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

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
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

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

韩立福

【论文摘要】学本课堂是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倡导"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核心理念,目的是实现"一切为了促进学习者和谐成长、全面发展";在内涵上实现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转型,体现"自我建构"、"对话建构"和"活动建构";在内在特征上主要体现六点:一是要素,将"问题"嵌入课堂;二是关系,师生建立"大小同学"式关系;三是方法,采用建构式主动学习法;四是策略,师生开发合学型智慧导学策略;五是组织,建立小组合作团队学习平台;六是工具,使用问题导学型学习工具单。

【论文关键词】学本课堂;知识建构;多元民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材由一元走向多元,教学模式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教学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理念由传统走向现代等。目前,已经稳步进人第二轮课改的"深水区"。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课堂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基层中小学来看,深度课改主要是指课堂改革。从我国中小学课堂改革的整体趋势上表现出"教"的课堂正在向"学"的课堂积极转型的良好态势。

为解决"教本课堂"的低效教学问题,笔者以有效教学研究为突破口和切人点,进行了"先学后导一问题评价"(FFS)教学模式研究实验,力图建构学本课堂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探索"教本课堂"向"学本课堂"转型的有效路径和有效策略。

―、基本概念

学本课堂,是指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这里的学习者不是单一指学生,而是包括学生、教师和参与者。其理论基础是素质教育思想、终身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论等,其实践依据和逻辑推理是我国未来学习型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教育规划纲要》确定2020年"基本实现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给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的机遇和空间,也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学习型社会,必须建立适应和促进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学习型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教育体系,就必须构建学习型课堂体系。只有培养出学习型学生、学习型

教师、学习型家长以及学习型其他社会成员,才有可能建构起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课堂是能够让学生、教师及参与者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的课堂,追求的是能力取向的教育价值观。学本课堂是学习型课堂,是学习者学习共同体课堂,是针对教本课堂弊端而提出来的。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在《教师的挑战:宁静的革命》中写道:全世界学校的课堂都在进行着"宁静的革命",都在由"教授的场所"转换为"学习的场所"。从目前国际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来看,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1]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或学习中心课堂已经成为我国当今课堂教学转型的基本取向。[2]学本课堂是通过师生共同学习来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和丰富情感的能力建构型课堂。一定意义上讲,学本课堂的探索代表了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3]这种课堂是指向学习者学会终身学习,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种课堂培养出来的学习者是富有生活热情、有发展愿景、有自主创业胆识和创新能力的人。

二、核心理念:以学习者学习为本

随着教本课堂向学本课堂的转型,课堂理念也在发生演变,由"以教师为本"理念向"以学生为本"理念演变;再由"以学生为本"理念走向"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学本课堂倡导"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核心理念,追求"一切为了促进学习者和谐成长、全面发展"的学本教育目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其一定的积极性和局限性。积极性在于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学习尊严得以呵护,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使学生的被动性学习、服从性学习、依附性学习现状得到明显改观;局限性在于"以学生为本"理念难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面向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要,提倡"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学习理念更具有合理性,更能与国际教育改革理念接轨,体现先进性。

(一)让学习者成长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强调教师和学生为同一个主体,学生不再是唯一主体,师生作为统一主体,都是平等的合作学习者,全过程都体现"师生共备"、"师生共学"、"师生共拓"的新思维。教师和学生之间解除了那种"导"与"被导"的"上下级"等级关系,促使师生关系由"长幼管教型"走向"平辈合作型"。

"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能够促进教学方式转型。"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

强调教师身份为"大同学",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自己也是合作学习者,以学生身份参与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这种角色的转型,促使课堂方式由"教师讲授型"走向"自主合作探究型",有效促进教学方式转型。

"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有助于创建民主、和谐、人文的合作学习氛围。"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强调师生关系为"大小同学"关系,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平等交往、真诚交流、合作探究,通过学习者对话来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从而,逭染了民主、和谐、人文的合作学习氛围,有效地促使课堂性质从"教师控制型"向"合作对话型"转型。

"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有助于学生成长为课堂"主人"。课堂"主人"是指爱学习、会自主学习、善合作学习、有学习智慧、有学习权利和自由的人。"主人"意味着拥有学习的权利的地位,有学习的自由和空间,有学习的兴趣、爱好和愿望。在学本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学生尊严得到真正尊重、学生人格得到真正呵护、学生地位得到真正保障。于是,学生逐渐地成长为喜欢学习、会自主学习、善合作学习、有学习智慧、有学习权利和自由的人。从此,学生和教师也都自然地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成长为学习的主人。

(二)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精髓和终身教育思想

"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有利于建构"师生一体"的学习者主体观。"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强调师生一体共同发展,学生不再是唯一主体,师生都是主体,都是平等的、和谐的合作学习者。学习者之间合作学习、相互帮助、共同研究、彼此分享、实现多元发展。这种理念从根本上能够解决教本视野下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与"被主导"的矛盾问题,为真正实现"面向全体、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搭建平台。

"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国家"主人"意识。一个学生能否成长为课堂主人,影响着将来能否成为国家"主人"。在学习型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民主的同一个主体,都是学习者,都是学习的"主人",不存在"主导"和"被导"的关系,是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和谐学习者。学生和教师长期在这种民主、人文、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信心渐渐得以增强,责任感渐渐得以强化,学习主人翁意识渐渐得到固化,为将来成为负责任、敢担当的国

家"主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等方面毕竟存在差异,教师和学生作为同一主体的学习者、发展者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由起初的"教师显性主体"和"学生隐性主体"关系,逐步走向最终的"学生显性主体"和"教师隐性主体"关系。当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小的时候,呈现为隐性主体,教师可能是显性主体;当随着学生年龄不断增长、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主体的隐性逐步走向显性,反之,教师主体从显性将逐步走向隐性。这里,不存在"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且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都具有学习权利的、具有学习尊严的同一个"大主体",师生相互信赖、共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共同促进成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在学本课堂中双双得到成长。学生在"大同学"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同时,作为"大同学"的教师在指导的同时也将不断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也将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专业素质得到发展。

从学习型社会构建角度来看,"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理念的学本课堂在内涵上得以全面提升,建构了与未来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学习型课堂,是追求人本主义思想的人本课堂,是有利于指向培养学习型公民的素质教育课堂。

三、基本内涵"知识传递"走向"知识建构"

从课堂内涵来看,教本课堂往往被尊为神圣的"教授场所"的知识传递型课堂,其内涵体现在"知识传递"。学本课堂是知识建构型课堂,即是教师、学生及参与者共同的"学习场所",其内涵体现在"知识建构"。与教本课堂相比将发生本质性变化,也就是说,学本课堂不是"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的地方",而是"学习者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共同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丰富情感的地方"。教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讲授者,而是与学生一道共同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者。

(一)基于师生民主平等关系为前提的"自我建构"

在学本课堂视野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关系,积极引导学习者(师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建构知识。在学本课堂过程中,学习者始终是以问题导学为主线共同围绕问题开展自主性、探究性、活动性学习,在学习者原有认识、经验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和经验,学习者通过积极思考、实践、探索、联想和评价实现知识"迁移"和"同化",不断体验自我学习的成功愉悦。学习者通过独立自

主地开展知识建构活动,逐步掌握自主学习方法,不断培养"我能学、我会学、我爱学"的自信心,持续实现自我建构知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

(二)基于师生真诚合作意识为基础的"对话建构"

学本课堂倡导团队学习、合作学习、对话学习,强调学习者(师生)通过合作对话来建构知识。学习者在课前自主建构知识基础上将围绕发现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对话建构活动,并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活动达到收获分享、规范评价、反思提升的学习目的。通过学习者内部对话使每位学习者的信息得以交换、认识得以升华、见解得以交流、思想得以融合、问题得以解决、是非得以明析,从而达到高一层次的意义达成和知识建构。在"对话建构"过程中教师作用主要体现在智慧导学,而不是系统讲授和精讲点拨,主要任务是触发、交流、分享、促进,根据学习者学习需要,选择恰当时机进行智慧介人,通过阐发自己的见解、认识、智慧和经验给学习者一定的帮助。其实,"大同学"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体现在课堂学习中,而是体现在课前预习指导和新学习能力培养上,即"功在课前"。

(三)基于师生合作探究方法为手段的"活动建构"

学本课堂倡导师生合作探究,强调学习者(师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建构知识,真正体现"做中学"教育思想的学习活动。学习者根据不同学习任务和要求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实践探究活动,使理论假设、问题假设得以验证,并通过探究活动使学习者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继而对发现、生成问题进行新一轮的合作探究,使问题得到更加科学的解决。学习者通过探究性实践活动使技能型经验得以历练、技能型能力得以提升、技能型知识得以形成。"大同学"教师在活动建构过程中要提供学习目标和实践活动要求,根据学生活动学习需要适当提供帮助和指导。整个活动建构过程由学习者以团队形式来完成。

学本课堂在内涵上强调"知识建构",重点关注学生的智力开发、潜能挖掘、情感丰富和思维发展,突出强调自主性、主动性、生成性、对话性、思维性学习,强调建构式学习和高级思维训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兴趣和欲望,着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重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本课堂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在智力、潜能、情感、思维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四、主要特征"单向控制"走向"多元民主"

学本课堂包括"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和"自我导学型学本课堂"。这里所指的是"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这是体现问题解决学习为特征的知识建构型课堂,目的是培养学生以问题学习为主线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教本课堂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主导"思维下的"单向控制"。而学本课堂的主要特征是在"师生合学"思维下的"多元民主"。学本课堂与教本课堂相比有着明显的外部特征和内在特征。其外部表现特征为:一是学习者之间建立多元、双向的对话关系;二是在学习者关系上呈现开放、民主的人文关系;三是学习氛围上呈现和谐、促进的合作关系;四是学习方式上呈现平等、互助的团队学习;五是课堂视域上关注学习过程,指向学习者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其内在特征主要体现为"多元民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要素:将"问题"嵌入课堂

在教本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基本要素为"学生"、。教师"、。课程"和"环境"等四个要素,往往强调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关系和变化,突出的主要是显性要素,忽视了内在的隐形要素,如目标、情感、问题、思维、潜能等。而要提升内涵型课堂品质,隐形要素将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甚至隐形要素将改变显性因素的作用。在学本课堂中,特别突出"问题"要素地位,全程体现知识问题化、目标问题化理念,追求"问题"为主线的学习,而不是教师导学为主线的学习。将隐形的"问题"要素提升为显性的核心要素,将原有的四个显性基本要素增加为"学生"、"教师"、"课程"、"情境"和"问题"五个基本要素,并将其中的"问题"要素视为关键性要素。

(二)关系:师生建立"大小同学"式关系

教师的作用目前正在发生变化,权威式的传递知识的办法正在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判断学习者的需要,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考核所获得的知识等办法加以补充。[4]在学本课堂视野下,师生关系将发生本质性变化:由"上对下"传递关系发展为"大小同学"间的合作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认知能力发展情况,逐步由教师讲授、教师指导走向与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大同学"。

当教师走进学本课堂教室时,即刻转换身份,教师让学生称其为"大同学"。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人文、自由、开放的合作学习关系,建立一种"平辈"的合作、对话、协商、和谐、发展的同学关系。只有教师转换教本角色和身份,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发展关系,才能以平和、愉悦的心态与学生开展平等的合作对话学习;才能创设充满民主、开放、和谐、合作、自由、发展、自信、安全、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才能以理性和智慧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单位时间内学习效率,高质量实现学习目标;才能以专业化的视角与学生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专业成长,实现师生"双赢"。

(三)方法:采用建构式主动学习法

在教本课堂中,教师最擅长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提问法和启发法等。在学本课堂视野下,将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度创新:将被动式、接受性教学法创新为主动式、建构性学习法。在学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将以平等的学习者身份投人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第一显性主体,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围绕"问题"开展自主合作展示对话,学习活动一般都是由学生轮流主持。随着学段、年龄的增长,课堂逐渐由教学走向学习,甚至可理解为学本课堂几乎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教师"教"。在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平台上,发挥每个学生主体、每个小组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学习过程变成"大小同学"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体验成功的交往过程。所以,这种课堂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展示对话学习法、问题发现法、高级思维训练法等。这些方法都属于主动范式下的建构式学习方法。

(四)策略:开发合学型智慧导学策略

在学本课堂视野下,将对教师如何进行智慧导学深度创新,积极倡导建构型学习思维和合作型智慧导学意识。学本课堂是学习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课堂,师生在民主、人文、和谐的对话系统中通过平等对话、共同合作来解决问题,丰富人生情感,促进能力成长。作为"大同学"的教师要开发合作型智慧导学策略,要根据学生对话学习需要给予智慧引导,启用多元激活策略。当学生之间对话遇到困难时,教师可采用"煽风点火"策略、"调拨离间"策略、"小纸条"策略、"二次讨论"策略、"诱思引导"策略和"直接指导"策略等。比如,"小纸条"策略可以在备课设计中准备,智慧导学过程中使用。教师要尽可能少使用"直接指导"策略,

不要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和时空。千方百计让学生在"大同学"智慧导学支撑下得到最大限度发展。

(五)组织:建立小组合作团队学习平台

学本课堂是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不同于联合体,它是一个环境,处于学习共同体的个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关系,并且相互关心。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组织,其成员有共同的情感取向和行为标准。[5]学本课堂将引人合作学习、团队成长的理念,建立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创建学习共同体。首先是设立学科长(组内课代表)、学术助理、学习长等新职务;其次是成立学科学习团队(任课教师、学术助理和每组学科长组成)、行政工作团队(班主任、主任助理、小组长组成)和教师教育团队(各个任课教师组成)。教师教育团队负责"怎么学",学科学习团队负责"会不会",行政工作团队负责"学不学"。每个团队都建立本团队的愿景、口号、公约、团歌等组织机制,逐步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三"管"齐下,相互促进,有机结合,使每个团队最大限度发挥合作力、学习力。共同追求"个体学习愿景化、同伴学习合作化、小组学习承包化"的高效益学习机制。从生态效应上追求"狼性学习"特征,即追求在合作学习机制下的团队学习特征。在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平台上实现高质量的合作探究学习,实现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益的最大化,最终使全体学生和导学教师人人得到成功、人人分享成功快乐、人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六)工具:使用问题导学型学习工具单

"问题导学"学本课堂是基于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教师智慧导学基础上以问题为主线的课堂学习。不再使用"新授课"来实施教学,而是走出"新授课",走向问题学习为主线的多元课型体系。如问题发现评价课、问题生成评价课、问题解决评价课和问题拓展评价课等。在这种课堂中,如果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便于学生实现目标,最好将"问题"设置在一个"载体"上。这种放置"问题"的载体,我们称之为"问题学习工具单",也可称为"问题导学单",具体也可称为"问题发现评价单"、"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训练评价单"和"问题拓展评价单"等。这种问题导学工具单,也不是固定的,将随着不同课型需要,体现灵活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尤其是当学生学会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这种问题导学工具单将自然消失,

学习者可直接依据教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学习目标。

从学本课堂创建效果来看,高中层面可以概括为"卓越"二字,高中生通过学本课堂使学业成绩得到大幅提升,社会化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初中层面可以概括为"优质",初中生通过学本课堂学会自主合作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小学层面可以概括为"灿烂",小学生通过学本课堂实现人人充满自信、个性张扬、思维绽放、阳光学习。学本课堂与教本课堂相比较有了明显变化。一是真实的课堂。创建了人人愿学习、人人都学习、人人会学习的真学习环境,体现出以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合作学习、团队学习为特征的"狼性学习"。二是人文的课堂。建立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生生互动交流、师生交往交流中找到自尊自信互爱、体验成功快乐、品味成功愉悦。在这里没有因呵斥、惩罚、被迫、分类、排队等原因导致的压抑、郁闷、烦躁、睡觉、逃避、厌学等现象,而是因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产生的自信、真诚、合作、快乐。三是自然的课堂。学习活动由单打独斗的消极学习转变为团队合作发展的积极学习,学生团队、教师团队、师生团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种真实、人文、自然的学本课堂是能够让学习者人人都灿烂、人人都成功的素质教育课堂。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58.

[2]陈佑清.构建学习中心课堂J].教育研究,2014,(3).

[3]田慧生:学本课堂推动深度课改[J].人民教育,2014,(16).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一教师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72.

[5]理查德oIo阿兰德.学会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9.

新基建的内涵概念与实施意义(发展白皮书)

一、“新基建”的概念内涵 “新基建”是与传统的“铁公基”相对应,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供底层支撑的具有乘数效应的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新基建”包括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二、“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区别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更突出支撑产业升级和鼓励应用先试 “新基建”以产业作为赋能对象,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促进产业的数据驱动发展,并在超高清、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领域,完善应用环境,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二)更突出政府对全环节的软治理 “新基建”需要加强政府对规划、建设、运营、监管的全环节治理水平,增强投资动员

能力,提升资金运用精准性,加强政策配套保障,实现舆情及时响应和监管开放透明,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治理水平。 (三)更突出区域生产要素整合和协调发展 “新基建”提升覆盖范围内数据资源、电力能源、人才的流动速度和参与程度,削弱了传统要素有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推动技术、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发展,不仅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创新,还有助于中小城市、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 三、“新基建”实施的意义 (一)支撑“两个强国”建设 提供高速泛在的连接能力。5G 以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数据连接能力;高铁、轨道交通、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补足经济社会能源连接。提供通用化平台型支撑服务。通用人工智能平台以及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需求载体与核心驱动力。打造安全可控的基础网络体系。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补足信息技术短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自研能力,对于我国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意义重大。 (二)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加速数字产业化。“新基建”可全面促进信息技术的市场化应用,推动数字产业形成和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终形成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速产业数字化。 “新基建”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基础改造,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果。 (三)加速构建智慧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新基建”促进市场监管、环境监管、政府服务、应急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有利于加速构建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信息化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推进民生应用智能化。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基础,促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对于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意义重大。 四、“新基建”建设内容

语用学思考题最后版

第一章 1、什么是语用学?P14它探索的主要现象有哪些?P16主要有哪些理论?(莫里斯研究符号理论/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2、字面意义和语境意义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P17 3、语用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是什么关系?P9 4、语用学有哪三类研究方法?P15 5、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5-16 第二章 1、什么是语境?P22 2、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把语境分为哪两类?P18 3、“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思提出了什么语境理论?P18-19 4、索振羽主张语境要研究哪些内容?P23 5、研究语境有何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P37-38 第三章 1、英语“deixis“有哪些汉译?应该翻译成什么比较确切?P39 2、什么是指示语和指示信息?P39 3、指示语包括哪些主要类别?各类指示语在话语中传达什么样的指示信息?P42-53 ①人称指示语P43 ②时间指示语P45 ③地点指示语P47 ④话语指示语P48 ⑤社交指示语P51 4、举例说明是地点指示语的手势用法。P47 5、为什么说“我们”这一第一人称指示语也具有社交指示语的双重交际功能?举例以说明。 “我们”:人称指示语、社交指示语 语用移情的社交指示功能,缩短主持人和听众之间在现时语境中的社交距离,改善社交关系,有利于推进言语交际, 例:①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语用功能:批评、劝诫,移情,从学生角度出发,提高该话语的可接受性与劝说力 ②我们认为,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之间存在很多交叉现象。 语用功能:仅指作者本人,不包括读者在内的其他人,与读者商榷的语气,表明谦虚,有助于提高其所指内容的可接受性、认同性。 6、举例说明“来”和“去”的内在指示意义。P48-49 7、照应和指别有何区别?P53 8、举例说明第三人称代词既有照应功能,又有指别功能。 如:①我和杨老师是好朋友,我们志趣相投.②你和汤姆是同屋,你们应该互相帮助。例①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和例②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们”都有照应功能。既起照应功能,又起指别功能。③她乖得很,是我们么儿。例③是一个给她邻居介绍自己的宠物狗的年轻女人说的话,这里的“她”起的是纯粹的指别功能。 第四章 1、什么叫会话含义?P54为什么要研究会话含义? 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首先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交际中,很多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传递的语用信息并非等于该话语的字面意义或语义组合。听话人根据相关语境因素进行推理,获取字面意义以外的交际信息(隐含的语用信息,言外之意)。这种字面以外的信息就是一种隐含的语用信息,简称“含意”。它是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言语交际中,类似的字面意义或语义意义以外的隐含信息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会话中的含义,即会话含义,也就是语用含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运用语言的理论,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会话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杨现民)

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杨现民 一、智慧教育概念产生与发展 智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智慧发展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价值走向,人类对智慧教育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智慧教育思想最早由哲学家提出并阐述,哲学视角下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唤醒、发展人类“智慧”。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专著《一生的学习》中从智慧的高度解读了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要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消除恐惧、唤醒智慧[1]。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提出儿童智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2]。随后,智慧教育受到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 家和科学家的关注。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马克斯?范梅南(Mallen)[3],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学理念,指出教育者应该为儿童创造一种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要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要关心儿童的存在和成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慧平衡理论[4],倡导为智慧而教,认为教育应教会学生智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平衡人际内、人际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总结其一生的道德、学问和事业,提出了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之说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之不同,主要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5]。“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Wisdomincyberspace),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大成智慧学指导下的智慧教育内涵包括:打通学科界限,重视通才培养;掌握人类知识体系;实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6]。大成智慧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批顶尖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学者靖国平[7]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他提出了广义智慧教育的概念,对智慧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广义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三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求行)智慧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旨趣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智慧本质,成长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智慧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纷纷从信息化视角对智慧教育概念进行了阐述。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文章中分析了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LearningEnvironments),运用智慧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涵和外延 《悲惨世界》的作者、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走到了某国边境,宪兵要检查登记.问道:“?”“雨果。”“干什么的?”“写东西的。”“以什么谋生?”“笔杆子。”于是,宪兵在登记簿上写道:“:雨果。职业:笔杆贩子。”堂堂的大作家竟然成了笔杆贩子。真是滑稽可笑。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笑话?这就涉及到概念的涵和外延问题。任何一个概念都有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这是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概念的涵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性和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围。雨果与宪兵对“以笔杆子谋生”这个概念的涵和外延都作了不同的理解:雨果所说的“以笔杆子谋生”,涵指的是“以写文章获得稿费维持生计”,外延所指的对象是“作家”;宪兵所理解的“以笔杆子谋生”,涵指的是“以贩卖笔杆子为生”,外延指的对象是“笔杆贩子”。宪兵完全没有理解雨果所使用的概念的涵和外延,所以闹出了大笑话。因此,要掌握一个概念,必须要把握这个概念的确切涵义和所指的对象围。 一、概念的涵 涵是概念的重要特征,弄清概念的涵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弄清概念的涵,就会闹出笑话来。 《列子·天瑞》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个姓国的人非常富有,宋国有个姓向的人非常贫穷。姓向的人便不辞劳苦来到

齐国,向姓国的请教致富的方法。姓国的告诉他:“我之所以富有,是善于偷盗。我开始偷盗的时候,一年便可自给,两年便很富足,三年便家财大盛。后来,我就用余财来救济乡里百姓。”姓向的听了十分高兴.他大腿一拍说:“原来就是这样简单,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姓向的辞国氏,急急忙忙赶回宋国。姓向的回到宋国,就开始偷盗。他白天睡觉,一到晚上,便翻墙撬门,凡是眼看见的、手摸着的东西,都偷回家中。渐渐地,他家的东西多了起来,向氏十分得意。可是没过多久,他却因盗窃被抓,官府把他偷来的东西连同他以前的财产全部没收,向氏变成了一贫如洗。姓向的以为姓国的欺骗自己,就一路要饭来到齐国,找到国氏,指责国氏欺骗了他。国氏问他:“你是怎样偷盗的?”向氏诉说了偷盗的经过。国氏听了,连连摇头说:“你误解了我所说的偷盗的含义呀!我说的偷盗并不表示让你去偷别人家的东西呀!”向氏一听、瞪大了眼睛,说:“不是偷别人的东西,那又是偷什么呀?”国氏叹了一口气说:“你这个人真笨!我告诉你吧,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时令,有各种各样的财源。我偷的是天时地利呀!我用雨来浇灌我的禾苗,滋润我的庄稼,用的物产来建筑土墙和房舍。在陆地上我偷禽鸟野兽,在水中我偷鱼虾龟鳖,我的一切都是偷来的。你想想,庄稼、土木、飞鸟、走兽、鱼虾等等,都是属于天地的,偷天地的东西就不会有灾祸。而金玉珍宝、谷帛财货,都是别人的东西,你偷了别人的东西而被惩罚,又该怨谁呢?”向氏听了,如梦方醒,他拍着自己的脑袋,后悔

高效课堂的特点

高效课堂的特点、构建、 指标及要求 一、高效课堂具有怎样的特点?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

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核心是目标达成。 高效课堂具有以下特点: 1、是自主的课堂不是自由的课堂。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比满堂灌或满堂问更费力,只是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力度加大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清楚了是为自己学而不是为老师学,因而积极性大增,效率高效果好。自主的课堂上不能是那种自由的散漫的任其自然的学习,那种想学什么学什么、想学多少学多少的低效随意的课堂,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2、是展示的课堂不是演戏的课堂。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也是让学生展示的舞台。好学生就是在不断地表扬中,不断地“出人头地”中,不断地自我感觉良好中成长起来的。后进生也是在展示中暴露不足,取长补短,奋力追赶不断进步的。只

智慧教育的含义和内涵

智慧教育的内涵 欢迎关注教育技术读研笔记的博客,期待和您交流!概述 (1)智慧的含义具有以下几个观点: 在中文语境中,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英文语境中,智慧是用Wisdom一词表示,剑桥词典对智慧的解释是:“利用知识经验作出好的/善的决策和判断的能力”( Ability to Use You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o Make Good Decisions and Judgments)。 学者祝智庭认为,智慧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智慧的精神内核是伦理道德和价值认同,智慧强调文化、认知、体验、行为的圆融统整。 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提及智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2)狭义的智慧教育与广义的智慧教育 我国学者靖国平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广义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三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求行)智慧的教育。 (3)Smart Education 如IBM智慧地球(2009)对智慧教育的描述:灵活交互的学习环境(SMART IS Flexible learning in an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通过教育网站访问世界一流的数字资源的课堂(SMART IS Accessing world class digital content via online education sites);使教师管理者能够、发展高价值的数字教学资源共享(SMART IS Sharing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across Australia and the world)。 从目前国际上用词习惯来看,Smart Education主要是指技术支持的智慧教育(Education for Wisdom with Technology) ,Smart一词首次被解释为“智能型,并具有独立工作的技术设备”。虑及国际用词习惯,用Smart来代替Wise/Wisdom

语用学

比喻metaphor 表达类expressives 表述句constatives 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 不可取消性non-cancellability 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承诺类commissives 代码模式code model 等级含意scalar implicatures 地点指示space deixis 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 动态语用学dynamic pragmatics 断言类assertives 对方修正other-repair 二元关系dyadic relation 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反讽/反语irony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 讽刺sarcasm 符号sign 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 符号学semiotics 负面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 负向转移negative transfer 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共知common knowledge 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 关联/关联性relevance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 规定语法prescriptive grammar 规约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规约性conventionality 规则rule 含混ambivalence 含意implicature 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 后指用法cataphoric use 互补性complementarity 互动语用学interactive pragmatics 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 互知mutual knowledge 互指co-referential 话轮turn-taking 话语utterance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 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 缓叙meiosis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会话修正conversational repair 会话原则conversational principle 或然性probability 记号symbol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交际目的communicative goal/purpose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 交际用意communicative force 交际原则communicative principle 近指proximal terms 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 旧信息old information 句法学syntax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 可接收性acceptability 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 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 可行性feasibility 客观环境physical situation 夸张hyperbole 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离格deviance 礼貌politeness 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y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连贯coherence 两可性ambiguity 量准则quantity maxim 临床语用学clinical pragmatics 笼统性generality 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逻辑语义学logical semantics 蒙塔古语法Montague grammar 面子face 1

“智慧教育”引领内涵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b8477415.html, “智慧教育”引领内涵发展 作者:王涛 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7年第09期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祝智庭明确指出,“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利用智能化技术构建智能化环境,让师生施展灵巧的教与学,为学习者提供最适宜的个性化服务,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价值取向、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创造潜能的人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作为有着60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名校,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不断自加压力,以“智慧教育”为抓手,立足“卓尔不群,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学校办学品质的再次飞跃。 夯实基础打造智慧校园 积极打造“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现代化信息环境,为智慧教育营建良好的智慧环境。 加大投入,打造多元智慧教学空间。宜昌市第十六中学智慧教育于2015年起步,多方筹资先后建设3个“智慧教室”,为24个班级新装液晶鸿合一体机,实现升级版的“优质资源班班通”。同时引入纬创教学平台和“小蚂蚁”移动教学平台,确定4个试验班级开展智慧教育探索。学校由点到面,由过去单一局限于功能室的智慧教学转变为平板、手机进教室,微课、鸿合i学资源进课堂,有效推动“智慧课堂”的常规化研究,开启智慧教育新篇章。 平台应用,构建数字智慧管理体系。依托网络平台,优化教学管理。2014年,学校率先 利用“智学网”实现网上阅卷、自由组卷、质量分析,打破时空局限,时时可查,处处可改。减轻教师阅卷负担的同时,也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2016年,学校依托“宜昌教育云”平台丰实教师教学空间、学生学习空间、家校交流空间,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借助网站微信,打造互动校园。学校更新门户网站,搭建微信、微博平台,既集合学校日常事务,又彰显学校视觉形象和教育理念。2016年,学校利用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开展综合实践课 程“最暖家书”的评比活动,点击率突破一万。2017年,学校新开发“数字校园管理平台”,集考勤检查、校务巡查、招生宣传、设备保修、选课报名、校园消息、班级管理于一体,借助互联网,以其移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特点成为学校对外宣传、校内教务管理、家校有效沟通的智慧窗口,为学校智慧教育再添一道靓丽的风景。增设监控装置,保障校园安全。目前学校在公共区域设置有41个摄像头,实现校园监控全覆盖,为学校安全保驾护航。 整合资源,完善网络教研共享平台。依托优质学科资源网,如中学学科资源网、智学网、鸿合i学资源网和宜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学科资源等,整合学校现有校本资源库,丰富教育管理库、学科资源库、智慧教育论文库、卓园微课视频库,初步实现智慧教育资源的网络化和体系化。

议论文写作方法篇:概念分析

议论文写作方法篇:概念分析

议论文写作方法篇:概念分析 接着便联系实际,将“挑刺”这个概念具体化,指出工厂里的检验员检验产品,我们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进行抵制、批评,都属于“挑刺”,齐威王听从邹忌的意见,便是请人家挑刺,果戈理写好一部作品,总要请他的朋友、诗人茹科夫勘探基给他“挑刺”。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或者说,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性的事物。 根据实践的需要,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而一个班级集体如果具有良好的集体主义气氛,对于学生形成、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理想、志向,是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以下各节先介绍分析。 没有“分析”这种方法,我们对事物只能形成一些粗浅的、混沌的认识。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概念分析、特征分析、数量分析、因果分析、比较分析等等。这样,使读者对“挑刺”这个概念形成具体的印象,由此生发出种种议论,在具体事实的描述中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至于后一种错误观念,我们当然可以从其他方面驳斥,也可以通过明确“力量”的含义加以驳斥,所谓“力量”,是指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尽管眼下卖茶叶蛋的能够比搞原子弹的赚得更多的钱(这是暂时的、局部的现象),但是并不能说明卖茶叶蛋的更具有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由此可知,理想的形成应当具有现实基础,理想形成后对人

的行动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比如:“什么是成才?成才就是成为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 比如一些文章赞扬“班门弄斧”、赞扬“昙花一现”,其实质都是如此。第六,有助于提高议论文的理论深度。如果学习一些心理学的常识,就会懂得优良的意志品质应当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目的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和自觉性。 假设你的分析是针对一些学生上不够勤奋这一现实的。”他们的终生合作,不但为无产阶级带来了光明,而且使他们度过了平生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比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同样的道理,概念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批驳某些错误观点,以“破”助“立”,从另一个方面论证论点。在概念分析中要注意四点。文章由此引出论点:这样的谦虚要不得。 举一两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如果他们将实践知识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将会更有力量。”什么叫简练呢?简练就是话说得少,而意思包含很多(以上为解释)。 但是与此同时必须注意分析的目的性、针对性。概念分析中,明确概念的内涵,包括明确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所属的范围。[思考和练习]

关于高效课堂的界定

关于高效课堂的界定 高效教学的“高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高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二、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三、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学话语要简洁明了,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听全面;教学手段要先进适合,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易记忆;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快。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高效课堂注意点 实施高效效课堂教学研究,我们教师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具体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要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是教师要有为服务学生发展的“对象”意识,教学不能“唱独脚戏”,体现教为学服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三是关注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意识与效益观念,在教学中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学内容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 四是关注教学目标的可测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不间断的测量和评估。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 五是关注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六是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教师要学会自主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创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使教育质量得到持续发展。最终我们要追求“时间+策略=高效”的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的建构 第一步:构建理念,“先学后教”。实验教师要构建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理念,转变以往“先教后学”的习惯做法,在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思想方面要大胆地树立“退居二线”、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做到“倒空传统教学的瓶子”,“装满有效教学的瓶子”。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有效教学理念。

语用学视角下的日语助词_和_的内涵解析_李奇术

第30卷第6期肇庆学院学报Vol.30,No.62009年11月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 Nov.2009 收稿日期:2009-09-12;修改日期:2009-10-20 作者简介:李奇术(1957-),男,河北成安人,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语用学视角下的日语助词 ———「なり」「まま」「きり」和「っぱなし」的内涵解析 李奇术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肇庆 526061) 摘要:「なり」「まま」「きり」和「っぱなし」长期以来一直是日语界争论不休、困扰教学的突出难点之一。尤 其在语言学界诸多名篇高论相继问世,众说纷纭。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们又完善了语言的本质结构,各显其能。本文在尊重、借鉴各家高论的基础上将从语言文化、心理状态、民族习惯等不同语境的角度出发,就它们的意义、独特用法及微妙之差做一分析、归纳,略陈管见。 关键词:语境;状态持续;惟命是从;置之不理;状态放置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445(2009)06-0031-04 「なり」「まま」「きり」作为接续助词,用法各异。但三词接过去助动词「た」之后,并与表达否定意义的后项呼应使用时,其用法、含义非常相似,三者都可以用来表示前项动作、作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后项动作作用的发生。相当于汉语的“一…就(不、没)…”,“一直就(不、没)”,“再也没…、再也不…”等意思。 这一特点给我们准确运用三词带来很大障碍。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三词易混同的原因及不同语境下的独特用法、互换规则等,希望能为准确运用三词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っぱなし」是由「放す」的连用形转换而来的构词成分,因用法有限,将在下文中对该词做单独的分析、归纳。 一、易产生混同的接续助词「なり」 「まま」「きり」的语意解析 「なり」「まま」「きり」除上述“表示前项动作作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后项动作作用发生”的共性之外,还有各自独特的个性[1]。 1.「なり」还可以用于表示前后两项动作、作 用的相继发生或前项尚未发生,而后项即将发生。例如: (1)新しい部长が着任するなり、次々に新 しい企画を打ち出した。(新处长一上任,一个接一个的新计划就出台了。) (2)12月になるなり、零下の温が いて いる。(一到12月份,每天都是零下寒冷的气温相 伴。) 而「まま」和「きり」却没有这种用法。另外,「なり」还有副助词和并列助词的用法,在此略。 2.「まま」的用法很广,除「…たまま」外,还有 接活用词连体形或「体言+の」的用法。例如: (3)足の向くままにいている。(信步而 行。) (4)野菜は生のまま食べるほうはがあ るんですよ。(蔬菜生吃,营养丰富。) 因这两种用法与「なり」「きり」无可比性,在此不再阐述。而「…たまま」的用法、意义,可参照本文第二部分的应用规则。 3.「きり」作为接续助词,常以「…たきり…な い。…たきりで…ない」等形式出现,构成否定的表达形式。但也有例外。例如: (5)それっきり会っていません。(自上次分手后再也没有见过。) (6)离婚したきり今もひとり暮らしらしい。(离婚后像是一直独身呢。) 以上两例都是由整体内容的搭配而构成的句子。即「それっきり」虽不是动词过去式,但在

概念分析

概念分析 ●概念分析 一般把概念从五个方面分析:概念的名称,概念的例证,概念的属性,概念定义,概念的使用范围。 概念具有逻辑的和心理的意义。从逻辑上讲要领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因具有共同特征而被组织在一起的特定事物。 幼儿在概念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要找出他所面对的一类物体的关键属性。显然儿童所发现的关键属性他自己赋予某一概念的心理意义与作为概念的定义逻辑意义的关键属性之间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奥苏贝尔把儿童通过归纳发现一类物体的关键属性的过程称为概念形成。奥苏贝尔认为儿童现在已经习得了这个概念的外延意义但是每个概念还具有内涵意义。内涵意义是指概念名称在儿童内部曾唤起的独特的、个人的、情感的和态度的反应。 奥苏贝尔指出概念学习一般来说要经历上述两个阶段 形成概念学习概念的名称。但对学龄前儿童说来大多数概念的意义是通过定义习得的定义为学生提供了概念的关键属性。定义本身也是一种“命题”。 概念学习和概念同化 奥苏贝尔用同化理论从学生内部的心理过程的角度对

此作了论证。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的知识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旧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 奥苏贝尔更加关注把心理学原理运用于课堂教学实施他对概念学习和概念同化的阐述更具有指导意义。他对概念学习中的下位关系上位关系和组合关系的分析使概念教学具体化了教师可以根据他提出的概念学习的模式进行各种尝试。 此外奥苏贝尔对先行组织者、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等原则的分析有助于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序列以适合于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保持、迁移和运用。 奥苏贝尔的学说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 奥苏伯尔提出的“同化论”体现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的辩证思想。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模式有利于人们掌握知识的一般方法。 ■概念学习就是学习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原型;讲授概念的方式;概念间的联系;学生在年龄、性别、智力、动机、情绪、经验、民族、语言能力、价值观以及使用学习策略上的个体差异等自身的因素。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复习进程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定义、含义和涵义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很不在意,但是貌似他们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含义是指:(词句等)所包含的具体意义。 含义和涵义的意思具体相同,无异议。 概念的含义比定义广 一、概念----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用词或词组表达的概念。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 二、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属+种差”定义,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如“人”在“动物”这一属概念下,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是“能制造生产工具”,从而得出“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 三、含义----(字、词、话语等)里边所包含的意义。 (在以上这些词语解释中所含有的门派学说里生硬甚至错误的归纳性术语个人是予以否定的)由此可见,“概念”与“定义”的区别是:

1、“概念”抽象普遍,“定义”具体确切。 2、“定义可包含概念”或“定义是概念的细化和引申/延伸。 5 整数集为什么用Z 自然数集为什么用N 实数集为什么用R 复数集为什么用C 有理数集为什么用Q 谢谢了~~ 1.用Q表示有理数集: 由于两个数相比的结果(商)叫做有理数,商英文是quotient,所以就用Q了 2.用Z表示整数集: 这个涉及到一个德国女数学家对环理论的贡献,她叫诺特。 1920年,她已引入“左模”,“右模”的概念。1921年写出的<<整环的理想理论>>是交换代数发展的里程碑。其中,诺特在引入整数环概念的时候(整数集本身也是一个数环)。 她是德国人,德语中的整数叫做Zahlen,于是当时她将整数环记作Z,从那时候起整数集就用Z表示了。 3.用N表示自然数集: 自然数:Natural number 所以就用N了 4.用R表示实数集: 实数:Real number 所以就用R了 5.用C表示复数集: 复数:Complex number 所以就用C了

_从语源学到语用学_解读

第25卷第2期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6月V o.l25N o.2 Journa l o f L v liang H i gher Co llege Jun.2009 从语源学到语用学 解读 李红兵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山西离石033000) 摘 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斯威彻尔(Eve S w eetser)采用认知语义理论的方法发现词汇语义在社会物质域(soc i ophysical do m a i n)与认知域(ep istem ic do m a i n)、言语行为域(speech-act do m a i n)之间存在着系统的隐喻关联,并很好地解释了语言形式与功能的一对多匹配关系。这为解析复杂的语义现象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研究途径。 关键词:语源;语义;语用 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834(2009)02-0031-03 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 从语源学到语用学:语义结构的隐喻和文化内涵 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该书于2002年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西方语言学丛书之一影印在中国出版发行。虽然正文加上书目和索引,全书也不过180页,但其论述纵横宽广,深刻而明晰,且角度新颖,无不使从事语言学研究与学习的读者从中受益。正如编辑在书末这样评述道: 在各种语言中,情态词、连接词、条件词、知觉动词恐怕都是最生动、也是最难以把握其意义的词类。其意义的多义性不仅困扰语言学家,也困扰分析哲学家。尽管如此,E ve Sw eetser的论述仍然向我们证实了它们是可以被分析,而且可以是成系统的分析 。 Eve Sw eetser的 从语源学到语用学 共6章,各章题目如下: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语义结构和语义变化:印欧语系体系中的英语知觉动词 第三章:情态动词 第四章:连接词,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 第五章:条件词 第六章:回顾与展望 其中,导论介绍全书的理论基础。作者认为客观主义语义理论无法充分解释语言的多义歧义现象。他把这类语言现象放在认知语义理论中考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者认为复杂的语义现象体现在词汇的多义性,词汇的语义变化,以及语用的模糊性三个方面。词汇的多义性表现为一种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词汇的语义变化涉及一个词的原义与新义此消彼长的过程。语法化的事实证明,词汇演变都是 A A/B B 的渐变过程,语用的含糊性指语言形式基本义在语境中的语用所指和语用含义。例如: H o w are you? 的最初义指是对对方生活状况的询问,但是这句话已逐渐转指一定情景下见面时的礼貌用语或开场白。汉语是类似的句子,如 你吃了吗? 这三个方面的一个共性就在于存在形式与功能的一对多关系。作者认为这些一对多的关系中存在着潜在的共性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客观主义语义理论所无法揭示的。 客观主义理论中,意义指词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个语言形式与客观事物及状态之间的真假关系。该理论在揭示复杂的语义关系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早期的生成语法将语义描写的一组特征集:如:bac he l o r一词包含以下一组特征[+HU MAN],[+ADULT],[+MALE],[+NE VER MAR R I E D]。这种分解方法把语义建立在义素的静态对比比较上,并没有对词汇语义进行充分的动态描写。同时,生成语法理论将共时语义结构与语义历时变化分离开来,无法很好地解释语义的复杂现象。 收稿日期:2009 01 24 作者简介:李红兵(1968-),男,汉族,山西离石人,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 31

高效课堂的四个基本特征

高效课堂的四个基本特征 发表时间:2017-09-25T17:19:44.2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5期作者:王存仓[导读] 有蜿蜒深入的妙趣,又有徐疾起伏的节奏——高效的 王存仓甘肃省灵台县第二中学744404 一、高效课堂必须是教学艺术的殿堂 高效课堂要吸引人,引人入胜。正如一件艺术品,观之,赏之,把玩不已,流连忘返。高效的课堂必是深思熟虑、精心构思的课堂,它要有吊人胃口的导入,又有充实丰富的内容、探究思辨的智慧;有山重水复的悬疑,又有豁然开朗的欣喜;有蜿蜒深入的妙趣,又有徐疾起伏的节奏——高效的课堂是优秀的教师导演的一出戏,老师搭好台子,学生在尽情地演。这一出出下来,戏子便成了名角。 创造这样一个艺术的课堂,备课是关键,我认为备课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备课中教者要推敲课堂中将说的每一句话,安排好课堂流程的每一个步骤,包括内容的确定、重点的体现、难点的把握、环节的构想、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教法的展示、学法的培养、上下的过渡、前后的衔接、首尾的圆合、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学习现状、实际的接受能力,甚至预设课堂出现意外情况的对策。我们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思去准备一节课,去琢磨它的实效性,合理整合一些教学资源,恰当地进行引导操作,以使自己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畅、像珍珠翡翠一般晶莹剔透。用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唤醒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样的课堂必然是高效的,这样的课堂必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高效课堂必须是洒满爱意的天堂 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现在讲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老师要爱学生。前几天读《棠棣走笔》,于贵平老师说“为人师表,课比天大”。于老师用“课比天大”不仅把教者的职业道德提高到了至高的地位,更让人感觉到他博大深沉的爱心。爱心不仅是一种职业责任感,也是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绝好途径。爱可以使一个教者忘我地工作,爱可以使一个教者不嫌弃成绩最差的学生,爱可以使一个差生心里燃起希望的焰火。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爱他们的老师,对他们言听计从,爱听他们的课,上课注意力集中,思维也活跃。视贯穿爱的教育,学习为乐趣而不是负担。 有心理学家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老师要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忱,要关爱学生,真心和他们交心,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堂,努力构建起和谐的课堂、洒满爱意的课堂,让知识、情感、品德在轻松愉悦的精神状态下自然轻松地输出、传递、吸纳,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高效课堂必须是分层施教的讲堂 我们的课堂常被人指责为“少慢差费”,为什么?就是我们经常站在中间甚至中下层次学生的角度施教,致使一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这里面有好学生,也有学困生。好学生嫌层次太低,自行其事;学困生长期跟不上老师的步伐,也已自暴自弃。这也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好学生吃不饱,后进学生吃不了”。另外,大量的作业致使学生静心思考少、抄袭应付多,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又抹杀了兴趣,养成了学习的恶习。所以,许多时间,我们的教学早已使部分学生从课堂教学中流失。甚至因为教学混而统之,教法又缺乏创新,中间学生也产生了厌烦之感。 要使课堂高效,就必须分层教学,兼顾各个层次的学情,最大限度地调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次设计教学内容、目标任务,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在学习,都接受老师的监管和指导,都学有所获、时有长进。分层教学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做课堂的主人,以主人翁的姿态学习,主动地、自主地探究、质疑,实现学习的高效。只要学生全身心投入,焉有学不好的道理?实现保尖、促中、补差的目标,大幅度提高教学成绩,也应是自然而然的事。 四、高效课堂必须是自主探究的学堂 现在的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灵气与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与成功?根源之一可能就是教学方式的滞后。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遏制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天性,学习效率低下。《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应以生为本,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问题,置疑解疑,鉴赏交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知识的获得有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求、感受认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就好像学戏学游泳,亲自演了游了,体悟就多,长进就快。因此,教师务必要把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 教师在导学设计时应充分体现学习的趣味性,创造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设置有梯度的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形成深刻的体验,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自主探究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文科应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理科应强调求解过程、论证步骤、实验现象的总结,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一题多解。教师要在放手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合作、实践、归纳的同时,还要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分类指导,及时进行点拨,耐心细致引导,在“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