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政府信任(李连江)

合集下载

政治信任

政治信任

政治信任、社会资本和村民选举参与——基于全国代表性样本调查的实证分析提要:基于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将定量研究中国村民选举参与的主、客观影响因素,特别是分析村民对农村基层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观政治信任对其村级选举参与行为的影响。

通过定量分析村民对基层乡镇党委、政府的“政治信任”、村民“社会信任”和社会网络的影响,特别是处理了村民“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内生性问题。

本文旨在揭示我国特定政治体制中“政治信任”对村民选举参与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并探讨在一个“压力型政治体制下推行基层民主选举所可能存在的内在矛盾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政治信任;社会资本;中国村民选举参与一、引言自1982年宪法确认了由部分农村地区自发组建的“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下文简称《村委会组织法》)对村民委员会组织、功能和选举方式给出明确规定,1998年该法律正式颁布以来,村民自治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日益成为在当今中国农村扩大基层民主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组织法规定的框架下,村民投票选举村委会是实行村民自治的基础,它为村民提供了实现选择自己领导的基本权利以及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机会。

在广大农村,村委会选举已经成为村庄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基层村民选举已经对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徐勇,1997;Zhang et al .,2004),村民对村委会的选举倾注了很大的热情(Wang,1997)。

显然,对于村庄选举和村民自治的制度完善和健康发展而言,保持和激励村民村庄选举和治理参与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近10多年来,围绕村民参与选举状况及影响他们参与选举的主、客观因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在客观因素方面,一些学者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了村庄内部特征,特别是村庄历史、社会、经济乃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村民选举参与行为的影响,其中包括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前任村干部的表现、选举的公正程度、村庄的宗族结构和派系结构以及农村社区内部的人际关系等(胡荣,2001;肖唐镖,2001b ;贺雪峰,2000,2001;仝志辉,2004;Lawrence,1994;Oi Rozelle,2000);这些研究对认识和理解村民参与选举的社会、经济乃至政治背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信任“差序格局”形成的心理机制分析

政治信任“差序格局”形成的心理机制分析
这种特殊的情况也导致了民众对不同层级的政府风险评估的具体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对待自身很难直接接触到的高层级政府民众更倾向于政府官方公布的文件资料以及新闻媒体的宣传等等这一些带有明显时滞性的评估方式这种评估方式使得民众风险评估的信息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再加上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的独立政见团体及利益表達机制的缺乏严格的媒体控制等现象进而使得普通民众对高层级政府存在着低风险高信任的评估情况
而所谓 的差序格局 . 最 早 由著 名 社 会 学 学 者 费 孝 通 ( 1 9 9 8 )
政府信 任 Biblioteka 是 信 任 的一 种 。 具 备 了 所 有 信 任 的共 同 特 征 。 威 尔 于其 著 作 《 乡土 中国》 中提 出 , 形 象 地 概 括 了 中 国 传 统 社 会 的社
3 - 3 加 强 城 市 公 共 安 全 规 划
其运 行机 制 , 深入 挖掘 内在 机理 . 从 本 质 上 解 决 城 市 公 共 安 全
问题 。 其次. 加 强城市安全 文化的研究 , 城 市 安 全 文 化 作 为 影 响
孙 明 提 出 城 市 公 共 安 全 规 划 应 包 括 理 论 规 划 和 技 术 规 划
李雷文
( 西 南交通 大学 公 共管理 与政法 学院 , 成都 6 1 0 0 3 1 )
[ 摘 要] 项 目所 蕴 含 的 对技 术 理 性 和 正 式规 则 的秉 持在 遭遇 到 时 间 紧任 务 量 大 的扶 贫现 实后 .项 目制 的 制 度 逻 辑 遭 到 解
构. 扶 贫 工作 的基 层 实践 出现 异 化 。 扶 贫项 目的制 度 要 求 的“ 表 面” 看似被遵守. 而 真 实的 项 目质 量 被 无 可挑 剔 的 数据 材 料 等 形 式所 遮 蔽 . 项 目的 指 标 获取 、 分 配 和 具体 实施 更 多的 服 务 于行 政 体 制 内部 的 繁 复 的规 则 中 . 国 家试 图绕 开 基层 组 织 直接 将

我国政府层级间信息传递的失真现象研究

我国政府层级间信息传递的失真现象研究
龙 国 智
( 广东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 广 东 广州 5 1 0 3 2 0 )

要: 政 府层级间信息传递失真的现 象有 两类 : 一是 自 下 而上 的信 息 失真 , 表 现为谎报 和瞒报 ; 二是 自 上而
下的信 息失真 , 体现为下级对上级传达的信 息有选择性地接收和执行 。信 息传递 失真 的原 因与上 下层 级 间的信 息
100604482013020060一06斯韦伯认为政府对信息保密是官僚制的结果因问题的提出为官僚机构的权力来源于它的专业优势为了巩固信息在现代政府管理工作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和获取更多的权力官僚机构常常通过隐瞒自己政府层级间信息有效地上传下达是政府工作顺利开的知识和意图以增加专业上的优越性m展的根本前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受阻或被人为扭斯从理性人的角度认为所有官员对信息的选择具曲而失实不仅会妨碍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监督而有四种偏见
斯 ・ 韦 伯认 为 , 政 府对 信息 保密 是 官僚制 的结 果 , 因 为 官僚 机构 的权 力来 源 于它 的专 业 优 势 , 为 了巩 固
和 获取 更多 的权 力 , 官僚机构常 常“ 通 过 隐 瞒 自己 的知识 和意 图 以增 加 专业 上 的优 越 性 ” _ 4 _ ( 。唐
这 些政 策或 行 动 , 他 仍 旧会 努 力 推 行那 些 于 己有 利
的政 策或行 动 , 反对 或不 履行 损害 自己利益 的行 动 ; 三是 每个 官员对 直接 上 级命令 的遵 守 程度 也取 决 于
政府的信任度要高于地方政府的信任度 , 其原 因主
要是 大 多数 民众认 为 中央 的政策 文件 是好 的 , 但是 , 这些 政 策文件 所传 达 的信 息 在 基层 政 府 那 里 , 要 么 被 人为 歪 曲隐瞒 , 要么得 不 到很好 地落 实或 执行 , 严

肖唐镖:中国农民政治信任的变迁

肖唐镖:中国农民政治信任的变迁

肖唐镖:中国农民政治信任的变迁——对五省、市60个村的跟踪研究作者:肖唐镖王欣时间:2010-10-02 浏览次数:0 次【摘要】本文基于对江西、江苏、山西、重庆和上海在十年间的四次跟踪调查,分析了农民政治信任的变迁。

研究发现,我国农民的政治信任状况,在十年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目前已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农民对不同机构的政治信任度却有所区别;其政治信任因子出现多元化趋势;在五个调查地区,农民的政治信任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

一、引言政治信任作为政治资本的核心要素,不仅能够促进政治主体获得更多的权威影响和权力机会,同时也是政党执政基础和政权稳定的重要保障。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方)的政府及其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一般民众的认可,进而体现政府执政的合法性。

同时,政治信任也是政府政策有效性的基础,政治信任过低意味着政治体系或政府行为丧失了民众的支持,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时候将会遇到更多的反对和阻力,并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

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政治信任问题在国际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国际学界对于政治信任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政治信任的起源、内涵、政治信任的测评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更多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对政治信任的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评估。

其中,对于政治信任的研究多以欧美国家为对象展开,研究成果甚众,但以亚洲国家特别是有关中国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较少。

我国本土学者对于政治信任的研究则要晚的多,至世纪之交才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

已有研究中对于政治信任的概念有多种定义,表述不一。

政治信任通常被简单的定义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如,政治信任是公民对政府或政治系统将运作产生出与他们的期待相一致的结果的信念(Hetherington,1998);政治信任是公民对于政府(包括政客和官僚)行为正确、恰当并符合公益的信心(Cheryl Barnes、Derek Gill,2000)。

有学者把信任分为人际信任和组织信任,认为:“政府信任属于组织信任的一种,是公众对政府能代表他们利益的一种期待”(姜晓秋、陈德权,2006)。

关于差序政府信任研究的文献考察——以1993—2016年华裔学者的研究

关于差序政府信任研究的文献考察——以1993—2016年华裔学者的研究

2017年第10期(总第267期)学习与探索Study & ExplorationNo.10,2017Serial.No.267•政治发展研究-关于差序政府信任研究的文献考察—以1993—2016年华裔学者的研究为分析文本方雷a,赵跃妃15(山东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k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250010)摘要:差序政府信任是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政治现象,中国的差序政府信任现象不仅与政治体制因素有关,而且受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

关于中国的差序政府信任研究始于1993年,此后,华裔学者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证实、定义,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意义。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在差序政府信任的动态分析、正负效应、民众心理预期以及区域比较等方面仍然有新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中央政府信任;地方政府信任;信任差;差序政府信任;华商学者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7) 10-0038-07政府信任作为政治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政 府合法性的具体表现,是国家统治和政府政策顺 利推行的重要保障。

国外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 开始关注政府信任问题,近年来政府信任研究日 益成为中国学界的热点问题。

当前,中国正处于 社会转型期,政治生态更为复杂,现有研究表明,中国存在明显的差序政府信任现象:欧美国家的 政府信任随着政府层级的下降而增加,中国则相 反。

学界对中国差序政府信任现象的研究始于 1993年,此后相关研究从未间断,但直到2012 年,李连江才正式将这一现象界定为“差序政府 信任”[1]。

受西方量化研究的影响,中国的差序 政府信任研究也借助量化工具,采用数据分析的 方法,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不仅证实了差序政府信 任现象的存在,而且对差序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 进行了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与分析,笔者发现,现 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大方面:一是通过测量央 地政府信任度证明差序政府信任现象在中国是真 实存在的;二是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寻找差序政府收稿日期:2017-07-23作者简介:方雷( 196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政府信任的差序化:基层治理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其矫治

政府信任的差序化:基层治理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其矫治

政府信任的差序化:基层治理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其矫治耿静
【期刊名称】《理论导刊》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政治信任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而社会形成的差序政府信任格局也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同。

差序政府信任格局,即对中央政府的高信任度,对基层政府的低信任度,且随着政府级别的增高,对政府的信任也随之增高。

这样的政治信任格局会使基层治理陷入经典的“塔西佗陷阱”,即不管基层政府及政策是好是坏,社会均采取“老不信”的立场。

立足现实,探索跨越“塔西佗陷阱”的条件和对策,对于基层治理达到善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耿静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3
【相关文献】
1.公民参与视野下的政府信任差序化危机及应对
2.心理学视域下警民政治信任中的塔西佗陷阱解析
3.粤桂琼农村地区政府信任差序化问题研究——基于湛江市的实证分析
4."塔西佗陷阱"及其对我国政府基层治理的启示
5.官方媒体信任对差序政府信任的影响——基于2017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前中国基层政治信任危机的表现及解决途径

当前中国基层政治信任危机的表现及解决途径

当前中国基层政治信任危机的表现及解决途径摘要:当前中国基层政治信任面临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甚至紧张化,社会冲突日益显现和多样化,矛盾解决方式的上访式和单一化与民众政治参与的不足与冷漠化四个方面。

解决当前的政治信任危机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三方面入手,有重点、有计划、循序渐进地采取措施,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渐增强群众对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

关键词:基层政治信任;表现形态;解决途径一、政治信任的内涵及问题提出信任问题一直都是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信任,社会自身将会变成一盘散沙”①。

作为信任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信任一般是指公民对政府与相应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认可,是政治合法性和政治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学术界对政治信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制度论”和“文化论”两种解释上。

其中,“制度论”认为政治信任来源于政治领域,是公民对政治制度和政府绩效的一种理性评估,而“文化论”则认为政治信任形成于政治领域之外,植根于文化规范并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逐渐形成,具有本土文化遗传的特点。

作为政治信任的一个分支,基层政治信任是指在基层范围内公民对政府与相应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认可,这里的基层包括乡镇、村、社区、街道办事处等相关机构和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社和单位体制的解体,税费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权威价值观日益减弱,群众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各种压力之下,原有的政治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与公众的需求,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作为国家权威象征的政府机关面临着公信力和政治权威不断流失的危险。

一般来看,当前民众对于中央政府仍然有很高的满意度,然而越往下,满意度越低(O’Brien,1996②;Tian jianShi,2021③)。

如李连江在调查中就发现63.1%的受访者认为上面是好的,下面是坏的,呈现一种“差序政府信任”模式。

论政府信任的概念内涵、形成因素与政治功能

论政府信任的概念内涵、形成因素与政治功能

论政府信任的概念内涵、形成因素与政治功能
李砚忠
【期刊名称】《晋阳学刊》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在西方学术界,目前对于政府信任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再造工程推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政府信任应该成为政治学重视并加以研究的主题."政府信任"在概念内涵上指公众在期望与认知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归属心理和评价态度.公众对于政府信任的程度高低,乃是众多影响因素如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等交互作用的混和结果,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相对落差.政府信任涉及民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关系,它能够扩大执政者的合法性基础,实现有机的社会整合,提高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绩效.
【总页数】5页(P22-26)
【作者】李砚忠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82
【相关文献】
1.论政府信任的概念内涵、形成因素与政治功能 [J], 李砚忠
2.政治信任的理论建构:从内涵到功能 [J], 陈朋
3.差序政府信任影响因素及其内涵维度\r——基于构思导向和扎根理论编码的混合
研究 [J], 陈丽君;朱蕾蕊
4.地方政府信任危机何以产生
——基于政治信任形成及演化机制的分析 [J], 刘泽铭
5.我国差序政府信任的形成逻辑及政治影响研究——基于国内文献考察的视角 [J], 李书巧;谭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信任指公眾對政治人物、政府以及政治制度的信念或信心,即相信其致力於服務公眾利益。

政治信任有兩個重要向度,一是對現任政府以及在任政治權威的信任,一般稱為政府信任;二是對政府體制和政治制度的信心,一般稱為政體信任或政制信任。

政府信任比較具體、易變;政體信任比較抽象、穩定。

政府信任與政體信任相互影響,也相對獨立。

公眾可能不信任政府但仍然相信政治制度,也可能相信現任政府但不相信政治制度1。

本文討論政府信任。

對於中國民眾來說,政府信任比政體信任更具體,更實在。

我們很難判斷民眾對政體的認同程度和信任度,原因之一是目前政體比較抽象。

比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以及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都是抽象的政治術語,沒有或者缺乏民眾可以觀察、可以參與的實踐形式。

因此,很難設計經驗指標測量民眾的政體信任,也就是說,政體信任的研究很難操作。

相對而言,政府信任比政體信任或政制信任在現實政治生活中更實在,對於政府信任的研究也更可操作。

本文¸重討論的差序政府信任是中國較常見的政府信任形態,其基本特徵是對行政級別較高政府的信任度
高於對行政級別較低政府的信任度,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度高於對地方政府的信任度2。

關於差序政府信任,有三個問題值得研究:第一,它是否真實存在?換言之,學者通過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觀察到的差序政府信任是差序政府信任●李連江*本文於2010年9月27日在清華大學召開的「中國模式的概念化」研討會上提交,得到與會同仁特別是史天健教授和劉瑜教授卓有建設意義的批評。

筆者衷心感謝景躍進、張小勁、余遜達教授將此文收入他們主編的《理解中國政治:關鍵詞的方法》(將於2012年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筆者特別感謝張志偉先生協助,讓拙文有機會在《二十一世紀》發表。

筆者也感謝莊文嘉、管玥兩位同學對本文提出中肯的批評意見。

本文¤重討論的差序
政府信任是中國較常
見的政府信任形態,
基本特徵是對行政級
別較高政府的信任度
高於對行政級別較低
政府的信任度,對中
央政府的信任度高於
對地方政府的信任度。

差序政府信任109不是民眾的真實心態?第二,如果相當數量的民眾確實持有差序政府信任,原因是甚麼?第三,如果相當數量的民眾確實持有差序政府信任,其政治意義是甚麼?一 有關差序政府信任的觀察 華中師範大學張厚安教授和他的學生蒙桂蘭最早在學術論文中討論改革開放時代農民的差序政府信任。

他們記錄了湖北農村流行的一首民謠:「中央是恩人,省%是親人,縣%是好人,鄉%是惡人,村%(幹部)是仇人。

」3筆者在訪談和社會調查中收集到很多類似的說法,例如:「群眾都知道,中央是好的,下面是壞的」;「中央政策是好,但到地方就變了」;「中央富民策,地方窮民策」;「上清下濁,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學者所做的問卷調查也觀察到了差序政府信任。

美國杜克大學史天健教授最早通過全國概率抽樣問卷調查研究中國民眾對中央政府的信任。

他設計的測量指標是:「中央所做的決策總是正確的。

」1993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在3,297名受訪人中,3,057人對該問題作了有效應答,其中5.5%非常同意,69.6%同意,24.1%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不足1%4。

沿¸史天健開啟的思路,同時借鑒張厚安等學者的實地觀察,筆者在1999年設計了一個地方問卷調查5,調查於1999至2001年間進行。

結果表明張厚安等學者觀察到的差序政府信
任在農民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筆者
設計了五個問題,分別請受訪人評估
黨中央、省委、縣委、鄉鎮黨委、村
黨支部在農村的威信。

給受訪人選擇
的答案依次是:(1)很高;(2)比較
高;(3)一般;(4)比較低;(5)很低。

在1,600名受訪人中,1,259人對五個問題都給予了有效應答,結果如表1所示。

使用上述指標測量獲得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對五級黨委的信任有四種主要形式:(1)全信:對各級黨委都信任;(2)全不信:對各級黨委都不信任;(3)差序信任:對上級黨委的信任度高於對下級黨委的信任度;(4)反差序信任:對較高級黨委的信任度低於對較低級黨委的信任度6。

從表1可見,筆者1999至2001年調查的多數受訪人持差序政府信任。

假定五個有關信任的指標測量同一個潛在變量(可稱之為對黨委的信任)的單因子模型與數據的擬合度低於三項約定標準,不能接受;而假定五個指標測量同兩個潛在變量(一個是對上級黨委的信任,另一個是對下級黨委的信任)的雙因子模型與數據的擬合度高於三項約定標準,可以接
表1 對五級黨委威信的評價分布(%),1999-2001年評價黨中央省委縣委鄉鎮黨委村黨支部很高 53.542.425.716.112.7比較高27.229.227.422.224.5一般 15.722.935.635.937.2比較低 2.1 3.47.714.812.0很低 1.4 2.1 3.711.013.7說明:總樣本量=1,600;有效樣本量=1,259。

尾數計算的誤差可能使各欄累計數不是100%。

張厚安和蒙桂蘭最早在學術論文中討論改革開放時代農民的差序政府信任。

他們記錄了湖北農村流行的一首民謠:「中央是恩人,省æ是親人,縣æ是好人,鄉æ是惡人,村æ(幹部)是仇人。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12年6月號 總第一三一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