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文化殖民·媒介帝国主义

合集下载

警惕西方文化的入侵

警惕西方文化的入侵

文化殖民是西方强大国家实施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手段,抑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强大国家以之达到军事占领、政治统治所能达到的目标——经济依附,弱小国家因之而处于被剥削、被压迫、被支配的地位。

中国要实现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大业,就必须注意防止经济依附与文化殖民,实现经济的独立富强以及文化的自觉自信。

一、新殖民主义与文化殖民文化是积淀在民族最深处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国家薪火相传的基因,不同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个性。

二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方面以政治、军事等“硬实力”强迫弱小国家接受他们的文化;另一方面借助传媒、投资、商品等“软实力”,将其宗教信仰、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撒播到其他国家,借以消灭其他民族国家文化自主性,同化其他民族国家文化,这就是文化殖民。

文化影响思维,思维影响政策,政策影响态势。

持续持久的文化殖民令弱小国家广泛而深刻地对强大国家产生依恋、崇拜和奴性,从而使弱小国家在思想观念上心甘情愿地处于服从与被支配地位。

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通常包裹在商品、资本中,也掺杂在国际文化传播、合作与交流中。

正如罗素所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但是,西方国家利用文化交流,经久不息地实施文化入侵,美学者弗兰克•宁柯维奇在其《文化外交》中指出:文化手段成为美国穿越障碍的一种更加重要的强大渗透工具。

二战以来,美国推行文化霸权、文化入侵、文化殖民可谓不遗余力。

英国年轻女编辑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在《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中指出,在文化殖民过程中,美国中央情报局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将美国包装加工成为文化大国,且利用经济、政治乃至军事等各种手段把这种强势文化兜售给世界,与此同时竭力诋毁、抹杀竞争对手(敌手)的文化。

教育文化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第四维”。

多年来,美国通过组建营运各种基金会(如福特基金会、索罗斯基金会等)为弱小国家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信奉自由主义的人才,这些人才成为美国的文化牧师,成为美国意识形态的宣传队、播种机,甚或直接成为美国的经济杀手,把“自由经济”、“比较优势”等理论传播到其他国家,把“华盛顿共识”政策落实到弱小国家。

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_基于斯图亚特_霍尔的理论视角_王雅琴

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_基于斯图亚特_霍尔的理论视角_王雅琴

收稿日期:2013-03-21作者简介:王雅琴(1980-),女,安徽舒城人,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扬州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

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ASS2013205)。

王雅琴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31)正确认识和理解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大众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属性定位研究、对两者间张力的研究、两者间的影响与作用研究、两者的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研究等在推进和深化文化改革和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第二代领导人,斯图亚特·霍尔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对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虽然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其理论中的大众文化转向,特别是借助传播理论深入挖掘文化信息传播中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的研究对我国的文化研究同样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以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为视角研究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关系,试图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

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说法较多,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认为文化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其《社会学》中提出:文化是国家、民族或群体所共同的符号、价值观和规范,以及相应的物质形式。

[1]对文化的分类,持较多观点的是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分法。

在文化的三种类型中,主导文化由于是由***第33卷第6期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6月Vol.33No.6JournalofSuihuaUniversityJun .2013———基于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视角摘要:利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我们可以辩证看待大众文化兴起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定位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在相同意识形态基础上形成共生共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大众传播总结

大众传播总结

名词解释:1、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与信息)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2、社会传播----特指社会传播,简称传播。

既指社会信息的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运行。

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3、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4、信息产业----是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加工、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

信息产业的发育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际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

5、符号----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6、信号----信号就是反映指示对象的特征,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然因果关系的一类符号。

7、象征符----象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作指示对象的代表,与指示对象建立起非必然性联系的一类符号。

8、意义----意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是客观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认知主体赋予认知对象的精神内容。

9、人内传播----也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内向传播。

是发生在自身内部的信息传播过程,沉思默想及自言自语等都属于此类。

人内传播是其他人类传播得以展开的基础,没有人内传播能力,任何形式的传播活动都无从进行。

10、人际传播----又称人际沟通,它是人类传播的主体。

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彼此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

一般认为它有两种方式:面对面的交谈和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如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手段进行的交流。

11、组织传播----是发生在社会组织中的传播活动,其功能在于通过信息传递而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和目标的有效实现。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特征、实质与内在矛盾央视国际 2005年08月17日 14:19 来源:[内容提要]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背景。

因此,本文考察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践特征和理论特征,揭示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实质,分析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自身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做出客观评价。

文化帝国主义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基于优势的物质条件之上,运用经济和政治的力量,宣扬和普及自身文化的种种价值观、行为模式、制度和身份,以达到重塑被压迫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制度和身份,使被压迫人民服从帝国主义阶级的利益。

简言之,文化帝国主义就是通过文化思想的渗透来控制一个国家人民的灵魂,然后把这个国家变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地。

就此而言,文化帝国主义不仅涉及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涉及到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如美国与法国、美国与加拿大等国家之间的关系。

文化帝国主义不仅涉及到实践层面,而且还涉及到理论层面。

本文考察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践特征和理论特征,揭示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实质,分析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自身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做出客观评价。

一、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践特征帝国主义的本性是侵略、征服、控制和剥削别人,老牌帝国主义用炮舰和金融或商品手段,也就是用军事或经济手段来达到目的。

而新帝国主义手段越来越高明,除用军事、经济手段外还用文化思想手段。

文化帝国主义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

概括起来文化帝国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文化帝国主义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某些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国家向其他国家系统地扩展其经济、政治与文化控制方式,其结果导致了实力雄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和西欧)与相对贫弱的欠发达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和南美、亚洲、非洲等单民族的独立国家)之间形成的支配、附属和依赖的全球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

of
criticism and research,this paper describes in detail its mass
process.This
culture
theory development
of mass
paper
describes the Frankfurt School critical theory
为更好的利用这一重要的信息资源为国家的教育和科研工作服务在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议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并开发建设了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加工和服务任务通过对学位论文全文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建成全国最大的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进行信息服务
关于同意使用本人学位论文的授权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论文中有关资料和数据是实事求是的。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和致 谢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或他人为获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 工作的同志对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出了明确的说明。 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意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manipulation of other features.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mass
discuss the
culture
and the
era
of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of
limitations,and
the
Frankfurt School critical theory

大众文化的殖民化

大众文化的殖民化
维普资讯
许均和周宪主编的《 介 、 播 、 媒 传 文 化 译 丛 ,很 值 得 阅 读 ,因 为 那 里 告 诉 我 们 很 多新 知识 。那 些 新 信 息 ,对 绝 大
叫做一元化 。 但 是 ,这 种 非 善 即 恶 的 思 想 方 式 ,
面 , 世 界 现 在 面 临 的 最 大 问 题 , 是 全 就 以 美 国 为 代 表 的 、 处 于 强 势 的 西 方 文
很好呀 !是 的,是很好 , 我们 有钱 ,可 以购买以 上所 有的外国名牌 。 我突 然想 起, 卢梭在谈 到精神 自由时 , 说过 的一
金 时 段 或 地 段 的 广 告 ,可 以 不 厌 其 烦
殖 民主 义” ,虽然与鸦 片战争式的明火
执 仗 有 明 显 不 同 ,但 有 一 点 是 相 同 的 , 就 是 自 己的 文 明被 人家 打 败 了 !难 道 不 是吗 ? 2 0世纪 初 , 我 们 的物 质 文 明 不
幸 , 不 过 人 家 的 洋枪 ;2 世纪 初 , 打 l 我
媒介、 传播、文化
在这个过程 中, 以网络 为代表的新兴传 媒技术 的兴起 ,起着关键性作用 。为什
么呢? 因为在新的世纪 ,信息的封闭 ,
几乎 成 为一件 不可 能的事 情 。整个世
界 ,就像 一 张 大 的 蜘 蛛 网 , 一 点上 发 每
趣:《 媒介、传播、文化》( 商务印书馆 ,
个 有悠 久历 史 的世界 文明 古国家 来
说 , 简 直 就 是 生 死 攸 关 。 也 许 有 人 会
说 , 有 什 么 呀 , 们 照 样 可 以生 活 得 这 我
地 一 遍 遍 重 复 。 电 视 上 最 常 出现 的 画 面 , 观 众 有 潜 移 默 化 的 影 响 。 这 方 对 在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提纲)一、大众文化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何谓大众文化1.在19世纪中期,“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相对于高等文化(High culture)而言,它被精英们提炼出来,用来“指称当时正在凸现的与传统的高等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因为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在上升期,资产阶级新贵族们的市侩之气,下层工人运动的发展,在文化精英看来,都在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

‘大众’包含着无知、庸俗、偏见、冲动、非理性的意思,‘大众文化’自然是对这个阶层粗俗文化状态的贬称。

”[14]约翰.菲斯特认为,“大众文化是由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们为了从那些资源中获取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是从社会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

大众文化始终是一种关于冲突的文化,它总是关涉到生产社会意义的斗争。

这种意义有利于从属者。

”2.20世纪20、30年代对大众文化来说是具有转折性的年代。

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认为,“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通俗文化研究和评价的很有意义的转折点。

电影与电台的出现,文化的大批量生产和消费,在一些西方社会中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与自由民主政治的成熟,全都为大众文化的论证提供了条件。

”3.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

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和哲学,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养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

1944年,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提出大众文化是以独特的大众宣传媒介,如电影、电视、收音机和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独裁主义的帮凶……从而显示了从启蒙向意识形态倒退,进入大众欺骗的阶段。

”、4.20世纪50年代,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开始对文化与大众文化研究。

雷蒙威廉斯不同意“把文化理解为上层的专利,同工人阶级的文化对立起来,从此‘popular culture’开始代替包含着太多贬义的‘mass popular’。

大众文化七讲

大众文化七讲

大众文化七讲导论何谓大众文化内容:流行音乐广告文化电视文化时尚文化电影文化网络文化都市亚文化导论何谓大众文化?第一节本节提示:每一种文化类型都是相对,不是绝对的。

要想理解某一种文化,应将和它对应的文化类型找出来进行比较。

第二节广告与女性形象第三世界的奢侈品消费热西方文化的中国化娱乐偶像与民主狂欢运动网络社会的罪与罚审丑时代的恶趣味第三节本章要点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大众文化研究概况一、“大众”的起源现代社会是一个大众社会,是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的结果。

工业化和都市化造成了所谓的“原子化”,意味着个人像物理或化学复合物中的原子一样相互联系,但彼此缺乏任何有意义的或道德上的紧密联系。

大众社会就是一个由原子化的个人组成的社会群体,文化工业的作用是为该群体提供替代性的道德来源。

文化工业假定消费者是统一、无差别、无个性的,消费这些产品的人们被称为大众。

二、资本主义文化分期顺序名称时间文化形式第一阶段国家资本主义 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第二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一战前后现代主义第三阶段晚期资本主义二战以后后现代主义三、大众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最早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研究,核心问题是研究资本主义商业文化对人的“异化”影响。

因此,在大众文化的最初概念里,大众文化被直译为“mass culture”,带有贬义色彩。

今天的大众文化概念,采用的是中性词语“popular culture”,这里的大众包涵的意思是流行的、通俗的、普遍的。

研究方法提示:大众文化最先发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欧美,这是解读大众文化的世界背景和框架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理论来源于西方,某些术语和概念是否适用于中国现实需要具体分析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文化的分层:大众、精英、民间◆当代文化群类◆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第一节文化的分层第二节当代文化群类1、精英文化:知识阶层中的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分享的文化,其精神与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一脉相承,承担着社会教化使命,发挥价值导范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文化殖民·媒介帝国主义大众文化·文化殖民·媒介帝国主义大众文化·文化殖民·媒介帝国主义2006-11-26电影艺术论文在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方法是把大众文化批判与媒介帝国主义批判(或相关的后殖民主义、第三世界批评、多元文化主义、全球化等)结合起来。

认为西方(尤其是美国)大众文化的跨国性、全球性的传播导致非西方或第三世界国家文化传统的丧失,导致全球文化的”美国化”。

以形象的语言说就是整个世界的”麦当劳化”或”可口可乐化”。

比如姚文放先生在《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社会科学辑刊》1999、2)中专门谈到了”文化工业与文化殖民主义”问题。

文章指出:”文化工业的跨国跨地区运作,最终结果势必是达成全球文化的一体化、单一化,它致力于让长期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用同样的方式去看、去听、去思考,将他们的意愿、思想、情绪、欲望统统纳入同样的模式,而这同一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和话语系统主要以发达国家地区的文化为标准,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为代价。

”作者认为这是文化上的一场”不带硝烟的战争。

”(1)在好莱坞巨片《泰坦尼克号》以锐不可挡之势席卷中国之时,运用媒介帝国主义的理论讨伐该片以及中国观众的文章也铺天盖地地被炮制出来。

媒介帝国主义的批评常常有高屋建瓴之势与振聋发聩之声。

比如在媒介帝国主义的论述者看来,《泰坦尼克号》的凯旋标志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传媒对于第三世界的文化征服。

有论者写道:”《泰坦尼克号》的巨大胜利是金钱的绝对胜利,金钱以它战无不胜的巨大力量将一部空洞无聊的三流影片变成了一部’巨片’。

同时,它是美国意识形态的胜利,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遮蔽和欺骗”,”90年代,是美国文化工业在中国的巨大胜利,成为美国文化工业在中国的一次诺曼底登陆。

于是中国成为好莱坞的一个分销店,它不仅压迫了中国的国产电影,而且放逐和压迫了电影的精神内涵,使电影彻底地商业化,电影实际上成为一片精神废墟,90年代将作为中国电影引进史上和中国思想史上最可耻的年代而进入历史”(2);另有论者就《泰坦尼克号》的消极影响写道:”我们的感官在感受强烈刺激的时候,大脑已被悄悄地冲洗。

长此以往,没有任何意义的消遣和盲目的认同,将成为我们走进电影院的直接动机和不期然而然的结果”(3)说实在的,最初看到这样的批评时,感受到的震惊实在不亚于《泰坦尼克》。

我想如果不是我缺乏起码的艺术趣味与民族尊严还有阶级觉悟,那就是我们的这些批评家的艺术趣味、民族尊严、阶级觉悟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因为我本人作为偶尔也从事电影批评的人,居然很喜欢《泰坦尼克号》,而且看了两遍!有几天,我对自己从事文学与文化批评的信心大大动摇。

好在最近看了汤林森(J·Tomlinson)的一本书叫《文化帝国主义》,对于媒介帝国主义的论述提出了质疑,这才稍稍找回了一点感觉。

依据汤林森的划分,文化帝国主义的论述可以分为四种,一是作为一种媒介帝国主义(1)、姚文放:《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2期。

(2)、旷新年:《”泰坦尼克”的胜利》,《粤海风》1998年第3期。

(3)、《泰坦尼克号让我们颤栗》,《电影评价》,1998年4月。

论述的文化帝国主义。

这一论述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媒介工业霸权角度分析文化帝国主义,认为媒介与其他文化面向是不可分离的,人们与媒介的接触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并带有文化的后果,必须揭露媒介帝国主义背后的政治帝国主义与经济帝国主义。

媒介帝国主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一定是与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更一般的帝国主义内在勾连的,因而谈论媒介帝国主义而回避其背后的政治经济的权力支配关系是毫无意义的(1);二是作为一种民族性(nationality)论述的文化帝国主义。

该论述关心的是西方外来文化对于第三世界本土文化造成的灾难性影响,关注本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的逐步消亡。

但是人们在何为”本土文化”(nativeculture)问题是常常莫衷一是。

文化不可能属于某一地域(地理范畴)。

本土的正宗性如何来保证?”本土”的合理范围是什么?村落?社区?国家?跨国组合(如拉美)?多数此类论述习惯上是以民族国家为划分单位。

因而此类文化帝国主义论述的主旨实际上是谈论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支配(2);第三种文化帝国主义论述侧重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其成员多为新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上继承了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

它认为所谓”世界体系”事实上是全球的资本主义体系,真正的”帝国”是资本主义本身而不是特定的民族国家,因而应当在资本主义的支配与民族国家的支配之间建立对应关系。

在论证文化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性胜利时,它提出的两个证据是:1、资本主义文化是造成同质文化的一种力量;2资本主义文化的扩展等于消费主义文化的扩张,因而可以用全球性的消费主义文化狂潮论证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性凯旋。

(3)最后一种文化帝国主义论述是现代性批判。

它试图探讨文化同质化、文化帝国主义与现代性的扩张之间的内在勾连关系。

在这里现代性的内容大致有资本主义、都市化、大众传媒的勃兴、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盛行等。

这一论述认为,现代性的叙述(如发展、进步、理性)已经成为支配性的叙述,因而成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构件,而批判现代性则要表明这个叙述远未穷尽人类叙述。

此外,这一论式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第三种论式,因为资本主义是现代性的一种,马克思主义也是现代性的一种言说。

(4)当然,上述文化文化帝国主义的四种论述不是截然分离的,实际上它们分别突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四种面向中的一个,而实际上这四个面向是紧密关联的。

比如媒介帝国主义的理论就认为,对于媒介权力的解释必须纳入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

对于西方媒介霸权的分析可以是经济角度的(媒介产品的经济利益),这个意义上的媒介帝国主义就是经济帝国主义;也可以是文化角度的,侧重媒介帝国主义的文化价值面向,媒介产品在文化价值观上的效应。

而作为文化帝国主义论述的媒介帝国主义则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着重揭示文化支配与经济支配、文化依附与经济依附、媒介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体系之间的内在同源性,这样它就与其他几种文化帝国主义论述连接起来了。

媒介帝国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如赫伯特·西勒(HerbertSchiller),一般是在世界体系理论与依附理论框架中的谈论媒介帝国主义问题,因此政治经济的分析取向在其中占有明显的优先性。

然而这一取向在为媒介帝国主义论述提供无庸置疑的理论高度的同时,也为它带来了明显的大而化之的倾向,即对于媒介对于观众的实际影响缺乏深入的经验分析。

他们常常只是想当然地断言:由于经济上的支配地位,帝国主义西方国家、尤其美国的媒介在文化上的操纵性效果是无庸置疑的,而不再进一步追问:这种效果是直接且没有(1)、参见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中译本,冯健三译,台北时报文化企业公司,1993,第42-43页。

下引此书只注页码。

本文的观点与材料极大地得益于此书,特此致谢。

(2)、(3)、(4)、同上书,第46-48页,第51-54页,第54-57页。

中介的吗?文化支配与一般经济支配的区别何在?如何把文化支配这个过于笼统的说法坐实?人们到底是如何体验资本主义的文化的?那些中介是应该而且必须考虑的?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种直接影响说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很类似洛克的”白板”说,其结论则与我们熟悉的机械反映论如出一辙。

我们不妨通过《唐老鸦》与《豪门恩怨》这两个著名的美国大众文化文本来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

多夫曼与马特拉(A·Dorfman,A·Mattelart)曾经写过一部著名的著作《如何解读唐老鸦?迪斯尼卡通的帝国意识形态》(HowtoReadDonnaldDuck:ImperialistIdeologyintheDisneyComic,1971年出版于智利),从天真无邪的卡通故事背后解读出了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罪恶阴谋。

该书认为:这部卡通片正是因为它的有趣而成功地实现了意识形态控制的目的,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以及美国生活方式的优越性变得”自然而然”。

他们对于那些沉溺于帝国主义消费品的乌合之众发出棒喝:”可口可乐不是简单的事,在它背后顶着整个上层结构。

”然而,虽然他们对于”唐老鸦”的可怕的意识形态阴谋的分析显得振振有辞,令人毛骨悚然;但是我们仍然有一个疑问:《唐老鸦》这一文本是否真的产生了这样的意识形态效应?如果是,它是如何产生的?这里关键的问题是:一般儿童乃至成人是如何阅读这个文本的?他们正的像这两位批评家所分析那样去解读吗?他们也那么在乎作品的意识形态内容么?也就是说,要想令人信服地论证《唐老鸦》的意识形态”洗脑”功能,就必须仔细深入地(而不是想当然地)说明人们阅读迪斯尼文本的具体方式与过程。

因为只是文本的存在不足以证明其实际的影响,否则就不能从政治经济学的解读进入关于媒介帝国主义的文化效果的论述。

随着西方传媒理论界对于阅听人研究的.日益深入,上述简单化的分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理论家的不满。

在有些批评家看来,对于大众文化文本之意识形态效果的简单化理解,事实上完全忽视了观众的主动性与选择能力,与法兰克福学派的错误如出一辙,只不过是把论域扩展到了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关系。

在这些批评中,伊安·昂(IanAng)的《收看豪门恩怨》(《WatchingDallas:SoapOperaandtheMelodramaticImagination》,London,1985)尤其值得注意。

该书对于大众文化文本的意识形态效果的分析显得慎密得多。

关于这个肥皂剧,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空前的成功,另一方面则是专业知识分子的空前激烈的批判(认为它威胁了第三世界的民族认同,是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象征)。

安指出,此类对于《豪门恩怨》的批判,把对于文本的意识形态内容的解读简单等同于文本的实际文化效果,他们只揭露该剧的”险恶”用心,而不去分析观众的实际收看过程。

安感兴趣的是:这部作品带给观众的巨大愉悦到底来自何处?与意识形? ?Ч?形薰叵担克?欠窭醋宰髌返慕峁贡旧淼某晒Γ慷琳呤欠褚馐兜较硎苷庖晃谋居虢邮茏时局饕逡馐缎翁??涞慕粽牛克?ㄋ?┠芊褡约夯?獠⒔饩稣庋?慕粽牛克档降祝?琳哂忻挥信?械哪芰Γ课?耍?苍诤衫嫉囊患腋九?又旧峡?且辉蚬愀妫??蠊壑诎炎约菏湛础逗烂哦髟埂返奶寤嵝葱鸥嫠咚?=峁?⑾郑盒矶嗳耸湛唇谀渴钡幕犊煜硎苡胨?囊馐缎翁?Ч?⑽薇厝还亓?R涟病ぐ夯狗⑾郑?quot;(那些激烈批评《豪门恩怨》的)文化批评家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在外来文化价值与’文本的愉悦’之间产生矛盾以后,观众能够加以鉴别而取其精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