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成果——专业无人机数据链

合集下载

哈工大机器人(中山)研究院构建“三发联动”研发模式 打造国际领先“硬科技”

哈工大机器人(中山)研究院构建“三发联动”研发模式 打造国际领先“硬科技”

哈工大机器人(中山)研究院:构建“三发联动”研发模式 打造国际领先“硬科技”成立于2018年7月的哈工大机器人(中山)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中山双创基地创新平台和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它以承接哈工大科技成果与核心技术在中山乃至华南地区的产业化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为其定位与核心任务。

同时,作为连接政产学研的桥梁,研究院还致力于构建和完善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服务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在创新链上游下游之间做好衔接,形成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产业发展结合的“三发联动”研发模式,防止研发成果跌入“死亡峡谷”,使更多科研成果能够产业化。

通过承接国家级重大专项的落地产业化,以及联合开展省、市级重大专项等方式,研究院集中力量开展“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国际领先水平“硬科技”项目,为产业应用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和重要平台。

目前,超精密仪器测量、新材料工艺及装备、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是研究院的三大重点战略领域,围绕这些领域,研究院已建成3家研究所和2家重点实验室,累计承担科研项目9项;在专利方面,申请专利29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50%),获得授权5件;在创新人才方面,聚集了高端人才46人,其中院士1人、博士16人、硕士14人。

发展至今,研究院已有两个项目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其中:与中山慧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模切叠片一体机”项目,已结题并完成样机,产生的科技成果将转让至中山基地企业中山慧能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应用与销售;另一个项目“CCM镜头装配检测”的成果技术也已成熟,由中山华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申请受让进行后续的产品开发与推广。

上述项目成果的成功转化,充分展示了研究院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并完成从成果到应用“最后一公里”的能力。

在重大项目承接方面,研究院成功获得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大专项立项1项。

该项目由研究院牵头,联合哈工大、哈工大深圳校区、中电五十五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研发及产业化;此外,2019年获广东“众创杯”创新赛团体组铜奖现场7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专栏理事风采72项目还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智能装备制造方向,建成高端装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并承担公共研发机构职能,提供科技创新服务,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筑梦移动机器人——记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丁亮

筑梦移动机器人——记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丁亮

筑梦移动机器人——记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丁亮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8年第14期还记得今年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惊艳亮相的中国机器人吗?当机器人的精彩表现大获成功后,“移动机器人”一词便被反复提及,并以一种陌生而又熟悉的印象出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

“移动机器人是指什么?”“中国的移动机器人发展如何?”一连串的疑问在人们心中萌出。

移动机器人其实是一种具备运动能力的自动化设备,最大特点是其可在工作环境中自主运行,而不必安装在固定的位置上。

虽然从外观上看,和平日能见到的机器人没有多大区别,但移动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可谓是机器人界的领军水平。

机器人学术界还有一种说法称,如果把传统的工业机械臂称为机器人的手,那么移动机器人就是机器人的脚。

无论从哪个方面,都足以证明移动机器人的重要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丁亮正是一位每日与移动机器人“亲密接触”的科研人员,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从事野外移动机器人及地面力学方面的相关研究,为大家讲述着移动机器人背后的故事。

潜心研究移动机器人与地面力学提起丁亮,就不得不提到移动机器人,从本科开始到博士毕业,再到在加拿大瑞尔森大学做访问学者,直到如今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任职,丁亮的工作都是围绕机械进行的。

他与机器人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带着这份“浓浓深情”,丁亮在机器人地面力学及其应用方法方面取得了多项前沿性学术成果,更在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拓展了星球车滑移驱动力学、转向力学以及机器人足地力学等多个新的研究方向。

丁亮所研究的移动机器人,通常由一台或若干台“中央控制器”来负责所有机器人正常运行的调度和协调,中央控制器会通过无线网络与所有机器人相连接,同时会对机器人下达相应的任务作业,而移动机器人自身也搭载着不同类型的环境感知模块,如激光、磁性、惯性、视觉等,此外还会有安全防护模块对其“保驾护航”,以此来实现精确的自主路线控制,并在机器人活动场地确保人员安全。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成果——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及其柔性仿生机器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成果——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及其柔性仿生机器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成果——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及
其柔性仿生机器人
主要研究内容基于介电弹性体变形大、响应快、质量轻、抗冲击、仿生性好易于加工成型等特点,制作出可产生扩张、收缩、弯曲等大变形的折叠形、卷形、半球形、堆栈形、弹簧-卷形弯曲驱动器,并在柔性仿生抓取装置、柔性仿生爬行机器人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应用,有望在智能仿生、航空、航天侦察、探测、救援及医疗等领域部分取代传统机械式装置。

介电弹性体驱动器产生弯曲大变形
主要应用
智能仿生、航空航天、军事侦察、科学探测、灾难救援等领域。

主要技术指标
介电弹性体可以产生100%的面积应变;弹簧-卷形弯曲驱动器变形在0°到90°可调;介电弹性体及驱动器响应时间:≤0.5s。

哈工大 人工智能 本科专业

哈工大 人工智能 本科专业

哈工大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人工智能专业是一门前沿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本科专业。

在这个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正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智能化的思维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作为一名哈工大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我对这门学科充满了热爱和激情。

人工智能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数学和计算机知识基础,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理论与技术,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里,我们学习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一系列核心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我们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哈工大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和应用经验,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实践机会。

我们可以参与各种科研项目,与教授和研究团队共同探索前沿科技,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人工智能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们经常组织团队项目,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学术上取得突破,也有助于我们将来在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团队合作和创新的需求。

人工智能专业的毕业生具备广阔的就业前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机器学习工程师等职业,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哈工大人工智能专业不仅注重学术研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学习人工智能的同时,也关注人工智能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哈工大人工智能专业是一门具有挑战性和前瞻性的学科,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习人工智能的知识和技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毕业后,我们可以选择从事人工智能相关行业,也可以继续攻读研究生深造。

无论选择何种道路,我们都将为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自己的贡献。

哈工大四项技术护航天宫一号

哈工大四项技术护航天宫一号

哈工大四项技术护航天宫一号
佚名
【期刊名称】《红外》
【年(卷),期】2011(32)11
【摘要】据www.stdaily.com网站报道,一向以航天专业闻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在9月29日成功发射的天宫一号中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科技日报记者9月30日从哈尔滨工业大学了解到,哈工大有四项技术为天宫一号“护航”。

航天飞行训练模拟器是用于训练航天员驾驶飞船的重要地面设备之一,而训练模拟视景显示技术则是飞船训练模拟器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由哈工大承担的某载人运输飞船训练模拟器视景显示系统的模拟飞行效果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总页数】1页(PF0004-F0004)
【关键词】显示技术;航天员;飞行训练模拟器;哈尔滨工业大学;.com;地面设备;模拟飞行;显示系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527
【相关文献】
1.为巨龙天宫一号“点睛”——记哈工大图象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李金宗教授[J], 张晴
2.热烈祝贺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热烈庆祝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创建十周年 [J],
3.无线电管理机构为“天宫一号”保驾护航 [J], 胡炜
4.科技创新让“天宫一号”精准对接——访哈工大图象信息技术及工程研究所李金宗教授 [J], 张琼
5.化工材料护航“天宫一号” [J], 胡元珏;姜小毛;曲照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信息技术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成果

信息技术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成果

信息技术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成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人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简称UAV)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成果,并介绍其在军事、民用和科研领域中的应用。

无人机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信息技术为无人机提供了精确的控制、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可靠的通信系统。

首先,在军事领域,无人机的应用成果十分显著。

例如,无人侦察机的高清晰度相机和红外传感器可以提供对战场上的敌军位置和活动的实时监测。

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指挥官可以根据来自无人机的数据作出更准确的战略决策,并提供战场上必要的支持。

此外,无人机还可以进行战地侦查和打击,执行各种高风险任务,从而保护士兵的生命安全。

在民用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无人机在许多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农业领域,农民可以使用无人机进行作物虫害监测和灌溉管理。

通过无人机获取的高分辨率图像,农民可以及时发现并对农田中的虫害进行有效的控制。

此外,无人机还可以用于测绘和地质勘察。

通过搭载高精度的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无人机可以更快速、更精确地获取地理信息,帮助相关部门进行地质勘探和地质灾害的预测。

在科研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无人机成为了研究人员的得力助手。

无人机可以进行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

例如,科研人员可以使用无人机对动物迁徙、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变化进行监测和研究。

通过搭载各类传感器和仪器,无人机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对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记录。

此外,在天文学领域,无人机可以搭载望远镜用于观测太空中的天体。

无人机的灵活性和高机动性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加方便地观测并研究远离地球的天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成果是显著而丰富的。

在军事领域,无人机的高清相机和红外传感器为战场上的指挥官提供了实时数据。

在民用领域,无人机在农业、测绘和地质勘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成果——小型智能水面无人航行器

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成果——小型智能水面无人航行器

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成果——小型智能水面无人航行器
项目概述
小型智能水面无人航行器作为水面船舶的一种新型船型,可协助完成对水面的远程无人探测、警备、队伍保护、监视和预警,既可独立完成特定的水面工作任务,也可作为大中型水面船舶的附属装备。

航行器采用模块化设计,小型滑行艇型,航速高、续航能力强,具备远程手动遥控和自主航行两种模式,可根据不同工作任务加载不同任务模块,航行器自带视频传输系统,可实现远程图像数传。

具备避障、航迹跟踪、自动控制等功能。

智能水面无人航行器以较低的成本弥补大中型船舶在复杂水域工作的不足,尤其适用于不适合人员工作的危险水域环境科学考察、恶劣环境监测,短途快速运输等,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项目成熟情况
该产品技术成熟,目前已经具有成品样机。

应用范围
小型智能水面无人航行器,可协助完成对水面的远程无人探测、警备、队伍保护、监视和预警。

科技成果——面向水环境监测的无线数据采集和控制技术

科技成果——面向水环境监测的无线数据采集和控制技术

科技成果——面向水环境监测的无线数据采集和控制技术技术开发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成果简介针对当前水环境监测网络监测覆盖面少、手段单一、信息面窄,各类环境信息较分散,数据的共享及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缺乏环境数据综合处理能力,尚未形成智能一体化网络,无法通过网络化实现对污染源远程联动监测等问题。

构建了一种基于高性能ARM体系的嵌入式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实现现场监测数据的采集和控制。

通过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实现现场监测数据的网络覆盖和数据无线传输,提高环境监测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水平。

工艺流程(1)高性能ARM9架构的多处理器冗余数据采集和控制技术针对传统PLC系统数据吞吐率和信息存储能力不足的问题,本项目构建的基于ARM体系的嵌入式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核心处理器主频最高可达624MHz,搭载64MB的高速SDRAM和128MB的NAND Flash存储器,信息存储能力强。

核心处理器模块与接口板卡之间采用全双工点对点通讯的高速SPI总线连接,解决了PLC链式结构中个别设备故障导致整个扫描链上的设备均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通过建立的多处理器冗余控制技术。

提高了板卡数据采集的可靠性。

与传统PLC的触发等待方式不同,本系统的数据采集板卡采用主动采样和自动缓存技术,大大降低了数据采集延迟,提高了数据采集速率;数据输出板卡通过多处理器自监控功能保证输出信号正确送往控制端口,比传统PLC的开环输出方式更可靠。

(2)水环境监测数据的无线传输技术为了提高水环境监测的覆盖面,采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构建多点监测网络。

近距离通信采用无线MESH自组网技术实现监测点的网络覆盖和数据共享,远距离通信通过网关技术实现MESH网络数据的汇聚和融合,监测数据由4G/3G/GPRS无线网络发送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根据监测的数据,通过模型实现监测的水环境数据的水质评估和预警。

适用范围给水和污水处理的自动控制、流域监测数据采集与工艺控制应用情况应用单位:辰能工大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际应用案例介绍: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呼兰老城区污水处理厂”、“济南国家水专项中试基地”、“世一堂制药厂污水处理”等多个工程,同时获得了国家863计划项目的支持(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水处理系统研究及应用)和国家水体污染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支持,该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水处理的运行效率,实现了水处理控制系统的更新换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成果——专业无人机数据链
主要研究内容
无人机作为一种先进的空中应用平台,与载人飞机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造价低、机动性高、隐蔽性好等优点,并能完成有人驾驶飞机不宜执行的任务,但随着机载任务设备的不断完善和增加,地面终端与机载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量也在也在逐步提高,为了实现数据的可靠交换,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必须建立完善的数据链系统。

利用数据链进行通信,具有传输速率快、抗干扰能力强、误码率低等优点。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并且最大限度的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本项目以专业无人机数据链设备的产业化为目标,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技术研究所多年多型号武器装备数据链局域科研基础上,通过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建立专业无人机数据链的研制、生产和销售股份制公司,从专业无人机数据链的产品设计、中试、生产工艺、整机工作可靠性、高科技、生产效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多种类型的从低端到高端的无人机数据链系列产品,使哈工大通信所的武器装备数据链核心技术成果从型号产品推广至行业乃至民用无人机市场,成为我国从军用到民用的数据链设备的专业企业,走在技术行业前沿,满足各类型的专业无人机产品对数据链技术和产品的需求。

主要应用
无人机是集探测、识别、决断和作战功能为一体的系统,已被世界各国认为是未来的第五代(或第六代)作战飞机,它将逐步担当航空控制和对地攻击的任务,成为实施空中打击的一种重要手段。

军事
分析家们认为,无人机作战将成为集群化趋势。

无人机逐渐现身于测绘、军警、农业、应急救灾、电力和石油管线巡线等专业领域。

主要技术指标
1、遥控命令:完成无人机32个遥控指令的上传指令周期小于等于1秒。

2、参数装定:采用无线方式实时的予以调整和装定。

响应时间小于100ms。

3.、航线装定:可在地面准备和空中飞行过程中采用无线方式实时的向无人机逐点发出所选定的航线包括程控航线各点的序号、地理位置坐标值等,装订用时小于100ms。

4、通信距离:地面大于5Km。

空中500km(飞行高度5000m时)。

5、空中传输速率:2Mbps,误帧率小于1%。

连续工作时间:大于4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