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创作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

狄更斯的创作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
狄更斯的创作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

狄更斯的创作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

早期:这一时期,作者在揭露社会矛盾方面不断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越来越深刻。但作品的基调仍是乐观主义的,反面人物大多被漫画化,而矛盾总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内部得到解决。

国外旅行时期:国外旅行时期(1841~1847)虽然狄更斯在早期的作品中已对资本主义采取了批判态度,但他认为英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可以按照美国的榜样进行改良。1841年他去美国旅行,对美国也感到失望。

后期:后期(1848~1861)这是狄更斯创作的繁荣时期。由于英、法革命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更加嚣张,狄更斯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更加广阔。他着力描写小人物的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乐观主义精神已被沉重、苦闷的心情和强烈的愤懑所代替。这时主要的作品有《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和《远大前程》等。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断深化;艺术风格也有了与前不同的特色。作者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表现人物的特征;在着力描写小人物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的同时,对资产阶级的罪恶和惨无道的社会制度作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概括。这一时期狄更斯的艺术风格也有所丰富与发展,他的作品中幽默与讽刺逐渐减少,感伤、压抑的情绪和紧张的戏剧情节却占了上风。

晚期(1861~1870)狄更斯晚年的处境非常不幸。由于辛勤的写作而损伤了健康,与妻子的不和使他的心情十分沮丧;同时他又感到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深重,因此,以近乎绝望的心情写完最后一部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他把英国社会比做一个巨大的垃圾堆。亨利·詹姆斯曾说《我们共同的朋友》是狄更斯作品中最失败的一部,“它缺乏鼓舞人心的人和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已陷于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而走向毁灭了。

《荒凉山庄》中狄更斯文学叙事写作手法解读

《荒凉山庄》中狄更斯文学叙事写作手法解读 引言 《荒凉山庄》作为狄更斯最长的作品之一,在文章的创作中,以错综复杂的情节展示了在当时英国社会中法制与司法的黑暗,这部小说也是狄更斯艺术创作成就的一种体现,虽然不能算作是狄更斯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但这部小说中体现的社会背景和狄更斯的艺术创作手法却是十分明显的,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荒凉山庄》中,狄更斯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形象以及繁复的故事情节,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来铺展情节,实现了将作品中所有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有效糅合的目的,去看他时,恰好落入了图金霍恩设下的圈套,也证明了他的猜疑,图金霍恩利用各种手段收集了相关的证据,并且还告知德洛克夫人不要试图毁坏德洛克爵士的名声,但是曾经被图金霍恩收买的家庭女仆由于和他发生了矛盾,将法律顾问暗杀了而且女仆还将整件事情都嫁祸给德洛克夫人,夫人最后选择离家出走,在心力交瘁的时候,她最终在霍顿的墓旁去世。警探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找到了杀死法律顾问的凶手,也找到了德洛克夫人的尸体,夫人的往事也浮出水面,但是爵士对夫人仍然深爱着,最终也得了疾病,从此,这个切尼斯山庄也开始凋零。 另外一个荒凉山庄的主要线索就是贾迪斯案。这个山庄的主人是贾迪斯,他和他的两个监护人是一件遗产案的当事人,由于当时社会中司法制度的不完善,贾迪斯案迟迟没有了结,贾迪斯对大法官的腐败深有了解,所以他对案件几乎是不抱希望的。理查德和婀达是贾

迪斯的监护人,两个人是彼此相爱的,贾迪斯也想撮合他们两个,但是由于理查德被案件牵绊,投身于案件的陷阱和泥沼中,最后由于财产被诉讼耗光,无奈之下,理查德去世,留下了婀达和一个没有出生的孩子。埃丝特,也就是德洛克夫人的私生女,也是贾迪斯的监护人,埃丝特的姨妈在临死之前将她托付给贾迪斯,埃丝特生活在荒凉山庄中,是山庄的管家,跟婀达十分要好,她是位热心的姑娘,时常帮助周围的人做好事,阿伦伍德科特出现的时候,埃丝特渐渐喜欢上这个人,但是在一次帮助人的时候,埃丝特染上了天花,而且加上对自己身份的了解,最后她决定忘记阿伦,所以当贾迪斯向埃丝特求婚的时候,她无奈地答应了。但是贾迪斯最后还是发现了埃丝特和阿伦之间有深厚的感情,最终他决定成全两个人,找了一个地方安置他们,这也是一个荒凉山庄。后来埃丝特和阿伦、贾迪斯以及婀达在两个不同的荒凉山庄中过着宁静的生活。 二、《荒凉山庄》的文学叙事技巧分析 (一)不同叙事人称之间的结合促进故事主线的结合 本来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故事,要建立一定的联系,必然需要一个连接点,《荒凉山庄》中的两个故事的连接点,就是女主人公埃丝特。在小说中,每一个叙事者都对故事中主人公行动的一部分进行讲述,以此构筑一个完整的故事。比如,在对埃丝特的身份进行揭露的叙述中,一共有三十六章都是在为这个主题服务,其中大部分都是利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来揭示她的身份,只有五分之一的部分是埃丝特的自述,在大法官庭案中,大部分都是由埃丝特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

狄更斯简介

狄更斯诞辰200周年,最好的纪念方式或许是回头重看他的作品 狄更斯的生命不长,只有58年,但密度很高——他在生命期限内所作的创造依然热热闹闹地影响着今天的世界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赵菲菲发自北京 2012年2月7日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人们首先注意到谷歌首页的“涂鸦”(Google Doodle):一幅有瓷器般质感的精致画面,几个形态各异的小人儿——他们出自狄更斯笔下,包括《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远大前程》中的埃斯特拉和《圣诞颂歌》里的斯克鲁奇。狄更斯还得到另外一项“数字致敬”:英国华威大学决定推出一个移动应用程序,让用户可以阅读狄更斯小说,并通过相关的播客、文章和视频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 2月7日那天,伦敦和狄更斯出生地普茨茅斯都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查尔斯王子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狄更斯墓献花并发表讲话说,狄更斯“始终是最伟大的英语作家之一,用天才的想像力为社会正义激情战斗”。英国文化协会还组织了长达24小时的全球“朗读马拉松”,从狄更斯作品中截取24段文字,在澳大利亚、伊拉克、中国、巴基斯坦等国接力朗读。 维多利亚时代的披头士 英国媒体对狄更斯的热情溢于言表。罗伯特·道格拉斯·菲尔赫斯特的《成为狄更斯》和克莱尔·托玛琳的《狄更斯的一生》相继出版。关于狄更斯的报道也四面开花。《卫报》的一篇文章说,斯克鲁奇是“我们最喜爱的狄更斯笔下人物”。《每日电讯报》宣布狄更斯是“我们第一个也是最喜爱的文学超级明星”。《每日邮报》则声称狄更斯是爱情骗子,文章题目抓人眼球:《狄更斯的黑暗内心:这位作家如何虐待妻子并引诱比他年轻26岁的女人》。 如此热闹的气氛和狄更斯倒很相宜。狄更斯是不甘寂寞的人。他不仅是作家,也是公众人物。他热爱戏剧,钟情表演,常常为公众朗读作品。他被视为那个时代最出色的餐后演讲者和业余演员。《狄更斯和流行娱乐》一书的作者保罗·施利克把他1842年初次访问美国时的情景与100多年后披头士乐队造访纽约的盛况相比。波士顿大学教授纳塔丽·麦克奈特说他是“史上第一个流行文化名人”。她说,狄更斯在波士顿访问时被尾随,粉丝们想法设法去看他住过的酒店房间,还试图从他的外套上揪下一撮毛来留作纪念。 西方最热闹的节日圣诞节也是狄更斯的“发明”——不是那个宗教节日,而是围绕这个节日的流行文化气氛。19世纪初,圣诞节几乎变得“不值一提”。比如,英国保守党的卡尔顿俱乐部在圣诞节当天还安排工作会议。狄更斯1843年出版的《圣诞颂歌》取得轰动,这本书让人们哭,也让人们笑。小说《名利场》的作者威廉·萨克雷说,《圣诞颂歌》“在整个英国激发了热情好客的精神,让圣诞节点起无数温情的炉火,人们挥洒善意,畅饮美酒,火鸡被宰杀,牛肉被烤制……”因为狄更斯,圣诞节变成了最欢乐团圆的日子。人人都说的Merry Christmas也出自《圣诞颂歌》。 英国记者克里斯托弗·希金斯把狄更斯对“生日庆典”的热爱归结为童心。狄更斯不仅保持了童心,更洋溢着儿童般原始的生命力。他写了14部半小说,创造了900多个人物,同时还设立并主编若干报纸杂志,当记者,写文章,经营戏剧演出,做慈善,致力于社会改革,创办并经营一家风尘女子收容所,跟出版商吵架,出国旅行,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让妻子生了10个孩子,搞婚外恋,每天晚上散步数英里以平静“发烧的灵魂”……他的生命不长,只有58年,但密度很高。 四海之内皆兄弟 狄更斯在1858年写给朋友威尔基·柯林斯的信中说:“一切正在发生的事情都毫无疑问地表明,你不能把世界拒之门外;你身处这个世界,属于这个世界,你必须与之交融,充分利用这个世界,也充分利用自己。”所以,狄更斯敞开大门,欢迎所有人,欢迎英雄,也欢迎恶棍,尽管走进门来的大多是存在各种性格弱点、命运多舛但仍然努力活下去的普通人:孤儿皮普,律师卡尔顿,教唆犯费金,教员尼克尔贝,方头方脑的葛雷硬,一毛不拔的斯克鲁

直属北语19春《外国文学史》作业_4

单选题 1(4分) : 劳伦斯的成名作是()。 A: 《儿子和情人》 B: 《虹》 C: 《恋爱中的女人》 D: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2(4分) :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题是()。 A: 封建文学 B: 教会文学 C: 民间文学 D: 人文主义文学 3(4分) : 贺拉斯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是()。 A: 《诗学》 B: 《诗艺》 C: 《讽刺诗》 D: 《颂歌集》 4(4分) : 《毛猿》的副标题是“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其主题是()。 A: 表现人丑恶的私欲 B: 对人的价值的思考 C: 人与人的冲突 D: 表现作者无所顾忌的反抗精神 5(4分) : 《基督山伯爵》的作者是()。 A: 司各特 B: 大仲马 C: 小仲马 D: 缪塞 6(4分) : 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所表现的是()。 A: 青年人冲破阻力,追求爱情自由的胜利 B: 贵族沙龙咬文嚼字、故作风雅的丑态 C: 贵族勾心斗角 D: 资产阶级的种种丑恶 7(4分) : ()奠定了马尔克斯在拉美文学界的重要地位。 A: 《百年孤独》 B: 《家长的没落》 C: 《周末后的一天》 D: 《枯枝败叶》 8(4分) : ()取材于18世纪俄国的普加乔夫起义,以主人公格利涅夫的遭遇为线索,刻

画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性格。 A: 《上尉的女儿》 B: 《叶甫盖尼奥涅金》 C: 《钦差大臣》 D: 《巴马修道院》 9(4分) : 马克.吐温用哪篇小说为“美国的民主”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A: 《加利维拉县驰名的跳蛙》 B: 《傻子出国旅行记》 C: 《竞选州长》 D: 《汤姆.索亚历险记》 10(4分) : 构成堂.吉诃德性格喜剧性的主要因素是()。 A: 他对社会的冷嘲热讽 B: 他企图恢复过时的骑士精神 C: 他立志铲除人间罪恶却屡遭失败 D: 他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11(4分) : 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 A: 《玛丽.巴顿》 B: 《名利场》 C: 《简.爱》 D: 《呼啸山庄》 12(4分) :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代表作品是()。 A: 《理想国》 B: 《伊安篇》 C: 《诗学》 D: 《诗艺》 13(4分) : 唯物主义美学观“美是生活”出自()。 A: 《文学的幻想》 B: 《艺术的概念》 C: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D: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14(4分) : 艾略特创作的成为现代派诗歌的一部里程碑的作品是()。 A: 《荒原》 B: 《空心人》 C: 《三位圣贤的旅程》 D: 《四个四重奏》 15(4分) : ()强调了理性对感情的最终胜利。 A: 《费德尔》

狄更斯作品

狄更斯作品: 《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08 石幼珊译 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描述法国大革命一部大时代长篇历史小说,“双城”分别指的是巴黎与伦敦。后来被改编拍摄了多个版本的电影。作品写于作者的晚年,构思巧妙,表达了作者深邃的人道主义情怀,对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过度杀戮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同时,小说也因法国大革命的一些描述备受争议。 《大卫·科波菲尔》查尔斯·狄更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06 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一八四九至一八五O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自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匹克威克外传》查尔斯·狄更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张万敏、高山译 是十九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狄更斯的成名作,1836年出版。是一部流浪汉小说体裁的作品,全书通过匹克威克及其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系列遭遇,描写了当时英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该书是狄更斯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无可争辩地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作。

《雾都孤儿》查尔斯·狄更斯新世纪出版社1998年叶盛柏、吴雪霜译 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本书揭露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与犯罪等。本书曾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及舞台剧。世界知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于2005年也曾将此书拍成电影。 《远大前程》查尔斯·狄更斯译林出版社1996年罗志野译,《远大前程》,又译《孤星血泪》,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晚年写成的教育小说。故事背景为1812年耶诞节前夕至1840年冬天,主角孤儿皮普(Pip)以自传式手法,叙述从7岁开始的三个人生阶段。此小说贯切了狄更斯文以载道的风格,透过剧中孤儿的跌宕起落,表达他对生命和人性的看法。该小说自1860年12月到1861年8月连载于作者制作的周刊《一年四季》,百年来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舞台剧。 《艰难时世》查尔斯·狄更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07

外国文学史之狄更斯

外国文学史之狄更斯 一、狄更斯三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及创作特点: 1、第一时期:狄更斯接连发表了《匹克威克外传》《奥立佛·退斯特》《老古玩店》等5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成名作。小说以退休商人匹克威克先生以及其它的几个朋友的游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反映了当时英国广泛的社会生活。 2、第二时期:狄更斯创作了《马丁·瞿述维》《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等6部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圣诞故事集》、特写集《访美札记》等。《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3、第三时期:狄更斯创作了《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等4部长篇小说。 二、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 狄更斯小说的思想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但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人道主义。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提倡与弘扬宽恕、博爱之类的伦理道德,并对人性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与出发点,宽恕、爱、和解等道德信条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而社会批判则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进行观察和评价的结果。 三、《双城记》的主要人物形象: 1、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人道主义的典型。青年时期的梅尼特医生正直高尚,他亲眼目睹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虐杀农民的惨案,为了求得良心的安宁,写信向朝廷告发,反而被侯爵兄弟关进巴士底狱。长期的监禁使他丧失了理智。出狱后,在女儿的照料下,医生恢复了理智,精神也产生了升华。他明知达尔那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代,可是为了女儿的幸福,扔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因为他有了新的信仰,要为爱、为别人的幸福而活着。法国大革命中,他一面营救女婿,一面一视同仁地位监狱中所有的人看病,包括囚犯和看守。这时,他已成为仁爱和宽恕的化身。 2、卡尔登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聪明有才气,然而不善专营,缺乏在当时社会必不可少的“精明”,因而默默无闻。卡尔登有美好的情感,但社会注重的是金钱和成功。卡尔登厌恶这个社会,然而无法逃避它,更无法改变它,他只好借酒消愁,自暴自弃,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出于“大爱无私”的崇高境界,他主动退出了情场的角逐,并发誓为了露茜一家的幸福不惜牺牲。最后,他替代尔那上了断头台,把利他主义发展到了顶峰,放射出基督般的光辉。 3、厄弗里蒙地侯爵是反动贵族的典型。他视下层人民为草芥,作恶毫无顾忌。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害死了农妇一家5口人。他压死平民的孩子,却反而责怪孩子的父母没把孩子管好,惊吓了他的马。他顽固坚持贵族特权,愿意为此付出生命。为了防止侄儿代尔那做出有损家族利益的事,他甚至想把侄儿投入监狱。只是因为这时他已失宠,计划才未能实现。最后死于革命党人之手。 4、得伐石太太是革命群众的代表。她就是被侯爵兄弟孽杀的农妇的小妹妹,由于这样的出身,他与贵族阶级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革命前,她一面与丈夫经营小酒馆,一面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革命爆发时,她积极参与了攻打巴士底狱的战斗。革命胜利后,她积极投入了巩固胜利果实的斗争,同时执著地向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代代尔那及其家人复仇。她不仅要杀死早已放弃贵族特权的代尔那,而且要杀死他的妻子和女儿,甚至连坐过巴士底狱的梅尼特也不愿被放过,最后被自己的手枪打死。这表明,作者同情她的遭遇,赋予她坚定、冷峻的性格,但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否定了作为革命者的得伐石太太,因为她那残忍的复仇大大超过了必要的程度。 四、《双城记》的思想内容:

四年级下册语文讲义-语文能力拓展: 欧洲文学导读 狄更斯 全国通用

狄更斯 狄更斯(1812 - 1870)19 世纪英国批判现实 主义小说家,童年时曾做过童工,其作品中创作的儿童 形象与其童年经历联系紧密。 代表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双城记》、《远大前程》等,注意描写社会底层“小 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黑暗复杂的社会现实。 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 ——林纾 知识链接 上帝的玩笑 狄更斯对童年题材和儿童主人公的热衷超出了任何一位英国作家。从《雾都 孤儿》到《远大前程》,在这25 年的创作中,他倾向于把主人公的童年作为主 要的描写对象,并采用儿童的视角来反映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而这种童年情 结无疑与其本人那交织着美好与梦魇的童年有很大关系。 狄更斯原本生活在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海军职员,待遇优厚,常带着他 泛舟河上,漫步乡间,去皇家剧院看莎士比亚的《理查二世》和《麦克白》等著名 戏剧演出。然而,这美好的童年却因其父亲的挥霍无度而过早结束,在他十二岁那年,上帝和他开了个小玩笑——父亲因负债被捕入狱,家庭经济立即陷入瘫痪。作 为长子的狄更斯被迫到一家皮鞋厂当童工,沉重的体力劳动,特别是老板把他当 “模特”,让他在路人的围观下待在橱窗里表演制鞋的过程,使得他幼小的心灵遭受重创。不过,上帝毕竟只是跟他开个玩笑,六个月后,其父亲意外继承了一笔丰厚的 遗产,还清债务后出狱,不久又升职加薪,狄更斯重新回到了学校。只是今时不同往日,经历过童工生涯的狄更斯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日趋成熟,他体会到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对不幸儿童的深切同情与鼓励他们摆脱贫困的决心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尽管上帝的这个玩笑令狄更斯饱尝了生活的辛酸,但同时也为他最终成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一代文豪提供了沃土。 作品欣赏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于1838 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遭遇——主人公奥立弗从小在济贫院①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9 岁时又被送往棺材铺当学徒,最终因为不能忍受老板的折磨而独自逃往伦敦,却误入贼窝,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作者在创作上爱憎分明,充分地体现了其形象生动的故事特点。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富有鲜明的个性,整个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本书揭露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与犯罪等。节选部分即为奥立弗在济贫院生活的情节。! 雾都孤儿(节选) 孩子们进食的场所是一间宽敞的大厅,一口钢锅放在大厅一侧,开饭的时候,大师傅在锅边舀.粥.,他为此还特意系上了围裙,并有一两个女人替他打杂。按照这样一种过节一般的布臵,每个孩子分得一汤碗粥,绝不多给——遇上普天同庆 的好日子,增发二又四分之一盎司面包。粥碗从来用不着洗,孩子们非用汤匙把 碗刮得重又明光铮亮了才住手。进行这一道工序的时候(这绝对花不了多少时间, 汤匙险些就有碗那般大了),他们坐在那儿,眼巴巴地瞅着铜锅,恨不得把垫锅的砖也给吞下去,与此同时,他们下死劲地吸着手指头,决不放过可能掉落下来的汁水粥粒。男孩子大都有一副呱呱叫的好胃口。三个月以来,奥立弗和同伴们一起忍受着慢性饥饿的煎熬。到后来实在饿得顶不住了,都快发疯了,有一名男童个子长得比年龄大,又向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他父亲开过一家小饭铺),阴沉着脸向同伴们暗示,除非每天额外多给他一碗粥,否则难保哪天晚上他不会把睡在他身边的那个孩子吃掉,而那又偏巧是个年幼可欺的小不点。他说话的时候眼睛里闪动着一副野性的饥饿目光,孩子们没有不相信的。大家开了一个会,

小学语文四年级阅读讲义一写人类文章阅读含答案含解析

四年级阅读训练 专题一 写人类文章阅读 阅读方法指南 写人文章,就是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写人的文章着眼于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人物是主要描写对象,事是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服务的。我们应先了解文章写的是付么,认真分析人物,然后弄请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在阅读写人文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在审题的时候,要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否则容易错误理解题目的要求,例如,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有的同学却给加点的字注解释。 二、细心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最好先扫文章从买到尾速读一通,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运用就是最先读文章后读题目,然后再读文章寻找正确答案;也可以“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文章,最后寻找答案。 三、巧妙借助文中“原话”,确定解题区间。有些题目要求用原文来回答,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果题目中指定要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他可以将文中的原话加以变化,变换一种说法来答题。 典型例题讲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他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

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得到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时银子也散发完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妙趣横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名于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句)洋溢着美妙的意趣。 在全世界都有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联系上文“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可推知“妙趣横生”的意思。根据“也”字,再结合上文“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可知“闻名于世”的意思。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板桥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2)因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3)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情况,可从文中找到关键句子,获取信息。第(1)题可从文中第2自然段第一句获取信息。第(2) 题可从文中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获取信息。第(3)题可从文中第3自然段中获取信息。 3.简要概括郑板桥心系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19世纪英国法律对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影响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体现着对现实批判的特点,他特别注意描写糊口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艰难遭遇,为弱势群体而代言,追求社会的公理,探访能使人类和谐相处的焦点价值,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庞大的社会现实,为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论文就是以19世纪英国法律作为一个新的角度,研究其具有代表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 以英国法律制度和法制观念作为一个新的角度,结合英国法律制度的影响,用现实法律文本与作家作品文本对比再分析的方法去研究法律文本的引入在小说《匹克维克外传》《艰难时世》《荒凉山庄》等所起到的作用,由此探究狄更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赋予的更强的现实性和批判性,并简要分析法制背景对社会现实影响的重要性和警示性的思考,以期对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研究做出补充。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法律制度;狄更斯;现实性;批判性 Abstract Charles John huff am Dickens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British critical realism literature, His novel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iticizing reality.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describing the hardships of " little people" who live in the bottom of British society, speaking for vulnerable groups, pursuing social justice and visiting the focus value that can make human beings get along harmoniously, which profoundly reflects the huge social reality of Britain at that time and make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of British critical realism literature.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representative literary works of critical realism from a new angle of English law in the 19th century. Taking English legal system and legal concept as a new angle, combining with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legal syste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ole play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legal text in novels " peak vic gaiden", " hard times" and " desolate hill" by comparing and re-analyzing the real legal text with the author's works text, thus exploring Dickens' stronger reality and criticism in his literary works, and briefly analyzing the importance of legal background on social reality and warning thinking, with a view to supplement Dickens' research on critical realism literary works. Keywords: Critical realism; Legal system; Dickens; Reality; Critical 目录

狄更斯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维利亚时代著名的作家,其一生创作了10余部长篇小说及许多中短篇小说,马克思曾把他与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兽斯凯尔夫人等人一起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并称他是“时代的旗帜”。而《双城记》则是他为数众的小说中,仅有的两部历史小说中的一部,(另一部是《巴纳比·拉奇》)。它完成于1859年,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写作背景的作品。当时的英国处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海外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使英国资产阶级暴富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在英国国内,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不断成熟壮大,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日益加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英国的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政治权利早在19世纪30、40年代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英国宪章运动”这次被列宁称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却让狄更斯敏锐地感觉到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人民与18世纪末的法国人民处境非常相似,上层贵族骄奢无度,下层劳动群众饥寒交迫,为此他决定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映射当时英国社会现状,提醒警示英国统治者,以期待实现狄更斯本人人道主义以仁爱精神调和社会矛盾,化解阶级仇恨,反对暴力(既包括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暴力统治,也包括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压迫的暴力反抗)的精神理想。 因为狄更斯将故事发生的地点定位于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小说故此得名《双城记》。全书共分三部,分别是《复活》、《金线》、和《暴风雨的踪迹》。以一名法国名为梅尼特的医生在1757-1789年

间遭受的一段无端迫害及下层劳动人民得法利夫人一家的悲惨生活遭遇为两条主线。在小说中作者狄更斯着重墨描写了几个人生经历、个性迵然不同的典型人物,并通过故事的情节发展,(在对人物的中明显地表达了作者遭遇及个性部析中的人道主义主张)。对其中符合其本人人道主义理想的人物进行了充分的赞美,对与其人道主义理想背道而驰的人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并以此为基础,以近乎宿命的形式安排了小说中主人公的生命结局。 一、梅尼特医生是人道、正直、大善、至爱、充满牺牲精神的化身。 作品中的主人公梅尼特医生本来过着极其简单而真实的生活。他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年轻有为。然而他的不幸却仅源于一次受厄弗里蒙侯爵家之邀的出诊。候爵厄弗里蒙请梅尼特医生为他们家的女奴姐弟看病。身受重伤,奄奄一息的弟弟,一个年仅17岁的男孩却使尽全身气力,挣扎着对梅尼特医生控诉了如下一段话,“这些有钱的贵族对我们很残忍”原来候爵的弟弟看上了候爵家的一年轻漂亮女奴想霸为已有,却遭到了女奴及其丈夫的强烈反对,因此候爵强迫女奴丈夫白天拉车,晚上守田干活至死。女奴被候爵弟弟抢走,导致精神失常。女奴的弟弟想要为姐姐报仇,却又被候爵刺成重伤。作品中的女奴虽然精神崩溃却用她自己的方式“她始终不曾减弱尖厉的叫喊声,也不曾说错言语的顺序和音节。总是“我的丈夫,我的父亲,我的兄弟!这样尖叫。”这种凄厉的尖叫竟持续了26个小时。甚至使候爵本人都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恐惧。而被厄弗里蒙候爵刺伤的弟弟则在临终前满腔愤

狄更斯早期的小说

狄更斯早期的小说,气势宏伟、通俗流畅、幽默泼辣而又充满感伤情调,其中对社会的揭露批判,一般只限于局部的制度和领域。如《雾都孤儿》《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马丁·朱述尔维特》、《圣诞欢歌》等。从《董贝父子》以后,狄更斯的创作更为成熟。《大卫·科波菲尔》进一步深入探索人生的奋斗历程,具有自传性,是反映19世纪中叶英国中下层社会的长幅画卷。《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是3部政治意识很强的重头作品。 狄更斯的后期作品明显地反映出创作主题的不断深化、技艺方面的成熟和多方面的探索。《远大前程》可以视为《大卫·科波菲尔》的负面,但探讨人生道路方面更有现实性和警世性,而作者早年的乐观态度明显减少。主人公匹普也是孤儿,但经不起环境的诱惑丧失了原有的淳朴天性,经历严酷的磨难后才幡然悔悟,重新生活,整个小说在结构上也更精练。《我们共同的朋友》是又一部广泛深入社会的批判小说,其中所包含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也更见深刻,作品运用的象征主义和侦探小说手法更增添其艺术魅力。狄更斯最后一部小说《埃德温·德鲁德之谜》虽仅完成23章,从中也可见其精雅文笔、严谨构思以及诱人的悬念和神秘色彩。 流浪汉小说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的一种新文学体裁,它是以描写城市下层的生活为中心,从城市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商业态度 在狄更斯的早期作品中,读者还间或能发现他对商业价值的肯定,但越是到后期,狄更斯对“商业”一词就越是持贬损的态度,他的作品也更倾向于以激烈的方式,表现出在逐渐工业化了的社会里,金钱所具有的颠覆一切的力量——现实社会

试论狄更斯创作的艺术特色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4期,2007年10月 Jour 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8,No.4,Oct.2007 试论狄更斯创作的艺术特色X 黄庭月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他把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取材的对象,竭力挖掘其中的内涵,发现其中蕴含着的美与魅力,将大众文学与高雅文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狄更斯创作的众多小说中,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艺术特色,即作品的庶民性、独特的人物塑造观以及夸张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狄更斯独特的创作手法使他的小说成为真正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关键词:狄更斯;创作;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O9779(2007)04O0439O05 Artistic Features on Dickens.Creation HUANG Ting O yue (Departmen t o f Foreign lang uages,Henan Ad ministrative I nstitu te of Politics and Law,Zhengzhou450002,China) Abstr act:Dickens is the greatest British writer in the19th century;he has combined the popular lit2 erature and the elegant literature perfectly.Some common artistic features have been displayed in Dickens.works,namely the civilian characteristic,unique characterization view as well as exaggera2 tion and humorous language description.Dickens.unique artistic technique causes his novels to be true popular artistic form and gets his reputation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mong the world. Key Word:Dickens;creation;artistic feature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0之一[1]。狄更斯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伦敦的历史图画,使我们更了解历史的伦敦。狄更斯在其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留下了宝贵财富。在狄更斯众多作品中,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即作品的庶民性、独特的人物塑造观以及夸张和幽默的描写笔法。也正因为此,狄更斯的小说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真正大众化的艺术形式。 一、作品的庶民性 狄更斯1812年出生在朴次茅斯市郊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父亲因欠债而被关进监狱。10岁的狄更斯到一个皮鞋油作坊当徒工,尝尽了人间的辛酸。苦难的童年对狄更斯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痛苦有了切身的体验,使他的创作有了旺盛的、取之不尽的源泉。狄 X收稿日期:2007O06O17 作者简介:黄庭月(1974O),女,河南开封人,硕士,讲师,从事英语言文学和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 E O mail:zjoy6616@https://www.360docs.net/doc/8b13415551.html,

查尔斯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 一、人物简介 代表作品:《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 人物生平:狄更斯1812年出生于英国,是海军职员约翰·狄更斯和伊丽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个孩子。狄更斯5岁时全家就迁居占松,10岁时又搬到康登镇(今属伦敦)。狄更斯早年家境小康,小时候曾经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但是父母经常大宴宾客,金钱上没有节制,12岁时,狄更斯的父亲就因债务问题而入狱,一家人随著父亲迁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场当学徒,每天工作10个小时。或许是由于这段经历,备尝艰辛、屈辱,看尽人情冷暖,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就是描写了自己这一段遭遇。 不过由于父亲继承了一笔遗产而令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狄更斯也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15岁时他从威灵顿学院毕业,随后进入一家律师行工作,后来又转入报馆,20岁时成为一名新闻记者。狄更斯并没有接受很多的正规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学。 狄更斯后来成为一名国会记者,专门采访英国下议院的政策辩论,也时常环游英伦采访各种选举活动。他开始在各刊物上发表文章,并最终收集成《博兹札记》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传》),全书透过匹克威克与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连串遭遇,描写了当时英国城乡的社会问题,一开始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太多的焦点,第一年只销售500册,到了1837年春天,《匹克威克外传》成为英国社会争相讨论的话题,社会上出现了“匹克威克热”,英国城市的街头出现各种各样与匹克威克有关的商品,最后此书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作。 狄更斯一生刻苦勤勉,繁重的劳动和对改革现实的失望,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脑溢血与世长辞,临终时他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也未能完成。他去世后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诗人角,他的墓碑上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人物评价:弗朗茨·梅林指出狄更斯“对社会生活一切最重大的问题的…集中注意?”,强调狄更斯“那颗诗人的心……永远和穷苦不幸的人在一起。” 二、艺术风格 随着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的发展,贵族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中产阶级文化的冲击,中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渐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伦理道德的发展性反映在文化中就是维多利亚时期文化的发展,从而使原有的一元文化价值观被打破。 因而可以说,狄更斯在小说中不仅仅是在批判那个社会阶级不平等,而且是在评述那个社会的文化,特别是道德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那个社会何去何从的关注与思考,也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命本体的深层思索。

狄更斯作品艺术特色评析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Lan zhou Univ.(S ocial S ciences) 1999,27(2):191-195 Vol.27No.21999P191-195 狄更斯作品艺术特色评析 江 萍1 文 清2 (1.兰州石化职工大学,甘肃兰州 730060; 2.兰州大学外语系,甘肃兰州 730000)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狄更斯几部重要作品的分析,讨论了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及 其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关键词:查理?狄更斯;创作思想;艺术风格;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1999)02-0191-05 一 查理?狄更斯(Char les Dickens,1812~1870)19世纪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的小职员家庭。在他年仅12岁时,父亲不幸负债入狱,生活陷于贫困无着之中。于是幼小的狄更斯被迫去一家皮鞋油作坊当学徒。在几年悲惨的学徒生活中,狄更斯饱尝了挨饿、受冻、殴打等种种痛苦和屈辱。也正是在这里,狄更斯接触和了解了社会底层最穷苦的人们,对他们的贫困生活和身心所遭受的凌辱有了切身的感受,从而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同情,而对富人、对统治阶级则开始怀有强烈的愤慨。同时也逐渐认识到当时为穷孩子创办的学校和孤儿院之类的资本主义社会所谓慈善事业的虚伪本质。不久,由于家庭生活的转机,狄更斯相继在律师事务所和报社工作。围绕着1832年的议会改革,当时英国社会正处在严酷的斗争中,这使他有机会了解资产阶级法院、议会以及在那里揭露出来的无数罪恶和黑暗现象,目睹议会肮脏的政治内幕,广泛熟悉资本主义社会各阶层的生活。这一切极大地影响了狄更斯思想的形成,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自1836年到1937年,狄更斯分期陆续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皮克威克外传》(T he Pickw ick P a-per s)。它叙述商人皮克威克先生和其朋友的游历故事,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勾画了英国社会的众生像。广大读者争相传阅,爱不释手。这部小说的成功不仅极大地鼓舞了狄更斯,而且也使他一举成名。从此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文学创作,创作了一部又一部作品,深刻地揭露和讽刺了资产阶级的伪善和残酷。 1842年,狄更斯访问美国,但美国社会纸醉金迷、荒谬离奇的现实生活使狄更斯倍感失望。回国后他创作了《美国札记》(A mer ican N otes,1842)和《马丁?朱述尔维特》(M art in Chuzzlew it,1843~1845),对美国的假民主、竞选丑剧、惨无人道的监狱制度和奴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 狄更斯在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形象鲜明,漫画式勾勒出一幅幅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繁重的创作劳动、不规律的生活习惯、许 收稿日期:1998-12-09. 作者简介:江萍(1959-),女,甘肃正宁人,讲师,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191

翻译第四章(1)

第四章(1)翻译理论常识简介 4.1我国翻译史一瞥: A history of about 2000 years:[the Zhou Dynasty(周朝)-→ the Eastern Han Dynasty(东汉)-→ the Later-Qin Dynasty (符秦)-→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隋唐)-→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 the May Fourth Movement(五四)-→after the year of 1949(解放后)。 我国传统译学产生于六朝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发展于明、清之际的科技、宗教翻译,成就于五四运动,并一直延续至今,历经2000余年,翻译成果丰厚,名家辈出,有古代佛经(Buddhist Scripture)翻译的安清(东汉)、支娄迦谶(东汉)、鸠摩罗什(符秦)、释道安(东晋)、玄奘(唐)等翻译大师,还有近代文学、社科翻译的徐光启(明)、林纾(清)、严复(清)等,一直到现代的鲁迅、瞿秋白以及当代傅雷、钱钟书等等,其翻译史大致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即从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后到五四运动或清末民国初期的西学翻译、五四至新中国建立的新文学翻译,以及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来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大发展这样五个时期。 但译论主流上基本上按“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一线索展开,特别是上世纪“五四”以后到七、八十年代,基本都是围绕“直译”与“意译”这一问题展开的讨论,形成了以鲁迅、矛盾为代表的直译派和周煦良、王佐良、许渊冲等人为代表的意译派,以及

1)安清(东汉):西域安息国人(今伊朗) ,翻译30部49卷佛经,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佛经翻译家之一所译经文质朴不俗,被誉为我国翻译直译派鼻祖,无译论。 2)鸠摩罗什(符秦) ,我国著名佛经翻译家,他组织门徒译经,共译出35部294卷。他的译文准确流畅优美生动,在僧俗间广泛流传,如《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等,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合称四大译师。 3)释道安(东晋) :从事佛经翻译活动,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五失本即译文失真,具体是指中文和梵文,句式顺序颠倒,译文须调整;梵文质朴,为传播考虑,译文须文雅;梵文啰嗦,不断以散文、韵文重复相同意思,译文须删除。三不易指翻译艰难,具体是:既要求真,又要合俗;佛学深奥,不易领会;去古久远,无从考证。他主张直译,力求存真。 4)玄奘(唐):唐代高僧,我国佛经翻译巨匠,西行印度求学研究佛经,往返17年,行程5万里,历尽艰辛,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传奇人物。他载誉回国,携带梵文经典650余部,数量之多、品类之富,空前未有。一生主持翻译经论75部,1335卷,还将我国《老子》、《大乘起信论》等经典译成梵文,传入印度,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第一人”。 同时,他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思想和“五不翻”的论述。所谓“不翻”,就是用“音译”,即神秘语、多义词、中国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音译、宣传佛教需要的场合这五种情况“不翻”。例如,“般若”一词显得庄重,译为“智慧”就显得浅显了,强调翻译既需要忠实准确,也需要通俗易懂。 5)徐光启(明):虽身居高官,却不忘忧国忧民。治学上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反对于国于民毫无使用价值的理性之学,对农业、水利、测量、历算等科学领域悉心钻研,并参与译述西学书籍,如《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泰西水法》等,为首开中国科技翻译重要译家之一。 6) 林纾(清):林纾是一位不懂外文的翻译家,林纾与魏易、王庆骥等人通过口译,翻译一百六十多部小说,其中六十多部是世界文学名著,有英、法、美、德、俄、希腊等十多国家的作家,如小仲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狄更斯、司各得、易卜生、伊索、笛福、雨果、哈葛德(Haggard)等。 《巴黎茶花女遗事》:一日,友人王子仁突然提出要与他合译一部书,林纾不懂外语,以为王子仁在和他开玩笑,便一笑了之。王子仁却认真地说:你不必过虑,我把西文原文用中国话说出来,你只要录下来润色即可。林纾便答应了。王子仁向林纾讲述了小仲马的《茶花女》的故事。这部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正合刚遭丧偶之灾的林纾之意,于是两人开始合译此书。王子仁手拿法文原版《茶花女》,从容口述大意,林纾以文言笔之于纸,速度惊人,且脱手成稿。“耳受而手追之,声已笔止,日区四小时,得文六千言。”(郭沫若盛赞为“运笔如风落霓转”),译着译着,林纾和王子仁不知不觉地融入书中,“译到缠绵凄恻处,情不自禁,两人恒相对哭。”一部文字优美的译作就这样诞生了。 1899年正月,《巴黎茶花女遗事》初刊本在福州发行,士人争相阅读,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