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案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案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案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案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案设计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3、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要点精讲

1、焓变与反应热

(1)化学反应的外观特征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从外观上看,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发生。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但是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还可以以其他形式的能量变化体现出来,如光能、电能等。

(2)反应热的定义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为反应热。通常用符号Q表示。

反应热产生的原因: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这需要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物分子,即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生成

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即为该反应的反应热。

(3)焓变的定义

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应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就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的改变,称为焓变,符号ΔΗ。

ΔΗ=Η(反应产物)—Η(反应物)

为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如果生成物的焓大于反应物的焓,说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产物具有的总能量,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才能生成生成物,反应必须吸热才能进行。即当Η(生成物)>Η(反应物),ΔΗ>0,反应为吸热反应。

如果生成物的焓小于反应物的焓,说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产物具有的总能量,需要释放一部分的能量给外界才能生成生成物,反应必须放热才能进行。即当Η(生成物)(4)反应热和焓变的区别与联系

2、热化学方程式

(1)定义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和能量的变化同时表示出来的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

(2)表示意义

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焓变。

(3)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须注意的几点

①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

若为放热反应,ΔΗ为“-”;若为吸热反应,ΔΗ为“+”。ΔΗ的单位一般为kJ·mol-1。②焓变ΔΗ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ΔΗ的测定条件。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④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焓变ΔΗ不同。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气体用“g”,液体用“l”,固体用“s”,溶液用“aq”。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若涉及同素异形体,要注明同素异形体的名称。

⑤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量。

由于ΔΗ与反应完成的物质的量有关,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Η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Η也要加倍。当反应向逆向进行时,其焓变与正反应的焓变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4)热化学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3、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1)实验原理

将两种反应物加入仪器内并使之迅速混合,测量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值,即可根据溶液的热容C,利用下式计算出反应释放或吸

收的热量Q。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2)实验注意事项:

①作为量热器的仪器装置,其保温隔热的效果一定要好。

②盐酸和NaOH溶液浓度的配制须准确,且NaOH溶液的浓度须大于盐酸的浓度。为了使测得的中和热更准确,所用盐酸和NaOH的浓度宜小不宜大,如果浓度偏大,则溶液中阴阳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就大,电离度就会减少,这样酸碱中和时产生的热量势必要用去一部分来补偿未电离分子的离解热,造成较大的误差。

③宜用有0.1分度值的温度计,且测量时尽可能读准,并估读到小数点后第二位。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要完全浸没在溶液中,而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后再读数,以提高所测温度的

精度。

(3)实验结论

所测得的三次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相同。

(4)实验分析

以上溶液中所发生的反应均为H++OH-=H2O。由于三次实验中所用溶液的体积相同,溶液中H+和OH-的浓度也是相同的,因此三个反应的反应热也是相同的。

4、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l)时所释放的热量为中和热。中和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形式。

(2)注意: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物质的溶解热、电解质电离的吸收热等。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与OH-化合生成H2O,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5、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本节知识树

二、燃烧热能源

课标要求

1、掌握燃烧热的概念

2、了解资源、能源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热点问题

3、常识性了解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

要点精讲

1、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J·mol-1。如果是1g物质完全燃烧的反应热,就叫做该物质的热值。

(2)对燃烧热的理解

①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并且燃烧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其ΔΗ为“-”或ΔΗ②25℃,101kPa时,可燃物完全燃烧时,必须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如果该物质在燃烧时能生成多种燃烧产物,则应该生成不能再燃烧的物质。如C完全燃烧应生成CO2(g),而生成

CO(g)属于不完全燃烧,所以C的燃烧热应该是生成CO2时的热效应。

(3)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燃烧热是以员1mol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因此在书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mol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故在其热化学方程

式中常出现分数。

(4)研究物质燃烧热的意义

了解化学反应完成时产生热量的多少,以便更好地控制反应条件,充分利用能源。

2、能源

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叫做能源。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

(1)能源的分类

①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自然能源叫一次能源,如原煤、原油、流过水坝的水等;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获得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各种石油制品、煤气、蒸气、电力、氢能、沼气等。

②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科学技术水平下,已被人们广泛利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人类采用先进的方法刚开始加以利用的古老能源以及利用先进技术新发展的能源都是新能源,如核聚变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

③可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可连续再生、永远利用的一次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如水力、风能等;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称为非再生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等。

(2)人类对能源利用的三个时代

①柴草能源时代:草木、人力、畜力、大阳、风和水的动力等。

②化石能源时代:煤、石油、天然气。

③多能源时代:核能、太阳能、氢能等。

(3)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①要有足够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注意:足够的空气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通入量要适当,否则过量的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造成浪费。扩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工业上常采用固体燃料粉碎或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的方法,从而提高燃料燃烧的效率。

(4)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状况

目前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它们蕴藏有限且不能再生,终将枯竭,且从开采、运输、加工到终端的利用效率都很低。我们目前使用的最多的燃料,仍是化石燃料,它们都是古代动植物遗体埋在地下经过长时间复杂变化形成的,除含有C、H等元素外,还有少量S、N等元素,它们燃烧产生SO2、氮的氧化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形成酸雨。此外,煤的不充分燃烧,还产生CO,既造成浪费,也造成污染。

(5)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3、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1)计算公式:Q放=n(可燃物)×ΔΗ

(2)含义:一定量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等于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乘以该物质的燃烧热。

(3)应用:“热量值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应相对应)成正比”进行有关计算。

(4)应用:“总过程的反应热值等于各分过程反应热之和”进行有关计算。

4、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比较

本节知识树

三、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课标要求

1、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并掌握盖斯定律

2、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3、学会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要点精讲

1、盖斯定律

(1)盖斯定律的内容

化学反应的焓变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焓变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焓变是相同的,这就是盖斯定律。

(2)特点

①反应热效应只与始态、终态有关,与过程无关。

②反应热总值一定。

(3)意义

有些反应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应用盖斯定律,可以间接地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2、反应热的计算

(1)依据

①热化学方程式与数学上的方程式相似,可以移项(同时改变正、负号);各项的系数(包括ΔΗ的数值)可以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②根据盖斯定律,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热化学方程式(包括其ΔΗ)相加或相减,从而得到一个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③可燃物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可燃物的物质的量×燃烧热。

注:计算反应热的关键是设计合理的反应过程,正确进行已知方程式和反应热的加减合并。

(2)计算方法

列出方程或方程组计算求解。

①明确解题模式:审题→分析→求解。

②有关热化学方程式及有关单位书写正确。

③计算准确。

(3)进行反应热计算的注意事项:

①反应热数值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改变时,其反应热数值需同时做相同倍数的改变。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是指反应按所给形式完全进行时的反应热。

③正、逆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④用某种物质的燃烧热计算反应放出的总热量时,注意该物质一定要满足完全燃烧且生成稳定的氧化物这一条件。

高考化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 培优练习(含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培优练习(含答案)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NiCl2是化工合成中最重要的镍源,在实验室中模拟工业上以金属镍废料(含Fe、Al等杂质)为原料生产NiCl2的工艺流程如下: 下表列出了相关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氢氧化物Fe(OH)3Fe(OH)2Al(OH)3Ni(OH)2 开始沉淀的pH 2.1 6.5 3.77.1 沉淀完全的pH 3.39.7 4.79.2 (1)为了提高镍元素的浸出率,在“酸浸”时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2)加入H2O2时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3)“调pH”时,控制溶液pH的范围为__________。 (4)“沉镍”过程中,若滤液A中c(Ni2+)=1.0mol/L,欲使100mL该滤液中的Ni2+沉淀完全[即溶液中c(Ni2+)≤1.0×10-5],则需用托盘天平称取Na2CO3固体的质量至少为_____g。(已知K sp(NiCO3)=6.5×10-6,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 (5)流程中由溶液得到NiCl2·6H2O的实验操作步骤依次为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答案】将镍废料磨成粉末(或搅拌,或适当升高温度,或提高酸的浓度) H2O2+2Fe2++2H+=2Fe3++2H2O 4.7≤pH<7.1或[4.7,7.1) 17.5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解析】 【分析】 根据流程:金属镍废料(含Fe、Al等杂质),加盐酸酸浸后的酸性溶液中主要含有H+、 Ni2+、Fe2+、Al3+,加入过氧化氢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反应为: H2O2+2Fe2++2H+=2Fe3++2H2O,加入Na2CO3溶液调节溶液的pH范围4.7≤pH<7.1,使Fe3+、Al3+全部沉淀,滤渣为Fe(OH)3、Al(OH)3,滤液主要含有Ni2+,加入Na2CO3溶液沉淀Ni2+,将得到的NiCO3沉淀用盐酸溶解得到二氧化碳和NiCl2溶液,将NiCl2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NiCl2?6H2O,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1)为了提高镍元素的浸出率,在“酸浸”时可采取的措施有将镍废料磨成粉末、搅拌、适当升高温度方法、提高溶液中酸的浓度,都可以提高镍元素的浸出率; (2)H2O2具有氧化性,加入H2O2氧化Fe2+为Fe3+,离子方程式为: H2O2+2Fe2++2H+=2Fe3++2H2O;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导学案)

编号: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_年___ 月___日 班级:______ 小组: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 编写:刘红旗 审核:张先斌 审批:苏自先 选选修修四四::第第一一章章 化化学学反反应应与与能能量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课内导学案(第1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知道焓变,△H 的“+”与“一”。 3、掌握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类型。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焓变 反应热 (一)焓变 1、焓( )是与______有关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差值即_______( )决定。 2、反应在恒压条件下进行时,此时的反应热等于_______,用____表示,常用单位为_______。 (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1、反应热产生的原因:任何化学反应都有_______,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的化学键_____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_____作用,这需要_____能量;当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物分子时,即新化学健_____时,又要_____能量。 2、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 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 的变化。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 守恒和 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______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习】 1、化学反应的本质: 2、以H 2(g) + Cl 2(g) = 2HCl(g)为例,该反应的反应热为_________。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检测题和答案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检测题和答案 1.下列过程一定释放出能量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分子拆成原子 D.原子组成分子 解析: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原子结合成分子放出能量,化合、分解反应有可能是放热反应,也有可能是吸热反应。 答案: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焓变是指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B.当反应放热时ΔH>0,吸热时ΔH<0 C.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D.一个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能量大于生成物能量时,反应放热,ΔH为“-” 解析:焓变是指恒压条件下的热效应;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是否加热没有直接关系,ΔH<0,放热反应,ΔH>0,吸热反应。 答案:D 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显著放热的是() A.固体NaOH B.生石灰 C.无水乙醇 D.固体NH4NO3 解析:初中阶段已知NaOH固体、浓H2SO4溶于水会放热,生石灰加入水中发生反应:CaO+H2O===Ca(OH)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NH4NO3固体溶于水会吸热,乙醇溶于水,溶液温度无显著变化。

答案:A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有能量变化的过程都是化学变化 B.吸热反应只能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C.放热反应可能需要加热才能进行 D.天然气在空气中燃烧时,其化学能将全部转化为热能 解析: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的蒸发,NaOH(s)溶于水,两过程都属于物理变化,但前者吸热,后者放热, A不正确;吸热反应不一定加热才能进行,放热反应也不一定不需要 加热才能进行,B不正确,C正确;天然气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与热能,D不正确。 答案:C 5.由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C和B+C―→A两个反应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不等 B.A―→B+C是放热反应 C.A具有的能量高于B和C具有的能量总和 D.A―→B+C是吸热反应,B+C―→A是放热反应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B+C的能量高于A的能量,则反应 B+C―→A一定是放热反应,反之A―→B+C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两反应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一定相等。 答案:D 6.(2011?临沂高二检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干冰蒸发要吸收大量的热,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反应 B.酒精常被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中的燃料,说明酒精燃烧是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与能量专题复习

《化学反应与能量》专题复习 一、建构知识网络 化学知识零碎,要注意按照知识得内在联系站在全章得角度,重新审视、整合知识,借组图表把零散得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如本章内容,可以整合成如下框图: 二、整合重点知识 1、常见得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1)常见吸热反应 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③C+H2O 高温 CO+H2,④C+CO2 高温 2CO。 (2)常见放热反应 ①大多数化合反应,②燃烧,③中与反应,④活泼金属与酸反应,⑤铝热反应。 2、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得原因 (1)微观角度 化学反应得本质就是旧化学键得破裂与新化学键得形成,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需要放出能量。若断开化学键吸收得能量大于形成化学键释放得能量,反应为吸热反应;若断开化学键吸收得能量小于形成化学键释放得能量,反应为放热反应。 (2)宏观角度 一个确定得化学反应完成后就是吸收能量还就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得总能量与生成物得总能量得大小关系。若E(生成物)>E(反应物) ,反应为吸热反应;若E(生成物)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相关内容主要出现在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和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通过认真分析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发现主要考点有宏观、微观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判断,反应热、焓变、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的理解,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盖斯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以及能源等。 统观整个高中化学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本部分内容与后面电化学基础形成了一个能量转化的体系,使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有了整体认识。本节通过对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探讨,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反应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过程中充当的关键角色,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形成将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概念。 二、高考要求和命题趋向 一问中结合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工艺流程进行考查,考查内容常与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有关。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与新能源问题相关的考点也引起了关注。 命题趋向:预计在2019年高考中,反应热的考查内容将不断拓宽,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盖斯定律的应用要求会有所提高,另外试题会更加关注能源问题,以期引导考生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

化学反应与能量在必修2和选修4中都有,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基本掌握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能书写和判断简单的热化学方程式,并且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反应热。但是由于时间较长,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有所遗忘,尤其是反应热与焓变、燃烧热与中和热等概念又混淆不清,在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时,分不清物质中到底含有多少个化学键,在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复杂反应的反应热时,不知道怎么通过变形得到目标方程等。 针对这些问题,一轮复习要注意对知识点的复习、归纳,对比、总结,将知识系统化,考点突出化、方法具体化,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多媒体辅助、讲解法、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真题演练、反思归纳等等 将复习过程中出现的易错点、易混淆点,采用多台阶、小步幅的方法层层推进,使学生在教学的进程中潜移默化地收获和提高。 学法:查教材和资料梳理相关内容,分析真题,巩固练习加深理解,自主探究或讨论,攻坚克难,整理归纳条理清晰。 五、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基础) 第二课时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重点) 第三课时盖斯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重点、难点) 六、教学设计 基本思路:知识梳理典例分析真题演练归纳总结习题巩固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反应热和焓变 【复习巩固教材,构建知识体系】首先梳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如反应热、焓变、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等; 【投影展示图像】对比分析图像,理解图像的含义,加深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以及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的理解。如图1从宏观角度分析为放热反应,图2从微观角度分析为放热反应,图3图4是关于催化剂、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影响焓变。通过图像将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概念,便于掌握。 【真题演练】弄清考法,有的放矢。15年北京理综第9题就是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2、燃烧热和中和热 【知识梳理】弄清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概念。1、燃烧热:在101 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2、中和热: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注意:两者标准不同。燃烧热的标准是1mol纯物质,中和热的标准是1mol液态水。通过概念的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加深理解。 【投影展示例题】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注意易错点,如C——CO2,H——H2O,S——SO2等;中和热必须是稀的强酸跟强碱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盐和1 mol 液态水的反应热才为57.3kJ·mol-1 【习题巩固】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能源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解决能源危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作为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高考一轮复习)

高三一轮复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 1 页 共 1 页 高考考查主要内容和方向: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如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判断、理解、解释(结合图像),及在平衡移动中的应用;反应热大小的比较;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判断,包括中和热、燃烧热等概念的考查;盖斯定律及简单计算。 一、焓变与反应热 1、 化学变化中不仅有物质变化,一定伴随着_________变化(热能、光能、电能等)。 化学变化中吸收或放出的_______,称为反应热; _____条件下进行反应的________称为焓变, 焓变的符号为_____、单位为________或________。 ★ 放热反应的△H 为___(+、-)或___0;吸热反应的△H 为____或_____0 2、 化学键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旧的化学键断裂______(吸收、释放)能量,新的化学键生成______能量。 这两个过程中的能量不相等,因此化学反应中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3、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 常见的放热反应:1、可燃物的_____ 2、酸碱的________ 3、大部分的化合反应4、酸与 金属的_______ 5、缓慢氧化 ★ 常见的吸热反应:1、C 和CO 2生成____ 2、C 和______生成水煤气 3、部分分解反应(煅 烧______)4、___类的水解 5、电离过程(旧键断裂) 6、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 ★ 反应热(△H )有“+” “-”;热量只有正值。 【练习1】、已知:H 2(g)+F 2(g)===2HF(g) ΔH =-270 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氟化氢气体分解生成氢气和氟气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 1 mol H 2与1 mol F 2反应生成2 mol 液态HF 放出 的热量小于270 kJ C. 在相同条件下,1 mol H 2与1 mol F 2的能量总和 大于2 mol HF 气体的能量 D .该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用如右图来表示 【 练习2 】白磷在高压下隔绝空气加热后急速冷却,可得钢灰色固体——黑磷,其转化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黑磷比白磷稳定 B. 黑磷与白磷互为同分异构体 C. 白磷转化为黑磷是氧化还原反应 D. 白磷转化为黑磷是吸热反应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化学键 反应能中化学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____ 生成物中化学键形成释放的总能量 反应能中化学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____ 生成物中化学键形成释放的总能量 内能 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复习导学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复习目标】: 1、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2、理解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原理(重点) 3、利用电子守恒进行计算(难点)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自主复习1】 一、反应热的概念 1、化学上规定,当化学反应在_______________下进行时,反应所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的热量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 2、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中和热 在________________中,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________________放出的热量. 三、燃烧热 25摄氏度,101KPa__________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 四、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测定实验 50 mL 0.50 mol/L盐酸与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在图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盐酸跟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_____;(均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五、焓变的计算方法 1、已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教案时沪科版

化学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教案时沪科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共4课时) 第4课时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 ——电池生电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原电池的构成及生电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不同的电池,发现电池结构的共性。 (2)通过自主构建原电池,经历探究电池的构成条件。 (3)根据实验现象经历探究电池生电的原理。 (4)通过实验研究过程,认识控制变量的化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增强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及电流产生的原理。 2.难点 原电池中电流产生的原理。 三.教学用品 锌片、铜片、碳棒、稀硫酸(1mol/L)、饱和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99%)、导线、电流表、培养皿、洗瓶、烧杯。PPT课件、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寻找知识增长点,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首先从生活中的电池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让学生分析比较各类电池的结构;然后自主构建原电池。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体验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应用”的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自主形成相关概念,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升华,初步形成了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2.教学流程 3.教学流程说明 (1)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①观察生活—发现电池结构。 ②自主实验,构建电池—发现电池构成的条件。 ③对实验现象进行反思—发现电池工作的原理。 ④应用原电池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以下问题,教师应视情况给予适当的解释或引导: ①理论上讲,在“Zn/Cu/稀硫酸”原电池中应该观察到Cu上有气泡,Zn 上无气泡,但若Zn片的纯度不够,则Zn上也能观察到气泡。 ②有一些原电池不是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而是空气中的一些成 分参与了反应,如吸氧腐蚀等。 ③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把两个电极直接接触或变化两电极间的距离,发 现电流的强弱不同。还有的学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原电池的电流会越来越弱。这些现象仅利用化学知识是无法解释的,可以鼓励他们请教物理老师,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3)根据具体的教学状况对教学过程可做以下调整或补充: ①课堂引入可改为演示实验,再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会比较容易上手。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1.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 A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 B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C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 .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2.下列氧化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 A .二氧化碳与赤热的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B .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分解 C .锌粒与稀H 2SO 4反应制取H 2 D .Ba(OH)2·8H 2O 与NH 4Cl 反应 3.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 A .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既可表示微粒数,又可表示物质的量。 B .热化学方程式中,如果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的数据。 C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不但要写明反应热的符号和数值,还要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 D .凡是化合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分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4.同温同压下,已知下列各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各热化学方程式中热量数值最小的是( ) A. 2A ( l ) + B ( l ) = 2C (g ) △H 1 B. 2A ( g ) + B ( g ) = 2C (g ) △H 2 C. 2A ( g ) + B ( g ) = 2C ( l ) △H 3 D. 2A ( l ) + B ( l ) = 2C ( l ) △H 4 5.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H 代表燃烧热的是 A. CH 4 ( g ) + 3/2O 2 ( g ) = 2H 2O ( l ) + CO ( g ) △H 1 B. S ( s ) + 3/2O 2 ( g ) = SO 3 ( s ) △H 2 C. C 6H 12O 6 ( s ) + 6O 2 ( g ) = 6CO 2 (g) + 6H 2O ( l ) △H 3 D. 2CO ( g ) + O 2 ( g ) = 2CO 2 ( g ) △H 4 6.已知(l ))g (O 2 1)g (H 22+ =H 2O (g ) △H 1=a kJ·1mol - (2))g (O )g (H 222+ =2H 2O (g ) △H 2=b kJ·1mol - (3))g (O 2 1 )g (H 22+=H 2O (l ) △H 3=c kJ·1mol - (4))g (O )g (H 222+ =2H 2O (l ) △H 4=d kJ·1mol - 下列关系式中准确的是 ( ) A . a <c <0 B .b >d >0 C .2a =b <0 D .2c =d >0 7.已知299 K 时,合成氨反应 N 2 (g ) + 3H 2 3 ( g ) △H = -92.0 kJ/mol ,将此温度下 的1 mol N 2 和3 mol H 2 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有时实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为(忽 略能量损失) ( ) A .一定大于92.0 kJ B. 一定等于92.0 kJ C. 一定小于92.0 kJ D. 不能确定 8.已知葡萄糖的燃烧热是 -2804 kJ/mol ,当它氧化生成1 g 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 ) A. 26.0 kJ B. 51.9 kJ C. 155.8 kJ D. 467.3 kJ 9.下列选项中说明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 )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 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 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已知H —H 键能为436 KJ/mol ,H —N 键能为391KJ/mol ,根据化学方程式:N 2 + 3H 2 = 2NH 3 ΔH=—92.4 KJ/mol ,则 N≡N 键的键能是 ( ) A .431 KJ/mol B .946 KJ/mol C .649 KJ/mol D .869 KJ/mol 11.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它能够由自然界中大量存有的水来制取: 2H 2O ( g ) = 2H 2 ( g ) + O 2 ( g ) △H = +517.6 kJ/mol 关于用水制取二级能源氢气,以下研究方向不.准确.. 的是 A. 构成水的氢气和氧气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所以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能成为 二级能源 B. 设法将太阳光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C. 寻找特殊化学物质,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同时释放能量 D. 寻找特殊化学物质,用于开发廉价能源以分解水制取氢气 12.燃烧a g 乙醇(液态),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Q ,经测定,a g 乙醇与足量钠反应,能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氢气5.6L,则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准确的是( ) A. C 2H 5OH(1)+3O 2(g)=2CO 2(g)+3H 2O(1) △H = -Q B. C 2H 5OH(1)+3O 2(g)=2CO 2(g)+3H 2O(1) △H = - Q / 2 C. 1/2 C 2H 5OH(1)+3/2O 2(g)=CO 2(g)+3/2H 2O(1) △H = -Q D. C 2H 5OH(1)+3O 2(g)=2CO 2(g)+3H 2O(1) △H = -2Q 13.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2H 2(g)+O 2(g)=2H 2O(1) △H= -571.6KJ/mol C 3H 8(g)+5O 2(g)=3CO 2(g)+4H 2O(1) △H=-2220.0kJ/mol 实验测得,5mol 氢气和丙烷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 ,则混合气体中氢气与丙烷的体积比是 ( ) A .1:3 B .3:1 C .1:4 D .1:1 14.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 △H 1>△H 2的是 ( )

11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学案 人教选修4

1.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人教选修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反应热、焓、焓变的概念、符号、单位 ②、掌握从两种角度判断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方法 ③、掌握从键能角度定量计算反应热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积极讨论、踊跃展示、探究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验逻辑推理的乐趣 【学习过程】 一、重温旧知 典型的放热反应类型: 。 典型的吸热反应类型: 。 二、新课探究 1、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思考1:液态H20转变为气态水时要吸收热量,吸收的热量是反应热吗? 注意: 阅读教材P2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 (2)焓:①、概念: ②、符号:③、单位: (3)焓变:①、概念: ②、符号:③、单位: 思考2:①、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 ②、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阅读教材P2第四、五自然段,仔细领悟图1-1,并思考如何用坐标图呈现图1-1内容: 0 反应过程0 反应过程1molH2与1molCl2反应能量变化示意图2molHI分解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思考3:①、对比反应过程中放出、吸收热量的数据,判断这属于那种类型的化学反应? ②、从物质的总能量角度来看,放热反应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③、图中生成物总能量对应纵坐标在什么位置?在反应物总能量纵坐标的上方还是下方? ④、从微观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和从物质总能量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否一致?1molH2与1molCl2反应实际产生多少能量? ⑤、反应热中“/mol”针对具体的物质吗?如果是,是针对那种物质呢? ⑥、如果是2molH2与2molCl2反应,反应放出多少能量?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和此图一致吗? 已知化学键的键能:H-H键436KJ/mol,H-I键298.7KJ/mol,I-I键152.7KJ/mol;请在坐标图上画出2molHI分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4)、结论: 反应类型从物质总能量的角度(宏观角度描述)从键能的角度(微观角度描述)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应用 H 0H 0 ③、从键能的角度计算反应热: 【课堂反馈】 1、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Al与稀H2SO4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反应 C、灼热的C与H2O蒸汽反应 D、CH4在O2中的燃烧反应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木炭常温下不燃烧,加热才能燃烧,说明木炭的燃烧是吸热反应 B、焓变是1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C、C(石墨)=C(金刚石) ?H= +1.19KJ/mol,所以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D、放热反应的反应热总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热 3、已知:1mol硅晶体中含有2molSi-Si键,1molSiO2晶体中含有4molSi-O键,试计算2molSi 完全燃烧时的?H= 。 4、已知生成4molNH3时放出184.8KJ能量,试计算N≡N键的键能为。

高中化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8 新人教版选修4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 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反应热的涵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 △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反应热第二课时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启发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反应热 【复习引入】高一时曾做过铝片与盐酸、氢氧化钡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实验。在这两个实验当中,能量有哪些变化?为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当中,还有哪些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化学反应必定伴有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当时放出能量,当 时吸收能量。 2、从能量的角度看,断裂化学键要,形成化学键要,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讲解】通过以上讨论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常伴有能量的变化,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阅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或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2、符合:用表示。 3、单位:一般采用。 4、可直接测量,测量的仪器叫量热计。 5、反应热产生的原因。(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板书) 【思考】例如:H2(g)+Cl2(g)2HCl(g)实验测的1mol H2与1mol Cl2反应生成2molHCl时放出184.6KJ的热量,从微观的角度如何解释? 【阅读】教材第2页图 【分析】(1)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KJ (2)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总能量为:431KJ+431KJ=862KJ (3)反应热的计算:862KJ—679KJ=183KJ 【讲述】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组成生成物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新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能量的差就是此发应的反应热。【思考】1、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如何理解△H的“+”与“—”?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3页及图1—2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1、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放出能量,这就是放热反应;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就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这就是吸热反应。所以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决定因素是“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知识讲解_《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复习与巩固_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复习与巩固 要点一、化学能与热能 要点诠释: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其中断键吸收能量,成键放出能量。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物、生成物能量的关系: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放出能量(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吸收能量(吸热反应)。 3.反应中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放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 △ 2CO 是吸热反应) (2)热能转化为化学能——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2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3)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4.中和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 2O 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5.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历史 性质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资源 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 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气、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要点二、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 要点诠释: 能量变化 化学能 转化为热能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类型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 成物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遵循能量守恒原理 能量利用 燃料充分燃烧 减少污染 新能源的开发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导学案

课题: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自学评价] 1、形形色色的反应都有对应的反应热,这些反应热数据都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吗? 2、怎样准确的获得“2C(s)+O2(g)==2CO(g)”的△H值? [互动学习] 一、盖斯定律 问题一盖斯定律含义 大量事实证明,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_______的,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_______和_______有关,而与反应的_______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 问题二盖斯定律应用 间接计算某些反应(反应热无法直接测得)的反应热。若某个化学反应可由另外几个化学方程式相加而得到,那么该化学反应的焓变即为这几个化学反应的焓变的代数和。如: △H=___________ [经典范例] 例1、已知25℃、101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石墨)+O2(g)=CO2(g);△H=-393.51kJ·mol-1 C(金刚石)+O2(g)=CO2(g);△H=-395.41kJ·mol-1 据此判断,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___________(“放热”还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___________(“高”还是“低”); 例2、发射“神六”时用肼(N2H4)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NO2为氧化剂,反应生成N2和水蒸气。已知: N2(g)+2O2(g)==2NO2(g)△H=+67.7kJ/mol N2H4(g)+O2(g)==N2(g)+2H2O(g)△H=-534kJ/mol。下列关于肼和NO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2N2H4(g)+2NO2(g)==3N2(g)+4H2O(l)△H=-1135.7kJ/mol B、2N2H4(g)+2NO2(g)==3N2(g)+4H2O(g)△H=-1000.3kJ/mol

化学反应与能量 电化学基础

质量检测(四) (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 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下列过程通电后才能进行的是() ①电离②电解③电镀④电泳⑤电化学腐蚀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全部 解析:电解质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即可电离,①不需要通电;电化学腐蚀是自发进行的过程,⑤不需要通电;②③④通电后才能进行,故选项C正确。 答案:C 2.(2012年辽宁六校联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C.向醋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加热后若溶液红色加深,则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D.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解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也可以表现为电能和光能的变化。 答案:A 3.氯原子对O3分解有催化作用:O3+Cl===ClO+O2ΔH1,ClO+O===Cl +O2ΔH2。大气臭氧层的分解反应:O3+O===2O2ΔH,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O3+O===2O2的ΔH=E1-E3

B .反应O 3+O===2O 2的ΔH =E 2-E 3 C .O 3+O===2O 2是吸热反应 D .ΔH =ΔH 1+ΔH 2 解析:从能量关系图来看,ΔH =E 3-E 2,故A 、B 项错;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因此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故C 项错。 答案:D 4.(2012年九江模考)氢气的制取、储存和利用一直是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H 2O 热分解可以得到H 2,高温下水分解体系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图中A 、 B 表示的粒子依次是O 和H B .图中A 、B 表示的粒子依次是H +和O 2- C .图中A 、B 重新生成水时的活化能等于0 D .图中A 、B 重新生成水时的活化能大于0 解析:水分解时首先断裂化学键形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原子再重新组合生成氧气和氢气,由于生成氢原子的物质的量是氧原子的两倍,所以A 是氢原子,B 是氧原子,氢原子与氧原子组合成水,不需断裂化学键,即活化能为0。 答案:C 5.(2013年东北三市联考)已知在25℃下,101 kPa 下,1 g 辛烷C 8H 18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 kJ 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C 8H 18(l)+252O 2(g)===8CO 2(g)+9H 2O(g) ΔH =-48.40 kJ·mol -1 B .2 C 8H 18(l)+25O 2(g)===16CO 2(g)+18H 2O(g) ΔH =+11035.2 kJ·mol -1 C .C 8H 18(l)+252O 2(g)===8CO 2(g)+9H 2O(l) ΔH =+5517.6 kJ·mol -1 D .C 8H 18(l)+252O 2(g)===8CO 2(g)+9H 2O(l) ΔH =-5517.6 kJ·mol -1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反应热的概念,知道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2.知道反应热与化学键的关系。 3.知道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焓变、反应热的概念。 难点:从化学键角度认识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 1.焓变 (1)焓变 ①概念:焓(H)是与内能有关的。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即焓变(ΔH)决定。 ②常用单位:。 (2)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 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因此,我们常用表示反应热。2.1 mol H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436 kJ的能量,1 mol Cl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243 kJ的能量,2 mol HCl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释放862 kJ的能量,则H2(g)+Cl2(g)===2HCl(g)的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3.ΔH的正、负和吸热、放热反应的关系 (1)放热反应:ΔH0(填“<”或“>”),即ΔH为(填“+”或“-”)。 (2)吸热反应:ΔH0 (填“<”或“>”),即ΔH为(填“+”或“-”)。 4.△H计算的表达式: 课内探究------合作探究重点互动撞击思维 一、探究: 1、对于放热反应: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 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 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 规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 2、由课本P2 中H2+Cl2=2HCl反应热的计算总结出用物质的键能计算反应热的

数学表达式△H=。 3、△H<0时反应热△H >0时反应热 4、如何理解课本P3中△H =-184.6kJ/mol中的“/mol 5、由课本P3 中图1-2 总结出用物质的能量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 二、反思总结 1、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分别有哪些? ①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②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2、△H<0时反应热△H >0时反应热 3、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H=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知道影响反应热大小的因素。 3.会写热化学方程式。 4.能熟练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 5.了解中和热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重点·难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 一、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能表示参加反应的和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表示意义 (1)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