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激励模式:

三种激励模式:

三种激励模式:

1、外部视角:将外部刺激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强化行为。

外部刺激动机行为目标

2、内部视角:使人的需要(希望、欲望等)处于激活状态,此时需要即动机,对行为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

需要行为目标

3、过程视角:通过刺激未满足的需要引起人的内部心理紧张,导致指向满足需要的目标行为。

未满足需要心理紧张动机目标导向目标行为

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产生新的需要这三种激励模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激励的起始点不同(着眼点不同)。第一种模式具有普遍性,是广泛运用的模式;第二种模式以人的主体需要为激励重点(明确主体需要);第三种模式是以人的未满足需要为出发点(明确人的未满足需要)。

两种销售激励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1 两种销售激励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吴成年 摘要: 销售激励模式对促进产品销售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对按产品价差及结算价计算销售提成,以及按结算价计算销售提成这两种销售激励模式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本文还提供了某企业采用按产品价差及结算价计算销售提成的销售激励模式的相关数据,它有力地说明,按产品价差及结算价计算销售提成的销售激励模式对产品销售及企业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本文对于企业采用何种销售激励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销售 激励 模式 一、引言 如何正确制定与选择销售激励模式,这对企业的产品销售以及企业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有的企业采取按产品价差及结算价计算销售提成的销售激励模式,也有的企业采取按产品结算价(或出厂价)计算销售提成的销售激励模式,还有的企业采用其他销售激励模式。 不论采用何种销售激励模式,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能更好地促进产品的销售及企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按产品价差及结算价计算销售提成的销售激励模式,以及按产品结算价(或出厂价)计算销售提成的销售激励模式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比较;同时,还对按产品价差及结算价计算销售提成的某企业多年来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分析。 通过对两种不同销售激励模式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对某企业销售激励模式案例的分析,本文希望能够对相关企业制定销售激励模式时提供一点参考;同时,对仍然在采用按产品价差及结算价计算销售提成的企业提供一点借鉴。 二、两种销售激励模式的数学模型 1、按价差及结算价计算销售提成的激励模式(模式1) 10101)(X V X V V C βα+-= (1)

2 式中:C1—销售提成费; V —产品销售价(企业销售人员将产品转入流通环节时的销售价); V0—产品结算价; X1—产品销量; α—产品价差提成比例; β—产品结算价提成比例。 2、按结算价计算销售提成的激励模式(模式2) 202X V C λ= (2) 式中: C2—销售提成费; X2—产品销量; λ—产品结算价提成比例。 实际应用时,上式可变换为: )()(11-n n n 12211X X X X X X C -??--+??+-+=λλλ (3) 式中:12 1n n λλλλ>>>?-——不同档次的产品结算价提成比例 ; 121n n X >X X >X ?-> ——不同档次提成比例所对应的产品销 量。 三、某企业的销售激励模式及其效果 某燃气具企业,其产品于1993年投放市场。从1994年起,该企业一直采用 1 010102.0)(7.0X V X V V C +-= 销售激励模式(模式1)。企业的销售人员通过此模式获 取销售收益;此模式允许销售人员对产品加价后再进入流通环节。 该企业1993年至2003年产品销售利润率及成本利润率见图1;销售人员对产品的平均提价幅度及产品价差所形成的提成比例见图2。 通过图1可以看出,在1994~1998年,企业销售利润率达到7.38~9.02%,成本利润率达到9.46~11.97%;从1999年起,销售状况大幅下滑,并在2000年、2001年出现严重亏

激励机制的管理模型

?激励机制 ?员工激励机制 ?组织目标体系 ?诱导因素集合 ?个人因素集合 ?激励机制作用性质 ?激励机制的设计 ?激励机制模型中的三条通路 ?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式 ?激励机制运行中的信息交流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根据激励的定义,激励机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诱导因素集合 诱导因素就是用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各种奖酬资源。对诱导因素的提取,必须建立在队员个人需要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的基础

上,然后根据组织所拥有的奖酬资源的时期情况设计各种奖酬形式,包括各种外在性奖酬和内在性奖酬(通过工作设计来达到)。需要理论可用于指导对诱导因素的提取。 2、行为导向制度 它是组织对其成员所期望的努力方向、行为方式和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规定。在组织中,由诱导因素诱发的个体行为可能会朝向各个方向,即不一定都是指向组织目标的。同时,个人的价值观也不一定与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这就要求组织在员工中间培养统驭性的主导价值观。行为导向一般强调全局观念、长远观念和集体观念,这些观念都是为实现组织的各种目标服务的。勒波夫(M.Leboeuf)博士在《怎样激励员工》一书中指出,世界上最伟大的原则是奖励;受到奖励的事会做的更好,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干得更漂亮。他还列出了企业应该奖励的10种行为方式:(1)奖励彻底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仅仅采取应急措施。(2)奖励冒险,而不是躲避风险。(3)奖励使用可行的创新,而不是盲目跟从。(4)奖励果断的行动,而不是无用的分析。(5)奖励出色的工作而不忙忙碌碌的行为。(6)奖励简单化,反对不必要的复杂化。(7)奖励默默无声的有效行动,反对哗众取宠。(8)奖励高质量的工作,而不是草率的行动。(9)奖励忠诚,反对背叛。(10)奖励合作,反对内讧。勒波夫所列举的这些应该奖励的行为方式,对很多企业来说,都可作为其员工的行为导向。 3、行为幅度制度

项目经理胜任力模型与激励机制

项目经理胜任力模型与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以项目管理为中心,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成败的关键。而如何区别优秀的项目经理进而培养优秀的项目经理成为每个企业的重中之重,本文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能识别优秀项目经理的模型,并且应用到企业中作为依据,实施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从而创造绩效。 文章通过借鉴胜任力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项目经理素质数据库,建立了项目经理胜任力模型,模型中涉及项目经理的六项基本素质要素,每项要素又细分为几个小要素,我们通过对每项要素的小要素评估可以得出此要素权重,最后形成一个可以用来评价优秀项目经理的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专门针对于项目经理的激励机制。 关键字:项目经理;胜任力;模型;激励机制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our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the polici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reform of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continues. To focus o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r responsible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key to success. Thus how to distinguish a good project manager and to train an outstanding one is the top priority of every busines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build a model that can identify a good project manager and apply it in the company as a basis to implement a series of incentive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The article establishes a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mode by referencing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about competency and the project manager quality database. This model involves six basic elements of a qualified project manager and each element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several small elements. By assessing each small element of each element, the weight of each element can be drawn and finally an indicator was formed to evaluate a good project manager.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e; Model; Incentive mechanism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

波特一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对人类动机激发的研究由来已久,曾在古希腊以前就有人用享乐主义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解释。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人类动机的研究也不断地向前发展,现代心理学家更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激发动机的理论,其中最为最典型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弗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着眼于行为结果的“强化”激励理论。这些激励理论,都是从不同的侧面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激励问题,使激励理论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波特一劳勒综合激励理论则在概括和总结以上几种理论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类在激励中的心理过程。 波特--劳勒的综合型激励模式提出的理论背景 波特--劳勒的综合型激励模式是在弗隆的期望模式的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弗隆是美国著名的心理科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他在1964年首先提出了激励过程中的期望理论,之后又做出了简化的期望模式。如图: rn坏蝕餐書的联董引力 这一模型在当时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较有应用价值的理论框 架和分析思路。弗隆模型的基本观点就是激励的强度取决于个人通过努力达成组织期望的工作绩效(组织目标), 然后再根据工作绩效,组织给

出奖赏, 由此而达到的满足与个人需要的奖酬(个人目标)相一致、相关联的程度。一致程度或关联性越大,则效应就越大,反之亦然。弗隆模型是建立在个人理性与组织信息完全的假设之上的,事实上这很大程度上使他的理论理想化了, 因为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人,他强调奖赏, 并且假设组织所能提供的奖赏与个人需求一致这种状况,这在实践中难以达到。这一理论过多地强调个人的期望, 而忽略了客观情况本身。此外, 弗隆模型要素之间是单向流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理论的应用局限在一个比较狭小的空间。因此,在1968 年,波特和劳勒在弗隆模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反馈路线, 补充了几种影响因素,而导出一种更加合理的激励过程模型,被称作波特- 劳勒模型。它为人们分析、认识激励的一般过程提供了一个总体理论方法框架。 波特-- 劳勒的综合型激励模式的内容 波特-- 劳勒模型认为,工作绩效是一个多维变量,它除了受个人努力程度决定外, 还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1) 个人的能力和素质,(2) 外在的工作条件与环境的限制,(3) 个人对组织期望的理解程度, (4)对奖酬公平性的感知。波特和劳勒认为:组织在设置了激励目标、采取了激励手段, 不一定就能获得组织所需的个人行动和努力, 并使组织内的个人满意。而组织要形成:努力程度T工作绩效—内、外在

激励机制模型与措施

激励机制模型与措施 一、激励理论模型 1.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A·H·Maslow) 各需求包括: ●生理的需求。如衣、食、睡、住、水、行、性 ●安全的需求。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失业和丧失财产 ●社交的需求。如情感、交往、归属要求 ●被尊重的需求。如自尊(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独立和自由的),受人尊重(有威望、被赏识、受到重视和高度评价) ●自我实现的需求。其特征是自发性的、集中处理问题、自立的、有不断的新鲜感、幽默感、浓厚兴趣、不受束缚的想像力、反潮流精神、创造力、讲民主的性格 在某一阶段上,人的多种需求并存,但只有一种需求取得主导地位。 在不同时期,需求结构在动态变化,大致是逐步从低到高、从外部向内部满足。 满足上行机制:尚未满足的较低层需求总是主宰的,只有在满足它之后,紧邻的高一层需求才被激活成为主宰。 挫折下行机制:高一层需求在未得到满足、受到挫折后,低一层次的需求重新成为主宰。 2.激励因素(内在因素)保健因素(外在因素) 工作成熟感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 工作中的信任和赞赏监督 工作本身挑战性和兴趣薪资 工作职务的责任感人际关系 工作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或条件 个人升迁机会工作安全感 职务、地位 个人生活 激励因素为满意因素,有了它便会得到满意和激励。 保健因素为不满意因素,没有它会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 3.公平理论(美国J.S.Adams,1963) Oa Ob Ia Ib Oa为当事人的工作所得、奖酬, Ia为当事人的工作付出、投入, Ob为参照对象的工作所得、奖酬, Ib为参照对象的工作付出、投入。 (1)当以上公式两侧相等时,当事人感到公平; (2)当以上公式左侧大于(〉)右侧时,当事人感到占了便宜,行为有: 当事人产生歉疚感,从而更努力工作。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

波特—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对人类动机激发的研究由来已久,曾在古希腊以前就有人用享乐主义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解释。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人类动机的研究也不断地向前发展,现代心理学家更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激发动机的理论,其中最为最典型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弗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着眼于行为结果的“强化”激励理论。这些激励理论,都是从不同的侧面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激励问题,使激励理论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波特—劳勒综合激励理论则在概括和总结以上几种理论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类在激励中的心理过程。 爱德华·劳勒(Edward https://www.360docs.net/doc/8b12848728.html,wer,Ⅲ),是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大师,他曾被《人力资源主管》杂志评为“人力资源领域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他在美国的布朗大学获学土学位,随后又在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后来在密歇根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和社会研究所组织行为室主任。他还是西雅图的巴特勒纪念研究所人类事务所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劳勒对工作激励和工作条件的质量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和专著,其中最为著名的有:1966年发表的《经理人员对他们报酬实际如何确定以及应当如何确定所持的态度》;1967年,在《工业关系》的杂志上发表了与莱曼·波特和著的《工作绩效对工作满意感的影响》及后来又合发的《以往对有效管理的看法》,在这两篇文章中,波特和劳

勒系统地阐明了他们对工作激励问题的观点。 莱曼·波特《Lyman W.Porter》也是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他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并在耶鲁大学管理科学系任访问教授一年。后来,他又来到加州大学,并任管理研究院任院长和管理及心理学教授。除了前面提到的与劳勒和著的专著以外,他还于1961年发表了《关于中下层管理人员工作中感受到的需要满意感的研究》等著作。波特—劳勒的斯望激励理论是他们在1968年的《管理态度和成绩》一书中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提出,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界普遍认为这一理论更能全面地反映出人们在激励中的心理过程。 波特--劳勒的综合型激励模式提出的理论背景 波特--劳勒的综合型激励模式是在弗隆的期望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弗隆是美国著名的心理科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他在1964年首先提出了激励过程中的期望理论,之后又做出了简化的期望模式。如图: 这一模型在当时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较有应用价值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思路。弗隆模型的基本观点就是激励的强度取决于个人通过

由罗宾斯综合激励模型谈企业激励机制

M arket modernization中央级?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2005.4商场现代化?学术版 159 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的研究发现,按时计酬制度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激励,仅能需发挥潜能的20%~30%;如果受到激励,同样的人可发挥出潜能的80%~90%,甚至更高。这里,其中的差距系激励的作用所致。所以,人的工作成绩与个人能力和激励三者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 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水平) 有关激励的理论很多,各自的侧重点和角度也不同,在管理中如何系统地加以运用就是罗宾斯综合激励模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罗宾斯综合激励模型 1.个人努力首先受机会的影响。机会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努力的方向和程度。2.个人目标的影响。人的动机性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它决定了人行为的方向。因此,在组织管理中必须重视目标对行为的指导作用。3.从个人能力与绩效之间关系来看,个人的努力能否实现目标,能否得到预期的绩效,有赖于个人的能力与绩效评估系统的公正性、客观性。因此,知人善任、公平、公开地评估员工的绩效对组织成员努力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4.就绩效与奖励之间的关系而言,若个人感到自己所得的奖励来自于自己的绩效,奖励将取得很好的效果。奖赏的内容与程度也会对绩效起到强化作用。奖赏的公平性也会影响其效果,从而影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5.从组织奖赏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来看,若奖赏符合个人需要,实现了个人目标,个人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6.对于高成就需要的员工而言,从个人努力到个人目标的飞跃就是最好的奖励。如从事的工作能给他们提供个人责任、反馈和中度的冒险,他们就能够在内在激励的推动下努力工作。 通过对罗宾斯综合激励模型的分析,结合我国目前企业激励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激励形势单一,重物质轻精神;激励措施针对性不强;激励不公;力度不够;忽视对员工的培养训练和保障等),我认为,激励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二、激励的基本原则1.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激励机制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指公司的管理层在实施激励手段和方式时要注意给予员工心理和生理上的公平感,使之在某一层面上得到相应的满足。这就要求在激励的 由罗宾斯综合激励模型谈企业激励机制 李凤莲 徐竞 山东轻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试图以罗宾斯综合激励模型为基础,探讨我国企业激励机制问题。阐述了激励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公平原则、按劳分配原则、时机、力度和频率原则以及差别激励原则等,在此基础上,从目标激励、目标考核评价体系、薪酬制度、奖惩机制以及激励方式五个方面提出了企业激励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激励模型 公平原则 目标激励 差别激励 商场现代化?制度建设

组织行为学激励模型

波特劳勒激励模型 ①个人的努力程度②通过努力取得的工作绩效③得到奖励④得到满足⑤满足程度的反馈 综合激励模型的特点 1、“激励”导致一个人是否努力及其努力的程度; 2、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具体地讲,“角色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将自己的努力指向正确的方向,抓住了自己的主要职责或任务;

3、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的、物质的奖励。当职工看到他们的奖励与成绩关联性很差时,奖励将不能成为提高绩效的刺激物; 4、奖惩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被激励者认为获得的报偿是否公正。如果他认为符合公平原则,当然会感到满意,否则就会感到不满。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满意将导致进一步的努力。 5、努力来自于报酬、奖励和价值,以及个人认为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受到奖励的概率,察觉出来的努力和奖励的概率也受过去经验和实际绩效的影响。 这种模式的具体内容是,一个人在作出了成绩后,得到两类报酬。一是外在报酬,包括工资、地位、提升、安全感等。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外在报酬往往满足的是一些低层次的需要。由于一个人的成绩,特别是非定量化的成绩往往难于精确衡量,而工资、地位、提升等报酬的取得也包含多种因素的考虑,不完全取决于个人成绩,所以在图中用了一条曲折的线把成绩与外在报酬联系起来,表示二者并非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另一种报酬是内在报酬。即一个人由于工作成绩良好而给予自己的报酬,如感到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对自我存在意义及能力的肯定等等。它对应的是一些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而且与工作成绩是直接相关的,是不是“内在报酬”与“外在报酬”就可以决定是否“满足”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注意到,在其间必然要经过“所理解的公正报酬”来调节。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把自己所得到的报酬同自己认为应该得到的报酬相比较。如果他认为相符合,他就会感到满足,并激励他以后更好地努力。如果他认为自己得到的报酬低于“所理解的公正报酬”,那么,即使事实上他得到的报酬量并不少,他也会感到不满足,甚至失落,从而影响他以后的努力。 波特一劳勒期望激励理论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是非常有影响的激励理论,在今天看来仍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设置了激励目标、采取了激励手段,就一定能获得所需的行动和努力,并使员工满意。要形成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并从满足回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取决于奖励内容、奖惩制度、组织分工、目标导向行动的设置、管理水平、考核的公正性、领导作风及个人心理期望着多种综合性因素。 4综合激励模型的因素 波特和劳勒认为,在内容激励和过程性激励因素之外,从激励开始到工作绩效之间有三个因素非常重要。 (1)能力和素质。一个人的能力对完成任务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作为管理者必须要慧眼识才,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长处的岗位上,如果放错了岗位,不仅浪费了人才,还直接导致不良的工作效果。 (2)工作条件。选好人才后,还必须要为其发挥才干创造必要的条件,配备必要的资源。 (3)角色感知。为了让职工做出优异的绩效,作为管理者必须要帮助职工充分了解该角色、该岗位或者该项任务对他的具体要求,也就是说,让职工充分地把握好岗位的目的和要求。 ((1)个人的能力和素质,(2)外在的工作条件与环境的限制,(3)个人对组织期望的理解程度,(4)对奖酬公平性的感知)

员工激励机制(模型)

员工激励机制 一、激励理论模型 1. 需求层次理论----各需求包括: ●生理的需求。如衣、食、睡、住、水、行、性 ● 安全的需求。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失业和丧失财产 ● 社交的需求。如情感、交往、归属要求 ● 被尊重的需求。如自尊(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独立和自由的),受人尊重有威望、被赏识、受到重视和高度评价) ● 自我实现的需求。其特征是自发性的、集中处理问题、自立的、有不断的新鲜感、幽默感、浓厚兴趣、不受束缚的想像力、反潮流精神、创造力、讲民主的性格 --在某一阶段上,人的多种需求并存,但只有一种需求取得主导地位。 --在不同时期,需求结构在动态变化,大致是逐步从低到高、从外部向内部满足。 --满足上行机制:尚未满足的较低层需求总是主宰的,只有在满足它之后,紧邻的高一层需求才被激活成为主宰。 --挫折下行机制:高一层需求在未得到满足、受到挫折后,低一层次的需求重新成为主宰。 2. 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内在因素)保健因素(外在因素) 工作成熟感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 工作中的信任和赞赏监督 工作本身挑战性和兴趣薪资 工作职务的责任感人际关系 工作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或条件

个人升迁机会工作安全感 职务、地位 个人生活 --激励因素为满意因素,有了它便会得到满意和激励。 --保健因素为不满意因素,没有它会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 3. 公平理论 Oa+Ob比Ia+Ib Oa为当事人的工作所得、奖酬,Ia为当事人的工作付出、投入,Ob为参照对象的工作所得、奖酬,Ib为参照对象的工作付出、投入。 (1)当以上公式两侧相等时,当事人感到公平; (2)当以上公式左侧大于(〉)右侧时,当事人感到占了便宜,行为有: --当事人产生歉疚感,从而更努力工作。 --当事人心安理得。 (3)当以上公式左侧小于(〈)右侧时,当事人感到吃了亏,行为有: --当事人争取更多的奖酬、待遇。 --当事人减少自己投入努力,如迟到早退、怠工、出废品、浪费原料、放弃责任。 --当事人想方设法把参照者的奖酬待遇拉下来。 --当事人想要参照者工作干得更多。 --参照者心理上调节对这些变量的认识(类似于用阿Q精神),使之平衡。 --改变参照对象,求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慰效果。 --在企业没法达到公平感觉时,当事人辞职,另谋高就。 (4)公平感觉纯粹是主观、心理上的反应。在现实中,人们常常高估自己的投入贡献,低估别人的投入贡献,从而造成观察问题的系统偏差。 4. 综合激励模式(Potter和Lawlor) 二、激励措施 平台方案1:目标激励

“智猪博弈”模型对员工激励机制的启示

内容摘要:在现代企业中,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而企业能否成功地对员工实施激励,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市场竞争地位。本文以企业的激励机制为背景,通过对“智猪博弈”模型及其改进的分析,将其与企业激励机制相结合,最后得出改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激励机制“智猪博弈”模型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激励是人力资源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目的是正确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下去。可见,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背景 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与员工密不可分的。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这一方面,激励机制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笔者针对某企业对其员工进行的调查研究,得出该企业现有的激励机制的优势与劣势。 (一)企业激励机制的优势 1.大量的员工培训。该企业对入职员工进行大量的入职培训,让员工掌握岗位最基本工作技能与操作,以便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2.培训结果与晋升挂钩。该企业对入职员工培训后,对其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成绩好的员工被任为助理。 (二)企业激励机制的劣势 1.工资过低。该企业的员工包括管理层、月薪工和时薪工三种。其中,月薪工和时薪工的工资都偏低,特别是时薪工。 2.没有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年度评估后,没有给出员工具体的方向,使得评估的作用发挥不大。同时因为绩效考评没有和薪酬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绩效考评的激励作用也不明显。 总的来说,员工出勤率、工作效率都相对比较低,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原有的激励机制并不够完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笔者试从“智猪博弈”模型的构造与改进的分析中,得出改善该企业的时薪工激励机制的措施。 “智猪博弈”模型构造 博弈论是研究各个理性决策主体在其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决策均衡问题,它是有关一个主体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的模型即“智猪博弈”模型,其博弈的结果和策略对企业的激励机制很有启示。 (一)“智猪博弈”模型 “智猪博弈”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一个按钮,控制着猪食的供应。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按动

激励模式与模型

激励模式与模型 团体奖励计划 团体奖励计划主要包括节约成本为基础的团体奖励和分享利润为基础的团体奖励,具体如 1、斯坎伦计划的计算公式: 员工奖金=(标准工资成本-实际工资成本)*分享比例 =(基期或目标的斯坎伦比率*当期产品销售价值-实际工资成本)*分享比例 =(基期或目标的斯坎伦比率-当期的斯坎伦比率)*当期产品销售价值*分享比例 斯坎伦比率=劳动力成本/产品销售价值 其中,产品销售价值是销售收入和存货价值之和,劳动力成本一般指工资总额。当斯坎伦比率较小时,说明劳动力成本较之于产品销售价值较低。斯坎伦比率越小,表示劳动力成本获得了越多节省,节省出来的收益就可以作为奖金分配给员工。 例:某企业2016年产品销售价值为200万元,薪酬总额为58万元,2017年的产品销售价值为210万元,薪酬总额为55万元,设定收益分享比例为75%,则: 员工所得奖金=「210*(58/200)-55」*75% =(60.9-55)*75% = 4.425(万元) 2、拉克计划 拉克计划鼓励员工参与,并用货币奖励鼓励员工参与,它贯穿了以收益附加值作为计算奖金基础的思想。计算公式: 员工奖金=(当期的拉克比率-期望或目标的拉克比率)*当期的雇佣成本*分享比例 拉克比率=增加值/计划参与人的雇佣成本 增加值=经销售额-原料成本、购买供给和服务的成本,计划参与人的雇佣成本包括薪金、工资、工资水平和边缘薪酬 拉克比率越大,意味着增加值相对于总雇佣成本来说就越大,因而对公司越有例。 例:2017年某企业的净销售额是850万元,该企业支付了250万元购买原材料,100万元购买企业的其他供给,150万元购买了一些服务性项目,该企业2017年增加的价值是350万元。2017年的总雇佣成本为180万元,经过计算,拉克比率为1.9。 2018年4月该企业的经营如下:企业的增加值为28万元,总雇佣成本为15万元,经过计算,

综合激励模型简介

综合激励模型简介 这是1968年美国行为科学家爱德华·劳勒和莱曼·波特在《管理态度和成绩》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是外部刺激诱因,个体內在因素,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的相互作用统一过程。不同类型的激励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该模式不仅说明了激励模式的各个因素,特別是它将內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结合在一起,并在传统的报酬与满足感之间引进了“公平的报酬”这个中间变量,揭开了员工在获得奖酬后仍然不感到满足的原因。图如下P311 综合激励模型的基本内容 在这个模式中,波特与劳勒把激励过程看成外部刺激、个体内部条件、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一般人都认为,有了满足才有绩效。而他们则强调,先有绩效才能获得满足,奖励是以绩效为前提的,人们对绩效与奖励的满足程度反过来又影响以后的激励价值。人们对某一作业的努力程度,是由完成该作业时所获得的激励价值和个人感到做出努力后可能获得奖励的期望概率所决定的。很显然,对个体的激励价值愈高,其期望概率愈高,则他完成作业的努力程度也愈大。同时,人们活动的结果既依赖于个人的努力程度,也依赖于个体的品质、能力以及个体对自己工作作用的知觉。一个人在作出了成绩后,得到两类报酬。一是外在报酬,包括工资、地位、提升、安全感等。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外在报酬往往满足的是一些低层次的需要。另一种报酬是内在报酬。即一个人由于工作成绩良好而给予自己的报酬,如感到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对自我存在意义及能力的肯定等等。它对应的是一些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而且与工作成绩是直接相关的。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还进一步分析了个人对工作的满足与活动结果的相互关系。他们指出,对工作的满足依赖于所获得的激励同期望结果的一致性。如果激励等于或者大于期望所获得的结果,那么个体便会感到满足。如果激励和劳动结果之间的联系减弱,那么人们就会丧失信心。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的是: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的、物质的奖励。当职工看到他们的奖励与成

如何构建激励机制模型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才战略在企业竞争优势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是决定企业总体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核心因素之一,他们主要参与公司决策、战略的制定和监督执行工作,如果工作积极性不高,会严重影响企业效益的提高,制约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人员激励模型的运用,可以指导有效地指导企业激励员工。因此,如何激励中高层管理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为企业创造出最大经济价值,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华恒智信分析员基于多年的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成果,对如何构建企业中管理人员激励模型进行深入探讨,从薪酬激励、绩效考核和授权等多个方面提出性意见。 1.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 提高薪酬水平是也是一种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员工激励手段,但是在提高薪酬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薪酬结构的设计,尤其是对中高层管理人员,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可以提高薪酬激励的效用。最常用的方法是建立“宽带薪酬”制度,扩大薪酬范围,适当提高绩效奖金等浮动性薪酬所占的比例,将其与工作业绩挂钩,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大多数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是企业的核心人才,为了更好地留用核心人才,需要加强对他们的长期激励作用。企业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所追求的目标不一样,股东希望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而高层管理人员则希望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需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引导和限制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使其和股东的利益追求尽可能趋于一致,而股权激励就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股权激励可以有效防止高层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降低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失率,对引导其长期行为具有较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而股权激励最常用的方法是“股票期权”和“经营者持股”,很多国际知名企业都采用这种薪酬激励模式,来提高高管人员的企业忠诚度和责任感,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益,取得显著成效。 2.注重非物质激励 对于提高中高层管理人员薪酬体系的激励效用,还可以采用非物质激励的方法,如加强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荣誉激励,评选企业年度先进人物,授予管理创新荣誉称号等等。公司在授予荣誉称号时需要灵活多变,充分认可管理人员的突出贡献。通过荣誉激励手段,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就感,提高工作动力,同时对与其他管理人员来说也是很好的学习榜样,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工作。 3.充分授权

史上最全股权激励方案(中篇:10D模型)

史上最全股权激励方案(中篇:10D模型) 一定:股权激励的目的 股权激励的目的要明确,不应是赶潮流与模仿,目前有较多中小企业主认为股权激励能够有 效激励员工,把自己企业没有做大做强的原因归集到没有做股权激励,草率的实施股权激励,反而达不到效果,因此中小企业主必须搞清公司做股权激励的目的是什么。 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或者同一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有些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对企业整体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的管理骨干和核心技术人员;有些企业是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潜力,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有些是为了回报老员工,使他们甘为人梯、扶持新人成长,有些或者是以上几个目的的综合。 具体到企业,应明确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目的,这是企业制定股权激励计划的第一要素,也 是最重要的一步。明确了目的也就知道了激励计划所要达到的效果,接下来才能够据此选择 合适的激励模式,确定相应的激励对象和实施程序。明确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目的,很有必 要对公司及高管做充分的调研,其中包括高管的深度访谈、关键核心员工调研访谈、其他利 益者的调研访谈、必要时借助于无记名的线上调研问卷。

股权激励的制定需要遵守如下几大基本原则: 原则一:为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服务,股权激励的核心在于激励未来,其激励的模式与方法要服务于公司发展战略,并且根据具体业务制定合适性的激励模式及对应的考核方式。 原则二:以公司业绩增长为前提,业绩的增长是激励的前提,但业绩不一定是净利润的增长为单一目标,可能会侧重合同订单的签署、销售额的增长、或者其他指标如用户的增长等。 原则三:业绩为导向为主同时兼顾稳定和吸引人才,关键核心人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股权激励一方面需要激励人才,并且需要稳定人才及吸引外部人才的加盟。以股权激励方式的中长期激励,有助于培养公司人才的当家作主的企业文化,并且对于留住人才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跳槽及离职具有较大的机会成本)。 原则四:激励与约束并重,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周全考虑,股权激励在注重激励的同时也是对激励对象的约束,拟激励对象签署股权激励协议后,可获得未来预期收益也同时承担了公司业绩及个人业绩考核承诺及离职惩罚性约定的约束。 原则五:激励实现梯度与差异化,两个方面,一是公司做股权激励不是一次性做完就ok,也是通过这个激励制度持续的激励公司现有人员和未来引进人员,股权激励在公司层面最好通过多批次去实施,让后面的人有机会参与,进而提高激励性。二是针对激励的个人激励数量和规模应该根据岗位和业绩贡献大小拉开差距,而不是很多企业老板认为不好平衡这些老员工的分配就平均分配,在数量和规模的平均的分配反而是最大的不公平,会挫败有贡献和能力的核心人才。正是因为分配的不公平导致很多企业股权激励做完后有不少核心高管的离职,正所谓应了“患不寡而患不均”古话。 原则六:考虑与资本市场对接,股权核心价值在于其股权增值和兑现,公司的股权在进入资本市场基本能实现较大的增值,我们设计股权激励方案需要充分考虑与资本市场对接,如成熟企业在ipo前股权激励需要重点考虑股权激励模式及股份支付的影响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