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定位微小切口治疗小儿疝的体会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体会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方式和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12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和手术情况。
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分钟,无一例复发,所有患儿无阴囊血肿及医源性隐睾等并发症。
结论: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恢复快、复发率低。
关键词小切口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科的常见病,传统术式切口长,损伤大,术后有明显的切口瘢痕。
我院近年来采用下腹正中线旁1.5cm处皮肤横纹处1cm长小横切口,行腹股沟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患儿126例,男12例,女3例,年龄8个月~12岁,平均4岁;病程1个月~10年。
手术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肌肉注射氯胺酮麻醉,取下腹正中线旁1.5cm处皮肤横纹处1cm长横切口。
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
用小拉钩向下方牵开,暴露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钝性分离提睾肌,在精索内侧寻找疝囊,上提出切口,可见同侧睾丸向上移位,注意保护输精管及其精索血管(男性)。
女性在外环处可见子宫圆韧带,在其内侧可见疝囊。
小纱块钝性剥离疝囊,见腹膜外脂肪后,已到内环口。
显露内环口,使其周围组织剥离疝囊。
将疝囊旋转360°后,横行钳夹疝囊提起,用小纱块压迫疝囊剥离下的组织。
在疝囊颈处用双1号丝线缝扎并打结,高位结扎疝囊,距结扎线1cm处剪去多余的疝囊。
创面止血后,向下牵拉睾丸使其复位。
小拉钩向下牵拉显露皮下环后,钳夹提起,1号丝线缝合提起的皮下环口的对角一针,以缩小外环口。
皮肤切口缝合一针,对皮、包扎。
术后沙包压迫伤口。
结果本组手术时间5~20分钟,平均10分钟;平均住院3天,6天拆线,无并发症,全部愈合良好,随诊无一例复发。
讨论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
是先天形成的,胎儿鞘状突随睾丸下降时闭合不全,腹压增高时,未闭鞘突扩张,使腹腔内容物外移而行成。
并非腹壁缺损所致。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体会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心得体会。
方法将我院自2007年3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腹股沟疝患儿共123例病例,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进行分析和讨论。
结果患儿均手术顺利、恢复较好。
结论在实践中体会到与传统手术切口比较具有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安全可靠、复发率低等优点,现报告如下:【关键词】小切口小儿腹股沟疝体会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共123例,其中男性118例,女性5例,单侧114例,其中右侧 112例,左侧11例,双侧9例. 年龄最大6岁、最小6个月,1—3岁92例、占75%,平均年龄2.1岁。
1.2手术方法:上述123例患儿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功、血凝、心电图、胸片)均正常,禁食4—6小时后,在无菌手术室均采用氯胺酮分离麻醉下手术。
常规消毒后,取患侧耻骨结节上方相当于外环体表投影处的顺皮肤皱纹小横切口,长约1.5~2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浅筋膜;将切口向外下方牵开,暴露出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轻提精索及提睾肌筋膜,细心钝性分离提睾肌,寻找到疝囊,将其打开并横断(疝囊较小时不需横断),将疝内容物还纳入腹腔,向囊颈方向分离至内环口处;在内环处切断疝囊,高位结扎并贯穿缝扎,创面和远端疝囊严密止血;牵拉患侧睾丸将精索复位,4-0可吸收羊肠线缝合提睾肌筋膜和皮下组织,切口用鼠齿钳夹持片刻使其对合,用无菌输液贴或创可贴粘连,无菌纱布覆盖切口。
术后常规防止感染和制动等处理。
2 结果手术时间15~30min,术后阴囊肿胀21例,均为男性,无阴囊血肿形成,其并发症率占男性患者的17.0%,无需特殊处理,阴囊肿胀在术后5d~ 1周自然消退,复发1例,男性,占本组患儿0.8%,术后随访时间最长3年,最短2月。
3 讨论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以往均采用平行腹股沟韧带的斜切口,切口长,创伤相对较大,术后阴囊肿胀及血肿形成相对较多,因腹股沟管结构相对破坏,术后复发时有发生,且切口瘢痕随身体增高而相对明显。
小切口微创手术在疝气患儿治疗中的应用安全性分析

小切口微创手术在疝气患儿治疗中的应用安全性分析疝气是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腹股沟开放疝修补术,该方法存在术后疼痛、感染、肿胀等副作用,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家长选择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疝气。
本文从疝气小切口微创手术的安全性方面进行分析。
1、手术创伤小小切口微创手术开刀口只有1-2cm,相比传统手术创伤更小。
小切口切口创伤较小、局部肿胀少、疼痛轻,对患儿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有好处。
2、手术时间短小切口微创手术的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不会损害患儿的身体健康,也不会增加手术风险,手术出血和感染风险降低。
3、少用药物小切口微创手术不需要使用一些传统手术必备的麻醉、肌松等药物,减少了患儿对药物的暴露,降低了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4、术后恢复快小切口微创手术不需要开刀,没有传统手术那样的大面积术后肿胀现象,患儿可以更快地恢复健康。
二、小切口微创手术对医生的安全性在实施小切口微创手术时,整个手术过程都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创伤小、术后肿胀少,相对而言也减少了医生的操作风险,即使意外发生,也可以及时进行干预。
三、小切口微创手术的注意事项1、患儿的情况小切口微创手术在不同年龄段的患儿上的应用情况是不同的,因此术前必须了解儿童的体重、身高、疝气类型及大小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手术方案。
小切口微创手术需要专业的手术器械,并对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
3、手术技术小切口微创手术需要专业且经验丰富的医生实施,技术要求高,需要多次操作才能掌握。
综上所述,小切口微创手术在治疗小儿疝气中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但术前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和手术期间使用专业手术器械、由专业的医生实施手术等注意事项不可忽略。
小切口在小儿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小切口在小儿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手术中的应用体会目的:探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手术的理想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 - 2014 年应用经下腹壁皮肤横纹手术入路治疗小儿腹股斜疝、鞘膜积液患儿549 例的效果。
结果:手术时间10 - 40 min,平均15 min。
549 例随访6个月- 5 年,平均1.5年。
复发5例,复发率0.009%(5/549),二次手术成功率100%。
结论:该手术入路具有损伤小、手术疤痕不明显、感染少、无并发症等优点,完全符合微创治疗理念及人体美学。
标签:小切口;小儿;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多发疾病,治疗方法很多,经腹股沟管手术是临床上常常会选择的一种较经典的方法[1]。
笔者采用经下腹壁皮肤横纹手术入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现将具体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 2014年6月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患者549 例,男526 例(95.8%),女23 例( 4.1%)。
单侧428例,其中右侧324例(59%),左侧73 例(13.2%),雙侧48例(8.7%)。
年龄10个月- 12岁,平均2.7岁,均为小儿易复性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者。
病例排除标准:年龄12 岁,急性嵌顿不能回纳或合并有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症状患儿。
1.2 术前准备:常规术前准备: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肾功、凝血功能、胸部X 线片和心电图检查等项目。
术前禁食4 - 8 h,禁饮2 - 4 h,术前常规肌内注射山莨菪碱0.3-2mg/kg。
1.3 手术步骤麻醉方式:2013年2月前氯胺酮基础麻醉加连局部强化麻醉;2013年2月后应用七氟醚吸入、喉罩置入全身麻醉加局部强化麻醉。
手术方法:患儿仰卧位,置于加热毯上,取患侧下腹部耻骨结节上外侧腹股沟皮肤横纹处横切口,切口长约1. 0 -1. 5 cm,切开皮肤、皮下脂肪、浅筋膜,用电刀暴露腹外斜肌腱膜,找到外环,触及精索,顺精索钝性分离精索外筋膜、并分离提睾肌后于精索的前内侧可以找到疝囊,钝性加锐性将输精管及精索血管分离开。
1cm微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162例体会

腹股 沟疝 是小 儿 最常 见 的疾 病之 一 , 于 常见 手术 , 内大多 数 小 儿 属 国 外 科 医生 主张 在 6月 至 1岁左 右 手 术 治疗 , 目前 许 多 条件 较 好 的 医 院 均 开展 了 门诊手 术 [ , 。因为 小 儿腹 股沟 很短 , 1 m, 乎垂 直从 内环 0 , 约 c 几 通 向外 环 , 压 增高 时 , 腹 内环 和外 环几 乎重 叠 。 因此 , 只要暴 露 好外 环 , 不 须 切 开腹 股沟 管 就 可 以暴 露 内 环 l B , 将 疝 囊 游 离 到 腹 膜 外 脂 肪 层 。 5 u并 ・ 基 于 此点 , 腹横 纹下 l m 微切 口手术 是最 适合 治疗 小 儿疝 气 的术 式 。 c 本 术式 手 术 要点 : ①切 口的选 定 : 口 的选择 对术 中寻 找疝囊 和 高 位 切 结 扎疝 囊 均至 关重 要 , 我们 的 经验 是术 者用 手 指经 阴囊 向上触 摸 皮下 环 , 在 皮 肤上相 应 位 置外 环体 表投 影 处 作 1m 切 口 , 切 口一 般在 腹 横 纹 下 c 此 横 指 , 样选 择 的切 口最靠 近 内环 口。② 寻 找 疝 囊 : 找 疝 囊 必 须 层 这 寻 次 清 晰 , 深和 过 浅均 难 以 找到 , 开 S a p 筋 膜后 找 到 提睾 肌 , 稍 纵 过 撑 cra 稍 行 分 开 , 下一 般都 可 以找 到 灰 白色 疝 囊 , 住 疝 囊 没 有 张 力 , 容 易 提 其 记 很
[ ] 杨楚 墩 , 里仁 , 1 刘 马春 秋 等.10 9例小 儿腹 殷 沟疝和 鞘 膜积 液 门诊 29
手术 的体会 [] 中华 外科 杂志 ,1 9 .2 ( ) 2 8 2 0 J. 9 1 9 5 ; 7 — 8 [ ] 张 金 哲 , 晋 杰 主 编. 儿 门 诊 外 科 学 , 京: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2 陈 小 北 人
微小切口小儿斜疝手术158例治疗体会

微小切口小儿斜疝手术158例治疗体会关键词小儿疝微小切口高位结扎术近年来,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已趋向微创,多采用腹腔镜或皮纹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
我院2005年7月~2010年2月采微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治疗腹股沟斜疝158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158例男性患儿,年龄1~7岁,平均3岁2个月;右侧斜疝98例,左侧斜疝51例,双侧斜疝9例;病程9天~7年。
158例均为可复性斜疝。
术前准备:于患侧精索与耻骨上缘交界处为中点做平行与精索走行的长约8~10mm切口标记,并在暗室内用小头手电筒经阴囊透光检查确认切口标记处无血管,如有尽量避开。
术前1天口服罗红霉素50mg,2次/日。
麻醉方法:基础麻醉。
手术方法:于标记处尖刀仅切开皮肤全层,以免损伤皮下血管。
用纹氏血管钳指向精索与耻骨上缘交汇处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达提睾肌,可避免分离过深进入腹腔。
钝性分离提睾肌,在精索内侧提起白色疝囊,确认无误切开,助手一手示指伸入疝囊并提起疝囊,另一手提起精索,术者用镊子提起疝囊外侧疏松组织,用剪刀沿疝囊壁边分离边剪断精索与疝囊壁之间的纤维束,近疝囊颈部钝性剥离至颈部,确认无疝内容,小圆针6~0丝线于颈部贯穿缝扎,缝线近侧4~0丝线再次结扎,确认手术创面无活动出血,于缝扎线远侧5mm切除疝囊,牵拉睾丸使其复位。
缝合切口,结束手术。
术后处理:①术后观察1天,无阴囊肿胀或肿胀不明显者即可出院,有肿胀者观察1~2天无明显加重或肿胀消退后出院。
②注意保护切口敷贴,勿污染及自行揭开。
术后1周来院复查。
③术后口服罗红霉素50mg,2次/日,连服3天。
结果手术时间一侧15~30分钟,双侧<50分钟。
患儿麻醉清醒后即可进食、自行大小便及下床活动,基本能耐受术后伤口疼痛,无需换药,术后1~2天出院。
1周来院复诊100%,切口I期愈合,无医源性隐睾、阴囊血肿、切口感染及复发。
讨论小儿腹股沟斜疝为常见病,系由于胎儿发育缺陷,鞘状突未闭或闭锁不全,腹压增高所致。
326例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

第 !& 卷) 第 & 期 ) ) ) ) ) ) ) ) ) ) ) ) %""’ 年 & 月
河) 北) 医) 学
T<W <M %<= M/M] <
) ) ) ) ) ) ) ) ) ) ) ) ) )
J:A* !& , K:* & ) ) ) ) L=6* , %""’
可能是因为家长过分保护而限制癫痫患儿参加体育和 娱乐活动, 使患儿习惯于静坐, 另外脑外伤也是导致体 能下降的一个原因。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儿 童要接受教育、 学习成年后所需的社会技能, 形成自己 的认知观念等, 如果这一价段儿童的技能不能得到很 好的发展, 将会严重影响儿童乃至成年时期的生活质 量, 而大多数的癫痫患者是在儿童时期起病, 因此癫痫 [ !] 对于儿童的影响要比成人更为明显 。从上述资 料 来看, 癫痫患儿的生活质量堪忧, 其中很大部分来源于 社会和自身的心理因素, 故对于癫痫患儿的治疗不能 局限于对发作的控制, 更需要家庭、 社会、 学校各方面 的努力、 呼吁各方面都来关心和帮助癫痫患儿, 消除患 儿的心理障碍, 使他们象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从而 真正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 ] # 吴逊, 主编$ 癫痫和发作性疾病 [% ] $ 北京: 人民 军医出版社, &’’"$ ((( ) (*+$ [ &] # 罗利俊, 朱遂强, 唐敏, 等 $ 癫痫儿童生活质量的 研究 [ ,] $ 中华 物理 医学与 康复杂 志, &’’(, &( "’) : +"- ) +".$ [ (] # /01230 ,4,53678099: ;<,=3>?@:6A B,37 1C$ =3>3C9D23@7 9E 7F3 GH1C?7A 9E C?E3 ?@ 3D?C3D6A ?@I >3@790A E90 1J9C36K3@76 :7F3 LB;M< ) 4= ) N.
小切口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体会

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 9例男性患儿,其中 l ~2岁 1 8 例,2 4岁 3 - 9例,4 ~7岁 1 2例 。 1 手术方法 . 2 1 . 麻醉 术前备好气 管插管和麻醉机 ,术 中行监护 .1 2
仪监 护 。麻 醉 采 用 氯 胺 酮 复 合 麻 醉 。
1 . 手术 取患侧下腹 部耻骨 结节上横行沿皮纹小切 .2 2 口,相 当于腹股沟外环 口所在体表投 影,长 1 . m。 ~2 c 5
症 。因 此 治 疗 宜 标 本 兼 治 ,补 肾 阳壮 骨 以 固其 本 ,活 血 通络、祛风除湿、软坚散结 ,消肿止痛 以治其标 。内服 中药就是在此中医理论指导下立方 ,方 中以制 附子 、威 灵仙一 乌梢蛇、 川乌、 附子、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 通利关节治其标 以止其痛 ,以牛膝 、桑寄生 、骨碎补 、 狗脊、川断等补肝肾、扶 肾阳、强筋骨 ,祛风湿 。固其 本 以补 肾 强骨 ,以伸 筋 草 、乳 香 、没 药 、红 花 . 、白芥 子 、 木瓜、活血止痛 散结消肿 ,散寒邪而祛风湿 。全蝎、蜈 蚣通络熄风止痉 以解除痉 挛疼痛 ,延胡索行气止痛 ,治 风先治血,血行风 自灭,丹参活血祛瘀 消肿 ,改善组织
腹股沟斜疝毒者,尤其是 4岁以下患者,具有疗效好,痛苦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a
关 键词 :儿 童 ;腹 股沟 斜疝 ;手 术 d i 036/is.6227 . 1 . . 2 o:1.99 . n17-7 9 0 0 31 js 2 2 0 文章编 号 :17 —79 (0 0 2 —130 6 227 2 1 )-30 2—2
痛 、肌 肉痉挛 的恶性循环 。资料结果显示 ,中医综合方 法治疗膝关节病总有 效率高 ,值得临床应用。
( 文校 对 :张文娟 收稿 日期 :2 1 -92 ) 本 0 O 0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定位微小切口治疗小儿疝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3-08-08T14:40:29.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8期供稿作者:李忠发李涛陈元龙[导读]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单侧斜疝为常见[1]。
有文献统计双侧疝发病率占全部小儿疝的30%以上
李忠发李涛陈元龙(四川省资阳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641301)
【摘要】目的总结超声定位小切口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经验体会。
方法 2008年6月一2012年12月采用超声定位微小切口治疗小儿疝的方法,共为46例腹股沟疝的患儿实施了48侧疝囊高位结扎术。
结果 46例患儿均在超声定位小切口完成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除6例患儿因疝囊较大出现阴囊轻度水肿外,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无疝复发。
结论超声定位微小切口治疗小儿疝与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及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比较,更加微创美观、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复发率低,对精索保护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超声小切口小儿腹股沟疝
小儿腹股沟疝在小儿中比较常见的疾病,治疗上既有传统手术方法为经腹股沟途径行疝囊高位结扎,也有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我院从2008年6月-2012年12月采用超声定位微小切口治疗小儿疝46例,获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共46例患儿,男28例,女18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4.2岁,单侧腹股沟斜疝44例,双侧2例,既往均无腹股沟疝手术史。
术前常规行双侧腹股沟区超声检查,均为单纯性疝,未合并其他疾病,均未在出现嵌顿时住院手术。
方法术前除常规术前检查外,还应在作超声检查时超声下定位,找到腹壁缺损疝囊突出的地方并在相应皮肤上作好标记;患儿较小者采用全麻或静脉推注氯胺酮复合麻醉,年龄稍大能配合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我主张尽量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或在氯胺酮复合麻醉,以减少患儿恐惧,并有利于手术操作过程顺利而不受患儿影响;从超声已经定位标记处沿皮纹方向作一横切口,大小约1-1.5cm,逐层切开,尽量不向周边分离,直接找到疝囊,游离至疝囊颈部高位结扎,如内环口较大者,可适当修补1-2针,对于疝囊较大者,不一定完全切除疝囊,但对疝囊内壁需用电凝烧灼,以利于疝囊粘连,不形成囊肿。
后逐层缝合关闭切口。
结果 46例患儿均在超声定位小切口完成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时间单侧18~26min,平均23min;所有病例恢复较好,除6例患儿因疝囊较大出现阴囊轻度水肿外,无皮下血肿及阴囊积血,术后住院2—3d。
术后随访3~6个月,无疝复发。
讨论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单侧斜疝为常见[1]。
有文献统计双侧疝发病率占全部小儿疝的30%以上[2]。
腹股沟斜疝的发生多因腹膜鞘状突未闭合,而并非因肌肉薄弱。
针对腹股沟斜疝采取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即可,一般无需行腹股沟修补术[3]。
腹股沟斜疝1岁前有自愈的可能,2岁后自愈的机率明显下降,并且2岁后随着活动量的增加,疝嵌顿的机率也增大,手术年龄应为2岁,但经常发生嵌顿者手术年龄应提前[4]。
我们体会超声定位微小切口治疗小儿疝较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及传统开放式手术具有以下优点:(1)创伤小:超声定位后,直接在疝囊颈部处行疝内环高位结扎,对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尽量少破坏,精索内的各种结构造成损伤的机会小。
虽然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切口也小,但穿刺及行疝囊处理时都存在盲目,不直观,易造成血肿及精索损伤可能。
传统开放式手术切口大,分离广,创伤大是很明显的。
(2)并发症少:由于直接行局部操作,即没有腹腔镜操作时穿刺、造气腹及通过器械操作所致血肿及精索损伤以及术后肠粘连的并发症,也没有传统操作大范围分离造成渗血积液及人为造成腹壁薄弱致疝复发的并发症。
而且切口小而少,术后疼痛轻微。
(3)恢复快:多数患儿手术当天晚上即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术后第二天即可恢复正常饮食及适当的身体活动,术后2-3天,患儿即可出院。
(4)疤痕小:由于切口小,而且处于腹股沟区,切口沿皮纹方向取横切口,术后疤痕较小,患儿长大后几乎看不见明显手术疤痕。
这同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相比,也无明显疤痕,同传统开放式手术相比较,疤痕小是显而易见的。
总结分析本组46例病例,我们认为开展超声定位微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手术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麻醉选择:年龄偏大听话的患儿可采用硬脊膜外麻醉,但对于较小儿童而且有明显恐惧心理的患儿,最好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或在氯胺酮麻醉,我主张尽量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或在氯胺酮复合麻醉,既有利于保证有效的腹壁松弛度,患儿又不躁动,方便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还不会造成患儿心理恐惧障碍。
(2)操作要点:术前一定要在超声下找到并标清楚腹壁缺损疝囊突出的地方,而不是标疝囊的位置,手术切口应在腹壁缺损处正前方,沿皮纹方向取切口,手术中尽量不要向周边分离太多,以免造成腹壁人为的薄弱区,从而可能增加疝复发,还可以减少皮下渗血形成血肿的可能,对于腹壁缺损较大的,可以修补1-2针,对于疝囊较大者,不一定完全切除疝囊,但对疝囊内壁需用电凝烧灼,以利于疝囊粘连,不形成囊肿。
综上所述,我们体会只要合理选择麻醉,超声定位腹壁缺损疝囊突出位置标记清楚,注意手术操作技巧,超声定位微小切口治疗小儿疝与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及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比较,更加微创美观、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复发率低,对精索保护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建华.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疗效分析.现代预防医学, 2007,34(12):2396-2397.
[2]应福明,冯雪峰.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临床应用.浙江临床医学,2005,5(6):505—506.
[3]刘卫怀,郑圣保,童中山.等腹腔镜小儿疝高位结扎术92例临床分析.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8):52-53.
[4]营宪洲.腹腔镜小儿疝自体组织修补术的临床观察(附190例报告).国际外科学杂志,2010, 37(12):806-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