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液相色谱法

合集下载

经典液相色谱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
(六)定性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日光,紫外光,显色 定量分析——洗脱法,薄层扫描法
四、纸色谱法
将固定相放在纸上,以纸做载体进行点样、展开、 定性、和定量旳液-液分配色谱法
✓ 固定相:纸纤维吸附旳水
✓ 流动相:与水不互溶旳有机溶剂(饱和正丁醇)
✓ 分离机制:同液-液分配色谱
✓ 定性参数:
Rf
1
1 K VS
原点到组分斑点质量中心的距离 原点到参考物斑点质量中心的距离
L1 L2
✓ 讨论
• 参照物与被测组分在完全相同条件下展开 能够消除系统误差,大大提升重现性和可靠性;
• 参照物能够是后加入纯物质,也可是样品中已知组分 • 相对比移值Rs与组分、参照物性质及色谱条件有关,
范围能够不小于或不不小于1
(三)吸附剂旳选择 根据被测物极性和吸附剂旳吸附能力
图示
图示
L0 L2
L1
(二)定性参数
1. 比移值Rf
设R’为单位时间内一个分子在展开剂中出现的几率
设1 R’为单位时间内一个分子在固定相中出现的几率
定时展开保留比 R' uR L1 t L1 u0 L0 t L0
Rf
原点到组分斑点质量中心的距离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L1 L0
(R' 1)
2)吸水→失活 →105~110OC烘干30分钟(可逆失水)→吸附力最大 →500OC烘干(不可逆失水)→活性丧失,无吸附力
合用:分析酸性或中性物质
续前
2. 氧化铝
碱性氧化铝 pH 9~10 适于分析碱性、中性物质 中性氧化铝 pH>7.5 适于分析酸性碱性和中性物质 酸性氧化铝 pH 4~5 适于分析酸性、中性物质
被测物极性强——弱极性吸附剂 被测物极性弱——强极性吸附剂

经典液相色谱法平面色谱分析

经典液相色谱法平面色谱分析
0.1~0.2 >5000 3~6 3 ~ 20 0.1 ~ 0.5 5 ~ 10
18.6 纸色谱法
18.6.1 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paper chromatography
~是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分离原理
属于分配色谱的范畴。
固定相:纸纤维上吸附的水分。(或甲酰胺、 缓冲液等滤纸可以吸留的物质。) 流动相:不与水相混溶的有机溶剂。或可与 水混溶的溶剂。
l2、l1分别为原点至两斑点中 心的距离, d为两斑点中心间的距离 ,W1、W2为斑 点的宽度。
分离数 定义在相邻斑点分离度为1.177时,在
Rf 0和Rf 1两种组分斑点之间能容纳的 色谱斑点数。
SN l0 /b0 b1 1
其中,b0、b1为Rf 0和1时组分的半峰宽, 二者由外推法获得。
c.点样方法 吸取一定量的样液,轻轻接触于薄层的
点样线上,点样线一般距薄层底边 1.5~2cm, 点间距约0.8~1.5cm(新药典规定为1.5~2.0 cm)。点样后形成的原点面积越小越好,一 般原点直径不超过2~4mm为宜。
展开和展开剂的流速
展开
先预饱和。展开前,将薄层板置于盛有展 开剂的色谱缸内饱和15~30min,此时薄板不与 展开剂直接接触,当色谱缸内展开剂蒸汽、薄 层与缸内大气达到动态平衡时,即饱和时,再 将薄层板浸入展开剂中,称预饱和。
常用展开剂:水饱和的正丁醇、正戊醇、 酚等,即含水的有机溶剂。
为了防止弱酸、弱碱的离解,加入少量 的酸或碱。如甲酸、醋酸、吡啶等。
纸色谱的操作步骤有点样、展开、显色、 定性定量分析几个步骤。
复习题
1、在硅胶薄层板A上,以苯-甲苯(1:3)为 展开剂,某物质的Rf值为0.50,在硅胶板B 上,用相同的展开剂,此物质的Rf值为0.40, 问哪块板的活度大?

经典液相色谱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

例:在薄层板上分离A、B两组分的混合物,当原点至溶剂前沿
距离为16.0 cm 时,两斑点质量重心至原点的距离分别为 6.9 cm 和5.6 cm,斑点直径分别为0.83 cm 和0.57 cm。 求两组分的分离度及Rf 值。 解:
2d 2 (6.9 5.6) R 1.9 W1 W2 0.83 0.57
一般低温展开效果较好 温度 物质极性

展开剂极性 展开剂极性↑ Rf 极性物质Rf ↑ 亲脂性组分Rf ↓ 展开剂蒸气
极性大,Rf小 极性小,Rf大

对Rf 影响较大,应先让溶剂蒸气将层析缸饱和
例:用纸色谱分离,正丁醇为流动相,比较下面三个化合物的 Rf
CHO HC HO CH HC HC OH OH OH
1 Rf 1 k
k (1 Rf ) / Rf
Vm: 薄层板的死体积; K: 该条件的分配系数
VS: 板固定相体积;
在色谱条件确定的情况下,K大Rf 小,K小Rf 大。
分离物质性质 薄层板性质 Rf 影响因素 展开剂极性 温度 展开剂蒸气饱和程度
(2) 相对比移值 (retardation factor, Rr ) 某物质,当色谱条件一致时,Rf定值,定性用,但重现性差。 可用相对比移值定性。
5.6 0.35 16.0
Rf,A
6.9 0.43 16.0
Rf,B
四. 薄层色谱法
点样
展开
过程:铺板→活化→点样→饱和→展开→显色→定性定量
1. 原理:
将混合组分的试液, 点在铺了吸附剂的玻璃板一端, 在密
闭容器中用适当的溶剂 (展开剂、流动相) 展开, 各组分不断 地被吸附, 解吸附… 随展开剂前移,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 的吸附力 (吸附常数)不同, 产生差速迁移, 而达到分离。

经典色谱法液相

经典色谱法液相
39
展开系统旳优化
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水 (6:3:1.5:1.5:0.5)
40
3、展开过程旳控制
(1)展开方式:屡次、分步展开
A B
一次展开
A B
屡次展开
41
展开过程旳控制
(2)溶剂蒸气旳饱和程度 ①产生边沿效应
原因:低极性低沸点物质在薄层板边沿易挥发
克服方法: a “预饱和” b 层析缸内壁贴浸湿旳滤纸条 c 点样时不要太靠边沿
理论互换容量:每克干树脂具有可互换基团旳数目 实际互换容量:每克干树脂真正参加互换旳基团数目 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单位以mmol/g表达。树脂旳互换容量 一般为1~10mmol/g。
15
2、性能
③再生
互换
RSO3-H+ + Na+ + Cl- 再生 RSO3-Na+ + H+ Ʊ+OH- + Na+ +Cl- 再生
薄板:玻璃、塑料薄膜、铝箔 吸附剂:硅胶、氧化铝
26
二、硅胶薄层色谱法
(一)分类: 硅胶H、硅胶G、硅胶HF254、硅胶GF254 G:指含煅石膏(Gypsum)黏合剂
H:不含黏合剂
F254:含一种在254nm下能发出黄绿 色荧光旳无机荧光剂
F365:含荧光剂,365nm紫外光照发光
含荧光剂旳硅胶合用于本身不发光又无合适显色剂显色 旳物质
粒度:10~40μm(250~300目) 27
(二)分离机理
1、样品分子与展开剂分子对硅胶表 面硅醇基旳竞争吸附 2、展开剂对样品分子旳溶解
28
硅胶薄层色谱法
(三)操作措施: 制板 点样 展开 检视

经典液相色谱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
展开剂 苯 苯+甲醇 Rf(A) 0.45 0.38 Rf(B) 0.42 0.52 分离效果 分不开 分开
问:A、B哪个组分的极性大
答:B的极性大。展开剂极性增大,极性大的Rf 值增大。
分析化学课件
液 -固...
离子交 ...
薄层色 ...
纸色谱 ...




3.5 点样与展开
3.5.1 点样 点样量一般1-几十μg, φ 2-3mm
空间排列, 影响极性。
常见化合物极性: 烷烃 < 烯烃 < 醚类 < 硝基化合物 < 二甲胺 < 脂类 < 酮类
< 醛类 < 硫醇 < 胺类 < 酰胺 < 醇类 < 酚类 < 羧酸类
分析化学课件
液 -固...
离子交 ...
薄层色 ...
纸色谱 ...




空间排列, 影响极性。
OH C O O H O

3.4 展开剂选择
分离强极性物质,选择强极性展开剂,同时也 应考虑固定相的活性
物质极性
大 小
吸附力
强 弱
流动相极性
大 小
防止
Rf太小 Rf太大
分离混合样品时,先用单一中等极性展开剂尝 试,再摸索二元展开剂。
分析化学课件
液 -固...
离子交 ...
薄层色 ...
纸色谱 ...




例:A,B两组分的试样
分析化学课件
液 -固...
离子交 ...
薄层色 ...
纸色谱 ...

经典液相色谱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
4.洗脱顺序
色谱柱一定,Ka大,即极性越强的组分吸附力越强→→→
柱色谱:tR越长→洗脱慢;反之Ka小,极性越弱组分先被洗脱。 平面色谱:Rf越小→展开慢;反之Ka小,极性越弱组分展开快。
❖ 附:常见化合物极性
❖ ①见登山图1

②双键↑,吸附力↑
羧酸 酚

③分子内氢键,吸附力↓
醇 酰胺
胺类
酮 酯 二甲胺
1. 被测组分性质(极性大小): 烃< - - - - - - - - <羧酸
2. 吸附剂的活性: 吸附剂的活性↑大,对组分的吸附能力↑强,K ↑大 强极性物质——选择弱吸附剂 弱极性物质——选择强吸附剂
3. 流动相的极性: 流动相极性↑大,对组分的展开能力↑大 , K ↑小 “相似相溶”原则 :根据组分性质、吸附剂的活性, 选择适当极性的流动相
✓ 分离对象:大分子量(>2000)的化合物 有机聚合物(如 聚烯烃、聚苯乙烯和聚酰胺等) 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低聚糖、肽类等)
局限: ✓ 不能分离大小相近的化合物 ✓ 为得到良好的分离,组分的分子量应相差10%以上。
应用
✓ Kp∝尺寸∝相对分子质量——
可应用于高分子分子量的测定
➢ 结论:
分 类:
平面色谱
薄层色谱 (TLC) 纸色谱 (PC)
吸附薄层色谱 分配薄层色谱 分子排阻薄层色谱
薄层电泳法
一、平面色谱参数
(一)定性参数
1、比移值(Rf)
Rf 原点 原到 点组 到分 溶斑 剂点 前 心质 沿 的量 的 距中 距 离 LL0离
Rf=0: 组分在原点,完全被固定相保留
L
0
Rf=1: 组分在前沿,完全不被固定相保留
适用:分析酸性或中性物质 ,如有机酸、氨基酸、甾体等 选择性保留碱性物质,如胺类

经典液相色谱法2

经典液相色谱法2

吸附剂粒径对展开速度、Rf 值和分离效果的影响: • 颗粒大,则总表面积小,吸附量低,展开速度快,展 开后斑点较宽,分离效果差。 • 颗粒太小,则展开速度太慢,而且不易用干法铺板。 因此,应该选用颗粒大小适宜的吸附剂,而且其 粒度分布要窄。 吸附剂颗粒大小表示方法: • 颗粒直径(以µm表示), • 筛子单位面积的孔数(以目表示) 干法铺板所用吸附剂颗粒直径一般在75~100µm 或150~200目较为合适,而湿法铺板则用更细的颗粒, 为10~40µm或250~300目。聚酰胺则一般在100~180 目范围内。高效薄层板的颗粒直径为5~10µm。
在薄层色谱使用的一般条件下,固定相、流动 相都不很明确,它们都与蒸汽相一起维持着一种变化 的状态,在分离过程中这三相都可能不断在变化。 • 在使用混合溶剂时,在展开过程中极性较弱、沸点 较低的溶剂在薄层板边缘容易挥发,致使边缘部分的 展开剂中极性溶剂的比例增大,使Rf值相对变大。同 一物质在同一薄层板上出现中间部分的Rf值比边缘的 Rf值小,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2. 软板的制备:直接铺制吸附剂。 3. 粘合薄层板(硬板)的铺制 (1)粘合剂:粘合剂的种类与用量会影响分离的效果,常用 的有煅石膏、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和某些聚合物 如聚丙烯酸等。参看《分析化学实验》。 (2)倾注法制板:1. 在玻板上倾倒吸附剂糊,2. 用洁净玻棒 涂铺均匀,3. 稍加振动。 (3)平铺法制板:在水平台面上先放置玻璃平板,上面放置 载板,二边加上玻璃条做成的框边(框边高于载板0.25~ lmm),将吸附剂糊倒在载板上,刮平并振动均匀。 上述两法所铺薄层板只适宜于一般定性分离,不宜 于定量分离。
2.相对比移值 (Rr) 由于影响 Rf 值的因素很多,要在不同实验室、不 同实验者间严格控制色谱条件的一致性,达到 Rf 的可 比性很困难。因此建议采用相对比移值(relative Rf ;Rr) 作为定性参数: Rr = Rf (a)/Rf (s) =la/ls (19·2)

经典液相色谱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
依据规律:
(1)基本母核相同—基能力越强
共轭双键越多,吸附能力也越强 (3)基团的空间排列—能形成分子内氢键吸附能力较弱
16
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2. 吸附剂的选择 分离极性小的物质,选用吸附能力强的吸附剂 分离极性大的物质,选用吸附能力弱的吸附剂
常压下靠重力或毛细作用输送流动相的色谱方法
经典柱色谱法 平面色谱法
现代液相色谱法
高压输液泵输送流动相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4
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吸附色谱 分配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空间排阻色谱
5
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吸附色谱
溶质基于吸附现象而获得分离的液-固色谱分析方法 分离分析极性至弱极性的化合物
固定相——吸附剂 流动相——有机溶剂
6
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吸附色谱的固定相 1.对吸附剂的要求 1)有较大表面积和足够的吸附能力,对不同物
质吸附能力不同 2)与洗脱剂、溶剂、样品不起化学反应,且不
溶于洗脱剂和溶剂 3)粒度细而均匀
7
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2. 常用吸附剂 -有机类:
活性炭、淀粉、蔗糖等、聚酰胺、大孔树脂 -无机类:
亲水性凝胶 琼脂糖凝胶 聚丙烯酰胺凝胶
亲脂性凝胶 葡聚糖凝胶LH-20 聚苯乙烯凝胶
28
经典液相柱色谱法
硅胶吸附柱色谱 聚酰胺柱色谱法 离子交换柱色谱法 凝胶柱色谱法
平面色谱法
借用毛细作用的原理输送展开剂(流动相),色 谱过程在平面上进行的方法。 固定相成平面状态,试样溶液点于平面一端,在 相对密闭的容器中展开(分离)后,根据组分在 平面上移动的距离和浓度进行分析。 常用有薄层色谱法和纸色谱法
吸附色谱的条件选择 组分在色谱柱中的移动速度和分离效果取决于: 1. 吸附剂对样品各组分的吸附能力-吸附活性 2. 洗脱剂对各组分的解吸能力-极性大小 3. 待分离各组分本身极性差异-结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硅醇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游离羟基(Ⅰ),另一
种是键合羟基(Ⅱ),当硅胶加热到200℃以上时,失
去水分,使表面羟基变为硅醚结构(Ⅲ),后者为非
极性,不再对极性化合物有选择性保留作用而失去

色谱活性。
H
HH
O
OO
S i (Ⅰ) S i S i (Ⅱ)
O Si Si
(Ⅲ)
由于硅胶具有弱酸性,所以选择性地保留胺类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二)薄层色谱 按薄板的分离效能,可分为经典薄层色谱法(TLC)
及高效薄层色谱法(HPTLC)两类。 薄层色谱有下列一些特点:
(1)展开时间短,一般只需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2)分离能力较强,一块板可分离多达约20个组分; (3)灵敏度高,通常使用的样品量为几至几十微克; (4)显色方便,可直接喷洒腐蚀性的显色剂; (5)所用仪器简单,操作方便; (6)
通常在低浓度时,每种等温线均呈线型,而高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1.线型吸附等温线 是理想的等温线 当吸附平衡常数K一定时,其吸附等温线为
线型,即达到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Cs与其在流动相中浓度Cm成正比,直线的斜率 为K。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2 在几乎所有的实际情况下,吸附等温线都有
些弯曲而呈非线型。一般液-固吸附色谱系统大 多呈现凸形吸附等温线。
透射法测定时,SX值越大,吸光度越大;反射法测 定时,SX值越大,反射度越小。
SX值取决于薄层吸附剂的性能、粒度和分布情况。 SX值要预先测定,通过仪器的线性补偿器,用电路系统 将弯曲的曲线校正为直线后用于定量。
线形校正 1-校正前的标准曲线 2-校正后的标准曲线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②扫描方式 扫描方式分线性(直线)扫描和锯齿(曲折)扫描法。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A. 线型 B. 凸型 C.凹型 a. 吸附等温线 b. 相应的洗脱峰型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二、吸附剂 吸附色谱法对吸附剂有下面几点基本要求: ① 有较大的表面积,有足够的吸附能力,但对 不同物质其吸附能力又不一样; ②与洗脱剂、溶剂及样品不起化学反应,并在 所用溶剂和洗脱剂中不溶解; ③ 粒度均匀,粒度要细。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五、定性与定量分析 (一) 1.比移值Rf
在薄层色谱法中,常用 比移值Rf来表示各组分在 色谱中的位置。
原点至斑点中心的距离
Rf 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
Rf与分配系数K及容量因子k之间的关系为:
Rf
1 1 1 K Vs 1 k
Rf值为常数,V其m 值在0~1之间。
Rf =0,表示化合物在薄层上不随溶剂的扩散而移 动,仍在原点位置;
(一)吸附与吸附平衡 吸附是吸附剂、溶质、溶剂分子三者之间的复
杂相互作用。 吸附平衡常数K
K 溶 溶质 质在 在流 固动 定相 相中 中的 的浓 浓CC度 度 ms
不同的溶质有不同的K值,一个组分的色谱特性 完全由吸附平衡常数K决定。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K值大说明该物质被吸附得牢,在固定相中 停留时间长,在柱中移动速度慢;
预制板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板,使用方便,涂 布均匀,薄层光滑,牢固结实,分离效果及重现性好。 品种繁多,规格齐全,能满足不同的分析要求。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2 点样体积:经典薄层一般为1~10μL,高效薄层为
100~500nL; 点样形状:一般为圆形点,点样基线距底边1.0~
1.5cm,样点直径为2~3mm,高效薄层原点直径 约为1mm,要尽可能避免多次点样; 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而定。一般经典薄层为 1~2cm,高效薄层为0.5cm; 常用的点样器具:定量毛细管(0.5、1、2、3、4、5和 10μL)和铂铱合金毛细管(100nL和200nL),另 一类是注射器式的可变体积 微量点样器和毫微点样 器,用手工点样时常用定量毛细管。
锯齿形扫描方式能消除展开后斑点形状不规则而引 起的误差,可获得满意的定量结果。 ③双波长法扫描
光源的光分两路,通过两个分光器出来两束不同波 长的光。一路用于测量样品,称样品波长λS;另一路 做为对照,称参比波长λR。 双波长法可以消除斑点处薄层本身的干扰,消除薄 层厚度不均匀引起的基线波动,能可靠地检测痕量组分.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2 ①喷雾显色 将显色剂用电动薄层喷雾器直接喷洒于硬
板上,根据显色剂的不同,可直接显色或加热显色。 ②浸渍显色 也可用浸渍法处理薄层,使生成颜色稳
定、轮廓清楚、灵敏度高的色斑。利用某些物质的蒸 气与样品作用生成不同颜色或产生荧光,也可用于斑 点的检出。 ③蒸气检出法 多数有机化合物能吸附碘蒸气而显示黄 色斑点。有些化合物遇碘蒸气后发生紫外吸收的变化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一)常用的吸附剂 吸附剂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其中以硅
胶和氧化铝、聚酰胺较为常用。 1.硅胶 2. 氧化铝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1.硅胶 其骨架表面的硅醇基,能吸附大量水分,这
种表面吸附水称为“结合水”,加热至105℃~ 110℃左右能除去,除去的水分越多,吸附能力 越强。
硅胶的活性与含水量有关,“结合水”高达 17%以上时,吸附能力降低。
Rf =1,表示溶质不进入固定相,即表示溶质和溶 剂同步移动。
一般要求Rf值在0.2~0.8之间。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影响Rf值最重要的因素是吸附剂的性质与展开 剂的极性和溶解能力。
当应用同一种吸附剂和同一种展开系统时,被
测物质的Rf 1.薄层厚度 2.展开距离 3.展开容器中展开剂蒸气的饱和度 4.点样量 5.薄层含水量
愈高,其吸附活性愈低,活性级数愈大,吸附力就 愈弱。反之亦然,含水量愈低,其活性愈高,活性 级数愈小,吸附力就愈强。
吸附剂使用前必须先经过活化处理。在一定 温度下,加热除去水分以增强活性的过程称之为活 化。反之,加入一定量水分便可使其活性降低,亦
分离极性小的物质,一般选用吸附活性大的吸 附剂,反之,分离极性大的物质则应选用活性小的 吸附剂。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F
d3
薄层点样示意图
××××××
s1 2s 12
d2
d1
S-对照品溶液; 1.2-样品溶液;×-原点; d1-点间距离;
d2-原点与板底边距离;d3-展距;F-溶剂前沿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3 点样后的薄层,置密闭的玻璃槽中,用合适的
展开剂展开。展开剂浸入薄层下端高度不应超过 0.5cm。点样处不可接触展开剂,展距一般为8~ 15cm。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2)定量方法 ①外标法 分为外标一点法和外标二点法。 A 外标一点法
工作曲线通过原点(截距为零) 时可用外标一点法定量,需点一种 浓度的对照品溶液。
C=F1·A
C为样品的浓度或重量,A为样品的峰面积,F1为直线的斜率或比例常数
B 外标二点法 工作曲线不通过原点时,只能用外标二点法定
第二十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包括经典柱色谱法和平面色谱法。 经典色谱法与现代色谱法的区别主要在于输送流动
相方式、固定相种类和规格、分离效能、分析速度 和检测灵敏度等方面。 现代色谱法灵敏度高,分离效率高。但经典色谱法 也有许多优点,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量,至少要点在同一薄层板上二种不同浓度的对照 品溶液(或一种浓度两种点样量) 。
CF 1AF2
F1 和F2都是通过测量随行的对照品溶液的浓度(C1和C2)和 峰面积(A1和A2)求出,所以这种方法又叫随行标准法。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②内标法 本法与外标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用内标法时面
积累计值为被测样品和内际物的面积之比。由于内 标物与被测物的测定是在同—通道上,因此要求内 标物的吸收波长接近被测物质的吸收波长,并与被 测物质的斑点要完全分开。因而,内标物的选择比 较困难。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制备含粘合剂的硬板,要先制备固定相的匀浆,调 制固定相的匀浆时可将一定量的固定相按上表比例加入 适量水或粘合剂,在研钵中或在匀浆器中调匀,倒入手 动或自动涂布器中涂布。室温下阴干后,活化后备用。
定性定量分析时薄层厚度为0.3~0.5mm,制备薄 层厚度为0.5~2mm。 (2)预制板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选择色谱分离条件时, 必须从吸附剂、被分离 物质、流动相(展开剂) 三方面综合考虑。
组分
吸附剂 流动相
极性
活性小
极性
非(弱)极性 活性大 非极性或弱极性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一) 1. 色谱柱的制备 (1)玻璃柱 干装法
湿装法 (2) 尼龙柱 用于色谱分离的尼龙柱,应具备下列条件: ①应有一定的强度,且易于切割; ②对有机溶剂呈惰性,且能用手工热封;
Rst值可以大于1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1.间接定量法 (洗脱测定法) 薄层展开后,将被测物
斑点或区带捕集,用溶剂洗 脱,然后再用适当的分析方 法(比色法、分光光度法、 气相色谱、荧光分析法等)
2.薄层扫描法 该法快速、简便,结果灵敏、准确,适用于多
组分物质和微量组分的定量。 (1)薄层扫描仪
薄层扫描仪光学 系统结构示意图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1 (1)手工制板
手工制板所用的玻璃板,除另有规定外,一般 为10cm×10cm,10cm×15cm,20cm×10cm或 20cm×20cm的2mm厚规格,要求板面平整,洗净 后放置在薄层板放置架上备用。然后用手动或自动 涂布器将已调好的固定相均匀地涂铺在玻璃板上。 最好用自动涂布器。
要使混合物中各个组分实现相互分离,则它 们的K值相差必须足够大,且K值相差越大,各 组分越容易彼此分离。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二)吸附等温线 吸咐等温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一组分在固定
相和流动相之间达到平衡时,以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 度Cs为纵坐标,以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Cm为横坐 标得到的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