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力和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力和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微课教学设计

邢台经济开发区

王快中学

赵晓静

《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微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力。

2、掌握力的单位,以及1N的含义。

3、了解力的作用效果,会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二、授课内容

(一)什么是力?

1、展示下列图片,解释什么是力,引入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分析,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进一步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二)认识牛顿。引入力的单位。

1、教师归纳:力用符号F 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

符号N。

国际上通用力的单位叫做牛顿,简称牛,符号N.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我国也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

2、普及常识。

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是1N。

3、知识拓展,

展示图片,举例说明,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教师总结:“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三)力的作用效果。

1、通过小实验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想一想:通过下面的小实验,你能说出力的两类作用效果吗?

观察: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现象:磁铁靠近小钢球时小钢球开始运动。

观察: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如果在运动方

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小球的运动有什么变化?

现象: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

做一做: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现象:弹簧的形状变化了,变长或变短。

2、观察下图,说出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归纳: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速度大小的改变,速度方向的改变。

三、最后小结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是牛。

3.力的作用效果是:

(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分解方法

力的分解方法 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的一个核心思想。虽然不会有题目考察力的分解的概念,但是基本上所有题都需要用到力的来分析的思想。力的分解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另一种是正交分解。这两种方式适用的场景不同,选取当前场景中合适的方法会有效简化我们的解题过程。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这两种方法分别适合什么场景。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举个例子,如下图 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斜面上的物体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重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个是把物体压在斜面上(即Gcosθ),另一个是把物体往斜面下拽(即Gsinθ)。因此我们可以把重力分解成这两个力,这就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的意思。 如果题目中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方向上很容易找到平衡力,那就用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比如上面的例子,我们很容易看出,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可以和摩擦力平衡,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支持力平衡,因此我们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很容易写出以下两个方程式:N+Gcosθ=0 F+Gsinθ=0 正交分解 如下图:

正交分解是指不考虑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统一将所有力分解成水平方向(x)和竖直方向(y)两个分力。 如果题目中力的实际作用效果不明显,或者物体受的力较多,那推荐用正交分解法。将每个力都分解成水平和竖直方向,然后每个方向上的所有分力加加减减,最终可以把这些力统一转化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力,这样虽然每个力都要分解,过程多了一些,但是我们的思路是很清晰的。 总结 其实我们做力的分解的目的是为了列出平衡力方程式。以上两种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可能在某些场景下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更容易列出平衡力方程式,而在另一些场景下正交分解更加有效。大家还是需要多做题,多思考,做的题目足够多了自然会养成题感,会很快选出当前最适合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的图示教案示例

力的图示教案示例 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2.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什么? 3.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哪些效果? 二、新课引入 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用力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可见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效果呢? 三、力的三要素

1.如前所述,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 2.力的方向 教师: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我们向上提一个木箱,必须向上用力才能将木箱提起来。如果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它,只能使它沿水平方向开始运动。我们观看足球比赛,运动员射门时把球踢偏了,原因是踢球时用力的方向没能控制好。打排球时把球扣出界外也是用力的方向不妥。 可见,力的方向也影响力的效果。 3.力的作用点 教师:大家注意看所有的门窗的把手都安装在离门轴较远的位置,这样开关门窗比较方便。如果将门窗的把手安装在离门轴较近的地方,开关门窗就很费力。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教师: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所谓力的三要素,意思是只有力的三个要素都不变,力的作用效果才不变。两个力,它们的三个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的效果才完全相同。

力的三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效果不同。例如,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力作用在尺的中点,向上用足够大的力就可以把尺子平稳地拿起来。如果用同样大的力,力的作用点在尺的一端,尽管力的方向向上,只能把尺的一端提高,尺子是倾斜的。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力的特征,我们认识一个力,只有认识了力的三个要素才算认识得清楚、全面了。 四、力的图示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 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分析才能认识力的存在。 为了使物体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体、更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借助画图的方法把力表示出来,也就是把力这个抽象的东西画出来,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力的图示。 1.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教师:要画出力,就是画出力的三要素、首先要画出力的作用点。一般来说,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 (教师示范) 2.力的大小的画法

力及力的描述

力及力的描述 知识梳理 一、力 1.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二、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表示方法之一:力的图示法。 (3)力的三要素表示方法之二:力的示意图。 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就在于力的示意图没有严格的标度。 三、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来表示。托起2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方法提炼 1、对力的认识和理解 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对相互作用的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而且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人们为研究方便而规定的。事实上,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②物体是否接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作用的依据。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③一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2、描述力的方法: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 画力的图示的步骤:①用方框(或小黑点)表示物体;②选定合适的标度(单位长度代表多少牛顿);③确定力的作用点(要在物体上);④确定线段的长度(长度=力的大小/标度); ⑤确定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⑥在箭头的旁边写出力的符号与大小。 (2)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粗略的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在不需要严格的按照力的图示法画出力的大小的情况时,只要把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 示意图。 基础巩固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受力物体同时一定是施力物体 B.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习题

1.物理学中研究的力是指______对______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2.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也可以引起物体的______.3.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_____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______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 4.坐在船上的人,用力推岸时,船就离岸而去,这是因为人和船受到了______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是______. 5.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______的改变或______的改变或它们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______. 参考答案: 1.物体,物体,相互的2.运动状态,形变3.支持,桌面,书,压,书,桌面 4.相互,相互5.大小,方向,施力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提水桶的力大于水桶对人的拉力,水桶才能被提起。 B.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作用。 C.物体不受力时就不能运动。 D.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必定会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2.下列叙述中手作为受力体的是[ ] A.用手将排球打出去。 B.手击拍桌子,手感到疼。 C.手将石块举高。 D.手将铁丝弄弯。 3.磁铁在吸引铁片时[ ] A.铁片不吸引磁铁。 B.磁铁吸引铁片的力比铁片吸引磁铁的力要大一些。 C.磁铁与铁片相互吸引,而且力大小相等。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排球运动员扣球时,球被打出,这时施力体是______,受力体是______。扣球时,手会感到疼,这是由于手受到______的作用,此时施力体是______,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的。 5.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改变物体______的大小或______方向,也就是改变物体的______。此外,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 6.用船桨划水时能使船向前运动,试从力的作用上解释船为什么会向前运动。参考答案: 1.D 2.B 3.C 4.人,排球,排球,排球,相互。 5.速度,运动,运动状态,形状。 6.船桨作用于水时,水同时反作用于船桨向前的力,使船前进。

初中物理教案-力的图示

初中物理教案:力的图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能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3.知道什么是力的图示,什么是力的示意图,会做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能力目标 初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物理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引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教材具体讲述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教给学生如何表示力的三要素. 有关“力的三要素”教学建议 力的三要素是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引出的,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课本中的插图认识力有方向,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力的方向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可以找一名学生到教室的门口,亲自动手推门,使学生意识到推力作用在离门轴

较远的点,比作用在离门轴较近的点,易于把门推开.也可以让学生感受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握在把的末端比握在把的中间,易于把螺母拧紧.体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外还有力的作用点.最后,小结出力的三要素.有关“力的示意图”教学建议 由于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简单,实际应用的机会多,所以教材中介绍了力的示意图.可通过两种作图的比较,使学生学会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教师可以把几个力的图示改画成力的示意图,加以对比,让学生领会,并掌握. 有关“力的图示”教学建议 教材一开始讲述了图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把有关的现象和过程用图来表现.例如光学中的光路图,电学中的电路图,力学中的受力分析图.通过这些图可以简单明了直观地表现有关的内容.因此要让学生重视图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画图技能. 为了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法,在示范图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个典型的力的图示. 学生在作图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力的图示 教材一开始讲述了图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物理学习中,我

7.1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答案)

7.1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气垫船在行驶时,船体可以离开水面,速度每小时达100多千米,是什么力量把数百吨的船托离水面呢? 问:怎样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答:力的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或物体的两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一定有另外的物体施加这种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2)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受到乙物体作用时,甲物体一定同 时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因此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如:马拉车,马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但同时车也拉马,此时车是施力物体,马是受力物体. (3)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物体直接(接触)作用, 如手提水桶,推土机推土等;另一种是物体之间的间接(不接触)作用,如磁铁对铁针的吸引力,空中飞翔的鸟受到的重力等. 问:运动状态改变指什么? 答:运动状态改变应包括两个方面: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和物体运动的速变大小改变.如: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慢到快、由快到慢都属于速度大小的改变.概括起来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以下三种情况:(1)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发生改变;(2)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3)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如斜向上投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做曲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变化. 问:怎样正确作力的图示? 答:作力的图示要做到:“一画点、二定标度再画线、三画箭头标大小.”“一画点”是表示先要画力的作用点;“二定标度再画线”是指根据力的大小定出适当长度的线段作为标度.画线时,可由作用点开始沿力所指的方向画去,使线段的长短与力的大小成比例;“三画箭头标大小”是指所画线段的末端添上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并标出力的符号及大小(如F=20 N).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教案北师大版

力、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知识点: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3.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都有关系; 4. 用力的图示法描述力的三要素。 5.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6. 物重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G = mg 。 7. 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知道摩擦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3.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N )”。 知识梳理: 例题: 1、春游时,我们在公园内的湖面上划船,当我们用力划桨时,船就前进,这是为什么? 分析与解答:被我们使用的船桨实际上相当于杠杆,当我们用双手把桨的把手向前推时,桨在水下的部分向后运动,同时对水产生向后的推力。由于物体间力作用总是相互的,所以水同时对桨施加向前的反作用力,船就在这个推力的作用下不断前进。 2.开国领袖毛泽东在他的词《沁园春·雪》中吟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 大雕……”留心的同学可能注意到其中牵涉到相关的物理知识,你能说 出一二吗? 分析与解答:“弯弓”、“射大雕”与物理知识相关。“弯弓”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形状;“射大雕”则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弯弓射雕的过程中,力的作用改变了弓的形状,弓由于形变产生的弹力又使箭由静止变为运动,射向大雕。其中还伴随能能量的转化:弓对箭做功,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 3.在课外活动中,小华设计了如图装置来检查房屋的窗台是否水平,试说明这个装置的工 作原理,并说明制造这个装置时AB 与AC ,BD 与BC 之间应满足怎样的关系? { 力 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 改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 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 重力 大小----G=mg 作用点――重心 方向――竖直向下 { 弹力 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弹力 弹簧测力计――力的单位、正确使用它测量力 {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力 产生条件――表面相互接触并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 { { 常见的力

力的作用效果

题一力和运动(1) ——力的作用效果 【内容要点】 综述:力的概念几乎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本专题分三部分进行,第一:力的作用效果;第二: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三:电磁现象中的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达到对力和运动有更广和更深的认识。 (1)瞬时效果:物体在受力的同时所产生的效果。力与效果在原理上有因果关系但在时间上无先后的关系。 ①形变:一般情况下力都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大多数物体(除弹簧、弹性绳等弹性体)的形变可不计形变的时间。(例1) ②运动状态的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定量地说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且加速度与力同时产生、同时改变、同时消失,即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例2)(2)积累效果:物体在受力的过程中(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所积累起来的效果。力所产生的效果与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有关。 ①冲量:力作用在物体上随时间过程所积累起来的效果。表达式:I=Ft方向由F的方向决定。冲量与所积累的效果的关系,即动量定理。关系式:I=ΔP。(例3) ②功:力作用在物体上在力的方向上位移增大而积累起来的效果。表达式:W=Fs。功是标量,但有正负。功与所积累的效果的关系,即动能定理。关系式:W合=ΔE k。(例4、例5) 【典型例题】 例1①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系于长度分别为L1、L2两根细线上,L1与竖直方向成θ角,L2水平现将线L2剪断,求剪断瞬间小球的加速度。 ②若将上题中的细线L1改为长度相同、质量不计的轻弹簧,其他条件不变,则结果如何? 例2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用12s跑完100m。设他在运动中受阻力保持不变,并且在开始运动前2s内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后10s内保持他在第2s末的功率值不变,继续作直线运动,

力的分解教案

教案: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 知识与水平 1. 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 2. 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按力的效果实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水平。 5.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水平。 1.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思维方法,强化“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2.通过体验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3.学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去处理问题,学习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使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水平、物理思维水平和科学的研究态度。2.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实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 3.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有的和谐美。教学重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 (1)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2)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情景激学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及总结归纳法。 演示实验器材: 弹簧秤、钩码、电子秤、木块、薄木板、自制三角形支架、橡皮筋、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橡皮筋、木筷、棉线、木块、钩码、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四两拨千斤

一辆载重大卡车陷入了泥坑,旁边有一棵 大树。如图所示,司机只用一根钢丝绳,把 卡车和大树紧紧拴在一起,在这里轻轻一拉, 就把卡车拽出了泥坑。你相信四两能拨千斤吗? 学完今天这节课,你就能解释这个现象了。 二. 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合力的概念。 教师演示实验1:用两个弹簧秤将重物提起,用一个弹簧秤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 总结:像这样,两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原来的两个力叫做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板书) 1.力的分解 拖把拖地 同学们都拖过地,地面有一块顽固的污渍,怎样拖干净?如何用力? 施加一个斜向下的推力。这个力一方面把拖把向下压,一方面把拖把向前推,我们能够用一个水平向前的作用力F 1和一个竖直向下的作用力F 2来替代F 。力F 1 和F 2就是力F 的分力。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叫力的分解。(板书) 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所以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思考:如果没有其它任何限制,已知合力F ,求其分力。 请大家在学案上画图。 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 对于同一条对角线,能够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 形。如果没有限制,同一个力能够分解成无数对大小、方 向不同的分力。 讨论:力应该怎样分解 教师演示实验2:节点上拉力如何分解 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如果确定了两分力的方向,一个力的分解是唯一确定的。 F F 2 F 1 F F 2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7、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 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力的测量 一、弹力 1、弹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当外力撤销时要恢复原来状这时就会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弹力。 条件:发生弹性形变、接触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保证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当弹簧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读数。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二、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叫相互作用力。 怎样判断一对力是不是相互作用力呢? 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首先看两个力是否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只有在不同的物体上的两个力才有可能是相互作用力,再看它们是否满足另个三个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只有这几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才是相互作用力。 三、重力: ⑴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 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重物上,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积可以使物体更稳定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 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四、摩擦力: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摩擦力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它们是高中物理的基石。本节内容介绍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例题让学生知道一个已知力可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分解,最后指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教学对象分析: 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作图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困惑主要有: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学生对物理量的矢量意识还有待加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力的概念,明白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并能计算。 3.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掌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依据如下:学生在物理情境变化时,不能自觉应用“等效思想”解决问题。虽然已学“力的合成”,但对“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会感到困惑。因此在“等效思想”上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应是教学重点。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一个力学生往往感到抽象,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 首先以提起木块简要复习力的合成,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力的分解知识,引入从学生熟悉的直观事例—拉橡皮筋出发,使学生在已有的合力、力的合成基础上学习分力和力的分解,通过知识的前后比较,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分力、合力的等效性。让学生领悟用几个分力替代一个力与用合力替代几个已知分力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方便使用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并没有改变物体原来的受力情况。 为了突破难点,本节课上采用实验、讨论、讲授相结合,通过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例举例题按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索—讨论—得出结论的模式,猜想、实验探索环节由学生完成,实验验证由教师或学生来完成,结论则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充满激情地主动学习。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如图1所示,用两根绳将 木块悬挂在天花板上,两绳对 木块的拉力分别是F1、F2;也 可以用一根绳子把木块悬挂起

力的作用效果 人教实验版1

力的作用效果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力的作用效果1. 效果之一是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方向和速度大小。 磁铁使小球改变方向人压弯跳板(图3)人向两边用力使弹簧伸长 人使力杠向下运动,再向上撬起石头 2. 效果之二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图3。 3. 4. 5. 如: 6. 小兔子向前走时,船向后走。火焰向下喷,火箭向上飞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力的概念。 2. 难点: 力的相互作用。 【典型例题】 [例1] 关于力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它们一定相互接触 B.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C. 分析:答:D 。 点评:[例2] A. 21F F > 解析:况都有可能,应选D 答案:D 。 评注:用点,箭头都表示力的方向。本题的图只能算是力的示意图。 [例3] 画出图中两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示意图。 分析: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图中的中心点为作用点,竖直向下画一线段,在线段的尾画出箭头,作图如下。 点评:作用点可选在起点上,也可选在线段终点上。 [例4] 下列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 关闭发动机后向前滑行的汽车 B. 汽车匀速转弯 C. 正在空中匀速下降的伞兵 D. 钟表指针来回摆动 分析:物体运动状态有没有发生变化,跟力有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运动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发动机关闭后,汽车在阻力作用下速度减慢;汽车转弯,是力改变运动方向;钟表来回摆动,是改变运动方向。只有速度不变、方向竖直向下下降的伞兵运动状态没有改变。

答案:C 。 [例5] A. 21F F = 分析:这题与第牛顿,所以21F F =点评:【模拟试题】 一. 填空题: 1. 在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用大小不变的力击球,球的落点和旋转不一样,这说明力的 和 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2. 有以下几种现象:① 车从车站开出,② 橡皮筋被拉长,③ 皮球被压扁,④ 电风扇断电后越转越慢。以上都是 作用的结果。其中现象 是力使物体 ,现象 是力使物体 。 3.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 。 4. 篮球投网时,球被篮球板弹回来,则篮球受到 对篮球力的作用。这个力使球运动的 发生了变化。 5. 脚穿溜冰鞋的某同学,用向前的力推墙,结果自己向 运动,此现象说明 。 二. 选择题: 1. “鸡蛋碰石头”,鸡蛋被碰破,而石头却完好,这个现象正确的解释是( ) A. 鸡蛋受到力的作用,而石头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B. 鸡蛋受到较大的力的作用,石头受到较小力的作用 C. 它们相互作用力大小一样,只是石头比鸡蛋硬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2. A. C. 3. ( )

力的三要素教学设计

力的三要素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学习内容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的示意图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力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物理学习程度中上,学生整体水平还可以,有优生,学生基础还行,学习风气也还好,所以要趁热打铁,应着手以培养基础为主,促合格率,提优秀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设计 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VCD,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

力有两种作用效果

第一章 一、判断题 1、力有两种作用效果,即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变形。 () 2、两端用光滑铰链连接的构件是二力构件。() 3、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任意两个力成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两个力的作用线相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作用于刚体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动而不改变其对刚体的运动效应。() 5、三力平衡定理指出: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然互相平衡。() 6、约束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阻止的被约束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的。() 7、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等值、反向、共线的平衡力。() 8、力在力的作用线方向上可以任意移动而不改变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二、选择题 1.三力平衡定理是。 A 共面不平行的三个力互相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B 共面三力若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C 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互相平衡。 2、简单起重设备如图所示,AB为摆杆,CD为绳索。在以下四种表述中,错的应是。 A CD只能承受拉力 B AB是三力平衡杆件 C 由三力平衡必定汇交于一点可知: 反力R A的方向是确定的 D CD既能承受拉力,也能承受压力 3、以下有关刚体的四种说法,正确的是。 A 处于平衡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B 变形小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C 自由飞行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D 在外力作用下,大小和形状看作不变的物体是刚体 4、物体在一个力系作用下,此时只能不会改变原力系对物体的外效应。 A 加上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B 去掉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C 加上或去掉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D 加上或去掉另一平衡力系 5、人拉车前进时,人拉车的力与车拉人的力的大小关系为。 A 前者大于后者 B 前者小于后者 C 相等 D 可大可小 6.在下述原理、法则、定理中,只适用于刚体的有。 A 二力平衡原理; B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力有两种作用效果

力有两种作用效果 第一章 一、判断题 1、力有两种作用效果,即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变形。 ( ) 2、两端用光滑铰链连接的构件是二力构件。 ( ) 3、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任意两个力成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两个力的作用线相 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 ( ( ( ( ) 4、作用于刚体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动而不改变其对刚体的运动效应。 ) 5、三力平衡定理指出: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然互相平衡。 ) 6、约束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阻止的被约束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的。 ) 7、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等值、反向、共线的平衡力。 ) 8、力在力的作用线方向上可以任意移动而不改变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 b5E2RGbCAP 二、选择题 1(三力平衡定理是 。 A 共面不平行的三个力互相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B 共面三力若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C 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互相平衡。 2、简单起重设备如图所示,AB 为摆杆,CD 为绳索。在以下四种表述中,错的应 。 A CD 只能承受拉力 p1EanqFDPw B AB 是三力平衡杆件 C 由三力平衡必定汇交于一点可知: 反力 R 的方向是确定的 A D CD 既能承受拉力,也能承受压力 3、以下有关刚体的四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处于平衡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B 变形小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C 自由飞行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D 在外力作用下,大小和形状看作不变的物体是刚体 4、物体在一个力系作用下,此时只能 不会改变原力系对物体的外效应。 A 加 上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B 去掉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C 加上或去掉由二个 力组成的力系 D 加上或去掉另一平衡力系 5、人拉车前进时,人拉车的力与车拉 人的力的大小关系为 。 DXDiTa9E3d A 前者大于后者 B 前者小于后者 C 相等 D 可大可小

《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哑铃一副、小钢珠、磁铁、弹簧各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

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11.4-2乙、丙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3)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后全体观察课本图11.4-2甲讨论踢足球、拧人、揉纸团等与图11-4-1、11.4-2乙、丙的区别引出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得出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

力及力的作用效果训练题

力及力的作用效果训练 1.已知图1中F1<F2,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_______有关;图2所示的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_______有关;除此之外,力的作用效果还和_______有关,它们叫力的_______。 2.用图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_______,它的作法是: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_______, 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_______,在线段的_______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3.如图(1)所示,说明力可以改变______,如图(2)所示,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由______变为 ______。图(3)说明力可以改变______,总之力可以改变______。 4.两个站在水平冰面上静止不动的滑冰者,当一个人用手推另外一个人时,两人将______滑行;如下图所示,当人用手推另一艘小船时,他所乘坐的小船也将______,这些现象都说明______。 5.关于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鸡蛋碰撞碗的边缘,碗没有破,鸡蛋却破了,这说明鸡蛋对碗的作用力要大于碗对鸡蛋的作用力

B.在用磁铁吸引小铁钉时,小铁钉也在吸引磁铁 C.人提水桶时,当人提水桶的力大于水桶对人的力时,水桶就被提起来了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下列关于力的图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是一样的 B.在同一受力图中,可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标度 C.标度可任意选取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如图所示,煤矿工人用50N的力在A点水平向右推车,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画出推力的图示. 8.一物体质量是10kg,将它放在水平地面上时,画出它对地面的压力的图示.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初中物理八年级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组长审核: 一、上节课回顾(包含作业处理) 二、新课讲解 (一)课程导入 为什么夏天雪糕从冰柜里拿出来在外面一会儿包装纸表面会有水滴出现? (二)大数据分析(2009 - 2018 年,共10 年) 月考必考 (三)本节考点讲解 考点一:力的图示 一)例题解析 1.(2018?安徽一模)请用力的图示法在图中画出重为6牛的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 二)方法总结 1、规定一个适合的长度(例如5mm表示20N) 三)巩固练习 1(2018春?河南月考)如图所示,重50N的物块A静止在斜面上,且对斜面的压力为40N,请画出物块A所受弹力的图示。

考点一:力的示意图 一)例题解析 1.(2018?大荔县三模)请画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2.(2018?市北区模拟)物体A和B放在水平面上如图请画出B受力的示意图。 二)方法总结 1、以力的作用点为起点(或末点),长度适当、沿力的方向带箭头的线段 三)练习巩固 1.(2017秋?义乌市期末)若不计空气阻力,G表示重力,F表示手对篮球的作用力。则能正确表 示篮球在空中飞时的受力情况的是() A.B.C.D. 2.(2017秋?河东区期末)在易拉罐内装入适量的水,能使罐侧立而不倒下,如图甲所示。请在图 乙中画出装了适量水的易拉罐受到的重力与支持力的示意图。(此时易拉的重心为O)

3(2018春?柘城县期中)在图中,小球受到绳子的拉力为2N,画出小球受到拉力和重力的示意图。4.(2018?大荔县三模)请画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5.(2018?玉林)如图所示,请画出热气球在竖直方向加速上升时的受力示意图(忽略空气阻力)。 6.(2018?恩施州)如图,用绳子竖直悬挂一个小球,将一斜面物块慢慢靠近小球,并刚好与之接触(绳子仍然竖直,且小球静止)。请作出小球此时所受力的示意图。 7.(2018?长春模拟)如图所示,小军用力推墙后,发现自己即沿水平冰面减速向后退去,请你画出此时小军水平方向的受力示意图。(图中黑点表示重心) (四)本节课综合练习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初中七年级科学《力的图示》教案 人

第四节力的图示 【教学内容】 如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4节(第56~57页)。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能说出力的三要素; 2、知道可以用力的图示法表示一个力; 3、能用力的三要素解释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为什么不同; 4、会正确作出力的图示年根据力的图示,说出某过力的三要素; 5、了解力的示意图的意义和作用,并会用它来表示具体的力。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表示一个力的方法,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初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②教学难点:力的图示 【教学准备】 试验用弹簧、铁架台、钩码、弹簧秤、排球、水管阀门、矿泉水瓶、多媒体课件、学案等【设计说明】本节课的设计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明线,整堂课以排球为主题;另一线索是科学探究线索,既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交流评价应用。一明一暗,使整堂课浑然一体。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力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存在,在体育比赛中更是如此,知道图上反映的是那种体育比赛吗?观看中国女排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场面视频。 师:比赛中,排球在场上不断地受到力的作用,你能说说这些力对排球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吗?(1、发生了形变2、改变了运动状态) 师:同样是的形变但效果却不一定相同,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展示排球比赛中的一些场景图片,用以启发学生思维 1、排球比赛中扣球和垫球场景(力的方向) 2、发球时由于用力过猛而导致球出界(力的大小) 3、接球时触点不正,导致球接歪(力的作用点) 二、新课教学 师:这只是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的假设,用什么方法去验证假设?(实验) (实验设计指导)师:当一个量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时,我们要研究其中一个因素与这个量的关系时应该怎样来控制变量? 教师出示一个弹簧和两个钩码,请学生思考设计能否用这两个实验工具来验证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学生思考后交流回答问题,教师适当点评。实验演示: 实验验证1:在同一个弹簧下,挂一个钩码与挂两个钩码弹簧的伸长一样吗? 实验验证2:用同样大小的力拉弹簧和压弹簧,效果一样吗?

力及其作用效果

力及其作用效果 本课题教材的内容结构为: 从教材内容结构可以看出,教材从实际出发,通过日常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来让学生感受它。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联系生活经验,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来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在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到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因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进而得出力的三要素,并介绍了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力的示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及亲身体验总结出力的概念。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力的概念是贯穿本章及整个“机械和力”主题的重要概念,力的概念抽象,学生对力的现象虽然熟悉,但对力的本质并不理解,因此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有亲身体验,但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感受少,理解不到,所以这也是本节的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突出了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科学探究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认识力、探究力的兴趣。 三、课程资源 1、分组实验用:小钢球、铁钉、条形磁铁、弹簧、木块每组一套,有关力的多媒体课件。 2、力的概念:从力产生的本质上讲,力是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表现为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如果从力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上讲,力的概念可进一步推广为: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引起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3、力的物质性、矢量性和相互性反映了力的基本属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强调了力产生的物质基础,即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这是力的本质所在.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体现了力的矢量性.牛顿第三定律进一步揭示了物质的作用具有相互性的特点,并总结了这种相互作用所遵循的规律性. 4、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直接接触发生相互作用.另一种是通过某种场(如引力场、电场、磁场等)传递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通常把以前一种方式发生的相互作用称为接触力,以后一种方式发生的相互作用称为场力. 5、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性质的不同.力被划分为许多种.其中有的即以力的性质来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分子力、核力等.也有的则以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加压力、支持力、浮力、表面张力、向心力、引力、斥力、动力、阻力等.从本质上讲.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相互作用可归结为四种: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依据“探究式学习模式”而设计的,其基本思路是: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运动员踢足球、射箭的场景,引出问题,然后设计改变小钢球运动状态和改变弹簧形状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再通过推门的多媒体场景引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根据猜想设计推木块的学生实验,得出力的三要素,接着介绍力的示意图的概念和画法。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得出力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亲身感受手拍桌子、掰手腕等,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接着通过展示划船、穿冰鞋用手推墙等画面深化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