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弼贵无贱有的本体思维

合集下载

王弼的“贵无”思想探析

王弼的“贵无”思想探析

王弼的“贵无”思想探析*导读:玄学的中心问题是有与无的问题,魏晋玄学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有、无含义及其二者间关系的演变王弼汉魏之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转型期。

东汉末年,两汉经学已经变得烦琐;而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由于政治上的压力,也不能畅所欲言,使之在魏正始年间,谈玄说远回避现实的玄学思潮自然渐渐兴起。

玄学的中心问题是有与无的问题,魏晋玄学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有、无含义及其二者间关系的演变。

虽然玄学各派对名教与自然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基本的倾向都是把名教指向社会伦理原则,如社会等级名分、道德规范、礼法教化等,也就是有;而把自然指向了与名教相对的天地万物的本真状态和人类的自然本性,也就是无。

前者以恪守纲常礼法为其伦理原则,而后者则把老庄的无为逍遥自然作为自己的价值依托。

王弼的以无为本的思想一般称之为贵无论。

王弼把有形有名的具体事物称为有,把无形无名的抽象本体称为无;在社会政治领域,礼仪制度、仁义原则,是有,而礼仪制度、仁义原则背后的人心(特别指圣人和贤者的心),是无。

《晋书王衍传》称: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

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

王弼的思想主要是通过注释《老子》、《周易》表达的,其中最集中的是两篇短文《周易略例》、《老子指略》,同时也闪现在《周易注》、《老子注》中。

贵无是从无对万物和有的决定性作用中所产生出的无崇尚。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庄。

他以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极力发挥改造《老子》。

把宇宙的本根从老子的道,改造成了无。

他认为无就是老子所谓的道。

在《论语释疑》中,他指出:道者,无之称也。

无不通也,无不由也。

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

可见无不是空无,与它相对的概念不是有,也不是万有之外的另一种存在,而是指超言绝象,不能在现象界找到,不受具体时空有限性限制的本体之道。

【中国哲学】王弼

【中国哲学】王弼

王弼的“贵无”思想当历史车轮碾过汉代的经学与神学杂糅的年代,过渡到魏晋时期,刚刚有稳定生活的人们转而寻求飘逸清谈,魏晋玄学应时而生。

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士族阶级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他们传承老庄思想,立论中心亦取自老庄,带来了“正始玄风”的思潮,同时玄学家会通孔老,以儒学为正统。

1 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主张王弼曾为《道德经》作注,他完全认同老子的“道”无形无名的形上特征。

他认为,无形无名指道,而有形有名则指物,到作为形而上的形态,而物则是形下者。

但在老子那里,道与物是“本源”与“化生物”的关系(并非基督教义中的创世,而是纵向横讲的蓄养且顺其自然的“生”),王弼却将这种关系重新诠释成“本体”与“末用”的关系。

对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的解释认为“无”是万物“有”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是一种“本”“末”的区分。

《道德经》中老子认为终极的存在也应该是“无”,但却历经由终极本源演化万物的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宇宙由单一走向多样的描述。

王弼这里,已经不是叙述这种时间的先后性范畴,转而为逻辑的先后性,属于认识的范畴。

万物生生不息,形态万千,却共生不害,是因为“无”的同一性,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则变成了逻辑推演的关系,万物则作为人们所认知的经验世界,可感世界。

1由于传承自老学,王弼的逻辑本体是“无”,这一方面表现王弼对经验世界的独到观点,另一方面也间接说明对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的鄙弃不屑。

2“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认识论取向从王弼的本体论观念中,我们已经能看出,他应经不像老子在对本体“无”的定义那样,采用独断论的方式,王弼注重逻辑的先后性,已经具有了认识论的形态。

在认识的范围内,无论如何对事物进行归纳和舍弃,最终保留的不变的应该是“有”,但这涉及到经验世界的局限。

例如我们对某类事物加以概念的解释或命名时,虽然保留了其共有的性质,却必须排除其特质,这样一来我们认识到的事物将不是完全的“本真”。

王弼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本体论

王弼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本体论

王弼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本体论哲学思想王弼“贵无”,以无为本。

“无”是其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一.王弼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本体论。

王弼“以无为本”思想的基本意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宇宙观意义:“无”是宇宙万物赖以化生和形成的根本;二是社会政治意义:“无”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支配力量和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功业绩皆靠“无”得以完成,一切个人皆以“无”得以安身立命。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庄”。

王弼奉《老子》、《庄子》、《周易》为王弼“三玄”,又综合儒道两家思想,用名辨析理的方法和许多抽象议题论辩,反复论证“无”和“有”的关系,论证自然和名教皆“以无为本”的道理,从而创建了他的玄学理论体系。

王弼以老子“有生于无”、“道”是宇宙根本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极力发挥改造《老子》。

他认为“无”就是老子所谓的“道”,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论语释疑·述而》邢眝疏引)但又认为,“道”是“无”的名称,还不是宇宙的本根,宇宙的本根是“无”。

认为宇宙的本根是无形的,没法定名,老子名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勉强的,不准确的。

注曰:“责其字定所由,则系于‘大’。

‘大’有系则必有分,有分则失其极矣。

故曰:‘强为之名曰大’。

”就是说,“道”和“大”不是宇宙的本根,只是宇宙本根的一个特性———万物遵循的规律。

但是又说:无形的宇宙本根,虽不能为其定名,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称呼它为“道”、“玄”、“深”、“大”、“微”、“远”等。

王弼把宇宙的本根从老子的“道”,改造成了“无”。

“无”处于王弼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玄”等则是对“无”从不同角度所取的称谓。

王弼的“无”,并不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无”,相反是本质的“全有”。

他对“无”所取的多种称谓,反映了这个“混成无形”的“无”的丰富内涵。

如“本”指事物的本质;“道”指规律,无物而不由;“玄”指事物产生变化的根源,“求之乎无妙而不出”(《老子指略》);“一”指主要矛盾,“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周易略例》)。

王弼简介_王弼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王弼简介_王弼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王弼王弼--少年奇才(226——249)人的生命有长有短,有人高寿却默默无闻;有人寿短却光照千秋!少年奇才王弼,在他短暂而有限的24个春秋中,却在经学、哲学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人一出生,就面对万象纷呈的现实世界。

是随遇而安、逆来顺受、人云亦云,还是遇难而上、勇于进取、有独到的见解,是每个人都必然要遇到的事实,却不是人人都能表现出他的创新精神和思想特色。

天才王弼一出世,所面对的世界,正是矛盾尖锐、激烈而复杂的曹魏正始时期。

在东汉末残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曹魏政权,虽经曹操、曹丕的苦营,中原地区得到了一些恢复,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局面。

但从魏明帝开始,社会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司马氏集团和曹氏集团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发展到了剧烈的阶段,国家面临严重的危机。

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站在曹氏集团一边的王弼,一面从政治的需要去研究社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复杂的社会现实,也促使他从万千的现象中去深入地认识世界,从哲学的高度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由此创建了以《老》、《庄》、《易》三言为基础的魏晋玄学。

他引道入儒,既研究经学,而又以道家的学说贯串其中,形成儒道结合,而以道家思想为主流的新时代的哲学体系。

在我国思想史、儒学史、哲学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世代书香幼而察惠玉粥,字辅嗣。

山阳郡高平人(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两城。

一说今山东金乡县)。

魏黄初七年(公元226)生。

卒于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

死时年仅24岁,只有短暂人生的王弼,却成了当时的一位重要哲学家。

这与他的家世和自身的勤奋都密不可分的。

王弼出生在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那些值得一提的先辈有:东汉顺帝时做太尉的王龚,因为贤达而名为高士。

其子王畅号在“八俊”之列,汉灵帝时官拜司空,以训释包括《周易》在内的“五典”著称。

畅子王谦,为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长史。

谦子王粲,为建安七子之首,是有名的大文豪。

三粲年少时,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

王弼哲学的本体论特征

王弼哲学的本体论特征

1999年第6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 o.61999第39卷 JOURNA L OF S UN Y ATSE N UNI VERSITY V ol.39 (总162期) (S OCI A L SCIE NCE E DITI ON)G eneral N o.162王弼哲学的本体论特征Ξ冯达文〔摘 要〕 从王弼重新诠释老子哲学的个案说明:在中国传统哲学形上学中,有本源论与本体论之区分。

本源论的特点,是通过揭示由终极本源到万物的生成过程,来说明万物的现存状况与变化规则。

本源与万物的关系,为实存物之间的关系,本源之化生万物,是在时间中进行的。

本体论则是追寻万物得以存在与发生作用的终极性统一依据的理论。

本体与末用的区分,是借逻辑认知得以成立的。

末用被视为可以认知的相对有限的经验世界,本体则是被逻辑置定的具有超越意义的绝对无限存在。

至于王弼哲学本体论之强调“以无为本”,则表现了他对经验世界与经验知识的独特看法,和对现存社会政治文化的批判取向。

〔关键词〕 王弼哲学 形上学 本源论 本体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论(本源论)与本体论的区分,上一辈思想家如汤用彤先生、冯友兰先生多有论释,然而后来由于用得太泛,却弄得含混不清了。

本文之意图,在于通过对王弼哲学本体论如何形成的个案考察,揭示早期中国哲学的本体论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宇宙论或本源论的基本区别。

这里所谓“早期中国哲学”,当指魏晋以前之哲学。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是关切“存在”问题而非“心性”问题。

所以本文涉及的形上学本体论特征,亦主要是指在“存在”问题上的本体论特征而不是在“心性”问题上的本体论特征。

“心性”本体论问题或当有另文陈述。

一之所以选取王弼哲学作个案考察,是因为王弼哲学是从老子哲学延伸出来的,老子之哲学形上学属本源论(或宇宙论),而王弼却将本源论转换为本体论。

故分析王弼如何借重新解读《老子》而成就自己的哲学,无疑更有助于弄清本源论与本体论在理论建构与哲学功能上的区别。

王弼礼学思想探析

王弼礼学思想探析

王弼礼学思想探析罗彩(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520)摘要:王弼用宇宙生成论层面的“以无为本”重溯礼之本根,将自然风俗人情之“无”视为礼之来源;以宇宙本体论层面的“以无为用”阐发礼之功用,发挥“无”本体—礼质之性的决定性作用,将性、情相符视为礼完全呈现自身价值的理想状态。

王弼通过“贵无”以“全有”的“以反求成”思维建构起礼质(无)与礼文(有)相统一的礼学范畴,企图为实现“君主无为、臣民自化”的礼序有等理想政治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王弼;礼学;以无为本;以无为用中图分类号:B23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2-0118-005随着汉代末年礼教秩序的逐渐崩塌和经学瓦解,汉魏之际的思想家开始思考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自然与名教、无为与有为、性与情、个体自 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矛盾,以图重建一套符合自然的新礼教秩序,以此安顿社会人心。

作为正始玄学的代表,王弼自是以解决这一时代问题为主要任务。

_、“以无为本”与"以无为用”的礼学重构路径针对东汉名教之治的弊端,王弼将老子宇宙本根的“道”改造为“无”,无代表的是“无形无名”,意在主张君主无为而治,以此纠正汉末以来有为政治带来的名教异化现象。

王弼的“无”是与 “有”相对应的范畴。

王弼注《老子》曰: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 万物之始。

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⑴1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 为本。

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⑴110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

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⑴27这说明,有是从无形无名之“无”中生出来的,无是万物之母,所谓“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万物 生成之后就是有形有名之“有”,此时无则存在于每一有之中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顺应万物之性自然而然地成就他们,使得万物完全呈现自身并发挥最大价值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成为有存在的依据,无与有是相资相须的本体与形体的关系。

第二节 王弼的“贵无”论

第二节  王弼的“贵无”论

王弼虽年仅二十 四,但著书颇多, 现在留下来的有: 《周易注》《周 易略例》《老子 注》《老子微指 略例》《论语释 疑》等。
王弼是正始玄学的主要代表。 正始名士的作风和气派: 首先,他们都是政治地位很高而又掌握经 济实权的贵族,生活豪侈奢汰。 其次,他们出于贵族生活的需要,求长生, 求房中术,因而好服“五石散” 。 第三:他们都好玄理,尚清谈。

无:体、本、绝对、抽象、本质、
一、寡、母、静、无规定性 有:用、末、相对、具体、现象、 多、众、子、动、有规定性
二、“得意忘象”的神秘主义认识论
王弼结合对《周易》的研究,分析了《周易》 中卦意,卦象和卦辞的关系,提出了其“言不尽 意”,“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神秘意义认 识论。这种神秘意识的认识论,关键在他割裂了 言、意、象三者的关系。言:即语言,卦辞;意: 指卦的义理,思想;象:即卦象,符号、代表物象, 大体相当于现象。王弼认为语言是表达物象的, 物象又是包含义理的,但语言不等于物象,物象 不等于义理,所以要得到物象应该抛弃语言,即 得象忘言。要得到义理应当抛弃物象,即得意忘 象。
一、“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本体论 在王弼前,《老子》就提出过“有生于无”的思 想,但在老子那里, “无”是“道”的代名词。 王弼把老子这一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对 “无”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王弼认为,世界的 本体是“无”,世界的现象,具体事物是“有”, “有”是“末”,“无”是“本”,“有”是本 体的“无”的表现,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就统一 于本体的“无”之上。他说“天下之物,皆以有 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 无也”(《老子》四十章注)这就是说,天下万 物都是以有为生的,但有的始基,则是以无为本。 故他又说:“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 通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 注)又说“天地虽广,以无为心”(《老子》三 十八章注)这些都是说,世界的本体是无,有只 是无的外在表现和作用。

王弼的主要哲学思想

王弼的主要哲学思想

从本质上讲王弼的理论仍是儒家的,只不过他对儒家的观念作了道家的解释。 说的更明确一点,也就是他把儒家的“仁义”观念放在道家的“无”的背景下作 了新的阐析,为儒家的学说披了一件道家的外衣,为儒家的思想嵌了一个道家的框子。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王弼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王弼的主要著作及内容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最主要的三部著作:《老子注》、《周易注》和《论语释疑》。 虽然这三部著作内容互有交叉,但是各自的侧重点还是非常鲜明的。
《老子注》
侧重从形而上的 “无”的角度立论, 重点研究的是“无” 的本体地位问题
《周易注》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魏晋玄学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魏晋玄学的兴起取代了经学的地位,玄学是黄老思想
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它摆脱了庸俗的“天人感应论” 的影响,着重于抽象的思辨,从自然本体论上升到认识 本体论高度。 王弼的“以无为本”的哲学理论标志着玄学的开始, 反映了自然本体论向认识本体论的过渡。
王弼的主要哲学思想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一、王弼的简介
目 录
二、魏晋玄学 三、王弼的哲学思想 四、王弼的主要著作 五、王弼对后世的影响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王弼的简介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三国曹魏
山阳郡(今山东巨野)人, 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 一。 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 《老子注》 、 《老子指略》 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 《周易 略例》 、《论语释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研究 试论王弼贵无贱有的本体思维裴传永 冯淑静①(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关键词]王弼;本体;无;有;有无之辨;体用[摘 要]王弼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本体论思想毫无疑问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王弼是以无为本的贵无论的系统阐发者,正是有赖于他的理性思考和严密论证,“无”的本体地位才得以确立。

王弼确立了“无”的本体地位以后,对“有”与“无”的关系也作了详尽的辨析。

在他看来,“有”和“无”并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存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状态,而是一种异常固定的、天然而不可改变的关系,这种关系简言之就是“无”为本“有”为末、“无”为体“有”为用。

王弼虽然不是体用范畴的首创者,但他已初步形成了体用思维方式即已经自觉地运用体用观点分析问题,这是王弼哲学的一大显著特点,是王弼玄学思维达到历史新高峰的标志。

[中图分类号]B0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06(2006)08-0001-05过去,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缺乏哲学思辨,古代中国是有思想而没有哲学,有思想家而没有哲学家。

直到今天,竟然还有一些国内学者仍在讨论什么“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这样一些根本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

事实上,只要不是戴着有色眼镜来审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就不难得出结论:中国古代不仅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和道德伦理学说,也有着同样丰富的具有高度抽象色彩的哲学思辨。

这种哲学思辨,从先秦的老庄到魏晋玄学,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乃至明代的阳明心学,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彼此环环相扣的链条,构成了中国哲学思辨发展史的主干。

魏晋玄学的哲学思辨特征是不可否认的。

在魏晋玄学特别是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当中,王弼以其流传下来的众多的著述和这些著述中所阐发的具有高度系统性、抽象性的思想观点,无可置疑地成为玄学珠穆朗玛峰的顶尖人物。

王弼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本体论思想毫无疑问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所谓本体论,是指哲学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性的问题的部分。

在魏晋玄学中,有一种思想叫做“贵无论”,主张“无”(无名、无形、虚无)是“有”(有名、有形、实有)的根本,是天地万物的精神本原。

何晏是“贵无论”的首创者,曾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著名论题,王弼则在何晏的基础上,对“贵无论”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发。

一、“无”是本体“无”是本体的思想滥觞于《老子》。

在《老子》书中,即有着关于“无”是万物本原思想的表述,比如该书第40章就写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是对“有”、“无”关系的最早表述。

但是“无”在《老子》书中,只是“道”的代名词,是一种别称。

《老子》指称万物本原,更经常、更主要的还是运用“道”这一概念,比如:“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者,万物之奥”;等等。

《庄子》书中,也有“无”是万物本原的思想痕迹,比如《天地》篇有言:“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庚桑楚》篇也明确讲道:“万物出乎无有。

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

”三国时期的何晏继承了《老》、《庄》的贵无思想,他在所著《道论》中写道:“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

”(张湛:《列子注・天瑞篇》)学术界一般都认为何晏是三国时期贵无论的创始人。

《晋书・王衍传》记载,三国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根据这1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2006年第8期 Journal of Yuxi Teachers’College Vol .22No .8Aug .2006①[收稿日期]2006-02-18[作者简介]裴传永(1961-),男,山东平原人,博士研究生,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2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段记载,可知王弼对于贵无论的创立,同样有着奠基之功。

如果说何晏是贵无论的发凡起例者,那么王弼毫无疑问就是贵无论的系统阐发者。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王弼的理性思考和严密论证,“无”的本体地位才得以确立。

为了确立“无”的本体地位,王弼首先从对《老子》书中那个作为万物本原的“道”的剖析入手。

《老子》第25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段话的大意是:有个东西浑然天成,比天地的出现时间还早。

它无声无形,独立无伴且永不改变,周而复始地运动且从不懈怠,天下万物都依赖它而降生。

我不知道它的名,给它取了个字叫做道。

如果勉强给它起个名,那就姑且叫做大吧。

《老子》书中自称把生成天下万物的那个东西“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说明《老子》书的作者对“大”这个名并不十分满意。

王弼在其《老子注》中,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具体发挥。

王弼说:“言道取于无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称最大也。

”“责其字之所由,则系于大。

夫有系则必有分,有分则失其极矣,故曰‘强为之名曰大’。

”[1-1]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说:为生成天下万物的那个东西取字曰道,是基于道乃是万物无一例外地由它化生的,是一种最高的称呼。

审视“道”这个字,考察它的来由,无非是因为它含有大的意思。

既然大不是绝对地、独立地存在着的,而是有一定的参照,那么这种大也就不是至高至尊的概念。

从上述思想出发,王弼又在其《老子指略》一书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这时,“道”已不是天下万物本原的惟一称呼,而成了诸多称呼中的一种。

他说:“涉之乎无物而不由,则称之曰道;求之乎无妙而不出,则谓之曰玄。

”[1-2]“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深也者,取乎探赜而不可究也;大也者,取乎弥纶而不可极也;远也者,取乎绵邈而不可及也;微也者,取乎幽微而不可睹也。

然则道、玄、深、大、微、远之言,各有其义,未尽其极者也。

”[1-3]在这里,“道”已成为与“玄”、“深”、“大”、“微”、“远”质量相当、视角不同的指称天下万物本原的诸多概念中的一个,再不是万物本原的独一无二的代名词。

那么,万物本原的最允当、最准确的名字究竟应该是什么?王弼在他的《老子指略》一书中,从其“名号生于形状”的理论出发,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

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故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也。

”[1-4]又说:“名之不能当,称之不能既。

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

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不兼则大殊其真,不尽则不可以名。

”[1-5]前一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万物本原的那个东西是不可名状的。

它没有温和凉的交替,也没有五音的变化,听觉器官不能够听到,视觉器官不能够看到,触觉器官也触摸不到,嗅觉器官也嗅闻不到,所以它作为物体是浑然天成的,作为形象是无法描绘的,作为声音是无法形容的,作为气味是无法品评的。

但是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够成为万物的宗主,才能够涵括天地,而万事万物也莫不来源于它。

后一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万物之原的那个东西如此这般,因而为它起什么名字都不恰切,怎样称呼它都不能尽意。

原因在于,但凡是名字总有与其它名字的区别,而称呼则总有如此称呼的因由。

有区别就不能包容一切,有因由就大受局限;不能包容一切就与它的本来情况大不相符,大受局限就无法证明这种称呼对于它是合适的称呼。

王弼认为,既然万物本原无形无象、无音无味,一切都无可名状,那么干脆以“无名”作它的名字好了:“无名,则是其名也。

”[1-6]在这里,王弼以一种怪异然而却又有其道理的方式为他的万物本原起了名字。

“无名”,简言之就是“无”,这样,王弼就将《老子》万物本原的“道”改头换面而变成了“无”,确立了“无”的本体地位。

王弼以“无”为万物本原的思想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王弼在《论语释疑》中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1-7]在这里,“道”已成为“无”的别称,因为“无”无所不通、无所不由,很像是“道”,所以就用“道”来譬喻“无”。

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王弼用“无”取代《老子》的“道”作为万物本原,这固然是王弼的学术创建,但它并不是王弼凭借个人的苦思冥想,苦心孤诣地臆造出来的,而是也有着对前人有关思想的批判继承和阐发改造。

如前所述,王弼的“无”是万物本原的思想是包含有《老》、《庄》作者有关思想的“合理内核”的,是在他们的有关思想的启发诱导下,再经过他自己的推敲锤炼而最终定型的。

如果打个比方,《老》、《庄》的作者关于“无”的上述论说好比是颗种子,那么王弼“以无为本”的学说则是其丰硕的果实。

二、有无之辨关于“有”(有形、有名、实有)与“无”(无形、无名、虚无)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不少思想家对其进行过辨析。

最早提出这对范畴的是老子,他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用他的话说就是“有无相生”(《老子・第二章》),但是“无”比“有”更为根本,因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

庄子对老子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后期墨家则主张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有”与“无”的关系,《墨子・经下》有言:“无不必待有,说在所谓”,“若无焉,则有之而后无;无天陷,则无之而无”。

这两段话意思是说:“无”和“有”并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关键要看针对什么事情而论;譬如现在没有了焉鸟,这个“无”是相对于从前的“有”而言,而现在天没有塌下来,这个“无”却又是从从前的“无”延续下来的。

王弼确立了“无”的本体地位以后,对“有”与“无”的关系也作了详尽的辨析。

王弼指出:“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1-8]就是说:万物(“有”)都来源于“无”,万物还没有出现时,“无”是它们的生育者;万物产生以后,“无”则像母亲一样,帮助它们成长、发育、定型、成熟。

王弼又指出:“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1-9]这两段话的大意是:高以下为基础,贵以贱为根本,有以无为凭借;天下万物,都是从“有”中衍生出来,“有”追本溯源,来自于“无”,如要保全万物,必须推重于“无”。

《老子注》第十一章还有“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一句话,意思与第一段末句相同。

王弼还在《周易注・复卦》中指出:“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1-10]就是说:天地尽管广阔无际,蕴藏着万事万物,电闪雷鸣,刮风下雨,变化万端,然而不动声色的“无”却是它的根本。

王弼的上述言论,表明了这么一个共同的思想:“有”和“无”并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存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状态,而是一种异常固定的、天然而不可改变的关系,这种关系用比较简洁、明晰的语言来表述,就是“无”为本、“有”为末,“无”为体、“有”为用,“无”为母、“有”为子,“无”为尊、“有”为卑,“无”为贵、“有”为贱……王弼如此理解“无”与“有”的关系,自有他的宇宙发生论的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