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损伤(解剖及损伤)-PPT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踝关节扭伤(精)PPT课件

(2)摇腕:患者坐位,患臂自然搁放在治疗台上,术者坐其对面,双手分别 握持患腕两侧,缓缓用力拔伸患腕,待患腕有松动感时,在拔伸下,配合患 腕的内收、外展、掌屈、背伸和环转活动,每个方向进行5~10次。
(3)弹拨:术者以拇指在患者患肢腋窝极泉穴处进行弹拨,使麻串感至手; 再于患侧大鱼际肌处进行弹拨,反复数次。
解剖生理
4
5
解剖生理
• 关节囊前后较薄,两侧较厚,并有韧带加 强。胫侧副韧带为一强韧的三角形韧带, 又名三角韧带,位于关节的内侧。起自内 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跟、舟三骨。由 于附着部不同,由后向前可分为四部:距 胫后韧带、跟胫韧带、胫舟韧带和位于其 内侧的距胫前韧带。三角韧带主要限制足 的背屈,前部纤维则限制足的跖屈。
痛楚 水疗法(Hydrotherapy)
27
(五)运动治疗
28
注意事项
• 推拿治疗前,应排除踝部骨折、脱位及韧 带完全断裂急性损伤者,需在24小时后, 再行推拿治疗;注意局部保温,并抬高患 肢,利于肿胀消退。
29
• 踝关节扭伤为何多见踝内翻?
思考题
• 踝外翻见于什么情况?
30
31
13
体格检查
压痛点:局部压痛、青紫、瘀斑、肿胀明显。其中内 翻损伤时,外踩前下方压痛明显.
检查者将患足作内翻动作时.则外踝前下方疼痛;外 翻扭伤时.内踝前下方压痛明显.检查者将患足作外 翻动作时,则内踝前下方剧痛。严重损伤者,在韧带 断裂处,可模到凹陷,或有移位的关节面。
14
实验室检查
x线摄片检查:踝关节正侧 片,可以帮助排除内外踝的 撕脱性骨折。对于损伤严重 者,可在麻醉下作内翻、外 翻位摄片,可见到距骨倾斜 的角度增大,或有移位现象。
• 治则:本症治疗以舒筋通络,活血散瘀, 消肿止痛为原则。
(3)弹拨:术者以拇指在患者患肢腋窝极泉穴处进行弹拨,使麻串感至手; 再于患侧大鱼际肌处进行弹拨,反复数次。
解剖生理
4
5
解剖生理
• 关节囊前后较薄,两侧较厚,并有韧带加 强。胫侧副韧带为一强韧的三角形韧带, 又名三角韧带,位于关节的内侧。起自内 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跟、舟三骨。由 于附着部不同,由后向前可分为四部:距 胫后韧带、跟胫韧带、胫舟韧带和位于其 内侧的距胫前韧带。三角韧带主要限制足 的背屈,前部纤维则限制足的跖屈。
痛楚 水疗法(Hydrotherapy)
27
(五)运动治疗
28
注意事项
• 推拿治疗前,应排除踝部骨折、脱位及韧 带完全断裂急性损伤者,需在24小时后, 再行推拿治疗;注意局部保温,并抬高患 肢,利于肿胀消退。
29
• 踝关节扭伤为何多见踝内翻?
思考题
• 踝外翻见于什么情况?
30
31
13
体格检查
压痛点:局部压痛、青紫、瘀斑、肿胀明显。其中内 翻损伤时,外踩前下方压痛明显.
检查者将患足作内翻动作时.则外踝前下方疼痛;外 翻扭伤时.内踝前下方压痛明显.检查者将患足作外 翻动作时,则内踝前下方剧痛。严重损伤者,在韧带 断裂处,可模到凹陷,或有移位的关节面。
14
实验室检查
x线摄片检查:踝关节正侧 片,可以帮助排除内外踝的 撕脱性骨折。对于损伤严重 者,可在麻醉下作内翻、外 翻位摄片,可见到距骨倾斜 的角度增大,或有移位现象。
• 治则:本症治疗以舒筋通络,活血散瘀, 消肿止痛为原则。
《踝关节扭伤》PPT课件

整理课件ppt
51
重建手术中,已被证明术后缺失股薄肌腱并不会
发生严重后遗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
学科应用自体股薄肌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疗
效满意,随访均未发现取用股薄肌腱对患者术后
运动功能造成影响。 整理课件ppt
44
整理课件ppt
45
踝关节外病变相关手术
• 针对踝关节外病变的手术,根据病变不同 而有所差别,对于顽固性跗骨窦综合征需 要进行跗骨窦清理术,对于严重的跟骨外 翻需要进行跟骨截骨术,对于距下关节炎 则可能需要进行距下关节清理或融合等。
• 第三阶段,接下来几周至几个月内,逐渐 开始恢复运动,从不需要扭转踝关节的运 动开始,最终恢复体育运动。
药物治疗
• 现有证据仅推荐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控 制疼痛和炎症反应。
•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所有外敷药物、手法 搓揉整复都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
•
• 总而言之,对于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患者 而言,最重要的是不能忌医讳药,延误病 情,失去治疗的时机,而是应该及时在专 科医师处就诊,明确病情,从而得到正确 的处理,患者得到满意,
整理课件ppt
38
整理课件ppt
39
整理课件ppt
40
稳定性重建手术
• 对于其他患者如踝关节韧带损伤严重、体 重较重、运动要求较高或有某些特殊情况 如全身性关节松弛的患者,则采用韧带重 建手术,韧带重建手术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整理课件ppt
41
韧带重建手术
传统的非解剖韧带重建术
• 这些手术并没有根据原有 韧带的止点进行重建,因 此往往容易造成踝关节生 物力学异常,长期随访时 可以发现很多并发症,目 前已经不主张进行该类重 建手术
整理课件ppt
踝关节运动损伤PPT课件

仰卧位,膝关节深度屈曲,踝关节呈马蹄状 检查者用一只手将足固定,另一手施加力量小于小腿远端
的前面,使胫骨向后移动,距骨相对胫骨前移
距骨倾斜试验
坐位,踝关节跖屈10°~20° 检查者一手于内踝近端稳定
小腿远端内侧面,另一手缓 缓向后足施加内翻力。
内踝关节不稳定
单纯内踝韧带损伤非常少见 损伤机制:外翻或外旋暴力 多伴下胫腓韧带复合体撕裂或腓骨骨折
Ferkel分型
➢ Ⅰ期:软骨下囊肿形成 ➢ ⅡA期:囊肿部分破裂 ➢ ⅡB期:囊肿完全破裂 ➢ Ⅲ期:无移位骨软骨骨折 ➢ Ⅳ期:有移位骨软骨骨折
Hepple型
➢ Ⅰ期:关节软骨压缩损伤 ➢ Ⅱ A期:关节软骨损伤合并下方骨髓水肿 ➢ Ⅱ B期:与Ⅱ A期相同,但没有骨髓水肿 ➢ Ⅲ期:骨折块分离但没有移位 ➢ Ⅳ期:骨折块移位 ➢ Ⅴ期:骨折块移位合并软骨下囊肿形成
踝关节解剖
踝关节稳定性
内侧韧带:坚韧、与踝关节囊连接紧密;限制关节过度背曲和防止关节外翻
外侧韧带:较薄弱,限制过度跖曲和防止关节内翻 距骨滑车前宽后窄,踝关节背屈时,较宽的滑车前部进入关节凹,
关节较稳定;关节跖屈较窄滑车后部进入关节凹,且可作轻微 侧翻运动此时关节不稳定,易发生扭伤。
踝关节解剖
踝关节扭伤
临床表现
➢ Ⅰ型:轻度水肿、压痛、活动受限、跛行但可完全负重 ➢ Ⅱ型:严重水肿、极度疼痛、活动受限、负重伴疼痛 ➢ Ⅲ型:严重水肿、极度疼痛、活动受限、负重困难至无法负重 注意:对所有骨和肌腱结构进行触诊,排除伴随损伤, 如:腓骨肌腱损伤以及第5跖骨基底骨折均很常见
踝关节扭伤
特殊检查
➢ 神经血管检查
主动活动范围、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感觉和运动功能 腓骨肌腱完整性可通过足部抗阻力外翻进行检查,防止其脱位
的前面,使胫骨向后移动,距骨相对胫骨前移
距骨倾斜试验
坐位,踝关节跖屈10°~20° 检查者一手于内踝近端稳定
小腿远端内侧面,另一手缓 缓向后足施加内翻力。
内踝关节不稳定
单纯内踝韧带损伤非常少见 损伤机制:外翻或外旋暴力 多伴下胫腓韧带复合体撕裂或腓骨骨折
Ferkel分型
➢ Ⅰ期:软骨下囊肿形成 ➢ ⅡA期:囊肿部分破裂 ➢ ⅡB期:囊肿完全破裂 ➢ Ⅲ期:无移位骨软骨骨折 ➢ Ⅳ期:有移位骨软骨骨折
Hepple型
➢ Ⅰ期:关节软骨压缩损伤 ➢ Ⅱ A期:关节软骨损伤合并下方骨髓水肿 ➢ Ⅱ B期:与Ⅱ A期相同,但没有骨髓水肿 ➢ Ⅲ期:骨折块分离但没有移位 ➢ Ⅳ期:骨折块移位 ➢ Ⅴ期:骨折块移位合并软骨下囊肿形成
踝关节解剖
踝关节稳定性
内侧韧带:坚韧、与踝关节囊连接紧密;限制关节过度背曲和防止关节外翻
外侧韧带:较薄弱,限制过度跖曲和防止关节内翻 距骨滑车前宽后窄,踝关节背屈时,较宽的滑车前部进入关节凹,
关节较稳定;关节跖屈较窄滑车后部进入关节凹,且可作轻微 侧翻运动此时关节不稳定,易发生扭伤。
踝关节解剖
踝关节扭伤
临床表现
➢ Ⅰ型:轻度水肿、压痛、活动受限、跛行但可完全负重 ➢ Ⅱ型:严重水肿、极度疼痛、活动受限、负重伴疼痛 ➢ Ⅲ型:严重水肿、极度疼痛、活动受限、负重困难至无法负重 注意:对所有骨和肌腱结构进行触诊,排除伴随损伤, 如:腓骨肌腱损伤以及第5跖骨基底骨折均很常见
踝关节扭伤
特殊检查
➢ 神经血管检查
主动活动范围、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感觉和运动功能 腓骨肌腱完整性可通过足部抗阻力外翻进行检查,防止其脱位
运动损伤——踝关节损伤-(精品课件)

分类:踝关节外侧是最容易扭伤的部位 , 根据轻重 , 分类为 1-3度。
RICE , 由Rest , Ice , Compression和elevation 的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 是一系列以休息 , 冰敷 , 加压和抬高手段来解决问题的治疗方法 。
约在3周内康 复
约在3周至12 周内康复
使足内翻活动度较大 , 临床上外侧韧带损伤较为常见。外侧韧带部分撕裂: 较多见 , 其临床表现是踝外侧疼痛 、肿胀、
节间隙增宽 。
远远超过5~10 ° 的正常范围 , 伤侧关
内翻位摄片时 , 胫距关节面的倾斜度
2、踝关节外翻扭伤: 足外翻导致内侧韧带损伤足部强力外翻引起的扭伤 , 发生较少 。其临 床表现与外侧韧带损伤相似 但位置和方向相反
保守治疗
部分人有 明显肿胀
约在1周内康 复
2度:中度
剧烈疼痛
保守或手 术治疗
明显肿胀
RICE治疗
3度:重度
剧烈疼痛
轻度肿胀
1度:轻度
轻度疼痛
康复时间
治疗方法
肿胀程度
分类
疼痛程度
重度
轻度
中度
名的运动员 , 就是因为踝关节的轻 、 中度扭 伤 , 没有及时治疗和康复 , 影响了运动成绩 而退出赛场 。也有很多普通群众因为踝关节 一次扭挫伤 , 而长期被疼痛和肿胀等症状所 困扰。
、 :扭伤初期 , 不需内服药 , 不宜外敷活血的药 物 , 以免血流更多 , 肿胀更大 , 必要时用点“好得快 ”、云南白药喷雾剂等喷洒伤处 , 会感到舒服点。24小时后 , 内服些云南白药 、跌打丸 、活血 止痛散 , 再外敷五虎丹 , 消肿后就不必内服和外敷药物了。
体育与健康学科健康教育模块
踝关节骨折PPT精选课件

17
踝关节运动
1、活动范围:背伸10-20 ° ,跖屈25 °-35 ° 2、踝关节背伸时,踝关节可增宽1.5-2.0mm 3、距骨向外侧移位1mm,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
减少约42%
18
旋后:足跖屈内翻位,外侧结构紧张,内侧松弛
19
旋前:足背伸外翻位,内侧结构紧张,外侧松弛
20
内收、外展
➢内收和外展是距骨在关节 内沿其自身纵轴上的旋转
★跖屈时距骨内旋,背屈时外旋。
2.内翻与外翻
16 即跟骨在通过距下关节的斜行纵轴上内旋与外旋
总之,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与距下关节和足 的运动是联合的。
当踝跖屈时足内翻、内旋,踝背伸时足外 翻、外旋。
踝跖屈时足内侧缘抬高,外侧缘降低,足 尖朝内称之为旋后。
踝背伸时足外侧缘抬高,内侧缘降低,足 尖朝外称之为旋前。
性骨折脱位 压痛,活动障碍 X线:踝关节正侧、双斜位 胫腓骨全长像
踝穴位摄片
24
踝关节骨折的分型
25
Lauge-Hansen分型
足的位置 距骨移动方向
旋后/内翻 S.A . 旋后/外旋 S.L. 旋前/外展 P.A . 旋前/外旋 P.L.
内翻 内翻 外翻 外翻
内收 外旋 外展 外旋
➢内收时距骨上关节面转向 外,下关节面转向内,反 之为外展
21
内旋、外旋
➢内旋、外旋是指距骨相对 胫骨的活动,是距骨发生在 水平方向的活动
➢距骨头向内称内旋,反之 外旋
22
病因
间接暴力:多见,跖屈扭伤 直接暴力:外力,如敲击或撞击,直接作用
于局部可致骨折
23
临床表现
踝部肿胀,淤斑 内翻或外翻畸形,严重者可出现开放
68
踝关节运动
1、活动范围:背伸10-20 ° ,跖屈25 °-35 ° 2、踝关节背伸时,踝关节可增宽1.5-2.0mm 3、距骨向外侧移位1mm,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
减少约42%
18
旋后:足跖屈内翻位,外侧结构紧张,内侧松弛
19
旋前:足背伸外翻位,内侧结构紧张,外侧松弛
20
内收、外展
➢内收和外展是距骨在关节 内沿其自身纵轴上的旋转
★跖屈时距骨内旋,背屈时外旋。
2.内翻与外翻
16 即跟骨在通过距下关节的斜行纵轴上内旋与外旋
总之,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与距下关节和足 的运动是联合的。
当踝跖屈时足内翻、内旋,踝背伸时足外 翻、外旋。
踝跖屈时足内侧缘抬高,外侧缘降低,足 尖朝内称之为旋后。
踝背伸时足外侧缘抬高,内侧缘降低,足 尖朝外称之为旋前。
性骨折脱位 压痛,活动障碍 X线:踝关节正侧、双斜位 胫腓骨全长像
踝穴位摄片
24
踝关节骨折的分型
25
Lauge-Hansen分型
足的位置 距骨移动方向
旋后/内翻 S.A . 旋后/外旋 S.L. 旋前/外展 P.A . 旋前/外旋 P.L.
内翻 内翻 外翻 外翻
内收 外旋 外展 外旋
➢内收时距骨上关节面转向 外,下关节面转向内,反 之为外展
21
内旋、外旋
➢内旋、外旋是指距骨相对 胫骨的活动,是距骨发生在 水平方向的活动
➢距骨头向内称内旋,反之 外旋
22
病因
间接暴力:多见,跖屈扭伤 直接暴力:外力,如敲击或撞击,直接作用
于局部可致骨折
23
临床表现
踝部肿胀,淤斑 内翻或外翻畸形,严重者可出现开放
68
踝关节mri ppt课件

拇长 屈肌
跟 腱
拇长 屈肌
跟 腱
胫骨前 肌腱 跟 腱
跗骨窦
趾长 伸肌
拇长 伸肌
内侧副韧带(三角韧带)
• 浅层部分:胫舟韧带、胫跟韧带和胫距 韧带组成
• 深层部分:胫距前韧带和胫距后韧带组 成
胫跟 韧带 跗骨窦
胫距后韧带
胫跟韧带 趾长屈肌腱
距腓前韧带
胫距后韧带
胫跟韧带 趾长屈肌腱 拇长屈肌腱
同的特点; • MRI可以早期发现病变;脂肪抑制像比
同位素扫描更为敏感;
七、肿瘤性病变
骨软骨瘤
骨软骨瘤
骨软骨瘤
骨软骨瘤
纤维瘤
跖痛症
• 跖骨头挤压跖神经引起的跖部疼痛症, 多发在第2/3、3/4趾蹼之间;
• 长期反复机械性压迫摩擦作用,足内侧 肌劳损萎缩,使第2/3、3/4趾下垂挤压 足底神经;
• MRI:跖骨头突起的低到中等信号肿块, 神经瘤在T2WI呈高信号(Morton Neuroma);
Tarsal coalition
其他病变
足底筋膜炎
• 足底筋膜炎常见原因是反复外伤或重复 压迫;
• 运动员和肥胖人多见; • 筋膜及筋膜周围组织炎性变化;
足底筋膜炎MRI表现
• 足底筋膜炎厚度增加呈梭形(正常为 3.22mm +/- 0.44mm );
距腓后韧带
踝关节横断解剖主要结构示意图
胫骨前 肌腱
胫骨后肌 趾长屈肌 拇长屈 肌及肌 腱
拇长伸 肌腱
趾长伸 肌腱
腓骨 长短 肌腱
外侧副韧带
• 距腓前韧带 • 跟腓韧带 • 距腓后韧带
跗骨窦(sinus tarsi)示意图
跗骨窦(sinus tarsi)MRI
踝、足部损伤(骨伤科学课件)全

合并有外旋者,在施行内翻复位的同时,应将骨 折远端内旋(图9-84④);伴有下胫腓关节分离 者,术者两手掌分别置于内、外踝部,掌根部相 对用力挤压,应用夹持挤压手法纠正下胫腓关节 分离(图9-84⑤);合并旋转损伤者,同时施以 反方向旋转手法纠正之。整复后踝骨折时,术者 一手推胫骨下段向后,另一手兜住足跟向前端提 ;同时,令助手将踝关节尽力背伸,使后关节囊 紧张,将向上移位的后踝拉下(图9-84⑥)。
后踝骨折片较大时,不能以上述手法使向后脱位 的距骨复位,因为跟腱的紧张牵拉,后踝失去支 点,单纯背伸前足时不能达到后踝骨折的复位, 反而使距骨向后上方脱位。可在足和小腿中下段 套上一只袜套,下端超过足尖20cm,并用绳结 扎,做悬吊滑动牵引,利用肢体重量使后踝逐渐 复位(图9-85)。
2.手术治疗 闭合复位困难或内踝骨折宵软组织 嵌入者可切开复位,用拉力螺丝钉或张力带固定 。对下胫腓关节分离者,应注意复位井用螺钉固 定。外侧副韧带(距腓前韧带)断裂。早期手术 预后好。纵向挤压型骨折应以跟骨牵引为首选, 在眼骨牵引的基础上,鼓励患者做踝关节的屈伸 活动2~3天后复查X线片,如未能恢复其关节面平 整者,应考虑切开复位或行踝关节融合术。后踝 骨折,若累及胫骨下关节面超过1/2以上者,应 切开复位螺钉固定。
跟骨与距骨,是足内、外侧弓的共同后臂,坚固而有弹性,起支撑 体重的作用,故跟骨的形态和位置对足纵弓及负重功能影响极大。 跟骨通过跟距关节,使足产生内、外翻及内收、外展运动,以适应 在凹凸不平的地面行走,故跟距关节面损伤将严重影响足的功能。
跖跗关节包括骰跖关节和楔跖关节,由跗骨(1~3楔骨和 骰骨)的前端关节面与1~5跖骨基底部的关节面所构成。 其位置相当于足内缘中点与外缘中点的连线,此即为足 的中部断面。第1~3楔骨分别与第l~3跖骨形成关节面, 骰骨与第4、5跖骨形成关节面。连接各骨之间的韧带为 楔骨间韧带、跖骨问韧带、楔跖骨问韧带和楔骰骨间韧 带;足底则有跖长(短)韧带连接跖骨和跟骨,对足弓 的稳定起重要作用。跖跗关节是正常足横弓的重要组成 部分,其骨折脱位后必然引起足部功能的障碍,因此跖 跗关节脱位或骨折脱位应力求解剖复位。
踝关节损伤PPT课件

查,以确定韧带是否断裂。 冰敷患部或绷带加压包扎,把踝关节固定
于受伤韧带相对松弛位。 患肢抬高。 疑有韧带完全断裂或骨折者,现场应加压
包扎,使用棉花夹板固定,送医院。 伤后处理同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18
伤后训练
急性期抬高患肢休息。 肿胀、疼痛缓解后,积极进行关节周围肌
肉力量和屈伸练习。 解除固定后,在保护支持带的保护下逐渐
用受伤脚的脚趾练习写字(大写英文字母 或数字,26个)。每组3次,每天两次。 2、脚趾卷曲和伸直练习 3、抬脚跟练习,两脚平行站立、内八字站 立或外八字站立。每组10~20次,每天2次。
站在台阶上做此练习,难度加大。
27
28
29
踝关节恢复练习
4、用脚拉橡皮管的练习 坐姿,先将橡皮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
范围加大、有开口感,提示韧带完全断裂。
16 X线检查,可确诊有否骨折存在。
压痛点: A、距腓前韧带伤:压痛点在外踝前下方。 B、跟腓韧带伤:压痛点在外踝尖偏后下约
一横指处。 C、三角韧带伤:压痛点内踝下方。
17
现场处理:
伤后立即用拇指指腹压迫痛点。 及早进行强迫内外翻试验和前抽屉试验检
13
踝部检查
捏小腿三头肌试验:患者俯卧,足垂床缘 下,检查者捏患侧小腿三头肌时,足应跖 屈,如果不动为阳性,表明肌腱断裂。
14
? 高跟鞋 与 踝关节损伤
15
征象
急性受伤史。 剧痛, 肿胀。严重者见皮下淤斑。图7 功能障碍,跛行步态。 强迫内翻试验阳性、 强迫外翻试验阳性。如出现关节不稳、活动
参加一般锻炼。 患部无明显压痛和强迫内外翻试验无疼痛
时,可恢复正常训练。
19
于受伤韧带相对松弛位。 患肢抬高。 疑有韧带完全断裂或骨折者,现场应加压
包扎,使用棉花夹板固定,送医院。 伤后处理同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18
伤后训练
急性期抬高患肢休息。 肿胀、疼痛缓解后,积极进行关节周围肌
肉力量和屈伸练习。 解除固定后,在保护支持带的保护下逐渐
用受伤脚的脚趾练习写字(大写英文字母 或数字,26个)。每组3次,每天两次。 2、脚趾卷曲和伸直练习 3、抬脚跟练习,两脚平行站立、内八字站 立或外八字站立。每组10~20次,每天2次。
站在台阶上做此练习,难度加大。
27
28
29
踝关节恢复练习
4、用脚拉橡皮管的练习 坐姿,先将橡皮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
范围加大、有开口感,提示韧带完全断裂。
16 X线检查,可确诊有否骨折存在。
压痛点: A、距腓前韧带伤:压痛点在外踝前下方。 B、跟腓韧带伤:压痛点在外踝尖偏后下约
一横指处。 C、三角韧带伤:压痛点内踝下方。
17
现场处理:
伤后立即用拇指指腹压迫痛点。 及早进行强迫内外翻试验和前抽屉试验检
13
踝部检查
捏小腿三头肌试验:患者俯卧,足垂床缘 下,检查者捏患侧小腿三头肌时,足应跖 屈,如果不动为阳性,表明肌腱断裂。
14
? 高跟鞋 与 踝关节损伤
15
征象
急性受伤史。 剧痛, 肿胀。严重者见皮下淤斑。图7 功能障碍,跛行步态。 强迫内翻试验阳性、 强迫外翻试验阳性。如出现关节不稳、活动
参加一般锻炼。 患部无明显压痛和强迫内外翻试验无疼痛
时,可恢复正常训练。
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部分撕裂 腱鞘滑囊炎
肌腱增粗,质子密度加权像上呈中等信 号,T2WI上信号升高不明显
>4mm可诊断三角韧带损伤
胫跟韧带完全 撕裂
正常
不完全撕裂
胫距后韧带损伤
完全撕裂
三角韧带复合体浅层和深层急性完全撕裂
三角韧带复合体浅层急性完全撕裂,胫距后韧带完好
外侧韧带-距腓前韧带损伤
病因病理机制: 最脆弱的外侧韧带,也最先断裂 内翻内旋伴跖屈 距腓前韧带撕裂致内旋受限 并发症:前踝撞击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前外踝疼痛,活动受限
X线能显示踝关节关系及骨折情况 关节造影常用于诊断有无韧带撕裂和关节软骨缺损,但为有创检查 CT检查能发现细小的骨折,但对韧带断裂不能直接显示 MRI能较好地显示复杂的软组织解剖,是唯一能直接显示透明关节软骨的图像
韧带显示技术要点
T1WI及PDW能清楚显示踝关节解剖,T2WI及SPAIR对显示病变有更大帮助 横断面及冠状面能显示大多数的韧带,应首先考虑行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矢状面作为适
前方:胫骨前肌腱(TA)、踇长伸肌(EHL) 、趾长伸肌(EDL) 内侧(从前往后):胫骨后肌腱(PTT)、趾长屈肌(FDL)、胫后血管(PTV)和胫神经(Tn)、踇长屈肌(FHL) 外侧:腓骨长肌腱(PL) 、腓骨短肌(PB) 后方:跟腱( Achilles tendon ) 其他:大隐静脉(GSV)、三角韧带(Deil.Lig)、腓肠肌(Gastroc)、比目鱼肌(Soleus)、小隐静脉(LSV) 、 腓肠神经(SN)、下伸肌支持韧带(IER)、第三腓骨肌(PT)、胫前血管(ATV)、腓深神经(DPN)、伸肌支持 韧带(Ext.Ret)
前方:胫骨前肌腱(TA)、踇长伸肌(EHL) 、趾长伸肌(EDL) 内侧(从前往后):胫骨后肌腱(PTT)、趾长屈肌(FDL)、胫后血管(PTV)和胫神经(Tn)、踇长屈肌(FHL) 外侧:腓骨长肌腱(PL) 、腓骨短肌(PB) 后方:跟腱( Achilles tendon ) 其他:大隐静脉(GSV)、三角韧带(Deil.Lig)、腓肠肌(Gastroc)、比目鱼肌(Soleus)、小隐静脉(LSV) 、 腓肠神经(SN)、下伸肌支持韧带(IER)、第三腓骨肌(PT)、胫前血管(ATV)、腓深神经(DPN)、伸肌支持 韧带(Ext.Ret)
距腓前韧带
正常
部分撕裂
完全性撕裂 撕裂
完全性
跟腓韧带
正常
部分撕裂
完全性撕裂
正常
完全撕裂
距腓后韧带损伤是外侧韧带损伤最少见的
下胫腓前韧带
正常
部分撕裂
完全性撕裂
下胫腓后韧带
正常
完全性撕裂
肌腱损伤的MR表现
损伤类型 急性完全撕裂(3级) 急性不完全撕裂(1-2级)
MRI特征
肌腱断端完全分离,T2WI上信号强度升 高,腱鞘积液 肌腱增粗肿胀,T2WI上信号强度升高
踝关节韧带损伤MR表现
直接征象:
韧带形态学上改变:韧带走形、宽厚度异常; 韧带边缘不光整;韧带连续性部分或完全中断
韧带信号异常改变
辅助征象:
韧带周围结构改变:脂肪间隙及关节腔异常
内侧韧带(三角韧带)损伤
比较坚韧,一般不易引起损伤 损伤机制:大多数情况下由外翻或外旋暴力所致 多合并踝关节骨折和脱位 以往对怀疑三角韧带损伤时除踝关节正侧位X线外还加拍外翻应力片检查,内侧间隙增宽
胫距后韧带是内侧韧带最厚的部分,纤维束间隔含脂肪。
跟舟韧带(smCNL)
外侧韧带: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距腓后韧带
1.胫腓前韧带 2.胫腓后韧带
距腓前韧带
距腓后韧带
跟腓韧带
胫腓前韧带
胫腓后韧带
踝关节损伤
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 CT CT关节造影 常规MRI MRI直接造影及MR间接关节造影
当补充
不同可疑损伤的韧带-最佳扫描层面
距腓韧带:以20 °斜断面效果最佳 跟腓韧带:以-15 °斜断面效果最佳
外侧韧带
距腓前韧带
距腓后韧带
跟腓韧带
如何在MR上找到相应的韧带或肌腱
距腓前韧带:水平位、冠状位 跟腓韧带:冠状位 三角韧带:冠状位 下胫腓前、后韧带:水平位、冠状位 胫骨后肌腱:矢状位、水平位
胫骨、腓骨和小腿骨间 膜
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
第5跖骨粗隆 舟骨粗隆和内侧、中间及外侧楔 骨
胫骨后面
第2-5趾的远节趾骨底
腓骨后面
踇趾远节趾骨底
胫骨外侧面
内侧楔骨内侧面和第1跖骨
腓骨内侧面下2/3和骨 间膜
踇趾远节趾骨底
腓骨前面、胫骨上端和 第2-5趾的中、远节趾骨底 小腿骨间膜
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形成的肌腱
踝关节损伤(解剖及损伤)
踝关节解剖
踝关节肌腱: 外侧:腓骨长肌腱、腓骨短肌腱 内侧: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踇长
屈肌腱 前方:胫骨前肌腱、踇长屈伸腱、趾长
屈伸腱 后方:跟腱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胫骨后肌
趾长屈肌 踇长屈肌 胫骨前肌
踇长伸肌
趾长伸肌 跟腱
起点
止点
腓骨内踝前内侧,紧邻胫弹簧韧带起点,下行,止于距骨颈后部,部分与胫跟 韧带相融合。 胫弹簧韧带(TSL):起自内踝前丘,位于胫跟韧带和胫舟韧带之间,垂直下行止于跟舟韧带。
胫跟韧带(TCL):起自内踝前丘内侧面,止于跟骨载距突。 胫距后韧带(pTTL):起自内踝丘间沟,斜向下后内侧走行,止于距骨后表面。
1.胫骨前肌 2.趾长伸肌 3.腓骨长肌 4.腓骨短肌 5.腓肠肌外侧头 6.比目鱼肌 7.跟腱
1.比目鱼肌 2.腓骨短肌 3.踇长屈肌 4.腘肌 5.胫骨后肌 6.趾长屈肌
1.腓肠肌 2.比目鱼肌 3.踇长伸肌 4.胫骨前肌 5.趾长伸肌 6.腓骨长肌
1.踇长屈肌腱 2.趾长屈肌腱 3.腓骨短肌腱 4.腓骨长肌腱
踝关节解剖
踝关节韧带: 内侧韧带(三角韧带):分深浅两层,
浅层包括胫舟韧带、胫弹簧韧带、胫跟 韧带、胫距后韧带浅层;深层包括胫距 前韧带和胫距后韧带深层 外侧韧带: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 腓后韧带 胫腓前韧带、胫腓后韧带、骨间膜
内侧韧带顶端附着于内踝,分表层和深层纤维,呈扇形向远 端延伸,向前止于舟骨粗隆,其余止于跟骨的载距突和距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