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水散文代表

合集下载

唐代散文

唐代散文

唐代散文摘要:唐代的文坛绚丽多彩,百花争艳。

除诗歌、传奇、变文、词之外,散文也异常发达。

特别到了中唐贞元、元和期间,在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掀起之后,散文更是盛况空前。

它的题材扩大了,应用的范围广泛了,举凡说理、叙事、抒情、写景、状物,都可以运用散文这种形式。

作家作品方面,唐代不少著名诗人都兼擅诗文,如王勃、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元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陆龟蒙、皮日休、罗隐等,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卓越的散文作家。

他们的散文作品,数量也蔚然可观,如韩愈的散文现存约三百多篇,柳宗元的散文现存约四百多篇。

晚唐小品也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受到后人的喜爱和称赞。

关键字: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唐末小品文。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指的是发生在公元八世纪后期的一次文体革命。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

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它的口号是“文以明道”,就是要求用散文来阐明儒家古道的宗旨,摆脱骈俪体裁的束缚,使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

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而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韩愈散文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

他的贡献在于:不但恢复了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和历史地位,而且大大扩大了散文的功用,使这种原来主要用于著述的文体,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思想、描述事物、表达情感,具有多样化功能的语文工具,从而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广阔天地。

同时,由于他十分重视文学特征的表现和文学手段的运用,创作出优秀的文学散文,提高了散文的审美品格,由此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柳宗元山水游记代表作]柳宗元代表作品

[柳宗元山水游记代表作]柳宗元代表作品

[柳宗元山水游记代表作]柳宗元代表作品篇一: 柳宗元代表作品柳宗元,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祖籍河东人。

汉族。

代宗大历八年出生于京都长安。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

元和十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

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卒于柳州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

其代表作品:《溪居》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

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钴鉧潭西小丘记》是唐代的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选自其代表作《永州八记》,是其中的第三篇。

《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简约精炼、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写作手法,巧妙地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愤慨与兹丘的遭遇融汇在一起,静静的描绘中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作品原文:钴鉧潭西小丘记得西山后八日,寻1山口西北道2二百步3,又得钴鉧潭4。

西二十五步,当湍5而浚6者为鱼梁7。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8偃蹇9,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10不可数。

其嵚然11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12角列13而上者,若熊罴14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15一亩,可以笼16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17而不售18。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19而售20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21取器用22,铲刈23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24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25熙熙然26回巧27献技28,以效29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30之状与目谋31,瀯瀯32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33而得异地者二,虽34古好事35之士,或36未能至焉37。

噫!以兹丘之胜38,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39之,贾四百,连岁40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41果有遭42乎!书于石,所以43贺兹丘之遭也。

作品注释:1、寻:通“循”,沿着。

2、道:行走。

3、步:指跨一步的距离。

4、潭:原选本无,据中华书局版《柳河东集》补。

5、湍(tuān):急流。

6、浚(jùn):深水。

7、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

8、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

9、偃蹇(yǎn 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关于郦道元的文学常识

关于郦道元的文学常识

关于郦道元的文学常识摘要:1.郦道元的简介2.郦道元的代表作品3.郦道元的文学成就4.郦道元的影响与评价正文:1.郦道元的简介郦道元(470 年-527 年),字子山,南朝梁国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突出,尤其是在地理学和散文方面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郦道元的代表作品郦道元的代表作品是《水经注》,这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地理学专著。

全书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载了我国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地貌、历史古迹等,对后世的地理学、历史学、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郦道元还有《郦子山集》等其他文学作品传世。

3.郦道元的文学成就郦道元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是我国山水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水经注》以真实的自然山水为背景,以优美的散文描绘了河道水系的景色,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散文风格,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他在地理学方面的贡献。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江河流经地区的详细记载,为后世的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被誉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3)他在文学评论方面的成就。

郦道元在《郦子山集》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观点,为后世的文学理论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4.郦道元的影响与评价郦道元的影响与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后世散文创作的影响。

郦道元的山水散文风格对唐代王之涣、韩愈等散文家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后世地理学研究的影响。

郦道元的《水经注》为后世的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许多现代地理学家都对其进行研究和解读。

(3)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

郦道元在《郦子山集》中提出的文学评论观点,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山水游记散文

山水游记散文

山水游记散文山水游记散文是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旅行经历的回忆,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思考。

这种文学形式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不少著名的山水游记散文。

在古代文学中,最著名的山水游记散文当属唐代的大旅行家、诗人徐霞客。

他共游历了40多个省、州、郡,行程10多万里,留下了数千篇游记散文和随笔,记录了他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受。

他的游记散文中,充满了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之情,尤其是他对峨眉山、黄山、华山等名山的描写,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现代文学中,山水游记散文也得到了不少作家的青睐,他们借助旅行的机会,走进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壮观,同时也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

我们有幸读到了这些作家的山水游记散文,像是李敖的《雨后双溪竹园》,赵树理的《黄山游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边城》、岳阳楼记等等。

这些作品以美丽多彩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情世故凝聚成一种瑰丽的山水印象。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大自然的风景,并更注重通过心灵的感应来超越眼前景物,描绘出自然的神秘和灵性。

例如李敖的《雨后双溪竹园》,在没有实际旅行的时间和条件下,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具象化的山水境界中。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让人们感受到了山水之美。

而《黄山游记》则将黄山奇妙的美景与作者的游道经历相结合。

它既是一篇具象美学散文,又是一篇窥视旅行见闻和人性思考的散文。

文学中的山水游记散文充满了诗意和哲思,通过对自然之美的诗意表现,传达出人性的深度;通过对自然之美的哲思洞悉,表达出对生命、人生的意义与思考。

如金庸《江南游记》,他把江南的风光、文化、历史和人情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受到了江南的美丽与细腻。

在这些作品中,山水游记散文成为了走进自然、了解文化、认识自己的通道。

它不仅展示了美丽的大自然,也表达出了作家对生命、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在阅读这些山水游记散文的过程中,有如在自然中漫步,既放松身心,又领悟人生价值。

唐朝文化

唐朝文化

唐朝文化1、雕版印刷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

隋唐时,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

现在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它的发明,大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2、僧一行他是我国唐朝时期的天文学家。

一行从实测得了子午线的长度。

这是世界上测量子午线的第一次。

测量子午线的长度对测知地球的大小有很大关系。

3、孙思邈的《千金方》他是良朝最著名的医学家。

经过不断的努力,写成了杰出医学著作《千金方》。

被后世尊为“药王”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的繁荣时代。

流传至今有近五万首诗歌。

这些诗,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其中有不少诗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和较好的思想内容,到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5、散文韩愈和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散文家。

韩愈提倡继承存贷散文优良传统,强调写文章不受形式的束缚,要言之有物,有创造性。

柳宗元的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寓言。

6、阎立本和吴道子画家,擅人物故事画。

他画的<步辇图>生动描绘了唐太宗从在步辇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

吴道子的画立体感强,所画人物形态逼真,“吴带当风”被后世称为“画圣”。

7、敦煌莫高窟甘肃敦煌东南鸣少山断崖的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现在四百九十二窟,多是隋唐时开凿的。

多娄画的是佛经故事,也有一部分反映了唐代的经济繁荣、统治阶级生活的豪华和劳动人民辛勤操作的艰苦。

其艺术创作,深刻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卓越才能。

一段历史创造了一种文化,而文化又延续和突显了那一段历史。

繁盛的历史必然迸发出多彩而丰富的文化,正如唐文化的绚丽与华贵。

当你触摸到美艳的“唐三彩”瓷器时,当你穿上大气福韵的唐装时,当你踏上神秘的丝绸之路时,你不得不钦佩和赞叹唐朝人们的智慧和胸襟。

怎样的文化孕育了怎样的人,而人们崇尚的风气又凝聚成一股力量推动历史潮流的前进。

唐朝的文化的魅力或许源于她内容的无比丰富和新奇:一、科学技术(一)雕版印刷术1、简介: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唐代散文 (2000字)

唐代散文 (2000字)

唐代散文摘要:唐代的文坛绚丽多彩,百花争艳。

除诗歌、传奇、变文、词之外,散文也异常发达。

特别到了中唐贞元、元和期间,在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掀起之后,散文更是盛况空前。

它的题材扩大了,应用的范围广泛了,举凡说理、叙事、抒情、写景、状物,都可以运用散文这种形式。

作家作品方面,唐代不少著名诗人都兼擅诗文,如王勃、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元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陆龟蒙、皮日休、罗隐等,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卓越的散文作家。

他们的散文作品,数量也蔚然可观,如韩愈的散文现存约三百多篇,柳宗元的散文现存约四百多篇。

晚唐小品也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受到后人的喜爱和称赞。

关键字: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唐末小品文。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指的是发生在公元八世纪后期的一次文体革命。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

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它的口号是“文以明道”,就是要求用散文来阐明儒家古道的宗旨,摆脱骈俪体裁的束缚,使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

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而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韩愈散文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

他的贡献在于:不但恢复了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和历史地位,而且大大扩大了散文的功用,使这种原来主要用于著述的文体,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思想、描述事物、表达情感,具有多样化功能的语文工具,从而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广阔天地。

同时,由于他十分重视文学特征的表现和文学手段的运用,创作出优秀的文学散文,提高了散文的审美品格,由此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早期散文、骈文、世说新语、唐宋文和明清文五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早期散文在先秦时期开始发展。

它以散漫的形式,通过记叙、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思想感情。

《诗经》中的风、雅、颂,以及《楚辞》中的赋、东方朔的《杂说》等,都可以视为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品。

骈文则是在古代散文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体形式。

它以双对句为基本单位,具有较严格的格律要求。

《左传》中的编年体史书,以及《楚辞》中的离骚、招魂、涉江辞等,都是骈文的代表作品。

骈文的出现,使得古代散文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部重要的作品,它由刘义庆编纂而成。

世说新语以短文故事的形式,以身边人们的言行举止为素材,展现了多样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

它在古代散文发展的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唐宋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代的散文以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主要创作力量,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意境,同时也有很多政论和议论的作品。

安禄山《慈恩寺塔》、韩愈《师说》等都是唐代散文的代表作品。

宋代的散文则更加注重审美意境的追求,出现了很多以山水田园为背景的作品。

苏轼的《东坡扇·送友人》、米芾的《黄州快哉亭记》等作品,都是宋代散文的代表作。

明清文是古代散文发展的后期阶段。

在明代,杨慎《世说新语》的再传以及儿童散文的创作有一定的发展。

清代则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散文家,如袁枚、纳兰性德、黄庭坚等。

他们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较为成熟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意境。

总的来说,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从早期散文到骈文,再到世说新语、唐宋文和明清文,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这些散文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山水散文代表【篇一:唐代山水散文代表】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c.《过故人庄》的作者是唐代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d.《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话剧《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c.《过故人庄》的作者是唐代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d.《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话剧《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

科目:初中语文题型:单选题下列各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c.《过故人庄》的作者是唐代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d.《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话剧《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

【篇二:唐代山水散文代表】【 - 散文】随着山水诗的兴起,山水文也渐渐多起来了,特别到了唐代,出现了独立的完整的游记散文,自此以后,这一古代散文的重要支派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如下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的内容,欢迎阅读!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

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

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

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1、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实用性、哲理性、文学性于一炉。

哲学家用散文说理,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史学家用散文纪事,产生了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历史散文是以记言记事为主。

2、汉魏六朝时期:(1)战国末期至秦汉时代,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

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东汉班固的《苏武传》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散文。

(2)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它其实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但它可划分为广义的散文范畴。

赋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

赋大体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

两汉时期大赋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赋衰落,抒情小赋占主导地位。

如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江淹的《恨赋》《别赋》等。

(3)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

全书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新纪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语言高度个性化,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

它是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并对小说、戏曲的发展有巨大启发和影响。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以“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

他们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六朝文学抒情写景、语音修辞方面的经验加以融合发展,使文章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唐朝和宋朝都兴起过“古文运动”,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

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4、明代时期:明初刘基、宋濂等写了一些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作品,如刘基的《卖柑者言》。

明中期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主张“文必秦汉”,但一味拟古;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继承唐宋古文传统,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后由又有公安派、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晚明小品文盛行,颇有光彩。

代表作由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5、清代时期:清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清中期的桐城派,主张学习唐宋、秦汉古文,以清真雅正为宗,代表作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二、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历程古代山水游记是我国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文学的滥觞。

古代山水游记是以轻快的笔调描述山水名胜,借助景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记叙文。

古代山水游记作为具有特定内容的文学样式,是伴随着人类旅游意识的产生、旅游生活的展开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孕育出来的审美观而萌芽、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它的发展过程非常漫长。

追溯它的发展历程,从先秦至明清,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呈现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兴盛时期。

古代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散文体裁,不但具有一般文学散文样式的特征,而且更具有不同于一般散文样式的特点和内涵。

探究古代山水游记的产生、发展以及它的特点,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旅游文学的内蕴,丰富我们现代旅游文化意识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古代山水游记的萌牙和产生先秦及秦朝时期,人类旅游意识尚未产生,以审美观赏为内容的旅游生活也尚未出现,人们外出活动,大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社会交往。

如周朝君主周穆王长达两年之久的周游,目的就是为了显示国威,安抚部属;孔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秦始皇巡视天下,是为了征服天下,统一帝国。

由于那个时代的出游根本不具备旅游的意义,相应地,表现旅游内容的旅游文学作品也就不可能产生;即使当时有的典籍中有一些关于山川景物的描写,大多也只是零星而原始的,如先秦时的《山海经》中“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介”“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的描写就是非常直观而简单的。

到了汉代,随着帝国疆土的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对自然景物的认识日渐增多,出游活动也有所增加。

随着人们对山水和宫殿建筑的新认识,山水、宫殿的描写在当时兴盛的赋体作品中也就有了一些反映。

如西汉枚乘《七发》中关于潮水的描写:“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

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

其波涌而云乱,扰扰庸如三军之腾装”就写得比较生动且气势磅礴。

又如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对宫殿的描述:“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阉;华榱壁璫,辇道纚属”写得多姿而宏伟。

然而这样的描写,主要也不是重在表现景物,更没有记游的倾向,而是借描写以夸耀帝国的强大。

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中,具有大量的写景篇幅,其中写登泰山时的俯视所见、写天门的陡峭和奇险、写登山途中的艰辛,更具精彩;同样,这些描写,其目的也是为当时光武帝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典这一事件作烘托和渲染。

因此,以上这些作品虽然或多或少地写有路途的景色,但都不具备山水游记的特点,只能视为最早的山水游记文字,而不能算作山水游记作品。

在先秦到两汉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人们已把景物描写纳入作品的叙写范围,但是山水风物的描写只是作为表现作品主题的附属品出现,而没有成为作品描写的主要对象,并且这种描写大多只是作品中的一个部分,没有独立成篇。

因此,真正的山水游记在秦汉时期还没有出现,完全意义上的山水游记作品还处在积累和萌芽之中。

(二)古代山水游记的成熟和发展隋唐时期,社会尽管有动荡,但总的说来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

特别是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使得人们的旅游审美观赏意识更加成热,更看重旅游者在游览观赏中的主体审美作用。

这时期人们的旅游目的和要求有了很大的改变。

具体表现为人们旅游,不但要使自己与自然之间培育相亲相近、相和相融的关系,以获得身心愉悦,而且还积极探索旅游的价值观,注重景物的文化内涵。

这种旅游内容的丰富,使得此时期的旅游散文从形式上来讲,不再仅仅是骈体小品短札或解释山河的附文,而是出现了体裁多样的铭文、诗序、书信等;从内容上来讲,在对山水景物的特征描绘中能融进作者的主观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唐代元结的山水游记作品最能代表这种特点。

元结的作品在记述中注重描写和抒情,使主体的人和客体的景达到相应的结合,是情景交融的优美山水游记散文。

其《右溪记》,写右溪“清流触石,洞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不但以细腻的笔调描绘出右溪的清新秀丽,并且在写景中以“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感叹。

元结的这种以景寄情的山水游记对唐代以后的山水游记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清末古文家吴汝纶评价元结:“次山(元结)放姿山水,实开于厚(柳宗元)先声,文字幽妙芳洁,亦能自成境趣”。

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更是在元结的写法上有了很大发展。

柳宗元是唐代山水游记集大成者,他的山水游记不但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怀,表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意义。

他的组记《永州八记》,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的一块丰碑,标志着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

《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山水游记》,从自己被贬后的忧惧和漫游起笔,一直让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自己的身世遭遇紧密地融合一起。

他写宴游西山,不直接描写西山的景物,而是抓住“一览众山小”的视觉感受,运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夸张和色彩的渲染,有层次地状写登高眺望中的山水远景,从侧面烘托出西山高峻特立的壮观气象;同时,运用象征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抑郁心情,表现遗世独立、不同流俗的人格理想。

整篇文章刻画人微,托意深远,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游记散文。

除柳宗元外,唐代在古文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在文体革新思潮的引导下,还涌现出了一批清新活泼的山水游记散文,有韩愈寄寓深刻、在表现儒家人格思想中渗透出浓烈山水审美意识的《燕喜亭记》;有白居易以赴仕途中旅游过程为外在行文线索,以友人之间的友情为内在情感线索,两条线索互相交织,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富于清新明丽意境美的《三游洞序》;有李翱全篇借题发挥,将游山比作交友,写得别有情趣的《题峡山寺》等等。

到宋代,山水游记散文追随着唐代山水游记散文的踪迹,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臻完美。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山水游记作者数量增多,作品硕果累累。

作家突出的有: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晁补之、陆游、范成大、王质、宋熹、周密等,他们都写有不少名篇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