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之胺类化合物
胺的分类与性质

胺的分类与性质胺是一类具有重要化学性质和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
根据分子中氮原子周围的取代基不同,胺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一级胺、二级胺和三级胺。
本文将对这三类胺的分类、性质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一级胺一级胺是指胺分子中氮原子周围只有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
一级胺通常具有较强的氨基性,可以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形成相应的盐。
此外,一级胺还具有亲核取代、缩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等多种化学性质。
1. 亲核取代反应:一级胺具有亲核性,可以与电荷正电的化合物如卤代烷、酰卤等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该反应可以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具有重要的合成应用。
2. 缩合反应:一级胺可以与酸醛或酮类发生缩合反应,形成相应的亚胺或酰胺。
这种反应常用于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
3. 氧化反应:一级胺可以通过氧化反应转化为相应的亚胺、亚胺氧化物或者酰胺。
这些产物在药物合成和有机合成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二、二级胺二级胺是指胺分子中氮原子周围有两个碳原子的化合物。
与一级胺相比,二级胺的氨基性较弱,但仍然可以进行许多重要的反应和应用。
1. 应用于药物合成:二级胺可以作为药物分子的结构骨架,具有调节生物活性的作用。
常见的药物分子中常含有二级胺结构。
2. 作为溶剂:由于二级胺在水中溶解度较高,因此常用作各类溶剂的组成部分,如有机合成反应中的溶剂。
三、三级胺三级胺是指胺分子中氮原子周围有三个碳原子的化合物。
与一级胺和二级胺相比,三级胺的氨基性最弱。
1. 缓冲剂:由于三级胺具有较弱的酸性或碱性,可以作为缓冲剂使用。
在许多生物学和化学实验中,三级胺常常用于调节溶液的pH值。
2. 催化剂:一些特殊的三级胺化合物可以作为催化剂参与有机合成反应,促进反应的进行。
3. 表面活性剂: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的三级胺化合物可以作为表面活性剂使用,用于调节液体表面张力和增加分散性。
结论:胺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根据氮原子周围的取代基不同,可分为一级胺、二级胺和三级胺。
每类胺都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大学化学《有机化学-胺》课件

E1cb
(单分子共 轭碱消除)
H CC
L
B: - HB
CC L
LC=C
碳负离子很不稳定。 按这种机制进行的 情况很少。
-OH
H1
H2
CH3CH2-C3H-C2H-C1 H2 +N(CH3)3
四 级 铵 碱 的 E2 消 除(符合霍夫曼规则,动 力学控制的产物。 )
B:
H1
H2
CH3CH2-C3H-C2H-C1 H2
碱
CH3CH2CH2CH2CH=CH2 Hofmann烯烃
L的变化规律 L
I
吸 电 子 能 力 增 强
离 去 能 力 减 弱
Br Cl F
Hofmann烯烃的含量
CH3O-/CH3OH
t-BuO-/t-BuOH
19.3
69.0
27.6
80.0
33.3
87.6
69.9
97.4
+NMe3
96.2
98
L吸电子能力增强,试剂的碱性增强,试剂的体积 增大时, Hofmann烯烃的含量也增大。
铵 (+)酸(-)胺 盐 (-) 酸(-)胺
HCl HCl
有机酸(+) 有机酸(-)
非对映体利用溶解度 等物理性质上的差别 予以分离。
17.4.3 四级铵盐及其相转移催化作用
1 四级铵盐
(1)四级铵盐的制备:由三级胺和卤代烃反应制备。
C6H5CH2Cl + (C2H5)3N
C6H5CH2N+(C2H5)3Cl四级铵盐
10.5 % ~7 %
霍夫曼产物
eg 5.
H3C
+ N(CH3)3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胺的命名与结构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胺的命名与结构胺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在许多化学反应和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胺的命名与结构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本文将介绍胺的基础知识点,包括胺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
一、胺的命名规则胺是由氨基(NH2)取代其他原子或基团而成的化合物,它的命名规则如下:1. 一级胺:以尾缀“-amine”表示,氨基作为取代基出现在碳链上。
例如,甲胺(Methylamine),乙胺(Ethylamine)。
2. 二级胺:以尾缀“-dimine”表示,两个氨基取代分别出现在碳链上。
例如,二甲胺(Dimethylamine),二乙胺(Diethylamine)。
3. 三级胺:以尾缀“-trimine”表示,三个氨基取代分别出现在碳链上。
例如,三甲胺(Trimethylamine),三乙胺(Triethylamine)。
如果在胺分子中存在其他取代基,命名时需要根据其位置和种类进行命名。
例如,N-甲基乙胺表示氨基和甲基分别取代在乙烷的氮原子上。
二、胺的结构特点胺分子的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键长和键角上。
1. 键长:氨基与碳的σ键键长约为1.47 Å,氮原子与氢原子的σ键键长约为1.01 Å。
与其他键相比,氨基的σ键较短,这是由于孤对电子对的电子云密度较大而引起的。
2. 键角:氨基中的三个键角都小于正常的碳氢键角,主要是由于孤对电子对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使氨基中的键角变小。
三、胺的性质与应用1. 碱性:胺是一类碱性物质,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
例如,乙胺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乙胺盐酸盐。
2. 氢键:由于胺分子中存在孤对电子对,胺与水、醇和酮等带有氧化学键的化合物可以形成氢键。
这使得胺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较高。
3. 溶解性:一般来说,长碳链的胺具有较大的疏水性,溶解度较低。
但短碳链胺的溶解度较高。
胺在有机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用于制备药物、染料和高分子聚合物等。
例如,一些抗生素中含有胺基结构,胺基染料广泛应用于织物染色,聚酰胺中的胺基是高分子聚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胺类化合物 第一组

胺的酰基化反应
伯胺、仲胺易与酰氯或酸酐等酰基化剂作用生成酰 胺.酰胺是具有一定熔点的固体,在强酸或强碱的水 溶液中加热易水解生成酰胺。因此,此反应在有机 合成上常用来保护氨基。(先把芳胺酰化,把氨基 保护起来,再进行其他反应,然后使酰胺水解再变 为胺)。
RNH 2 (A r) R2NH R'COCl or (R'CO) 2O R'COCl CH 3COCl RNHCOR' R2NCOR' NCOCH 3 CH 3
O 苯胺黑 O
卤代反应 苯胺很容易发生卤代反应,但难控制在一元阶段。
NH2 + Br2(H2O)
磺化反应
NH2 H2SO4 NH3HSO4 H2O
NH2 Br Br
+ 3HBr
Br 2,4,6- 三溴苯胺(白 ), 可用于鉴别苯胺
NHSO 3H 180 ℃ NH2 NH3
SO3H
SO2O
硝化反应 芳伯胺直接硝化易被硝酸氧化,
(4)胍(CH5N3)可看做是脲分子中的氧原子被
亚氨基(=NH)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胍分子中除去一 个氢原子后的基团叫胍基(CH4N3),除去一个氨基后 的基团叫脒基(CH3N2)。
胍是一个有机强碱,其碱性与无机强碱相当,碱 性与氢氧化钠相近。它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生成碳酸盐。 胍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易水解为氨和尿素,在 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故一般制成其盐保存。 用途 胍一般以盐的形式使用,是有机合成(合成杂环化 合物)、药物、染料合成的中间体。
必须先把氨基保护起来(乙酰化或成盐),然 后再进行硝化。
NHCOCH 3 HNO 3
NH2
OH / H 2O NO 2 (主要产物)
正己胺的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正己胺的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正己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6H15N,属于胺类化合物之一。
它是一种无色、挥发性液体,在常温下有强烈的胺味。
正己胺在工业上广泛应用于制药、染料、塑料等领域,也被用作有机合成和表面活性剂的原料。
然而,正己胺的环境影响也备受关注,其排放可能对大气和水体造成污染,对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危害。
本文将重点介绍正己胺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探讨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进一步了解正己胺的结构式和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评估其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架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顺序。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正己胺这一化学物质的背景和重要性,概括其在工业和环境方面的应用和影响。
接下来,文章结构部分将解释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明确各个部分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最后,在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和研究目标,为读者提供预期的研究结果和阐述方向。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将主要探讨正己胺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在正己胺的化学性质部分,将详细介绍其化学结构、分子式和分子量等基本特征,进一步讨论其化学反应和性质。
此外,还可以探究正己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化学变化和反应机理,以及其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在正己胺的物理性质部分,将着重分析其物理状态、溶解度、密度等性质,并考察这些性质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
结论部分将对正己胺的工业应用和环境影响进行总结和讨论。
在正己胺在工业上的应用方面,将探究其在化学制品、药物合成和涂料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对其在各个领域的作用和优势进行说明。
同时,也需关注正己胺的环境影响,包括对大气、水体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和风险。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正己胺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相关建议和措施。
有机化学

+ I (CH3CH2)4N
碘化四乙铵
(CH3CH2)3N OH CH3
氢氧化甲基三乙铵
+
练习题
NHCH3
[ (CH3)2N(C 2H5)2] I
+
N-甲基苯胺
NH2
碘化二甲基二乙基铵
CH3CHCHCH2CH3 CH3
3-甲基-2-氨基戊烷
二.胺的物理性质(自学)
三.胺的化学性质 胺的分子结构
●●
4.与亚硝酸反应 脂肪族伯胺
R NH2 NaNO2 HCl
0-5℃醇、烯、卤代烃
N2
放出的氮气是定量的,可用于氨基的定量分析 。
芳香族伯胺
Ar NH2
0
NaNO2 HCl
。 5C
[Ar
N N]Cl
H2O
NaCl
芳香胺重氮盐 低温稳定,室温分解成酚和氮气
仲胺与亚硝酸反应
R2NH NaNO2 HCl R2N N O (黄色油状)
重氮化反应应用
可以制备一些不能用直接方法制备的化合物
NO2 浓HNO3 浓 H2SO4 N2+ClNaNO2 HCl
0 5。 C
NH2 Fe HCl
NH2 Br2 H2O Br Br Br
Br Br
Br
H3PO2
Br Br
Br
(2)偶联反应
重氮盐与芳香叔胺类或酚类化合物在弱碱性、中性或弱 酸性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偶氮化合物,称为偶联(偶合) 反应。
CH3 N CH2CH3
N
CH2CH3
Cl
N-甲基-N-乙基环戊胺 H2NCH2CH2 CH2 CH2 NH2 1,4-丁二胺(腐胺)
N-甲基-N-乙基-4-氯苯胺 CH3CH2NHCH2CH2CH3 乙、丙胺
大学有机化学 第13章_胺及其衍生物

3.29
3.36
4.4
N H
pKb 2.88
(CH3CH2)2NH
(CH3CH2)3N
CH3CH2NH2
3.06
RNH2 + H2O
3.25
RNH3+ + OH-
3.36
13 .3 胺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芳香胺的碱性强弱与芳环上取代基的性质有关。
CH3 NH2 > NH2 > O2N NH2
RNH2 —————> N2
重氮化反应
CH3CH2CH2NH2 1o胺 NaNO2 HCl
NaNO2+HCl
+ H2O + 混合物
CH3CH2CH2N+ NCl重氮盐
CH3CH2CH2++Cl- + N2 醇、烯、卤代烃等
13 .3 胺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NH2
氯化重氮苯 (重氮盐)
NaNO2 , HCl
季 铵 碱 (R4N+OH - ) 为 离 子 化 合 物 , 其 碱 性 与 NaOH相当,是强碱。季铵碱与酸作用生成季铵盐。 综合多种因素,各类胺碱性强弱的大致排列顺序为: 季铵碱(强碱) >>脂肪胺 ( 2o >1o >3o ) > NH3 >> 芳香胺
13 .3 胺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3.3.2
CH3 N H
NaNO2 HCl
CH3 N NO
N-甲基-N-亚硝基苯胺
H2O
芳香胺的 N- 亚硝基化合物 在酸性条件下会立即发生重 排,生成对亚硝基化合物。
ON
H+ CH3 N H
有机化学之胺类化合物-文档资料

+
C H 3
+ N p h C H 2 5 C H = C H C H 2 2
p h C H C H = C H 2 2
芳香胺
N
H H
N原子在SP3与SP2杂化之间,为不等 性的sp3杂化。其弧对电子与大π键 可以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共轭,C-N键 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
+ R N H + O H 3
胺的碱性较弱,其盐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时,释放出游离胺。
R NH Cl + N a O H 3
R N H + C l+ H O 2 2
胺的碱性强弱
A、碱性强度:脂肪胺 > 氨 > 芳香胺
C H N H 3 2
PKb
(C H )2 N H 3 3 .2 7 N H 2 1 3 .0
C H C H O C H C H C H C H ) N HC H C H C H C H O H 3 2 2 3 ( 3 2 2 3 2 2 2
o 3 4 . 5 C o 5 6 C o 1 1 7 C
4 炭原子数目相同,沸点 伯胺>仲胺>叔胺.
5 溶解度:低级胺(C6~C7)能溶于水,溶解度略大于相应 的醇。随分子量的增加,溶解度降低,高级胺不溶于水。
C H C H C H C H C H C H C H 3 2 2 2 2 3 N H C H C H 2 3
3-(N-乙氨基)庚烷
ON H C H C C H C C H 3 2 3
3-甲基-2-(N-甲氨基)戊烷
O H N 2 C O C H 2 5
4-亚氨基-2-戊酮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 1、重氮化反应是胺先溶于过量的酸,再滴加亚硝酸钠溶液 2、酸常用盐酸或硫酸,酸要过量,通常胺:盐酸=1:2.5 3、 低温,0-5℃ 4、亚硝酸的量一般不超过芳胺的量
芳香重氮盐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化合物,可发生多种反应. 1)被卤素或氰基取代(桑德迈尔Sandmeyer反应)
N NX
+ -
CuX HCl
-
X + N2 (X=Cl 、Br)
CuCN N NX KCN
+
CN + N2
2)被氢原子取代
N2+ClH3PO2 H2O + N2
次磷酸水溶液、乙醇或甲醛。
N2+HSO4CH3CH2OH + N2
3)被羟基取代 (重氮盐的水解)
N2+HSO4 H+ H2O OH + N2
2 脂肪仲胺和芳香仲胺与亚硝酸反应都得到N-亚硝基胺
•磺酰化:
磺酰基取代胺氮原子上氢的反应,反应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
钾溶液中进行。
磺酰基:(Ar)R O S O
磺酰化剂: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
SO2Cl 苯磺酰氯
CH 3
SO2Cl
对甲基苯磺酰氯 ( T sCl )
RNH2 +
SO2Cl
SO2NHR
兴斯堡(Hinsberg)反应 鉴别一级、二级、三级胺
NH 2 O
M nO2 H2SO4, 10 ℃
O 苯胺黑 O
7) 芳香胺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NH2基是较强的邻、对位定位基,使芳环的亲电取代 反应高度活化 1.卤代
NH2 Br2,H2O Br NH2 Br
(白色)
Br
反应定量完成,可以用于苯胺的定量分析 氨基被钝化后,可停留在一取代阶段
O NH2 O CH3C Cl NH C CH3 Br2,H2O NH O C CH3 NH2
4 炭原子数目相同,沸点 伯胺>仲胺>叔胺.
5 溶解度:低级胺(C6~C7)能溶于水,溶解度略大于相应 的醇。随分子量的增加,溶解度降低,高级胺不溶于水。
6芳胺:高沸点液体或低熔点固体,有毒,致癌。
2. 胺的化学性质 1) 碱性 胺和氨相似,具有碱性,能与大多数酸作用成盐。
R NH 3Cl R NH 3 OSO 3H
2) 季铵盐与季铵碱 季铵碱碱性与苛性碱相当。 三级胺与卤代烷加热形成四级铵盐即季铵盐。
R3N + R'I CH2Cl + (CH3)3N R3N+R ICH2N+(CH3)3Cl-
季铵盐易溶于水、熔点高。 季铵盐与氢氧化钠(钾)作用形成平衡体系:
R4N+I- + KOH
R4N Cl AgOH
R4N+OH- + KI
2反应中释放出的仲胺可继续,作为亲核试剂发生SN2反应, 直至生成季铵盐。
(CH3CH2)2 NH CH3CH2I (CH3CH2 )2NH I
+ -
NH3 (CH3CH2)3N
NH4I
.................................
总之,反应得到的是混合物,一般用于制备的意义不大。在实 际中,可通过控制反应物的量来控制生成物。
RNH 2 SO2Cl R2NH R3N SO2NHR 白色固体 SO2NR 2 白色固体 无反应 NaOH NaOH SO2N-R 溶于碱 不溶于碱,仍为固体 Na
分离一级、二级、三级胺
RNH 2 R2NH R3N SO2Cl SO2NHR 水蒸气 SO2NR 2 无反应 蒸馏 馏液(叔胺) 余物 过滤 滤液 沉淀 HCl HCl
CH3NH2
PKb
(CH3)2NH 3.27
(CH3)3N 4.21 CH3 8.92
NH3 4.76 NH2
NH2 9.37
3.38 O2N
NH2 13.0
B、脂肪胺 •在气态时碱性: (CH3)3N > (CH3)2NH > CH3NH2 > NH3 •在水溶液中碱性: (CH3)2NH > CH3NH2 > (CH3)3N > NH3 原因: •气态时,仅有烷基的供电子效应,烷基越多,供电子效应越大。 •在水溶液中,碱性的强弱决定于电子效应、溶剂化效应等。 溶剂化效应——铵正离子与水的溶剂化作用(胺的氮原子上的氢与水形成氢 键的作用)。胺的氮原子上的氢越多,溶剂化作用越大,铵正离子越稳定, 胺的碱性越强。
第十四章
胺类化合物
1. 分类、命名、结构与物理性质
NH3 氨 RNH2 1o胺 R2NH 2o胺 R3N 3o胺 R4N+X季铵盐 R4N+OH季铵碱
季铵化合物:氮原子上连有四个烃基的衍生物 注意: ① ②
伯、仲、叔胺与伯、仲、叔醇或卤代烃不同. 胺、氨、铵的用法 胺:NH3的烃基衍生物 氨:氨基、亚氨基、次氨基 铵:季铵类化合物 亚氨基:-NH-, 次氨基:
O NH CH3CCH2CCH3
3-甲基-2-(N-甲氨基)戊烷
O H2N COC2H5
4-亚氨基-2-戊酮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
[季铵化合物]
将负离子和取代基的名称放在“铵”字前。某化某铵或某铵某盐
[(CH3)2CH]4N+ICH2CH2OH CH3 N+ CH3 OHCH3
氢氧化(2-羟乙基)
碘化四异丙铵
Br
Br
2.硝化:芳香族伯胺易氧化,不能直接用硝酸硝化,要保护氨基 氨基酰化-------邻对位取代
NH2 CH3COCl NHCOCH3
90% -20
NHCOCH3 OH-
NH2
HNO3
NO2 NHCOCH3 NO2 OH-
NO2 NH2 NO2
氨基成盐-------间位取代
NH2 H2SO4 NH3HSO4 HNO3
Ar(R)NH(或R2NH) + HONO 2o胺
亚硝化: NHCH3 NaNO2 HCl
Ar(R)N NO(或R2N NO) N-亚硝基胺
黄色致癌剂
N NO CH3
3 脂肪叔胺与亚硝酸反应只能形成不稳定的盐
R3N
+
HNO2
R3N HNO2
芳香叔胺与亚硝酸反应可以在芳环上引入亚硝基
N(CH3)2 + HO NO 3o胺
5) 胺与亚硝酸反应
1 脂肪伯胺与亚硝酸反应定量放氮
CH3CH2CH2NH2 1o胺 NaNO2 HCl CH3CH2CH2N+ NCl重氮盐 醇、烯、卤代烃等 CH3CH2CH2++Cl- + N2
定量放氮,用于氨基的定量测定 2 芳香伯胺与亚硝酸在过量强酸溶液中低温反应得到重氮盐 重氮化反应
NH2 + NaNO2 + HCl O~5oC N2+Cl-
重排对位引入亚硝基
ON
N(CH3)2 (绿色结晶)
6) 胺的氧化(胺易被氧化)
1脂肪伯胺被氧化得到肟
R CH2NH2 H2O2 R CH N OH
2脂肪仲胺被氧化得到羟胺 H2O2 R2NH R2N 3脂肪叔胺被氧化得到氧化胺
N(CH3)2 + H2O2
OH
N+(CH3)2 O-
(氧化胺)
芳胺很容易氧化,例如,新的纯苯胺是无色的,但暴露在空气中很 快就变成黄色然后变成红棕色。用氧化剂处理苯胺时,生成复杂的 混合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苯胺的氧化产物主要是对苯醌。
N氨Biblioteka :-NH2 ;命名[简单胺]
以胺为母体,氮上取代基用N定位。烃基的名称 和数目加胺.
CH2NH
H2NCH2CH2NH2
N-苯基苯甲胺
[较复杂胺]
乙二胺
烃或其它官能团为母体,氨基作取代基。
CH3CH2CHCHNHCH3 H3C CH3
CH3CH2CHCH2CH2CH2CH3 NHCH2CH3
3-(N-乙氨基)庚烷
4) 酰化与磺酰化 •酰化:酰基取代胺氮原子上氢的反应。
RNH 2 (A r) R2NH R'COCl or (R'CO) 2O RNHCOR' R2NCOR' NCOCH CH 3
3
R'COCl CH 3COCl
NHCH 3 R3N (A r) N 3
R'COCl or (R'CO) 2O
注意 1. 胺的酰化反应比烷基化反应简单,不发生二次酰化. 2. 酸酐(酰氯)常用来为胺的酰基化试剂. 3. 伯、仲胺可以被酰化,叔胺不被酰化,可分离叔胺. 4. 芳胺的酰基化与脂肪胺类似,但前者酰基化的活性低于后者
• 物理性质
1 存在状态:常温下,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为气体,其余低 级脂肪胺为液体。十二胺以上为固体。
2 胺有不愉快难闻的气味,低级胺有臭鱼腥味 3 除叔胺外, 10 胺、20胺能形成分子间氢键。(N-H·N)弱于 · · (O-H·O)。其沸点高于分子量相近的非极性化合物,低于醇。 · ·
CH3CH2OCH2CH3 34.5oC (CH3CH2)2NH 56oC CH3CH2CH2CH2OH 117oC
体.实际上,对简单胺,这样的对映体并未被分离出来.原因 是,这对对映体之间转换的能垒低,可以迅速互相转变. 氮原子上连有四个不同基团的季铵化合物具有旋光性,
CH3 N H5C2
+
CH3 ph CH2=CHCH2 N+ C2H5
ph CH2CH=CH2
芳香胺
N
H H
N原子在SP3与SP2杂化之间,为不等 性的sp3杂化。其弧对电子与大π键 可以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共轭,C-N键 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
R4N OH Ag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