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回顾

合集下载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之我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之我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之我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上,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的接触和交融,如汉唐盛世时期印度佛教文化的输入、明清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耶稣会士的东来等。

但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引人注目和发人深省的还是以“西学东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中西文化交流。

同过去相比,近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无论在性质、规模、特点,还是在对中国社会的实际影响上,都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传播西学的主要力量首先来自清政府内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

鸦片战争以后,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面对现实,迈开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他们在了解和传播西方文化上作了多方面的努力。

他们遵循“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古训,努力搜求与探索世界地理和历史知识。

从1840年到1861年,有20多部介绍外域地理的著作问世。

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梁廷楠的《海国四说》,就是典型代表。

他们本着“师以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努力研究造船制炮等西方先进技术。

先后出版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专著20多部。

此外,林则徐还主持选择了瑞士著名法学家滑达尔所著《国际法》的有关章节,取名《各国律例》,并运用于对外交涉。

与此同时,马礼逊等新教传教士出于传播西方基督教的需要,也做了一些传播西学的工作,在中国创办了英华书院、美华书院等最早的出版机构,编译并出版了大量非宗教性著作;他们还利用创办报刊、杂志等方式传播西方文化;通过在中国创办西式学堂、西医诊所以及新式印刷所等,将近代西方教育制度、西医以及先进的印刷术输入中国。

二、洋务运动时期这一时期,传播西学的工作主要是洋务派主持进行的。

在外来入侵和农民起义连绵不断、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发动了以创办新式军用工业化新式民用工业为中心内容的洋务运动,主要通过办学堂、遣使、留学、译书等途径,将西学在更大范围内输入中国。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先后创办了23所新式学堂,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为中国造就了第一批近代翻译、外交、科学技术以及军事指挥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许多重要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各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交融。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几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

一、古代历史时期文化交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

而古代中国又与周边各个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在西元前二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并于公元前104年开辟了通往罗马帝国的古丝绸之路,使中国文化与中亚、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各国文化交流。

这不仅促进了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的出口,也带来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传播,培育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度量和智慧。

二、中世纪时期的文化交流14世纪至17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

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开始越过大西洋、印度洋等远洋进行探险、贸易和殖民。

也在这个时期,中国、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文化逐渐传到了欧洲,逐步加深了亚欧文化交流的影响。

例如,马可·波罗在13世纪前往中国,将中国的文化习俗、历史、技术知识和地理信息介绍给了西方人。

同时与中国建交的葡萄牙航海家菲利普·波尔图加利也将中国的地图带回欧洲,并使它被大量印刷和使用。

此外,欧洲人对日本的文学、美术等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东亚和西方文化的交融,一些珍奇的文化物品,如瓷器、家具、丝绸等,也得以传至欧洲,推动了艺术、工艺和思想的进步。

三、近代时期的文化交流20世纪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各国都经历了繁重的社会变革和战争。

其中,中国文化的传播与西方文化的介入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一方面,中国文化传承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如《论语》、《孟子》、《佛经》等不断被翻译、传播。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通过驻华传教士的活动,把西方的宗教、科学、技术等知识传入中国,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创新。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首先,我们需要对近代做一个粗略的概括。

什么是近代?以中国历史来划分,近代大体指的是:资本主义出现开始(世界史中的近代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中国的是鸦片战争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间上是指1840年-1949年。

我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与西方的主要交流,主要以思想制度的交流为主。

而中国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接纳态度,在前段时间是以全盘接受为主,而在后期,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由接受转变为观望甚至排斥。

下面我将对以上观点做浅显说明。

重点将会放于抗日战争以前,也就是中西交流的前半段时间。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

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

一个腐朽庞大的帝国,以天朝自居,不顾时势,逆天而行,必然要在工业化的决斗中悲惨地死去。

中西文化大范围交流的伊始,大致于鸦片战争起,迄今大约已有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碰撞,冲突几乎成为了必然。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梁启超于《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皆于器物、制度等方面全面的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一致肯定的一件事是,在近代,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是在不断地侵略战争中所被影响的。

晚晴在西方军队的坚船利炮攻打下,节节败退。

西洋的铁蹄甚至踏进了北京的城门。

这激发了清朝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有远见的有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相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技术和物质文化结合中国国情的洋务运动兴起。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直接论证了西方制度体制的优越性。

从此时开始,中国人认识到的是,中国所落后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是有思想制度上的全面落后。

我们重点所探讨的,也是这段时间里,中西思想交流的冲突碰撞。

考虑到封建制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之久,历史之久,在思想制度上所产生的中西冲突更是显得尖锐复杂。

近代中西方文化是怎样交流融合的

近代中西方文化是怎样交流融合的

:教育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教育是文‎化交流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育交流更‎是各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育交流的‎作用不仅在‎于现有文化‎的传播和交‎融,更重要‎的是,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活动,‎教育交流不‎仅限于现代‎一代人,而‎且会影响到‎下一代人,‎培养下一代‎人成为国际‎化人才。

‎近代‎以来,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的。

一‎个是100‎多年以前列‎强进行舰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然后通过‎通商贸易,‎把西方的科‎学技术输送‎到了中国来‎。

另一个渠‎道是通过传‎教士,把西‎方的教育制‎度传到中国‎来。

开始,‎中国对西方‎文化是被动‎接受。

但是‎到了后来,‎逐渐领悟到‎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是‎克服我国封‎建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从而逐渐‎地、主动地‎向西方学习‎。

但不论是‎哪个渠道,‎都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

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后‎,看到西方‎的新进科学‎技术,新政‎府、洋务派‎曾经开始派‎遣留学生到‎西方留学,‎以后更是出‎现了留学潮‎,大批的留‎学生到海外‎学习,一开‎始到日本,‎民国时期大‎多是到西方‎。

其实当时‎向日本学习‎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因‎为日本也是‎学习西方。

‎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国际现‎象,它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结‎果。

也只有‎在互相交流‎当中,中国‎的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便‎捷,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信‎息交流更加‎迅速、快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某一个国家‎、某一项教‎育改革会迅‎速传播全世‎界。

大量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在‎异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顾问,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国际会议‎,学者间的‎往来以及学‎者间的各种‎信函、资料‎的交换,都‎促进的国际‎文化教育的‎交流,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比国际‎化更加强烈‎和深刻。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研究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研究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研究随着近代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程度空前增加。

本文将从科技发展、社会变革、文化交流等角度深入探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背景、渠道和影响。

一、科技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近代中西交流与融合早期,科技发展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当时,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远远领先于中国,因此,欧洲国家将先进的科技带到了中国,中国也开始了向外学习的探索。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铁路技术的引进和发展。

19世纪末,铁路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最重要交通工具。

随着中国对西方科技日益向往,中国人开始学习铁路技术,引进式范广洲铁路等一批铁路工程的建设,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

同时,国内的电信技术也得以快速发展。

1877年,清政府宣布建设电报局,电报成为首个投入国有化运营的电信产品。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中国广泛接触到西方世界,形成一定的文化学习环境,加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

二、社会变革推动文化融合的进程19世纪末,中国面临大种族、大思想、大地理、大社会矛盾,各类革命思潮、国家建设等问题陆续出现。

在这个宏大背景下,国内的改革急需借鉴国外实践。

尽管西方一些国家也存在着文化上的矛盾冲突,但对广大中国的读者而言,中国社会仍可在西方社会中得到政治、制度、宣传、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从而促进文化融合的进程。

例如,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的标志,同时,西方的革命思想也对变法的文化背景产生了重要影响。

变法倡导了科技兴国、自强图存以及民主法制的思想,拓展了中国文化进程。

同时,强烈的文化审查也加快了西方文化的传统,措施之一便是大量引进西方书籍,学习其科技、思想、文化等方面。

此外,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则是中国文化在西方和东方各种思想交流中的结果。

在新思潮与新文化浪潮的推动下,儒家传统思想受到了新的挑战,变革思潮形成的轰轰之势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参与,这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形态的变化。

由此可见,社会变革加速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近代中西文明交流与发展的历史小作文

近代中西文明交流与发展的历史小作文

近代中西文明交流与发展的历史小作文最近我在读一本关于近代中西文明交流的书,突然有了个想法:这事儿就像一场非常复杂的舞会,只不过舞者是历史上的各种大人物。

来,我给你讲讲这场“舞会”里的一些有趣的瞬间。

先说说17世纪的中国和欧洲。

那个时候,中国正忙着处理自己的“内务”,比如说,如何管理庞大的明清帝国,欧洲人呢?他们也没闲着,忙着探索新世界。

比如有一个叫利玛窦的意大利传教士,他就像是“中西文明的舞者”,在中国的舞台上转来转去。

他一边穿着中式长袍,一边用着一口流利的中文,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有一天,利玛窦在北京的皇宫里和明朝的皇帝讨论西方的科学。

他一边兴奋地介绍“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一边抿着茶,眼里闪着小星星。

皇帝听得眉头紧皱,可能心里在想:“这些东西能不能帮我解决下我的税收问题?”哈哈,不过,利玛窦的确成功地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带到了中国,也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少贡献。

然后,我们得聊聊19世纪的鸦片战争。

这可是中西交流的“舞台”上发生的一场大戏。

西方列强为了“开拓市场”,直接跑到中国“请客”,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这请客是有点“强硬”的。

中国当时的清朝,像是一位被突然拖上舞台的舞者,显然有点儿懵逼,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是林则徐。

他可是个坚决反对鸦片的“舞者”。

记得有一回,林则徐跟英国的代表谈判,语气中带着一股子“我可不是好欺负的”。

他对英国代表说:“你们那点鸦片在我们这儿是不受欢迎的!再带过来,小心我把它们统统扔到海里!”结果,林则徐真把鸦片扔进了海里,海洋里都能闻到他那股子“硬气”。

再说说20世纪,特别是中西科技交流的高潮期。

这个时候,像李政道和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进入了“舞台”。

他们就像是中西交流的“舞者”,在物理学的舞台上做出了惊人的表演。

记得有一次,李政道和杨振宁在美国的大学做讲座,大家都被他们讲的“弱相互作用”搞得一头雾水。

不过,他们用简单易懂的例子,把复杂的理论讲得清清楚楚。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发展。
03
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与影响
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 门,中国文化受到冲击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 新道德、新文化,反对传统封建 思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推动 中国近代化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革 命和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贡献与影响
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兴起
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开始东来,传播基督教文化 17世纪初,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学校、医院等机构,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达到高潮,双方在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都有所交流
19世纪,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西文化交流受到阻碍,但传教士仍然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
胡适的贡献:推动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胡适的中西文化交流:翻译西方著作,介绍西方思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胡适的影响: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中 西文化的桥梁”
05
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与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增强了文化的包容性和理 解力
辜鸿铭的贡献: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论语》、《孟子》等,向西 方传播中华文化
辜鸿铭的观点:主张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反对全盘西化
辜鸿铭的影响:被誉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 响
胡适:中西文化的桥梁
胡适的生平:1891年出生,1962年去世,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 家
04
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
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利玛窦的生平:意大利传教士,明朝时期来到中国 贡献:将西方科学、哲学、宗教等知识传入中国 与中国学者的交流:与徐光启等学者合作,翻译西方书籍 影响: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影响

近代中西文明交流与发展的历史小作文

近代中西文明交流与发展的历史小作文

近代中西文明交流与发展的历史小作文在很久很久以前,也就是近代的时候,中西文明交流可是相当热闹的一件事情。

那时候,欧洲的一些国家和亚洲的一些国家,比如中国、印度、日本等等,都有很多的交流活动。

这些交流活动让人们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来说说中西文明交流的好处。

通过这种交流,人们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欧洲人学会了中国的造纸术和火药制造技术,而中国人也学会了很多欧洲的语言和科学知识。

这些知识和技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

而且,中西文明交流还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比如,欧洲的画家们在中国学习了水墨画的技巧,然后将这些技巧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样一来,我们的绘画艺术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同样的道理,中国的茶叶、丝绸等商品也被运到了欧洲,成为了欧洲人喜爱的物品。

这些物品不仅让欧洲人感受到了东方的魅力,也让他们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啦,中西文明交流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人会把西方的文化当作是“洋气”,而忽略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这样做可不好哦!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交流和发展。

总之呢,近代中西文明交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也让我们的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但是呢,我们也要注意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实现真正的文明交流和发展。

希望未来的日子里,中西文明交流能够越来越好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回顾
【摘要】:文章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我们认识中西文化交流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西文化;背景;特征;重大事件
一、历史背景
近代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的形态出现的,而是在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交织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

从近代历史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诸国陆续进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在政治上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完成了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

同时,经济上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与市场扩张的强烈需求,西方列强凭借其武力继续着在世界范围内攫取资源、占领市场、分割殖民地的行动。

而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积贫积弱的中国,正是其侵略与瓜分的对象。

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近代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

鸦片战争前,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已经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文明史,它的文化曾经一度辉煌,对周边邻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具有不言而喻的优越感。

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使中国看到了自己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学习西方的行动。

可见,鸦片战争不仅是西方国家对古老中国的军事入侵,从文化的角度说,也是西方异质文化对中国东方文化的入侵与征服,引发了之后半个世纪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

勿庸置疑,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中国文化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传统文化已经难以适应和支持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事实上,这个时期的中西文化少有真正平等的交流,更多的是伴随征服与抗争的激烈冲突。

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扩张的、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中国文明之间的文化对抗”,”从根本上讲,是一场广义的文化冲突”。

二、当时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特征
1. 中国文化特征
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中国文化指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封建文化,这种文化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
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是一种道德伦理型政治文化,它在维护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延续的同时,也抑制甚至窒息了中华民族的天性发展和文化创造力。

尽管在针对西方文化的冲突中,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比较强劲的力量,但是无论如何,在与以民主、科学和制度建设为核心内容,在当时代表着世界发展潮流和方向的西方文化相比之下,中国文化表现出无可置疑的封闭性、落后性和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性。

一句话,近代中国社会要发展,文化必须变革。

但是,由于中国当时开放不久,而且是被迫开放,因此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有较多知识和见识的部分官僚层和知识层,在广大民众中没有广泛的基础。

同时,当时的国人对现代化的文化观念,以及如何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一类问题,在理论上还是相当模糊的。

他们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没有看到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体系转换道路的独特性。

2. 当时西方文化的特点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方社会文化发生巨大变化。

政治上,资产阶级进一步确立了其统治地位,同时开始大规模殖民扩张,逐步树立西方势力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经济上,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带来科技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规模超过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变得尖锐。

同时,西方思想文化开始经历重大转变:如在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广泛深入地影响了西方的历史、社会、经济、意识形态、文化与政治;在自然科学领域达尔文的物种论,进化论动摇了宗教在人们心中的根深蒂固的地位;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运动对文学创作、音乐、美术、雕塑、建筑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西文化接触的特征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进入,一度中断的”西学东渐”潮流又再度兴起。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碰撞,对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其背景、方式、深度、广度与以前各时期的文化交流相比都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1.是在西方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进行的;2.中国近代处于文化”入超”的不利地位;3.中国近代的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是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三、文化与翻译的重大事件
1. 基督教与《圣经》的翻译
十八世纪末,随着基督教来华,圣经的中译本可说是百花齐放。

继《马殊曼译本》后,有马礼逊的《神天圣书》及其修译本《新遗诏书》和《旧遗诏书》、郭实腊修订的《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太平天国删改的《旧遗诏圣书》及《新遗诏圣书》。

十九世纪中叶,第一部由不同差会宣教士联手翻译的《委办译本》
面世。

译员不但把圣经重译,更统一了经文中的名称和名词。

十九世纪中叶,传教士不遗余力地翻译官话圣经,先后有麦都思和施敦力合作改写《委办译本》的《新约全书》、当代有名的汉学家:包约翰等以《麦都思、施敦力官话译本》为蓝本翻译的《北京官话新约全书》、施约瑟依照《北京官话新约全书》体裁翻译的《旧约译本》、英国圣公会将《北京官话新约全书》和施约瑟的《旧约译本》合印的《新旧约全书》、杨格非将其浅文理新约以白话文重写的《杨格非官话译本》、萧静山的《新经全集》等,以及一直沿用至今天的《官话和合本》(后称《国语和合本》,现简称《和合本》)。

《官话和合本》可说是中译圣经的一个重要里程,为圣经翻译掀开新的一页。

2. 理雅各与中国典籍的翻译
理雅各(1815-1897),早年毕业于英国亚伯丁大学,精通拉丁文,后来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学习中文,1836年作为伦敦布道会传教士来到澳门,任英华书院院长。

1843年随该书院迁至香港。

与德庇时和翟里思,并称为英国汉学的三大星座;又和法国的顾赛芬、德国的卫礼贤并尊为汉籍欧译三大师。

后任牛津大学中文教授,培养出了新一代的汉学家,译过《四书》、《礼记》、《书经》、《孝经》、《诗经》、《易经》、《老子》、《庄子》、《离骚》、《佛国记》等等。

研究的重点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思想,著有,《中国人的神鬼观念》(1852),《孔子的生平与学说》(1867),《孟子的生平与学说》(1875),《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述评及同基督教的比较》(1880),第一次全部译出了《诗经》。

中国近代翻译事业是伴着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的。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有识之士从痛苦的屈辱中通过反思逐渐觉醒,他们认为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有二:清王朝政治、军事腐败;洋人船坚炮利。

于是魏源在林则徐”师敌长技以致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致夷”的策略,明确主张学习西方。

所谓学习西方,其主要内容是学习其军事技术和机器制造,也就是自然科学,当时称为格致,即声光电化等。

此期的译书有算学、测量、汽机制造、水陆兵法、天文学、重学、化学、光学、医学等。

近代早期最大的翻译机构江南制造局译书馆所译的163种著作中,绝大部分属于自然科学类。

据统计,自然科学译书占8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