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乙肝母婴阻断的临床路经

病毒性乙肝母婴阻断的临床路经

全国每年乙肝母婴阻断数量及方法

母婴阻断乙肝相关 乙肝母婴阻断数量: 目前我国计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9300万人,慢性乙肝患者3000万人,亚太地区乙型肝炎患者50%以上来源于母婴感染。每100名育龄妇女中约有8人是HBV携带者,我国约有1千多万HBV携带者妇女涉及到生育问题。每年约有75~120万孕妇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若不采取预防措施,将有50%~90%(约80万)婴儿可能感染乙肝病毒。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90%以上将成为长期携带者,部分人成年后出现肝炎症状,少数人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也有文献报道,在我国,每年约有200万新生儿因母婴传播而在出生时携带乙肝病毒。) 成年人通过水平感染乙肝病毒后自然痊愈率达95%,慢性化率只有5%以下。而在围产期由母婴垂直感染或5岁以内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慢性率达90%,只有10%可自然痊愈。呈现持续感染状态,造成预后差,治疗困难。一般慢性活动性肝炎如未经规范/有效治疗20~30年后即可演变成肝硬化甚至发生肝癌,而出生时或宫内感染乙肝的儿童20~30年后正当20~30岁的年轻人,会因疾病丧失健康和劳动能力。因而乙肝对人类的健康损害是非常大的。 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HBV DNA阳性产妇乳汁含病毒量较高,传染性强,不宜哺乳。HBV携带孕妇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机会为50%~70%;如HBVDNA同时阳性,则传播机会是90~100%。孕妇发生乙肝的时间距离分娩日期越近,婴儿感染乙肝的危险性越高。怀孕头6个月发生乙肝,有足够的时间产生抗体,使胎儿获得保护,仅6%的婴儿受感染;怀孕最后3个月发生乙肝,69%婴儿受感染;产后头2个月发生乙肝,75%婴儿受感

染。 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非常重要。HBV在孕妇体内的存在是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基础,孕妇体内HBV含量越高,则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几率就越高。因此,要成功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应根据孕妇孕前、孕中外周血HBV含量的不同,采用个体化的、规范化的阻断方案。 目前,阻断母婴传播保护率为87.8%,也就是说,实施阻断母婴传播后,有近9成的婴儿可以不被感染。但很多乙肝携带者对乙肝母婴阻断技术并不了解,做阻断的都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群。在农村,知道这项技术的可能更少。 母婴阻断方法: (南京第二医院方之勋教授专访,方之勋,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传 染病及寄生虫分会第6、7届全国委员、江苏省传染病分会顾问、南京市医学会感染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长期从事传染病临床诊疗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重型肝炎等多种肝病的诊疗及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阻断及阻断后失败的治疗。)一、应用乙肝疫苗及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进行母婴阻断 其方法是在孕期7、8、9月为HBsAg阳性母亲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400 IU,对HBsAg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6h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2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20μg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后6h 内先注射1 针200 IU的球蛋白(HBIG),半个月后再注射第2 针同等剂量的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20μg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 和6 个月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针乙型肝炎疫苗。此方法阻断成功率在90%左右。

最新乙肝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doc

最新乙肝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 )的重要传播途径,加 强慢性 HBV 感染孕妇及其所分娩婴儿的规范化管理是切断母 婴传播的有效途径。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医学会感染 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织感染病学、肝病学、免疫 学与产科学专家参照国内外公认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 最新研究成果形成专家共识——《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 理流程》。 1 筛查 所有在门诊初次产检的孕妇,按要求筛查乙型肝炎、梅毒和 艾滋病,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包括HBsAg 、抗 -HBs 、 HBeAg 、抗 -HBe 和抗 -HBc ;若果咨询,并指导常规孕期保健;若HBsAg 阴性,提供检测结HBsAg 阳性,需继续评 估乙型肝炎相关病情。 2 评估 对于 HBsAg 阳性的孕妇,需进一步检测肝功能生化指标和上腹部超声。( 1)若 HBV DNA HBV DNA 水平、 阳性,排 除其他相关因素后,出现ALT 显著异常,≥5×正常值上限(ULN ),或诊断为肝硬化者,在充分沟通和知情同意的情 况下,经感染科医生或肝病科医生评估后,建议给予替诺福 韦酯( TDF )或替比夫定( LdT )进行抗病毒治疗;( 2)若

HBV DNA 阳性,ALT 在≥ 2× ULN~< 5× ULN时可继续观察,如果观察期间 ALT≥ 5× ULN,则按 2( 1)处理;如果 ALT < 2× ULN,则按 2( 3)处理;如果随访至妊娠 24 周 ALT 仍在≥2× ULN~< 5× ULN,在充分沟通和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给予TDF 或 LdT 进行抗病毒治疗;(3)若 HBV DNA阳性,ALT 正常或仅轻度异常(ALT < 2× ULN)、无肝硬化表现,建议 暂不处理,继续随访观察。在随访期间,如果出现ALT 持续升高( ALT≥ 2× ULN),则根据ALT 水平按 2( 1)或 2( 2)处理,注意加查总胆红素( TBil )和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3妊娠期管理 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的未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孕妇,在妊娠 中期检测 HBV DNA 水平(推荐用高灵敏试剂检测),根据HBV DNA水平,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阻断母 婴传播。( 1)若孕妇HBV DNA≥ 2× 106 IU/ml,在充分沟通和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可于妊娠24~28 周给予TDF 或LdT 进行抗病毒治疗。分娩前应复查HBV DNA ,以了解抗病毒 治疗效果及母婴传播的风险;( 2)若孕妇 HBV DNA < 2× 106 IU/ml ,则不予干预,继续观察。 4分娩管理 (1)分娩方式:分娩方式与母婴传播风险没有确切关系, 根据产科指征决定分娩方式;( 2)新生儿处理:新生儿出生 后立即移至复苏台,离开母血污染的环境;彻底清除体表的

联合免疫阻断乙肝母婴传播:规范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联合免疫阻断乙肝母婴传播:规范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主动+被动联合免疫(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方法是目前公认的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最主要且有效措施,已由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但在我国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医院所采用的免疫程序,尤其是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各不相同。作者参考国内外文献,回答乙肝母亲所生婴儿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联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效果更佳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于e 抗原阴性的乙肝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婴儿,单独接种乙肝疫苗已达到免疫效果,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未明显增加疫苗效果。考虑成本或乙肝免疫球蛋白所带来的安全问题,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并不必要。因此,有些国家和地区对 e 抗原和乙肝病毒DNA 均阴性的乙肝母亲所生后代只接种乙肝疫苗。乙肝母亲所生后代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若同时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率可明显提高,达95%以上。 乙肝免疫球蛋白先于疫苗注射 为更好地发挥乙肝免疫球蛋白效果,避免与乙肝疫苗相互作用造成抗原抗体中和反应,影响各自效果,目前公认婴儿出生后12 h内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再于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多数专家特别强调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时间,建议不要超过出生后12 h,若超过出生后48 h,免疫效果明显降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多长时间接种乙肝疫苗并无特别强调,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第一针乙肝疫苗注射间隔可从当日同时注射至3个月不等。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两种方案,一种为当日同时使用,另一种为间隔1个月。为避免乙肝疫苗漏种,大多数医院采用前者。但当日同时使用也应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先,乙肝疫苗在后,并注意不同部位注射,以间隔数小时为宜。我国主推剂量为100 IU在制备过程中,不同厂家生产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制剂所含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滴度通常有所差异,为统一剂量标准,要求所有厂家的制剂均按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计量单位(IU)。在最初一些研究中,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剂量根据其出生体重计算,一般使用剂量为0.2~0.5 ml/kg,约为145 IU/ml。即出生体重为3 kg 的婴儿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约87~217.5 IU。后来为求简便,大部分研究中新生儿使用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为100 IU 或200 IU,少数研究为400 IU。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剂量应≥100 IU。从理论上及某些研究结果显示,2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产生的保护效果更佳。但结合成本效益综合考虑,我国目前主要推广使用100 IU 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许多地区,乙肝母亲所生后代可免费使用100 IU 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 不建议同时注射两针乙肝免疫球蛋白 从理论上讲,同时注射两针100 IU 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等于注射了1 针200 IU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但是,医生不仅要考虑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剂量,还应考虑药物规格。 200 IU 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针剂一般为2 ml/ 支,而100 IU 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针剂有1 ml/支,也有2 ml/支。若使用了两支2 ml/ 支、100 IU 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注射部位注射 4 ml 液体,肯定会形成较大的注射包块,难以吸收。另外,两针药物同时注射也会增加注射污染机会。如果是不同批号的两针药物同时注射,可能增加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不建议同时注射两针100 IU 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达到200 IU 的剂量要求。 第一剂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免疫 1 个月 乙肝母亲所生婴儿出生时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在两方面预防乙肝母婴传播:一是直接中和乙肝母亲分娩时污染到新生儿体内的乙肝病毒;二是婴儿出生后接种的乙肝疫苗尚未起效时,帮助婴儿抵御日常生活中与乙肝母亲密切接触而感染。但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可在体内维持多长时间的免疫作用? 研究显示,乙肝免疫球蛋白一般在注射后15~30 min 即开始发挥作用,其血药浓度一般在注射后3~7 d 达高峰,半衰期17.5~25 d,对新生儿的有效保护作用可维持42~63 d,4 个月后基本清除。因此,乙肝母亲所生婴儿在出生时注射一剂乙肝免疫球蛋白足以保护新生儿 1 个月内免受乙肝病毒感染。出生 1 个月时,婴儿体内检测到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并非均是乙肝疫苗刺激下免疫系统主动免疫产生,部分抗体仍为体内残留的被动免疫抗体。1 个月后,所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产生的被动免疫逐渐减少,此时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在两针乙肝疫苗刺激下逐渐产生对乙肝病毒的主动免疫。 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1~2 次足矣

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启动会的讲话稿

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以下简称“母婴阻断项目工作”)是传染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待孕妇女增补叶酸”“两癌检查”项目后又一项国家民生工程,也是提高人口素质重要举措。2011年重庆市在渝中区、南岸区、綦江县、铜梁县、大足县等11个区县开展了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试点工作,今年在全市各区县全面开展此项目。项目主要内容是对孕产妇进行免费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筛查,对所有艾滋病、梅毒、乙肝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婴儿实行免费母婴阻断,同时广泛开展母婴阻断项目工作的健康教育,在孕早期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的检测与咨询服务及规范治疗。 按照《重庆市卫生局关于印发2011年度中央补助地方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卫疾【2011】63号)、《重庆市卫生局关于印发2012年重庆市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管理方案的通知》(渝卫〔2012〕27号)文件要求,要求各区县在2012年3月1日起全面启动母婴阻断项目,但由于检测试剂原因,故直至今日我区才启动该项目,现在我代表区卫生局宣布:“永川区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正式启动”。 为了顺利推进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提出以下几

一是各相关单位要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卫生局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专家组。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指导专家组包括妇幼保健、儿科、妇产科、疾病预防控制等各方面的专家,为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各单位要根据本单位情况成立相应的小组,加强母婴阻断项目的组织实施,全力推进,务求实效。 二是要制定项目工作实施方案、职责明确,分工负责。区卫生局根据市卫生局项目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操作性、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工作方案,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项目工作实施方案。 三是要明确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阻断的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要根据母婴阻断的工作流程明确各医疗机构的职责,确保早孕妇女从接受咨询检测——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集血样进行艾滋病、梅毒、乙肝初筛检测——对发现的艾滋病、梅毒、乙肝阳性孕妇和所生产的新生儿采取相应的阻断干预措施——信息上报等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单位、落实到科室。

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项目知识宣传内容

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阻断项目知识宣传讲稿 主讲人:穆伟 一、艾滋病: (一)艾滋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性传播、血液和母婴传播。(二)WHO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策略: 1.青年和育龄妇女HIV感染的初级预防。 2.预防HIV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 3.预防HIV感染妇女的孕产期传播: ○1主动为孕产妇提供HIV相关检测和咨询服务(PITC); ○2确保HIV感染妇女能够得到产前保健和预防母婴传播综合服务○ 3知情选择终止妊娠(孕早期) ○4继续妊娠者,为HIV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选择抗病毒用药方案及咨询服务 ○5安全分娩,避免产时感染 ○ 6为新生儿提供安全喂养的支持与咨询,随访等服务 (三)PICT(医务人员主动提供HIV咨询服务)咨询服务流程:目标人群:育龄夫妇核心人群:婚前保健人群孕妇、产妇、母亲0-2岁儿童相关人群:男性青少年流动人口危险行为人群。 1.基本情况登记:记录所有接受生殖保健服务、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特别是孕期来接受检测孕产妇的信息。记录是否提供HIV咨询、检测。可建立独立记录或在门诊日志中增加相关信息。基本信息包括:住址、孕周、初诊、复诊、咨询、检测、联系电话等。

2.提供PMTCT基本信息 至少提供如下信息(知情同意的最低限度):妇女较男性更易感染艾滋病感染爱滋病;初期可能没有症状,通过HIV检测可以发现艾滋病;可以母婴传播;及早得知感染状况,可以尽早采取措施,预防传给孩子;预防母婴传播主要方法有:服用抗病毒药物、住院分娩、人工喂养;国家的相关政策。 特别询问:您怀孕后体重是否减轻或未增加?是否有过发热?持续时间(1个月)?腹泻过没有?持续的还是间断的?多长时间(1个月)?是否反复多次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是否来自高发地区? 3.危险行为评估:通常围绕艾滋病传播途径,对发生危险行为的可能性逐一进行评估。 经性:了解性生活的情况,包括性活动的频度、方式;性伴的数量及性伴的背景;是否使用安全套、是否患性传播疾病等 经血:有无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否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是否接受血及应用血制品;有无接受如纹身、剃须、医学治疗、职业暴露的机会。 是否来自或生活在性病/艾滋病高流行地区。 告知行为的实际危险,分析是否在窗口期。 确定是否合并STIS/TB/肝炎及其他疾病,进行其他必要检查及转诊。 制定改变行为计划,提供预防措施,关注就诊重点人群。 4.提供HIV检测:

预防艾滋、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健康教育

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 一、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 概述:艾滋病由HIV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潜伏期6个月~5年,短期内病死率平均50%,高危因素:吸毒;输血(尤指不规范输血);卖淫嫖娼;溃疡性STD。感染过程:一期:急性感染期,1-3个月,抗体阳转;二期:无症状携带症状,6-15年,或更长;三期: 艾滋病潜伏期,最多2-3年;四期:艾滋病期。 1、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定义: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HIV感染的妇女在妊娠期、分娩期或产后哺乳期将HIV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 2、预防HIV母婴垂直传播的必要性自艾滋病流行至今,全球约有400多万1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艾 滋病,存活的HIV感染儿童估计有250多万,目前仍以每年80多万、每天2000多例新生儿HIV感染者的速度递增,其中90%是因HIV感染母亲后经母婴垂直传播而感染的。我国处于AIDS快速增长期,已开始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2011年9月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艾滋病3105例,死亡901例。我省199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截止2006年底累计发现艾滋病感染者685例,病人192例,死亡93例,儿童感染者6例,其中4例母婴传播。朝阳市199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2006年起孕产妇艾滋病感染者4例。 3、充分认识开展预防工作的重要意义随着人类对艾滋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研究目前也有了新的进展。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不采取任何干预的情况下,母婴传播感染率达到20—45%,假如孕期、产时和新生儿最初几周采取系统的综合有效的抗病毒干预和人工喂养,HIV母婴传播率最低可以降低到2%以下。可见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是可以预防的。 4、HIV母婴传播的途径 HIV传播主要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妊娠期10%,分娩期15%,哺乳期10%。母婴垂直传播70%是在母亲怀孕、分娩过程中被感染,30%是在哺乳期被感染。1)宫内传播:通常发生在妊娠晚期,尤其是妊娠36周以后(占70%); 1

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

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 【导读】说起乙肝,很多人都有种文虎色变的感觉。现在对于乙肝的治疗是没有好的方式,而且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传染现象,一旦出现就无法治愈,只能通过药物或者是日常的习惯注意。关于乙肝母婴阻断还是有许多人关心的,下面就来了解一下乙肝母婴阻断的成功率、乙肝母婴阻断前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关于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是非常多的妈妈们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关心到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会感染到这种疾病,那么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现在是多少? 目前,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成功率较高,平均约为95%,为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最重要的阶段是在产后期间,有效的措施是让新生儿接受免疫预防,阻止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具体方法是妊娠晚期,孕妇应每周注射一次乙型肝炎高影响力免疫球蛋白,直至分娩(共约3个月)。婴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1个月内以及出生后6个月内接种乙肝疫苗。此外,必须加入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以增强阻断效果。 乙肝母婴阻断前的传播途径 在乙肝母婴阻断之前,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要想降低降低婴儿的感染可能性就要阻断这种传播途径,那么乙肝母婴阻断前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宫内传播:婴儿在母体内通过血液循环而感染乙肝病毒,母婴失败的情况主要发生在这种情况下; 2、分娩时的传播:当分娩导致婴儿的皮肤,粘膜或胎盘剥离时,母亲血液中的病毒通过破裂的胎盘并进入脐带血。因此感染进入新生儿身体的可能性最大。在最常见的情况下,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中也含有可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 3、横向传播:母子亲密接触,母乳喂养等也可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乙肝母婴阻断的目的 很多妈妈在怀孕之前自身患有乙肝,因此她们会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出生之后也会感染到这种疾病。其实通过母婴阻断的形式是可以很好的控制疾病的传播,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乙肝母婴阻断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不采取一定措施,很容易传染给胎儿,导致胎儿出生后出现乙型肝炎,所以阻断了母婴传播,可以避免从源头上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新生儿出生后,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相结合。主动免疫意味着乙型肝炎疫苗应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1个月和6个月内给予。接种疫苗的时间越早越好。新生儿的第一针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如果在出生后48小时内注射,4小时内注射最好,会降低免疫效果;被动免疫是指新生儿出生后6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乙肝母婴阻断过程的检查指标 在进行乙肝母婴阻断的过程,需要关注多种指标的。这些指标决定母亲是不是可以将病毒传染到自己的孩子,那么,乙肝母婴阻断过程中的相关检查指标有哪些? 1、HBV-DNA(乙肝病毒DNA):是乙肝病毒感染的直接敏感指标。如果HBV-DNA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具有活性且具有高度传染性,并且感染性与该值的大小成正比。如果育龄妇女的病毒数量过高,应在妊娠前首先考虑抗病毒治疗。 孕妇乙型肝炎病毒含量与母婴传播风险呈正相关:高风险:HBV-DNA 10 6次方;低风险:HBV-DNA范围从10到3到10 6;非常低的风险:HBV-DNA 10立方。 2、乙型肝炎:婴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7月和12月进行检查。如果表面抗原为阳性,则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及争议性问题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及争议性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19-11-20T14:22:27.3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9期作者:吴小兰 [导读]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是一种常见的病源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经超过9000万例。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感染科重庆 401220) 【摘要】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一直被作为临床研究重点,虽然目前已经研究出一套有效的母婴阻断措施,但是有部分争议性问题还需进行解决。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母婴阻断失败率估计偏低、宫内感染机制问题等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发展现状;争议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9-0230-0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是一种常见的病源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经超过9000万例,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则在2000万例以上。乙型肝炎病毒具有传染性,血液、母婴、性接触等途径均能实现传播,其中母婴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则是一种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感染率的预防措施,其预防效果较高,感染预防的失败率在10%以下,但在失败原因、阻断方案方面还是存在一系列待解决问题。因此,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和争议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详细研究过程如下: 1.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现状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主要是在患者分娩前、分娩时及分娩后这三段时期分别实施一定的措施,以达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目的。 分娩前:处于分娩期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一般通过血液、胎盘等途径致使胎儿宫内感染,而宫内感染检出率则在10-40%之间。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娩前阻断,目前临床上常在高病毒载量(HBV_DNA>106IU/mL)孕妇的孕中期开始,使用口服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进行阻断治疗,以此来降低孕妇体内HBV-DNA载量,从而控制胎儿宫内感染的几率。 分娩时:分娩过程中,如果因受外力而导致胎儿的皮肤或黏膜受到损伤时,这时母血当中的乙型肝炎病毒便会通过损伤部位进入胎儿体内,此外,如果胎儿通过产道时吞咽母血、阴道分泌物等,同样会导致胎儿感染。因此,在分娩过程中,应该保证胎儿不受损伤,并避免胎儿与母血、阴道分泌物等物质相接触;因此,是否需要剖宫产来降低胎儿乙肝感染率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分娩后:母婴之间的接触过于亲密、母乳喂养等同样可导致乙型肝炎病毒的进行传播,因此临床上常采用产后婴儿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婴儿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这一措施在母婴阻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针对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儿,在其出生后的12-24小时内注射剂量大于100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此后方可再进行母乳喂养。另外,在其他不同部位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剂量为10μg,在1个月后、6个月后分别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接种,这种方法可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进行有效阻断。 2.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争议性问题 2.1 母婴阻断失败率估计偏低 以往在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诊断时,常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来确定。部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产出的婴儿,经主被动免疫阻断后,婴儿血清乙肝表面抗原为阴性,血清乙肝表面抗体为阳性,则表明母婴阻断为成功,但是如果婴儿血清HBV-DNA显示为阳性,则表明婴儿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当前的临床诊断当中,只对婴儿进行了乙肝五项检查,而并没有进行HBV-DNA检测,因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则常被忽略,以此看来,母婴阻断的失败率应高于实际统计值。参考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外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出率达到40%左右。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我国对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视程度也需提高,但其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明确。 2.2 宫内感染机制问题 经众多医学研究者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免疫耐受和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是导致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免疫耐受则主要是由宫内感染所致。因此,对于低病毒载量(HBV_DNA<106 IU/ml)的孕妇在孕期是否需要口服核甘类抗病毒药物阻断治疗降低宫内感染率,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婴儿宫内感染的传播机制具有一定复杂性,与胎盘、羊水、外周血单个细胞核、生殖细胞等多方面因素均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宫内感染的具体机制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除母婴阻断失败率估计偏低和宫内感染机制问题之外,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分娩方式以及母乳喂养等相关问题均具有争议性,针对传播途径极为复杂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只有将目前的争议性问题有效解决,才能确保母婴阻断的成功率得到有效提升,控制疾病传播的同时,对婴儿的身体健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怀宾,陈煜,张华,段钟平,李杰,等.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阻断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7):556-558. [2]李舣婷,林潮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研究现状与争议[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30):2672-2680. [3]李晓霞,张启祥,熊伟.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及争议性问题[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6):93-95. [4]韩白乙拉,魏冬梅,包十梅.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治疗现状及进展[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6):127-129. [5]黄美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阻断的相关因素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2014. [6]张宝芳,程明亮,张权,赵雪珂,余蕾,等.贵州地区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母婴阻断的临床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8,26(12):945-945. [7]张佩如,胡新,杜飞,刘宇,漆琪,等.GAVI项目四川省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筛查及母婴阻断效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7,33(4):343-347.

乙肝艾滋梅毒母婴阻断试题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二人民医院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阻断知识考试题 姓名科室妇产科考试时间:年月日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1、乙肝、梅毒、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有、、。 2. 在项目工作目标中,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 以上;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以上。 3.孕产妇初次接受孕产期保健时,首先进行艾滋病筛查试验。检测呈有反应者,进行复检。根据复检结果,确定是否进行试验。 4. HIV窗口期是指:从到产生这段时期。一般为。 5.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指乙肝表面抗原持续月以上的状态,如果肝功能正常,称慢性;如果肝功能异常,则为慢性。 6.梅毒感染的临床分期有:、、、。 二、单选题(每题4分共32分) 1、所有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最好的喂养方法是() A人工喂养B母乳喂养C混合喂养D以上都是 2、世界艾滋病日是每年的哪一天() A. 1月2日 B. 12月1日 C. 2月1日 D. 12月12日 3、关于艾滋病感染孕妇的处理以下哪项不正确:() A. HIV母婴传播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 B.所有艾滋病感染孕妇应行抗病毒治疗 C.HIV抗体阳性必须剖宫产 D.HIV感染孕妇生产的新生儿应杜绝混合喂养 4、梅毒病原体: () A. 梅毒螺旋体 B.梅毒病毒 C.支原体/衣原体D生殖道疱疹病毒 5、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感染梅毒,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可保持数年,甚至终生。

A.假阳性 B.阳性 C.假阴性 D.阴性 6、TRUST(-),TPPA(+)结果的临床意义:() A. 排除梅毒感染,极早期梅毒,极晚期梅毒 B. 部分晚期梅毒,现症梅毒 C. 生物学假阳性 D. 早期梅毒治疗后,极早期梅毒,以往感染过梅毒 E.生物学假阴性 7、HBs 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必须在出生小时内,最好在出生后小时内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A. 48,24 B. 24,12 C. 24,6 D.12,6 8、乙肝疫苗接种时间()月。 A.0,1,2 B.0,2,4 C.0,1,6 D. 0,3,6 三、多选题(每题5分共20分) 1、艾滋项目报告对象() A.所有婚前保健人群及孕产妇人群 B.所有经确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婚检妇女、孕产妇及其所生的18月龄以内的儿童 C.所有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产妇及其所生的18月龄以内的儿童 D.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的新生儿 2、梅毒螺旋体的特性:( ) A. 属致密螺旋体 B. 不易着色,肉眼看不见 C. 能看见折光性,活动较强 D. 抵抗力很弱,体外不易生存 E. 一般消毒剂均可在短期内将其杀死 3、HIV感染者服用抗病毒药物的主要副反应有:( ) A.骨髓抑制B.消化系统副作用C.皮疹D.脂肪代谢异常E、肝毒性 4、病毒性肝炎对母儿的影响:() A.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B.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增加 C. 流产、早产、死胎 D.胎儿生长受限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2分) 1. 只有早期、晚期梅毒通过胎盘传染胎儿,隐性梅毒无传染性。() 2. 妊娠梅毒孕晚期治疗时可选用红霉素。() 3. 对临产时发现的梅毒感染产妇不需给予治疗,待生产后治疗。()

海南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8年版)

海南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8年版) 为进一步规范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全面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根据《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海南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在对2014年《海南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总结基础上,更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提高公众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以下简称预防疾病母婴传播)的认识,建立健全适合本地区的预防工作模式,为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综合干预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母婴传播,降低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对妇女儿童的影响,进一步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 至202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全省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到95%,其中孕期检测比例逐年提高到90%以上,提高孕早期检测比例。 2.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艾滋病毒用药率达90%以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毒用药率达90%以上。 3.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率达90%以上,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达90%以上。 4.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率达95%以上。 5.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4%以下。 6.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至15/10万活产以下。 7.乙肝感染孕产妇妊娠及所生婴儿随访率达到50%以上。 8.提供相应服务的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9.加强逐级技术指导,至少达到省级对市县级1次;市县级对乡镇级4次。 二、工作内容 结合孕产期与儿童保健服务,为所有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全面、整合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服务流程见附件1。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摘要 [摘要]乙肝病毒感染是慢性乙肝发病的最常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20 亿人感染乙肝病毒,35 000万人慢性感染,每年约有60 万人死于乙肝。为了防治乙肝, 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现在已被许多国家用于乙肝免疫。这大大降低了乙肝的感染率,同时也降低了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率。但由于宫内感染和免疫失败的存在,这两种方法并不能完全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了解乙肝的宫内传播机制与免疫失败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宫内感染和乙肝的垂直传播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即对乙肝的宫内传播机制和免疫失败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 宫内感染机制; 免疫预防;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 文献综述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s 2 billion people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350 million people with chronic infection, about 600 thousand people die every year.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treat hepatitis B, hepatitis B vaccine and immunoglobulin are now used in many countries for hepatitis B immunization. This greatly reduces the infection rate of hepatitis B, but also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ut because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immune failure, these two methods can not completely block the spread of hepatitis B viru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the immune failure in the prevention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and the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2018乙肝、艾滋、梅毒母婴阻断试题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二人民医院 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阻断知识考试题 姓名科室妇产科考试时间:年月日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1、乙肝、梅毒、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有、、。 2. 在项目工作目标中,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 %以上;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 %以上。 3.孕产妇初次接受孕产期保健时,首先进行艾滋病筛查试验。检测呈有反应者,进行复检。根据复检结果,确定是否进行试验。 4. HIV窗口期是指:从到产生这段时期。一般为。 5.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指乙肝表面抗原持续月以上的状态,如果肝功能正常,称慢性;如果肝功能异常,则为慢性。 6.梅毒感染的临床分期有:、、、。 二、单选题(每题4分共32分) 1、所有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最好的喂养方法是() A人工喂养B母乳喂养C混合喂养D以上都是 2、世界艾滋病日是每年的哪一天() A. 1月2日 B. 12月1日 C. 2月1日 D. 12月12日 3、关于艾滋病感染孕妇的处理以下哪项不正确:() A. HIV母婴传播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 B.所有艾滋病感染孕妇应行抗病毒治疗 C.HIV抗体阳性必须剖宫产 D.HIV感染孕妇生产的新生儿应杜绝混合喂养 4、梅毒病原体: () A. 梅毒螺旋体 B.梅毒病毒 C.支原体/衣原体 D生殖道疱疹病毒 5、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感染梅毒,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可保持数年,甚至终生。 A.假阳性 B.阳性 C.假阴性 D.阴性 6、 TRUST(-),TPPA(+)结果的临床意义:() A. 排除梅毒感染,极早期梅毒,极晚期梅毒 B. 部分晚期梅毒,现症梅毒 C. 生物学假阳性 D. 早期梅毒治疗后,极早期梅毒,以往感染过梅毒 E.生物学假阴性 7、 HBs 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必须在出生小时内,最好在出生后小时内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母婴阻断培训试题及答案 (1)

母婴阻断项目培训试卷 村卫生室: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 1、艾滋病传播途经:( D ) A、血液传播 B、母婴传播 C、性传播 D、以上均正确 2、孕产期应常规检查的项目不包括:(D) A、艾滋病 B、乙肝病毒 C、梅毒 D、类锐湿疣 3、梅毒螺旋体阳性的孕产妇及所生新生儿应该用以下(B )药物。 A、普鲁卡因青霉素 B、苄星青霉素 C、红霉素 D、以上均正确 4、下列哪项不是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D ) A、发热 B、咽痛 C、淋巴结肿大 D、口腔真菌感染 5、HIV感染人体后主要导致下列哪个系统损害:(B) A、消化系统 B、免疫系统 C、循环系统 D、骨骼系统 6、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D ) A、同性恋者 B、性乱交者 C、静脉吸毒者 D、无偿献血人员 7、下列哪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D ) A、性传播 B、母婴垂直传播 C、血、血制品、器官移植和污染的注射器 D、蚊虫叮咬 8、下列哪项检查能够最终确定病人感染了艾滋病毒:(B ) A、血常规 B、HIV抗体确诊试验 C、HIV抗体筛查试验 D、尿常规 9、当HIV侵入机体后,未进入发病期者被称为:(B ) A、艾滋病病人 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C、窗口期 D、艾滋病期 10、成年人艾滋病无症状感染期平均时间为:(B ) A、5年 B、8年 C、12年 D、15年 11、我国目前AIDS传播方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D ) A、异性接触 B、母婴传播 C、输血 D、共用针具注射毒品 12、艾滋病的英文缩写是:(B ) A、HIV B、AIDS C、HDV D、HDB 13、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世界艾滋病日是(A ) A、每年12月1日 B、每年12月6日 C、每年6月12日C、每年12月16日

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2015

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选择性的抗病毒预防治疗势在必行?Interruption of mother-to-infant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time to include selective antiviral prophylaxis? 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在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以及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区域广泛流行。在抗HBV疫苗普及使用之前,围产期或儿童期是病毒进入人体的主要时期。生命早期发生的HBV感染,会显著增加其演变成为慢性病的可能性。反复的母婴垂直传播或儿童期水平传播,会使得病毒感染模式不断加强。 HBV疫苗的使用,可以减少HBV的围产期母婴垂直传播或水平传播。并且在某些国家,对于HbsAg阳性母亲产下的婴儿,可联合应用HBV免疫球蛋白。HBV疫苗可以防止80%~95%的病例传播,并且已经降低了儿童期HBV感染的发病率。胎儿在宫内感染HBV并不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但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尤其在先兆早产引起宫内胎盘渗漏发生时,宫内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经胎盘传播也可能发生,但概率小于疫苗预防失败导致的感染。 尽管应用了HBV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仍然会存在HBV传播的风险。该风险与母亲血中病毒复制指标密切相关;有研究资料表明,如果母亲血中HBV DNA浓度超过108拷贝/ml(或2×107 U/ml),尽管应用了HBV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病毒由母亲传播给婴儿的可能性会达到10%甚至更高。虽然更进一步的资料不多,但仍表明HBV的母婴传播也许并不会仅因为使用了疫苗而阻断,但是如果联合使用了核

苷或核苷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则有可能预防HBV的传播。这种方案与抗病毒治疗在预防HIV母婴传播中发挥的作用类似。 有学者对拉米夫定(胞嘧啶核苷类似物)和替比夫定(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在减少HBV母婴传播方面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一项安慰剂对照的随机试验显示,母亲应用拉米夫定可以降低HBV向婴儿传播的概率[9]。拉米夫定的给药期为妊娠32周至产后4周。在积极治疗组,HBV DNA的平均浓度由基线的7 log10拷贝/ml降低了2 log10 拷贝/ml。包括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在内,所有的婴儿都接受了HBV 疫苗和HBV免疫球蛋白。当所有的孩子长到1岁时,拉米夫定治疗组的孩子中HbsAg阳性率为18%,而安慰剂组的孩子中阳性率为39%。值得注意的是,该时间点存在失访,失访率在安慰剂组为31%,拉米夫定组为13%。 Han等[10]进行过有关替比夫定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研究对象为190例HBeAg阳性、妊娠晚期HBV DNA浓度超过1×6 log10 拷贝/ml的女性,这些受试者被分入替比夫定组和安慰剂组,替比夫定的使用剂量为600 mg/d。婴儿在出生后的24 h内,同时应用了HBV 免疫球蛋白200 U和HBV疫苗20 μg。出生后第4周及第24周追加使用HBV疫苗20 μg。替比夫定的应用起始于孕20~32周,至少持续至产后4周。替比夫定治疗组母亲的HBV DNA浓度从治疗前的8.19 log10 拷贝/ml降至2.35 log10 拷贝/ml,相应的安慰剂组从7.96 log10 拷贝/ml降至7.8 log10 拷贝/ml。分娩时替比夫定治疗组的母亲有30%血清中HBV DNA检测为阴性,而安慰剂组

母婴阻断培训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母婴阻断培训试题及答案村卫生室: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 1、艾滋病传播途经:( D ) A、血液传播 B、母婴传播 C、性传播 D、以上均正确 2、孕产期应常规检查的项目不包括:(D) A、艾滋病 B、乙肝病毒

C、梅毒 D、类锐湿疣 3、梅毒螺旋体阳性的孕产妇及所生新生儿应该用以下(B )药物。 A、普鲁卡因青霉素 B、苄星青霉素 C、红霉素 D、以上均正确 4、下列哪项不是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 D ) A、发热 B、咽痛 C、淋巴结肿大

D、口腔真菌感染 5、HIV感染人体后主要导致下列哪个系统损害:(B) A、消化系统 B、免疫系统 C、循环系统 D、骨骼系统 6、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D ) A、同性恋者 B、性乱交者 C、静脉吸毒者 D、无偿献血人员

7、下列哪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D ) A、性传播 B、母婴垂直传播 C、血、血制品、器官移植和污染的注射器 D、蚊虫叮咬 8、下列哪项检查能够最终确定病人感染了艾滋病毒:( B ) A、血常规 B、HIV抗体确诊试验 C、HIV抗体筛查试验 D、尿常规 9、当HIV侵入机体后,未进入发病期者被称为:( B )

A、艾滋病病人 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C、窗口期 D、艾滋病期 10、成年人艾滋病无症状感染期平均时间为:( B ) A、5年 B、8年 C、12年 D、15年 11、我国目前AIDS传播方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D ) A、异性接触

B、母婴传播 C、输血 D、共用针具注射毒品 12、艾滋病的英文缩写是:( B ) A、HIV B、AIDS C、HDV D、HDB 13、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世界艾滋病日是( A ) A、每年12月1日 B、每年12月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