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哲学 本体论

合集下载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9)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9)

本体论主义:(英ontologism)西方哲学史理论。

指把本体与现象对立起来,以独断的态度研究超越的本体问题的学说。

古希腊哲学中已经有本体与现象的对立,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本体,是静止的,而现象世界则是运动的。

柏拉图以理念为本体,现实世界为现象、为本体所派生,现象永远在追求本体,已具本体论主义的雏形。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基本上是从经验来说明现象的形成,没有把现象与本体割裂开来,但后来提出形式的形式,形成一种离开现象的本体,他的形而上学追求一种作为存在的存在也带有本体论的意义。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以本质为主要内容,认为哲学是神学的侍婢,借助于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理论,以神学论证上帝的存在,本体论主义有很大的发展。

唯理论者法国笛卡儿、荷兰斯宾诺莎、德国莱布尼茨以不同的形式提出本体论主义的理论。

英国休谟以怀疑主义打破追求本体的迷梦,导致德国康德的批判哲学,研究理性的来源及其所能达到的范围,认为形而上学是不能成立的,而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只是一种假定。

康德以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体系以一种思辨为基础的哲学回到本体论。

英国罗素不认为本体是超越的存在,而是在认识之中由直觉所达到与现象相对立的存在,故本体是意识内在的对象。

德国胡塞尔的先验本体论、N.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均属于这种理论,是以一种新的形式继续发展的本体论主义。

蒂利希的神学提出一种相互联系的方法把有限的人的生活与无限的神相互联系起来,认为宗教是最后关怀的对象,也自称为本体论主义。

现象论:(英phenomenalism)将客观存在的物质对象归结为实际的和可能的感觉的哲学理论。

英国贝克莱最早提出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现象论体系。

他同意洛克关于人的一切观念源自感觉经验的主张,但不同意洛克把现象和客观存在的对象区别开来的观点,认为人并不拥有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的感觉知觉,人感知的只是人们自己的感觉,从而把存在归结为被感知的存在,“存在即是被感知”。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种本体论范畴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种本体论范畴

2011.10.28日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种本体论范畴一。

物质本体论最早提出是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杜林认为,思维的本质是把事物综合为一个统一体,所以一旦,我们要思考存在物或者存在本身,其实就是把它思考为一个统一的对象。

所以,存在的统一性是世界的真实状态。

恩格斯本人反对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世界的存在本身是统一性的前提。

只有一个世界先存在哪里了,才谈得上有统一性。

后来列宁就在他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当中发挥了恩格斯的这个观点,就把马克思的认识论发挥为:物——感觉——思想。

物质>感觉>思想这种模式主要强调第一个环节的重要性和原初意义,所谓“主体性”主要是在思想最后综合感觉而言。

而在物质——感觉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或者条件是什么似乎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所以这样,物就成了我们经验、感觉的唯一来源,但是我们的意识、思维究竟是如何从这个物质里面派生出来的其实并没有讲清楚。

这里确证了两个原则:从起源意义上物质在先。

在人的知识的产生这个方面来讲,也是物质在先。

但这个原则却成了马哲学界很长时间内的占据统治地位的学说。

尤其是八十年代。

二。

实践唯物主义这种范式主要是针对上述这种范式产生的。

最早提出这种实践唯物论的是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卢卡奇、葛兰西和科尔施共同点是都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和历史中的核心地位。

基本立足点是物质>实践<主体(人)认识的基础既不是仅仅是物质,也不仅仅是主体,而是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中介性活动把我们和物质勾连起来。

实践是一种居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种现实活动。

实践有很宽泛的意义,有时候可以说是劳动或其他的活动,当然主要是指“社会活动”。

实践的含义1,亚里士多德的实践(Praxis)(区别于制作【poiētikē】)实践科学与制作科学的内容和区分2,马克思的实践(感性活动)(包括了制作和劳动),并且强调作为社会历史活动思考题:人类的知识是思想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和抽象思辨?还是来自于对我们实践活动的反思?人类知识的产生在上述哪一个环节中最关键?很多时候,我们的知识是通过反思实践获得的,例如现代的实证科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比如袁隆平,不是理论家科学,而是典型的实践家】。

本体论是关于什么的学说

本体论是关于什么的学说

本体论是关于什么的学说
本体论,哲学术语。

在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

扩展资料:
本体论,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

“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P?戈科列尼乌斯首先使用的。

对本体论这个词的定义虽有各种不同,但一般对它还是有一定的理解。

大体上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马克思主义之后哲学融入实践。

从广义说,它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轴心时代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总体特征和差异

轴心时代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总体特征和差异

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总体特征和差异一、引言世界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文化成就异彩纷呈的时代,这个时代被命名为“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来的,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在地球上的北纬25度至北纬35度的区间内,如今日所知,各个地域的精神文明中都出现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几位哲学大家,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老子等。

由于历史现实条件所限,当时的中西方并不相通音讯,中西方的哲人们在追寻文明和哲思的路途中自然就会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

去年十月份,代表《山东大学报》采访范曾先生的学术报告会,听到范曾先生对这段时间的西方思想是这样解读的,西方是遵循逻辑的体系,一步步走向结论,由谬误达致真理。

的确,西方的哲学有数学逻辑的帮助,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论理,据我们所知,很多哲学家其实都是科学家,科学与哲学同在。

轴心时代的东方哲学思想,自然与西方不同,比如,老子大方无隅的哲思却是独立不倚、纵横自由、无所羁绊。

我个人认为,轴心时代的中西方哲学思想,当是一个感悟与经验相佐的感性主义文化,另一个则是逻辑与科学相携的理性主义文化。

根据系统论和结构主义原则,认识的意义并不在于描述对象本身,而在于揭示对象与其所在系统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不妨把这同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中西方哲学思想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进行研究,以期能够解读它们的总体特征与差异。

二、轴心时代感性主义的东方哲学思想雅斯贝尔斯所指的“轴心时代”,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百家争鸣”,即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这段时期不同学派开始涌现,各流派之间互相争鸣论理,精神文明异彩纷呈,流派思想也因人而异,虬曲不一,仪态万千。

我们以最为著名的儒道学派为例进行研究。

中西方哲学 本体论

中西方哲学 本体论

第二讲本体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2008年10月◎第二讲,本体论(3周:10月7、23日;10月28、30日、11月4日、6日)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及其发展史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三、马哲诞生之后西方本体论哲学的进展四、中国哲学(老子、易学)对本体论问题的解决五、人类新哲学本体论建设任务从幻灯片“渺小”中,我们能体会到我们人在宇宙中是如何的渺小。

《苏菲的世界》:“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

对于他们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

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样敏感.而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发展史简介(一)概念.“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等概念及其关系◎“形而上学"这个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第一指对终极实在(ultimate reality)本性、本源、和存在状态的理性思考,形而上学即本体论,与价值论、认识论并列相对而言(狭义)。

这里我们是在狭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的。

对于本体论的误解。

1,从本体论是关于超验或先验的原理的系统,导出“这种哲学当然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的推论。

(上海俞宣孟《本体论研究》);2,将研究经验存在具体内容的学问,冠之以“本体论”之名.这与20世纪语言哲学的强势崛起有关。

“形而上学”的第二种用法是广义的用法,与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创的哲学传统一致,是指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去把握超验的,比经验知识更为深刻、更为普遍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

在此意义上,形而上学就是大哲学,被理解为包括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

第三种用法是从黑格尔之后,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出来的,即相对于辩证思维方式的一种机械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在方法论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起源于公元前70年的罗马,希腊漫游哲学家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在亚里士多德逝世300年后编纂他的著作时,把他归为“第一哲学”的论著放在了物理学论著之后,叫“meta (ta) physica”, or “following (the)Physics”,后来简化成Metaphysics,“meta”既有“后”的意思,又有“超”的意思,更由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内容使这个词渐渐地明确地有了“超越可感觉经验实在的内容”这样一种内涵.◎本体论ONTOLOGY(《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在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

论西方哲学从知识论的本体论向意义本体论的转型

论西方哲学从知识论的本体论向意义本体论的转型
最 基本 的意义 , 其他 意义 都 是 从 系词 “ ” 是 的意 义 派
生 出 来 的 。 西 哲 的 O tl y 有 “ 体 论 ” “ 在 noo , g 本 、存
过是它表现于外 的具体形式。哲学理论的意义主要 就 在 于 思 维 方 式 的意 义 。 l 哲 学 形 态 一 旦产 生 就 ”1 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本体论构成 了哲学的主要 内容 和 哲学 发展 的 内在逻 辑环 节 , 以哲 学形 态 的改变 , 所 集 中表 现 为本体 论 的改 变 。哲 学 形 态 的 转换 , 亦称 为哲 学 的转 型 。哲 学在 西方 有 独 立 的 发 展过 程 , 鲜
本体论是哲学 的核心问题 , 是对 以时代精神与 民族精神为内容的文化精神 的深刻反映 , 是其他哲 学 观 念与 问题 的基 础 与 灵魂 。近 年 来 , 着 本 体论 随
的复兴 , 关于 西方 哲学 本体 论 的翻译 、 源 、 起 演变 、 性 质等 问题 已成 为理 论界 探讨 的一 个 重要课 题 。为 了
收 稿 日期 : 0 1—1 2 21 2— 6
从方法论 的角度看, 对本体论转型问题的思考 首先 要 区分其 理 论意蕴 与 历史形 态 。从 泰勒斯 到海 德格 尔 , 历史 上 每一 位 重 要 哲 学家 都 有 其 独 到 的本
体论思想。所 以, 历史地看 , 本体概念具有历史性和 难定 义性 , 本体 论 在 历 史 上 也 有 不 同表 现 形 态 。本 体论的理论意蕴是指任何形式的本体论都必须涵蕴
式 、 么 姿 态 、 么样 式 来 表 现 。换 言之 , 学 的形 什 什 哲 态 , 指哲 学在 历史 发 展 中所 呈 现 的一 定 的思 维 方 是

深入把握西方哲学本体论 的演变过程及 特质 , 有必 要从 哲学 形态 转 型 的角 度 , 在对 西 方 哲 学 本 体 论 形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丁岩目录摘要 (1)一、前沿................................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回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中国传统哲学不注重知识论和逻辑方法论,而西方哲学是以“认识论”为基础或核心的 (2)(二)中国哲学注重强调“是什么”,而西方哲学注重强调“为什么” (2)(三)中国哲学源于“一脉分张”,而西方哲学源于“诸流竞汇” (3)(四)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则强调“天人对立” (3)(五)中国哲学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第一,为主导;而西方哲学的时空观,是以空间为第一,为主导 (4)(六)中国哲学在价值观上推崇中庸、中和,而西方哲学则偏向绝对极端 (4)(七)中国哲学在自然观上强调不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哲学的自然观则强调人的作用 (4)(八)中国哲学为让人遵行之现世哲学,而西方哲学则使人信服之彼岸哲学 (5)(九)中国哲学注重德性与德行合一,而西方哲学强调德性与德行分开 (5)(十)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而西方哲学则表现为多方面融合哲学-科学文化 (5)(十一)中国哲学的主流强调继承传统,而西方哲学则具有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 (6)三、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思考 (7)(一)哲学不是真理 (7)(二)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 (7)(三)哲学之任务与目的 (7)四、结束语 (8)参考文献 (8)摘要:近年来,国内对哲学问题的争论日渐激烈,哲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显现也越来越明显,什么是哲学,这已被广大民众所急盼。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比较,概述其几个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哲学不是真理、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和哲学之任务与目的三个结论。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文献综述概述中国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因生存环境、社会状况、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个性。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摘要: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的比较早,但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起源的不同,中西方哲学在天、人的方面的比较,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相异性的方面进行阐释,得出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哲学出发点所得出的伦理意识的不同,进而导致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起源、天、人、仁、义、利一.中西方哲学起源的不同1.1西方哲学的起源探索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是个海洋国家,其境内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但古希腊有许多肥沃的山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海岸曲折而且有很多天然良港。

这个地理环境为手工业活动和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生产的兴起要求对加工对象及各种矿石等自然物的属性有较多的了解,由此逐渐形成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思维倾向;航海事业的需要导致了天文和气象知识的产生,而这种活动又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并思索到更多的未知事物;商业往来则拓宽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并由于得失成败导致“审慎”与推理思维的发展。

这宏大开放的视角环境及其社会生产方式,促使人们不得不注重对自身之外的自然物的思考和研究,并由具体困惑的产生和解决进一步形成了解茫茫宇宙及其本质的求知欲望,从而决定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向对自然知识的追求和立足于自然及社会进行理性探索的轨道。

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直接源于古希腊神话。

那些被早期自然哲学阐述宇宙生成的思想在神话诗篇中早已出现。

神话通过想像把天空和大地、日、月、星系、河、海、火、土、水、气和金属进行神化,于是,混沌成了卡俄斯神,天变成乌兰诺斯天公,地成为该亚地母……,这种对诸神各自代表一种自然力量的想像,表明希腊人对宇宙结构种种自然性质的关注。

公元前8世纪时,赫西俄德的《神谱》就是一部以神话语言、形象方式编纂而成的宇宙生成论,它可以说是西方具有思辨色彩的早期哲学认识宇宙结构及其属性的范本。

古希腊神话的思维倾向是在人之外有一种巨大、普遍的本质和力量主宰着人间祸福、事物变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本体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2008年10月◎第二讲,本体论(3周:10月7、23日;10月28、30日、11月4日、6日)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及其发展史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三、马哲诞生之后西方本体论哲学的进展四、中国哲学(老子、易学)对本体论问题的解决五、人类新哲学本体论建设任务从幻灯片“渺小”中,我们能体会到我们人在宇宙中是如何的渺小。

《苏菲的世界》:“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

对于他们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

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

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样敏感。

而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发展史简介(一)概念。

“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等概念及其关系◎“形而上学”这个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第一指对终极实在(ultimate reality)本性、本源、和存在状态的理性思考,形而上学即本体论,与价值论、认识论并列相对而言(狭义)。

这里我们是在狭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的。

对于本体论的误解。

1,从本体论是关于超验或先验的原理的系统,导出“这种哲学当然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的推论。

(上海俞宣孟《本体论研究》);2,将研究经验存在具体内容的学问,冠之以“本体论”之名。

这与20世纪语言哲学的强势崛起有关。

“形而上学”的第二种用法是广义的用法,与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创的哲学传统一致,是指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去把握超验的,比经验知识更为深刻、更为普遍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

在此意义上,形而上学就是大哲学,被理解为包括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

第三种用法是从黑格尔之后,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出来的,即相对于辩证思维方式的一种机械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在方法论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起源于公元前70年的罗马,希腊漫游哲学家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在亚里士多德逝世300年后编纂他的著作时,把他归为“第一哲学”的论著放在了物理学论著之后,叫“meta (ta) physica”, or “following (the) Physics”,后来简化成Metaphysics,“meta”既有“后”的意思,又有“超”的意思,更由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内容使这个词渐渐地明确地有了“超越可感觉经验实在的内容”这样一种内涵。

◎本体论ONTOLOGY(《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在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

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

◎(二)历史。

1)古代。

西方哲学起始于问: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原),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

开始形成的回答:水、气、火等等某种具体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后来德谟克利特提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

是实在论的、同时也是还原论的、分析的思路。

◎“分析”一词有狭义与广义、或逻辑与生活两种。

狭义地或逻辑地,分析与综合相对而言,广义或生活的用法等同于研究探讨,包括了辩证地研究、探讨。

◎还原论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方法。

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

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

◎公理化是指通过运用公理方法的研究,建立起由公理表述的理论系统。

其方法主要是:1)从它的诸多的概念中挑选出一组初始概念,即不加定义的概念,该理论中的其余概念,都由初始概念通过定义引入,即都用初始概念定义,其余为导出概念。

2)从它的一系列命题中挑选出一组公理,即不加证明的命题,而其余的命题,都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出来,称为定理。

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定理的过程称为一个证明,每一个定理都是经由证明而予以肯定的。

由初始概念、导出概念、公理以及定理构成的演绎体系,称为公理系统。

中学几何。

◎古希腊哲学发展到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将“存在”或“是”确立为哲学的对象,他区分了“非存在”和“存在”。

非存在只是变动不居的感觉对象,存在是由思想才能把握的事物不变的共相或本质。

认为理性把握的本质逻辑在先。

确定时间在先回答的是起源问题,而确定逻辑在先则是要回答本质或本原问题。

◎中国哲学对世界本体的把握思路完全不同,我们可在《易传》中看到。

《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它是实在论、和合论的,是综合的、整体的、肯定变化为真实的思维模式。

◎从巴门尼德开始,西方哲学开始有了从理性认识的角度追问事物存在的本质、共相的基本思路。

苏格拉底的追问,要求达到反映它的本质规定性的一般定义、概念。

认为反映本质的抽象概念才是知识的对象,或哲学的对象。

柏拉图提出理念论,把形而上学这门学问提高一个层次,同时也更加理性而自觉地完成了一般与特殊的二分。

“理念”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却是个别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实在。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个别事物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的、相对的、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

个别事物可感而不可知,理念则可知不可感。

理念是事物的共相、根据、模型和目的。

个别事物只是分有了理念,它才成为某事物。

亚里士多德确立了第一哲学是研究“存在”本身的学问,或关于存在在其最一般最抽象的意义上的本质、关系、规定性、内涵的学问。

亚氏把柏拉图赋予“理念”的重要性都赋予了“实体”的概念。

◎实体(substance与此相对应的是偶性accident)概念为亚里士多德首创,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事物本原的东西,它指“这个”而不指“这类”。

每个事物的实体都是它所特有的东西,不属于任何别的事物。

但是它又高度抽象,“实体”是“是其所是”的东西,是生成变化的基础。

仅指“这个”而不涉及“如此”。

◎实体存在要有四种原因,形式因(桌Array子的概念)、质料因(如构成桌子的材料)、动力因(比如工匠制造桌子)、目的因(比如桌子的实际用途),它才能够存在。

对其中形式因与质料因关系的论述就是著名的亚氏的“形质论”。

由此也涉及了事物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

质料是具有桌子的潜能,要成为桌子而不成为床需要有桌子的形式去规定质料。

但这还只是桌子形成的内因,桌子要成为现实的存在还需要目的因和动力因作外因。

邬昆如的图如左。

◎这是一个实体存在的原因。

而在整个存在领域,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实体,一般会是更高级别的实体的质料。

比如砖石之于墙,墙之于屋,屋之于宅,宅之于区;或脏器之于人的肉体,人的肉体之于人的实体,人的个体之于一个民族。

等等。

形成像金字塔一般的现实任何具体的存在都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而最低的纯质料和纯潜能相当于虚无。

最高的实体可以没有质料,比如最高的神(柏拉图是至善的理念)可以是纯形式和纯现实。

任何具体的存在都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而最低的纯质料和纯潜能相当于虚无。

最高的实体可以没有质料,比如最高的神(柏拉图是至善的理念)可以是纯形式和纯现实。

◎2)中世纪。

上帝作为基督教哲学本体论的核心内容的是最高存有,是第一因。

13世纪经院哲学家及神学家圣托马斯·阿奎纳宣称:通过对有限的感觉的存在的原因(即可感知的经验存在的原因)的研究认识上帝是形而上学的目的。

他利用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与变化、原因与结果、潜能与现实、可能与必然、以及自然目的论的学说,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第—种证明是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出发,推出世界必然存在着“第一推动者”。

第二种证明是从作用因(动力因)出发,推出世界必然存在着“第一原因”。

第三种证明是从可能性和必然性出发,推出世界必然存在着“自身就具有必然性的事物”。

第四种证明是从事物存在的等级出发,推出世界上必然有一个最完善、最美好的存在,它是一切事物得以存在和具有完美性的原因。

第五种证明是从世界的秩序出发,推出必然存在有一种最高的理智来指导一切自然事物归向其目的。

这里“第一推动者”、“最初的作用因”、“自身就具有必然性的事物”、“最完善、最美好的存在”、“最高的理智”,就是上帝。

◎3)文艺复兴以后的近代。

A康德之前。

形而上学的特点在方法上是唯理主义的,即在先验的知识的基础上建设起理论,知识都是从理性而来,而不来自后天的经验。

其形而上学本体论特别表现在对实体的认识上。

◎笛卡尔、霍布斯、洛克等人认为具有长、宽、高的“形体”是独立实体,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只有一种实体,即物质。

二元论的代表是笛卡尔。

认为,除了具有形体的物质“实体”外还有一个“心灵”实体。

前者以广延为属性,后者以思维为属性,物质和精神这两个实体,依赖一个共同的原因,即作为绝对实体的上帝。

◎斯宾诺莎认为思维和广延不是分属于两个实体而是唯一实体的属性。

这唯一的实体是独立存在的“自因”。

作为永恒、无限、以自身为原因的必然的事物基质的实体就叫作上帝或自然。

◎莱布尼茨就他主张单子是许多互相分离互不影响的存在来看是多元论,而就它认为每个单子在自己内部反映着整个宇宙来看又是一元论。

他把实体规定为无限众多的精神性的“单子”,每个单子都是独立自存的“单纯实体”,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象能力,各自反映全宇宙,但是“单子”彼此之间“没有窗户”,它们能协调一致,是由于上帝的“前定和谐”。

◎哲学的本体论一定要通过认识论才能确立起来。

这些本体论多数都有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上帝作为支撑,这是唯理主义的认识前提。

文艺复兴后的西方哲学继承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内容唯名论与唯实论的讨论,此时形成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认识论争执,焦点是人的认识能力有没有可能认识客观真理。

从经验论和感觉论渐渐发展出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休谟认为,灵魂、上帝及世界的本质、因果规律性、必然性这类问题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知的。

◎西方哲学发展到此时,伴随着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条的置疑,对经验科学知识的推崇,认识论问题尖锐出来。

在哲学上,唯理论与经验论关于知识的真理性的证明问题成了一个焦点。

唯理论的路线是从一般到个别,其弊端是无法形成新知;经验论的路线是从个别到一般,其弊端是无法证明其所得到的知识的普遍可靠性。

而人的认识的有效性如果得不到证明,哲学关于本体的认识,或本体论就不能确立起来。

◎B康德的“哥白尼式的转变”。

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尾处康德留给我们这样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有两件事,我们越是思考就愈会觉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满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在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法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