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天文学及其历史对人类的历史的影响

简论天文学及其历史对人类的历史的影响
简论天文学及其历史对人类的历史的影响

简论天文学及其历史对人类的历史的影响。

摘要:

宇宙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整体,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最大研究对象。了解甚至弄清它的性质、结构和演化规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可以说,人类试图认识宇宙的历史与人类认识史本身同样古老。而天文学,则为人类研究宇宙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道路。从研究天文学历史及其学说中,人类能获得有利于促进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知识和技术。

一、对天文学的认识

(1)从历史角度分析,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在各种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始终起着先导性的作用。古时分,人们经过用肉眼观察太阳、月亮、星星来确按时分和标的目标,拟定历法,指点农业出产,这是天体测量学最早的初步。天文学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它在人类认识自然、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天文学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不仅使人类对宇宙的各个层次有了清晰的了解,并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而且也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它提出的许多新课题常常成为其他学科研究的前沿,甚至对既有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历史上的天象记录考证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是天文学在历史和考古中的应用。

如:我国于20世纪末完成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夏商周断代工程对传世的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进行了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其中有关的天文现象和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学给予计算从而推定其年代。

对古代记录的彗星、日月食等天象, 用天体力学方法算出其发生的年代,结合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确定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武王伐纣等的确切年代,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延伸1200多年,使我国的悠久文明历史更清晰。

(2)从现在发展的角度分析,天文学是一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门高端技术。天文学之于国家的意义深远而广泛,他给人类带来的裨益是不可否认不可小觑的。科技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实力强弱的最重要指标,也成为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而科技力量表现为对尖端技术的研制、开发和应用能力。然而,宇宙空间的探索,是属于科学技术最为高端的研究。

我国空间技术的提升和迅速发展,是天文学在现代科技应用中的体现。

如:“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嫦娥系列等的相继发射,是天文学为我国宇宙空间探索研究的伟大体现,表明了我国的航天和空间科技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已经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为我国日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舒适提供一条高科技,高水平的道路。

(3)什么是天文学?总括起来:天文学是通过研究天体的结构和演化规律等知识,并可以研究如何让利用其来为人类造福的一门自然科学。它是历史悠久的,同时是与时俱进的,现

代化的必具学科。

二、天文学的起源及其历史

早在20世纪以前就有有关宇宙的记载。西方有关宇宙的研究可以分为四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启蒙时期,主要是远古时代有关宇宙的神话传说。第二个时期是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以至到中世纪(15世纪)为止,那时地心学主宰宇宙学。第三个时期是从16~世纪到17世纪,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开始把宇宙学从神话中解放出来,到17世纪,牛顿开辟了了以力学方法研究宇宙学的新经验,形成了经典宇宙学。第四时期,18世纪到19世纪,把研究扩大到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为现代宇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天文学方面有着灿烂的历史在天象记载、天文仪器制作和宇宙理论方面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录。现代宇宙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现代宇宙模型中主要有五种模型:牛顿无限、静止宇宙模型、爱恩思坦静态模型、佛里得曼宇宙模型、稳恒态宇宙模型和大爆炸宇宙模型。

通过,观察天文学的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是不断进步的,而根据所探索的历史来看,我们所探索的宇宙是我们未能完全了解的,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宇宙的探索仍未能得出一个边界,那么,我们探索中的宇宙到底是有限还是无限的呢?UFO,常常会成为天文研究者研究内容中的一个谜团,目前的世界是科技一日千里的世界,我们已经可以通过高科技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到以亿光年来计算的距离,但是始终没有发现外星人的踪迹。难道他们离我们的距离比这个还要远吗?难道宇宙真的没有尽头吗?

我想,要知道宇宙是否有一个尽头,只有经过漫长的宇宙探索和对天文学更深入地研究来验证了,宇宙目前仍是一个谜,有待天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来为我们人类解开更多神秘的世界。

三、天文学在人类的历史中的影响

天文学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是近代科学革命的摇篮,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源泉之一。早在远古时期,随着人们对日月经天、斗转星移、昼夜更替、寒来暑往等自然现象观测和认识的逐渐深化,在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希腊等文明古国,天文学便开始萌芽、发展了。

(一)天文学对于人类文明进步与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天文观测对重大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依据和进行正确性检验;

二是在对地球、生命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认识过程中,新的天文观测发现逐渐地、不断地深刻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

(1)天文观测对重大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依据和进行正确性检验:

天文观测精确地检验了牛顿力学并将其推上科学巅峰。1845年,勒威耶利用有关天王星的大量观测资料,运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对天王星起慑动作用的未知行星轨道和质量,并且预测了它的位置。这颗未知行星即是大名鼎鼎的海王星。

天文观测曾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其一,是广义相对论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与观测值十分吻合;其二,是利用日全食观测,验证了引力场中光线弯曲的量非常符合广义相对论;其三,是在一颗白矮星即天狼星B上观测到谱线的引力红移,间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波。

(2)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

400年前,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并以此发现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地心说”的统治地位。

然而,太阳真的位于宇宙中心吗?这是人们一直非常关心的问题。自从18世纪以来,包括赫歇尔等在内的许多著名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是在银河系中心。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Harlow Shapley)通过观测发现球状星团并不均匀地分布在全天,而是比较集中在南天,尤其是人马座一带。他大胆而明确地提出,这是由于太阳并不在银河系中心,而是远离中心的缘故,银河系中心在人马座方向。

1924年,哈勃利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2.54米望远镜分析一批造父变星的亮度以后断定,这些造父变星和它们所在的“星云”距离我们远达几十万光年,因而一定位于银河系外。这一发现使人们不得不改变对宇宙的看法,即银河系在宇宙中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星系。1925年,哈勃对河外星系的最新观测显示星系看起来都在远离我们而去,且距离越远,远离的速度越快。这项发现是20世纪天文学的重大成就,它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已往的理解与认识。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宇宙是静止的,而现在发现宇宙是在膨胀的,这一结论意义深远。今天,通过天文观测,人类终于认识到宇宙是没有中心的,整个宇宙各个部分都在彼此远离,并正在加速膨胀。

(二)其他方面的影响

(1)天文学中的“宇宙气候学”对人类未来很重要。

全球变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全球变暖是不是完全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实,全球气候变暖有其自身规律:全球气候有8万年~12万年的准周期,人类活动是大周期上的小叠加。

最近二三十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气候变化首先是受太阳系影响,而太阳系是银河系很小一部分,它应受银河系影响。实际上,地球气温变化是由各个星体相互作用而共同存在的结果。这种学说被称为“宇宙气候学”。现在“宇宙气候学”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它对人类未来应很重要。

(2)其他具体影响如下:

太阳和月亮大概是人类最直接的、最大的而且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了!除了对人类的光明和热量外,它们还对人类有着相应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月亮、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引起的天文潮汐,它对于地球和人类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比如:对地震、火山、海潮和天气变化均有着直接与间接的影响,根据天文潮汐理论和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它对地球上的各种物点,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液体的和固

体的,有形的和无形的,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当太阳上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极光是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那里的高空大气层,被地球磁场捕获,同稀薄大气相碰撞而产生的。

四、总结

天文学,是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延续文明所创造的一门学科,在天文学的学习过程中,能不断地学习到新的天文观和宇宙观,从而使我们自己也能创造新的人生观,价值观,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把握自然,宇宙的规律,深刻清楚地认识神秘的宇宙,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和自然,宇宙和谐相处的道路,让人类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简明天文学教程》(第二版)余明主编科学出版社

《天文学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意义》作者:赵刚来自:中国国家天文

《宇宙终极问题关乎人类未来——天文学现代进展及其对人类意义学术研讨会撷英》

作者:朱广菁来自:大众科技报

数学在天文中的应用

数学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数学是什么?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而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说白了,数学就是伟大的工具人,在天文学科中贡献极大,如果不是数学的发展,天文学人估计都秃了) 今天来聊聊数学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数学是怎样拯救天文学人的头发的) 曾记否数学必修一课本的第68页。 到底有多狂喜呢?当时开普勒发现开普勒三定律,是硬凑的式子,据说还花了非常长的时间,但是,如果他对半径长、周期求个lg,他就会发现他浪费了几年青春去写那几条硬凑的式子。我们尝试用另一位老爷爷普森与星星亮度的故事,来看看对数在天文上的应用。 星等是指天体在天空中的相对亮度,一般也叫做“视星等”即在地球上看天体的亮度而一般人的肉眼能够分辨的极限星等大约是6.5等。 1850年,当时才21岁的普森老爷子发现一个规律:一等星比六等星亮100倍,也就是每级差了 2.512倍﹙100的5次方根) 现在假定有两颗恒星,它们的星等分别为m和m0(m>m0),亮度分别是L和L0,则可以得到它们的亮度比率:

由普森公式还可以推导出距离模数公式m - M = 5 logD - 5其中:m为视星等,M为绝对星等,D为距离(单位为pc)、绝对热星…… 继续翻书……必修四17页

三角函数在天文学当中主要用于测距,最著名的是三角视差法。三角视差法是一种利用不同视点对同一物体的视差来测定距离的方法。对同一个物体,分别在两个点上进行观测,两条视线与两个点之间的连线可以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根据这个三角形顶角的大小,就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高,也就是物体距观察者的距离。具体方法为必修五的解三角形。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 ——以天文学为例

曲阜师范大学课程论文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概论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 ——以天文学为例 王院喜 2012414359 摘要: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悠久,当人类文明产生以后,天文学也随着产生和发展起来。天文学正朝着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文学发展对我们人类社会的贡献及重大意义。我们一起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创造幸福。 关键词:天文学进程人类社会重大意义贡献 引言: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的科学。探索天体演化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中的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天文学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它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科技人才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方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当代推动高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当代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一、天文学的发展进程 天文学中发展最早的就是天体测量学。古代的天文学家在测量星星的基础上观测到恒星位置基本是没有变化的,据此就制出了星图,并对星座进行划分和编制出星表;再对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进行研究时,编制出了历法。在17世纪,不仅发明出了望远镜,微积分也被创立起来,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且还建立起巴黎天文台和格林尼治天文台。 当前,在天体测量学中用到的测量于段越来越多,山最初的可见光观测发展到现在的射电波段、红外、紫外、X射线Y射线波段等,而对天体进行观测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如星数多、星等暗的光学恒星、射电源及红外源等,并且对它们的观测精度也在不断的进行提高。在16世纪哥自尼提出日心体系后,17世纪的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后来伽利略又在力学上进行了研究,这些为创立天体力学作下铺垫。17世纪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后,天体力学就产生了。 天体力学在天文学中也是发展较早的一个学科。它产生后,天文学家从对天体

“天文学”简介含义起源 历史与发展

天文学 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就占有显著的地位。巴比伦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在中国,殷商时代留下的甲骨文物里,有丰富的天文记录,表明在黄河流域,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以前更为古远的世代。 几千年来,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都有很大的发展。为了说明我们今天对天文这门学科的理解,本文将在第一节里首先介绍一下天文研究的特点。本文的第二节──星空巡礼,是对目前所认识的天文世界的几笔速写。在第三节里,我们举出伽利略-牛顿时代天文学的一次飞跃,来对照当前天文研究的形势,希望借此探讨天文学发展的规律,并强调说明一次新的飞跃正近在眼前。 我们不准备、也不可能用这篇短文囊括天文学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这是本书这一整卷的任务),而只是对它的特征、现状和趋向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为使读者对天文学的轮廓有一个认识,本文的第四节,用简单的图解方式介绍当前天文学科各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 天文学研究的特点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辽阔空间中的天体。几千年来,人们主要是通过接收天体投来的辐射,发现它们的存在,测量它们的位置,研究它们的结构,探索它们的运动和演化的规律,一步步地扩展人类对广阔宇宙空间中物质世界的认识。 作为一颗行星,地球本身也是一个天体。但是,从学科的分野来说,“天”是相对于“地”的。地面上实验室里所熟悉的那些科学实验方法,很多不能搬到天文学领域里来。我们既不能移植太阳,也无法解剖星星,甚至不可能到我们所瞩目的研究对象那边,例如,到银河系核心周围去看一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文学的实验方法是一种“被动”的方法。也就是说,它只能靠观测(“观察”和“测量”)自然界业已发生的现象来收集感性认识的素材,而不能像其他许多学科那样,“主动”地去影响或变革所研究的对象,来布置自己的实验。

托勒密利用数学研究天文学

托勒密利用数学研究天文学 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约90-168)古希腊,古希腊天文、地理、地图、数学家。公元127年年轻的托勒密到亚历山大去求学。在那里,他阅读了不少的书籍,并学会了天文测量和大地测量。他曾长期住在亚历山大城,直到151年。 托勒密于公元二世纪,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结构学说,即"地心说"。主张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均环绕地球运行。 托勒密这个不反映宇宙实际结构的数学图景,却较为完满的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从而被人们广为信奉。托勒密本人声称他的体系并不具有物理的真实性,而只是一个计算天体位置的数学方案。至于教会利用和维护地心说,那是托勒密死后一千多年的事情了。 除了在天文学方面的造诣,托勒密在地理学上也做出了出色的成就。他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为整个地球,主要研究其形状、大小、经纬度的测定以及地图投影的方法等。他制造了测量经纬度用的类似浑天仪的仪器(星盘)和后来驰名欧洲的角距测量仪。托勒密有地理学著作八卷,其中六卷都是用经纬度标明的地点位置表。他的多数地点位置好象都是根据他的本初子午线和用弧度来表现的平纬圈之间的距离来计算的,因为他的经度没有一个是从天文学上测定的,只有少数纬度是这样测定的。 托勒密采用了波昔东尼斯测定的地球周长的较小数值,这就使得他所有用弧度表现的陆向距离都夸大了,因为他把每一弧度的距离定为五百希腊里,而不是六百希腊里。这样一来,从欧洲到亚洲横贯大西洋的洋面距离,看上去就比埃拉托斯特尼的计算值小得多,这项计算最后还导致了哥伦布从西面驶往亚洲的企图。 托勒密著有四本重要著作:《天文学大成》、《地理学》、《天文集》和《光学》。《天文学大成》--500年的希腊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顶峰--统治了天文界长达13个世纪。这样一本知识上参差交错且复杂的著作,不是单独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托勒密依靠了他的先驱者,特别是喜帕恰斯,这一点是无须掩盖的。他面对的基本问题是:在假设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的、以及所有天体以均匀的速度按完全圆形的轨道饶转的前提下,试图解释天体的运动。因为实际天体以变速度按椭圆轨道饶地球以外的中心运动,为了维护原来的基本假设,就要考虑某些非常复杂的几何形状。 托勒密使用了3种复杂的原始设想:本轮、偏心圆和均轮。他能对火星、金星和水星等等的轨道分别给出合理的描述,但是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模型中,那么它们的尺度和周期将发生冲突。然而,无论这个体系存在着怎样的缺点,它还是流行了1300年之久,直到15世纪才被哥白尼推翻。 托勒密还曾制造了供测量经纬度用的、类似浑天仪的仪器和后来驰名欧洲的角距测量仪。通过系统的天文观测,编出了1000多颗恒星的位置表。

数学史话之三角学发展简史

数学史话之三角学发展 简史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数学史话之——三角学发展简史 三角学简称三角,包括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 传统的三角学以研究平面三角形和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为基础,达到测量上的应用目的,我国中学数学课程现已包含平面三角和球面几何。 三角学起源于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定量考察,这始于古希腊的喜帕恰斯、梅内劳斯和托勒密等人对天文的测量,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三角学隶属于天文学,而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利用了当时已经积累得相当丰富的算术、几何(包括球面几何)和天文知识。 鉴于此种原因,作为独立的数学分支前,它的贡献者主要是一些天文学家,如印度的阿耶婆多、阿拉伯的尔。坦尼(Al-Batbani)、纳速拉丁等人。 13世纪起,含于天文学中的三角知识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出现新的发展。 1464年数学家雷基奥蒙坦着《论各种三角形》,独立于天文学之外对三角知识作了较系统的阐述;1595年,德国的皮蒂斯楚斯(Pitiscus,1561~1613年)着《三角学,解三角形的简明处理》,首次将拉丁文“trigonon(三角形)”和“metron(测量)”组合成trigonametriae,即“三角形”。 14~16世纪,三角学曾一度成为欧洲数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面包括三角函数值表的编制,平面三角形和球面三角形的解法,三角恒等式的建立和推导,主要的方法则是几何的。 17世纪,函数概念的引入为三角函数成为三角学的基本概念奠定了基础。

1748年,欧拉在他的《无穷分析引论》中对三角函数和三角函数线作出明确区分,使全部的三角公式能从三角函数的定义中逻辑地得到,从而使三角函数与几何脱钩。 1807年,法国数学家傅立叶在研究热传导问题时,提出把函数看作三角函数的无穷级数之和,三角函数就成为调和分析的基石,于是三角学成为分析学的一部分。 1631年,三角学传入中国。同年,德国传教士邓玉函、汤若望和明朝学者徐光启编译成《大测》一书。“大测者,观三角形之法也。”可见“大测”与当时的“三角学”的意义是一样的。不过,“大测”的名称并不通行,三角在中国早期比较通行的名称是“八线”和“三角”。“八线”是指在单位圆上的八种三角函数线: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余切线、正割线、余割线、正矢线、余矢线,如1894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的《八线备旨四卷》和1906年方克猷撰写的《八线法衍》等书都已记载。 “三角”这一名称最早见之于1653年薛凤祚和穆尼阁合着的《三角算法》。“三角”一词指“三角学”或“三角法”或“三角术”。 事实上,直到1956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编订《数学名词》时,仍将这三者同义。现在“三角术”和“三角法”已不常用。 三角学的现代发展已经结束,随着现代数学的综合性趋势加强,其中的一些内容已分属于数学的其他学科,如三角函数可归于分析学,三角测量可归于几何学,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可归于代数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独立的数学分科的三角学已渐渐消失,但作为刻画周期性现象的三角函数,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古代天文、数学、医药学等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数学、医药学等成就 一、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 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二、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1、两汉时期:《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南北朝时期:①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②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它的专著《缀术》对数学发展有杰出的贡献。 3、《周髀算经》简介在中国古代算书中,《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孙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机》等10部算书,被称为“算经十书”。其中阐明“盖天说”的《周髀算经》,被人们认为是流传下来的中国最古老的既谈

对天文学的认识选修课论文

课程:天文学 由于自己从小就对那些宇宙奥秘有好奇心,去图书馆阿也经常看一些UFO、我们的北纬30度的奇迹、百慕大三角等等。大二之后学校规定选选修课当我看到天文学之后每次都选有天文学,不过每次都被刷掉了,可能是这个课太火了吧。大三第一学期终于选上了这们课。 当我们上第一节天文学这个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么播放了宇宙的视频,这个就是我喜欢的东西。这个视频之前在高中地理课上看过,再看一遍的时候没有感觉枯燥,而是感觉经过岁月的沉淀又深刻的理解了一些从前不在意的东西。之前对天文学的喜欢呢,是因为我只对那些好奇的不解的现象有好奇心,看完视频后也明白我喜欢的那些内容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更多的还是研究宇宙中的行星、恒星以及星系的科学,以观察及解释天体的物质状况及事件为主,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我们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 最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讲解的那节课“宇宙大爆炸”。我觉得宇宙是很难认知的,以我们现在的能力也不知道这个地球外的世界有多大,我们只是通过踩着“巨人的肩膀”一步一步的研究着地球之外,宇宙里藏有太多的秘密了,人类只知道一部分,还有太多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探索。宇宙浩瀚,人类渺小。“我们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原始状态如何?“有着许多不同的学说,比较公认的是大爆炸形成。所谓大爆炸理论,就是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这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并不同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爆炸。这一理论有一个基本出发点:宇宙在不断地演化,且具有一个起点。宇宙的起点,也可以说是宇宙的零点,此时的宇宙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任何目前能看到的天体,只是一种温度和密度都无限高的真空状态。 我认为我之前对天文学的认知全是浅显易懂的知识,听过课程讲解才知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才明白研究个天文学也需要很大兴趣的,原来天文学会有量子、质子、氢原子氦原子等之类的专业的词语,听得我自己都很蒙。现在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十分天真,我发现真是要研究天文学实在是太困难了,我的一个朋友说,“那可是纯学术的东西啊,感觉那些天文学家都很伟大,一定是放弃了自己的物质生活”。 我认为学了天文学后也深入的了解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知识,天文学对于人类的意义绝非一个“不简单”可以形容的,天文学这一学科就像天空一样广袤无边,我们要探索的旅程还很远……

天文学常用简单公式

天文学常用简单公式 编辑人:丛雨 1.视运动和天球坐标系 (1)地平高度h 与天顶距z 的关系 90z h =?-(2)天体上中天时的地平高度 90h δ? =?--天体下中天时的地平高度 90h δ?=+-? 其中δ是天体的赤纬,φ是地理纬度,北纬取正南纬取负。 (3)恒星时S 与时角t 的关系(对于任意一个赤经为α,时角为t 的天体) S t α=+春分点赤经为0h ,所以春分点的时角即为当前的恒星时。 (4)球面三角基本公式(大写字母为角,小写字母为边)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a b c b c A A B C B C a =+=-+(5)球冠的表面积(h 为球冠高度,R 为球的半径,r 为球冠的底面半径) 222() S Rh r h ππ==+2.望远镜 (1)角放大倍率:物镜焦距÷目镜焦距 (2)极限星等(望远镜口径为D ,肉眼极限星等取6等,瞳孔直径d 一般取6或7mm ) 65lg D m d =+(3)角分辨率(θ以弧度为单位,λ为观测波长) 1.22D λ θ=对于光学望远镜(取λ=550nm ,θ以角秒″为单位,D 以毫米mm 为单位)上式简化为

140 D θ=(4)薄透镜成像公式(焦距f ,凸透镜焦距为正、凹透镜焦距为负;物距u ;像距d ,实像取正号、虚像取负号) 111f u d =+(5)底片比例尺(焦距为F 的望远镜或相机,实际角直径α与像平面上的长度l 的比值) 206265(/)mm l F α="3.角直径 (1)球形天体的角直径(天体的距离d 普遍远大于其半径R ) 2R d θ=准确的式子为2arcsin R d θ=。需注意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同理,一段距离或长度l 在距离d (d l )处张角的弧度大小l d θ= 。根据秒差距的定义,1AU 在1pc 外的张角大小为1角秒,由于1rad =206265?,则1pc =206265AU 。 (2)内行星大距时与太阳的角距离(内行星轨道半径r 1,外行星轨道半径r 2) 12 arcsin r r θ=(3)周年视差为π(角秒″)的恒星,其距离(秒差距pc ) 1 d π =此式默认了测量地点为地球,若在其他天体上需乘以其轨道半径(以AU 为单位)。 4.会合周期 12 111t T T =-①T 1和T 2为内行星和外行星的公转周期,t 为两者的会合周期(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②太阳日(一昼夜的长度)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会合周期,朔望月是月球绕地球公转与绕太阳公转的会合周期。 ③两天体角速度的方向相同时取-号,如行星的公转计算会合周期;角速度的方向相反时取+号,如金星的自转和公转计算太阳日长度。

容建平-从天文学的角度看十天干的意义

从天文学的角度看十天干的意义 《破解五行》节选作者:容建平 本文为《天干的秘密》的续篇章节,重点是对天干的来源进行再探索,志在揭开制造天干周期的真正原因,文中解释了天干与二十八星宿的关系,解释了天干的时空定位依据,本文也是解开五运六气之谜的基础知识。 虽然在《黄帝内经》中,已经明确地指出天干的产生,与太阳系中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天干周期那稳定有序的规律性十进制时间尺度,还是令人感到五大行星影响力所占有的时间与空间显得太过平均有序了,简直平均有序得有点不可思议。 现代的天文知识已经告诉人们,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在太阳系中 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它们与太阳有着远近不同的距离,由此又产生出各自不同的绕日公转时间,若以地球的时间尺度来计算,地球绕日公转一周为365天左右,

也即是1年,水星公转周期的时间为87。9天,金星公转周期的时间为224。7天,火星公转周期为1。9年,木星公转周期的时间为11。8年,土星公转周期的时间为29。5年。 由于各个行星的公转周期相差非常大,从道理上分析,五大行星之间相互影响的时间根本上就不可能出现为均等,它们各自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也决不会稳定地有序,每个行星根本也不可能在地球上产生均衡的两个时辰、两天、两月、两年的影响力,特别是每一个行星对地球两年的影响力,更是不可能的事。 从现实来分析,五大行星都在围绕太阳旋转,在很多时候,地球与五大行星所运行的位置刚好处于太阳的相反两边,当地球与五大行星被太阳相隔的时候,它们之间是不可能产生什么相互影响的,要说有影响的话,只能有太阳的影响,因为行星之间决不会在被太阳阻隔的情况下,在太阳强大影响力的阻拦下,还能绕过太阳的阻隔产生什么相互影响。 另外,所有行星在运行中相互之间所处的空间位置有很大的变动范围,按理说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力肯定也有一个相应的变化数值,有一个影响力大小变化期和影响力时间长短的变化期,从这一点上来分析判断,相互的影响绝对不可能稳定有序。 由于五大行星的绕日周期有长有短,彼此之间被太阳阻隔的频率有快有慢,靠近太阳的水星和金星,由于环绕太阳的周期时间比较短,它们与地球之间被太阳阻隔的次数也就频繁,相反,远离太阳的土星的阻隔频率就要小得多,由此可见,五大行星对地球的影响还应该有一个间断时期,和有一个间断频率周期。

经典力学史话

现代科学的发展只有几百年时间,我们普遍认为“科学之父”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略出生于1564年,他与1642年去世,因此这样算来,现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只有400来年时间,不过,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经典力学的建立者牛顿出生,英国人牛顿(1643-1727年)以及其后的几代物理学家把经典力学建造成一幢雄伟的经典力学大厦。其后又由英国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1831-1879年)在他的前人奥斯特、法拉第、安培等基础上建立了经典的电磁学理论。还是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典的热学、经典的光学、经典的微观物理学也相继建立。到了19世纪到20世纪的世纪之交时,当时的物理学界的大师们、教授们、专家们如普朗克等为经典物理学的大厦的建立而欢欣鼓舞,而意气风发,而踌躇满志,而志得意满。因为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都是有物理学推动而进行的,一次是蒸汽时代的工业革命,另一次是电力时代的工业革命。尽管在物理学的晴朗天空的上方还有两朵乌云。谈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在近代这400来年的时间里,为什么对全世界都在兴起的科学技术革命无动于衷?不仅没有参与,而且是根本不知道世界的变化,根本不想知道世界的迅猛发展。一直在闭关锁国,一直在孤芳自赏,一直在固步自封,一直是踌躇不前甚至在倒退。这是领导层的事情,主要是封建统治者的问题,也是我们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与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问题。从中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一定要跟上潮流,一定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在思想意识上。 经典力学的建立源于意大利兴起并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始于几位天文学家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集大成者是鼎鼎有名的物理学泰斗,英国人牛顿。下面我先谈一谈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13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的以复兴古希腊文明为口号,最后席卷到西欧各国的,于16世纪在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大约17世纪中叶结束。这场运动,带来了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欧洲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界。“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时间有不同的争论,其中有的观点是以1401年两位天才的竞争圣母百花大教堂洗礼堂铜门的合约为标志。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城市,都公认是意大利的弗洛伦萨。我就暂且以1401年前后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起始时间,16世纪进入

数学与天文

《数学于天文》观后感 主讲人:张顺燕 主讲人简介: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1936年生,河北石家庄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并于同年留校任教。研究方向是复分析。1986年——1988年,1994年访问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华盛顿大学和依利诺斯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990——1991年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复分析 学术活动年组委会秘书长,并多次出任国际复分析学术会议组委会秘书长。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著作有《数学 的思想、方法和应用》(教育部九五重点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数 学的源与流》,《复数、复函数及其应用》,《数学的美与理》(十五国 家级规划教材),主编《微积分的方法和应用》(与中央电大朱晓鸽,张 旭红合作),《心灵之花》。在中央台参与录制了《走近科学》,《百家 讲坛》的有关节目,在中国教育台录制了《今日数学》,《微积分的思想 和方法》,参与录制了《大学书苑》等节目。教龄44年,主讲过5门以上大课,4门研究生课。自2000年起对北京大学全校开设素质教育统选课。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数学文化 2.数学史 3.数学方法。 数学源于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我们创造 了灿烂的数学文化。张顺燕老师的对数学与天文的讲解,使学习了十几年 数学的我对数学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重 要的是随着我们对其深入的探索我们会发现数学除了有着其本身的魅力外,更是在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大放异彩。 张老师以我们平时使用的日历引出今天所要讲的主题。我们现行的历 法分为农历和公历。农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公历是古罗马 人民的智慧。接着以诗歌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例,为我们讲 解春节和立春之间的关系。立春是按阳历定的,春节是按阴历定的。所以 一般立春在二月五号左右,而春节是飘忽不定的。接着又以王勃的诗《别人》中的诗句“久客逢余闰”为例,这中的余闰是多长时间。接着就开始 讲解宇宙中的天体是如何按照数学公式运行的。那么确定一个精确的日历 就需要精确的测量和准确的计算。通过准确的观察,我们知道了太阳绕地 球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约为365.242天,一个朔望月是29.5306天。当我们得到这两个数据就要运用它们怎样来安排年和闰年才是最合理的。这是就要运用到一个数学工具“连分数”这个过程,用辗转相 除法得到中间的数就是连分数的分母。对于无理数,我们可以运用渐进分 数找到最佳逼近。通过这种方法找到阴历的闰年周期和闰月的周期。 张老师图文并茂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当先贤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找到了宇宙 的奥秘时,要想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就要运用数学知识的帮助了。张老师以其渊博的 学识向我们介绍了人类是怎样一步一步了解宇宙进而巧妙的运用数学知识来合理的 制定出日历,从而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张老师文理 兼收的广博知识,从中国的诗歌中他可以看到深刻的数学原理和物理原理。反应了张 老师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知识高峰的刻苦精神。很多人都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个枯燥的 过程,但是在张老师的眼里数学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数学甚至与艺术紧紧相连。作为 一名数学学习者,如果我们只感受到了数学的一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像张老师 一样善于思考,把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生产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感受数学。

我对天文学的认识

我对天文学的认识 【摘要】天文学就是研究宇宙中的行星、恒星以及星系的科学,以观察及解释天体的物质状况及事件为主,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宇宙测量小行星人类导航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 天文学研究的对象 天文学所研究的对象涉及宇宙空间的各种星星和物体,大到月球、太阳、行星、恒星、银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个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体以至分布在广袤宇宙空间中的大大小小尘埃粒子。天文学家把所有这些星星和物体统称为天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也应该是一个天体,不过天文学只研究地球的总体性质而一般不讨论它的细节。另一方面,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人造飞行器的运动性质也属于天文学的研究范围,可以称之为人造天体。 我们可以把宇宙中的天体由近及远分类为几个层次: (1)太阳系天体:包括太阳、行星(其中包括地球)、行星的卫星(其中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介质等。 (2)银河系中的各类恒星和恒星集团:包括变星、双星、聚星、星团、星云和星际介质。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 (3)河外星系,简称星系,指位于我们银河系之外、与我们银河系相似的庞大的恒星系统,以及由星系组成的更大的天体集团,如双星系、多重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此外还有分布在星系与星系之间的星系际介质。 天文学研究的内容 天文学按照研究的内容可分为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门分支学科。天体测量学是天文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和测定各类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建立天球参考系等。利用天体测量方法取得的观测资料,不仅可以用于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研究,而且具有应用价值,比如用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目前,天体测量的手段已从早期单一的可见光波段,发展到射电、红外等其他电磁波段,精度也不断提高,并且从地面扩展到空间,这就是空间天体测量。

宇宙史话题集

宇宙史话课程复习题 注:试卷共二大题,满分40分 一、填空 1.爱国诗人屈原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战国时代,著作了气势磅礴的《天问》。他对宇宙的起源、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运行以及人世的盛衰兴亡一口气问了一百八十八句。 2.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提出大地是球形的人,他出生于与米利都隔海相望的萨莫斯,年轻时曾拜泰勒斯为师,泰勒斯把他介绍给了自己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并劝他去埃及求学。他尊师教先后游学埃及和巴比伦。回国后由于政治原因,移居意大利的克罗顿,在那里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他首次使用了“宇宙”(Cosmos)这个词,用以表示宇宙是和谐和有秩序的, 3.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现代有些人称他为“西方的孔子”;亚里士多德为后人留下了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4.欧几里德(Euclid,公元前330~275)著作的《几何原本》出世,确定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模式,它给出了一整套用公理、定理、定义、证明、推理等表述的逻辑推理格式。《几何原本》集希腊古典数学的大成,是当时理性思维最系统的表现,在解释宇宙上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5.第一个提出大地是球形的人是毕达哥拉斯,他从美学观点出发,认为圆和球体是最完美的几何图形,所以天体和大地都应该是球状的,而且星球的运动也都是在圆形轨道上作匀速运动。 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提出大地是球形的人,他首次使用了“宇宙”(Cosmos)这个词,用以表示宇宙是和谐和有秩序的. 6.阿那克西曼德和毕达哥拉斯都是地心体系的开创者。 7.阿利斯塔克他继承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央火理论,只是进一步将太阳放到了中央火的位置上,因此成为日心体系宇宙结构的创建者。 8.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s,约公元前276~195)约在公元前240年利用日影成功地测量了地球的大小。 9.《尚书·尧典》中云: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西风带研究的重要意义

西风带研究的重要意义 屈文军,张小曳,王丹,沈振兴,梅凡民,程燕,严立文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5) 摘要:西风带作为北大西洋气候区和东亚季风气候区之间的联系纽带,对东亚季风气候和西风带气候具有重要影响,西风带在一定意义上控制着东亚季风的北界。西风环流与青藏高原相互作用,对亚洲季风区气候乃至全球气候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西风环流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的位置、强度的剧烈变化对东亚季风气候和全球气候影响显著,对季风降水、西风带降水时空分布及亚洲粉尘活动和黄土形成、堆积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西风环流;东亚季风;亚洲粉尘 中图分类号:P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6-1492(2004)01-0125-08 中国地处全球大气环流若干重要分支的相互作用区,气候主要受热带)亚热带太平洋夏季风(东南季风)、穿越赤道的印度洋季风(西南季风)、来自西伯利亚的冬季风和西风带及其相互作用的控制[1]。 目前对于东亚季风、西南季风的研究程度已经很高,同时对于越赤道索马里急流对西南季风的作用及其引起的降水的时空变化也已经有很详细的研究。安芷生、Kutzbach等[2]的研究表明,随着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和北半球冰盖的扩张,东亚季风不断增强并且变率增加。中国第四纪以来黄土沉积气候记录的研究表明,在116M aBP前后和018~ 016MaBP东亚季风气候发生了两次气候转型事件[3)5]。但是,在这个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北半球冰盖的历史演变,西风带大气环流是如何变化的,西风环流与亚洲季风区气候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关于这些问题目前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同时,西风带年际变化及更长尺度变化对中国的气候尤其是降水有何影响,新疆和亚洲内陆西风区气候变化的水-热组合特点如何,这些重要问题,应当引起相关学科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1西风带是北大西洋气候区和东亚季风气候区的联系纽带 西风带处于极地和北大西洋地区与东亚季风区之间。根据黄土高原的黄土及青藏高原的冰心和湖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发展研究规划项目(G2000048703);中国科学院重大方向项目(KZCX2-305) 作者简介:屈文军(1973)),男,博士研究生,从事第四纪地质学和大气环境研究,E-mail:quw j@mai https://www.360docs.net/doc/8b5082089.html, 收稿日期:2003-04-20;改回日期:2003-11-19.文凤英编辑泊沉积等的研究,东亚季风区末次冰期的气候与北大西洋地区一样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H einrich 事件和D-O旋回在东亚季风区也有反映[6)10]。北大西洋气候区和东亚季风区气候变化的相似性,证明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化强烈地受北半球高纬地区(即北大西洋气候区)气候变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亚洲冬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根据全球环流模式(GCM模型)的模拟结果,青藏高原的隆升决定了西伯利亚高压的形成[11)12],而北半球高纬度冰盖的形成和扩张则更加强了西伯利亚的高压[13]。受北半球冰量和冷高压控制的北半球高纬地区气候变化可能以西风带为纽带对东亚季风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Porter、安芷生等曾用气候的遥相关来解释北大西洋与东亚季风气候记录的相似性,认为东亚季风气候通过西风带以及西伯利亚高压等相关气压系统与极地、北大西洋气候系统遥相关[7]。 西风带作为北大西洋气候区和东亚季风区的纽带,对其沉积记录、演变历史的研究可反映北大西洋地区与东亚季风区气候变化的关系和气候相互作用的机制,这对全球气候变化机制研究有特殊意义。 2西风带研究对冰期-间冰期旋回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高空西风急流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标志着冷暖气团交汇的边界同时控制着移动性风暴系统的路径[14]。西风急流在冰期和间冰期的强度和位置有很大变化,对于东亚季风区的气温和降水以至于对北半球及全球气候变化都有重大影响[15)16]。 根据对末次冰期极盛期(LGM)的研究[14],全 2004年2月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V ol.24,N o.1第24卷第1期MARINE GEOLOGY&QUATERNARY GEOLOGY Feb.,2004

中国天文起源与发展

中国天文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资料,受到各国天文学家的注意。就文献数量来说,天文学可与数学并列,仅次于农学和医学,是构成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后,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部分,它不单纯是计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和安置闰月等编撰日历的工作,还包括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一系列方位天文的课题,类似编算现在的天文年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天象观测,其中包括天象观测的方法、仪器和记录。 (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从远古到西周末1960年在山东莒县和1973年在山东诸城分别出土的两个距今约4500年的陶尊,上都有一个象形符号。有人释为“旦”字,因为它就像山上的云气托出初升的太阳,其为早晨景象,宛然如绘。《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说明在传说中的帝尧(约公元前二十四世纪)的时候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尧典》还说,一年分为四季有366 天,用闰月来调整月份和季节,这些都是中国历法的基本内容。《尧典》里还根据黄昏时南方天空所看到的不同恒星,来划分季节。 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此时流传下来的《夏小正》一书,反映的可能是夏代的天文历法知识:一年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外,每月都用一些显着的天象作为标志。在殷商(公元前16 世纪到公元前11 世纪)的甲骨卜辞中,干支纪日的材料很多。一块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3 世纪)的牛胛骨上完整地刻划着六十组干支,可能是当时的日历。从当时大量干支纪日的记录,学者对当时的历法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殷代用干支纪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连大月,有闰月;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季节和月份有大体固定的关系。甲骨卜辞中还有日食、月食和新星纪事。西周时期(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8 世纪)铸在铜器(钟、鼎等)上的金文中有大量关于月相的记载,但无朔字。 (二)体系形成时期:从春秋到秦汉(公元770~公元220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国天文学处于从一般观察到数量化观察的过渡阶段。《礼记·月令》虽是战国晚期的作品,但据近人考证,它所反映的天象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的现象,应能代表春秋中叶的天文学水平。它是在二十八宿产生以后,以二十八宿为参照物,给出每月月初的昏旦中星和太阳所在的位置。它所反映的天文学水平要比《夏小正》所述的高得多。同时,记录这一段历史的《春秋》和《左传》,都载有丰富的天文资料。 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战国时期已有了天文学的专门着作,齐国的甘公(甘

解析天文学:天文数学思想方法

解析天文学:天文数学思想方法 周坚/2014年4月16日 解析天文学(Analytic Astronomy),又称为坐标天文学(Coordinate Astronomy),是使用代数方法进行研究的天文学,2008年6月29日发现的周坚定律就是它的理论基础,2009年3月8日创立的解析宇宙学(著作权登记证号是:2009-A-020687)的解析观点促成了它的提出。那么,解析天文学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呢?就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际应用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我们知道,天文学研究方法主要就是观测,被动地观测,并根据已经存在的事实来进行分析,属于观测能力的范畴,而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最高层次的提炼与概括,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说实在的,如果这两种方法组合起来的话,那么会出现什么呢?会出现天文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天文数学思想方法。 天文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对天文学研究最高层次的提炼与概括,是天文观测的精髓,属于观测思维能力的范畴,是天文观测转换为天文知识的桥梁。 解析天文学(Analytic Astronomy)是天文观测转换为天文知识的天文学分支学科,是由家住广西柳州市柳北区柳长路611号的土生土长的普通中国人周坚独立创立于2009年3月8日,当时取名为解析宇宙学,其著作权登记证号是:2009-A-020687。目前,笔者对天文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了归纳,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一、函数与方程思想 所谓函数与方程思想就是对天文观测现象进行函数与方程的基本运算,这是解析天文学的最重要的一种天文数学思想,在天文学和数学之间起到了相互翻译的作用。 函数思想就是将所观测到的天文问题借助建立函数关系式,结合初等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加以分析、转化、解决有关求值、解(证)不等式、解方程

对天文学的认识(论文)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题目:天文学基础 学校名称: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生姓名:张玄霖 学号:0907020150 指导老师:谢献春 日期:2011/11/15

目录 摘要 (3) 正文 (4) 结束语 (8)

摘要 天文学(Astronomy)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天文学正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我们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造福。 关键字:天文学、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学科、矮行星

正文 天文学就是研究宇宙中的行星、恒星以及星系的科学。天文学和物理学、数学、地理学、生物学等一样,是一门基础学科。天文学是以观察及解释天体的物质状况及事件为主的学科,通过观测来收集天体的各种信息。因而对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研究,是天文学家努力研究的一个方向。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随时同许多邻近科学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天文观测手段的每一次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了有益的东西。 通过一个学期学习天文学基础的课程使我对天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人类生在天地之间,从很早的年代就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此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它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天文学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现在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按观测手段分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几个分支学科。“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分支研究的都是地球上的现象,只有天文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我们头顶上可望而不可及的灿烂的星空联系在一起。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对恒星和行星十分感兴趣。古代的天文学家仅仅依靠肉眼观察天空,1608年,人们发明了望远镜,此后,天文学家就能够更清楚的观察恒星和行星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是最早使用望远镜研究太空的人之一。今天天文学家使用许多不同类型的望远镜来收集宇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