对照组;第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和护理干预,为实验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果经一段时间的心理及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心理干预及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脑梗塞心理干预护理干预脑梗塞是脑血管病症中最为常见的疾病,此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多发于老年人。

病情轻者可致患者口眼歪斜、产生语言障碍,重者可致患者肢体瘫痪,甚至是大小便失禁。

笔者从心理干预和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出发,说明其心理和护理干预在其治疗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55±3.5)岁。

1.2 方法1.2.1 将上述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0例,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3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和护理干预。

经一段时间的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心理护理患者患病初期常会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作为医护人员,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多从患者的角度加以考虑,使老年患者重新找回自信心,减少患者的种种不安,鼓励其参加各种治疗和康复活动,把患者当成自己的家人,使其能够放松心情,全心全意地配合治疗。

(2)生活护理大多数脑梗塞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在生活方面,对病人要做好护理工作。

在饮食方面,应指导家属给患者食用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食物。

经常给患者翻身,并及时更换床单,保持床铺的清洁,防止发生褥疮。

保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保证患者每日都能接触到充足的阳光,定期给室内消毒。

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

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

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况,找出相应对策。

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析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与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差异。

结果脑梗死患者焦虑患病率(48.0%)、抑郁患病率(57.0%)较高,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结论应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积极、适当的心理护理。

标签:脑梗死;焦虑;抑郁;护理;脑梗死致残率高,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1],并造成心理极大的负担[2]。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于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就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9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0例,男63例,女37例。

年龄41~90岁,平均69.7岁;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意识清醒,但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及语言功能障碍,其中于发病当天入院38例、1周内入院62例。

均无意识障碍、失语、精神病家族史及个人史。

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的三叉神经痛炎、坐骨神经痛等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患者83例。

其中男54例,女29例。

年齡22~56岁,平均63.2岁。

1.2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况。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来评价脑梗死的心理状态。

SAS标准分≥50分,SDS标准分≥53分作为判断焦虑、抑郁的评价标准,得分越高,症状越重[3]。

于入院第二周评定每位患者的情绪状态。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的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2.1脑梗死患者焦虑发生情况100例脑梗死患者存在焦虑者48例,占48.0%,SAS平均(58.37±9.87)分,显著高于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组(31.17±9.0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塞的预后评估与生活质量

脑梗塞的预后评估与生活质量

脑梗塞的预后评估与生活质量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血管的血流中断,导致大脑区域的缺血而引起的。

脑梗塞病情的预后评估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了解脑梗塞的预后评估指标以及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脑梗塞的预后评估1. NIHSS评分NIHS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是国家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是一种用于评估脑梗塞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工具。

通过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启动、定向力、脸部瘫痪和咬肌硬度等10项评估指标打分,可以客观地评估脑梗塞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2. 患者基本情况脑梗塞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基本情况也是进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年龄较大、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史的患者,其预后较差。

3. 卒中复发率脑梗塞患者的卒中复发率也是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一般认为脑梗塞的复发风险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特别是在发病初期和早期。

4. 影像学检查MRI和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脑梗塞患者脑部的详细情况,包括梗死面积和血管狭窄程度等。

这些信息对预后评估非常有帮助。

二、脑梗塞的生活质量改善1.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对于脑梗塞患者的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多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能力、言语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技能。

2. 心理支持脑梗塞患者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影响康复效果。

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有助于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3. 饮食调理脑梗塞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调理,避免高脂、高盐、高糖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合理搭配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4. 健康生活方式脑梗塞患者需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适量锻炼、保持正常体重等。

脑梗塞的治疗原则

脑梗塞的治疗原则

脑梗塞的治疗原则脑梗塞是指脑血管发生阻塞导致供血不足,造成脑组织缺血或坏死的疾病。

在脑梗塞的治疗中,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脑梗塞治疗的原则:1.早期干预:脑梗塞的早期干预是非常关键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减少脑组织的损伤。

患者一旦出现急性脑血管病的症状,比如突发昏倒、突发口眼歪斜,应该立即送往医院就诊,以便进行早期干预。

2.快速恢复供血:脑梗塞的治疗首要的目标是迅速恢复脑血流,以保证脑组织的供氧供糖。

这可以通过溶栓治疗、血管扩张药物或手术恢复脑血流。

溶栓治疗是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管,溶解血栓,恢复供血。

血管扩张药物可以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流。

手术治疗如动脉旁路手术或血管成形术可以恢复或改善脑血流。

3.控制危险因素:脑梗塞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不健康的饮食以及缺乏锻炼等。

治疗脑梗塞时,必须控制这些危险因素,以减少再次发生的风险。

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康复训练等多种措施来实现。

4.康复治疗:脑梗塞后的康复治疗对于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非常关键。

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此外,心理治疗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患者克服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5.预防复发:脑梗塞患者一旦发作过,复发的风险会增加。

因此,治疗脑梗塞后,预防复发非常重要。

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实现,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患者还应该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等。

6.心理支持:脑梗塞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冲击,患者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等问题。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提供心理支持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家庭关怀等方式来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康复期。

综上所述,脑梗塞的治疗原则包括早期干预、快速恢复供血、控制危险因素、康复治疗、预防复发和心理支持。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脑损伤,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塞患者的抑郁评估与心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5-08-18T10:25:47.410Z 来源:《健康必读》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李莉霞[导读] 心理干预可有助于降低脑梗塞抑郁程度,促进脑梗塞患者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李莉霞
(烟台毓璜顶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山东烟台264000)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6-0110-01【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抑郁水平的影响。

方法将10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2组患者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进行入出院前后抑郁情况及生活满意度SDS评定。

结果2组患者入出院前后抑郁程度经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心理干预可有助于降低脑梗塞抑郁程度,促进脑梗塞患者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塞抑郁心理干预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levelsofdepressioninpatientswithcerebralinfarction.Methods100patientswithcerebralinfarctionwererandomlydividedintointerventiongroupandcontrolgroup50caseseach,takedifferentinterventionsfor2groupsofpatients.InthedepressionandlifesatisfactionevaluationofSDSbeforeandafterdischarge.Resultsthetwogroupsbeforeandafterthepatientwasdischargeddepres sionseverityuponexamination,withsignificantdifference.Conclusion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canhelptoreducethedegreeofcerebralinfarctionde pression,promotingdiseaserehabilitationinpatientswithcerebralinfarction,improvethequalityoflife.
【keywords】:cerebralinfarctiondepression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
【正文】
随着脑血管疾病的逐年增多,脑梗塞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日亦增多。

脑梗塞特有的躯体症状导致了其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其中抑郁为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现就我科收治的100例脑梗塞患者,对其抑郁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其相关因素,提出相应护理对策。

一评估方法
抑郁严重度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0.5以下者为无抑郁,0.5-0.59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69为中至重度,0.7以上为重度抑郁。

二心理干预方法
两组均在常规治疗上给以常规护理。

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以心理干预:1一般性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

采取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支持、解释、疏导、鼓励帮助患者树立生活和治疗的信心,针对患者的不同程度否认心理倾向,做好应对指导工作。

2行为治疗。

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矫正疗法,包括用分发小册子、集体讲座、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脑梗死康复、护理知识教育。

3放松疗法。

4其他心理干预措施。

集体心理治疗通过集体讲解、探讨、自我病情介绍分析,相互鼓励、交流,疏泄不良情绪,同时每天选用一些抒情、节奏优美的音乐来调整患者的心绪。

结果:在进行一系列的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再次进行评估,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结论
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实行早期心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也能够帮助康复患者身体健康,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神经病学》第六版
[2]叶益珍王新伟付晓《抑郁症的心理干预方法及体会》中国民康医学
[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3-174[4]百度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