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合集下载

禅画一味——浅谈禅宗在山水画创作上的意义

禅画一味——浅谈禅宗在山水画创作上的意义

茶一味” , 当一心品味清茗, 陶醉 在清香沁心的 境 晃中时, 凡尘也便 是禅境 创 作山水画也是 如此。 画家的创作过程 , 应是以禅 心写物 , 遗貌 求神 , 直至形 神兼 备的 过程。 形 与神是互 为依存的 , 形是实 现神的手
段, 要以形传情 , 写神达 意 , 舍表求 里, 舍末逐
饱 满的画面 , 用孩子般的好奇和虔诚游走 于皴
然内在的禅性, 无法与自然万物在精神上相融相 知 。“ 我见青山多妩媚 , 料青 山见我亦如是” , 唯
有具备 以人心 会天心 、 会草 木山川之 心的喜悦 之 隋, 才可如意挥洒。 静极而 £ 通, 言忘而神畅。
笔墨语言作为心灵语言的载体 , 在一生二 、 二生
有 《 韩英凌 山水画作品集》 《 韩英凌
速写作品集》 《 造化心源》 ( ( 明 心 见 性》 《 玄 化无 言 ) )等 。
三、 三生万物 的生 发中, 结合画家内在的体悟与
个性, 心胸得以恣意地 宣泄, 优 游笔墨 , 啸咏烟
机 和美妙的禅的世 界。 一
责 任 编 辑 :孙 莲
映。 老 庄理论 认 为, 最高 的智 慧不是在客体之
外 去认识 , 而 是把握 客观规 律 , 尽可能地 融 入 客体 之 内去 体会, 主客体完 全融 合。道为本体 存 在, 是 艺术之 灵魂 。 画家 以道 的观点去审视
本, 将 外 在的形 与象在心中进行再组 , 直 抒胸 臆, 笔笔生 发 , 如 流水 般顺畅 依 然。 画面 的位
宁圜訇胃 ・ 当代艺术家
CHf NE f , Af ¨ G ‘C ^ I L l G R^ P H丫
禅 画一 味
— —
浅谈禅 宗在 山水 过程 应是修禅的过程 , 把人性融入 到 自然的运 行之中, 摒 除 贪欲妄 想 , 觉知 清明 澄澈 , 直 至达到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 一如 “ 禅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开题报告XXX专业:学号:指导老师:XXX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无数的艺术精品,美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而成为中华古代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国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中国画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还具有一种追求身心自由的洒脱禅宗思想气息,由于在中国画的发展进程当中禅宗文化也在不断的普及与发展,因此,中国的大部分山水画作品都是在参悟禅宗思想产生的,中国画的发展与禅宗思想息息相关,从绘画作品中也能够深刻地对禅宗文化意境加以体会。

中国大部分绘画大家都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思想在对绘画者的思想与性格加以塑造的同时还达到了激发创作者灵感的目的,以绘画作品来展现自己心目中关于禅宗思想的理解可以将禅宗思想由原来的抽象思想转化为形象的图案,使作品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

(一)研究目的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中国古代艺术加以研究与学习时不仅要注重对作品的绘画方式与技巧加以研究,还应该对艺术作品当中的思想文化加以研究,以增进对作品中关于作者内心感悟的理解与体会。

由于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对中华绘画作品的研究中要注重从禅宗思想的内涵以及禅宗思想于绘画作品之间的联系出发来加以研究,以达到从艺术作品中正确对作者当时的心境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的状况加以认识与理解的目的,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刻感知来体会作品的内涵,并在今后的中国画发展进程当中将这种文化意境加以传承,促进中国画的不断向前发展。

另外,在对单个古代艺术家作品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对其的全部作品进行整体性的比较研究,从整体上找出这些作品当中表现的主要意境与理念,能够达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目的。

对不同艺术家作品的研究可以找出文化作品之间的异同点,比较性研究法能让作品当中的思想表现手法的区别更加鲜明,以达到了解不同的艺术家的性格迥异的作用。

禅宗影响下董其昌的画学思想

禅宗影响下董其昌的画学思想

禅宗影响下董其昌的画学思想【摘要】董其昌作为明代著名画家,深受禅宗哲学影响。

禅宗启发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使他的画作更注重内心的冥想和平静。

他的作品融合了禅宗的审美理念,体现了自然主义与禅意的完美结合。

董其昌笔下的山水画中,常见禅宗的意境,表现出对心灵境界的探索和超越。

通过对禅宗美学的理解,董其昌的画作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具有深远影响。

禅宗对董其昌的画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的创作在中国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禅宗精神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禅宗影响、董其昌、画学思想、禅宗启发、禅宗哲学、自然主义、意境、禅意、禅宗美学、深远影响、独特魅力、重要地位。

1. 引言1.1 董其昌的生平背景董其昌(1555年-1636年),号君叔,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江苏无锡人。

自幼聪颖好学,擅长绘画和书法。

他早年曾游历名胜古迹,广泛研习古今名家作品,吸取各家之长,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董其昌在画作中融合了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多种元素,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被誉为明代画坛的泰斗之一。

董其昌一生执着于艺术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他笃信“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主张“心静自然画”。

禅宗提倡的“顿悟”、“无为”、“空灵”等思想,对董其昌的画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不拘泥于形式,注重表达内心感悟,追求意境的完美和心灵的净化。

这些都与他的艺术理念和人生追求密不可分。

董其昌是一位具有民族气韵和时代特色的画家,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禅宗的深邃智慧。

他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境界影响了后世无数画家,成为中国画史上的璀璨明珠。

1.2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持久的。

禅宗起源于印度,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禅宗强调内心修行,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我觉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禅宗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是在艺术领域,禅宗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佛 教 自汉代从 印度传人中国, 作为一种外来 文化 与中 国传统的儒 道文化相互融合, 了具有鲜 明特色的中国 形成 佛 教。禅宗破除 了以前 佛教各派 的繁琐教 条 , 扬“ 宣 即心
即佛”见 性成佛 ”言下 顿悟 “同时禅 宗还 主张不读 经 、 “ “ , 不 礼 佛 、 坐 禅 、 用 “ 指 人 心 ” 通 俗 说 教 , 宣 扬 佛 不 采 直 的 来 教 的基 本 精 神 。
禅 宗从 中唐以来盛行不 已。 这种“ 思辨与信仰相结合 的独特意味 ” ( 把信仰与生 活完全统一起来 .不 必 出 闭脚o 家 、修行 ,在 日常生 活中保持或具有 一种超脱 的心灵 境
收 稿 日期 :0 1 0 — 7 2 1 - 5 1
作者简介 :  ̄
(9 6 )女 , 1 8- , 安徽六安人 , 江西科技师 范学院 0 9级硕士研 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画创作、 大山人研 究 。 八
痕 迹 1 ( 1 ' 1
立, 似应在 中唐前后 , 这恰 与禅宗的盛行“ 不谋 而合” 。至 此“ 佛教 卸却 了它作为精神生 活的规律 与督导的责任 . 变
成 了一 种 审美 的生 活 情趣 , 言 智 慧 的优 雅 态 度 ” ( ) 语 闱邮 。 中 国 画讲 求 “ 师 造 化 , 外 中得 心 源 ” 强 调 人 对 现 实 生 , 活 的平 常 体 验 性 和对 环 境 的 心灵 感 悟 , 张 师 心 自用 。 主 南 朝 宗 炳 就 提 出 了“ 目会 心 ” 论 。“ 目” 指 观 察 物 象 , 应 理 应 是 “ 心 ” 是 画 家 感 应 于 物 象 后 所 产 生 的 思 想 感 情 。 即 会 则 亦 “ 我 两 化 ”情 景 交 融 , 后 达 到 “ 趣 融 其 神 思 ” 禅 物 , 最 万 。 宗强调心性的运用 , “ 以 明心 见 性 ” 为宗 旨 。 山水 画 的绘 而

传统水墨山水画中的禅宗精神

传统水墨山水画中的禅宗精神

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2010/6TEXT/梁宁传统水墨山水画中的禅宗精神一、禅宗与水墨山水画的产生对于晚唐出现的水墨山水画,学术界大多认为是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

诚然,从唐代起青绿山水渐废而文人水墨山水肇兴,道家美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水墨作为创作的媒介,弱化色彩的作用,符合了老子“五色令人目盲”,认为色彩不是本质的思想。

并且,老子对于“素”与“玄”(即白与黑)两种无彩色高度重视,《道德经》中所说“见素抱朴”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足可为证,“素”与“玄”是后世水墨依据的颜色,所以道家的色彩观对于水墨山水的产生是有很大影响的。

但是,道家思想并不是水墨山水画产生的唯一根源。

马列主义告诉大家,要在社会生活中来挖掘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一切意识形态变化和发展的根源,大家要真正认识和理解美术家创作的动机和美术作品的意蕴,就必须从美术发展的他律性中分析和理解复杂的美术现象。

中晚唐产生的水墨山水画,其创作群体主要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

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大都以儒、道、禅三家思想体系为基础的,而作为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融合的禅宗,从印度佛教中吸取了“万物法心”的思想,一反传统佛教崇拜西方世界的精神,把人引向了内心,认为“心”是世间万物的本源,一切都是心所生出的幻象,正如《金刚经》所述:“一切有为法,如梦如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种思想倾向直接影响到当时文人士大夫的修身、处世和文学艺术创作,也使山水画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改变,文人画家们纷纷追求自然冲淡的审美趣味和恬淡空寂的意境。

王维曾说过:“夫画道之中,水墨为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对于文人画家来说,摒弃盛唐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金碧青绿山水转而崇尚无色的水墨绘画正是由“色界”向“无色界”审美趣味转变的的一种形式。

墨的黑色给人一种沉寂、安定的感觉,非常符合禅宗所追求的空寂、清净的境界。

在禅家看来,水墨的颜色是一种自然朴素的颜色,给人以冲淡的感觉,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禅宗美学思想,水墨山水画则给人一种冲淡玄远、极富“禅味”的感觉。

论禅宗思想对沈周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论禅宗思想对沈周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 61 ·文化交流【摘要】禅宗思想是中国本土化的佛教思想,作为一种宗教思想,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更对艺术家的创作思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明代著名画家沈周在禅宗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对绘画创作进行探索,形成了独特的沈周山水画艺术绘画风格。

本文研究了沈周的作画特点,阐述了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关键词】禅宗思想;沈周;山水画;影响论禅宗思想对沈周山水画创作的影响方迪盛(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禅宗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外来文化思想,繁荣于唐宋时期。

在唐宋时期,儒家和道家思想占主流地位,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它与儒家和道家思想不断地交流与融合,不断吸取后二者的精华,并在中原文化的熏陶影响下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禅宗文化。

禅宗思想主张用心领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体味自身存在的本质,主张用自身的领悟去感受大自然。

纵观沈周的一生,禅宗思想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他的生活,他一生中都在探寻绘画,而在探寻的过程中禅宗思想给他指引了道路。

隐居山中的沈周,把禅宗思想作为支撑自己生活的动力,在隐居中不断悟出自己内心的生活本质,并将悟出来的道理融入绘画创作之中,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沈周画风。

一、禅宗思想的美学内涵禅宗的思想不仅是对心灵的感悟学说,在艺术上也有着一定的美学含义。

禅宗美学与一般的美学思想不同,它受限于禅宗思想,而美学所包含的范围则非常广泛。

禅宗美学是禅宗哲学的一种,是以宗教的角度为出发点对审美做出的标准,是对美学灵魂更深层次的研究和认知。

正如刘小枫在《诗化哲学》中所表述的:“禅宗美学不是一般艺术哲学,不是审美关系的科学,而是对人类审美生成的、价值生存的哲学思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带有生命意义探讨性质的哲学。

禅宗哲学和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两个谁也离不开谁,因为禅宗哲学和美学都是从人内心出发的,是内心的感悟对美的鉴赏,我们可以称其为“心本体”。

试论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影响

试论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影响

试论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影响【摘要】禅宗是中国的产物,是印度佛教的神秘主义与中国老庄的自然主义以及儒家的实用主义的结合。

禅宗的建立和传播对中国的社会、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的绘画艺术领域,禅宗的精神和修行方式等对中国画的创作题材、形式、方法、意境和审美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浸淫,使中国绘画达到了至高的水平。

【关键词】禅宗山水画审美意境中国禅宗是在印度禅学的基础上,融会佛教其他方面种种理论,并与中国土生土长的老庄理论及魏晋玄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既有精致的世界观理论,又有相应的认识、修养方法的宗教流派。

禅宗的本质是讲究心法,见性成佛,也就是通过心灵的“省悟”,达到成佛的目的。

由于它使我们啜饮生命的泉源,使我们摆脱一切束缚,而这些束缚是使我们有限生命时常在这个世界上受苦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禅释放出那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因而找不到适当的活动机会的。

禅宗的建立和传播对中国的社会、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的绘画艺术领域,禅宗的精神和修行方式等对中国画的创作题材、形式、方法、意境和审美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浸淫,使中国绘画达到了至高的水平。

一、禅宗思想对中国画题材的转变魏晋以前绘画的题材以人物为主,主要服务于宫廷寺观。

禅宗及老庄思想兴起以后,其在艺术上空、淡、远的境界追求,很难落实在人物画上。

何况艺术要求变化,要求能扩展作者的胸怀,这在人物画上是不容易发挥的,绘画所能涵容的作者精神意境受到了限制。

禅宗主张过而不往,去来任之,是“自心”、“自性”的彻悟,即在瞬间顿悟的心境中发现“自心”、“自性”。

禅宗的这种取决于自我内心瞬间顿悟的解脱是一种人人可行,而且又是易行的解脱方法,因此人们逐渐把目光从向外寻求解脱转向了向内心寻求解脱。

绘画者不再是画工,画也不再是政治、宗教的附属物,而是主体心灵的创造,是“心画”,是人生体悟的“形迹”。

论禅宗精神对文人山水画艺术的影响

论禅宗精神对文人山水画艺术的影响

论禅宗精神对文人山水画艺术的影响作者:颜碧夏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1期TEXT / 颜碧夏禅宗始于印度,受到中国儒家和老庄思想的影响而逐渐本土化,形成了一种在烦恼的尘世得以解脱,寻得自我的思维方式。

它认为人生的自由要超越现实物质的追求和精神束缚,追求生活以外的自由。

而禅宗思想对绘画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融合,禅宗这种思想追求受到了文人知识分子的追捧,使唐宋以后的许多官场失意的文人们在烦乱的生活中忘却自我。

而这种艺术追求在人物画上难以表现,自然的山水成为他们的首选,形成了宁静、阔然的画境追求。

明薛冈曰:“画中唯山水义理深远,而意趣无穷。

故文人之笔,山水常多。

若人物禽虫虽至精妙,一览而尽”。

这说明了社会急剧的变化所带来审美趣味的变化。

文中将从三个方面论述禅宗影响下的文人山水画所呈现的艺术特点:一、尚淡顺乎自然,不加矫饰谓淡。

文人撇弃色彩,喜用笔墨来表达自己淡泊的人生追求,希望与自然融于一体,逃离现实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

文人将这种禅学融入画中,从而引起了一场从有色到无色,从追求精工到逸笔草草风格的水墨革命。

在唐以前的绘画多为人物画且注重色彩,六法中有“随类赋彩”之义。

它们主要以故事、人物为主体,目的是记述史事或以此作为皇室歌功颂德的手段,绘画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要迎合宫廷的需要,而缺乏主观的意气。

由于社会的变异,在唐以后,绘画开始努力摆脱色彩,走上了与之相反的水墨道路。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他首创了水墨山水。

唐人张彦远曰:“余曾见(王维)破墨山水,笔迹劲爽。

”虽然王维的画迹在唐代已不多见。

但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录“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

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

山不待空青而翠。

风不待五色而綷。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像乖矣”。

这正说明了唐代绘画从色彩向笔墨过渡的历史变革。

到了元代,这种强调笔墨的绘画方式与书法相结合,成为了元代文人山水画的一大特色。

强调笔墨,重视书法用笔的浓淡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摘要:中国传统山水画与禅宗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本文尝试就禅宗的主要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反映以及禅宗思想对中
国山水画的发展的影响进行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山水画禅宗意境
山水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其中反映出的基本美学价值,明显区别于西方文化的美学追求。

山水画中的物象取法自然却又极具抽象,给人一种淡远缥缈的感觉,从而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

山水画表现之景是山水之景与人之情感的相交相融,而不单单是物象的自然组叠,它更讲究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的复合,“寄情于景”,由山水的四时变化、风雨晴霾,反映人的情感与心绪的丰富与变化。

由此可见,中国山水画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禅宗思想,惯于将心与物、自然与社会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

本文将就中国山水画与禅宗思想对意境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

一、禅宗的起源及其主体思想
禅最初来自于梵语“dhyana”,英译“禅那”,禅是其略称,本是古代印度许多宗教的修行方法。

但是禅宗是中国的产物,在印度没有对应于中国“禅宗”的宗派。

公元六世纪初,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由海路来到中土,转至北魏洛阳,入嵩山少林寺面壁打坐九年,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流派——禅宗。

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以及魏晋玄学相融合的产物。

禅宗吸取了印度大乘佛
教中“万法唯心”的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的本源是“心”,一切都是心生的幻象。

自性本清净,不识是迷,识是悟,悟即解脱。

只要返观自心,以无念为宗旨,便可立地成佛,获得精神上的无上自由。

禅宗对待自然的态度思想与老庄哲学有相似之处,都讲究自然与自身的合体,讲究“天人合一”;都主张从大自然中“了悟”,摆脱世事羁绊,实现心灵的超脱。

禅宗又有南北之分,南禅宗倡导“顿悟”,而北宗讲求“渐修”,即“集劫方成菩萨”。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参禅时心注一境、意守丹田,高度专注能够促使生理和心理潜能的超常发挥,即所谓俗话说“情急智生”。

今天一般所称禅宗,主要指南宗。

禅宗以“自性论”为理论基础,主张不脱离实际而体悟自性,自性即心性,只要悟得自性,就能达到佛境地。

禅宗反对“空”对“空”的修炼方式,讲究既入世又出世的超然人生态度。

禅宗强调心性的运用,以“明心见性”为宗旨。

禅宗的顿悟法门,使得我们只需证悟自心清净,而无需讨教外佛祖、圣人和经典。

一旦悟道,见了自心,便可以挣脱一切外在的束缚,随心所欲,连偶像权威都可以打破,达到所谓“解脱”。

因此,解脱不但是一切宗教,更是禅宗的根本目的,一旦获得解脱则超凡脱俗。

禅宗在方法论上又讲究“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即“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

正如《坛经》所论:“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木,无为木。

”大意是指在与外界的接触中不受其影响,保持内心的寂静虑无,不产生任何表象。

禅家力求淡泊,以“外止诸
缘,内心无惴”,远离世间功名和纷争,由此才能进入禅镜。

参禅就要安心静思、凝想滞虑,使身心进入自然无为的状态,回归清净的本性,以期寂静之中寻得解脱,获得精神上的高度自由,这就是所谓的“逸”。

二、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山水画兴于晋宋之际,这与禅宗的起源发展具有时空上的交际。

追求自由、超脱的人格理想是魏晋之际的时尚,自然山水也摆脱先秦时期儒家道德精神的比附,成为魏晋人物品质风貌的象征。

在禅宗思想风靡整个社会的情况下,中国文人在禅观的启发下,禅意开始进入诗歌、绘画等自然山水之中,反过来,山水画也成为参佛悟道的工具。

顾恺之的“传神论”可以看做是中国的绘画艺术自汉以来发展到“神主形次”新境界的代表作品,可以从中嗅出丝丝气息,说明禅宗已经渗入中国绘画艺术,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使得此时的山水画偏离庄子传统而形成一种新的美学品格。

及至中唐,禅宗大盛,王维钻研禅学,始用破墨表现山水,被推崇为“文人画鼻祖”,画风追求幽静、淡薄、空寂、玄远的意境。

他以诗入画,造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禅宗之境”,王维山水画的栈适、村墟、捕鱼、雪景等景物,充满了淡泊高远、超然物外的“物我两忘”境界。

王维借取禅宗不脱离“有”而言“无”的自性论,力求心地静寂,获得了超然物外的平衡心态,这种心态反过来也影响了其创作。

王维画中之物,常突破时空的限制,意到
便成,一切出于自性,自然任远。

宋代大家慧洪认为王维的《袁女卧雪图》“法眼观之,知其神情寄物,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揭示了王维所追求的以“法眼观之”而获神情的意境,也充分说明禅宗的“自心”已经融入王维的山水作品中。

中唐以后,社会动荡,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情趣也在变异。

“隐逸”形成一种社会普遍现象,士人纷纷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创作,追求精神上的“无我”、“无念”。

这也是禅宗兴于唐,而山水画兴于五代以后的历史原因。

彼时画中的“无我”通过山水的客观描绘表达主观思想。

这个时期的名作,常常表达出某种不确定的含义、观念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等著名作品。

两宋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分水岭,抒发文人雅士情操的文人学士绘画和表现皇家趣味的宫廷绘画脉络清晰、泾渭分明。

苏轼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禅境发展成为绘画的最高境界,融禅思于山水画的“意境”之中,成为这个时期山水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特点。

文人画家们不断尝试景与情的有机结合,使得宋代山水画中不但体现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境像,同时也包含了耐人寻味的意蕴,这种“般若”与“净化”的意蕴和境像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文人山水画独具魅力的特色。

借助可称为“山水人物”类型杰作的《八高僧图》,我们可以解读出苏轼作品的题材与禅宗思想的关联性。

在《八高僧图》第四段,苏轼通过一普通场景,坡石之上,数竿翠竹,一条蜿蜒的涧水,描绘了唐代高僧香严智闲大师扫地时
受石子撞击竹子的声音启发而获得顿悟的故事。

这种景色平淡的山水画,却充分反映了禅宗中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和“芥子纳须弥”的观点,画中禅意实际上乃意识中的禅意之外化。

这与著名的禅画大师担当的“木无禅,唯画通禅”意思相呼应。

而南宋以后,山水画中逐渐兴起的静寂境界,画中透露的时空凝定感开拓了山水画的审美新的审美境界,而这种凝定感正是禅宗意味的体现。

中国山水画在宋元之际出现了重要的转型,五代两宋期间盛极一时的自然主义绘画方式,在元代逐渐转至一种奠基于北宋苏轼的绘画美学观点,最终酝酿出迥异于此前的山水画创作方式。

这次转型中禅宗的影响不容忽视。

宋元以后,佛教由上层社会的自上而下传至下层庶民阶层。

此时,更具庶民特色的禅宗依托文人雅士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通过山水画加以表现和流露,形成朴素无华的山水画主流趣味。

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倪瓒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视像来体现禅宗智慧的范例。

倪瓒的山水画作品用心营造出超越世俗的精神家园,规避一切尘俗之气,其画风可能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辨识度的,但同时他的作品却又最能体现元代山水画普遍性的时空之永恒。

元代的山水画已经形成相对较为完整的视觉经验,在高度主观化特点明显的画风背后,几乎都蕴含一种深邃而永恒的宇宙情调。

明代大家董其昌作为以禅通画的主要倡导者,在他的绘画实践中贯穿了禅宗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观点。

他以“淡”和“空”为宗,上溯王维、董源等前辈大师,追求明净的笔墨语言,
讲究把握空和淡的意境,乃至创作心态都不同程度上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董其昌不仅在理论上提出,而且使自己的山水画形成全新的面貌和独有的艺术高度,其理论和实践对后代山水画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初“四僧”之一、著名的山水画家弘仁的山水画风萧寒冷逸、寂静空灵,蕴含了浓郁的禅宗美学思想。

画家本身经历的禅僧生涯,使得其山水画中尽显清灵之气,其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静、净、空”。

弘仁以画入禅,化禅境为意境,创造出具有浓郁的禅宗美学意蕴的山水画。

三、结束语
纵观中国山水画和禅宗思想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我国宗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禅宗思想,早已与中国绘画的发展结下机缘。

虽然风靡一时的画禅现象盛况不再,但禅宗的主流意识还将延续在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之中。

既然禅意识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影响功不可没,那么在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局面中,理应重新得到传承,由此才能更好地体现现代中国绘画艺术的深刻性。

参考文献
[1] 李凤.禅意诗情入画境——论王维山水画中的意境体现[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31-38.
[2] 李学武.禅对文人画意境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96-98.
[3] 张昕.论王维山水诗与宋代山水画的禅宗美学观[j].美术教育研究,2012,2:63-64.
[4] 王安娜.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j].南昌高专学报,2011,96(5):42-44.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