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存在是“关系”本体——解读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一个新视角

合集下载

论卢卡奇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历史演进及理论效应

论卢卡奇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历史演进及理论效应

现代性这一概念由来已久,自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以来人们就开始关注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崇尚理性与科学且以二者为尺度去判定社会的进步与否,基于此我们便相信科学能揭示笼罩在宗教之下最为实在的真实本性,源于此较多理论家对现代性持一种批判性的态度。

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本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对单一世界的追求揭示了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现代化过程中所构筑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

马克思·韦伯将现代性问题归结为“理性的吊诡”,他关注“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悖论,并认为这种悖论会导致“意义丧失”与“自由丧失”的危机。

哈贝马斯从一种辩证的视角看待现代性,批判了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意识哲学”范式下所催生出的工具理性,力图从交往哲学范式重建理性。

此外,西美尔、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胡塞尔、海德格尔、吉登斯、雅克·比岱等大批理论家都在反思现代性问题。

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者,其著作中也渗透着对现代性的体悟与反思。

具体表现为,在早期他主张用文学、艺术形式对抗破碎化的社会;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用“物化”概念批露资本主义社会惨痛的异化事实;晚年他回归马克思历史[作者简介]屈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对于现代性的批判贯穿于卢卡奇整个理论生涯的始终。

在早期他基于文艺美学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实和总体性的缺失,他力图以艺术形式对抗现实的社会却难以触碰社会的根基。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从无产阶级的现实境遇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商品世界的全面物化,不过此时的话语体系只是对黑格尔哲学模式的一种简单发展,即使他将无产阶级作为新的主体注入其中并给予其鲜明的阶级立场,却仍没有摆脱一种观念逻辑的困境。

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卢卡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从社会存在的整体考察异化并赋予异化以本体论的内涵,力图通过新的社会形式和新的个性的人的形成以扬弃异化。

卢卡奇主客体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卢卡奇主客体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增刊卢卡奇主客体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成都体育学院李 蓉 卢卡奇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是“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创始人。

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个从哲学基本理论方面向教条主义的“正统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挑战,试图重建马克思主义,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

卢卡奇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历史与阶级意识》,该书是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著作。

出版于1923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研究和探讨了“正统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问题,以此为根本性前提,卢卡奇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为出发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这是《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副标题),重新理解活生生的辩证法,恢复被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忽视的辩证法的生动本质,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从实践和历史的高度探讨历史和自然,提出了自己关于主客体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争论,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通过暴力来实现。

但是,新的困惑又出现了。

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测的西欧无产阶级的总体革命未能实现呢?《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对当时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进行了理论反思。

卢卡奇认为,欧洲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主观条件不成熟,即是无产阶级还不具备成熟的“阶级意识”。

卢卡奇批判了第二国际的主要理论家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庸俗化的倾向,主张重建马克思主义,从而唤醒无产阶级的自觉意识——阶级意识。

卢卡奇努力通过重新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本质,在当时是一种最新的尝试,但是,由于卢卡奇的理论观念深受德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因此,卢卡奇的理论不可避免地有某些过分的黑格尔化,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历史理解也不全面和完整。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是建立在其总体性原则的基础之上的。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一位重要的社会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通过其物化理论,试图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物化是指人类将某个物体或概念视为固定、不可变的实体,并因此对其赋予一定的权力和意义。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体现在了各种方面,包括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等。

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可以被概括为:私有制、商品交换、分工和资本积累。

这些特征相互交织,导致了各种形式上的物化。

首先,卢卡奇强调了经济领域的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变成了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

货币和商品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生产加工的过程被物化为了买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变成了商品的消费者和劳动力的出售者;劳动力则被物化为了生产资料和商品的神秘力量,人们不再看重劳动的本质和个体的劳动能力。

资本的运作使得这个过程越来越彻底,社会化的劳动成为了资本的私人财产,而工人则被物化为了资本的一部分,没有了自己的自由。

其次,卢卡奇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结构也被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之间的关系被物化成了权力和暴力的关系。

政治和经济的权力都被垄断在某些特定的人或团体手中,而这些团体通过各种方式来掌握权力和利益,包括境外直接投资、地方分权等众多形式。

同时,这些权力形成的机构和法律也被物化成了一种无所谓的形式,远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资本主义的统治阶级不断调整社会结构和法律规定,使得有条件的人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并创造越来越多的物化。

第三,卢卡奇还指出,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也被物化成了单一的、稳定的实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和文化被作为状态分配给不同的个体,包括种族、性别、文化地位和财政背景等各种方面。

这些状态和角色经常被大众视为不可改变的事情,而对于社会的不公平和内部矛盾也只能忍受和纳闷。

同时,国家也通过媒体和教育系统来强化这些固化的认知和优势。

试论卢卡奇“物化”概念提出的三个主动因

试论卢卡奇“物化”概念提出的三个主动因
引言:卢卡奇是二十世纪著名 的哲学家之一 ,也是西方马克思 主义 最重要 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 《 历史与阶级意识》在 国际范 围内产生了巨 大影 响,被誉为西方马克 思主义 的 “ 经” 物化 ”概念 是 《 圣 。“ 历史 与 阶级 意识》 中的核心概念 ,这是 因为 ,正是通过对资本 主义社会 的 “ 物 化 ”现象和 “ 物化 ”意识 的分析 ,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 进行 了颇具影 响里和颠覆力 的批判。“ 物化 ”思想 作为一种 催化剂 ,引 发了后来许 多
韦伯认为进入工业社会后在经济领域中目的合理性行为和价值合理性行为占主导地位这两种行为要求有计划的分配和利用资源以成本观念生产商品并在市场中交换生产的目的演变为经过有效的计算和管理来取得经营利润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目的理性和形式理性的盛行造成资本主义官僚科层制的膨胀
塞 窒 ・ 6 13・
试 论 卢卡 奇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 学院 山东 济南 2 0 0 ) 5 10
摘 要 :“ 物化”是青年卢卡奇在 《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中的核 心概念 ,对西方社会批判理 论尤其是法 兰克福 学派的社会文化批判有 着 深远 的影响。本文主要 采取文本 解读和 思想史梳理相结合 的研 究方 法,考察卢卡奇 “ 物化” 概念产生的三个理论背景 ,即卢卡奇对 市场一 交换社会 的批判性反思 、对第二国际历 史决定论和 实证主义的批判 以及对黑格 尔、韦伯 、西美尔、马克思相关思想的 自觉反省。 关键词 :物化 ;异化;总体性 ;卢卡奇 ;黑格 尔;西美 尔;马克思 ;韦伯 中 图分 类 号 :D 9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6 ( 0 1 1 0 0 O 0 6— 2 X 2 1 ) 1— 0 0一 2
哲 学 家 对 物 化 问题 的 激 烈 讨 论 ,成 为 2 0世 纪 西 方 社 会 文 化 批 判 主 题 转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异化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然而人们对异化最早了解和接受则是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开始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阐述完整的异化理论)。

在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卢卡奇敏锐的意识到,人们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已不是马克思时代的由于具体劳动产品对人的异己统治而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困境,而是越来越表现为技术、意识形态等普遍的文化力量而导致的文化历史困境。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从《资本论》商品拜物教这一概念得出现代人的物化现象,他指出:“商品结构的本质常常被人们所指出。

它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虚幻的客观性’,一种看来是非常严格地合理的和包括一切的,以致掩盖了它的根本的性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每一痕迹的自主性。

” 可以说做出这一结论时卢卡奇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现象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生存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所面临的特有问题。

卢卡奇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展开研究:第一,他认为物化现象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商品越来越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结构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结构时才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

就像人们所熟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商品的产生和交换的出现绝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有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低级阶段,原始社会以及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农业社会中,都有着零星的商品交换和简单的小农经济商品生产,而由于那时的商品生产还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商品的交换也只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多自己生产的产品以外的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的。

第二,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时代,物化现象是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发展。

也就是说当物的关系还没有完全掩盖人的关系时,物化现象对社会的支配作用还没有那么明显,而随着商品结构的不断完善,当物的关系替代了人的关系时,物化现象的加剧发展就是必然的了。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意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揭示了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这对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也具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卢卡奇《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简述

卢卡奇《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简述

作者: 张西平
出版物刊名: 现代哲学
页码: 58-64页
主题词: 卢卡奇;本体论;社会存在;黑格尔哲学;马克思主义者;目的论;存在主义;伦理学;唯物主义;劳动过程
摘要: <正> 1962年当卢卡奇完成了他的庞大《美学》写作计划的第一卷时,他已经是77岁高龄的老人了。

但现实生活的风云仍使他的思潮不得平静,资本主义社会高科技的发展使人有丧失家园的异化感,而社会主义中的官僚主义已使人闷得透不过气来。

“两大体系都有危机。

”人的自由何在?人的价值何在?卢卡奇既不满意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伦理学对人的存在的说明,也不同意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无视人的存在。

他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出路。

”。

卢卡奇历史本体论思想评析

卢卡奇历史本体论思想评析

广东社会科学 1996年第6期 卢卡奇历史本体论思想评析苏平富 历史概念同“总体性”、“物化(异化)”概念一样,是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卢卡奇早期代表作——《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历史本体论思想,即不是以自然或物质为本体,而是以历史为本体的思想,是其早期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的主观辩证法思想、物化意识和阶级意识理论,都是建立在历史本体论基础上的。

因此,深入揭示卢卡奇的这一思想,并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评析,对于把握其早期思想及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康德哲学的二难困境为了在理论上确立历史本体伦,卢卡奇对康德哲学展开了分析和批判,揭露其体系的内在矛盾和困境。

在康德看来,认识是由“先天形式”和“后天”感觉材料构成的。

“形式”是先天的、主观的,不以任何东西为根据,也不表现“物自体”的任何性质;感觉材料是后天的,客观的,它来自于“物自体”并以“物自体”为根据。

“物自体”是什么?康德的回答是不可知,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物自体”的现象。

“物自体”是否存在呢?康德认为不可知并不等于不存在,在他看来,“自在之物”“无论如何,它意味着实在对象的存在”。

这就是说,存在着一种我们不能认识的客观存在(即康德的“物自体”)。

卢卡奇认为,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从形式方面看,康德赋予了理性范畴(即先天形式)以普遍的认识功能,没有什么东西是先天形式不能把握的,并追求一种完美的体系;从内容方面看,作为感觉材料来源的“自在之物”以自身为根据,具有排他性和不可“给予性”,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理性无法把握、“先天形式”达不到的东西。

这样,就导致了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和分裂:一方面康德高举理性的旗帜,主张人要为自然“立法”,颂扬了人的主体性,掀起了认识论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另一方面他又设置了一个远在彼岸世界的“自在之物”来制约人,因为这个“自在之物”被他看成既是感性的来源,又是理性的界限和局限”。

卢卡奇认为,康德哲学中的这一矛盾和困境其实也是自笛卡尔以来整个资产阶级唯理论哲学的特征。

卢卡奇的主要思想总结

卢卡奇的主要思想总结

卢卡奇的主要思想总结卢卡奇(Lucien Goldmann,1913-1970)是一个法国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对文学、艺术、历史、宗教和政治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上。

卢卡奇的主要思想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意识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文化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这些社会关系受到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他试图通过分析文学和艺术作品来揭示这些社会关系和历史性。

首先,卢卡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文化观。

他认为,资产阶级的文化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强调个人利益和欲望满足,忽视了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相比之下,他主张一种以集体为中心的文化观,将个体的意识和艺术作品置于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下进行分析。

其次,卢卡奇关注了社会结构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塑造了个体的意识和思想方式,也影响了艺术和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

他主张将文学和艺术作品置于社会和历史的结构背景下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作品中隐藏的阶级意识形态。

其次,卢卡奇强调了历史的特殊性。

他认为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每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和文学作品都是这些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他主张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来理解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最后,卢卡奇关注了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

他认为,人类的自由是受到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制约的,但人类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识和创造力来改变社会和历史。

他主张将艺术和文学作品视为人类自由和创造力的体现,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来引导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自由和能动性。

总体而言,卢卡奇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将文学、艺术和历史置于社会和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揭示作品中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他强调历史的特殊性和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通过对作品的研究和理解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自我认识和解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5期(总第202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 No.5,2012Serial.No.202·当代哲学问题探索·社会存在是“关系”本体———解读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一个新视角刘卓红,彭玉峰(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510631)摘要:关于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以及是何种本体论的问题,中外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

对此,卢卡奇提出了他的看法。

在其晚期《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中,他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劳动—实践本体论的观点。

他通过对劳动形成的主客体关系的阐述,论证社会存在本体的关系属性,得出社会存在既不是实体本体也不是意义本体而是“关系”本体的结论。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卢卡奇;总体性;“关系”本体;《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社会存在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 (2012)05-0006-05收稿日期:2012-01-1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新论域”(2009JJD720025);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和谐理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深度研究”作者简介:刘卓红(1956—),女,浙江玉环人,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彭玉峰(1987—),男,江西高安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

正如衣俊卿教授所说,这一争论对于我们“最主要的困惑是:面对两千多年的哲学成果和中国哲学界几十年的探讨争论,关于本体论问题我们还能说些什么”[1]22?应当看到,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以下简称《本体论》)为开展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遵照马克思的思想,我把本体论设想为哲学本身,但是是在历史基础之上的哲学”[2]203。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从人类社会存在的角度探讨本体论问题,因为“马克思确认,历史性是一切社会存在的根本范畴,而一切存在都是社会存在……这是马克思理论的最重要部分”[2]204。

卢卡奇认为,讨论社会存在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而在实践当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交互影响和作用,成为马克思论述社会存在的起点。

实践具有的“关系”特质,决定了从一开始主客体关系就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基础地位。

在卢卡奇眼里,社会存在不是实体存在,而是一种以人的实践为出发点的主客体“关系”的存在。

在《本体论》一书中,卢卡奇通过对劳动概念及其本质的论述,认为“有理由把劳动看成是每一社会实践,每一积极的社会行为的模式”[3]50,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3]52。

这表明,由实践所产生的社会存在也同样具有关系的属性,社会存在就是一种“关系”本体。

一、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具有“关系”属性马克思的学说致力于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从来不谈论与人的生存无关的抽象的精神和自在的物质,他毕生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境遇和人的解放。

”[1]22因此,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时着重把哲学规定为研究社会的理论,在其哲学研究当中,始终贯穿着对社会的内在特点及本质的探讨。

社会是什么?马克思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56,从而确认了以实践为基础、以主体和客体关系作为线索的基本论述思路。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社会的规定、对社会存在的认识以及对社会的基础———实践的描述这三个方面,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的内在特征的思想。

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考察正是从关系角度入手,通过对社会关系的阐述,得出了对社会历史认识的基本看法。

·6·对社会的规定是马克思展开对社会历史考察的基本出发点。

马克思对社会有两个基本规定:第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发生密切联系的产物;第二,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社会关系,构成了社会。

这两个规定之间具有共同性,都是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角度加以概括的。

在持续不断的生产活动中所构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是确定社会不同于自然、具有独立和自身完整意义的深刻内涵的根本所在。

对社会的基本规定影响了马克思对社会存在的思考,影响了他对社会存在作本体论意义的思考。

“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6]。

也就是说,社会存在的本质在于不同的人在持续的社会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既包括同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包括在生产关系之上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想关系等等。

主客体发生关系需要以实践作为中介,“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5]56实践是形成主客体关系的关键,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把世界中相互对立的事物———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各种现实关系构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系统结构。

在以上三点论述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社会存在的关系属性:“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5]80,也就是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利用自然、优化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化,形成实践中最基本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在哲学史上,理性主义的传统占统治地位的西方哲学过分强调人的自由意志的主导性,对人的自然属性长期忽略或贬低,从而造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忽视;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其他哲学派别之自然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仅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而且从实践出发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真正揭示了这种关系的全部奥秘”[7]。

主客体关系首先是实体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人作为主体首先具有物的属性,以自身的物质性为基础,同自然发生物与物的关系,这是一种自然的实存关系,它无疑是社会主客体关系的基础性内容。

马克思说:“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8]。

实体关系揭示了人作为生物自然的物体和一般自然物之间发生的关系,它可以被看做各种社会关系的基干,是主客体关系的基础,是一切存在的最基本关系。

没有这种实体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体现社会根本性质的主客体关系、主体关系以及价值关系等各种关系。

正如马克思所总结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9]人作为主体,与他人和社会发生的关系被视为人的实践活动的最本质的关系。

马克思在谈到实践活动的意义时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10]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实践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为了满足具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是为了确证自己是自由的类存在物。

在人所创造的对象性的世界中,人是主体,把自然作为客体,而且还把他人、社会作为客体。

马克思指出:“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5]48-49人使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实体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自身扬弃的实体关系,实现了同自然界的关系,从而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面揭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

纵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在不同时期,马克思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解读是不同的。

具体来说,在青年时期,马克思研究的焦点是放在主客体的异化关系上;在思想发展到成熟时期,马克思形成了以在物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主客体关系作为主要内容的实践的辩证法;在晚期写作《资本论》时,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交换方式掩盖劳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并成为社会关系的主导形式的过程,完成了由对社会关系作一般性规定向现实的具体的规定的转向。

而卢卡奇正是通过对《资本论》等马克思晚期著作的分析,把社会存在本体论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卢卡奇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严格的和精确的科学的经济分析,展现了对社会存在的总体性的某种本体论的认识”[11]。

“哲学本体论作为关于存在之为存在的思索主要是关于人的生存的展开的问题,因此,它并不必然去探寻某种实体性的、决定论意义上的本原·7·或本体,而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是为人的生存追求和拓展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1]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后者意义上的本体论。

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论述,马克思得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结论,这奠定了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理论基础。

在对马克思的社会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卢卡奇得出了“从来没有人像马克思那样全面地研究过社会存在本体论”[3]370的结论。

二、总体性思想从方法论上确立了“关系”本体的存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起源于卢卡奇等人对中西欧共产主义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

卢卡奇认为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关于资本主义会随着经济危机而自然走向崩溃的观点是导致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因为这种观点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阻碍了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行动者自我意识的觉醒。

鉴于此,卢卡奇重提被第二国际理论家所忽略的总体性范畴,试图通过对总体性的确立来唤醒作为主客体同一体的无产阶级对于自身历史使命的认知。

“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归根到底没有什么独立的法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科学等等,而只有一门唯一的、统一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关于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

”[12]80对总体性理论的强调和呼吁伴随着卢卡奇的一生。

在早期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总体性方法便是卢卡奇论述阶级意识思想的根本方法。

在《本体论》一书中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研究马克思哲学、回归马克思哲学、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而在卢卡奇去世前半年接受的一次采访中,他不厌其烦地谈到总体性理论的重要性,强调“没有一个真正的总体性社会理论和运动,我们便不能摆脱斯大林主义”[13]215,“我认为,在马克思那里,具体的研究经常依靠并产生于总体性理论的”[13]216,表现出他对总体性理论关注的密切程度。

因此,对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回顾和梳理是研究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关键路径。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总体性的阐释是卢卡奇展开对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第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